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3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确认偏误”写作解析及范文展

2023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确认偏误”写作解析及范文展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确认偏误”写作解析及范文展

作文材料(23徐汇高三一模作文)

生活中,不少人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用它们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请写一篇文章,对他们加以劝说。

写作指导

审题

抓类型:现象类思辨类

抓对象:看重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用它们证明自己的正确

抓内涵:认知心理学的“确认偏误”

抓任务:对材料中的“不少人”加以劝说(暗含对这种现象的批判)抓思辨:

(1)这种信息筛选和对信息的看重,是人之常情。

(2)如果证据合理,会加速成功;如果是不合理的,会更滑向错误(3)“人们”是谁,如果是个人,即使想法偏执,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小;如果是决策者,绝不能偏信偏听(清王朝的迷梦)

亮观点:《警惕确认偏误》《保持开放心态》《主动寻求不同意见》

思路梳理

1.引材料:

(1)概念引:“确认偏误”是指人们搜寻信息或解读信息时,往往会选择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

(2)事例引:疑人偷斧希特勒戈培尔(反例)

(3)现象引:当我们看世界杯比赛时,哪怕沙特阿拉伯打败了夺冠热门队阿根廷队,我们也不会承认其精妙配合,会归因于“偶然”的运气或者对手轻敌,始终不愿意承认其具有一定的实力

2.析材料:确认偏误或称“肯证偏误”、“验证性偏见”,是个人无论合乎事实与否,偏好支持自己的成见、猜想的倾向。由此,人们在脑中选择性地回忆、搜集有利细节,忽略矛盾的信息,并加以片面诠释。根据心理学的实验结果,在人们接收新信息序列用以更新其对世界可能状态的信念时,先验信念(或旧有信念)会导致人们系统地忽视那些不支持先验信念的信息或以某种概率误看作支持其先验信念。

3.归因分析:为何会产生确认偏误❓

(1)出于期待被认同,渴望被肯定的本能和潜意识

(2)人们倾向于把证据理解为支持初始假设的附加证据,在解释后续迹象时继续原先的信念,不断强化自己的预期

(3)定式思维使我们进一步分析时,会根据先前的定性模式来解释新信息

4.确认偏误带来的弊端❓(劝说的主体内容)

(1)“证实偏差”无助于“正确性”的形成,反而会让人陷入自以为是的泥沼。

(2)形成信息茧房,压缩认知边界,只了解想了解的内容,使认知更局限。

(3)如果某种想法是偏颇的,甚至错误的,会失去纠错机会。

(4)形成偏执的社会风气,群体缺乏理性筛选信息,给认知世界带来困扰。

(5)对“真理”的认知不可能一蹴而就,确认偏误会使我们缺乏理智思考

5. 抓思辨:

(1)这种信息筛选和对信息的看重,是人之常情。

(2)如果证据合理,会加速成功;如果不合理的,会更滑向错误

(3)“人们”是谁,如果是个人,即使想法偏执,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小;如果是决策者,绝不能偏信偏听(清王朝的迷梦)

6.如何做❓

(1)要警惕这种正反馈、加强型的思维方式

(2)保持开放心态和成长型思维

(3)主动寻求不同意见

(4)在质疑和实践中提高认知水平

思维导图

素材

1.戈培尔的宣传是“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用它们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的典型,可以作为反例:

2.疑邻盗斧的故事: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上中范文

跳出信息茧房(65分)

人们更看重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以证明自己的正确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现象。然而这种倾向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只有客观理性地看待所有证据,广博地吸收采纳,才能跳出信息茧房,有更高的认识。(亮观点)人们倾向于自己立场的证据是极正常的,正如“所有可观都是主观”,人自带的自我本位无时无刻使我们对可观信息进行主观筛选,让我们在无意识中偏向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也在加剧信息茧房,大数据的“猜你喜欢”精准推送合你心意的内容,让人禁不住在茧房中越陷越深。(内外因分析有说服力)

然而这样来的证据并不能真正论证自己的正确性,反而掉入因果合一或循环论证的陷阱。囿于某一看法,会受“回声室效应”而变得愈加偏激,故步自封,离正确或深刻的认识越来越远。这时,我们便需要“出离其外,方视其中”的智慧,故大证据的吸收围度,广博地浏览,慎重地思考,才能导向更高的认知。胡适曾批评蔡元培对于红楼梦的解读不当,认为其有关革命的旨意是牵强附会,蔡元培非但不反驳对峙,反而向胡适提供能击溃自己观点的文献证据。这便是突破人自身的我本位惯性,在错误与挑战中广采证据,深化自己的认知。而“出离其外”的益处还不止于此,它更能锻炼人的逻辑思辨能力。与信息茧房扼杀人的思考想象能力相反,它孕

育出新知,梵高前往巴黎了解印象派的画作,但他并不放弃自己的艺术理解,反而栽培出日后独一无二的美术风格。跳脱出信息茧房,摆脱惯性,使得人拥有思维层次的提升。(弊端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客观平等地看待所有证据并不意味着必须改变自己的观点或是直接失去立场。社会需要的就是有思考,有观点,能“片面的深刻”的人才,平等地看待所有证据,广博地采纳吸收后,是进行慎重的思考,这才是真正论证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的方法,可能你会意识到自己先前的浅陋无知,改变观点,也可能你反向在对方立场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确认了自己看法的正确。然而你的思考认知却已有极大的升级,从片面到全面,从盲目到坚定,以获“此境初识”的感悟。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造诣之深人尽皆知,但谁知他对外国建筑也颇有研究,正是在大量证据之下,他更坚定了自己对古建筑优越性的看法,终其一生守护古宅。这便是出离其外,方视其中,此境初识的过程。(思辨点值得商榷)跳出信息茧房,摆脱思维惯性,我们固要有观点与立场,但不应限于桎梏。科观理性看待证据,乐于广博采纳,将会有更深刻而全面的认识。(怎么办)

这位学生用到了回声室效应:

我们应当重视反对证据

(把重视改为不忽略比较客观)

生活中有不少人更看重,甚至是只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这种行为与心态和不加论证坚持己见一样,无益于我们获得真知,因其包装成“理性论证”的隐蔽性与迷惑性更加有害,应当被摒弃与警惕。

在论证过程中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回避反对结论的事实,此般证明的看法很有可能是错误或片面的,合理正确的观点必然建立在坚实的事实与证据基础上,向来自各方的质疑与反对持开放态度。完备的理论体系的特征之一,便是能解释“异常”的现象。也正是不断思考,检验反面证据的尝试与努力,使人类从“两小儿辩日”式简单有缺陷的思维模式脱出,进入“近现代天文学”式的科学时代,获得真知灼见。(思辨)倘若我们一味放纵更看重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的论证习惯,我们得到的只会是重复的定见。看法来源于过去的、源于过去的、既成的事实与认知,是过去思维模式的产物,很有可能受到个人集体片面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成为偏见,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恰恰需要人生动接触可能有颠覆性的,反对定见的新证据,以此不断修正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成为思维惰性的俘虏。(弊端分析)

其实,了解多方证据,不一定意味着完全否定自己看法的合理性——它通向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论自由》一书中,小蜜儿指出,我们的大部分观点都不是完全正确或错误,而是包含了部分的真理。减少谬误,接近真理的方法,便是与反面接触,今人能获得关于光“波粒二象性”的完整认识,离不开“波动说”和“粒子说”两派科学家各自的论证,而将其统一,方得全面准确的真知。理性主义的支持者柏林曾写作《浪漫主义的起源》一书,最后写道:“浪漫主义运动的结果,是理性的自我理解的增强。”如此来看,要得深知真知,就不能只看重、更看重支持自己的证据。

互联网的兴起本应开拓人们的眼界,创造不同观点交流的空间。然而现实当中,它却加重了挑选证据重复定见的实践。我们或有意地呆在信息、

认知的“舒适圈”当中,不愿看到相反的看法;或在不知不觉中被拖入信息茧房,举目皆是为平台算法挑选过的信息,成为同质化的受害者。此刻,不论是互动、回避还是被动受困,都要有意地警惕,主动摒弃这种给自我套上枷锁的做法,刺破回音壁,打开新天地。(归入外因分析比较严谨,类似第一篇)

看重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以之证明自己的正确性的人,他们有理性论证的意识,却无自我挑战的勇气,没有面对反对声音的魄力。然而,倘理性论证的目的是收获真知,那必然要放弃这样的实践,向异质颠覆之物敞开怀抱——这是真理的要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生活中,我们的信息来源随时代发展走向多元,可这并未改变社会中令人担忧的局面——不少人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用其证明自己的正确性。拥护性的证据固然有其意义,但唯有敞开自己、接纳他者的质询,才能带来更有益的成长。

诚然,个体的主观性与局限性使其往往囿于自我的片面观点,生来渴望肯定自我的主体性结构亦诱惑着人们沉浸于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中。而社会中“人以群分”的现象和如今的“信息茧房”,将人们束缚于与自己观点相似的群体中无法自拔。

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固然如科学研究需要作证一般有一定的效用,但“更看重”一词是危险的,因为这样的倾向性会带来排他性——如是,个体的视野会受到限制,沉溺于熟悉的,支持性的观点中,个体的视线会窄化、思想会沙化,从而阻碍了个体的成长。因自我的片面观点而画地为牢,只会使其逐渐沦为“单向度的人”,丧失质疑的勇气与思辨的能力。这样只注重支持性证据的证明也因而是无效的证明,其正确性亦无法经历时间的质询和检验。

而倘若这样的行为在社会中猖獗,社会将逐渐走向两极化,变得愈发封闭。持有不同观点的群体固执己见、针锋相对,形成自我封闭式样的文化,如是下去,“百家争鸣”这般和谐、包容、多元的社会繁荣景象,将离我们越来越远。

《他者的消失》中有言:“他者的否定性能使自我免于害病。”或许,反对自己看法的证据,比支持性的证据来得更为重要。在否定性的证据面前,个体得以审视自己观点的片面性与不足,在两者的交锋、对话、冲突、妥协之后达到平衡。胡适曾对蔡元培文章中的观点提出尖锐批评,当他需要一本书中的证据佐证自己时,却是蔡元培几经周折帮他买到了书——由此可见,接纳否定性的证据,是一种为人的姿态;这样谦卑、包容的个体声音彼此交织,才能带动社会拍马前行。

接纳否定性的证据是需要智慧与胸怀的。在建构这一品质的过程中,个体需要以谦卑的态度、包容的胸襟、冷静的头脑对他者的质询,将自己导向成书与圆融。

甚至,智者除了接纳,还会主动寻求否定性的证据,以使自己的观点趋于完善;但这不意味着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与观点,而是一种“大方无隅”的圆融状态。这样的个体,定能共同构筑一个清醒、开放的社会。

因此,当你渴望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时,勇敢向他者的、否定性的质询敞开吧——跳脱出主体性的自恋结构,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收获真正的成长,亦带动社会走向成熟、包容与多元。

全面的证据通往真理

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不同的思考拥有不同的观点,但在生活中,不少人为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往往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这需要改变。

我们不能说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人天经地义地希望自己是正确的,所以挖空心思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这无可厚非,但如果我们只看重对证明自己的看法有利的证据,就会产生很大的危害。

当我们看重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就意味着我们有意地忽略了那些不能支持的证据,而这些证据之所以能称之为“证据”,就说明它们一定是有其合理性的。“两小儿辩日”中的难题难倒孔子,双方说话都很有道理,但如果这发生在当下,就会因精确的数据而显得幼稚可笑,这说明,如果一个人用不全面的证据来证明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即便是正确的,也是片面的。

也就是说,即使证据无法证明自己的看法,我们也不能对其视而不见。辩论双方的观点永远是尖锐对立的,但选手在准备的时候也需要寻找用的论证对方观点的证据,从而从中找到我们突破口以加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更何况,并不是所以不统一的观点都如辩论一样非黑即白,更多的时候,矛盾的观点也有相同之处,我们只有在对事物本身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后,才能更好地对自己的观点加以阐释,让它更加全面。

而且,只看重支持自己的证据的想法本身就有不合理之处。自己认为正确的,就一定正确吗?如果不经过多方的考证和检验,其正确性从何而来呢?那些人企图证明自己的正确,但没有全面的证据作为支持,得出的观点几乎不可能是正确的。他们只是在自己的片面构筑起的围墙中打转,终究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对事物也就只有井底之蛙般的洞察力,只看得到头顶一小片天空,何谈正确?

真正正确的观点是经得住检验的。它们不畏惧迎接那些相反的证据的挑战,因为正确的观点的得出,必定经过对多方证据的全面考量以及时于相反证据的漏洞的解析。伽利略用实验之证据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落体的“正确观点”,他看重证明自己的证据如实验数据等等,但他并没有忽视亚里士多德的证据,而是深入地分析出了其中的原因,最终得到了与自己相同的结论,使自己的观点无懈可击。

当然,即使我们得到了正确的观点,也永远不能拘泥于其中。世界总是不断变化的,每一刻都有新的发现,新的证据产生,我们也就不断吸收新的证据,从而优化、改动甚至重构自己已经建好的真理大厦。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不断前进,迈向前方,最终达到真相和真理。

我们会同不同的思考拥有不同的观点,但我们不能让自己心中的“正确”束缚自己。只有容纳,创造,突破,我们才离真理更近了一步。

精修文

警惕确认偏误

生活中有不少人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用他们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这种现象被称为“确认偏误”或称“肯证偏误”,即个人无论合乎事实与否,都偏好支持自己的成见、猜想的倾向。由此,人们在脑中选择性地回忆、搜集有利细节,忽略矛盾的信息,并加以片面诠释。我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无疑对于我们看待事物、认识事物是不利的,我们理应极力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明确观点)

从以上解释中我们看出,人们之所以会出现确认偏误,首先是这种现象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选择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目的也无疑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赞赏和肯定,而出于期待被认同,渴望被肯定是人们的本能和潜意识,因此,这种现象的出现是非常普遍且从一定程度上说是情有可原的。(原文第三段)再从人们的思维模式来看,人们在一件事的实践过程中,很容易形成定式思维,,而也正是这定式思维是我们进一步分析时,会根据先前的定性模式来解释新信息,这样也就让人产生了所接触到的新信息都是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的感觉,。而且,人们倾向于把证据理解为支持初始假设的附加证据,在解释后续迹象时继续原先的信念,不断强化自己的预期,只关注到了“有利因素”本身并未全面认识事物,从而产生了“确认偏误”现象。(归因分析,分析为什么会出现确认偏误)

毋庸置疑的是,这种看法是对于个人的发展和认识事物是有着很大的危害的。其中很明显的一点就是,“确认偏误”无助于正确性的形成,反而会让人陷入自以为是的泥沼中。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着自己内心中所谓的“正确”,如此下来,个人的视线会窄化、思想会沙化、从而阻碍了个人的成长,也无利于社会和谐、开放、包容的文化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这种偏颇的看法也会造成信息茧房,压缩认识边界,只了解想了解的内容,使认知更局限,久而久之,人的思考想象能力遭到了扼杀,其提出的观点也在无法经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论述确认偏误的弊端)当然,这种对于信息筛选和对信息的忽视,是人之常情。就如同上文所提到的,这种确认偏误的产生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来源于人们自身的潜意识和思维方式;而且选择支持自己想法的论据也并非一无是处,若证据合理,则会加速成功,但如果不合理的话,会画像错误,出现前面所提及的种种弊端。而且,不同主体产生确认偏误的结果也不同,如果是个人,即使想法偏执,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小;如果是决策者,绝不能偏信偏听。(思辨,确认偏误也并非一无是处)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去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呢?我们要从根源处解决问题,也就是要努力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警惕这种正反馈、加强型的思维方式;还要保持开放心态和成长型思维,主动寻求不同的意见,在质疑和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论述该怎么做)

分数

满分70分,54-56分。原文第二段开头说“从以上解释中我们看出,这种现象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引出的是确认偏误的影响,但后文论述的是“因此,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可原的”,也就是其原因。可以保留原因论述,删去第二段的开头,合并二、三段。第三段的论述可以更精炼,条理要更清晰,也可以从再补充一条,分析得更充分。原文倒数第二段有原因分析和弊端分析,可以把这两部分合并到上文的相应段落中,这一段集中思辨,论述确认偏误也并非一无是处。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最新思辨类模拟作文题练习(共8个主题,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高调与低调) 1.材料一: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条,一张上面写着“我是一粒尘埃”,另一张上面写着“世界为我而造”。(犹太谚语) 材料二:记者采访一代球王贝利:“你所有的进球,哪一个踢得最精彩?”他不假思索地说:“下一个。”球王贝利在国际大赛中踢入了1200多个精彩进球,并被《时代周刊》列入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 材料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60年,曾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倍受人们尊重。他的名片上赫然印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以“低调与高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快与慢) 2.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普速列车速度不快,逢站必停,票价实惠,最低仅1元。在高铁快速普及的时代,“小慢慢”承载着沿线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了发展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温度。 我们追求速度,但不是所有东西都越快越好,社会如此,个人也如此。在当今社会,我们该如何处理快与慢的关系? 请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与思考。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模仿与创新)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描红是指在印有红色字或空心红字的纸上摹写,是初学书法的最基础训练方法。临摹是将字帖置于案前,观察字的形态、结构、笔划,领会其精神,再下笔仿写。从描红开始,到临摹前人作品,学习他们的笔法、字形、章法,是古人习字的基本要求。在书法实践中,描红只能实现形似,临摹可以做到神似,而要自成一家,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创作。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3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含解析范文)

写作专题 江苏省南通等七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高三学生李行每天把身患肌无力的好友背上教学楼。同学们认为大家可以轮流背,不能辛苦了他一个人;父母劝他做好事应该有度,因为毕竟高三了。李行说:“我们是好朋友,背得动,就我来背吧。”后来,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他不敢请假不敢犯错,不再感到快乐,同学们也觉得他不再可亲。他陷入了纠结之中。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请以高三学生赵乐之的身份,给李行写一封信,帮助他走出困境。 ②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看法?请写一篇评论。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3届高三3月教学调研语文试卷(一)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北京时间2月13日,在ATP(职业网球联合会)达拉斯站的男单决赛中,中国选手吴易禺在先丢一盘的情况下连扳两盘,逆转战胜对手。吴易禺就此成为第一位夺得ATP巡回赛冠军的中国男子球员,他的世界排名来到第58位,创造了中国男选手的最高排名。 回溯吴易禺的网球生涯,18岁时包揽美国网球公开赛青少年组男单和男双冠军,进入职业网坛后,他受到训练和伤病困扰,一度暂停比赛,个人排名也遭遇断崖式下滑。但他始终坚信自己能做到更好:“为了所热爱的事情,你一定要坚忍不拔全力以赴。”他曾在个人社交媒体感叹:“若没有这些阴影,谁会知道我站在光里!”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热爱·坚韧·突破”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如皋市2023年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2年11月发布的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能生成任何主题的原始文本,能像人类一样交流。美国89%的大学生用ChatGPT做作业,效率大大提高;巴黎政治大学禁止所有师生使用ChatGPT,防止学术欺诈。这类人工智能技术,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很大的风险。

2023高考作文二轮复习:思辨性5篇作文范文

生活中,不少人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用它们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性。请写一篇文章,对他们加以劝说。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材料中的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确认偏误”。它指人们会倾向于寻找能支 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对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更加关注,而忽略矛盾的信息,并加 以片面诠释。你一旦相信一个事实,就会下意识的去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选择性的注意和收集信息,并且排斥那些和你观点相悖的现象,从而得出一个符 合自己意愿的事实和真相。但是,一旦你的认知是错误的,你就很容易陷入错误 的泥淖,深陷而不自知,变得顽固而不可改变,这是非常可怕的。其实每个人的 认识不过是全景图中的一块碎片,只有承认这一局限,才可能有接近真相的判断。 那怎么克服“确认偏误”呢? 达尔文是这样做的,一旦他发现自己的观念与理论相矛盾时,就会强迫自己 马上记录下来。因为如果没有马上记录下来,过一会儿大脑就会主动忽略矛盾的 信息,并片面的支持自己原持有的观点。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说:“检验一流智 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 的能力。”考生可以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提醒大家注意“请写一篇文章,对他们加以劝说”,“劝说”的语气应 当是怎样的,“劝说”的角度,“劝”的内容的深浅,都需要考生把握好一个“度”。 写作时建议采用层进式结构,首先列举生活中的此类现象,说明像他们这样 的人不少;然后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侧重从自我角度剖析,可以结合自身 体会加以分析,这样更容易打动人。然后重点阐述这种现象的危害,这部分可以 从自己和社会两个层面分析,对自己的危害是偏离真相,不能接受不同意见,无 法获得全面准确的认知等;而社会层面,别有用心之人可能会利用人性的这一弱 点给人“洗脑”,从事犯罪活动等,为最后的“劝说”做好铺垫。最后给出解决 问题的办法,达到“劝说”成功的目的。其中剖析危害和给出办法应是行文重点。 1 .跳出认知怪圈, 拥抱事件真相可 2.接受不同意见, 2.接受不同意见, 走出错误泥淖。

2023年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03)

2023年高考作文备考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03)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中,《碇步桥》节目火爆全网,引发了观众对江南之美的无比热爱和对大美中华的无比自豪。 材料二:2500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发出感叹:“尽美矣,又尽善也。”意思是说,真正的美不仅在于给人感官上的愉悦,更在于能让人领会到崇高的力量。 上述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展现对《碇步桥》这个节目的评价,它能“引发了观众对江南之美的无比热爱和对大美中华的无比自豪”,说明这个节目不仅能带给人视觉上的美感,而且能引发人对中华的无比自豪。材料二,引用孔子的名言“尽美矣,又尽善也”表达对“真正的美”的定义,在孔子看来“美”有两个层次:一是带给人感官上的愉悦;二是让人领会到崇高的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美”与“崇高”是相互交融的。材料一是对材料二“真正的美”含义的具体体现,从艺术的角度《碇步桥》给人视觉的美感,从道德的角度,它带来引发家国情怀深层次的崇高美。 写作引导语对学生写作进行了提示与限制。“上述材料给人以启

示,请整体把握材料写一篇文章”说明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及含义来审题立意,不能脱离开“美”与“崇高”两者关系来立意。“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与感悟”提示写作者要以青年的视角,结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使命看待两者之间的交融与共生。要谈到对这个关系的正确认识带给青年个人及国家的影响,树立一种正确的审美取向及价值观。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以崇高之美涵养时代精神。开篇例举当下社会中出现的不正常的审美观念,由此提出中心论点——“今天我们更需要一种崇高之美涵养时代精神”;接着解释美的两种模式并指出当下人们的审美误区,不能仅仅停留在感官上的愉悦,这是低等级的美;还应当追求心灵上震撼的崇高之美。最后,从怎么办的角度论述,着眼于青年身份,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即要用崇高之美来涵养我们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国梦续写波澜壮阔的华章。 立意: 1.于美中滋养高尚人格,于崇高中领会精神之美。 2.以崇高之美涵养时代精神。 3.涵养崇高之美,淬炼青年高尚人格。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之怀,蹈大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含章可贞(意思是:谦卑自守,有德而不显)。’——《礼记》

高中语文2023新高考最新名校模考作文试题练习(共四篇,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2023湖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三4月月考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2年,扬州一名中学生不小心撞坏停在路边的宝马车的后视镜。在久等不到车主、上学又将迟到的情况下,他便在车窗玻璃上贴了一张字条致歉,并留下联系方式。车主看到字条后被这孩子的诚信和勇于担当感动,表示不追究这名中学生的赔偿责任。网友们也纷纷点赞这名中学生和车主。 今年上半年,某地一名中学生也因不小心撞坏一辆名牌小汽车的后视镜,在车窗玻璃上贴了一张字条致歉,并留下联系方式后离去。后来,车主联系上这名中学生及其家长,对该中学生的诚实行为表示肯定,同时说明车辆维修费用需要该学生及其家长按实给付。他解释说,此举是希望这位中学生不仅拥有诚实的品质,还藉此培养契约精神。不过,这位车主的行为受到网友们的广泛质疑。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以受到网友质疑的这位车主的身份,写一封信,回应网友们的质疑。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二、2023广东湛江高三二模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凡绘画之道,皆由“生”而“熟”,然郑板桥却主张“熟”中有“生”,他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胸有成竹”,则意在笔先;“胸无成竹”,则趣在法外。“胸无成竹”并非不要意在笔先,更非对所画之竹一无所知,而是在胸有成竹的基础上达到创作自由。胸有成竹,自然是热,然拘泥成局,则无创新。若在热的基础上求“生”,做到胸无成竹,就会千变万化,新意迭出,“生”就成为更高层次的“熟”了。 不仅在绘画上,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人们也常常有这科的经历,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新的陌生(创新)。 以上材料对青年学子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届高考名校模考作文练习(5道作文题+参考立意及范文)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福建号下水——强国有我 (焦作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80年出生的王硕威,是国产航母“福建舰”的总体副总设计师,也是总师系统中最年轻的一员,他刚从事辽宁舰的整体设计时只有25岁。从大学毕业到参加工作以来,王硕威完整参与了海军第三代驱逐舰、我国两艘航母的研制过程。在航母的建造工程中,他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航母的设计效率,也为中国航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是电子设计的基石产业,被誉为“芯片之母”。在EDA领域国际会议ICCAD2021(计算机辅助设计国际会议)上,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吕志鹏教授团队获得CAD Contest布局布线算法竞赛的第一名。该“战队”成员平均年龄只有24岁,首次参加比赛就夺得全球第一。生于1998年的罗灿辉说,在备赛期间,为了测试出最优方案,团队成员进行了上百次测试,只为在每一次试错中前进一小步。 这些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当代青年“强国有我”的响亮口号,彰显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振华中学拟举行“强国有我”征文比赛,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二、人工智能——机遇挑战 (山东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2年11月发布的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能生成任何主题的原始文本,能像人类一样交流。美国89%的大学生用ChatGPT做作业,效率大大提高;巴黎政治大学禁止所有师生使用ChatGPT,防止学术欺诈。这类人工智能技术,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很大的风险。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新高考I卷作文“故事”审题分析及优秀范文(5篇)

(2023新高考I卷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这是一篇更接近于材料作文的任务驱动类作文。材料的核心词是“故事”。 故事是有力量的。这是一句结论性话语。提供了命题者的价值判断:故事是有力量的。根据结论句,我们可以知道,命题者要求我们谈论“故事的力量”。所以,我们的联想和思考应该紧扣“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什么样的故事是有力量的”“为什么故事会有力量”“如何才能讲述有力量的故事”“故事有怎样的力量”来展开。 省略号前面的两句话,是两个并列层次,分别从抽象和具象两个角度,阐述了好故事的力量。从抽象层面讲,表达、沟通、触动心灵、启迪智慧,这是故事的力

量;从具象角度讲,好故事能够改变人、展现民族形象,这是故事的力量。省略号,意味着好故事的力量还不止这些方面,命题者意在引导考生继续深入思考故事的力量。只要是能体现“好故事力量”的方面,都可以去写,这是命题开放性的体现。 但不论考生怎样讨论,都不能忽视“好故事”“力量”这两个关键词。这是命题限制性的体现。 总之,这是一道限制性与开放性兼具的好题。如果只是想得切入分偏上的分数,写作难度并不大。如果要想得高分,那么需要选好切入口。写作切入口要小,立意要高,如“讲好家乡的故事”“讲好红色中国的故事”“小人物,大故事”等。 下面,我提供一篇可以在40分钟内快速写就的中上等级的范文,作为示例。这篇下水作文,是给中等水平左右的同学写就的;如果想得52分以上的高分,这样的构思还不够精巧。 【同步作文】:会说故事的人统治世界 柏拉图说:“会说故事的人统治世界。” 一件事情,往往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粗暴地上价值、摆数据、讲道理;另一种,则是讲故事。哪一种,效果更好些呢?我以为,是第二种。因为,道理,是让人同意的,有强迫性;而故事,是让人相信的,具共情性。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某作家在台湾大学讲学时,没有冷冰冰地摆数据、讲道理,而是先和听众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讲述了自己和孩

2023年11月全国新高考地区思辨优秀作文审题立意分析及优秀范文-2023-2024学年高中作文月月

2024高考11月各地模拟作文及范文汇编思辨+成长+文化+合作+创新+审题+范文! 一、二元思辨,出与回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有两个方向:出与回。 出,是出门,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出先前的“门”……出是出发,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抵达另一个可能不会令自己太舒适的领域,是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有所收获。 回,是回家,回地域空间上的家,回心理感情中的“家”…… 你对人生的“出”和“回”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一、追逐梦想出发,找寻初心回家 有人说,人生有两个方向:出和回。就像山涧溪流为了奔向大海,不惜穿过平原深谷;就像大海勇于乘烈日之车,毅然洒向人间万处;一滴水,以出和回的形式,完成自我的升华,获得了热烈与平静的共舞。和我们一样,时时追逐梦想出发,不忘找寻初心回家。 出,是出门,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出先前的“门”……这些门里门外的跨越,逐渐在我们人生的画布上着墨上色。 走出家门,离开爱护我们的家长;离开校门,与关爱我们的老师、温暖的同学挥手告别;工作之后,为了心中的一种想往,离开熟悉的舒适区,奔赴另一片沃野或荒原。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有些门我们必须跨越;无论我们是否准备好,门外的世界已经就在眼前。如果必须出门,不能在门里登高沉潜、静听心曲、蓄积力量,怎能不惧到门外实践磨砺、追逐发现、搏击风浪? 出,更应是出发,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抵达另一个可能不会令自己太舒适的领域,是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有所收获。而人生,会在这种主动的出发中升华。 一代才女叶嘉莹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古诗词,为此她不惜放弃国外更优厚的待遇,回到南开大学,最终收获的是孜孜学子的热切、古诗词吟诵的不绝回音和中国古诗词文化的当代传承;郭晶晶选择了去见识更广阔的天地,为此她放弃了参加下一届奥运会的机会,最终收获的是如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虚假同感偏差”导写及范文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虚假同感偏差”导写 及范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虚假同感偏差,是说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人们通常都认为,自己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认为自己喜欢的,别人也会喜欢;自己不喜欢的,别人也不会喜欢;自己做出这样的选择,别人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虚假同感偏差会使你通过坚信自己信念和判断的正确性而获得自尊和自豪感,但也可能让你产生认识偏差并带来决策和选择的错误。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所说的虚假同感偏差心理现象,其实也说明我们不能换位思考,从对方或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而总是自以为是,把自己的观点、喜好等强加到他人身上。就比如父母常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但其实他们经常不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有怎样的理想;比如同学朋友出于“我觉得你会喜欢”的心理,为你点了一个你其实不喜欢吃的菜,或送了一样你并不喜欢的东西,并要求你积极回应。托尔斯泰说过:“把自己体验到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生活中,很多人都非常努力地试图改变别人,却事与愿违,其原因就在于不会换位思考。材料最后一句也说明了这种心理可能产生的影响。从有利处来说,被肯定、被认同,这能让我们获得自我满足感;而从不利处来说,这种肯定和认同或许只是出于我们的主观臆断,而不一定是对方的真实想法或客观情况,因此我们自己可能在自以为是中越走越错,或者在一次次的阳奉阴违中逐渐丧失与人相处的能力。 写作时,首先要对“虚假同感偏差”这一心理学专门术语进行阐释,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出他的内涵——自以为是,不会换位思考。然后要结合材料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对这一心理现象的利弊之处进行剖析。

2023年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

2023年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 2023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 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写你的所见、所闻;写你的亲身体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高考作文如何脱颖而出得到高分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2023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欢迎参考。 2023年全国II卷: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人常以比方说明对志向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志向。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志向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索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适用地区:甘肃、内蒙古、青海、黑龙江、辽宁、吉林、宁夏、陕西、新疆、重庆) 其实这个作文高三学子应当是平日练过习的,“只要不

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志向。可以侧重从“论志向与家国情怀”进行作文。 (1)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中国元素仍将活跃在高考的考场上,今年的作文同样是体现了古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行文准则,时代感强,社会意义丰富,除了应试,对高三学子有引导作用。 (2)关注语文核心素养,奇妙传递价值观。 教化部考试中心在高考考试大纲中,着重明确了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高考的考试内容:必备学问、关键实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今年的高考作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更注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体现的是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奇妙地传递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也是和大纲中提出的“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不约而同。事实证明,高考作文不单单是选拔人才的标尺,也是一种社会舆论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指令明确,思辨性强。 今年的作文题持续了近几年的“任务驱动”形式,指令明确,思辨性强,还考查了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文体意识等,有效提高了考生的真实写作实力,激励考生去写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有用之文。 (4)注意均衡,温情关怀。

2023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作文两篇(附答案范文、解析)

2023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作文两篇(附答案范文、解析) 其一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来源: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知识点]青年成长价值理念图画式材料理性思辨 [答案]例文: 于取舍之间,悟人生之道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人生海海,作为新时代青年,如何从容立于天地、活出人生价值是一个值得你我思忖的问题。于我观之,唯有学会取舍,方能拨云见雾,成就理想人生。 取舍不仅需要果断与勇气,更需要智慧。纵观当今社会,“内卷”“鸡娃”“焦虑症”等现象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叹生活压力大,精神内耗严重。究其本质,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其实是人们不懂得取舍之道,不愿意舍弃。世间安得双全法?我们唯有善于舍弃,勇于放弃,方能成就更大的收获。“柴火不够怎么办?”“把水减少一半就好了”,斯言凿凿,听之信之,活出精彩人生! 岁月缱绻,葳蕤生香。我们唯有从喧嚣浮华中抽身,舍弃浮名枷锁,方可从容立于天地,活出精彩人生。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人当诗意地栖居”,且看林逋、陶潜,梅妻鹤子、采菊东篱,“误入尘网中”之后懂得及时抽离,舍弃官场浮名,潇洒恣意,

终成佳话美谈、青史留名;且看李子柒,一袭素衣,一个镜头,三分田地,万千观众。在她毅然放弃城市生活,选择回到乡野实现自己“田园牧歌”的理想时,成功也选择了她。青年立于世间,也应学会取舍,迎接最好的结果。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唯有学会取舍,懂得转弯,不因一时的失去而沮丧叹气,方可迎来柳暗花明,于平凡中创造非凡。正如漫画中所展现出来的内容,“柴火不够怎么办?”不必费心地去寻找其他木柴,也无需最终放弃,我们只要转变思维,勇于舍去一半的水,自然可以实现预定目标甚至缩短水开的时间,迎来柳暗花明。可见,世上无难事,只要懂取舍,人生的无限可能,只在取舍的一念之间。勇于舍弃,方可破局重生。 但为山海,无问得失。我们唯有舍弃纯粹的个人功利主义,将自我融入社会建设的洪流,方可为民族复兴做出实在贡献。新中国成立七十余载岁月,沧桑巨变,换了人间。此中不变的是无数中华儿女舍小为大、公而忘私的奉献。钱七虎、孙家栋、邓稼先、彭士禄,无数科学家扎根在大漠,深藏于地下,隐姓埋名数十载,为国家铸造新时代的“钢铁长城”;汪勇、邓小岚、陈陆,千千万万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恪守岗位,逆流而上,在祖国需要之际挺身而出、担当奉献。我辈青年理应学习他们的取舍之道,不负时代,不负使命。 一个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最能体现生命的分量。万事万物皆有得失,放眼世界,纵观千古,莫非如此。立足于新时代,我辈青年理应勇于舍弃那一半的水,舍常规得突破,舍浮华求本真,舍小我成大我,于寰宇大潮中扬帆奋进,让青年之光照彻大千与微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 漫画内容为一个小孩在烧开水,一个长者在旁边进行指导。其中重要内容为漫画中的两句话:孩子问:“柴火不够怎么办?”长者曰:“把水减少一半就好了。”长者的解答,从中体现出了生活的智慧与人生的哲理。“柴火不够怎么办?”一般人的思维往往是想办法去找柴火,但有时是没有办法再找到柴火的,如此,如何达成烧开水的目的?长者的智慧在于,宁可舍弃一半的水,这样还能得到另外一半水。漫画启示我们,遇到问题时不妨转换思维,肯“舍”,最后才可能“得”。人生中,我们也应学会取舍,为了实现目标,要勇于舍弃;暂时的舍弃,是为了更好的得到。人生中的“舍"自

202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作文写作解析与范文

202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作文写作解析与范文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正确立意•不要跑题 何为故事?于大众而言,即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于我而言,却是一段又一段的人生在我眼前演绎,告诉我自己的人生应该往哪里走;又是一个又一个深刻的灵魂与我心灵碰撞,启迪我要勇敢前进,无惧风雨。故事千千万,人生之路亦是万万千。为此,正确立意,精准命题,尤为重要。示范如下。 (一)“三三三”字三联三元型标题: 1.好故事,有力量,促成长 2.好故事,展形象,惠四方 3.好故事,惠中华,正能量 4.好故事,真力量,尽情怀 (二)“四四”字二元型标题: 1.讲好故事,增添力量 2.讲好故事,树立形象 3.点亮心灯,讲好故事 4.讲好故事,凝聚力量 5.岁月不语,故事能言 (三)“五五”字二元型标题:

1.故事有力量,奋进新征程 2.故事添力量,共绘同心圆 3.善讲好故事,汇聚正能量 4.中国好故事,吾辈来续写 5.演绎好故事,传播正能量 6.争做新青年,演绎新故事 7.千载好故事,万世见忠心 8.擎智慧航灯,讲中国故事 (四)“六六”字型双行标题: 1.讲好中国故事,激扬奋进伟力 2.讲好中国故事,汲取前行力量 3.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形象 4.汇聚凡人故事,树立民族形象 5.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民族形象 6.书写崭新故事,汇聚感人力量 7.讲好中国故事,激扬奋进伟力 8.讲述优秀故事,筑牢精神堤坝 9.赓续历史文脉,讲好中国故事 10.讲好中国故事,书写青春华章 11.讲好中国故事,争做有为青年 12.讲好自己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五)七八字型标题: 1.展故事万千风采,扬我辈民族英姿 2.故事恒远历久弥新,新章谱写民族力量(六)单句型标题: 1.用青春创造好的故事 2.让好的故事扣动人的心弦 有故事,有未来

2023年高考模拟作文题(附带解析及范文)

2023年3月份作文题(附带解析及范文)01 (雷州八中3月摸底测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失去了春天的灿烂,才有了夏日的激情;失去了秋天的金灿,才迎来了冬日的“银装”;失去了童年的无忧无虑,却走向了成长;失去了青春时的风华正茂,却拥有了一份成熟……. 失去也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得到! 以上材料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失去也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得到! 可以去谈“失去”的积极意义,失去与得到的辩证关系,乐观看待失去 可以立意为:1失去也是一种幸福,2失去也是得到,3乐观看待失去。 示例范文 火光炎天 环球网(2008年11月5日):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众多企业纷纷倒闭,最为惨不忍睹的当属东亚,就连中国的手机巨头的三猩猩企业也在此次危机中轰然倒塌,其董事长马雨至今去向不明…………

我醒了,发现自己居然还活着!孤独地活着! 幼年失亲,寄居堂叔家,饱受婶娘冷眼,我需要一份成功来赢得一丝温暖,于是高中我就选择了辍业;毅然选择来到了深圳——这座离家好远又充满希望的城市;选择在这里,白手起家,来抒写一个商业的传奇!我成功了,却仍消除不了一种深深的孤独感,没有亲情的孤独感,没有爱情的孤独感!每个寂寞的夜里,三猩猩手机帝国是我唯一的安慰。 但现在这个帝国也早已离我远去,在金融风暴中轰然倒塌。习惯性地,心力交瘁时,我决定出海散散心,竟又遭遇一场海上风暴!风暴过后,漂流到现在这个荒芜人烟的孤岛,夜就更冷了,人就更孤独了!失去,失去,为什么总在失去? 但我不认输,我想再回到那座城市,再在商海起风激浪。日盼一日,三年了,怎么就没一艘船路过这座小岛? 四海茫茫,小岛孑立,每个寂寞的夜里,陪伴我的只有一间小屋,它是我一柱一木一草,亲自搭建起来的,算是我小岛上我唯一的拥有和慰藉! 但就在昨夜,它也没了,没了!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火从我烤完鱼留有火种的地方开始燃烧,借助风势迅速蔓延,很快就燃成熊熊大火!火光炎天,将海面照得通亮,将夜空映得通红,红的像血! 我无力地站在大火面前,看它将小屋烧成灰烬,看它将希望烧成绝望,我感到好热又好冷!升起的黑烟幻化成魔鬼的脸庞,裂开

2023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三元思辨性“直道”“弯道”与“换道”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思辨类作文写作全面指导(十八) 三元思辨性“直道”“弯道”与“换道”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 2023届重庆市一中高三月考作文“直道、弯道、换道”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重庆市一中2023届高三月考——利用“三道”,助力复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有时需要在“直道”上以实力硬拼,全力冲刺;有时需要在“弯道”上抓住机遇,巧妙超越;有时则需要另辟新径,“换道”前行。 以上这三种途径,哪一种更具有启示意义?复兴中学组织了“复兴路上”主题征文大赛,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参赛,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题目材料很简单! 1分钟时间,你可以很轻松的抓到“元”! 那就是:“直道”“弯道”“换道”,元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用关键词定位法表格化的呈现“元”之间的关系比较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审读材料需要注意两个提示写作背景的地方,一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二是征文主题“复兴路上”。这就限定了写作内容,思考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我们该如何去做。 其次需要理解“直道”“弯道”和“换道”的含义。“直道”是指正面竞争,正面迎战,需要拼实力;如华为与爱立信、诺基亚、高通、三星等全球主流通信厂商同台竞技,在标准制定和产品研发中凭借强劲的实力,在5G市场的正面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实现“直道超车”。“弯道”是指大家都不太擅长的地方,这个地方充满了危险和变数,但也充满了机遇和希望,如果做的好,很容易超越对手;但“弯道超车”有风险,需要很多储备工作,如要勇气、智慧、技术、之前的蓄势……“换道”也就是避开对方的实力,发挥我们的特长,实现另一个领域的超越。也就是不能只盯着别人有的东西,要做别人没有做的东西。 不管是“直道”“弯道”还是“换道”,目的都是超越对手。“直道”超越以“实力”为基础,还要全力冲刺;“弯道”是暗中蛰伏,抓准时机,巧妙超越;“换道”则是另辟蹊径,迂回出击,发挥自身优势。 写作中我们不仅要分析这三个“道”的含义,更要分析论证在这三种超越形式下凭借什么能实现超越,我们“人”应当做些什么;还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利弊,论述清楚什么时候走“直道”,什么时候“弯道”超越,什么时候需要“换道”。 鉴于写作主题和写作背景,考生使用的论证材料应当与国家建设有关,可以从我们的航空航天、基础设施建设、高铁技术、农业发展、扶贫攻坚等领域选取相应的素材进行论证。 【参考立意】 1.“直道”靠实力,“弯道”抓机遇,“换道”拼眼光。 2.利用“三道”,助力复兴。 3.复兴路上走“三道”,中华梦想定成真。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导写及范文展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导写及范文展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参考,稳健落笔。 (1)为青春留点“自己的空间” (2)让青年们“静一静” (3)追风赶月稍停留,“沉淀”过后是春山 (4)震泽生奇石,“静静”得地灵 (5)留点空间,让青春离梦想近一些 (6)静下心,等一等我们的青春 若就青春或青年泛泛而谈,那就没有真切解答现题目写作意图了。 站在新老高考交替的节点,感受今年的高考作文,“守正创新,让个性化表达真实发生”最能概括我的感受,它整治了不问对象、不问场合的静态写作流弊,规避了套作之恶俗,让写作回归生活,让写作在考生的真实生活中真实发生,在强化思维提升的基础上,给学生更多的个性发挥空间。 范文展示 寻宁静空间, 方能致远

《大学》中有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现代社会中,青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需要寻一方宁静空间,方能致远。 寻一方宁静空间,可以让青年放松心灵。在时代的洪流中,青年犹如航行的小船,被风浪摇晃,被激流冲击,每天的生活充满了紧张和繁忙,考试、社交、辅导班……他们的日程想一座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此时,他们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一个可以让他们放松心灵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们可以仰望天空,释放内心的压力,看天边的云卷云舒,像小鸟的自由飞翔;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音乐、艺术、阅读等方面;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可以做真正的自己。 寻一方宁静空间,可以让青年沉淀思绪,审视自身。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社交媒体、娱乐节目无处不在,各种世俗名利、竞争比赛无处不在,这些诱惑时刻干扰着青少年的注意力,使他们难以沉淀下来审视自我。而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句直击灵魂的话:“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正因如此,青少年需要寻一方能让自己沉淀思绪的宁静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们可以清除头脑中的噪音和杂念,摆脱世俗的困扰;可以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生活、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审视、反思自己的过去,总结经验教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为之努力改进,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寻一方宁静空间,可以让青年积蓄力量,更好成长。习总书记曾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所以青年需要寻一方宁静空间,不断积蓄力量,更好成长。在这个空间里,他们可以游览大山名川,参观名胜古迹,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可以阅读各种书籍,学习各种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他们也可以参加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身体和意志,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这些经历必将让青年积蓄力量,更好地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今青年需要一个自己的空间来放松、沉淀和成长。只有找到了这个宁静空间,方能致远,才能真正地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让我们共同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助他们寻一个宁静空间,助力他们成为自信、独立、有价值观的新时代的中坚力量。 静心原不大,

2023届北京东城区高三一模作文分析+审题立意+范文展示2023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卷作文导写讲练

2023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一模作文 作文分析+审题立意+范文展示 四、写作(60 分)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有人说,滚动的石头不会长青苔。也有人认为青苔有它的意义,石头无须滚动。 请以“‘滚动的石头’之我见”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顺畅,书写清晰。 (2)田径赛场上,速度与激情在一棒又一棒接力中传递;历史长河中,信念与梦想在一代又一代接力间传承…… 请以“接力”为题目,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审题指导】 一、观点类作文 1、观点:有人说……也有人说…… 2、不是正反观点,而是两种不同的角度、视角、观点侧重 二、总结句 无

三、要求: 命题形式、文体、字数、具体要求 材料: 1.观点两种。 2.聚焦“石头”“青苔”,需解读喻体,挖掘寓意,对应本体。 3.第一种:青苔非佳物,滚动可去除。 第二种:青苔有意义,石头无须动。 题目: “滚动的石头”之我见 “滚动的石头”:喻体之一 之我见:个性化认识 观点1 有人说,滚动的石头不会长青苔。 1.石头——质地坚硬——对应主体(物、人、集体、国家、世界;思想、观念、文化、文明……) 2.滚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塑造…… 意义在于去除、抹掉、剥离、更新…… 3.青苔 生长环境(阴暗、潮湿),植物特点(不喜阳光,附着覆盖他物,卑微、渺小;绿色有生机、可壮大) 4.滚动的石头不会长青苔一-青苔不该长,破坏石头结构,影响石头外观;

2023年上海闵行区高三二模作文解析(眼见为实)

上海市闵行区2023年高三二模作文解析及范文 【原题呈现】 25.作文(70分)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也有人说,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视角而不是事实,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1.题目类型:思辨类对话型 2.关键词句:眼见为实看到一个视角而不是事实 3.界定概念: 眼见为实: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强调的是要习惯亲自观察和发现,莫轻易相信道听途说。 视角:指认识人或事物的角度、出发点和立场,是得出结论的前提、做出决策的依据、采取行动的指引。正确视角应是全方位的、整体化的、多维度的,须具备大局观、全局观,不能以偏概全。 事实:事情的真实情形。包括①我们熟知的事实,称之为常识。②科学事实,它能否变成常识,取决于科学进步、教育普及。③社会化事实,事实也许只有一个,对事实的理解可以有无数个,它们构成了社会化事实。④哲学层面的事实,无论是常识、科学事实,还是社会化事实,都需质疑,再思考。 为什么说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视角而不是事实? ①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可凭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事物的现

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假象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如实体现。 ②事实不是孤立的真相,是人关注到的真相和其他真相间的关系。 能否看见事实后暗流,取决于个人的视角。视角不同看到的情形也不同,可能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一个层次。我们看到有限范围内的景象,对隐藏在视野之外或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无法完全了解其真实状态。 ③眼睛受人的主观控制,看到的是万物反射的光,并非万物本身。 主观的心境会影响我们视角的客观性。人的感知和认知受到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经验、信仰、情感等影响,使人看到的事物带有偏见和主观性,导致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感知和理解。 ④信息选择和过滤---我们大脑会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选择和过滤,只 保留认为重要的部分。这种筛选受我们的兴趣、偏好、认知偏见等影响,从而导致我们看到的事物只是一部分被筛选后的信息。 ⑤时间和空间对我们的感知和认知产生限制。我们无法同时接触到 所有的时间和空间,这会导致我们看到的事物只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视角。 ⑥个体差异和多样性也是导致我们看到的事物往往只是一个视角而 不是事实。我们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背景、经验、观点和观念,这使得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认知存在多样性。 当下的我们应该怎样做? ①我们应尊重和包容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以促进更深入和全面的理解。面对问题,在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基础之上,还须用心去思考鉴别,要有质疑精神,才有可能了解事物的真相。

2023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确认偏误”写作解析及范文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确认偏误”写作解析及范文展 作文材料(23徐汇高三一模作文) 生活中,不少人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用它们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请写一篇文章,对他们加以劝说。 写作指导 审题 抓类型:现象类思辨类 抓对象:看重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用它们证明自己的正确 抓内涵:认知心理学的“确认偏误” 抓任务:对材料中的“不少人”加以劝说(暗含对这种现象的批判) 抓思辨: (1)这种信息筛选和对信息的看重,是人之常情。 (2)如果证据合理,会加速成功;如果是不合理的,会更滑向错误(3)“人们”是谁,如果是个人,即使想法偏执,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小;如果是决策者,绝不能偏信偏听(清王朝的迷梦) 亮观点:《警惕确认偏误》《保持开放心态》《主动寻求不同意见》思路梳理 1.引材料: (1)概念引:“确认偏误”是指人们搜寻信息或解读信息时,往往会选择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 (2)事例引:疑人偷斧希特勒戈培尔(反例) (3)现象引:当我们看世界杯比赛时,哪怕沙特阿拉伯打败了夺冠

热门队阿根廷队,我们也不会承认其精妙配合,会归因于“偶然”的运气或者对手轻敌,始终不愿意承认其具有一定的实力 2.析材料:确认偏误或称“肯证偏误”、“验证性偏见”,是个人无论合乎事实与否,偏好支持自己的成见、猜想的倾向。由此,人们在脑中选择性地回忆、搜集有利细节,忽略矛盾的信息,并加以片面诠释。根据心理学的实验结果,在人们接收新信息序列用以更新其对世界可能状态的信念时,先验信念(或旧有信念)会导致人们系统地忽视那些不支持先验信念的信息或以某种概率误看作支持其先验信念。 3.归因分析:为何会产生确认偏误 (1)出于期待被认同,渴望被肯定的本能和潜意识 (2)人们倾向于把证据理解为支持初始假设的附加证据,在解释后续迹象时继续原先的信念,不断强化自己的预期 (3)定式思维使我们进一步分析时,会根据先前的定性模式来解释新信息 4.确认偏误带来的弊端(劝说的主体内容) (1)“证实偏差”无助于“正确性”的形成,反而会让人陷入自以为是的泥沼。 (2)形成信息茧房,压缩认知边界,只了解想了解的内容,使认知更局限。 (3)如果某种想法是偏颇的,甚至错误的,会失去纠错机会。(4)形成偏执的社会风气,群体缺乏理性筛选信息,给认知世界带来困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