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原理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原理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原理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原理是基于尿液中微量白蛋白的测定。正常情况下,肾脏对大分子蛋白质进行滤过并从尿液中排出,但微量白蛋白通常不会被排出。因此,当肾脏受损时,微量白蛋白会从尿液中排出增多,成为肾脏损伤的早期指标。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可通过免疫分析法进行。通常使用免疫比浊法、放射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方法进行检测。这些方法基于抗体与微量白蛋白结合的原理,可以准确测定微量白蛋白在尿液中的含量。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可用于早期发现肾脏疾病以及预测糖尿病肾

病的风险等。在临床应用中,通常将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低于30毫克/克的患者视为正常。高于此值的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 1 -

尿微量蛋白的临床参考范围

尿微量蛋白的临床参考范围 什么是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 检测同一个物质竟差异如此之大? 尿蛋白的检测指通过检测尿中蛋白质的含量从而判断肾脏是否发生损伤,是诊断肾脏疾病和病变的重要常规指标之一。尿蛋白检测分定性和定量两种检测,定量检测一般作24小时尿蛋白总量或尿蛋白尿肌酐比值来判断肾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定性检测尿蛋白是在尿常规中的都可以检测到,也是患者进院初步对肾脏进行筛查的常规必做的项目之一。一般来说以阴性、微量、1-4个加号表示,或者以数值来显示尿液中排出的蛋白质的多少,加号越多或数值越高则尿蛋白越多。检测范围也是相对较广。 尿微量白蛋白是指在人体代谢正常情况下,尿中的白蛋白含量极少,具体到每升尿白蛋白不超过20mg(<20mg/L),所以叫微量白蛋白。如果尿中的微量白蛋白在20mg/L-200mg/L范围内,又尚未到达临床尿蛋白水平,就属于微量白蛋白尿,临床常应用尿微量蛋白指标来监测肾病的发生。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肾病最敏感、最可靠的诊断指标。 *不同仪器参考范围不一样,具体依据厂家提供的说明书。 也就是说尿常规中尿蛋白和特定蛋白中尿微量白蛋白是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的不同浓度段,在高浓度段的尿蛋白检测出阳性时,无需进行低浓度段的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下面是正常情况样本可能出现的情况: 1、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呈阴性,提示肾功能正常。 2、尿微量白蛋白出现阳性,尿蛋白呈阴性,提示早期肾功能损伤。 3、尿微量白蛋白出现阳性,尿蛋白呈阳性,根据阳性情况提示肾功能损伤程度。 而申先生的检测报告出现尿蛋白强阳性、尿微量白蛋白阴性的异常现象。很可能说明了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反应体系出现了典型的“钩状效应”,导致了假阴性的现象。

尿微量白蛋白

尿蛋白定性与定量检测的比较 尿微量白蛋白(UmALB)是早期肾脏功能受损诊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指标。临床上常用的检测 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尿液分析仪干化学分析法对尿蛋白进行定性及半定量检测,尿液分析仪干化学分析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验室内,但是该方法因灵敏性较差,干扰因素较多、其准确性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二种方法是尿微量白蛋白的定量检测,有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法,化学发光法,放射免疫法等。其中免疫比浊法因简便迅速,易操作而且重复性好,是目前临床实验室定量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一种常用方法。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测定结果较为准确的优点,在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 病的早期诊断中更具有临床价值。本文通过对我院80份患者的尿液标本同时进行不同方法的检测,对两种检测结果进行对比来评价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90例临床诊断为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门诊和住院),其中男性38 例,女52 例,年龄19-78岁,平均 1.2仪器和试剂 尿蛋白定性检测用京都AM-4290尿液分析仪,配套arkray-10EA试纸条。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检测用008AS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用重庆中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试剂,方法为免疫比浊法,5点定标,模拟曲线法。 1.3检测方法 用一次性洁净塑料杯收集患者的新鲜晨尿标本,及时检测。干化学检测方法:将arkray-10EA试纸条放在尿液中10S时取出,然后放在卫生纸上沥干多余尿液,,用京都AM-4290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同时留一份标本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2结果 以尿微量白蛋白>30mg/L视为阳性,用尿液分析仪干化学法检测的这些标本中,当尿中含有大量的白蛋白时(++-++++),与免疫比浊法测定的尿微量白蛋白结果相符而蛋白含量较少时则出现了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情况,蛋白阴性的份标本中,份标本检测微量白蛋白的值>30mg?L,也就是说用干化学定量检测存在%的假阴性。* 份蛋白检测(+-)中,有份标本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呈阳性,也就是说用干化学定量检测存在%的假阳性。

尿微量蛋白

尿微量白蛋白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在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白蛋白是一种血液中的正常蛋白质,但在生理条件下尿液中仅出现极少量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反映肾脏异常渗漏蛋白质。英文缩写:mAlb 参考值:0.49~2.05mg/mmol·Cr或4.28—18.14mg/g·Cr 中文:尿微量白蛋白 英文:urinary microalbumin 认识尿微量白蛋白 尿微量白蛋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对于疾病的专业名词,出现在生活中的情况很少见,也就造成大家都不认识的局面。 当一名患者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或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经常同时发生)时,肾脏血管会发生病变改变了肾脏滤过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的功能,这使得蛋白质渗漏到尿中。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影响肾脏的早期征象,为糖尿病肾病。 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的早期肾脏受损的表征。无论哪种疾病引起的尿微量白蛋白都是因起始原因不同造成的肾脏固有细胞的损伤,使肾脏固有细胞的结构发生改变,功能随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在尿液中的体现。对于微量白蛋白尿的治疗,目前西医应用的很广泛是激素进行抗炎,减轻肾脏固有细胞的渐进性损伤。激素治疗微量白蛋白尿,短时期内,会产生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已受损的肾脏固有细胞没有修复。所以,通常会在遇到感冒、感染的影响时,导致病情反复并进行性加重。 微量白蛋白尿也是整个血管系统改变的征象,并可认为是动脉病变的“窗口”,因为它是肾脏和心血管系统改变的早期指征。临床中,通常应用尿微量蛋白指

标来监测肾病的发生。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肾病最敏感、最可靠的诊断指标。通过尿微量白蛋白的数值,结合发病情况、症状以及病史陈述就可以较为准确的诊断病情。判断病情进入了纤维化那个阶段。所以,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U-MA),普通人应当每年一次,而已增高的患者应每3个月测试一次。这样,对于肾病的预防及早期治疗都起的了积极作用。 尿微量白蛋白,是疾病的标志。对于普通人,或许对它认识不够,从而麻痹大意,只要您听从医生的安排,相信不会出现大问题。 尿微量白蛋白正常值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在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白蛋白是一种血液中的正常蛋白质,但在生理条件下尿液中仅出现极少量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反映肾脏异常渗漏蛋白质。尿微量白蛋白的增高多见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妊娠子痫前期,是肾损伤的早期敏感指标。尿微量白蛋白正常值的参考值为0.49~ 2.05mg/mmol·Cr或4.28—18.14mg/g·Cr。通常应用尿微量蛋白指标来监测肾病的发生。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肾病最敏感、最可靠的诊断指标。通过尿微量白蛋白的数值,结合发病情况、症状以及病史陈述就可以较为准确的诊断病情. 尿微量白蛋白是评估肾脏受损程度:当发现尿微量白蛋白在20mg/L-200mg/L范围内,尿常规尿蛋白的显示为阴性(-)或(+-),就属于微量白蛋白尿,这个时候说明肾脏已经损伤,如果患者能够经过规范的修复肾单位,逆转纤维化治疗,尚可彻底修复肾小球,消除蛋白尿。而当尿中微量白蛋白超过200mg/L时,尿常规测试尿蛋白阳性(+)~(+++),就应该警惕了,此时证明机体已有大量白蛋白

微量白蛋白尿

微量白蛋白尿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在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白蛋白是一种血液中的正常蛋白质,但在生理条件下尿液中仅出现极少量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反映肾脏异常渗漏蛋白质。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肾病最敏感、最可靠的诊断指标。通过尿微量白蛋白的数值,结合发病情况、症状以及病史陈述就可以较为准确的诊断病情. 正常情况下,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率为5~20mg/l,在20mg/l以内视为正常,尿微量白蛋白浓度为20~200mg/l为增高,尿中血红蛋白浓度大于0.5mg/l 时,因血尿中的红细胞引起的人血清白蛋白增加将发生假阳性性质的结果升高。 人体代谢正常情况下,尿中的白蛋白极少,具体到每升尿白蛋白不超过 20mg(<20mg/L),所以叫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是评估肾脏受损程度:当发现尿微量白蛋白在20mg/L-200mg/L范围内,尿常规尿蛋白的显示为阴性(-)或(+-),就属于微量白蛋白尿,这个时候说明肾脏已经损伤,如果患者能够经过规范的修复肾单位,逆转纤维化治疗,尚可彻底修复肾小球,消除蛋白尿。而当尿中微量白蛋白超过200mg/L时,尿常规测试尿蛋白阳性(+)~(+++),就应该警惕了,此时证明机体已有大量白蛋白漏出,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肾病发展离不可逆期只有一步之遥,如果不及时进行医治,就会进入尿毒症期。 当一名患者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或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经常同时发生)时,肾脏血管会发生病变改变了肾脏滤过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的功能,这使得蛋白质渗漏到尿中。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影响肾脏的早期征象,为糖尿病肾病。

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等的早期肾脏受损的表征。无论哪种疾病引起的尿微量白蛋白都是因起始原因不同造成的肾脏固有细胞的损伤,使肾脏固有细胞的结构发生改变,功能随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在尿液中的体现。 微量白蛋白尿也是整个血管系统改变的征象,并可认为是动脉病变的“窗口”,因为它是肾脏和心血管系统改变的早期指征。临床中,通常应用尿微量蛋白指标来监测肾病的发生。尿微量蛋白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肾病最敏感、最可靠的诊断指标。通过尿微量白蛋白的数值,结合发病情况、症状以及病史陈述就可以较为准确的诊断病情。判断病情进入了纤维化那个阶段。所以,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U-MA),普通人应当每年一次,而已增高的患者应每3个月测试一次。这样,对于肾病的预防及早期治疗都起的了积极作用。 预防糖尿病肾病,应该更多的了解尿微量白蛋白这一检查,因为尿白蛋白检查是及时发现糖尿病肾病的首选指标,早期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尿中只有微量白蛋白,因此这一检查又被称为“尿微量白蛋白检查”。 1型糖尿病患者在起病1~5年后就要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的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后,需要马上进行这项筛查,结果正常者仍然需要每年检查。 病理性增高:见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妊娠子痫前期,是肾损伤的早期敏感指标。 尿微量白蛋白是检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肾病血管损伤的重要指标,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临床意义。 留取尿液有四种方式!①取任意时刻的尿液,测定尿白蛋白浓度、尿白蛋白/肌酐;②留取24小时尿液,测定尿白蛋白总量;③留取一段时间内尿液(4小

尿微量白蛋白和尿蛋白联合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尿微量白蛋白和尿蛋白联合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尿微量白蛋白和尿蛋白联合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和尿蛋白联合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尿微量白蛋白采用免疫比浊法,尿蛋白采用干化学试纸条法。结果5600例健康体检人群中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为(10%),尿蛋白阳性率为(375%)。结论尿微量白蛋白可检测到浓度很低但已增加的白蛋白,弥补了试纸条法检测不足,有助于发现亚健康人群,从而早期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尿微量白蛋白;干化学分析仪;尿蛋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年5月至8月在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5600例,均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和肾病有关病史的,男性3600例,女性2000例,年龄在20~60岁之间,在职一汽职工。 12 仪器和试剂日本日立7170检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尿微量白蛋白试剂盒由朗道公司提供,长春迪瑞H800全自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及随机专用尿分析仪试纸条。 13 试验方法用一次性洁净塑料杯收集清洁中段尿,分装于2个试管内,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对每份尿液进行测试。 14 结果判断尿微量白蛋白的正常参考范围在0002205 mg/L,干化学法尿蛋白以定性/半定量的方式报告[2]。 15 统计学方法数据资料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各项阳性率采用u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600例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尿蛋白阳性率,P<005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尿微量白蛋白是指尿中白蛋白的排泄量呈亚临床升高的一种病理

现象[3]。常用的检测方法有放射免疫法(RIA)酶联免疫(ELISA),免疫比浊等,微量白蛋白尿通常定义为20~200 mg/L,低于此范围下限为正常,高于此范围上限被认为是大量蛋白尿[4]。我们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是采用免疫比浊法,尿蛋白采用干化学试纸条法,其测试原理是蛋白误差原理,试纸只对尿中的白蛋白敏感,而对尿中球蛋白,粘蛋白,本周是蛋白不敏感,一般在600 mg/L或更高才能被检测出来。肉眼血尿影响尿蛋白易出现假阳性,我们把标本离心后在分析。

试带法测定尿蛋白原理

试带法测定尿蛋白的基本原理 试带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体检中的尿液检测方法,用于检测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它是根据尿液中蛋白质与特定试剂发生化学反应而改变试剂颜色的原理,以定性和半定量的方式判断尿液中是否存在蛋白质。 试带法的原理及步骤 试带法的原理基于尿液中蛋白质与特定试剂在酸或碱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颜色变化。其基本步骤包括尿样采集、试纸浸泡、颜色变化观察以及结果判断。 1. 尿样采集 首先,需要收集新鲜的尿液样本。尽量选择早晨第一次排尿的尿液,因为这样的尿液更加浓缩,有助于结果的准确性。使用清洁的容器收集尿液样本,尽量避免尿液样本中的杂质。 2. 试纸浸泡 将试纸的吸收端浸入尿液中,确保试纸完全浸湿。通常情况下,尿液样本只需浸湿试纸1-2秒即可。 3. 颜色变化观察 将试纸平放在干燥的平面上,观察试纸上出现的颜色变化。根据试纸上的颜色变化,可以初步判断尿液中是否存在蛋白质。 4. 结果判断 根据试纸上的颜色变化,结合试纸上的标尺,可以对蛋白质的含量进行定性或半定量的判断。通常,试纸上会标明不同颜色对应的蛋白质浓度级别,如阴性、微量、正常、轻度阳性、中度阳性、重度阳性等。

试带法的优缺点 优点: 1.简单易行:试带法无需复杂的仪器设备,可以在家庭、临床和体检现场进行, 操作简单且不需要专业人员。 2.快速:试带法只需几秒钟即可得到结果。 3.经济实惠:试纸成本低,适用于常规尿液检测。 4.广泛应用:试带法适用于大部分常见的尿液检测项目,如蛋白质、葡萄糖、 白细胞等。 缺点: 1.只能进行定性或半定量测定:试带法不能精确测定蛋白质的浓度和具体数值, 只能判断蛋白质是否存在,及其相对浓度高低。 2.受干扰因素较多:尿液中其他物质的存在,如草酸、硷性药物、维生素C等, 都可能对试纸的结果产生影响。 3.对结果的解读存在主观性:试带法的结果需要人眼观察颜色变化,并与标尺 比对进行判断,结果的解读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结语 试带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尿液检测方法,适用于初步筛查尿液中蛋白质的异常情况。尽管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日常健康监测、疾病筛查和健康体检等方面仍然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初步发现异常的尿蛋白结果,应进一步进行定量测定和其他相关检查以确诊诊断。

小鼠尿微量白蛋白(ALB)说明书

小鼠尿微量白蛋白(ALB)酶联免疫分析(ELISA) 试剂盒利用说明书 本试剂仅供研究利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小鼠血清,血浆,相关液体样本尿微量白蛋白(ALB)含量。 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小鼠尿微量蛋白(ALB)水平。用纯化的小鼠尿微量蛋白(ALB)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尿微量蛋白(ALB),再与HRP标记的ALB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通过完全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尿微量蛋白(ALB)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 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小鼠尿微量蛋白(ALB)浓度。 试剂盒组成: 样本处置及要求: 1. 血清:室温血液自然凝固10-20分钟,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认真搜集上 清,保留进程中如显现沉淀,应再次离心。 2. 血浆:应依照标本的要求选择EDTA或柠檬酸钠作为抗凝剂,混合10-20分钟后,离心 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认真搜集上清,保留进程中如有沉淀形成,应该再次离心。 3. 尿液:用无菌管搜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认真搜集上清,保留进程 中如有沉淀形成,应再次离心。胸腹水、脑脊液参如实行。 4. 细胞培育上清:检测分泌性的成份时,用无菌管搜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 分)。认真搜集上清。检测细胞内的成份时,用PBS()稀释细胞悬液,细胞浓度达到

100万/ml左右。通过反复冻融,以使细胞破坏并放出细胞内成份。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认真搜集上清。保留进程中如有沉淀形成,应再次离心。 5. 组织标本:切割标本后,称取重量。加入必然量的PBS,。用液氮迅速冷冻保留备用。标 本融化后仍然维持2-8℃的温度。加入必然量的PBS(),用手工或匀浆器将标本匀浆充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认真搜集上清。分装后一份待检测,其余冷冻备用。 6. 标本搜集后及早进行提取,提取按相关文献进行,提取后应尽快进行实验。假设不能马 上进行实验,可将标本放于-20℃保留,但应幸免反复冻融. 7. 不能检测含NaN3的样品,因NaN3抑制辣根过氧化物酶的(HRP)活性。 操作步骤 1.标准品的稀释与加样:在酶标包被板上设标准品孔10孔,在第一、第二孔中别离加标 准品100μl,然后在第一、第二孔中加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然后从第一孔、第二孔中各取100μl别离加到第三孔和第四孔,再在第三、第四孔别离加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然后在第三孔和第四孔中先各取50μl弃掉,再各取50μl别离加到第五、第六孔中,再在第五、第六孔中别离加标准品稀释液50ul,混匀;混匀后从第五、第六孔中各取50μl别离加到第七、第八孔中,再在第七、第八孔中别离加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后从第七、第八孔中别离取50μl加到第九、第十孔中,再在第九第十孔别离加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后从第九第十孔中各取50μl弃掉。(稀释后各孔加样量都为50μl,浓度别离为360μg/L,240μg/L ,120μg/L,60μg/L,30μg/L)。 2.加样:别离设空白孔(空白对照孔不加样品及酶标试剂,其余各步操作相同)、待测样 品孔。在酶标包被板上待测样品孔中先加样品稀释液40μl,然后再加待测样品10μl(样品最终稀释度为5倍)。加样将样品加于酶标板孔底部,尽可能不触及孔壁,轻轻晃动混匀。 3.温育: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30分钟。 4.配液:将30(48T的20倍)倍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30(48T的20倍)倍稀释后备用。 5.洗涤:警惕揭掉封板膜,弃去液体,甩干,每孔加满洗涤液,静置30秒后弃去,如此 重复5次,拍干。 6.加酶:每孔加入酶标试剂50μl,空白孔除外。 7.温育:操作同3。 8.洗涤:操作同5。 9.显色:每孔先加入显色剂A50μl,再加入显色剂B50μl,轻轻震荡混匀,37℃避光显色 15分钟. 10.终止:每孔加终止液50μl,终止反映(现在蓝色立转黄色)。 11.测定:以空白空调零,450nm波长依序测量各孔的吸光度(OD值)。测定应在加终止 液后15分钟之内进行。 注意事项: 1.试剂盒从冷藏环境中掏出应在室温平稳15-30分钟后方可利用,酶标包被板开封后如未用完,板条应装入密封袋中保留。 2.浓洗涤液可能会有结晶析出,稀释时可在水浴中加温助溶,洗涤时不阻碍结果。 3.各步加样均应利用加样器,并常常校对其准确性,以幸免实验误差。一次加样时刻最好操纵在5分钟内,如标本数量多,推荐利用排枪加样。 4.请每次测定的同时做标准曲线,最好做复孔。如标本中待测物质含量太高(样本OD值大于标准品孔第一孔的OD值),请先用样品稀释液稀释必然倍数(n倍)后再测定,计算时请最后乘以总稀释倍数(×n×5)。

早期肾脏损伤检测方法及应用

早期肾脏损伤检测方法及应用 肾脏具备强大的代偿功能,许多原因导致肾损伤往往悄然发生和发展,缺乏明显的早期症状和体征,早期不易发现。如错过早期阶段,肾损伤发展到不可逆状体,终将发展为肾衰竭,其结局将或依靠透析疗法或进行肾移植,肾损伤的早期发现对预后有重要的意义。早期肾损伤诊断方法的研究在近20年中取得多方面发展,在肾疾病的实验诊断体系中除传统的肾功能检查之外,形成了一个早期肾损伤检查与监测的新领域。 一、尿微量清蛋白 尿微量清蛋白(urinary microalbumin,mAlb)指尿中清蛋白排出量在30~300mg/24h范围内,即已超出参考区间上限(30mg/24h),但尚未达经典蛋白尿水平的中间阶段。mAlb测定方法早期以RIA为主,后来有EIA及免疫浊度法问世。20世纪80年代以来,免疫透射浊度法和散射浊度法迅速推广。 (一)原理 免疫散射比浊法:尿液中的清蛋白会与特异性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会使穿过标本的光束发生散射。散射光的强度与标本中清蛋白的浓度成正比。与已知的标准浓度对比就可得出结果。 (二)试剂 抗人清蛋白抗体,校准品,质控品,反应缓冲液,稀释液。

(三)操作步骤 1.抗血清开封便可使用,不需要做其他准备工作。 2.建立参考曲线参考曲线是通过多点定标来建立的。仪器能使用稀释液自动制备清蛋白标准品的系列稀释液。 3.标本在1∶5稀释的情况下检测。如果测得的读数超出了测量范围,应使用更高的标本稀释液重新检测。 (四)计算 检测结果由仪器的logit-log函数自动评估。 (五)参考区间 尿Alb≤30mg/24h尿。 (六)评价 1.免疫透射比浊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自动化仪器测定,且有试剂盒供应,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 2.标本中的混浊和颗粒可能干扰测定结果。因此,所有尿液标本必须在检测前进行离心沉淀,取上清尿测定。 3.染料(溴酚蓝)结合法直接测定尿中清蛋白,此法虽然简单、快速,但灵敏度低,尿中非蛋白成分会干扰反应,不适宜测定微量清蛋白尿。 4.可用凝胶过滤法事先除去尿液中的干扰成分,用蛋白洗脱物同

尿液中微量白蛋白的应用研究及进展

尿液中微量白蛋白的应用研究及进展免费硕士博 士论文论文天下 【关键词】微量白蛋白 微量白蛋白尿是反映肾小球疾病和损伤的一个非常灵敏的指标,在预示糖尿病肾病方而已使用多年。近年有资料显示,微量白蛋白尿也是非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一个危险因子,受到广泛重视[1]。 1微量白蛋白尿的形成机制 正常肾小球基底膜具有3〜4mn的微孔,并带有一层负电荷,即具有孔径屏障和电荷屏障,使血浆中带负电荷的中等分子及大分子蛋白质不易通过 [2]。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平均44g/L,相对分子量为66000,半径约为 3.6nm,不易通过肾小球基底膜的孔径屏障[3]。白蛋白的pi为 4. 7,在pH7.4的血浆环境,带有大量负电荷,不易通过基底膜的电荷屏障。肾小球接受心输出量的25%,每24h约有70mg白蛋白通过肾脏,正常时白蛋白不易通过肾小球滤过,其滤过系数为0.0002,原尿中的白蛋白(每天约14g),在肾小管几乎全部被重吸收,每日排出仅10〜30mg。每日滤过的14g 白蛋白,加上数克小分子量蛋白质(P 2 -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a 1 -微球蛋白等)已达到肾小管重吸收能力的饱和,如果任何原因使原尿中任一种蛋白质浓度增加,都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由于竞争性重吸收抑制,则均会使白蛋白排出量增多。临床上,一旦出现入球毛细血管压升高、肾小球基底膜滤过孔径增大、电荷屏障作用降低、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及血浆中、小分子量蛋白质增多等时,尿液中白蛋白排出量就会增多,出现微量或临床白蛋白尿。

2尿液白蛋白的测定方法 ELISA和RIA方法检测精度较差,操作繁杂。免疫散射比浊法,操作简便,测定精度较高,己有多种自动分析仪(特定蛋白分析仪)。近几年报道了几种尿液白蛋白的简易试条半定量法,如Micral-Test、Clinitek Strips等。用随意尿标本,用于微量白蛋白尿的过筛,已在临床应用[4]。 3微量白蛋白尿的影响因素[5〜7] 3.1昼夜节律变化健康人尿白蛋白的排出率(AER)白天变动较大,也较高(<20|J g/min) ’夜间尿中变动较小,排出率较低(<10m g/min) , 24h混合尿<15|J g/mino 3.2其他因素运动、情绪激动及妊娠等可使尿白蛋白排出量增多。 3.3采尿方式留取24h尿液标本测定AER被认为是最准确的方式,但留取24h尿液在临床上有诸多不便。夜间定时尿(如12h)标本计算白蛋白的排出量被认为是较准确的方式,但临床使用仍有不便;晨尿(晨起第1次尿)及随意尿白蛋白浓度亦常f微量白蛋白尿的过筛。 3.4测定结果及参考值目前临床上对尿液白蛋白浓度或排出量的表达方式有多种,再加上测定方法及尿液标本的不同,结果差异较大,应注意识别。文献列出参考值为:尿白蛋白排出量:24h尿〈30mg/d;<20|J g/min;<0. 46|J mol/d; 夜间尿<10|J g/min。尿白蛋白浓度:随意尿或晨尿<30mg/L;<0. 46p mol/L。 4微量白蛋白尿的临床意义 4.1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管理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包括1型和2型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约占糖尿患者的1/3以上[8]。糖尿病肾病

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检测的注意事项

尿微量白蛋白的临床检测的注意事项 欧阳嵘 目前,我国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人数日益增多。随着病程的发展,肾脏受累的可能性与受累的程度也不断上升。通常情况下血尿素和血肌酐的测定值正常时并不能排除肾脏的受损, 而尿 常规蛋白测定结果为阳性时,肾脏的损伤往往已达到不可恢复的阶段,尿微量白蛋白() 的测定已越来越多地用做肾组织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其临床意义也已日益为临床医生所重视。若在发生微量白蛋白尿的这一阶段积极有效地控制血糖、降压、降脂、减少蛋白摄入量、改善生活方式,仍有希望阻止病情向大量蛋白尿发展或延缓其发展速度,同时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2]。但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亦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值得我们临床医生去关注。 1、尿微量白蛋白的定义 1982年等发现1型糖尿病时尿总蛋白在参考范围内,而尿白蛋白排泄却增加,由此提出了“微量白蛋白尿”的概念,并把它作为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一个敏感指标[3]。其特征是尿白蛋白浓度为20-200或白蛋白排泄率20-200μ(或30-30024小时),或白蛋白/肌酐比率30-300每克肌酐)。此时尿常规试纸条检测蛋白为阴性。尿常规试纸条检测蛋白为阳性时白蛋白浓度已大于200(或白蛋白排泄率大于200μ),称为大量白蛋白尿。因尿蛋白浓度受主客观因素影响比较大,故临床上更多采用白蛋白排泄率或尿白蛋白/肌酐比率来表示尿白蛋白的

值。国际上多采用白蛋白排泄率表示尿中白蛋白的排出量。 2、尿微量白蛋白发生的机理 白蛋白()占血浆总蛋白量的60%,分子量为69,是一种带有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正常情况下在肾小球滤过膜上有许多小孔起机械屏障作用,膜孔直径为5.5,限制大分子物质(如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的滤过。在滤过膜上还存在着带负电荷糖蛋白和硫酸乙酰肝素,这些带负电荷的结构形成了滤过膜的电子学屏障,限制了带负电荷的分子滤过。血浆白蛋白分子量69 ,且由于其带负电荷,所以正常情况下只有极少部分能滤过,经肾小球滤过的蛋白质几乎全部被近曲小管以主动方式重吸收,因此最后随着尿液而排出的白蛋白只有极少量。正常情况下,绝大部分蛋白不能通过滤过膜。但在病理情况下[4],如各种炎症、代谢异常和免疫损伤,使肾小球血流动力学异常,肾小球滤过膜损害是造成尿微量白蛋白排出量增加的重要原因。糖尿病病人由于长期高血糖使非酶糖酰化速率增加,导致缺氧,血液黏度增高,同时内皮细胞释放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等血管活性物质使肾小球毛细 血管张力改变,进而引起肾血流动力学变化,使肾小球处于高滤过状态并导致肾损害,同时糖尿病患者肾小球滤过膜上硫酸乙酰肝素合成减少,硫酸肝素分子带有许多阴离子侧链,对于维持基底膜电荷和孔径的大小起重要作用,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电荷选择性屏障受损,使尿微量白蛋白在尿中排出增加[。再加上糖尿病病人存在三多一少症状,近曲小管内的尿流速增加,导致被滤出的白蛋白又不能被很好的重吸收,故而最终从尿液中排出的白蛋白增加。另外,对正常人群的分析

尿液蛋白组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尿液蛋白组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部分是文章引言的一部分,旨在简要介绍尿液蛋白组学的背景和意义。尿液蛋白组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备受关注。它是通过利用蛋白组学技术手段对尿液中的蛋白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探索蛋白质在健康与疾病状态下的变化,进而发现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和新的治疗靶标。 尿液具有许多优势,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生物样本进行疾病诊断和监测。首先,尿液采集方便、无创且无痛苦,可重复获取,对患者来说非常容易接受。其次,尿液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来自于泌尿系统各个部位的细胞、组织和分泌物,其中既包括病变部位的蛋白质,也包括全身性的蛋白质。此外,尿液中的蛋白质存在于游离态、胶体态和颗粒态,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因此,通过尿液蛋白组学分析,我们可以准确、敏感地检测到潜在的疾病标志物,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尿液蛋白组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在肾脏疾病方面,尿液中的蛋白质成分和水平可以反映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程度,帮助诊断和监测肾脏疾病的发展。此外,尿液蛋白组学在泌尿系统肿瘤的早期诊断、分级和预后

评估中也具有重要的价值。除了肾脏和泌尿系统疾病,尿液蛋白组学还可应用于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的研究中,为精准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尿液蛋白组学是蛋白组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挑战。当前,尿液蛋白组学的研究还面临一些技术和方法上的难题,如蛋白质丰度差异性、蛋白质富集和净化、信号识别的准确性等。然而,随着蛋白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尿液蛋白组学必将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带来突破,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1.2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内容进行介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首先,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可以说明文章按照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进行组织,每个部分包含的具体内容和子标题。 其次,说明各个部分的重点内容。例如,在引言部分,可以说明概述部分介绍了尿液蛋白组学的基本概念和背景;文章结构部分则说明了整篇文章的组织方式;目的部分则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再次,说明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引言部分的概述部分为读者提供了对尿液蛋白组学的基本了解,之后的文章结构部分则为读者提

尿常规中的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区别

尿常规中的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区别 导读尿常规中的蛋白(干化学法)和尿微量白蛋白是筛查肾脏疾病时常用的两个检测项目,但许多人对这两个指标不是很了解,经常混淆或者对两个项目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存在疑问。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尿常规中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的区别。 1 尿常规中的蛋白 尿常规中蛋白是指尿液中的总蛋白。 正常情况下,一些蛋白质可以透过肾小球的滤过屏障进入原尿中,但经肾小管重吸收后,只有极少量的蛋白质进入尿液中。正常人尿常规中蛋白一项应为阴性。受尿总蛋白测定的方法学限制,尿总蛋白的定性、定量灵敏度均较低,故该指标主要用于体检,如泌尿系统疾病或一些全身性疾病的筛查以及疗效观察。 尿液中蛋白升高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生理性(或功能性)尿蛋白升高是指出现于健康人的暂时性尿蛋白升高,多见于青年人中。在剧烈运动、发热、高温、受寒、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下,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强而使蛋白大量“漏网”。一些正常孕妇尿中蛋白也可有轻度增加,这与体位和肾流量加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有关。功能性尿蛋白在诱因解除后便会自行消失。故又称为可逆性尿蛋白或一过性尿蛋白弱阳性。 病理性尿蛋白升高又分为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和肾组织性蛋白尿。 肾小球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如免疫损害)引起

的蛋白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受到损伤后,肾小球通透性增高,大量的血浆蛋白经受损的滤过屏障进入原尿中,超出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从而导致尿蛋白。多见于急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等。 肾小管性蛋白尿是在病理状态下,肾小管重吸收蛋白的功能障碍引起的蛋白尿。多见于肾小管及间质的疾病。 溢出性蛋白尿是指在病理状态下,血浆中某些小分子蛋白质大量增加,且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进入尿中,形成的蛋白尿。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严重挤压伤等疾病。 肾组织性蛋白尿指肾组织的蛋白质进入尿中或肾组织在病理状态下向尿中排泌蛋白质引起的蛋白尿,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肾结石、多囊肾、肾淀粉样变性等。 2 尿微量白蛋白 尿微量白蛋白是指尿液中微量的白蛋白,主要用于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 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具有滤过功能,膜孔直径为5.5 nm。白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其直径为7.2 nm。正常状态下白蛋白很难通过肾小球基底膜。任何能够引起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的病变,均可导致白蛋白的排出。 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时间在尿蛋白定性阳性出现之前,是肾脏疾病早期诊断的指标之一,此时肾损伤尚在可逆期。 MAU含量升高常见于原发性肾病(如肾小球肾炎)、糖尿病性肾

尿常规与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意义分析

尿常规与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对糖尿病早 期肾损伤的诊断意义分析【关键词】尿常规;糖尿病;早期肾损伤;尿微量白蛋白 糖尿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血糖异常升高,且随疾病进展可在患者机体多脏器系统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害,糖尿病肾病是其最为常见也是病情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临床表现并不明显,因此临床确诊时多为疾病晚期,此时患者机体代谢功能受到疾病影响出现紊乱,严重威胁其生命健康安全。尿常规是临床常见的诊断方式,通过检测尿液标本中相比指标来诊断疾病,但在诊断白蛋白尿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导致诊断率较低,因此临床针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临床诊断提出了多种方式,如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是临床常用于检测肾脏器官组织疾病的敏感指标。本文现针对我院90例患者展开研究,旨在分析尿常规与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我院于2020.1-2021.1期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抽取30例作为对比组,抽取30例同时期内收治的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作为疾病组,并抽取30例同时期内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患者作为健康组,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IRB-2020-289)。对比组中男女比20:10,最小35岁,最大76岁,均值(55.67±5.56)岁;疾病组中男女比18:12,最小34岁,最大77岁,均值(56.21±5.38)岁;健康组中男女比16:14,最小35岁,最大75岁,均值(55.86±5.46)岁。所有患者未服用肾毒性药物,临床基本资料一致且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P>0.05。 1.2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