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剖专题】腹部冠状位解剖详细标注

【解剖专题】腹部冠状位解剖详细标注

【解剖专题】腹部冠状位解剖详细标注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

◎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

冠状动脉解剖

冠状动脉解剖 按照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AHA )分类法, 将CA分为15 段:1-RCA 近段;2-RCA 中段;3-RCA远段;4-PDA (右侧优势型);5-LM ;6-LAD 近段;7-LAD 中段;8-LAD 远段;9-D1 ;10-D2 ;11-LCX 近段;12-OM ;13-LCX远段;14-PL ;15-PDA(左侧优势型或均衡型)。 1:右冠状动脉 a近段;起始于右冠状动脉开口部到第一个较大的右室支动脉发出处或右冠状动脉的第一个弯曲部。 b 中段;始于第一个较大的右室支动脉发出处,到锐角缘支动脉发出处(恰好位于右侧冠状动脉的第二个弯曲部,右心室的锐角缘上)。 c 远段;起于锐角缘支动脉,到后室间沟止(向后延续为右房室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时,可以通过右房室支动脉形成的倒U字形来确认后室间沟的位置,后降支也起源在附近。 2:左冠状动脉 前降支 a近段;左主干末端到第一间隔支动脉或第一对角支动脉发出处。 b中段;第一间隔动脉到左前降支动脉转角处(走行方向由向前转为向下),此处常有第二对角支动脉发出。 c远段;左前降支转角处一下部分,包括返动脉。 回旋支 a近段;从开口部到第一钝角缘支动脉发出处,如有高侧缘支动脉发出应排除在外。 b远段;从第一钝角缘支发出处起,到回旋支动脉终末。当右冠状动脉优势时,这一段非常细小。当左冠状动脉优势时,或平衡时,它可以延伸跨越心后十字形成左房室动脉。

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 后降支 posterior descending branches PAD 左室后支 posterior branches of leftventricular PL(左冠和右冠的结束部分都叫左室后支) 锐缘支 right marginal branch AM 右圆锥支 right corus artery CA 右室前支 right anterior ventricular branches 右房动脉 right atrial artery 左冠状动脉: 左主干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LM 或LCA 前降支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 LAD 对角支 diagonal branches 或左室前支left anterior ventricular branches 右室前支 right anterior ventricular branches 前间隔支 anterior septal artery 左圆锥支 left corus artery LCA 左回旋支 left circumflex branch LCX 钝缘支 obtusemarginal branch OM 左室前支 leftanterior ventricular branches 左室后支 leftposterior ventricular branches 左房支 leftanticular branches 注:左室后支有2支,一个来源于左冠,一个来源于右冠,但有的人可能只见到其中一只。前降支和后降支遥相呼应组成一个环,包饶住了室间隔,他们个发出十几对穿隔支深入室间隔内部供血,有时在PCI时这些长的跟胡须一样的穿隔支可以作为前降支的鉴别标志。房室结主要由右冠发出的房室结支供血。窦房结主要由窦房结支供血,窦房结支主要有二种形式 93% 的人由右冠发出,7%由左冠回旋支发出。左缘支又叫钝缘支;右缘支又叫锐缘支。穿隔支----也叫间隔支--

冠状动脉解剖

冠状动脉解剖 心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回流的静脉血,绝大部分经冠状窦汇入右心房,一部分直接流入右心房;极少部分流入左心房和左、右心室。心本身的循环称为冠状循环。尽管心仅占体重的约0.5%,而总的冠脉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4%~5%。因此,冠状循环具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 1.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 起于主动脉的左冠状动脉窦,主干很短,约5~10 mm,向左行于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然后分为前室间支和旋支。左冠状动脉主干的分叉处常发出对角支,向左下斜行,分布于左心室前壁,粗大者也可至前乳头肌。 (1)前室间支anterior interventricular branch,也称前降支,似为左冠状动脉的直接延续,沿前室间沟下行,其始段位于肺动脉始部的左后方,被肺动脉始部掩盖,其末梢多数绕过心尖切迹止于后室间沟下1/3,部分止于中1/3或心尖切迹,可与后室间支末梢吻合。前室间支及其分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前乳头肌、心尖、右心室前壁一小部分、室间隔的前2/3以及心传导系的右束支和左束支的前半。 前室间支的主要分支有:①左室前支3~5支者多见,分别向心左缘或心尖斜行,主要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左心室前乳头肌和心尖部。②右室前支很短小,分布于右心室前壁靠近前室间沟区域。右心室前支最多有6支,第1支往往在近肺动脉瓣水平处发出,分布至肺动脉圆锥,称为左动脉圆锥支。此支与右冠状动脉右动脉圆锥支互相吻合形成动脉环,称为vieussens环,是常见的侧支循环。③室间隔前支以12~17支多见,起自前室间支的深面,穿入室间隔内,分布于室间隔的前2/3。 (2)旋支circumflex branch,也称左旋支。从左冠状动脉主干发出后即行走于左侧冠状沟内,绕心左缘至左心室膈面,多在心左缘与后室间沟之间的中点附近分支而终。旋支及其

局部解剖学_王怀经_第四章腹部

局部解剖学教案(中文版) 第四章腹部 学习目标 一、了解腹部的境界. 二、掌握腹部体表标志、腹部分区及主要脏器的体表投影。 三、掌握腹部表面标志。 四、掌握腹前外侧壁的基本层次安排,及其上下份不同的特征(三层扁肌配布特点、腹直肌鞘的 组成)。 五、掌握腹外侧壁血管和神经的分布。 六、掌握腹股沟管的解剖特点。 七、掌握腹部脏器及腹膜的基本安排。 八、掌握胃的毗邻和血管供应。 九、了解胃的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 十、掌握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胆管、动脉、静脉的安排。 十一、掌握胆囊的形态、位置和胆囊动脉的行径。 十二、了解脾的韧带及其所包含的动脉。 十三、掌握大肠的形态特征、位置及血供。 十四、掌握阑尾的形态、血供。 十五、掌握小肠的分部和空、回肠的血供特点。 十六、掌握十二指肠的位置和毗邻。 十七、掌握肾的被膜、位置和血供。 十八、了解输尿管的行径和毗邻。 十九、掌握腹后壁的主要血管。 二十、了解腹后壁的淋巴结和植物性神经丛。 二十一、掌握腰区到达肾脏的层次结构。 第一节腹壁 (一)境界腹壁上界为胸骨的剑突、肋弓,下界依次为耻骨联合上缘、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和髂嵴,两侧界为腋中线。 (二)、体表标志在腹壁上、下界可以摸到的骨性标志主要有剑突、肋弓、髂嵴、髂前上棘、耻骨结节、耻骨联合。在腹前正中线的深部有白线。白线的中部有脐。脐的位置相当于第3~4腰椎之间的高度。白线两侧为腹直肌。腹肌发达者,当腹肌收缩时,在脐上方可见

到由腹直肌腱划形成的横行浅沟。 (三)、层次结构特点腹壁由浅入深可分为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固有筋膜浅层、肌肉血管神经干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下筋膜)和腹膜壁层等7层。 1.皮肤除脐及腹股沟区外,腹部的皮肤均较薄,而且富有弹性,移动性大。 2.浅筋膜(皮下组织)腹壁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构成。其厚薄不一,个体差异较大。内有腹壁浅动、静脉、浅淋巴管和皮神经。腹前外侧壁上部的皮下动脉细小,来自肌膈动脉和肋间动脉的分支。腹前外侧壁下部有两条较大的皮下动脉,它们是起自股动脉的腹壁浅动脉和旋髂浅动脉。前者在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界处行向脐部;后者越过腹股沟韧带行向髂嵴。 腹前外侧壁浅静脉较丰富,在脐部吻合成网。脐以上的浅静脉经胸腹壁静脉注入腋静脉;脐以下的浅静脉经腹壁浅静脉和旋髂浅静脉注入大隐静脉,从而构成上、下腔静脉系统间的联系。当门静脉高压时,门静脉的附脐静脉通过脐周静脉网,经腹壁的浅、深静脉向上、向下回流至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为门静脉侧支循环路之一。 腹前外侧壁的浅淋巴回流,脐以上者注入腋淋巴结;脐以下者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 腹前外侧壁皮肤的感觉神经有明显的节段性,第6肋间神经分布于剑突平面,第10肋间神经分布于脐平面,第1腰神经的分支分布于腹股沟的上方,当脊髓胸段发生病变时,可从腹壁感觉障碍的平面来判断病变的部位。在做腰麻时,可依腹壁感觉神经的分布节段,定出麻醉平面的高度。 在下腹部,浅筋膜的脂肪层较发达,故可明显地分为两层。浅部脂肪层称Camper(康氏)筋膜,深部纤维层称Scarpa(施氏)筋膜。施氏筋膜在腹正中线处附着于白线;在腹股沟处向下附着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的大腿阔筋膜;在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彰,施氏筋膜向下与阴囊肉膜、浅会阴筋膜(colles筋膜)相延续。因此,当尿道球部损伤引起尿外渗时,尿液可向上扩散至同侧的腹壁,但不能蔓延到对侧腹壁和股部。 3.固有筋膜浅层腹壁固有筋膜浅层与一般固有筋膜浅层相似,较薄,紧贴于腹外斜肌肌质和腱膜的表面,向下附着于腹股沟韧带。施氏筋膜和固有筋膜浅层对腹股沟疝和股疝的移位具有一定的阻止作用。 4.肌肉、血管、神经干层根据腹壁肌层不同,可将腹壁分为腹直肌鞘部和侧腹壁二部。 (1)腹直肌鞘部可分为3层:浅层为腹直肌鞘前叶;中层为纵行的腹直肌,腹直肌的腱划与前叶紧密连结;深层为腹直肌鞘后叶,后叶在脐下4~5cm处以下缺如,其下缘形成弓状线。在腹直肌和腹直肌鞘后叶之间,有上、下纵行的腹壁上动、静脉和腹壁下动、静脉。它们在脐部相吻合。腹壁上动脉为胸廓内动脉的终支之一。腹壁下动脉起自髂外动脉,于腹股沟管深环内侧斜向上内,行于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间的腹膜外脂肪中,而后穿腹横筋膜进入腹直肌鞘后叶与腹直肌之间。此外,还有从外侧斜穿腹直肌鞘后叶的第7~11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它们进入腹直肌鞘后,支配腹直肌。其前皮支穿出腹直肌鞘前叶至皮下。

解剖学

腹直肌鞘由腹前外侧壁3块扁肌的腱膜构成,包绕腹直肌。鞘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在脐下 4-5cm处3块扁肌的腱膜全部转到腹直肌的前面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使后层缺如。因此,腹直肌鞘的后层由于腱膜中断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弧形分界线,称弓状线(半环线),此线以下腹直肌后面与腹横筋膜相贴。 9脑干内上行四个丘系的名称、位置及功能。①内侧丘系:传导同侧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二级纤维,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②脊髓丘系:为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痛、温、粗触觉的脊髓丘脑前束和脊髓丘脑侧束行至延髓时合并形成的纤维束,行于下橄榄核和内侧丘系的背外侧,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③外侧丘系:为由蜗神经核发出的,传导听觉的二级纤维,终于内侧膝状体。④三叉丘系:传导头面部痛、温、触觉的纤维, 10掌握脑基底核的组成及其功能,掌握内囊的位置和分部;掌握大脑皮质的主要功能区。 脑基底核位于白质内,包括纹状体、屏状体和杏仁体。苍白球称旧纹状体,尾状核和壳称新纹状体。 内囊是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和豆状核间上、下行纤维中形成宽厚的白质纤维板。 11试述内囊的位置、组成、分部及各部通过的纤维束。 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内囊前肢:额桥束、丘脑辐射内囊膝部:皮质核束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 (2)右侧内囊损伤可能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左侧半身运动障碍(偏瘫),由于损伤锥体束。左侧半身深、浅感觉障碍(偏麻),由于损伤丘脑中央辐射,双眼左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由于损伤视辐射 硬膜外隙的概念: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及黄韧带间有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硬膜外隙不与颅内相通,此隙上部略呈负压。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 滞脊神经根内的神经传导。 蛛网膜下隙的概念: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间有宽阔的蛛网膜下隙,腔内充满脑脊液 终池:蛛网膜下隙下部,自脊髓下端至S2水平扩大,内有马尾。临床意义:成人腰椎穿刺术常在第3、4或4、 脑室系统由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组成。位置: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 简述脑脊液产生及循环途径脑脊液由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的脉络丛产生 侧脑室产生的脑脊液→室间孔→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产生的脑脊液汇合→中脑水管→第四 脑室,与第四脑室产生的脑脊液汇合→第四脑室正中孔及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 颗粒→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头壁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 (一)、颈丛组成:由第1~4颈神经前支组成位置: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深面主要分支:颈丛发出浅支和深支颈丛浅支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穿出。主要皮支有①枕小神经;②耳大神经; ③颈横神经;④锁骨上神经颈丛深支:主要支配颈部深肌、肩胛提肌、舌骨下肌群和膈。膈神经是颈丛最重要的分支,由第3~5颈神经前支组成,在锁骨下动、静脉之间经胸廓上口进入胸腔。(二)、臂丛组成: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纤维组成位置:经斜角肌间隙走出,行于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经锁骨后上方进入腋腔。臂丛的神经在行程中先合成上、中、下三个干,每个干在锁骨上方又分成前、后两股。由上、中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下支前股自成内侧束,三干后股汇合成后束。三束包绕腋动脉。 (三)、腰丛组成:第12胸神经前支一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及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位置:位于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前方分支及分布范围 ①髂腹下神经:分布于腹壁肌、腹股沟区及下腹部皮肤 ②髂腹股沟神经:分布于腹壁肌、腹股沟部、阴囊或大阴唇皮肤 ③股外侧皮神经:分布于股外侧部皮肤 ④生殖股神经:生殖支:分布于提睾肌和阴囊(或大阴唇) 股支:股三角皮肤

冠状动脉解剖学

冠状动脉解剖学 左冠状动脉 1.左主干: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上部的中央,向左或后伸展,长度5~40毫米,然后分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有时尚发出第三支血管,即中间支。 冠状动脉解剖学 左冠状动脉 2. 左前降支:沿肺动脉前行至前间沟,下行至心尖或绕过心尖。其主要分支包括: (1)间隔支动脉 室间隔穿支:几乎成直角发出,第一室间隔穿支较粗大,越接近心尖部越细小,且与前降支成角越锐利。 (2)对角支:成锐角发出,位于左心室表面,一般有2-6支,相互平行,自近端至心尖,逐渐变细小。偶然一支粗大的角支可以与前降支相似或更粗大。 右室前支左圆锥支 冠状动脉解剖学 左冠状动脉 3.左回旋支:绕向后于左心耳下到达左房室沟。其分支包括: 1)钝缘支:1-4支,绝大多数情况下第一钝缘支较粗大,其分支后的左回旋支明显变细。 约10%的回旋支到达后室间沟,下行至心尖,称为后降支。 回旋支尚发出分支供应房室结,50%的窦房结动脉分支来源于左回旋支,还可发出左心房支提供大多数心房血供。左室前支左室后支 冠状动脉解剖学 右冠状动脉 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右冠窦中部,也可发自近主动脉瓣或右冠窦-主动脉交接处。下行至右房室沟,绝大多数以一支传导血管至后室间沟。其分支包括: 圆锥支:为第一分支,约半数发自于右冠状动脉开口前方1-2cm处,沿右心室圆锥部到达肺动脉瓣。 窦房结动脉:约50%的心脏窦房结动脉 起源于右冠状动脉近端右上方, 与圆锥支径路相反。 以后分支常成直角发出, 供应右心室前侧壁或右心房。 锐缘支:较粗大,行向心尖,供应室间隔。 远端分为2支: (1)后降支:于室间沟内下行至心尖; (2)左室后支:进入心肌呈U型,然后下行至心尖时发出 1~2·分支供应左心室后部。 冠状动脉血管树解剖示意图注释:Ao(Aorta主动脉)MT(main Trunk左主干)Rc(Right coronary右冠状动脉)LAD(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左前降支)LCx(Left Circumflex artery左回旋支)Diag.(Diagnoal branch对角支) LMB(Left Marginal Branch左钝缘支) Spyder View(“蜘蛛位”) PLA(Posterior Left ventricle artery左室后支)PDA(Posterior descending artery后降支) 四、关于冠心病的基本知识:1、斑块形成分四个阶段:脂质沉积;纤维斑块;粥样斑块;复合性斑块。2、梗塞分心内膜下梗塞和透壁性梗塞,VCT表现为肌壁变薄,密度降低。3、梗塞的并发症:室壁瘤、室间隔穿孔、左室乳头肌梗塞等。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的心梗和ST段无抬高的心梗)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它是以冠状动脉斑块破裂或糜烂而继发血栓形成所致,其取决于斑块的稳定性,而非冠脉狭窄程度。冠脉狭窄程度决定了病人有无临床症状。 五、关于斑块:1、定义:面积大于1平方毫米,至少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位可见。斑块的典型结构为覆盖有胶原纤维帽的细胞外脂肪核。2、VCT检查的意义在于发现不稳定性斑块,及时采取措施,有助于减少冠心病事件发生。不稳定性斑块称为易损斑块,其影响因素包括:脂核(较大,大于40%或呈液性);纤维帽的厚度;局部炎症和新生血管;点状钙化;正性重构(即斑块向壁外生长,保持管腔原有大小。易致斑块破裂);出血等。VCT对脂核、点状钙化和正性重构发现较好,对其他不如血管内超生(IVBS)。3、IVBS 是观察冠脉斑块的金标准:分软斑块、中间斑块和钙化斑块。VCT对应CT值为:-42~47HU;61~112HU;126~736HU。4、VCT的斑块分类为软斑块(软组织密度,有时可见其内脂肪密度的脂核,代表易损斑块);混合性斑块(钙化和软组织均有,可以钙化为主或以软斑块为主);钙化斑块(指面积大于1平方毫米,CT值大于130HU)5、血管分叉处易形成斑块,原因是血流变化,此处内膜易受损伤。 6、关于钙化:易受累顺序:LAD37%,RCA25%,LCX22%,LM16%。常用钙化计分表示。钙化计分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15-腹部解剖

腹部解剖一、名词解释 1.弓状线(腹壁的) 2.反转韧带 3.腹股沟镰(联合腱)4.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5.网膜孔(Winslow 孔)6.大网膜 7.胃床 8.副胰管 9.胆囊三角(colot)10.Glisson 系统11.第一肝门12.第二肝门13.第三肝门14.肝蒂 15.膈下腹膜外间隙16.肾门 17.肾窦 18.肾段 19.肾角(脊肋角)20.Mcburney点 二、填空题 1.腹前外侧壁皮肤的感觉神经分布有明显的▁▁▁,第6肋间神经分布于▁▁▁;第10肋间神经分布于▁▁▁;第1腰神经分布于▁▁▁。 2.前正中线两旁,腹壁由浅入深可分为八层,在弓状线以上的层次是:皮肤、皮下组织、▁▁▁、▁▁▁、▁▁▁、▁▁▁、▁▁▁及壁腹膜。 3.临床上通常用两条水平线及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九个区,▁▁▁水平线为经过▁▁▁最低点的连线,▁▁▁水平线为经过▁▁▁的连线,两条垂直线分别为经过▁▁▁的垂线。 4.腹部可分九个区:上为▁▁▁区及左、右▁▁▁区,中为▁▁▁区及左、右▁▁▁区,下为▁▁▁区及左、右▁▁▁区。 5.网膜孔是▁▁▁通入网膜囊的唯一孔道。它的前方为▁▁▁,后方为▁▁▁,上界为▁▁▁,下界为▁▁▁。 6.胃中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小部分位于▁▁▁。胃贲门在▁▁▁左侧,幽门在▁▁▁右侧。 7.▁▁▁静脉可作为手术时幽门的一个标志,它是▁▁▁静脉的属支最后汇入▁▁▁系统。 8.胃的交感神经来自▁▁▁;副交感神经来自▁▁▁并在贲门附近分出▁▁和▁▁▁,分支分布于胃壁。 9.行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时,注意勿损伤▁▁▁与▁▁▁,并保留▁▁▁▁的▁▁▁分支。10.胆囊的毗邻:下后为▁▁▁,左为▁▁▁,右为▁▁▁。胆囊底的体表投影相当于▁▁▁与▁▁▁的交点处。 11.肝上界的体表投影为▁▁▁与▁▁▁相交处向左至第▁▁▁▁肋软骨距前正中线▁▁▁处的连线。 12.胰头的前面有▁▁▁越过,后面有▁▁▁、▁▁▁及▁▁▁等。 13.胰的动脉主要由▁▁▁、▁▁▁、▁▁▁和▁▁▁以及脾动脉胰支等供应。 14.腹膜后间隙位于腹后壁的▁▁▁与▁▁▁之间,其范围上起▁▁▁,下达▁▁▁续于▁▁▁。15肾段可分为▁▁▁、▁▁▁、▁▁▁、▁▁▁和▁▁▁。 16.腰交感干由▁▁▁和▁▁▁构成,位于▁▁▁与▁▁▁之间,其外侧有▁▁▁神经并行。17.腹膜后间隙向上经▁▁▁与▁▁▁相通,向下续于▁▁▁,故此间隙内的感染,极易向上下扩散。 18.肾的被膜自外向内依次为:▁▁▁、▁▁▁和▁▁▁。 19.小肠系膜呈扇形,其根部从▁▁▁左侧斜向右下方依次跨过▁▁▁、▁▁▁▁、▁▁▁和▁▁

冠状动脉解剖

冠状动脉解剖 一、冠状动脉的起源 1、左,右冠状动脉分别起源于左右主动脉窦,或称氏窦(Valsalva窦)。三个窦分别称为左冠状动脉窦,右冠状动脉窦及无冠状动脉窦(后主动脉窦),三个瓣分别称为左冠瓣,右冠瓣和无冠瓣。 2、左冠状动脉开口处口径范围:0.2—0.75厘米(0.5+0.1cm),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口径范围:0.2—0.7厘米(0.4+0.1cm) 3、冠状动脉口的异常 (1)冠状动脉口位置上移, 沿主动脉壁呈小于45度左右的锐角伸出,激烈运动后,产生主动脉扩张和心排出量增加,可进一步导致冠脉开口闭塞,影响心脏血液供应。通常导致猝死。 (2)梅毒性升主动脉炎时,则易出现冠状动脉口狭窄 (3)左,右冠状动脉均发源于右乏氏窦约0.5%。 (4)左,右冠状动脉均发源于肺动脉,罕见 (5)副冠状动脉:45%(43.5—56.5%),副冠状动脉的开口位于右乏氏内,多数为1个,亦有2—3个,园锥动脉(漏斗支)多发源于副冠状动脉。 (6)单一右冠状动脉及单一左冠状动脉。 (7)前降支及左旋支分别起源于左乏氏窦内,0.6%。 (8)左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右乏氏窦内,0.5%。 (9)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右乏氏窦内,0.5%。 (10)左右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左乏氏窦内。 4、冠状动静脉瘘(Fistulas of the Coronary Circulation or Cor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 冠状动脉不经正常循环而直接流入右房(25%),右室(40%),左房,左室,肺动脉(15%)或冠状静脉窦(7%),92%流入右侧心脏。50%起源于右冠状动脉,40%见于左冠状动脉,10%见于畸形冠状动脉。 5、冠状动脉瘤(Aneurysms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 先天的,外伤的,结节性多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川畸(Kavasaki)病,风湿或梅毒等。 6、冠脉闭锁或发育不全,极少见 上述例子虽然少见,但是在冠脉造影时不警惕,可能会使一支造影失败或不显影,部分冠脉起源异常及开口小的患者,往往在剧烈运动后可引起室颤及猝死。 二、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及其供血范围 1、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 LCA ) 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 ) (1)右室前支(3—6支):第一支又称为左园锥动脉(Conas Branch),与右园锥动脉相吻合,形成立Vieussen 环,前降支狭窄或闭塞时,此环可以直接受主动脉血供,起着侧支循环的作用。主要给右室前壁供血。 (2)左室前支(4—6支):供应左室前壁,钝缘,一小部分隔面。 (3)对角支(Diagonal D) :供应左室前壁,前乳头肌。 (4)室间隔前支或前穿隔支(Septal S ) (8---17 支)供应室隔前部2/3。 左旋支(Left Circumflex, LCX ) (1)左室前支(2—3支)供应左心室前上部

腹部超声解剖图片

胰腺 概述 胰腺是体内与消化道相连的较大腺体之一,具有内、外分泌功能,其外分泌部产生的胰液,经胰管排入到十二指肠。 1、形态胰腺呈长棱柱形,长度差异较大,约为12~25cm,宽约3~9cm,厚约1.5~ 3cm,重约70~100克。 2、位置胰腺位于上腹部左季肋区的腹膜后间隙内,紧贴腹后壁,属于腹膜后器官。 其平一、二腰椎高度,横跨脊柱。一般(几乎一半)胰头低于胰尾部。因此,我们在做胰腺长轴切面扫查时,应注意将探头向左上适当倾斜,与水平线略呈15~30°角。 3、毗邻胰腺大体上可分为胰头、胰颈、胰体、胰尾四部分。 胰头是胰腺右侧端最大的部分,位于腹部中线偏右侧的十二指肠环内。胰头下部向左下方凸出成钩状,称为钩突。胆总管走行于胰头的背侧沟内,或穿行于胰头实质走向下方。肝固有动脉位于胰腺的上缘,胃十二指肠动脉走行于胰头的前部。 颈部为胰头和胰体间的移行部,较为短而窄。其位于腹部中线偏右侧,前方与胃幽门部和十二指肠上部相邻。肠系膜上静脉走行于胰颈后面的浅沟内,与脾静脉汇合,形成门静脉主干。 胰体部位于腹部正中线偏左侧,腹主动脉位于其后方,十二指肠空肠曲位于其下方。 胰体后方无腹膜覆盖,从右到左直接与腹主动脉(AO)、肠系膜上动脉(SMA)起始部、左侧肾上腺(AG)、左肾血管和左肾上极等相邻。脾静脉位于胰腺后方、腹主动脉前方,而肠系膜上动脉位于二者之间。脾静脉在声像图上的清晰显示,对于胰腺的定位和分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胰尾部为胰体向左侧延伸而形成,位于脾肾韧带内。因此,其解剖位置变异较大。 胰尾一般可达脾门处,其后方与左肾上极和肾上腺相邻。脾静脉起自脾门,沿胰尾后方向右走行。脾动脉由胰体上缘斜行于胰尾前方,直达脾门处。 4、胰腺的解剖变异: (1)异位胰腺胰腺组织可异位于任何内脏,如肠、胃、胆囊等。 (2)环状胰腺多见于出生后第一年,胰腺环绕十二指肠第二段,并使其狭窄,从而出现消化道梗阻的临床症状。 (3)胰腺分隔由于胰腺在胚胎发育时出现异常,即腹胰和背胰原基未融合。从而导致胰腺有两个独立的胰管系统。 (4)副胰管开口异常胰腺内与主胰管分开,副胰管从近侧直接开口于十二指肠。胰腺的测量 目前关于正常胰腺的超声测值尚无统一的标准,多数作者以测量胰腺的厚度(前后径)为标准。具体方法: 一、胰头的测量 1.选择切面。胰腺长轴切面,将胰头部显示清楚。 2.测量部位:在下腔静脉的前方测量,测量一般不包括钩突。 3.正常参考值(成人):≤2.5cm。 二、胰体的测量 1.选择切面:胰腺长轴切面,将胰体部显示清楚。 2.测量部位:在腹主动脉的前方垂直线进行测量。 3.正常参考值(成人):≤2.0cm。 三、胰尾的测量

冠脉解剖

右冠脉系统包括 右冠〔RCA〕, 圆锥支〔CB〕,右室支〔RVB〕,锐缘支〔AM〕,后降支〔PDA〕 后左室支〔PLV〕。冠状静脉系统包括冠状窦〔CS〕,心大静脉〔GCV〕,心中静脉〔MCV〕心小静脉〔SCV〕。左冠脉系统包括 左主干〔LMCA〕,左旋支〔LCx〕,前降支〔LAD〕,对角支〔DB〕 钝缘支〔OM〕。

平扫所见: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段少许钙化 增强所见:主动脉不宽,各房室不大。冠状动脉右优势型,左冠主干显示良好,未见明确狭窄征象。左前降支近段管壁增厚,并可见钙化及非钙化板块,考虑存在中度狭窄,远端血管显示尚可,对角支及左盘旋支显示尚可,未见明确狭窄。右冠状动脉远端局限性管壁增厚,管腔考虑中度狭窄,其主要分支未见明确狭窄征象。 诊断: 1、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少许钙化; 2、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段管壁增厚并钙化,考虑中度狭窄,右冠状动脉远段局限性中度狭窄。 CT表现:横断位扫描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显示冠状动脉分布呈右侧优势型。右冠状动脉〔RCA〕起自主动脉右窦,沿冠状沟及后室间沟下行,全程可见多发斑块形成,以钙化斑为主。中段可见管腔结构显示不清,远段供血较弱。左冠状动脉主干〔LM〕起自主动脉左窦。随即分支为左前降支〔LAD〕及盘旋支〔LCX〕,LAD及LCX近中段可见多发钙化斑块形成,尤以LAD近中段明显。管腔狭窄程度约80%,LCX中段可见一重度狭窄,约80%。 印象:冠脉三支病变,重度狭窄,其中RCA中段管腔内未见明显造影剂充填,不除外闭塞并远侧侧枝循环形成可能 1、冠状动脉平扫:前降支、盘旋支和右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合计313分,前降支占124分。 2、冠状动脉增强扫描:右优势型。 左主干先英豪,管腔未见狭窄; 前降支近段混合斑块,管腔轻度狭窄,中远段未见狭窄性改变。对角支显影良好。盘旋支钝缘支管腔显影良好,散在钙化为主斑块,管腔未见有意义狭窄。 右冠状动脉各段管腔显影良好,管壁散在钙化斑块,未见有意义狭窄;后降支,左室后支显影良好,后降支少量钙化斑块。 3、左心室心肌灌注密度均匀。 4、所扫描范围双肺纹理显示清晰,纵膈少量钙化影。 左侧冠状动脉开口于左窦,左主干未见异常。前降支近段可见斑片状钙化,管腔未见狭窄,其分支第一、第二对角支管腔未见狭窄。旋支可见多发点状钙化及低密度斑块形成,管腔多发狭窄,最窄处近段重度狭窄,管腔狭窄约90%以上。前降支中段局部走形于浅肌层内。

太全了,断层解剖系统解剖都在这里,写报告随时翻出来对比

太全了,断层解剖系统解剖都在这里,写报告随时翻出来对比 解剖内容汇总 1【解剖专题】头部横断位解剖+详细标注2【解剖专题】头部失状位解剖+详细标注3【解剖专题】头部冠状位解剖+详细标注4【解剖专题】脑血管解剖+详细标注+梗死责任血管判定5【解剖专题】颞部横断位、冠状位解剖+详细标注6【解剖专题】颈部精细横断位解剖+详细标注7【解剖专题】颈部冠状位精细解剖+详细标注8【解剖专题】颈部失状位解剖+详细标注;鼻咽部的详细解剖(含各个孔道)9【解剖专题】喉部解剖+详细标注+颈部淋巴结分区+颈部各间隙分区10【解剖专题】颈椎精细解剖+详细标注11【解剖专题】胸椎影像解剖+详细标注12【解剖专题】——腰椎详细解剖+精细标注13【解剖专题】胸部横断位解剖+详细标注14【解剖专题】胸部冠状位+失状位解剖+详细标注15【解剖专题】胸部血管解剖+详细标注16【解剖专题】腹部横断位解剖+详细标注+肝脏分段17【解剖专题】腹部冠状位解剖+详细标注18【解剖专题】盆腔(含男女性)横断位解剖+详细标注19【解剖专题】全身常见部位X线详细解剖+标注20【解剖专题】史上最详细的肩关节解剖+详细标注21【解剖专题】上臂磁共振解剖+详细标注22【解剖专题】肘关节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解剖+详细标注23【解剖专题】前臂精细解剖+详细标注24【解剖专题】腕关节MR断层解剖+详细标注25手指磁共振断层解剖+详细标注26髋关节解剖+详细标注27大腿解剖+详细标注28膝关节断层解剖+详细标注29【解剖专题】小腿部断层解剖+详细标注30踝关节磁共振断层解剖+详细标注31足部断层解剖+详细标注系统解剖 1【系解001】绪论 2【系解002】骨学总论 3【系解003】躯干骨 4【系解004】颅骨 5【系解005】附肢骨 6【系解006】关节学总论

右冠状动脉的解剖学

右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分支组成) 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绝大部分(约94%)白升动脉右前方的右冠窦内发出,约90%开口于右冠窦中1/3部分,其中65.2% 开口距窦底的距离在12-16mm之间。右冠状动脉开口直径多在 0.41-0.50cm之间,发出后行走于右房室沟内,在肺动脉的始部与右心耳之间沿冠状沟向右下行,绕过心右缘至心脏隔面,继续沿冠状沟向左行走,多数(约占88.12%)在后室间沟与房室沟的交叉点(后十字交叉)附近分为左室后支和后降支,少数右冠状动脉(约占7.24%)只达到后十字交叉,左房和左室后壁由左回旋支供血。极少数右冠状动脉终止于右室隔面(2.85%)或锐缘部(2.07%)而不达到后十字交叉。右冠状动脉在房室交点处往往突向深方,形成“U”形弯曲,并分为终支、后降支和左室后支。右冠状动脉一般分布于右房、右室前壁大部分、右室侧壁和后壁的全部、左室后壁部分和室间隔后1/3,包括左束支的后半及房室结(93%)和窦房结(60%)。[1][2](图1-1)(图1-2)

图1-1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造影所见 Agr 6S jeari CZMay 201«10:30:10THE JI A NGMEN CENTRAL HOSP. CT Ef-GMEiKT 75% O OOs: HL WE* •a k¥P135 mA:2ro mspc <0 mA,仙 Thm.grn* AqifiMfl LAO44 CRA4S%74 ", g.gaataefltH 亍 尹V PSM# 10 MV』. ■£F .n« KXWr

图1-2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 CT 所见 右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如下: (一) 右圆锥支(Right Conus Branch, CA) 为右冠状动脉向右室发出的第一个分支, 分布于右室肺动脉圆锥 部前方,多为单支,且分布较恒定。此支如直接起于主动脉右窦,则 称副冠状动脉(Accessory Coronary Artery)或第三冠状动脉。在动脉 圆锥的前上方,相当于肺动脉瓣高度,有时可见左,右冠状动脉的圆 锥支形成动脉环(Vieussen 氏环),为两个冠状动脉间的重要侧枝循 环路径;圆锥支恰位于进入右心室的外科切口处, 手术切口时应该避 免损伤。 (二) 右房支(Right atrial artery) 右冠状动脉向后发出分布至右房壁,可分为右房前支( Right Arterior Atrial Branch )、右房中间支(Right Intermedia Atrial Branch) 和右房后支(Right Posterior Artrial Branch)。右房前支是右房支中 较恒定的一支,是右冠状动脉的第二分支(第一分支是圆锥支) ,白 右冠状动脉近侧段发出分支供应右房前壁和右心耳, 此支很大,有时 RA017 CAUM k¥P13D mA :310 ®00 mA ,网 Thlr C.ft Huv»f fu jian 304816 Aqr» <2 jcari M 16* 函 14 09 13:41 g JIANGUEN CENTRAL HOSP. CT SE-GME!KT83%OiIOs \Mneafl Pham %&3 阪 2W100

解剖

1:骨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骨的构造:骨质,骨膜,骨髓 2:胸骨角:胸骨柄与体相连处形成微向前突的横脊,称为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软骨,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真肋:第1-7肋的前端与胸骨相连接,称真肋 假肋:第8-12肋的前端部直接与胸骨相连接,称假肋 弓肋:第8-10肋的肋软骨一次连与上位肋软骨,共同形成一软骨性边缘,称肋弓 肋角:肋体后份急转弯处形成肋角 3:脑颅骨由成对的顶骨、颞骨、和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枕骨组成。 4:面露骨包括:成对的鼻骨、泪骨、上颌骨、下鼻甲、灌骨,颚骨,和不成对的下颌骨、犁骨、和舌骨。 5:鼻旁窦4对:额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向前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分前中后三群,前中裙开口中鼻道,后群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上颌骨开口于中鼻道 6:翼点:颞窝内侧壁前部有颞,顶,额,蝶四骨相交形成H型的骨缝,称翼点。此处为颅腔侧壁的薄弱处,其内面恰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此处骨折极易损伤动脉 7关节的基本构造: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关节的辅助结构:韧带,关节盘,滑膜壁,关节唇。 8:胸廓上口:由第一胸椎,第一肋,和胸骨柄上缘围成 胸廓下口:由第十二胸椎,第十二肋第十一肋的前端和肋弓及剑突围成 胸廓下角:两侧肋弓在中线相交,形成向下开放的胸骨下角,角间夹有剑突 9:躯干骨的连接: 1椎骨的连接: 椎体间的连接: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 椎弓间的连接:黄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横突间韧带,关节突韧带 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 椎骨间连接: 滑膜关节:寰枕关节,寰枢关节,关节突关节,椎间盘 韧带连接: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 2肋的连接: 肋与胸椎连接:肋头关节,肋横突关节 肋与胸骨连接:软骨连接,胸肋关节,肋弓,浮肋 3颅骨连接:软骨连接,缝,颞,下颌关节 10:七大关节的结构和特点: 1颞下颌关节:组成:下颌骨的下颌头+颞骨的下颌窝+关节结构 特点:关节囊松弛,囊外有外侧韧带加强,囊内有关节盘将腔分上下两部分.关节囊前部较薄弱,较易向前脱位 11:肌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 12:骨骼肌的分类:长肌,短肌,扁肌,和轮匝肌 骨骼肌的辅助结构:筋膜,滑膜囊,腱鞘。 腱鞘:是包围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如腕,踝,手指,足趾等处。可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两部分。 13: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间隙,呈三角形,称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临床上可将麻药注入此间隙,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人体解剖知识

腹膜和腹膜腔 一、腹膜的结构和功能概述 腹膜peritoneum属于浆膜,由对向腹膜腔外表的间皮及其下面的结缔组织构成,覆盖于腹、盆腔壁的内面和脏器的外表,薄而透明,光滑且有光泽。依其覆盖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壁腹膜parietalperitoneum或腹膜层和脏腹膜visceral peritoneum或腹膜脏层。前者被覆于腹壁、盆壁和膈下面;后者包被脏器,构成脏器的浆膜。两者互相延续构成腹膜囊。男性腹膜囊是完全封闭的,女性由于输卵管腹腔口开口于腹膜囊,因而可经输卵管、子宫和阴道腔而与外界相通。腹膜脏层与脏层,脏层与壁层之间的不规那么腔隙,叫做腹膜腔peritonealcavity。腹膜腔内含少量浆液,有润滑和减少脏器运动时相互摩擦的作用。〔图8-10〕。 腹膜除对脏器有支持固定的作用外,还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正常情况下腹膜可分泌少量浆液,以润滑脏器外表,减少它们运动时的摩擦。由于腹膜具有广阔的外表积,所以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在病理情况下,腹膜渗出增加那么可形成腹水。 腹膜具有较强的修复和愈合能力。因而在消化道手术中浆膜层的良好缝合可使接触面光滑,愈合速度加快,且减少粘连。如果手术操作粗暴,腹膜受损那么术后并发粘连。由于腹膜具有这一特征,腹膜还具有防御机能,一方面其本身具有一些防御或吞噬机能的细胞,另一方面,当腹腔脏器感染时,周围的腹膜形成物尤其是大网膜可迅速趋向感染病灶,包裹病灶或发生粘连,使病变局限不致迅速蔓延。

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根据脏器外表被腹膜覆盖的多少可将腹、盆腔脏器分为三种类型〔图8-11〕:

1.腹膜内位器官:这些器官几乎全部为腹膜所包被,如胃、空肠、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等。 2.腹膜间位器官:器官的大局部或三面均为腹腊所覆盖者,叫腹膜间位器官,如肝、胆囊、升结肠和降结肠、子宫和膀胱等。 3.腹膜外〔后〕位器官:器官仅有一面被腹膜覆盖,叫做腹膜外位器官。由于这些器官大多位于腹膜后腔,仅前被覆腹膜,故又称腹膜后位器官。如胰腺、十二指肠的降部和水平部、肾上腺和输尿管等。 了解脏器和腹膜的关系,在外科手术中可根据情况选择最正确的手术入路。 三、腹膜形成物 腹膜从壁层向脏层移行,或从一器官移行于另一器官,构成双层的腹膜结构。两层腹膜间常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走行。这些形成物偏大其本身结构特点和特定脏器联属而分别命名为韧带、网膜和系膜。另外,腹膜在一些特定部位形成小而浅的隐窝或大而深的陷凹,在覆盖一些血管或韧带时形成向腹腔内隆起的皱襞。 1.肝镰状韧带 肝镰状韧带falciformligament of liver 呈镰刀状,一端起于脐以上的腹前壁正中线稍偏右侧和膈下面的壁腹膜,另一端连于肝的膈面,借之将肝从外形上分为左、右两叶。该韧带的游离下缘肥厚,内含由脐至肝门的脐静脉索〔由胚胎时脐静脉闭锁构成〕,特名为肝圆韧带roundligament of liver。 2.肝冠状韧带和左、右三角韧带 肝冠状韧带coronaryligament of liver 为由膈下面的壁腹膜连于肝的膈面的腹膜构成,呈冠状位,由前后两层构成。前层可视为镰状带的左、右两层分别向左、右侧的延续,后层那么可理解为腹后壁的壁腹膜从膈下面向肝上面的反折。冠状韧带前、后两层之间有一定距离,这局部肝脏因无腹膜被覆故名肝裸区。此处肝的被膜直接与膈下筋膜愈合。在肝冠状韧带的左、右两端处,前后两层互相靠近,叫做左、右三角韧带leftand right triangular ligament。 3.小网膜 小网膜lesseromentum是联系于肝门与胃小弯、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呈冠状位,含脂肪组织处较厚,其余局部薄而稀疏,呈网眼状。小网膜的左侧部为肝胃韧带hepatogastricligament,系于肝门与胃小弯之间,内含胃左、右动静脉,胃上淋巴结和胃的神经等。右侧部为肝十二指肠韧带hepatoduodenalligament,系于肝门与十二指肠上部之间,其游离右缘肥厚,有胆总管〔紧右侧游离缘〕、肝固有动脉〔位于胆总管的左侧〕和门静脉〔位于上述二管的前方〕走行于其中。 4. 网膜 是连于胃大弯和大横结肠之间的四层腹膜。呈“围裙〞状悬挂于横结肠和小肠之前。大网膜内含脂肪、血管、淋巴管等,活动度大,有限制炎症蔓延的作用。 5.脾的韧带 主要有: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等。 6系膜 系膜是肠管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 .肠系膜 是将空、回肠固定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 .横结肠系膜

冠状动脉解剖

冠状动脉解剖学简介 左、右冠状动脉是从主动脉发出的,也是极端重要的第一个分支,完全靠它向心脏提供血液。它们的开口深处主动脉根部,分别在左、右主动脉窦内。若以主动脉瓣附着缘连线为界,可将主动脉窦分为窦内和窦外,开口的绝大多数(80%~91%)均处于窦内,其余的开口在窦外或窦线上。 一、左冠状动脉 初为一总干,长约0.1 ~ 2.8cm,埋藏在肺动脉起始部与左心耳之间心外膜深层脂肪组织中,但也有极个别人无总干,此时的前降支和旋支并列分别开口于左主动脉窦内。总干在左房室沟内分为前降支和旋支,42%的人在两支之间发出一对角支,个别也有发出两个对角支的。 1.前降支和旋支 它们是左冠状动脉的主干,前降支沿前纵沟在心外膜下走向心尖,到前纵沟末端向后绕过心缘终于心脏隔面的下三分之一附近,或与后降支发生吻合。提起左心耳、可见心外膜下脂肪深部的旋支沿左房室沟左行绕过心左缘,到心脏的后面。有的旋支甚短,只达心左缘,有的较长甚至分布到左室正后或部分右心室。前降支和旋支之间形成一定角度(40~150度),但多呈直角。它们在途中又分出心房分支和心室分支: 2.左房分支均来自旋支,计有: (1)左房前支于左心耳根部发自旋支的初始部,向上行走在主动脉根部和左心房之间,分布到左心房前内侧壁。有时它还发出一较大的窦房结动脉,向上后至上腔静脉终部并环绕上腔静脉口,且沿途发出许多小支到左、右心房之间,组成心房动脉网络。 (2)左房中间动脉较恒定地起自心左缘处的旋支,分布到左心房侧后面。

(3)左房后支较小,发自旋支的膈面,分布左心房后壁。 3.左室分支大致可分为左室前和左室后两组,它们分别是: (1)对角支多起自前降支与旋支分叉处,有长有短,分布左室前壁,长者可达心 尖区。 (2)左室支沿前降支而下向左室前壁发出3~5支(最多可达9支),较大的左室支,可分布到心左缘和心尖区,以及从旋支向下分出的左室前支,供应左室前壁和侧壁血运。 (3)左缘支系由旋支在房室沟左缘处分出,一般较大,分布到左心缘侧壁,或它 本身就是旋支的终末分布。 (4)室中膈前支系由前降支的深面发出较大的分支(12~17支),垂直进膈,分布其前三分之二区域,并在室间隔内与来自后降支的室中膈分支形成网络和吻合。 (5)左室后支其大小来源变异较大,如旋支不发达,它可来自右冠状动脉。反之,如果旋支较粗长并进入后纵沟,则左室后支常由旋支发出,分布到左、右心室的后面。 (6)前降支还发出较多的小分支,分布到前纵沟附近的右心室前壁。 二、右冠状动脉 起自右主动脉窦,在肺动脉始部与右心耳之间心外膜下脂肪深层沿右房室沟右行,绕过心右缘到心脏膈面。在心后面房室交界处进入后纵沟转向下,走向心尖区,在后纵沟内的部分称为后降支。右冠状动脉沿途发出分支到右心室,右心房,室间隔后部和左心室后壁等处。右冠状动脉有如下分支: 1.右房支按分布的部位,又可分为三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