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动画电影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5
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近年来,随着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美文化差异的话题也备受关注。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独特标志,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带来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出发,探讨中美在文化差异方面的异同。
《别告诉她》是一部2014年上映的中美合拍电影,以一个印度主厨在美国开设一家印度餐馆的故事为背景。
影片中涉及到了许多文化差异的情节,比如印度传统婚礼、美国人的饮食习惯等。
这些情节可以成为我们了解中美文化差异的窗口。
首先,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可以用来分析中美文化差异。
个人主义是指个体追求自我利益和个人成就的价值观,而集体主义则强调集体团结和关怀他人的价值观。
在《别告诉她》中,美国文化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
比如,女主角姐姐为了个人的事业和发展,选择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尽管这意味着要放弃姐妹的合作。
而印度文化则更加注重家庭和集体的利益,家族的荣耀和传承是最重要的。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通过家庭冲突和女主角选择的困难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权力距离维度也可以用来分析中美文化差异。
权力距离指的是在社会中人们对于权力及其分配是否接受不平等的程度。
美国文化普遍较为平等,美国人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公平。
在《别告诉她》中,女主角在美国追求理想,并得到了美国人的支持,这反映了美国社会对于追求公平和平等的态度。
而在印度文化中,权力距离较大,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约束较多,女主角需要面对传统观念的局限和对家族责任的担忧。
这种文化差异在电影中呈现出来,加深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对比。
再次,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也可以用来分析中美文化差异。
不确定性规避指的是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任务或情境时,对于确定性和控制的需要程度。
美国文化相对较为开放,对于不确定的接受度较高,人们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挑战。
中日美动漫文化特点及其差异浅析第一篇:中日美动漫文化特点及其差异浅析中日美动漫文化特点及其差异浅析现今,青少年的课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动漫画占据了一部分人或多或少的时间,而动漫作为一种娱乐文化产物,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喜欢动漫画片的年龄层也在不断扩大。
细细观察现今流通的动漫作品,不难发现,中﹑日﹑美三国的作品占据了绝大部分。
三国的动漫画各有千秋,而美国﹑日本坐稳了世界动画大国两把头等交椅。
迄今为止都在发展中形成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动漫风格。
下面来分析三国的动画片的风格特点及差距:一.美国在翻阅过《动画概论》中的经典动画片名录之后,惊奇的发现在50部被提及的影片中,竟有26部是出自美国的,占据了二分之一的地位。
由此就可看出美国动画在世界动画片领域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最为人们所知的,为美国动画乃至世界动画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当数迪斯尼公司。
随着迪斯尼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梦工厂”等动画新锐的逐渐崛起,一部部的动画精品纷纷问世。
美国动画的风格也日益凸现。
(1)以剧情片为主,情节曲折,生动有趣,人物性格鲜明,注重细节刻画,适合大众审美口味且音乐优美动听。
1937年,迪斯尼出品了电影史上首部长篇剧情卡通片《白雪公主》,还有皮克斯(Pixar)出品的《海底总动员》,迪斯尼的《花木兰》,“梦工厂”的《怪物史莱克》等影片,都以其感人,曲折的剧情吸引着观众。
生性胆小的马林;顽皮好动,精力旺盛的小丑鱼尼莫;孝顺活泼机智勇敢的花木兰;纯洁美丽的白雪公主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中的音乐更是使观众如痴如醉。
(2)多以大团圆结局,悲剧性的影片很少,迎合广大观众的心理需要。
1937年出品的彩色动画《白雪公主》,故事大家都十分熟悉了,白雪公主的美丽善良,七个小矮人的活泼可爱和白马王子的英俊潇洒以及影片的美好结局都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并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3)人物造型设计规范,与生活中的原型差别不大,形象优美。
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在这种交流中,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中美两国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
本文将从文化维度理论的角度出发,以中国电影《别告诉她》为例,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首先,我们可以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来分析中美文化差异。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特征之一,它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强调集体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在电影《别告诉她》中,女主角小燕的个人决策和选择往往牺牲了自己的利益,以服务于家庭和集体。
这种情节在美国电影中很少出现,因为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体的选择和权利。
其次,权利和公正的观念在中美文化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美国社会认为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追求公正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别告诉她》中,小燕的家人为了保护她,隐瞒了她的过去,这种行为在美国社会可能被视为违反了公正和真实的原则。
而在中国社会,重视家庭和集体的利益往往被认为是更为重要的。
此外,中西方在时间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社会通常注重时间的节约和效率,追求“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是相对宽松和无限的资源。
在电影中,小燕的家庭成员对于她的婚姻安排提前制定了计划,并强调要抓住合适的时机。
而在美国,这种强调时间的安排和计划可能会被视为过于极端和不自由。
最后,中美两国在社交礼仪和沟通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社会中,人们通常注重维护面子和尊重他人的感受,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
而在美国社会,表达个人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被视为正常和鼓励的行为。
在电影中,小燕在面对自己的婚姻问题时,往往选择沉默而不表达自己的真正想法。
这种行为在美国社会中可能会被视为软弱和缺乏自信。
综上所述,中美文化差异在电影《别告诉她》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示。
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利和公正观念、时间观念以及社交礼仪和沟通方式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两国文化在各个层面上的差异。
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引言:文化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长时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而文化差异则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地理、政治和社会发展背景而产生的。
本文将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中国和美国文化差异的深度探讨,以电影《喜福会》为例,试图破解中美两国的文化之谜。
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以五个维度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包括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以及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这五个维度分别代表了每个国家在不同文化方面的倾向,从而形成了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二、权力距离的差异权力距离是指社会中不同地位和职能的人工作和生活中所体会到的权力差距。
中国在权力距离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基于传统农耕文化,尊重和服从权威是被看重的价值观念。
而美国则更加强调平等和自由,权威并不是绝对的。
在《喜福会》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中权力距离差异的体现。
主人公康宝莱与其刻板的上司之间充满了权力距离,上司的命令像是不可违背的法则。
而在美国文化中,更为注重平等。
美国电影中的主人公通常持有反抗传统权威的态度。
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而集体主义则更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
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至上”,而美国文化中更注重保护个体的权益。
在《喜福会》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
虽然主人公康宝莱在家庭和团队中不断付出和牺牲,但最终他收获了家人和团队的认可和支持。
而在美国文化中,相对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强调个体的自主和成就。
四、不确定性规避的差异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人们在面对不确定和未知的情况时,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态度和习惯。
中国文化中更强调对未知事物的规避和恐惧,追求稳定和安全。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in high speed, the mass media has become the main route for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the important means.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both the Disney animation Mulan and the Chinese domestic movie Hua Mulan originate fro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ballad Ode of Mulan. Thus, studies on the differences of Mulan and Hua Mulan are comparable in this sense. Numerous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feminism and communication, but not from cultural values. Therefore, it is particularly urgent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dep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values.Based on qualitative study, the paper presents the 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Mulan and Chinese Hua Mulan from the aspects of physical appearance, personality traits, moral norms and love concepts. In the Disney animation, Mulan is shaped as a vivacious, bold and self-centered western-style girl. However, the domestic film Hua Mulan brings a reserved, filial, loyal and conventional oriental woman to Chinese viewers.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oot of the image differences, the paper adopts Hofstede’s value dimension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 ethics. First, in term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the Disney Mulan takes self-realization as the pursuit of life and interprets the individualistic heroism to the maximum extent; the Chinese Hua Mulan has become the perfect incarnation of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Second, concerning the attitude towards life, the Disney Mulan has shown the courage to break the shackles of tradition and challenge all difficulties, while the Chinese Hua Mulan sticks to conventions and is always seeking for the harmony of the family and society. Third, in terms of social status, the Disney Mulan’s journey to glory isfilled with the spirit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the Chinese Hua Mulan strictly abides by the feudal order and has fulfilled her duties to her father and the country. Finally, in terms of gender roles, the Disney Mulan presents the typical American male traits such as assertiveness and aggressiveness, the Chinese Hua Mulan strictly complies with the three obedience and four virtues. After return as a girl again, Hua Mulan continues to live a simple and conventional life taking care of the household.Undoubtedly, it was Disney animation that made Mulan well known by the world. The domestic movie has deepene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egends. Valuable experience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tremendous success through the colli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Under the trend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we should develop multicultural values to promote our national cultural brand to the world.Key words:Reader response theory; Idioms’ translation; Images ’Transformation摘要在当今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众媒介已成为各国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影视作品则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动画片看中西文化差异分析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世界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与外界联系的日渐密切,西方动画片大量涌入中国,对中国的动画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片为例,中西方的作品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精神文化输出,包含双方不同的民族特点。
细究起来,两者从主题到细节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文化差异,而这些差异产生的背后有其深层的原因。
剖析动物类动画片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和其成因将有利于中国的动画人取长补短创作出精品以更好地应对挑战。
二、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片中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在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片中,无论是主题导向、题材选择,还是受众、角色情节设置,中西方都有着迥然不同的理解。
年以来的优良文化传统,奉行文以载道的思想,在这样的导向指引下,过往绝大多数动物类动画片都以教导儿童继承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为己任,其次才考虑观赏性和商业价值,总体来说整个动画产业的市场化水准很低。
这几年原创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虽然也推出了光碟、文具和玩具等衍生产品,但并没有如西方动画片那样形成有规划的开发产业链。
另外,中国的动物类动画片因为倾向传统,较少提倡与时代相联系,出色的作品如早期的《大闹天宫》《猪八戒吃西瓜》等的主题都是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很少能有贴近时代体现当代社会特征的佳作问世。
而西方动物类动画片的主题导向截然不同,西方动画片首先考虑娱乐性,要为观众带来快乐和笑声,因为在欧美这样高度商业化的社会生产任何一个商品都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即保证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所以西方的动画片产业市场化操作非常成熟。
在这个基础上往往还要考虑是否契合时代特点、能否给予人文关怀等,比如英国的《帕丁顿熊》就像是一张伦敦的明信片,全片频繁出现伦敦的著名景点,这只来自秘鲁的小熊作为一个西方文明的闯入者努力融入伦敦这座城市,在布朗一家的热心协助下,他从穿着到举止都成了一个鲜活的英国绅士,整个过程似乎述说的是一个外来移民来到新城市之后经历的困惑和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创作人员持续与观众探讨在这样一个国际化大城市外来者能否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归属感,反映了在世界化背景下生活在异乡的人们的情感诉求,紧扣时代脉搏。
中美动画电影剧情的差异研究中美动画电影在故事主题上存在差异。
中国的动画电影往往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如《大圣归来》以孙悟空为主角,讲述了他与唐僧的西天取经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哪吒为主角,讲述了他的成长和救父报仇的故事。
而美国的动画电影则更多地关注现代生活和社会问题,如《功夫熊猫》以熊猫主角讲述了一个普通人通过努力实现自己梦想的故事;《疯狂动物城》则以人性的坏和善为主题,传递了对多元文化和平等的呼吁。
中美动画电影在剧情发展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动画电影往往较为注重情节的宏大和波澜壮阔,《大鱼海棠》是一部悲剧性的动画电影,在整个故事中穿插了爱情、友情、家庭等多个主题,并通过巧妙的叙事结构展示了人类和非人类的命运交织。
而美国的动画电影则更注重情节的节奏和紧凑,往往以追求快节奏的冒险和悬疑为主,通过一系列的冲突和解决方案推动故事的发展,《冰雪奇缘》是一个经典的例子,故事通过姐妹之间的冲突和合作展示了爱的力量和女性的自主。
中美动画电影在人物形象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动画电影往往通过塑造英雄形象来传达主题和价值观念,《小猪佩奇过大年》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的动画电影,通过小猪佩奇一家的生活展示了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中国的春节文化。
而美国的动画电影则更注重个体的塑造和探索,《寻梦环游记》是一部以墨西哥文化为背景的动画电影,通过男孩米格尔的历险展示了对家庭、梦想和传统的思考。
中美动画电影在剧情方面存在差异,中国的动画电影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念的传达,剧情宏大且注重情感表达;而美国的动画电影则更关注现代生活和社会问题,剧情快节奏紧凑,更注重个体的塑造和探索。
不同的创作背景和价值观念决定了中美动画电影在剧情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为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和体验。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On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with Xu Y 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as an Illustration2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3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4 从毛姆《刀锋》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知识分子形象5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环境描写6 《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的比较7 从小说《百万英镑》中看对当今社会的讽刺意义8 不同英汉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及其翻译9 《隐形人》中格里芬的心理剖析10 以“三美论”对比《登高》两个英译版本的“意美”与“音美”11 《支那崽》的后殖民主义解读12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95 80 35 64013 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游戏的积极作用14 《夜访吸血鬼》中克劳迪娅这一人物的悲剧命运分析15 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16 从文化角度论动物词汇的比喻与翻译17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18 从“礼貌原则”看中国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以“please”为例19 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20 《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和《飘》中斯嘉丽的性格对比21 商务英语中含蓄否定句的研究22 《名利场》中男性与女性形象解析23 从原型批评角度浅析《小伙子古德曼•布朗》24 威廉福克纳与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女性角色分析25 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影响26 网络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27 论《夜色温柔》中的感伤主义28 A Contras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R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29 On the Cultural Signific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imal Idioms30 初中英语课堂反馈策略教学研究31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32 从《麦琪的礼物》分析欧·亨利的内心世界33 背叛与救赎:从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分析《追风筝的人》阿米尔的成长34 中西亲子关系对比性研究35 论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36 交际翻译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37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38 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39 论《动物庄园》的反讽艺术40 视频辅助和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的作用41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42 “金玉良缘”与“幸福终点”——浅析中西婚姻差异43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消极情绪的语言表达44 中英征婚广告对比分析研究45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4647 中美婚礼文化的差异48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49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浅析有关“狗”的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及方法50 从安利(中国)的成功看直销模式在我国的发展51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52 女孩与玫瑰—《秘密花园》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53 Lin Yutang and hi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54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55 从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看违反合作原则的言语幽默56 Judy’s Double Character in Daddy-Long-Legs57 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的交际与礼仪58 《双城记》中的象征手法分析59 论《白鲸》主角的悲剧实质60 A Discussion of the Gothic Style as Applied in “A Rose for Emily”(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61 唐诗中比喻修辞格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本为例62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63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64 《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和他的爱情观6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6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和《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对比研究67 从文化角度浅议电影名翻译技巧68 顺应理论视角下公益广告英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69 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70 浅议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策略71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72 从文化差异透视女性的不同命运—薛宝钗与韩美兰对比研究73 浅析中美婚礼习俗差异74 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海明威作品解读75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76 浅析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77 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美国动画“辛普森一家”中的习语现象78 场独立-场依存性与第二语言习得79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80 透过美国环境类电影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81 从关联理论看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82 探析《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83 提高学生说英语的兴趣和能力84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85 浅析《格列佛游记》的讽喻特色86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87 苔丝悲剧的原因88 《看不见的人》的象征意义89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探究数字化时代下的微电影营销90 浅论《黑天鹅》电影的象征手法运用91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92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 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93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及策略研究94 从孤独心理学解读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中老年人的心理95 从民族特性看中美高等教育差异96 浅析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97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98 觉醒的灵魂——解读《兔子归来》中的女性主义99 原罪论与赎罪观对西方文化的影响100 The Research of the Idea of Contradiction in 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101 当诗意邂逅商业---解读中英诗型广告意境之美102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ontex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Reflected through Translation103 从谭恩美《喜福会》中审视中西文化冲突10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05 背诵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106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107 外语教学中的关键期108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名称的研究109 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角色看伊迪斯•华顿的女性意识110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111 论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中两姐妹的成长112113 从《尼克•亚当斯故事》中探析父亲情结对海明威人生观的影响114 《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115 基督教及《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11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17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118 美国宗教文化及价值观在其外交政策中的体现119 中英颜色词的比较120 浅谈英语科技文献汉译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121 《哈姆雷特》戏剧中的悲剧因素122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123 精神分析理论观照下的《道林•格雷的画像》124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125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语称谓语的翻译策略126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127 中西礼仪对比128 英汉饮食习语对比研究129 东西方隐逸文化对比——试比较梭罗与陶渊明的作品130 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131 从跨文化视角解析商标名称翻译132 《百万美元宝贝》中麦琪性格男性化形成原因分析133 从《理智与情感》中看人格与性格对婚姻选择的影响134 论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批判精神135 《呼啸山庄》男主角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分析136 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的实证研究137 从《男孩们女孩们》看身份问题对艾丽斯•门罗文学创作的影响138 《威尼斯商人》中宗教和法律的冲突139 运用“第三空间”解析《女勇士》中的文化现象140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141 身势语在初中与高中英语课堂中的不同应用142 从跨文化角度论谚语中的比喻与翻译143 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144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老友记》字幕中的幽默翻译145 A Study on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Phonetic Teaching of Spoken English in JEFC 146 汉英谚语翻译中的文化异同147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148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探究《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149 从跨文化角度试评央视国际版的语言现象150 不可撤销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151 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52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53 An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154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珍妮特•温特森《给樱桃以性别》中的英雄主义155 小学生英语学习中情感态度的调查研究156 是什么在作祟?—论保罗爱情失败的原因157 中式思维模式对初中生英语写作的影响158 On Elizabeth’s Rebellious Spirit in Pride and Prejudice159 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外宣材料英译160 中欧文化中英雄主义的比较分析——以《三国演义》和《荷马史诗》为例161 分析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影响162 论尤金奥尼尔后期独幕剧《休伊》中的荒诞主题163 从目的论角度看外宣翻译—以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164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165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166 论《白鲸》主角的悲剧实质167 商务英语中的冗余现象及语用功能168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情感169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170 课本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171 英语委婉语之初探172 《时时刻刻》中女性自我构建的研究173 A Study of Cultural Influence upon Internet Language174 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紫色》汉译本对比研究175 On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from Skopos Theory Perspective176 论女性主义对翻译标准的影响177 英汉颜色词语义对比研究178 美资跨国企业文化中体现的文化冲突及其跨文化管理179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英姓名的异同18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81 《远大前程》的叙事技巧182 论商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合作原则183 A Brief Analysis of Public Sign Translation184 从任务型教学模式谈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预防策略185 解析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幽默讽刺艺术186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187 Analysis on Heathcliff's Personality in Wuthering Heights188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89 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190 《小妇人》中四姐妹的命运191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国内战爆发的影响192 “逍遥骑士”——浅析年代美国嬉皮士文化193 莫言小说《红高粱》中的转喻194 从儒学与基督教的角度探析中西文化差异19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96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eleb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197 从博奕论分析庞培与凯撒内战爆发的原因198 浅谈中西婚俗的文化差异199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200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试析《木兰辞》与美国电影《Mulan》中的中美文化差异试析《木兰辞》与美国电影《Mulan》中的中美文化差异导言:《木兰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讲述了军旅中的一位女英雄木兰的故事。
而迪士尼的《Mulan》(中文名《花木兰》)则是根据《木兰辞》改编而成的美国动画电影。
这两个作品虽然都以木兰的故事为基础,但是由于源自于中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其中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本文试图从故事主题、人物形象、价值观念和艺术风格等不同角度对这两个作品进行分析,以探究《木兰辞》与美国电影《Mulan》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一、故事主题比较《木兰辞》以中国古代的军事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女子木兰为了替父从军,经历了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最终取得了胜利的故事。
故事突出了女性的坚韧勇敢以及家国情怀,强调了家庭责任和忠诚。
而美国电影《Mulan》则更加注重女性主义和自我实现。
故事中的花木兰并不是为了替父从军,而是为了表明自己的价值和自由选择踏上了战场。
电影中强调了她作为女性的坚强和勇敢,强调了个人的追求和自由意志。
从故事主题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木兰辞》更加注重传统的家国情怀和女性的责任感,而《Mulan》则更加强调了自我实现和个人追求的价值。
二、人物形象比较在《木兰辞》中,木兰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女性形象。
她的形象强调了孝道和忠诚,具有女子贞石,勇敢无畏、反抗封建礼教的个性特色。
而在美国电影《Mulan》中,花木兰的形象则更加强调了现代女性的自主性和坚强。
她打破了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代表了女性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
这两个作品中的木兰形象都带有强烈的女性特质,但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
《木兰辞》中的木兰更加注重传统的女性美德,而《Mulan》中的花木兰则更加强调了自主性和坚强。
三、价值观念比较《木兰辞》中的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忠诚、孝道、勇敢和家国情怀上。
木兰为了替父从军,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庭、父母、国家的忠诚和尊重。
中美动画电影剧情的差异研究一、影响力差异中美两大动画电影产业在全球的影响力有着明显的差异。
美国作为动画电影的发源地和领头羊,其动画电影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的认可和欢迎。
迪士尼、梦工厂等知名动画片公司的作品屡获奥斯卡奖和其他国际大奖,成为了全球动画电影市场的佼佼者。
而在中国,尽管动画电影市场在不断崛起,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仍有一定的差距。
中国的动画电影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功,其影响力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
这种影响力差异也在动画电影的剧情表现上得到体现。
美国动画电影更加注重优质的剧情和高水准的制作,其故事情节多为富有情感、引人入胜的类型。
而中国的动画电影在剧情上相对较为简单,更多地侧重于传统文化和教育意义的表达。
二、文化背景差异美国的动画电影《狮子王》以非洲的故事背景和狮子王国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寓意深刻,触动人心。
而中国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则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为背景,表现了恋人之间的纠葛和真爱的坚定。
两者剧情风格的差异即来自于各自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三、受众需求差异中美两国的受众群体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画电影剧情的表现。
美国的动画电影更多地以儿童观众为主要目标受众,其剧情更加轻松、幽默,更多地注重娱乐性和可视化效果。
而中国的动画电影则更多地关注家庭观众,其剧情更加注重教育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中国的动画电影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呈现,注重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
美国的动画电影《冰雪奇缘》以其轻松幽默、温馨感人的情节和优美的动画效果吸引了全球观众的喜爱,成为了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动画电影。
而中国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则更多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引起了国内外观众的关注,并取得了可观的票房成绩。
中美动画电影的剧情表现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来自于影响力、文化背景和受众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
美国的动画电影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高水准的制作,而中国的动画电影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和教育意义的表达。
《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差异分析——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篇一一、引言文化维度理论是由美国文化学家霍夫斯塔特提出的,主要指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以及文化价值体系的维度差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两国文化差异的最好反映之一。
本文将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深入分析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二、文化维度理论概述文化维度理论将文化分为四个主要维度: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和刚性与柔性。
这些维度可以反映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交流方式。
而在此框架下,我们将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三、电影《别告诉她》与文化差异电影《别告诉她》以华人家庭为背景,展现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1.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赖,体现了集体主义的文化特点。
而在美国,个体主义更为突出,强调个人独立和自主性。
这种差异在家庭关系、社交习惯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2. 权力距离中国社会中的权力距离较大,尊重长辈和权威是重要的价值观。
而在美国,权力距离相对较小,更加强调平等和民主。
这种差异在电影中的家庭关系、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3. 不确定性规避中国文化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更倾向于接受和适应,而美国则更倾向于规避风险,寻求确定性和安全感。
在电影中,这种差异表现在人物对待生活变故的态度和应对方式上。
四、具体分析——以电影情节为例在电影《别告诉她》中,主人公的家人得知她患了重病需要手术时,中国家庭选择了隐瞒真相,以保护家人的情感和面子。
而在美国,可能会更倾向于直接告知真相并寻求医疗帮助。
这一情节充分体现了中美两国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处理问题时的方式上的差异。
五、结论通过电影《别告诉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两国在文化维度理论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在家庭关系、社交习惯、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了解这些差异对于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交流和相互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中美动画电影剧情的差异研究随着动画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中美两国的动画电影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在受众的心中,中美动画电影之间的差异也格外显著。
本文将对中美动画电影的剧情差异进行研究,探讨两国动画电影在故事情节、取材来源、角色塑造等方面的区别,以期能够从中发现各自优势,并为两国之间的动画电影交流与合作提供更多的启示。
一、故事情节中美两国的动画电影在故事情节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美国动画电影中,经典故事情节往往以英雄主义、成长经历、友情互助等为主题,如《狮子王》、《冰雪奇缘》等。
这些故事情节往往具有鲜明的英雄色彩,主角在面对危机和困难时,通过不懈努力和勇气,最终取得胜利并赢得幸福。
而在中国动画电影中,故事情节往往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如《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转世》等。
这些故事情节往往以中国传统神话、民间故事为背景,主角在经历磨难和考验后,通过自我奋斗和牺牲,最终实现自我超越和社会和谐。
从故事情节上来看,美国动画电影更加注重个人英雄主义和成长历程,强调每个个体的价值和潜力;而中国动画电影更加注重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怀,强调个体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发展。
这种差异使得中美动画电影在叙事方式和情感表达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也丰富了全球动画电影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
二、取材来源中美两国的动画电影在取材来源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美国动画电影中,取材源于西方神话、童话和文学名著的现象比较普遍,如《灰姑娘》、《小王子》等。
这些作品往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欢乐和梦幻的气息,引人入胜。
而在中国动画电影中,取材源于中国传统神话、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的现象比较普遍,如《大闹天宫》、《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
这些作品往往具有深沉的东方意蕴,充满了神秘和诗意的韵味,引发人们的思考与共鸣。
三、角色塑造中美两国的动画电影在角色塑造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美国动画电影中,角色塑造往往更加注重形象的塑造和个性特征的展现,如《疯狂原始人》、《功夫熊猫》等。
从《木兰辞》与迪斯尼动画《花木兰》看中美文化差异花木兰——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性英雄一直作为民族骄傲牢牢地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他隐姓埋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代父从军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称颂。
虽然对于故事本身的真实性我们都已无从考证,但每当我们读到那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古乐府《木兰辞》时,那个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巾帼英雄形象立刻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花木兰几经沙场,出生入死,乔装隐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以及中国妇女勇于献身的可贵品质都在花木兰身上得以完美的体现。
其内在的精神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种精神原则和民族灵魂。
动画片《花木兰》体现的是西方的现代精神理念,如花木兰不在局限于自己的女性身份,不断地突破自我,即使身份被识破也毫不退缩。
她成了一位挑战自我,力求实现个人价值的新时代女性。
不仅如此,她还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花木兰》播出后不久便风靡全球,它获得了不同文化层次与不同年龄段观众群体的接受,不仅是在中美两国,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它所塑造的西式花木兰形象不仅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同时也为女性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木兰辞》开篇就指出,木兰代父从军的动机是为了践行孝道——“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战争爆发了,可汗开始在全国大肆征兵,十二卷军书,每一卷都有父亲的名字,而父亲体弱年迈,木兰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男扮女装,替父出征。
“如果不是因为当时的国家需求与木兰的家庭情况之间发生难以解决的矛盾,木兰本人并没有参军的念头,更没有‘欲与男性试比高’的主观愿望”。
除此之外,文章开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木兰的叹息声已经压过了机杼声,可见木兰心中的万千愁绪,这也是作为一个子女,最真切的孝道流露。
木兰的愿望只是作为子女单纯地替父亲分忧,她本人并没有任何参军的念头,更没有想着有朝一日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
中美动画差异比较分析报告近年来,中美动画产业进步迅猛,各自的动画作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中美两国的动画风格和制作方式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报告将对中美动画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起首,中美动画在表现手法上存在差异。
美国动画更加重视细节和真实感,追求逼真的图像和精确的动画。
而中国动画更加侧重于夸张的表现手法,喜爱运用夸张的动作和面部表情来传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这种差异体此刻角色设计、画面构图和动画效果上。
其次,中美动画在题材和文化内涵上也存在差异。
美国动画更重视故事情节的创新和多元化,涉及的题材广泛,包括科幻、奇幻、喜剧等。
而中国动画则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以中国古代神话、历史故事和民间听说为题材,强调中华文化的奇特性和内涵。
再次,中美动画在市场定位和受众群体上也有所不同。
美国动画通常以家庭为主要受众群体,力求制作出适合全家观看的作品,重视教育和娱乐的结合。
而中国动画则更加重视孩子观众,以孩子为主要受众群体,重视教育和价值观的传递。
最后,中美动画在制作团队和技术水平上也存在差异。
美国动画制作团队巨大,技术水平杰出,拥有先进的动画制作设备和技术手段。
而中国动画制作团队相对较小,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但也在不息努力追赶。
总体而言,中美动画在表现手法、题材和文化内涵、市场定位和受众群体以及制作团队和技术水对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一差异既是两国动画进步背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市场需求的反映,也为两国动画产业的沟通与合作提供了宽广的空间。
我们期待中美两国能够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动画产业的进步,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动画作品。
从动画片《花木兰》再谈中美文化差异摘要:动画片《花木兰》是一部取材于中国文学的现代动画作品。
动画影片虽然一定程度上采用了中国元素,这也是其成功的基础之一,但动画影片体现得更多的是美国梦等美国的价值观,而其取材原作《木兰辞》背后的中国文化元素是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和忠孝等价值观。
关键词:木兰男尊女卑个人价值美国梦动画片《花木兰》取材自中国南北朝乐府民歌代表作《木兰辞》。
《木兰辞》讲述的是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十二载后凯旋回朝,谢辞赏赐,回归故里的故事。
塑造的是中国古代的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宣扬的是忠孝的思想。
故事的背景是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
动画片《花木兰》是迪士尼公司与美国动画艺术家们运用中国题材推出的第一部中国元素的动画片,将中国千百年来的经典故事具体化和戏剧化,忠实于中国元素的同时,加入美国的元素和价值观,呈现的一部中国题材与美国文化混合的动画作品。
花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和忠孝两全的形象被追求自我实现和平凡人也能实现个人价值的美国梦精神取代。
再看这部影片,或许能感受美国梦与中国梦价值取向上的不同所在。
一、《木兰辞》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千百年来,封建中国宣扬的是忠孝,而《木兰辞》里的木兰虽是女性形象,但她替父从军,凯旋归朝所体现的也是忠与孝的精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开篇木兰的叹息与忧虑来自于征兵的文书与“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实际情况。
鉴于此,违背可汗的旨意是有违“忠”的主流精神的,但父亲年长而弟弟年幼,父亲从命出征唯恐一去不复返。
于是木兰选择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么一个忠孝两全的办法。
从而,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木兰辞》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为了家庭及集体的利益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家庭、对集体的奉献精神。
替父出征体现的是忠孝的传统中国文化,而为什么出征的主人翁是女性使得这个故事为世人传诵和喜爱呢?中国古代没有年幼男性替父出征或者次子替长子出征的故事吗?笔者认为,使该故事特别出彩的背景是封建社会农耕文化男尊女卑的思想。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On Nabokov’s “Lolita” and Its Adaptation into the Movie by Stanley Kubrick 2 关于王尔德童话的研究 3 盖茨比的悲剧成因分析 4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 5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方时间观差异 6 从《基督山伯爵》看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 7 广告语及商标翻译 8 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 9 《恋爱中的女人》欧秀拉和古迪兰的性格对其爱情观的影响 10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 11 商务合同中短语的翻译技巧 12 色彩在《隐形人》中的应用及其象征意义 13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 14 多媒体技术在早期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15 母语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16 论模糊限制语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17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 18 “黑人会飞”——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神话研究 19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与对策 2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21 Tradition and Beyond—Reading The Diviners as a Bildungsroman 22 简奥斯丁的女权主义在《理智与情感》中的体现 23 浅谈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互译 24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 25 马丁伊登的自杀根由 26 《基督山伯爵》与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 27 诀别武器之缘由——再读《永别了,武器》 28 Pursuing a Harmonious Man-Woman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 29 The Positive Image of the Mouse:A Study on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3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1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 32 身体,规训与自我意识——《可以吃的女人》之福柯式解读 33 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 34 《夜莺与玫瑰》和《快乐王子》中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35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36 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 37 自然观的演变——《自然》与《走出去思考》之对比分析 38 英语被动语态汉译 39 Gothic Romanc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edieval Romance-- A Case Study of The Castle of Otranto 40 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水乳交融—评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41 中美商务接待文化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42 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 43 顺从还是叛逆——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基督教义精神 44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45 解读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中的黑人女性文化 46 Analyzing Translation of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s 47 任务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48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Greetings 49 On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e Death in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by Hemingway 50 英汉谚语的文化对比分析 51 解读《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 52 The Changes of Women’s Status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53 《宠儿》中塞斯的性格分析 54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55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选秀文化对比研究——以达人秀为例 56 论英汉成语翻译 57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 58 《飘》中的家园意识探究 59 旅游资料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60 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特征 61 试论英汉日常礼貌表达的异同 62 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63 英汉禁忌语的对比分析 64 从合作原则看英语广告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及解读 6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66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Emily Bront and "Wuthering Heights" 67 《瓦尔登湖》生态批评视角分析 68 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 69 《傲慢与偏见》中的微观反讽言语行为 70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71 心理效应对后进生学习影响之探究 72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师提问策略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 73 骑士精神与时代精神:论《苹果树》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峙与对话 74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 75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76 艾伦金斯堡及其《嚎叫》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的影响 77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 78 英美小说《傲慢与偏见》和《飘》中的女性主体意识比较分析 79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80 清教思想在《失乐园》中的体现 81 从女性视角看文化冲突—基于亨利•詹姆斯的两部小说 82 对张爱玲与简•奥斯汀作品的比较性研究 83 基于关联理论的名动转换词语义认知研究 84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85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 86 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的自传性分析 87 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中英谚语的文化意象 88 成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 89 电影名称的翻译特点 90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分析 91 基于认知的颜色词隐喻研究 92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 93 论《呼啸山庄》中耐莉丁恩的作用 9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5 试论美国第二代女权主义 96 英语习语陷阱及其学习策略 97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98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 99 《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分析 100 照进黑暗的光--电影《弱点》主题阐释 101 论《金色笔记 》中的象征手法 102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 103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 104 中西方酒文化对比分析 105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 106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 107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108 英语国家国歌中爱国主义的话语建构 109 On the Ways to Develop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Autonomous Ability 110 浅析海尔的企业制度文化 111 A Tentative Probe into the“Three Beauties” Principle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112 《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灵魂救赎 113 影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因素 114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 115 美国俚语的文化及特征 116 论惠特曼的战争诗歌 117 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 118 An Eco-Critical Approach to Moby Dick 119 对比研究《珊瑚岛》和《蝇王》主题的冲突性 120 英汉动物习语对比研究 121 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 122 英文电影对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123 公共标识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 12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5 企业资料的翻译原则 126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色词语的翻译 127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