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浅谈《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浅谈《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争斗、战争和人物命运,被誉为中国小说中的巅峰之作。在《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被明显地表现出来,即尊奉汉室皇帝刘备,而贬低曹操及其

后代。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人物塑造和价值观等角度,探讨《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

想倾向。

一、历史背景下的尊刘贬曹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三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其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变化。汉朝灭亡后,天下分裂成了魏、蜀、

吴三个国家。而在这三个国家中,以刘备为代表的蜀汉,显然是最得人心的。因为蜀汉是

由汉室皇室后代所建立的,一直以来都有着执掌天下的理想,而这也是尊刘贬曹思想倾向

的主要来源。

义烈元年(196年),曹操夺取了汉献帝,开始了他的割据自立。此后的五十年中,曹操及其后代一直执掌魏国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然而,曹操

的统治并不得民心,他的政治手段常常十分残酷,对敌人也十分狠毒,同时还极力鼓吹儒

家道德伦理,自封“曹文化”。相对而言,刘备在人民心目中更具有威望,他率领着黄巾

起义军起义,深得百姓拥护。同时,刘备所倡导的政治思想,民众也更为认同,如“舍生

取义”、“仁者无敌”等,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因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尊刘贬曹

的思想倾向逐渐形成并发展。

二、人物塑造中的尊刘贬曹思想表现

《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个英雄形象,他具有高尚崇高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力。相比之下,曹操则被描绘成了一个凶狠、奸诈的反派形象,而且他的儒家思想也被渲染成

虚伪、伪善。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析人物塑造中的尊刘贬曹思想表现。

1、刘备的英雄形象

刘备作为《三国演义》的主角之一,其英雄形象被描绘得十分鲜明。在小说中,刘备

被描绘成一个高尚的君子,他有着纯真正直、仁爱之心和舍身取义的精神。他对朋友和部

下很为关怀,经常向他们倾听意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安危。另外,刘备还有着坚定的意志,凭借自身的努力,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种勇气和决心也吸引了许多志同道合

的人加入他的队伍。

2、曹操的反派形象

与刘备相对的是曹操的反派形象。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描绘成了一个精明、勇猛、奸诈、狡黠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经常采用纵横捭阖、分化瓦解等手段,欺骗和利用

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对异己和敌人都往往采取残酷的手段,维护自己的统治。同时,曹操的文化造诣也受到质疑,他的儒家思想被渲染出虚伪、伪善的一面。

3、刘备的儒家思想

刘备被描绘成一个重视儒家思想的君子,他的治国理念也被塑造成贤明忠诚,仁爱温

和的形象。刘备对待敌人往往采取宽容、和解的政策,受到广大百姓的拥护。刘备的仁政

理念和敬天爱民的思想也受到《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赞美和渲染。相对而言,曹操的

儒家思想则被渲染成虚伪、伪善,这种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也在人物塑造中得到了表现。

《三国演义》不仅通过人物塑造表达了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同时其价值观也凸显出

了这种思想。在小说中,尊重天命、尊重君主、尊重仁义道德等价值观念被极力推崇,而

曹操的行为往往与这些价值观相悖,自然就被人们认为缺乏道德情操,也就自然地受到贬低。

1、尊重天命

小说中的人物都认为,英雄出世,是因为有神的指引,也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在这种认识下,尊重天命就成了一种价值观念。而曹操采用了谋反篡位的手段夺取汉献帝

玉玺,完全违背了这种价值观念,因此其行为被视为不道德、不光彩。

2、尊重君主

在《三国演义》中,君主地位显然是不可动摇的,尤其是君主是汉朝皇室后代的情况下,对其的尊重是更发扬光大。而在文中,刘备被塑造成了一个仁慈可亲的君主形象,此

外他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种行为受到了人们的尊崇。而相对而言,曹操的做法很多

时候都与君主的地位、权威相悖,因此也被贬低。

3、尊重仁义道德

在《三国演义》中,仁、义、道、德是必备的价值观念。刘备的治世被描绘为仁政,

他对百姓的关怀和善意就表彰了这种价值观。而曹操往往采用阴谋诡计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行为和价值观完全相悖,因此也被视为不道德、不值得追崇。

四、结语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而在这个时期里,刘

备和曹操两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全书以历史为背景,虽然史实有所改变,但是所

表达的历史观念却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而所呈现的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也得到了广泛的认

同和支持,更多的人把它作为有关三国史的正统认识和合情合理的历史评价。

2016丰台高三二模语文解析

语文 2016. 05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全书中性格最丰富、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苏轼的《东坡志林》有这样一条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 事,闻刘玄德败,颦蹙 ..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说明至少从北宋起,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并引起大众共鸣。 罗贯中顺应大众的心理,继承了这种基本倾向;同时又超越以往的通俗文艺,尊重历史,博采史料,塑造了一 个高度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奸雄”曹操。罗贯中以大开大阖 ... ....的笔触,艺术化地展现了曹操在汉末群雄中脱颖而出.,逐步战胜众多对手的豪迈历程,又不时地揭露曹操奸诈的作风、残忍的性情。而在曹操与刘备、诸葛亮的对比 中,则更多地鞭笞 ..和嘲笑其恶德劣行。这样的曹操形象,以历史真实为基础,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真实。 在除灭董卓之乱的斗争中,曹操的性格第一次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当董卓擅行 ..废立,残杀大臣,甚至悍然害死 何太后和汉少帝,随意屠戮百姓 ....,只能聚在一起掩面而哭;曹操却与众不同,反而“抚掌大笑”,....时,众大臣惶恐无计 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这气魄,这胆略,众大臣只能自愧不如。 当董卓的猛将华雄击败孙坚,并连斩联军几员大将,众诸侯“皆失色”时,关羽自告奋勇愿斩华雄,袁绍、袁术都以位取人,瞧不起关羽,曹操却积极支持关羽出战。关羽一举斩了华雄,袁术仍欲以势压人,曹操却说:“得 功者赏,何计贵贱乎?”两相对照,曹操的慧眼识人可谓鹤唳鸡群 ....。 当然,罗贯中也不断揭露着曹操丑恶的一面。为报父仇而攻打徐州,竟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对于忠于汉室,反对自己的大臣,毫不留情地挥起屠刀;甚至辅佐他最得力的首席谋士荀彧,仅仅因为不赞 成他封魏公,便被逼服毒而亡;至于“借头欺众”“梦中杀人”等阴谋诡计 ....……毛 ....,更是花样百出,令人怵目惊心 宗岗称他为“奸绝”,实在并不过分。 这一连串情节,大起大落,一波三折,表现了曹操性格的各个侧面。是的,曹操就是这样的典型:机智与奸诈杂糅,豪爽与残忍并存;时而厚遇英雄,时而摧残人才;杀人时心如铁石,杀人后又常常挤出几滴懊悔的眼泪;昨 天蛮横 ....的手段,充分表现了曹操惊人的权术:做了亏心事却..无理地杀人,今天又假惺惺地予以厚葬。这种翻云覆雨 从不认错,企图以“厚葬”来抹掉自己手上的血迹,在自欺欺人中求得心灵的平静。 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仅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艺术演绎,而且集中涵盖了千百个封建统治者的复杂品性,因而具有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像曹操这样集真伪、善恶、美丑为一体的封建政治家形象,这样的“圆的人物”,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名著之林的艺术典型,具有永恒的审美意义。 (取材于沈伯俊《再论曹操形象》) 1.“材料一”中出现的下列词语,音形义都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颦蹙(cù)阴谋诡计大开大阖:形容文思跌荡,十分放得开。 B. 蛮横(héng)屠戮百姓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C. 擅行(shàn)惶恐无计怵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D. 鞭笞(chì)鹤唳鸡群翻云覆雨:形容本领很大。 2. 对于“材料一”第三段说的“历史真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国演义》在塑造曹操形象时“尊重历史,博采史料” B.《三国演义》顺应了广大民众“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尊刘贬曹是中华民族的共同选择

“尊刘贬曹”是中华民族的共同选择 摘要:《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是“尊刘贬曹”。而对“尊刘贬曹”学术界又大都以为不过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作者对学术界这种看法进行了具体分析探讨,指出曹、刘究竟谁是正统,封建统治阶级历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因此所谓“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只不过是一句空话;从“尊刘贬曹”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尊刘贬曹”是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选择,其思想实质就是反对暴政,热爱民主。 关键词:尊刘贬曹三国演义中华民族选择 一、什么是“尊刘贬曹” 所谓“尊刘贬曹”,是就作者罗贯中的立场而言的。他在创作《三国演义》时,把蜀汉刘备作为正统予以赞颂,而把曹操作为奸贼予以贬斥。《三国演义》科学规范的叫法应该叫《三国志演义》,它描写的内容是三国历史。作者题名也很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晋平阳侯陈寿史撰,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这个题署除了将陈寿官职弄错之外,其他没什么错误。陈寿只当过平阳侯的“相”,是平阳侯的下属官员,其地位相当于县令,而并不是封的平阳侯。“侯”和侯的下属官员“相”是两码事。这个题署说明罗贯中所描写的内容之根据是陈寿的史书《三国志》。而陈寿的《三国志》是把曹魏当正统的,因此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按理也应该以曹魏为正统。但是,罗贯中不仅不把曹魏当正统,反而把曹魏当奸贼给予挞伐,而把陈寿《三国志》中称之为“寇”的蜀汉刘备当作正统予以称颂。

因此才有作者罗贯中个人主观的“尊”和“贬”的问题,也就是说“尊刘贬曹”是作者罗贯中有意为之的。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尊刘贬曹”。当然,罗贯中的“尊刘贬曹”也不是他自己的主观所为,他只不过是采纳了民间长期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尊刘贬曹”思想而已。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仅郭兴良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下册就罗列了以下十种:1.蜀汉争正统说。2.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3.描绘三国各集团斗争说。4.讴歌封建贤才说。5.人才教科书说。6.圣君贤相的理想说。7.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8.宣扬用兵之道说。9.悲剧说。10.反思说。这还是主要的说法。其次要的说法就更多了,用不着都一一罗列出来。尽管对《三国演义》的主题说,学术界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但对《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是“尊刘贬曹”却都没有异义。而且对“尊刘贬曹”这一基本倾向形成的原因,也大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 二、“尊刘贬曹”不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统治思想。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正统思想。那么在当时有没有这么一个正统思想呢? 陈寿的《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而不是以蜀为正统。晋乃由魏“禅让”而来,那么由蜀入晋的陈寿写三国历史,自然要尊魏为正统了。东晋习凿齿著《魏晋春秋》,难道还能为已经沦陷于胡人之

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梅河口市山城镇中心校赵长胜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前后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者是以儒家道德思想为中心,从维护封建统治立场出发,不但承袭了“正史”和平话戏曲中的一些封建意识,而且还根据当时封建统治需要有所强化,反映出封建正统观念,对统治权威的影响表现复杂的时代背景,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在复杂的历史思想下,他推崇“忠”“义”,主张用“王道”“仁政”治理天下。向往仁政,反对暴政拥刘贬曹思想贯穿整个小说始未。 一、研究《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需注意两点: 1、它是在集体创作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作者有民间艺人,也有封建文人,他们的政治,艺术观点和创作意图各有差别,在漫长时期的传说和口头,书面的艺术创作里,集纳和熔铸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内容,所以《三国演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思想倾向。 2、它是一部历史小说,它虽然有一定的虚构和想象,但又必须受到历史的束缚,即故事的基本历史轮廓,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任务、重大活动都必须符合历史事实,这就造成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有时不免同历史事实产生矛盾。 二、“拥刘贬曹”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既有作者主观思想的因素,也有客观历史原因。思想倾向即个人主观感情,属于思想领域范畴。但人是社会的人,不会也不可能孤立存在,他的社会属性,影响着决定着他的思想情感。任何一种思想倾向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孤立存在的,它必然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因此,要探讨“拥刘反曹”思想倾向产生形成的背景,应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1、客观方面。 《三国演义》的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素材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正史材料,即晋陈寿的《三国志》作者陈寿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市)人,做过蜀国的观阁令史,此书以蜀汉为正统,对刘备和诸葛亮十分推崇。南北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失街亭31教案 粤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失街亭31教案粤教版必修4 【背景资料】 一、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简介《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版本很多,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了宋元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将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全部加以改写(删去了荒诞的故事,增加了史实,扩充了篇幅),成为一部长篇巨著。此后,新刊本大量出现,但它们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增删、整理的工作,没有大的改变。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过的120回《三国演义》。书约成于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紧凑完整。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据这个本子重印,删去了评点。 《三国演义》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可供我们借鉴。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小说描叙了封建军阀屠杀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园荒芜,生产凋敝,白骨如山,饿莩遍野的历史事实。作者对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进行了鞭挞和嘲讽;对于曹操,虽不赞成由他来统一天下,但在写他同北方军阀进行斗争时,却如实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来寄希望于蜀汉,把刘备、孔明作为仁君、贤相的典型来塑造,希望他们君臣际会,作出一番功业,统一中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种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4.“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尊曹或尊刘,是历史家长期的争论,这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三国故事,直到《平话》一贯“尊刘”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东晋习凿齿和南宋朱熹“尊刘”的史学传统,表现了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此外,《三国演义》还大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所谓义气,内容十分复杂,既渗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也包含着当时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和鼓

浅论《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浅论《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文章来自https://www.doczj.com/doc/eb19024016.html,/ 一剖析《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必需留意的几点 第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阅历了一个由面见传播过程当中大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期不同,阶级不同,作品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第二,作为一个历史演义小说,它固然有一定的虚拟和想象,但又必需遭到历史的约束,即故事的根本历史轮廓,严重的历史事情、主要任务、严重活动都必需契合历史事实,这就形成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有时难免同历史事实产生矛盾。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之一“拥刘反曹” 认真阅读《三国演义》我们能够看出,《三国演义》是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反对刘蜀鄙弃曹魏。 第一,从作品篇幅来看,全书共120回,1~50回主要写赤壁之前,各路诸侯镇压黄巾起义和征伐董卓的过程,实践上是交代了“三国鼎立”的来龙去脉和斗争背景。51~11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的迂回过程。第16~120回写三国先后被消灭,统一于晋,能够看出,刘备集团兴起的最晚而又衰落的最早,且在三国之洪力气最弱,这是历史事实,是小说作家所无法改动的。固然如此,作者在构思时却表现了他的偏爱,将全书的主要篇幅留给了刘备集团。 第二,从三国关系的处置上看:刘备集团是三国当中最弱小的,但是作者却把它作为中心,将最强大的曹魏作为蜀汉的对立面,将孙吴置于附属位置,刘备集团在对付主要敌人曹魏的过程中,对东吴是又结合,又斗争。全书的这种整体构思和规划就是由小说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决议的。 第三,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三国演义》中塑造了的两个最具血肉感,给人影响最深的人物形象,即:刘备和曹操。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作者用心发明出来的,古今中外的任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摘要】 《三国演义》一书,描述了东汉末年至西晋统一近百年间的历史故事,集中地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阶级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流传甚广,影响甚深,作品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思想倾向。有作者对军阀的痛恨和对广大人民遭受蹂躏的同情,作者又宣扬忠义,鼓吹王道仁政、神权思想和封建迷信,但最重要的思想倾向是尊刘贬曹。 【关键词】:忠义王道仁政尊刘贬曹 《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描写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至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近百年间的历史故事,集中地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阶级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勾勒出魏、蜀、吴三国兴衰过程的图景,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动荡,表现了人民在动乱中的灾难和痛苦,作品以蜀汉为中心,以魏,蜀两国斗争为主线,强烈地体现了尊刘贬曹这一思想倾向。作者宣扬忠义,鼓吹王道仁政、神权思想和封建迷信,以及人民反对争斗,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强烈欲望。表现了极其丰富复杂的思想。本文就《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做一些浅谈。 一.对军阀罪恶的痛恨,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三国演义》真实地再现了公元3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暴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无数封建政治集团,发展了自己的力量,彼此征战,形成了军阀混战的局面,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作品十分明显地流露出对军阀罪恶的痛恨,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修髯子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中所说的“欲知三国苍生苦,请听通俗演义篇,”就道出了全书的这一倾向。小说开始即指出了"推其动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他们崇信宦官,重用小人,陷害忠良,加之暴雨、冰雹、地震、海啸等天灾,无数平民家破人亡,而张让、赵忠等"十常侍"的为祸,更甚于天灾,他们弄得"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天下人民,欲食十常侍之肉。"无怪乎张角、张宝、张梁兄弟要起义。虽然作者称他们为"贼",但作者也写出了他们深得人心的客观事实,借张角之口说:"至难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顺,若不趁势取天下,诚为可惜。"汉朝的气数将尽,英雄施展作为的时代来临,"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声势浩大,"官军望风而靡",失魂落魄,在此情况下,统治者一面调兵遣将,另一方面又组织地方武装,原先争斗的各统治阶级,在共同的目标下走到了一起,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当黄巾军失败之后,官僚豪绅间重

浅谈《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浅谈《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争斗、战争和人物命运,被誉为中国小说中的巅峰之作。在《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被明显地表现出来,即尊奉汉室皇帝刘备,而贬低曹操及其 后代。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人物塑造和价值观等角度,探讨《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 想倾向。 一、历史背景下的尊刘贬曹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三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其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变化。汉朝灭亡后,天下分裂成了魏、蜀、 吴三个国家。而在这三个国家中,以刘备为代表的蜀汉,显然是最得人心的。因为蜀汉是 由汉室皇室后代所建立的,一直以来都有着执掌天下的理想,而这也是尊刘贬曹思想倾向 的主要来源。 义烈元年(196年),曹操夺取了汉献帝,开始了他的割据自立。此后的五十年中,曹操及其后代一直执掌魏国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然而,曹操 的统治并不得民心,他的政治手段常常十分残酷,对敌人也十分狠毒,同时还极力鼓吹儒 家道德伦理,自封“曹文化”。相对而言,刘备在人民心目中更具有威望,他率领着黄巾 起义军起义,深得百姓拥护。同时,刘备所倡导的政治思想,民众也更为认同,如“舍生 取义”、“仁者无敌”等,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因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尊刘贬曹 的思想倾向逐渐形成并发展。 二、人物塑造中的尊刘贬曹思想表现 《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个英雄形象,他具有高尚崇高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力。相比之下,曹操则被描绘成了一个凶狠、奸诈的反派形象,而且他的儒家思想也被渲染成 虚伪、伪善。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析人物塑造中的尊刘贬曹思想表现。 1、刘备的英雄形象 刘备作为《三国演义》的主角之一,其英雄形象被描绘得十分鲜明。在小说中,刘备 被描绘成一个高尚的君子,他有着纯真正直、仁爱之心和舍身取义的精神。他对朋友和部 下很为关怀,经常向他们倾听意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安危。另外,刘备还有着坚定的意志,凭借自身的努力,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种勇气和决心也吸引了许多志同道合 的人加入他的队伍。 2、曹操的反派形象

《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思想倾向及成因-8页精选文档

《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思想倾向及成因 一、历史和《三国演义》中的“尊刘贬曹” “尊刘贬曹”是罗贯中进行小说叙事时存在的主要思想倾向,也是作者着力表达的思想主旨。具体而言,全书用鄙视、讽刺的口吻来写曹操,将曹操描写成厚黑、狡诈、残忍的奸臣。如《三国演义》第四回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第十七回曹操嫁祸于粮官,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心变矣。”遂杀之。曹操还残忍地杀害如伏皇后、董承、弥衡、杨修等人。罗贯中在这些人被杀后,反复用诗句来称颂他们的志节,以反衬曹操的残忍;并将司马氏篡曹魏政权归为天理循环、因果报应,《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有诗曰:“魏吞汉室晋吞曹,天运循环不可逃。” 与塑造曹操奸臣形象不同的是,罗贯中十分注重抬高、美化刘备的明君形象。刘备有汉室血统,有仁德、谦让之心,如三让徐州、携民渡江、入益州不夺同族基业。刘备的仁德、宽厚、礼贤下士令将士谋臣死心塌地为他尽忠。在《三国演义》中,每当曹操失败时,罗贯中就用令人拍手称快的辞藻,而刘备失败时则用令人叹息的语句;其称曹操时,经常用“曹贼”“奸雄”等恶名,甚至还直呼为“阿瞒”,而称刘备则用“先 主”“皇叔”等尊称。可见,其“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非常明显。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极力尊崇刘备,贬低曹操。然在《三国志》中,陈寿却尊曹魏为正统,给予建立魏蜀吴三国的曹操、刘备、孙权都很高的评价,不愧是乱世中的枭雄。曹操和刘备既有宽厚、礼贤下士、英勇善战的优点,也有狡诈、残忍的阴暗面,不存在孰尊孰卑的问题。但

在《三国演义》中对二人的评价却天差地别:一个被尊为万古流芳的仁君,一个被贬为遗臭万年的奸臣。罗贯中“尊刘贬曹”思想倾向的形成,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与罗贯中的生平经历密不可分;第二,与我国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等有关;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则是我国千年形成的正统文化及其政治思想观念的影响。 二、生平经历对《三国演义》创作的影响是“尊刘贬曹”思想倾向形成的内在原因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府人。7岁时入私塾读书,14岁因母去逝辍学,从父到苏杭学经商。苏杭时为南方商业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小说、戏曲、评书等艺术形式发达,汇集很多从北方南迁的文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由于自幼受儒家经典的影响,罗贯中不喜经商,经父许,到慈溪从著名儒者赵宝丰学习。 罗贯中生活的时代正值元朝末期。元末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大量民众起兵反抗元朝。深受儒家入世思想影响,“有志图王”的罗贯中,自觉学有所成后,辞别赵宝丰,在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投靠当时最强大的农民起义军首领张士诚,入府做幕宾,希望为张士诚打下汉人的天下,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像张良、诸葛亮等贤臣谋士一样青史留名。元至正十七年(1357),已称王定都平江(苏州)的张士诚部与朱元璋部交战,实力受损;同年,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等在与元朝军队作战时,兵败被俘。张士诚眼见敌不过朱元璋部与元军、方国珍部(时已投降元朝)的合围进攻,不得已投降。降元后张士诚割据了北至济宁、南至绍兴的大片

《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中国古代的通俗文艺对于“正”与“邪”的分辨大抵是截然分明的,《三国演义》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书中代表“正”的一方是蜀汉,以刘备最为突出;代表“邪”的一方是曹魏,以曹操最为突出。这是三国故事很久以来就形成的“拥刘反曹”倾向,只是在小说中表现得更充分。 《三国演义》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关、张、诸葛亮当作小说的中心人物。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其中自桃园结义至诸葛亮五丈原这五十一年间的事就占了一百零四回,以后四十六年的事只用十六回就草草收束。“拥刘反曹”倾向的形成,有比较长远、复杂的历史和思想的背景。在历史上。曹、刘孰为正统的问题,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在正宗的史学著作中,大致自朱熹的《通鉴纲目》起,一般都奉蜀国为正统,至于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刘备是“帝室胄裔”,多少有点正统的血缘关系;二是刘备从来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著称,容易被接受。特别是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恢复汉室”,正是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因而将这位既是“汉室宗亲”,又能“仁德及人”的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是最能迎合大众的接受心理,符合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的。 书中曹、刘对比的描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主要是刘备以宽仁待民,曹操以残暴害民;刘备待士以诚心和义气,曹操则全用权术和机诈。刘备从桃园结义时就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并

深知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他的言行和曹操恰恰是鲜明的对比。从这些对比描写中,可以看出《演义》中“拥刘反曹”的观念,更主要是表现封建时代人民拥护“明君”,憎恶“暴君”的普遍愿望。书中许田射猎、曹丕废帝、刘备正位等章节中流露了相当深厚的封建正统观念,但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强调正统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支持深得人心的刘备,而不是支持行将溃灭的汉献帝、刘表、刘璋等人物,这些人物在作者笔下只是可怜,并不可爱。可见《演义》的拥刘反曹和朱熹等人的拥刘反曹出发点并不完全相同。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精选8篇)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精选8篇) 国演义的故事篇一 东汉末年,各诸侯带各路兵马讨伐董贼。董卓派华雄迎战,被关羽杀了。董卓听说华雄被杀,派吕布迎战。张飞冲杀上去,连战五十回合。之 后关羽、刘备也上阵,三个人把吕布围在当中,走马灯般的轮流厮杀,吕 布毕竟难敌三人,渐渐觉得难以招架,拍马冲出了包围圈逃了。 国演义主要内容篇二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 为主,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 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 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 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 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 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国演义主要内容篇三 小说以东汉末年为历史背景,以刘关张三兄弟、诸葛亮、东汉、曹魏、蜀汉及东吴六大路线为中心,讲述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至魏、蜀、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为终结。小说通篇精巧叙述谋略,虽与史实多有出入,仍 誉之“中国谋略全书”;努尔哈赤等亦对《三国演义》有较高评价。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 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

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一千多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赵云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国演义的故事篇四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但被诸葛亮驳斥。之后,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周瑜也赶回柴桑来见孙权。鲁肃与周瑜交情最好,便把这两天议论的情形全告知周瑜。周瑜请鲁肃放心,并要他先把孔明请来相见。 张昭等主和派,程普、黄盖等一班战将主战派也来见周瑜,周瑜都敷衍而过。晚上,鲁肃引孔明见周瑜,并问周瑜主和还是主战。周瑜 说∶“曹操打着皇帝的招牌,兵势又大,打起来我们必输无疑。我是打定主意劝主公投降了。”鲁肃忙与周瑜争论。孔明却在一旁暗暗冷笑。 周瑜问孔明为什么笑,诸葛亮说∶“我笑鲁肃不识时务。我有一个办法,只要两个人,便能教曹操百万大军撤走。”又说∶“曹操筑铜雀台,早想得到东吴的两个绝色美人大乔、小乔。只须将此二女送去,曹操必然退兵。”周瑜大怒,骂道“曹操老贼,欺人太甚!”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不仅是谋略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不仅是谋略 很高兴能够来到《扬州讲坛》,和大家分享《三国演义》。这本位居明代“四大奇书”之首的古典文学名著,问世数百年来,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雄奇瑰丽的艺术成就,一直吸引着亿万读者的阅读和研究兴趣。可谓是家喻户晓,长盛不衰。 如果你走进深山老林,问一位农妇,谁是汉武帝,她可能不知道。但是倘若你问她谁是诸葛亮,她肯定知道。如果你到菜场,问谁是魏征,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是你要是问谁是关羽,很多人都知道。 1、《三国演义》思想内涵很丰富 然而,长期以来,对《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存在不少争议;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学者、文化人在其论著和演讲中,随意评说《三国演义》,其中包含若干误解乃至曲解,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读者和听众。 对于一部杰出的作品来说,其激动人心,历久不衰的魅力,虽然取决于许多因素,但主要却是来自它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就《三国演义》而言,论情节的曲折离奇,不及后来的公案小说;论对厮杀场面和人物武艺的描写,比不上新旧武侠小说。但是,它却经受了漫长的六百年历史考验,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文学史上占有比公案小说、武侠小说重要得多的地位,就在于它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出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 二十年前,我曾写道:“《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极其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棱镜,闪射着多方面的思想光彩,给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以历史的教益和人生的启示。” 2、《三国演义》不仅有谋略 当今有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谋略,但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诚然,《三国演义》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就是擅长战争描写。全书以黄巾起义开端,以西晋灭吴收尾,反映了从汉末失政到三分归晋这一百年间的全部战争生活,描写了这一时期的所有重要战役和许多著名战斗。而在战争描写中,作者信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规律,崇尚“斗智优于斗力”的思想,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对制胜之道的寻找上。因此,虽写战争,却不见满篇打斗;相反,书中随处可见智慧的碰撞、谋略的较量;而战场厮杀往往只用粗笔勾勒。可以说,千变万化的谋略确实是全书精华的重要部分。

〖2021年整理〗《三国演义》文学意义

《三国演义》文学意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极其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如同一个宏大的多棱镜,闪射着多方面的思想光荣,给不同时期、不周阶层的人们以历史的教益和人生的启发。 很多人以为,《三国演义》的重要精华是谋略。我认为,这种见解是不全面的。 诚然,《三国演义》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就是善于战争描写。全书以黄巾起义开始,以西晋灭吴扫尾,反应了从汉末失政到三分回晋这一百年间的全体战争生涯。描写了这一时代的所有主要战斗和很多有名战役,大大小小,数以百计。接连不断的战争描述,构成了小说的重要内容,占了全书的大部分篇幅。而在战斗描写中,作者信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规律,崇尚“斗智优于斗力”的思想,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对制胜之道的寻绎上。因此,虽写战斗,却不见满篇打斗;相反,书中随处可见智慧的碰撞、谋略的较量,而战场厮杀则往往只用粗笔勾画。可以说,干变万化的谋略确切是全书精髓的主要部分。 然而,谋略并非《三国演义》的主要精华,更非书中精髓的全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系统中,“道”是最高层次的东西。“道”有多义,首先是指自然和社会的基本规律,通常指正义的事业,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也。因此,它也是处事为人的基础原则。谋略则属于“术”;是第三层次的东西,是为“道”服务的,必需受“道”的领导和制约。作为一位出色的提高作家,罗贯中以为,符合正义原则,有利于国家统一、民生安宁的谋略才是值得确定和夸奖的,而不义之徒害国残民的谋略只能叫做诡计阴谋。因此,只有代表作者理想的诸葛亮才被塑造为妙计无限的谋赂巨匠、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曹操的谋略可谓高矣,但罗贯中对他却并不爱好,而是有褒有贬:对曹操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提高的谋略,罗贯中予以肯定性的描述;而对他损人利己、背信弃义的各种手法,则绝不留情地予以鞭挞。综观全书,罗贯中从未废弃道义的旗号,从未不加剖析地确定一切谋略;对于那些野心家、诡计家的各种诡计权术,他总是加以揭穿和批判;对于那些愚而自用者耍的小聪慧,他往往加以讥笑。可以说,《三国演义》写谋略,具有鲜明的道德偏向,而以民本思想为准绳。后人如何对待和鉴戒《三国演义》写到的谋略。则取决于自己的政治态度、道德原则和人生态度。假如有人读过《三国演义》却爱好搞小动作,那是他自己心术不正,与罗贯中无关;恰恰相反,那正是罗贯中反对和批评的。有人谈什么“厚黑学”,也硬往《三国演义》上扯,更是毫无道理的。 那么,《三国演义》的主要精华是什么呢我认为,《三国演义》丰富的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四

语文知识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三国演义》知识点总结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章回小说之一。它艺术地再现了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到西晋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形象而深刻地描写了当时各个政治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矛盾和冲突。免费范文整理了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三国演义》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复习! 一、拥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这个思想倾向把蜀汉集圆作为全书的中l心,把蜀汉与曹魏两大政治集团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肯定了刘备,同时也没有全盘否定曹操,有时也突出了他非凡的胆识和智谋。对曹操的贬斥,主要是道德的批判。 二、歌颂忠义的英雄形象 全书歌颂了一大批英雄,主要集中于刘备集团。对于刘备、关羽、张飞之间名为君臣,情同骨肉,生死不渝的义气,作者极力加以颂扬。尤其是关羽,更被塑造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义的化身。 三、抓主要情节 全书情节复杂,阅读难度较大,建议首先阅读主要情节,如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七擒孟获、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 四、把握人物形象 刘备的宽厚仁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关公的诚信侠义操的多疑狡诈等。 五、理清战事线路 全书有大大小小的战事无数,涉及各种打法、线路,如果梳理清楚对掌握名著很有帮助。 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诫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圆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拥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0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济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l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 君典型。《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

刍议《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成因

刍议《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成因作者:徐昀煜 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11期 摘要: 在演绎创作三国历史故事的时候,罗贯中在的文笔中明显透露出了尊刘贬曹的思想理念。这种具有倾向性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应当是由各种复杂的政治思想、伦理观点及历史传统文化等因素综合影响而成,而非仅仅笔者罗贯中一个人的个人思想情感造成。 关键词:三国演义;尊刘贬曹;原因 一、《三国演义》中的描述现象分析 在罗贯中进行小说描写的时候可能体现出尊刘贬曹的情感倾向。在全书的故事论述中都用一种讽刺和鄙视的词汇来形容曹操,罗贯中将曹操塑造成一个奸诈残忍的奸臣角色,却将刘备的形象描绘成一个明君的角色,称刘备为具有谦让仁德之心的汉室血统。每当曹操失败的时候罗贯中都会用拍手称快的词藻进行措辞,在刘备失利的时候则常常进行扼腕痛惜。文中常以曹贼之词来形容曹操,对刘备则常以先生等敬词称呼。显而易见罗贯中在书中尊刘贬曹的思想表达的十分明显。然而在陈寿所书的《三国志》一书之中,作者则给建立三国时代的刘备、曹操以及孙权三人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且不同于罗贯中的是称曹魏为正统,称之为乱世枭雄。刘备和曹操都具有礼贤下士和英勇善战的优点,但也同时都具有残忍奸诈的阴暗点,二人的品格应当是不分伯仲。然而罗贯中与陈寿二人却在各自书中对二人进行了天壤之别的评价。 二、罗贯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形成原因 1、受到罗贯中个人经历影响 罗贯中生活在元朝末期的时代,在此时期元朝的残暴统治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不难,甚至屡屡有人起兵反抗。罗贯中个人思想深受儒家影响,因此很早就有着有志图王的入世思想,并且罗贯中曾经参加国张士诚的起义大军但最终则以失败告终。这样的失败经历对其晚年的心境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对政治题材的小说创作更具偏好和艺术造诣的原因。罗贯中在理想遭受到现实的打击之后将自身壮志未成的情感投入到文章之中。将三国演义之中的刘备形容成宽厚爱民的仁德之君也是由于刘备身上寄托了罗贯中现实中一直寄托的明君梦。并将诸葛亮塑造成近乎完美的贤臣以寄托他理想中的贤臣梦。因此,《三国演义》之中的尊刘贬曹思想的思想倾向形成与罗贯中所崇尚的儒家思想理念及他作为张士诚的幕僚期间所历经的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后所形成的个人价值观有着紧密的联系。 2、受到民间对关羽的爱戴思想影响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 七分事实,三分虚构 “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 东汉末至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纷扰的年代。汉末大乱,尖锐的社会矛盾激起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震撼了这个腐朽与濒临崩溃的专制皇朝。此后,继之以董卓之乱,群雄角逐,继之以天下三分,鼎足而立,继之以曹丕称帝,平定蜀汉,再继之以司马氏代魏,一统天下。 一.《三国演义》中的思想倾向之——拥刘反曹:正统的历史观 北方少数民族占据中原 民族矛盾尖锐 民族情绪强烈 要求恢复汉民族的正统地位 罗贯中:元末明初,号湖海散人,“有志图王者” 希望恢复汉民族地主阶级政权的抱负,要唤起汉民族的强烈民族意识,为推翻蒙元贵族的统治而进行斗争 前50回:赤壁之战之前,交代“三国鼎立”的斗争背景 50~115回: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 116~120回:三国先后被灭,西晋统一 刘备:标榜恢复汉室王朝的皇室嫡系。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 “仁德及人”“秋毫不犯” “远得人心,进得民望” “但到处,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 “犹鱼之有水也”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心灵深处所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残忍,阴险,奸诈 毫无惜民爱民之心 二、《三国演义》在人格构建上的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因 此,“忠义”思想是小说的另一个鲜明的倾向。 1、刘、关、张三人至死不渝的兄弟情义。 2、关羽——三国“三绝”之“义绝”,被视为“义”之化身。 (1)关羽对结义大哥刘备的“忠义”。 (2)关羽之义,不仅是对刘备,也有对曹操的“义”。 3、诸葛亮——“忠”之楷模。 三、赞美“智慧”是小说的第三个思想倾向。 1、诸葛亮——三国“三绝”之“智绝”,是“智慧”的化身。 2、善用人才的智慧人物——曹操 他把人才问题看作政治斗争中最根本的战略问题,他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形象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乱世枭雄”曹操的形象,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雄才伟略、爱惜人才、慷慨豪迈。曹操复杂的性格特征不是简单的“奸”与“雄”的相加,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曹操的双重性格,而有时“奸”与“雄”甚至是相互融合的,性格的多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显特征。本文试图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中的“奸”——诡谲狡诈、玩弄权术、猜疑多变、心狠手毒与“雄”——机警多智、雄才伟略、爱才若渴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曹操的复杂性格。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性格两面性有机统一 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典型,向来有所谓的“三绝”的说法,就是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三国演义》中性格最复杂的人便是曹操,一方面,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一方面他又嫉贤妒能,摧残人才。一方面他慷慨豪迈,气势恢弘;一方面又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一方面他开明公正,一方面又狡诈多疑。作者罗贯中吸取以“拥刘贬曹”的影响和三国戏为素材创作的《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这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奸”与“雄”的有机统一。 一、“乱世之奸雄” 曹操的“奸”,表现在多个方面:诈伪,善作表面文章;残忍,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多疑,猜忌之心重;善变,诡计多端等等。 (一)诡谲狡诈、玩弄权术 《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曹操一出场,首先介绍他的“劣行”: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