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归纳
- 格式:docx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知识点整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知识点整理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高一必修一语文文学常识总结高一必修一语文文学常识1、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代表作有诗歌《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
2、徐志摩是中国新月诗派的代表作家,其诗作《再别康桥》细致入微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3、艾青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真挚感情。
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的原名是《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专》《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5、《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6、司马迁是西汉(朝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开创了我国史学纪传体的先河,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
8、西汉司马迁(作者)创作的《史记》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等。
10、鲁迅1918年5月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其中篇小说《阿Q正传》通过对主人公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存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
11、巴金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12、夏衍是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其创作的《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1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作者是梁实秋,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批评家,代表作有散文《雅舍小品》等。
高一语文必修二基础知识(人教版)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识储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二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整理一、背诵默写容易写错的字《诗经·氓》氓之蚩蚩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既见复关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我贿迁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无与士耽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士贰其行士也罔极靡室劳矣夙兴夜寐咥其笑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涉江采芙蓉》涉《短歌行》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何时可掇?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归园田居》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开荒守拙归园田榆柳荫后檐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桑树颠虚室樊笼返自然。
《兰亭集序》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kuài)稽禊(xì)事少长(zhǎng)咸集茂林修竹映带左右流觞(shāng)曲水亦足以畅叙幽情惠风和畅俯察品类之盛足以及视听之娱游目骋怀悟言一室之内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击空明兮溯流光客有吹洞箫者如怨如慕余音袅袅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骤得苟非吾之所有惟江上之清风(比较:唯见江心秋月白取之无禁杯盘狼籍。
高中语文第一部分必备知识点一、高中语文20条必背知识点1.小说三要素:A人物B情节C环境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B论据C论证3.比喻三要素:A本体B喻体C喻词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因why何过how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B偶尾同韵C中联对偶D平声合调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B议论C抒情D说明E描写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B列数字C打比方(喻)D作比较E分类别F下定义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B总分结构C分总结构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B按空间顺序C按逻辑顺序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B对比法C喻证法D归谬法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B拟人C排比D夸张E反问G反复F设问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14.七种短语类型:按功能划分为七种——A并列短语B偏正短语C主谓短语D动宾短语E动补短语F介宾短语G的字短语按词性分三种——A名词性短语B动词性短语C形容词性短语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B谓语C宾语D补语E定语F状语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B数量代C副介连D助叹拟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B倒叙C插叙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B表列举事项省略C表说话中断延长19.四种波折号作用:A表解释说明前文B表后文跳跃转折C表声音中断延长D表时地数起止20.四种引号作用:A表引用实际内容B表讽刺反语C表特定称谓D表着重强调二、语文学习方法归类1.课文预习六步法:A查注生词,扫清三字B朗读课文,感知内容C了解作者,把握背景D标明段序,分清结构E画关键句,体会作用F简写主旨,归纳特色2.学生课堂听讲五法(细听讲做笔记):A听到Listen B看到LookC写到Write D说到SpeakE思到Think(耳眼手嘴脑五官并用)3.赏诗三步法:A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把握背景)B译析字面(通译全诗,分析景情)C阐明主旨(简述内容,阐明理趣)4.划分文章结构四法:A依据表达方式B找寻明暗线索C依据时空顺序D依据逻辑顺序5.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A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题句)B点明中心,亮出主旨(中心句)C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悬念句)D承上启下,自然衔接(过渡句)E前后照应,和谐统一(照应句)F侧面烘托,间接映衬(烘托句)G后文铺垫,埋下伏笔(铺垫句)H增强语言,突出特征(修辞句)6.辨别七类文章写法:A对比写法B象征写法C烘托写法D以小见大写法E先扬后抑写法F虚实结合写法G夹叙夹议写法三、写作手法26个知识点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2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24.其他:(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2)修辞手法的作用:它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高一语文必修一最全知识点高中语文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高一的第一学期,学生们将学习语文必修一,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是高一语文必修一最全知识点。
第一部分:《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文学的开端。
学习《诗经》不仅能了解古代文化,还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生需要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例如,它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括多个篇章,每个篇章都有特定的表达手法和艺术特点。
第二部分:《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代表作之一,它是司马迁的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鼻祖。
学生需要了解《史记》的编纂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还要学习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学习《史记》,学生可以增长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第三部分:古诗文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学生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古代诗人和他们的作品,例如杜甫、李白、白居易等。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古诗文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有助于学生解读现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需要学习一些重要的现代文学作品,例如《茶馆》、《红高粱》等,同时还要学习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
第五部分:论述文写作论述文是高中语文考试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学生需要学会写出有逻辑性和条理性的论述文。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提出明确的观点,合理运用修辞手法,并且能够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论证。
通过练习论述文写作,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六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古代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学会理解和阅读古代文言文。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和常用字词,同时还要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高一语文上学期基础知识梳理课本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字润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杰出的诗人。
词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等。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初起是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课文内容: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抱负。
《相信未来》●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
食指早期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
“文革”前的1965年开始写作新诗。
1967年写下《鱼儿三部曲》,《海洋三部曲》、《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等。
●2001年4月28日,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食指和已故11年的海子被授予第三届人民文学诗歌奖。
●体会诗行的多节拍艺术效果。
他的诗歌直接影响了“朦胧派”诗人,如北岛、顾城、舒婷等。
●课文内容:句中停顿;当/ 蜘蛛网/ 无情地/ 查封了/ 我的/ 炉台当/ 灰烬的/ 余烟/ 叹息着/ 贫困的/ 悲哀我/ 依然/ 固执地/ 铺平/ 失望的/ 灰烬用/ 美丽的/ 雪花/ 写下:/ 相信未来《获得教养的途径》1、赫尔曼·黑塞,诗人、小说家。
生于德国,后入籍瑞士。
代表作《在轮下》《荒原狼》《彼得·卡门青》,《纳尔齐斯与哥尔德蒙》《玻璃球游戏》等。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本文是一篇关于读书的随笔。
◆课文内容:✓作者紧扣研读文学作品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这一观点。
✓先指出教养是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和追求。
高一语文第1课知识点归纳高一语文第1课主要介绍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概念、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技巧。
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语文学科的基本概念语文学科是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的学科,包括语文学科的概念、范畴、性质和任务等方面。
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有文学艺术的要素,又有语言文字的规则和运用的要求。
语文学科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汉字和汉语言,研究内容涵盖了语言文字的规律、表达的技能和文学作品等多个方面。
二、语文学科的特点1.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语文学科需要综合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语文学科以人为本。
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人生素养。
3.语文学科强调实践与创新。
语文学科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鼓励他们进行思辨和创造。
4.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包括了诗词、文言文、现代文学、修辞、修养等多个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中华文化。
三、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技巧1.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包括词语的意义与用法、句子成分的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2.注重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写作、演讲等方式进行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需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注重自主学习和多元评价。
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提高语文水平,同时多元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结起来,高一语文第1课主要介绍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概念、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进行自主学习。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水平。
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一、词汇与词义1. 词的构成:词根、前缀、后缀2. 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3. 词义辨析:词语的意思、用法和搭配4. 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5. 词语的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二、句子的结构和语法1. 句子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等2. 主谓一致、时态和语态的使用3. 从句的引导词和结构4. 句子的呼应和对等结构5. 句子的省略和倒装三、修辞手法和修辞方法1.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 对偶、反问、设问等修辞方法的运用3. 修辞格的使用:比喻、拟声、拟态、夸张、反复、排比等4. 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四、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1. 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2. 文章的段落划分和段首句的写作3. 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描写文的写作技巧4. 文章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方法的运用5. 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的连贯性五、作文素材和写作技巧1. 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事物、人物、景物等2. 描写和想象:运用五感进行描写和想象3. 比较和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利弊等4. 议论和观点:自己的观点和对问题的看法5. 表达和推理: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推理思路六、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1. 阅读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2. 阅读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划分3. 阅读文章的细节和推理题4. 阅读文章的作者观点和态度5. 阅读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七、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1.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常用词汇2. 文言文的词义辨析和文句的理解3. 文言文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4.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翻译方法5. 文言文的背景和作者特点的了解八、修辞手法和修辞方法1. 修辞手法的定义和分类2.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 对偶、反问、设问等修辞方法的使用4. 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5. 修辞手法在不同文体中的应用九、作文素材和写作技巧1. 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事物、人物、景物等2. 描写和想象:通过五感对事物的描写和想象3. 比较和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利弊等4. 议论和观点: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对问题的看法5. 表达和推理: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推理思路十、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1. 阅读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2. 阅读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划分3. 阅读文章的细节和推理题4. 阅读文章的作者观点和态度5. 阅读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以上是语文基础知识点的一个概括,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提高语文水平和写作能力。
语文高一文言文知识点进入高一,文言文的学习难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
掌握好相关的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应对文言文阅读与考试至关重要。
以下为大家详细梳理高一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在高一阶段,常见的实词有很多,例如“爱”,有“喜爱”“吝惜”“爱护”等意思;“安”,可表示“安稳”“怎么”“哪里”等;“被”,除了“被子”的意思,还常作“遭受”“覆盖”讲。
对于实词的理解,不能孤立地去记忆,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比如“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中的“军”,是“驻军”的意思;而在“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中,“过”则是“超过”的含义。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像“而”字,常见用法有: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表承接,如“拔剑切而啖之”;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表因果,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之”的用法也多样,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作助词时,又有“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等不同作用。
三、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如“距关,毋内诸侯”中,“距”通“拒”,“内”通“纳”;“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倍”通“背”。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常见的通假字,并通过上下文来推断其含义。
四、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变化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
有些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完全不同,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的“行李”,古义指“出使的人”,今义则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还有一些词的词义范围发生了变化,比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则泛指一般的河流。
五、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
名词可以用作动词、状语;动词可以用作名词;形容词可以用作名词、动词等。
比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翅膀一样”;“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交好”。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选择题(经典例题高频考点-名师出品必属精品)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一项科学研究显示,在餐厅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
B.俞伯牙专心致志地弹琴,钟子期听得出神入化....,并慷慨吟咏:“峨峨兮若泰山!”C.马尔克斯曾经离群索居....,在卡塔赫纳的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工作。
D.近日,热播影片《我和我的父辈》甚嚣尘上....,引发国民热捧。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慷慨解囊:意思是形容毫不吝啬、极其大方地资助别人。
语境是指在餐厅付款,这里并没有资助的意思,成语使用错误。
B.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语境是形容钟子期听得入神,并没有形容技艺,成语使用错误。
C.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
语境是马尔克斯一个人离开集体去工作,成语使用正确。
D.甚嚣尘上:原意是楚王说敌方晋军喧哗纷乱得很厉害,而且尘土也飞扬起来了,形容忙乱喧哗的情状,后以“甚嚣尘上”比喻对某人某事议论纷纷,现多指反动或错误的言论十分嚣张。
语境是形容国民对《我和我的父辈》的评论很好,成语使用错误。
故选C。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百舸.争流(gě)慰藉.(jiè)撂.下(liào)守拙.(zhuō)舞榭.歌台(xiè)B.挥斥方遒.(qiú)脂.膏(zhǐ)贪婪.(lán)踮.脚(diān)渚.清沙白(zhǔ)C.慷慨.激昂(kǎi)石砾.(lì)踌躇.(chú)吐哺.(bǔ)羽扇纶.巾(guān)D.峥.嵘岁月(zhēng)嚣.鸣(xiāo)推搡.(sǎng)剡.溪(shàn)魂悸.魄动(jì)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
B.“脂膏(zhǐ)”的“脂”应读作“zhī”;“ 踮脚(diān)”的“踮”应读作“diǎn”。
高一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归纳
高一语文基础知识总结篇一
高中语文语法之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高中语文语法之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
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等,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高中语文语法之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等。
高中语文语法之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高中语文语法之代词:
代词是代替其他的词或者短语、句子的词。
代词有三种:一是人称代词,用来代替人或者事物名称,如“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
它们、咱们、自己、人家”;二是指示代词,起区别作用的,如“这、那、这样、那样、这儿、那儿、这里、那里、这么、那么、这么样、那么样、各、每”;三是疑问代词,用于提问,如“谁、什么、怎样、哪、哪儿、哪里、多、少、儿”。
代词代替某类词,就具有这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如人称代词代替名词时,就具有名词的语法功能。
“这么、那么、这样、那样”等可以代替动词、形容词,就具有动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高中语文语法之副词:
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高一语文基础知识总结篇二
1.多音字的分辨
攒攒射(cuán)沓拖沓(tà)
积攒(zǎn)一沓(dá)
难以数计(shǔ)便便宜(pián)
数数见不鲜(shuò)方便(biàn)
数量(shù)芳菲薄(fěi)
弄弄堂(lòng)芳菲(fēi)
弄潮(nòng)给给予(jǐ)
脉脉搏(mài)给以(gěi)
脉脉含情(mò)孱孱头(càn)
豁豁然开朗(huò)孱弱(chán)
豁出去(huō)颤颤抖(chàn)
参加(cān)颤栗(zhàn)
参人参(shēn)参差(cēn)抹杀(mǒ)抹抹布(mā)倔倔强(jué)拐弯抹角(mò)倔头倔脑(juè)擂大吹大擂(léi)栅栅极(shān)擂台(lèi)栅栏(zhà)俩俩人(liǎ)期不期而遇(qī)伎俩(liǎng)期年期月(jī)没没齿难忘(mò)塞款塞入朝(sài)没有(méi)塞住(sāi)不塞不流(sè)屏屏风(píng)屏息(bǐng)单单于(chán)姓单(shàn)处处罚(chǔ)骑胡服骑射(qí)怔怔住(zhèng)处所(chù)铁骑(jì)怔忡(zhēng)2形近字的分辨荫庇(bì)惴惴(zhuì)瑕疵(cī)揣摩(chuǎi)端详(du ān)刚愎自用(bì)相悖(bèì)心腹(fù)脖颈(bó)崎岖(qí)众口铄金,矍铄(shuò)倚马可待(yǐ)闪烁(shuò)骑兵(qí)瓦砾(lì)绮丽(qǐ)一诺千金(nuò)淆乱乾坤(xiáo)偌大(ruò)肴馔(yáo)喏喏连声(nuò)半晌(shǎng)不容置喙(huì)响遏行云(xiǎng)如椽大笔(chuán)军饷(xiǎng)缘木求鱼(yu án)掾吏(yuàn)绵亘(gèn)城垣(yuán)气馁(něi)永恒(héng)绥靖(suí)齐桓公(huán)肆无忌惮(dàn)耸峙(zhì)殚精竭
虑(dān)持久(chí)邯郸(dān)侍奉(shì)弹药(dàn)恃才傲物(shì)箪食壶浆(dān)长篙(gāo)汩汩(gǔ)枯槁(gǎo)汨罗江(mì)缟素(gǎo)频频(pín)稿酬(gǎo)濒临(bīn)诅咒(zǔ)沮丧(jǔ)狙击(jū)咀嚼(jǔ楔子(xiē)朗照(lǎng)锲而不舍(qi è)琅琅(láng)自诩(xǔ)残羹冷炙(zhì)栩栩如生(xǔ)针灸(ji ǔ)翌日(yì)一番(fān)踱着(duó)藩篱(fān)忖度(duó)蕃衍(fán)惦念(diàn)蹩进(bié)掂量(diān)一瞥(piē)踮脚(diǎn)撇捺(piě)悼词(dào)估量(gū)棹桨(zhào)沽酒(gū)泥淖(nào)怙恶不悛(hù)
高一语文基础知识总结篇三
语文语法归纳总结(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语文语法归纳总结(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语文语法归纳总结(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语文语法归纳总结(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语文语法归纳总结(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