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造物人文观
- 格式:doc
- 大小:13.02 KB
- 文档页数:2
1前言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出现应晚于陶器的发明,作为日常生活器皿而出现的陶器是最初创烧的目的,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作为古代手工业中的重要分支的陶瓷行业,无论是在器物本体的功能性和艺术性,还是意识形态方面均深受其影响。
道教是依托中国本土文化和思想产生的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大约在东汉晚期具备了完整的形态[1],而老子将道教文化精髓与陶瓷造物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作为自然万物的本质和宇宙运行的总规律,使得陶瓷形制变化成为一种特殊符号。
陶瓷是中国传统道教文化与艺术思想的重要载体,传统道教文化与艺术思想赋予了中国古陶瓷独特的灵魂和品格。
“器道合一”的造物思想、“大象无形”的美学范畴等观念对陶瓷形制的演变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思想观念共同承载了中国古陶瓷的精神寄托和美学情趣。
2造物思想源流遥远的石器时代就有了造物行为,它是人类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相抗争期间的活动产生的,早期的造物行为目的明确,特征鲜明。
随着生产水平和思维认识的提高,宗教色彩乃至审美思想开始逐渐影响造物活动,有熊露,唐敏,袁枫,方涛,吴琳(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中心,景德镇333403)它不仅是一类实用器,同时也是具有高级意识形态的衍生物,蕴含了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
本文将从“器道合一”的角度解读古陶瓷器物的形制演变及其影响,对具有特质的形制变化探寻艺术与精神的创造真谛,从中总结出先民审美风格的物化形态由陶瓷形制演变的体现,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符号传达出先民的造物思想,并承载其精神寄托与美学情趣。
器道合一;造物思想;形制演变2016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KG162001“寓于古陶瓷中的器道文化价值及传承研究”支持、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发掘资料整理与研究”支持。
(1986~),男,硕士研究生,讲师。
Ceramic Art陶瓷艺术的器物无论造型还是纹饰都带上了神秘的元素,甚至因原始崇拜而制作的实用器也开始出现。
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中国古人的世界观是指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古人的世界观深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
一、宇宙观中国古人的宇宙观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宇宙循环的观念。
中国古代人认为天地万物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共同生活和发展。
二、人生观中国古人的人生观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自我价值和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们追求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注重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综合素质。
三、伦理观中国古人的伦理观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亲和力,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助关系;道家思想则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自由发展。
中国古人注重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四、命运观中国古人的命运观认为命运是一种因果律的体现,强调人的努力和个人的选择能够改变命运。
中国古代人相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他们追求自身的努力和奋斗,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五、宗教观中国古人的宗教观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主导。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由发展,强调个人修炼和自我超越。
中国古代人对宗教持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尊重不同信仰和不同宗教的存在。
六、时间观中国古人的时间观强调循环和变化。
中国古代人认为时间是循环的,存在着不断的变化和变迁。
他们注重把握当下,重视人生的瞬间和当下的价值,追求人生的平衡和和谐。
七、知识观中国古人的知识观强调实践和经验。
中国古代人注重实际经验和实践知识的积累,强调实际操作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才能获得真知和智慧。
中国古人的世界观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
他们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追求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相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天工|2021年第1期文 张 愐[摘 要]汉代灯具十分发达,出土了很多精美的灯具。
从这些灯具中可以一探汉代的思想理念,有着一定的人文关怀,这和当时所流行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一定的联系。
在汉代的造物,比如铜牛灯中,可以观察出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
[关键词]汉代铜牛灯;“天人合一”;造型[中图分类号]J50-02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1)1-0028-02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张愐.汉代铜牛灯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思想[J].天工,2021(1):28-29.汉代铜牛灯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我国两汉时期的灯具造型非常精美,设计精巧,是中国古代灯具的代表之作。
一、汉代铜牛灯汉代是大一统时期,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自己的日常必需品,对灯具做了一定的改进,出现了集环保、美观、实用于一体的灯具,蕴含了浓厚的人文情怀。
汉代的灯具种类繁多,数量与前代相比显著增加,材料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汉代很多工艺品都表现为动物的形象,如牛、羊和狮子等,而由于牛这种动物在农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牛的形象出现得最多。
因此,以牛为造型的灯具也非常多。
汉代铜牛灯在江苏、湖南等地都有出土,形制相近,都呈现出站立的姿态。
二、汉代铜牛灯的设计构造(一)铜牛灯的结构出土于江苏扬州的错银铜牛灯,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灯座、灯罩、灯盘和灯盖。
最下方是灯座,为一头俯首站立、双角上耸的雄浑壮硕的黄牛造型,牛腹中空。
灯座上方是灯盘,为双层凹槽、带柄的圈足圆盘,灯盘中有用来固定蜡烛的烛扦,可以接住烛泪。
两片弧形铜罩板组成了灯罩,这两片灯罩在灯盘的凹槽上。
灯盖扣在灯罩之上,为覆碗形,有弧形的烟管,和灯座牛头上面部分伸出的短管套接。
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套接,设计得十分精妙。
而且这个铜牛灯是可以拆卸的,方便更换被污染的水,这样就保持了各个部位的清洁和照明的亮度。
这样的设计结构在现在看来也是非常先进的,不仅实现了实用性,也实现了美观性,并实现了人们所需要的首要功能——照明,更加符合人们的观赏性,并且有巧妙的环保功能,体现了汉代灯具设计的先进性和人文性。
变与不变:中国传统造物哲学的器与道作者:刘芳宇徐磊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1期摘要:道与器,从古至今一直以来是中国学人在阐述哲学问题时经常提及的概念性词汇,两个词既有其各自相对独立的含义,又具有在相关联下生发出的意思。
道器统一的造物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设计艺术思想理论的源头。
本文试图对道器统一的造物哲学进行深入研究,以阐释在不变与变的对立统一中体现出的古代伟大的造物思想。
关键词:道与器不变与变造物哲学一、中国的元范畴:道我们研究任何的文化现象或者艺术现象,都非常有必要去做一件事情,就是要去找出一种元视角、元范畴或者叫做元理论。
这种元视角、元范畴或者元理论就是在任何一个宏大的命题中,有一种或几种主要的概念是贯穿于整个的宏大命题或宏大叙事之中的。
比方我们在谈中国传统造物思想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出几个主要的概念。
其中首先的一个概念就是“道”。
像“道”这样的一个元命题或者元范畴,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主要概念。
多年以来,我们的文艺理论、文艺体系都是沿袭西方的文艺理论体系。
在当下这样一个构建文化自信的一个新时代,我们非常有必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去寻找、创建一些元范畴或者元命题用来构建中国的文艺理论,尤其是艺术理论建构体系。
我们在进行理论构架的时候或者命题阐述的时候,应该找一些主要的理论范畴或者概念来贯穿我们整个的研究体系之中。
“道”,就是我们所说的元范畴之一。
道,是中国独有的东西,中国特有的概念,中国特有的哲学范畴。
二、何之为“道”在提到“道”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陷入一种误区,认为“道”是外延无穷大、内涵几乎等于零是不科学的。
道,首先是这个世界的元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个世界的元起是由阴和阳这两种不同的原动力相互作用生成万物的。
伏羲氏将一阴一阳用阴爻和阳爻来表示,创建了八卦。
第二,道,应该是一种道路,是人的道路,是万事万物的道路。
道分为先天之道和后天之道。
品位·经典文化纵横“道器合一”造物思想下书籍形制的变化○罗 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摘 要】 “道”与“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传统造物思想的基础。
中国传统造书活动把“道器合一”作为造物行为的至高境界。
“道器合一”的造物思想在书籍形制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中表现为“天人合一”“道技合一”“物尽其用”等哲学思想,影响并规范着书籍装订、版式、材料、技术、工艺等具体行为。
同时,传统书籍形制演变的过程,通过产生、变化、发展等各个环节传达出传统文化中和谐共生的造物精神。
【关键词】 道器合一;……造物;……书籍形制;……天人合一;……道技合一【基金项目】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东西方书籍装订术的传播与 适应”(16YJA760024)阶段性成果;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 资助项目(2019GRFX096)。
【作者简介】 罗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硕士,研究方向:平 面设计及理论。
“道”与“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道”指自然规律,“器”指具体有形的器物。
在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下,道与器的关系是辩证存在的。
既有重道而轻器的观点,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主张“器以载道”;也有“器亦道,道亦器”…的观点,认为“无其器则无其道”,主张“道器合一”的至高境界。
我国的书籍制造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杉浦康平说:“书籍,不仅仅是容纳文字、承载信息的工具,更是一件极具吸引力的‘物品’。
”[1]它本身就具有“道”和“器”两种属性,作为一件有形的器物,中国书籍的形态经历过竹木形成的简策制度、丝帛形成的卷轴制度、纸张形成的册页制度三个不同的阶段,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特殊的装帧形式。
书籍形制即书籍装帧的形式和制度,从道与器关系来说,“道”是“制”,“器”是“形”,“道器合一”也即“形制合一”。
事实上,中国书籍形制演变的过程,也是“道器合一”造物思想物化的过程,它在产生、变化、发展的各个环节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精髓。
基于“本元文化”的民艺造物思想研究摘要造物是一种选择和创造的过程,作为一种从自然物到人工物的过程和结果,其经历了从原始人类开始的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一体的本元文化,发展到现代的多元文化阶段,造物的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
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现代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考。
本文从本元性的民艺造物精神出发,对民艺造物思想进行研究,可以拨开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现象,探寻中国现代设计的造物方法之源。
关键词:民艺本元文化造物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一关于民艺民艺作为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是相对于上层宫廷艺术和贵族艺而言的。
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文化艺术的主体,在长期的阶级社会中他们的艺术才智虽然不被重视和认可,但民间工艺具有为生活的秉性,艺术上的纯真性,审美上的广泛性,从而具有艺术母体的性质,更能从本质上体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造物精神。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传统民间工艺及其造物思想,拨开中国传统上层艺术华美的表象,追溯最质朴的民艺造物本原之美的内涵,使现代设计从本质上回归价值理性。
民艺运动的开展,绝不是源自西方的莫里斯,而是基于东方人的直观与智慧。
日本柳宗悦先生于1932年首建民艺学,把民艺解释为“民众的工艺”,是与“贵族工艺美术”相对立的工艺。
国内首先提出民艺概念的是张道一先生,作为中国民艺运动的倡导者,张道一先生主张以民艺代替民间美术,认为民艺是建立在以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为基础的民间美术的基础上的,并增强其文化及生活内涵,将民艺看作是民众阶层的艺术创造,紧密依托生活本身,回归其本元性特征。
中国民艺学理论,大多来源于民间艺人对工艺本身的经验总结,或出自记录民艺思想的历史典籍或艺诀,如先秦典籍《考工记》,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有关中国手工艺方面的资料,都是中国民艺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参照,这些记录中国古代传统造物工艺和思想的典籍正反映了民艺造物思想。
因此,中国民艺造物思想的研究必须建立在中国古代传统造物理论的基础之上。
2021《周易》与《老子》的造物方法论及器用思想范文 摘要:“道器”思想是《周易》造物思想的逻辑原点,同时也是《老子》造物思想的核心命题之一,《周易》和《老子》的造物思想有密切联系。
但二者由于价值立场和所关注问题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思想体系,并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分别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周易》《老子》;造物; “道器”思想; 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ught of Creation in Laozi and the Thought of "Logos and Utensils" in Zhouyi XuLei 《周易》虽然一向位列儒家《五经》,但其哲学思想,尤其是《易传》的哲学思想,却又与先秦道家,尤其是《老子》有着特殊的联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二者具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概念,即“道”。
而这种特殊联系,在《周易》和《老子》的造物思想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在《周易》诸多与“道”有关的概念和命题中,关于“道器”关系的论述是切入造物问题的关键点。
“道器”关系思想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它不仅是我们阐释《周易》设计思想的逻辑起点,也可以成为分析先秦诸子,尤其是《老子》造物思想的切入点。
一、《周易》之“道”与《老子》之“道” 在先秦诸子着作当中,《老子》应该是与《周易》关系最为密切的文献之一,诸子文章,只有《老子》与《周易》一样是明确地以“道”为核心概念展开论述的,并且《老子》所说的“道”与《周易》所说的“道”,虽在具体论述上各有偏重,但基本可以确定是同一个概念。
《老子》的“道”与《周易》的“道”一样指的是世界的本源与运行的规律,但《周易》之道侧重于说明世界在“阴阳”两个基本元素的相互作用的推动之下永不停歇的变化过程,以及达到的和谐境界,总体而言呈现出一种积极的、进取的世界观;而《老子》之“道”则是通过“有无”这两个基本概念的辩证关系来阐释的,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无为”的世界观。
2020年12月第9卷 第6期 JournalofBengbuUniversity Dec 2020Vol 9,No 6基于《周易》造物思想的工业设计人文观研究收稿日期:2020-04-14 通讯联系人基金项目: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9A1011)。
作者简介:丁芳婷(1981-),女,安徽天长人,讲师,硕士。
E-mail:47344673@qq.com丁芳婷1 ,罗润航2(1.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美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摘 要:以《周易》造物思想为研究视角,对现代工业设计人文观进行分析。
通过探析《周易》哲学与现代工业设计创制原理及构造法则的联系,发现其中的造物思想内核与现代工业设计不谋而合,所蕴含的系统化关联式的工业设计人文观为现代工业设计提供一种可法的参照。
关键词:《周易》;造物思想;工业设计;人文观中图分类号:B221;TB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06-0010-04StudyontheHumanisticViewofIndustrialDesignBasedontheCreationThoughtofTheBookofChangesDINGFang ting1,LUORun hang2(1.DepartmentofArt,AnhuiProfessionalCollegeofArt,Hefei,230601,Anhui;2.SchoolofArchitectureandArt,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Hefei,230601,Anhui)Abstract:TakingthecreationthoughtofTheBookofChangesastheresearchperspective,theHumanisticviewofmodernindustrialdesignwasanalyzed.Throughthe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phi losophyofTheBookofChangesandthecreationprincipleandconstructionprincipleofmodernindustrialdesign,itfoundthatthecoreofthecreationthoughtofthebookiswellintegratedwithmodernindustrialdesign,andthesystematicandrelatedhumanisticviewofindustrialdesignprovidesareferenceformod ernindustrialdesign.Keywords:TheBookofChanges;creationthought;industrialdesign;Humanism 《周易》是中华历史上较为古老的经典文化典籍,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至为精髓的古典哲学思想,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举世公认。
古代中国的文化理念与人生观念中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文化及人生观念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古代,中国人对于生命、自然、人类社会等诸多问题都有独特见解,这些思想理念也积淀了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中国文化中,自然观念一直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古人认为自然万物皆有灵性,互相依存、相互作用。
“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观念。
自然界繁荣发展,即是人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为了保持天人合一的平衡,古代中国人在生活中充分地发挥了农业民族的智慧。
他们观察天象、劳动耕种、及时抢补,以此促进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仁爱和感恩的人生观念在中国人的人生观念中,“敬”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人们认为,无论是尊敬他人,还是尊敬自己,都能够增添人文情怀,降低社会纷争。
同时,“仁”和“孝”也是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核心概念。
古人认为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互相帮助和支持,因此教育人们要保持一颗仁爱的心灵。
仁爱之心可以推己及人,不仅宽恕别人的过失,亦能深感生命和人类自身的可贵。
感恩则是宽容和敬畏的一种表现。
人们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尽可能保护和使用好资源,感恩天地人三者。
通过这种感恩的态度,人们不仅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也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三、尊师重道的知识观念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知识和道德一样重要。
人们相信只有通过学习、反思才能知道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对错。
因此,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一直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的文化风尚,反映着古代中国人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的高度重视。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知识及其继承与推广一直是一项终身事业。
教育是通过祖先遗传而得的,弟子对于师长的敬重是弘扬和承续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
四、动静皆宜的身心观念在古代中国的身心观念中,强调动静皆宜。
这也明显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调理方式。
他们认为,人体需要生理和心理上的精神调节,因此在工作与生活的变换中,需要适当调整自身状态。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器以藏礼”造物思想在雍正御瓷装饰中的体现黄雪婷 王娟(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30)摘要:文章对儒家学派中“器以藏礼”造物思想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并对“器以藏礼”造物思想在雍正御瓷装饰中的体现进行系统分析。
得出造物过程中是通过表达器物人文性、象征性、规范化来表达“礼”意,并且在雍正时期御窑出品的瓷器装饰设计中有所体现,这种表达“礼”意的方式在现代装饰运用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期设计者提取其优秀的文化符号,推动和发扬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促进现代造物的发展。
关键词:器以藏礼;造物思想;雍正;御瓷装饰一、引言中国古代造物体系式围绕“礼”的规范所形成的,造物之人各司其职,所造之物各就其位。
礼节加强社会阶级的巩固,礼与器相结合映射出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礼”的思想体现在器具中,进一步将礼制渗透进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形成了中国数千年的礼制社会。
文章阐述了清代雍正时期御窑厂出品的瓷器装饰设计中藏了何礼、如何藏礼以及 “器以藏礼”造物思想在现代造物的可取之处,供为参详。
二、“器以藏礼”造物思想的内涵分析“器以藏礼”是中国古代强调“礼”和“乐”的传统造物思想,出自《左传》:“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若以佳人,与人政也。
”[1]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周公制定,以维护周朝的社会秩序与伦理规范。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倡“克己复礼”,恢复礼乐制度,“礼”是核心,更是主要内容,指的是要求人们遵守制度内所要求的社会规矩和个体义务。
据《论语·阳货》载,孔子借物言志:“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指出他认为玉帛、钟鼓并非礼乐本身,而是礼乐的表达形式,借玉帛表达礼之敬,借钟鼓表达乐之和。
由此可见,儒家造物思想重视“形而上”的理论指导,运用礼乐制度对造物成果进行批评与要求,“使形下之器启示着形上之道”,体现“器以藏礼”的人文性特征[2]。
继往开来:中国传统造物对当今设计的启示巴黎;伍玉宙【摘要】设计是社会的映射,每个时代的设计都是当时生存方式的物化,产品的形态是特定时代的文化结晶.在当今,设计艺术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做出越来越大贡献.从中国传统造物入手,分析传统造物的理念,厘清传统造物的发展历程,以探讨中国设计的发展规律,为中国现今的设计发展提出一些建议.【期刊名称】《经济研究导刊》【年(卷),期】2010(000)013【总页数】2页(P161-162)【关键词】设计思想;历程;启示;中国;传统设计【作者】巴黎;伍玉宙【作者单位】江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江苏,无锡,214064;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1;江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江苏,无锡,214064;淮阴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引言随着产业的日益发展,设计艺术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与日俱增,在中国设计的发展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经历了多年对西方设计与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吸收、消化,对现代设计的认识也不断地加强,一些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意识的作品涌现出来,在国际各种展览和大赛中频频亮相,也引起了西方对中国现代设计的新认识,“中国设计”也成为西方一些媒体的关注点。
然而,由于现代设计在中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各种产业欠发达,民众对设计的认识欠缺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中国当今的设计与国际上的设计强国尚存不小的差距,纵观中国的现代设计作品,有的如美国作品的大气,有的如日本设计的精致,有的如意大利的浪漫,也有的如德国设计的严谨,但是都只是个别设计,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风貌,可以说是没有太多自己根的花和果,这为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的未来设计该怎么走?笔者认为,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厘清中国的设计之源,找到我们设计的根。
一、中国传统设计的设计思想人类自从有了造物,便有了广义的设计,同时也就产生了对造物及设计的认识与思考,中国传统中虽然没有对设计形成系统的论述,但是设计思想却是十分丰富,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文献中都有论及,这些精彩的论述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这些方面:1.从设计的目的性上来论述:物以致用以及物以载道,这是中国传统设计目标,认为设计的器物必须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其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实用功能的设计,如韩非子所述的“玉卮无当,不如瓦器”:而另一方面,器物与人相互联系,器物的设计需要反映人的思考,为了生活而造物,为了实现某种精神的表达而造物,当然这与当时的森严的阶级性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要求相互关联,但是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
中国古代的造物人文观
众所周知,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下,古代的中国民众创造了灿烂瞩目文明。
那时的劳动实践与原始信仰、巫术活动、审美活动在许多情况下常常是混沌统一的,实用与审美统一的造物活动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
然而,不知何时,物质技术的成熟进步和迅速发展将原始劳动中的巫术、信仰,连同审美化的人文精神一同抛弃了。
现代科技的进步让人类具备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在物质产品生产获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人性中的“恶”的一面也被唤醒,严重地扭曲和扼杀着人性,吞噬着人的心灵。
出现了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价值崩溃、道德沦丧等诸多社会现象,相应之下的人也变得自私狭隘、冷酷无情、机械片面、枯燥无味。
当今的世界,到处矗立钢铁、水泥的森林,山野已被城市的碉堡所吞噬,大自然受到严重污染,美好的环境遭到人为的灾难性破坏。
对自然环境、大地母亲的破坏践踏,是对美的践踏,也是人对自身人性的践踏和破坏。
大工业劳动过程中对高技术和高效率无限追求变成了对身心愉悦的桎梏,而人的本质——自身的肉体和精神存在的统一却无法实现。
于是人们重新呼唤科技和人文的结合,技术和艺术的统一也是对人类本性的回归。
设计中如缺少人文精神,即将忽视对人类心灵世界和丰富多彩生活的研究,也即停止了对世界和人生终极存在与价值的追求。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而言,高扬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要义,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指引人类思想文化不断前进的明亮灯塔。
然而在高度的科学理性之下,想要追寻这种人文情感关怀是十分不易的,对此从中国古代的造物艺术活动中或许能得到些启示。
本文把造物艺术与人的精神观念、与民族的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进行讨论,力图探索潜藏于造物艺术深层的人文精神,力图寻找出本民族艺术背后更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精神性要素,使造物艺术的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在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上得到更深刻的解释。
文章的研究思路从礼制人文、信仰人文、情理人文、科技人文四个方向展开论述,分别研究其对古代造物设计的影响作用:藏礼于器是造物艺术的人文环境,多元信仰是造物丰富性的内在趋动力,情理相和是造物人文的审美情思,顺天致用是造物技术与人文的有机结合。
在论述的过程中本文紧扣红线,即由需求——功能——审美——人文。
人类几百万年的造物历史证明,人类需求是无限的,因而新的人造物无限地被发明制造出来,以满足这种无限的需求。
不断地超越,追求完美,是造物艺术发展的趋动力。
人文精神再提高也不能取代物质的第一性,对于造物艺术而言它的从属位置是毋庸置疑的。
人们在制造或使用各种器物时总是将功能之外的许多观念都加进去,如礼制、信仰、情理、科技,就好像一棵树的主干上生出了许多旁枝,这些旁枝与主干互生互长,互相吸取养料,从而形成了古代造物丰富多彩的人文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