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死亡原因统计

死亡原因统计

死亡原因统计
死亡原因统计

死亡原因统计

第一节死亡资料的收集

一.人口资料的收集

由专人负责到乡、镇(街道)派出所获得人口资料,并统计出每年的平均人口数、分性别、分年龄组人口数; 或者根据上年人口基础资料,按当年出生、死亡、迁入、迁出人数,统计出当年分性别、分年龄组人口数;或者将监测点当年的总人口数与2000年人口普查的分性别、分年龄组构成比资料进行计算,统计出当年的平均人口数、分性别、分年龄组人口数。

二. 死亡资料的收集

1.收集医院上报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凡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直接死因填写的是临死前的表现,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肝昏迷、休克、内出血、老衰等,而未进一步追根填写死亡原因的,则应进行死因复查;

2.每月由专人去乡(街道)派出所抄录死亡的注销户口名单,也可从村(居委会)核查死亡数,并与医院上报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名单核对,发现漏报则入户调查;

3.每年由专人从各有关医院抄录新生儿死亡名单(包括出生后有生命体征后死亡的婴儿),并对有关人员进行面访核实新生儿死亡情况;

4.每年由专人与妇幼保健机构核对监测点内新生儿死亡名单,发现漏报则补填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5.每月由专人去殡仪馆抄录死亡火化名单,与已上报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名单核对,发现漏报则入户调查;

第二节死亡资料的质量控制

死亡资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死亡指标的准确性,因此,针对死亡监测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应该采取相应的质控措施。

一各级医疗机构

1.医院死亡漏报率控制在5%以下;

2.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死因统计手册》要求准确、完整填写死亡

医学证明书,卡片完整率>90%。居民死亡证明书填写内容共有37项,除

6项为统计编码人员填写外,其它项要求每项填写完整,凡缺1项即视为

不完整。其中性别、出生、死亡日期、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诊断依据、

病史症状调查记录等主要项目必须填写。

3.各级医疗单位每月30日前将死亡医学证明书上报当地县(区)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月报告及时率95%以上。

4.县及以上医院的防保医生要做好本医院死亡医学证明书的质量审核,对

不符合要求的重新填报。

二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季下一个月20日前将死亡数据库上报省、市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季报及时率达到95%,年度报告在报告时限前必须报

告。

2.与公安、民政、妇幼机构进行死亡人数核对,死因统计年报数不少于公

安部门年报数、婴儿死亡数不少于妇幼机构统计数。

3.死因不明和不能明确归类者占死亡比例在3%~8%之间。

4.死亡医学证明书中统计人员填写的根本死亡原因、死因编码正确率达到

95%。

5.计算机录入信息与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信息相符,符合率达到95%。

6.死亡年报表按照要求报告完整、准确,并上报年度分析资料和总结。

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审核各监测区每季度和年度上传死亡数据库,对存在问题卡片及时反馈。

审核无误后上报省疾控中心。

2.每年至少一次开展监测区质量检查和技术指导。

3.汇总全市死亡数据库,撰写年度分析和总结,上报省疾控中心和当地卫

生行政部门。

第三节有关定义和标准

一、有关出生与死亡的定义

卫生统计学意义上的出生、死亡,概念应该是十分清晰和明确的。但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飞跃发展,原有的定义,尤其是死亡定义,变得相当含糊不清,甚至连临床诊断有时亦是如此。这里主要根据世界卫生大会采用的有关定义,陈述

如下。

1.活产

活产是指不论妊娠期长短而自母体完全排出或取出受孕产物,他与母体分离后,不论脐带是否切断或胎盘是否附着,只要能够呼吸或显示任何其他生命证据,如心脏跳动、脐带搏动或随意肌的明确运动,这样出生的每一产物均被视为活产。

2.胎儿死亡(死产胎儿)

胎儿死亡是指不论妊娠期长短而自母体完全排出或取出之前即已死亡的受孕产物(胎儿)。死亡的指征是在与母体分离后胎儿没有呼吸,也没有任何其他生命证据,如心脏跳动、脐带搏动或随意肌的明确运动。,

3.出生体重

胎儿或新生儿在出生后第一次测量得到的体重。

对活产儿来说,出生体重的测量时间最好是在出生后体重发生明显丢失之前的生命的头1个小时之内。

4.低出生体重

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最高达到2499克,包括2499克)。

5.很低出生体重

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最高达到1499克,包括1499克)。

6.极低出生体重

出生体重低于1000克(最高达到999克,包括999克)。

7.胎龄

妊娠期应自末次正常月经的第一日算起。胎龄以完整的天

数或周数来表示(例如分娩发生于末次正常月经开始后的第280天至286整天期间,都认为胎龄是40周)。

8.不足月妊娠

妊娠不满37整周(少于259天)者。

9.足月妊娠

妊娠超过37整周而不满42整周(259~293天)者。

10.过期妊娠

妊娠达到或超过42整周(294天或超过294天)者。

11.围生期

围生期自妊娠的第22整周(154天)开始(此时正常出生体重为500克),至出生后的7整天结束。

12.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自出生时开始,至出生后第28整天结束。新生儿死亡(活产儿在出生后未满28整天内的死亡)可以细分为早期新生儿死亡,即出生后未满7整天内的死亡;和晚期新生儿死亡,即出生后活满7整天但在未满28整天内的死亡。在出生后的第l天(即0天)内死亡的年龄应该以生存的整分钟或整小时为单位来记录,对出生后的第2天(1天)、第3天(2天)直到27整天,死亡的年龄应以天为单位来记录。

二. 与孕产妇死亡有关的标准

1.孕产妇死亡

是指处在妊娠期或妊娠终止后42天之内的妇女,不论妊娠期长短和受孕部位,由于任何与妊娠或妊娠处理有关的或由此而加重了的原因导致的死亡,但不包括由于意外或偶然原因导致的死亡。’

2.晚期孕产妇死亡

是指处在妊娠终止后42天以后但未满一年之内的妇女,由于直接或间接产科原因导致的死亡。

3.与妊娠有关的死亡

是指处在妊娠期或妊娠终止后42天之内的妇女,不管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

4.孕产妇死亡分为两组

直接产科死亡:是指由于妊娠状态(妊娠、分娩和产褥期)下的产科并发症、由于医疗的操作干预、疏忽遗漏、处理不当或由于上述情况的任何一种而引起的一系列事件导致的死亡。

间接产科死亡:是指由于以前已存在的疾病或在妊娠期新发生的疾病,这些疾病虽非由直接产科原因所引起,却由于妊娠的生理影响而加重,从而导致死亡。

第四节主要指标与统计方法

一. 人口统计指标 1. 人口数指标

年平均人口数,是某地该年内人口数的代表值,反映某地某年的人口规模。在死因统计中,平均人口数常作为计算死亡率指标与死因别死亡率的基数。

年平均人口数的计算方法为:

年平均人口数=1/2(上年末人口数 + 本年末人口数) 2. 人口构成指标

⑴人口的性别构成:表示人口性别构成的统计指标,有性别构成比及性比例。 性别构成比是男女性人口数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男女性人口比=

男(女)性人口数

×100‰

总人口数

人口性比例指男性人口数与女性人口数之比值。 人口性比例=

男性人口数

女性人口数

⑵人口的年龄构成:人口的年龄构成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及统计学意义。人口年龄构成资料是国家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预测人口发展的基础资料。说明人口年龄结构的统计指标有人口的年龄构成比、年龄中位数及年龄段人口比例等。人口年龄构成比表示某年龄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

⑶人口年龄中位数:人口年龄中位数是反映某一时期人群年龄分布的中间值。年龄中位数将总人口数分为两半,一半人口在年龄中位数以上,一半人口在年龄中位数以下。如果有1岁一组的分年龄人口资料,计算年龄中位数的方法是从零岁起累加各年龄人口数,累加到占总人口的半数那个组的年龄就是年龄中位数。如果是分年龄组的人口资料则年龄中位数的计算公式为:

M =Lm +Im /fm(N /2-C)

上式中,M 为年龄中位数,Lm 为年龄中位数所在组的下限,Im 年龄中位数所在组的组距。fm 为年龄中位数所在组的人数,C 为年龄中位数所在组以下各组人口数的累计值,N 为总人数。

⑷人口年龄段的比重:人口的年龄构成还可以用不同年龄段的比重来说明,如老年人口比、儿童少年比重等。老年人口比指一定时点上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

数的比重;

老年人口比=老年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国际上以60岁或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老年人口,我国一般以60岁及以上人口为老年人口。

儿童少年比指某一时点上15岁以下儿童少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 儿童少年比=15岁以下儿童少年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3.人口变动指标:

人口变动分自然变动及迁移变动。说明人口自然变动程度的统计指标,主要是人口自然增长率。说明人口迁移变动程度的统计指标有各种人口迁移率。 ⑴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某地某年每千人口中的自然增长人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某地某年出生人数-死亡人数) /该地同年平均人口数×1000‰

或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⑵人口迁移率,分迁入率、迁出率、总迁移率及净迁移率。

人口迁入(出)率=某地某年迁入(出)人数/同年平均人口数×1000‰ 总迁移率=(某地某年迁入人数十迁出人数)/同年平均人口数×1000‰ 人口净迁移率=(某地某年迁入人数-迁出人数)/同年平均人口数×1000‰

⑶人口增长率,某一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与人口自然增长是两个概念。人口增长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及人口迁移增加。说明1个地区人口增长情况的统计指标有人口年增长率及人口平均年增长率。

人口年增长率=(年末人口数-年初(或上年末)人口数)/ (年初(或上年末)人口数) ×1000‰

人口平均年增长率=1-年数

期初人口数期末人口数/

2.出生统计指标

出生率,亦称粗出生率或普通出生率,指某地某年每千人口中的活产数。 出生率=某地某年活产数/该地同年平均人口数×1000‰

按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活产是指不论妊娠期长短而自母体完全排出或取出

受孕产物,他与母体分离后,不论脐带是否切断或胎盘是否附着,只要能够呼吸或显示任何其他生命证据,如心脏跳动、脐带搏动或随意肌的明确运动,这样出生的每一产物均被视为活产。 3.死因统计指标 ⑴率及构成比

在死因统计中最常计算的统计指标就是率和构成比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相对数。尽管相对数的计算比较简单,但其含义恰却千变万化,如果使用得当,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各种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反之则可能得出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结论。

率:反映某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发生或存在的频率。

总死亡率二某年度死亡数/该年度平均人口数X10万/10万

在对率进行比较时,特别要注意可比性和显著性的问题。要解决可比性,需计算相应的标准化率(或称调整率)以消除内部构成的影响;要解决显著性,需根据情况进行显著性检验。如果直接用实际率进行比较,则只能反映某种趋势或相对的水平。

(2)常见死亡率统计指标

粗死亡率(CDR )

粗死亡率 = 同期内死亡总数

×1000‰

某年平均人口数

该指标高低受人口的年龄构成的影响大,只能粗略地反映人口的死亡水平,不能用来衡量和评价一个国家的卫生文化水平。因此,作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时,应采用按年龄标准化死亡率。

年龄别死亡率(ASDR )亦称年龄组死亡率

某年龄组死亡率 = 同年该年龄组的死亡人数

×1000‰

某年某年龄组平均人口数

年龄别死亡率消除了人口的年龄构成不同对死亡水平的影响,故不同地区同一年龄组的死亡率可以进行比较。

死因别死亡率是指因某种原因(疾病)所致的死亡率。 某死因死亡率 =

同年内某种原因死亡人数

×100000/10万

某年平均人口数

婴儿死亡率(IMR )是指某年内不满一岁的婴儿死亡人数与全年活产数的比

值。

婴儿死亡率 = 同年不满1岁婴儿死亡数

×1000‰某年活产总数

婴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卫生文化水平的较敏感的指标。

新生儿死亡率(NMR)新生儿死亡是指从出生至不满28天的死亡。

新生儿死亡率 = 同年28天以内的死亡数

×1000‰某年活产数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同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

数×1000‰某年活产总数

这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用来衡量儿童的健康水平和变化的主要指标。孕产妇死亡率是一年内孕产妇死亡与当年出生人数之比。

孕产妇死亡率 = 同年孕产妇死亡

数×100000/10万某年活产总数

该指标不仅可以评价妇女保健工作,而且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卫生文化水平。

[3]死因构成及死因顺位

死因构成或相对死亡比它是某类死因的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百分数

某类死因占总死亡数的构成比= 因某类死因死亡人数

×100% 总死亡人数

死因顺位是指各种死因死亡数按其占总死亡数的比重由高到低排出位次。它反映某人群中的主要死亡原因,从而明确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方向。,构成比:反映在观察总数中某一部分观察数所占的比重。

构成比=某一部分的观察数/视察总数×100%;

一般情况下,构成比不能代替率,当某一部分的观察数发生改变时,整个构成比都会随之改变。

4.期望寿命

(1)寿命表的基本原理

寿命表是根据某时某地现时人口的死亡资料编制而成的,它把该人口中各

个年龄组人口的死亡情况综合成一种死亡模式,并用期望寿命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避免了原来人口性别、年龄等构成因素的影响,克服了总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等指标的缺点,成为对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群健康水平进行评估的一个主要指标,并被进一步地得到广泛应用。

编制寿命表的基本思想是在计算出实际人口资料年龄别死亡概率的基础上,假设有同时出生的一代人,按照各年龄组同时出生的一代人一共生存了多少时间,其中每个人在刚好活到X岁时还平均能生存多少年,即X岁时的期望寿命。一般以0岁期望寿命来反映该地当时居民的健康水平,并可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和比较。

寿命表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现时寿命表和定群寿命表。按照年龄分组的区间长度又可分为完全寿命表和简略寿命表。死因统计中最常用的寿命表是现时的简略寿命表。

(2)蒋氏简略寿命表的编制方法

①筒略寿命表的基本项目:由 11项数字组成

第1栏:年龄区间(用n表示):区间长度一般为:0岁组n=1;1岁组n=4;5岁组及以后各组均为n=5;最大年龄组定为85岁及以上组。

第2栏:年龄区间内的平均人口数(简称人口数,用N表示):为现时人群中某年的年龄别平均人口数。

第3栏:年龄区间内的死亡数(简称死亡数,用D表示):为现时人群中某年的年龄别死亡人数。

第4栏:年龄区间内的死亡率(简称年龄别死亡率,用M表示):根据现时人群某年的资料计算得出。计算公式为

年龄别死亡率=年龄别死亡数/年龄别平均人口数

第5栏:终寿区间成数a(简称a值):为一特定术语。指每一个在(x,x+n)岁内死亡的人在此年龄区间内平均存活的时间系数。在一般的寿命表中,这个系数被假设为0.5,而在蒋氏寿命表中则根据实际人口资料计算或推算。由于a值的计算复杂,在此不作介绍。

③平均期望寿命

它是评价居民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0岁时的平均期望寿命简称平均寿命,

是各年龄组死亡率的综合反映,可概括地说明人群的健康水平。

由于寿命表方法计算的特点,有时会出现1岁期望寿命反而高于0岁期望寿命的现象,一般地说;这种负的差别是山于较高的婴儿死亡率造成的,在城市地区和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这一差数接近于0,而在条件较差的农村则可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三类农村可能达到2.5岁左右)o由此可见,每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在过1周岁尘闩前发生死亡的危险性比较大,在农村地区更是如此。一旦平安活过1周岁,则可能比在刚出生时预计的平均生存时间还要高。

由于期望寿命是一个综合各年龄组死亡率并转换成死亡概率后计算出的相对指标,因此它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每个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口地健康状况并进行比较。

5、潜在减寿年数(PYLL)

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PYLL)是指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是指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它是根据死亡年龄对期望寿命有明显影响这一理论提出的,强调了早死对健康的影响,定量地估计了疾病造成早死的程度。其计算公式:

e

PYLL = ∑ a

d i

i

i=1

式中:e——预期寿命(岁);

i——年龄组(通常计算其年龄组中值)。

a i——剩余年龄,a i = e– (i +0.5)的意义为:当死亡发生与某年龄(组)时,至活满e岁还剩余的年龄。由于死亡年龄通常以上一个生日计算,所以尚应加上一个平均值0.5岁。

d i——某年龄组的死亡人数。

该指标的主要用途有:

(1)计算每个病因引起的寿命减少年数,并比较各种不同原因所致的寿命减少年数;

(2)将某一地区(县)和另一标准地区(或省)相比较;

(3)在卫生事业管理中,筛选确定重点卫生问题或重点疾病;同时也适用于防治措施效果的评价和卫生政策的分析。

该指标的优点是计算简便、易于理解、结果直观。潜在减寿年数的分析不仅可用于了解居民过去和现在的卫生建库水平,对卫生防疫工作的设计,计量和估计也是必需的。 6、健康期望寿命(HE )

健康期望寿命(health expectancy, HE )可以定义为在健康条件下的期望寿命,即个人在良好的状态下的平均生存年数。它能够把病伤残率和死亡率的信息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是一个在新的流行病学趋势下的新的指标。

健康寿命的计算基本上采用简略寿命表法,是在原有寿命表的基础上增加若干项目。其计算公式:

E x = {∑[n L x (1-n R x )] }/ l x 式中:n R x ——年龄组病伤残率; n L x ——原有寿命表生存人年数; l x ——原有寿命表生存人数。

计算健康寿命时,各年龄组的分析受小样本的限制,尤其是高龄组,所以研究的样本要大。比较重要的一项是年龄组的病伤残率,国外资料大多以发病率、住院率和患病率来推断健康寿命。 7、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 )

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 DALY )是将由于早死(实际死亡年数与低死亡人群中该年龄的预期寿命之差)造成的损失和因伤残造成的健康损失二者结合起来加以测算的。

个体在年龄α时死亡或发病的DALY 损失:

式中:α——死亡/发病年龄;

L ——病程或早逝的期望寿命损失; D ——残疾权数; β——年龄函数参数; C ——年龄权数; γ——贴现率。

DALY = -{

DCe -βα [e -(β+γ)L (1+(β+γ)(L+α)) - (1+(β+γ)α)] }

(β+γ)2

DALY的应用:

(1)从宏观上去认识和控制疾病,可用于跟踪全球或一个国家或某一个地区疾病负担的动态变化及监测其健康状况在一定期间的改进;还可用于对已有的措施计划进行初步的评价,测定医疗卫生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2)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对象(性别、年龄)、不同病种的DALY分布,确定危害严重的主要病种、重点人群和高发地区,为确定防治重点及研究重点提供重要信息依据;

(3)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研究不同病种、不同干预措施挽回一个DALY所需的成本,以求采用最佳干预措施来防治重点疾病,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果。

对DALY的评价:

(1)由于DALY选择了最高的期望寿命(日本人的)作为出生期望寿命的估计值,所以势必夸大了其他国家疾病的负担,尤其是疾病引起的早死所致的健康生命损失年。因此在国家的水平上过高地估计了生命损失年数;

(2)公式中有关权数等参数的确定均具有主观性,难免与客观实际完全一致;

(3)DALY计算时认为10个人丧失1年与1个人丧失寿命10年是相等的,这与现实生活实际不符;DALY不能对疾病给人群造成的心理社会负担、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予以充分评价;等等。

附表1 常用主导词快速检索表

附表2 ICD-10常用编码表

医学统计挑选题

第一章绪论 1.医学统计研究的对象是() A.医学中的小概率事件 B. 各种类型的数据 C. 动物和人的本质 D. 有变异的医学事物 E. 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2.用样本推论整体,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通常是指() A.总体中最容易获得的部分个体 B. 在总体中随意抽取的任意个体 C. 挑选总体中的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个体 D. 用方法抽取的部分个体 E. 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的部分个体 3.下列观测结果属于有序数据的是() A. 收缩压测量值 B. 脉搏数 C. 住院天数 D. 病情程度 E. 四种血型 4.随机测量误差是指() A.由某些固定因素引起的误差 B. 由不可预知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C. 选择样本不当引起的误差 D. 选择总体不当引起的误差 E. 由操作失误引起的误差 5.系统误差是指() A.由某些固定的因素引起的误差 B. 由操作失误引起的误差 C. 选择样本不当引起的误差 D. 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误差 E. 由不可预知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6.抽样误差是指() A.由某些固定因素引起的误差 B. 由操作失误引起的误差 C. 选择样本不当引起的误差 D. 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误差 E. 由不可预知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7.收集数据不可避免的误差是() A. 随机误差 B. 系统误差 C. 过失误差 D. 记录误差 E. 仪器故障误差 8.统计学中所谓的总体通常是指() A.自然界中的所有研究对象 B. 概括性的研究结果 C. 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D. 所有的观察数据 E. 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数据 9.统计学中所谓的样本通常是指() A.自然界中所有的研究对象 B. 概括性的研究结果 C. 某一变量的测量值 D. 数据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E. 总体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观察单位 10.医学研究中抽样误差的主要来源是() A.测量仪器不够准确 B. 检测出现错误 C. 统计设计不合理 D. 生物个体的变异 E. 样本量不够

6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分析6.1 -.

毕业论文 学院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班级11统计1班 学号20114006 姓名翁坤玲 论文题目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差异性分析 指导教师 (姓名及职称)余华银教授 [总评成绩: ]

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差异性分析The main disease mortality difference analysi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our country 翁坤玲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2011(1)班 20114006 指导教师:余华银教授 内容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对生命长短的追求也越加明显。提高一个国家整体医学救治是当前一个重大课题。国家层面近几年提出的有关医疗改革都是对城市和农村医学水平的巨大推动。本文通过城乡之间主要疾病死亡率的研究和分析,了解未来我国居民疾病发病率的走向,从而更加有效的提出针对性措施。现阶段,根据统计年鉴官方发布的数据可知恶性肿瘤已成为城市居民死亡率的”罪魁祸首”,大约占总体疾病致死率的25.7%。紧跟其后的是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其大约各占20%左右。较2000年和2013年比较,2013年主要疾病的排位不仅有变化,死亡率也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疾病种类的包含范围也随着实际情况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本文主要运用EXCEL软件分析近些年主要疾病的分布概况和变化,分析结果可为相关部门进一步提出建议提供依据。 关键词:居民死亡率构成恶性肿瘤

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medical level, the pursuit of life length is more obvious. To improve a country medical treatment is currently a major issue.Our country about health care reform is for the big push of urban and rural medical level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aims to know he future of our country residents disease incidence;through the data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main disease mortality study and analysis, and thus more effective targeted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At present, according to official data released statistics yearbook malignant tumor has become urban mortality "culprit", about 25.7% of the overall disease mortality.Followed by heart diseas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bout 20% or so.From 2000 compared to 2013, a change had happened in the position not only of major diseases, also have a rising trend of mortality .The types of diseaes include scope has made a adjustment accongd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sistuation.In this ptext, by using of EXCEL software to analyze distribution situation of the major diseases, and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related department to further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Key words:Residents ;The death rate ;Constitute;The malignant tumor mortality

具体监控点位统计参见下表

2017华鹏信息系统集成有限公司视频监控项目 设备清单及技术参数要求 项目一:2017华鹏校园行政大楼视频监控项目 编号:HP20170614-01-I 一、整体规划 1、本大楼在一楼值班室设一个分控点,以客户端软件的方式实时访问。 2、在楼内主要通道、电梯厅、机房、大堂、楼梯间、地下停车场、大楼周界等处设置摄像机。 3、安防系统设备电源统一由楼层机柜电源提供。 4、闭路监控系统采用前端高清网络摄像机+后端网络硬盘录像机的方式。 5、摄像机采用200万像高清网络摄像机,带自动增益控制、逆光补偿、电子高亮度控制等,并能适应低照度甚至无光照下环境。 6、所有摄像点能同时录像,录像选用1台36路存储阵列,内置36块高速硬盘,容量不低于24小时实时录像储存30天的空间,并可随时提供调阅及快速检索,图像应包含摄像机机位、日期、时间等。 系统在所有楼层通道平面特别是重要位置如大堂、电梯厅、出入口、楼层走廊、地下停车场、大楼周界等重要场所布置摄像机,将监测区的情况以图像方式实时传送到监控中心,值班人员通过监视器可以随时了解这些重要场所的情况。

二、监控点设置 具体监控点位统计参见下表: 区域红外网络枪型红外网络半球电梯摄像机球机负一层20 1 一层8 3 4 1 二层 4 1 三层 4 1 四层 4 1 五层 4 1 六层 4 1 七层 4 1 八层 4 1 九层 4 1 十层 4 1 十一层 4 1 十二层 4 1 十三层 4 1 十四层 4 1 十五层 4 1 十六层 4 1 十七层 4 1 十八层 4 1 十九层 4 1 合计102 22 4 1

闭路监控前端摄像机包括室红外网络半球摄像机22台、红外网络一体化摄像机102台、电梯摄像机4台和1球型摄像机,共计129台摄像机。 三、设备技术参数要求: 以下为设备的基本合格要求。 1、枪式摄像机 功能及技术指标参数要求 枪式摄像机 1.具有200万像素 CMOS传感器;最低照度彩色:0.001 lx,黑白:0.0001 lx,灰度等级不小于11级。(公安部型式检验报告证明); 2.★红外补光距离不小于110米。(公安部型式检验报告证明); 3. 需支持三码流技术,可同时浏览三路码流,主码流最高 1920x1080@30fps,第三码流最大1920x1080 @ 30fps,子码流 704x480@30fps。; 4.在1920x1080 @ 25fps下,清晰度不小于 1100TVL。(公安部型式检验报告证明); 5.支持H.264、H.265、MJPEG 视频编码格式,其中H.264支持Baseline/Main/High Profile。信噪 比不小于59dB。;不小于105dB宽动态; 6.支持符显示,字体颜色 可设置,需具有图片叠加到视频画面功能; 7.支持区域遮盖功能, 并能支持4块区域;设置密码时,需可以自动提示密码复杂度为高、 中、低; 8.★需具备人脸检测、区域入侵检测、越界检测、虚焦检 测、进入区域、离开区域、徘徊、人员聚集、场景变更等功能。(公 安部型式检验报告证明);需具有电子防抖、ROI感兴趣区域、SVC可 伸缩编码、自动增益、背光补偿、数字降噪、强光抑制、防红外过曝 等功能。(公安部型式检验报告证明); 9.摄像机能够在-30~60摄 氏度,湿度小于93%环境下稳定工作;不低于IP67防尘防水等级;需 具有1个RJ-45 10M/100M自适应网络接口。(公安部型式检验报告证 明); 10.需支持DC12V供电,且在不小于DC12V±30%范围内变化时 可以正常工作; 11.工作状态时,支持空气放电8kV,接触放电6kV, 通讯端口支持6kV峰值电压; 12.★同一场景相同图像质量下开启智 能编码方式后,码率可节约1/3。(公安部型式检验报告证明); 13. ★支持对存储卡进行读写锁定,锁定后的存储卡在移动终端需要密码

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

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施焕中教授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生活条件、营养及卫生保健的改善使得婴儿死亡率及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逐步减少,导致死亡模式发生改变。 1957年,呼吸系统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和结核病是主要死亡原因;同期,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分别为第五位、第六位和第七位主要死亡原因。到了1975年,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前三位死亡原因;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肺结核紧随其后。最近的一项包括成年中国人口代表性样本的大规模前瞻队列研究并于2005年报道结果,发现男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意外事故和感染性疾病;女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为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肺炎和流感、传染性疾病(N Engl J Med 2005; 353: 1124-1134)。 虽然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总人口的国家死亡登记系统,但国家卫生部可以通过卫生部生命登记系统和全国疾病监测点(DSP)系统获取全国范围的关于死亡率的估计信息资料。卫生部生命登记系统的样本地点不具代表性,因为这些地点几乎全部集中于东部地区,样本监测地点数量逐年变化。相反,DSP系统监测地点不变,基本上可以代表全国人口。因此,由DSP系统得来的死亡原因统计数据是估计中国疾病负担的主要数据。 中国死亡原因统计基于根本死因,其定义为引起直接导致死亡的一系列病态事件的那些疾病或损伤。国家卫生部自1983年开始每年一次出版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按照原因、性别及年龄报告死亡。为了分析过去近30年以来中国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我们翻阅和剖析了自1983年至2011年共计29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同时重点分析了2010年年龄特异性死亡率的主要死亡原因及首位死亡原因??恶性肿瘤的类别范围。 如附录表A1和表A2所示(数据被索,有兴趣者请直接于作者联系索取电子版),我国于1982~2010年主要死亡原因包括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

伤亡事故的统计指标

伤亡事故的统计指标 伤亡事故的统计指标常用的有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 总量指标指事故次数、死亡人数、损失工作日数、事故经济损失的钱数(一般以万计),以及为计算相对指标所需的平均职工人数、主要产品产量(一般以万吨计)等绝对数字指标。总量指标可以直接反映一个企业、部门、地区安全状况的好坏,但是由于不同地区、部门和单位的情况不同,采用总量指标无法对事故的情况进行比较,也难以对安全工作的好坏进行鉴别,因此往往还要采用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表示伤亡情况的有关数值与基准总量的比例。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常用的伤亡事故相对统计指标有: (一)千人死亡率:表示某时期内,平均每干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计算公式是: 千人死亡率=死亡人数/平均职工人数×103 (二)千人重伤率:表示某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因工伤事故造成的重伤人数。计算公式是: 千人重伤率=重任人数/平均职工人数×103 千人死亡率、干人重伤率则主要是为完成国家的统计报表而制定,它易于统计,但不利于综合分析。 (三)百万工时伤害率:表示某时期内,每百万工时事故造成伤害的人数。伤害人数指轻伤、重伤、死亡人次数之和。适用于行业、企业内部事故统计分析使用。计算公式是: 百万工时伤害率(A)=伤亡人次数/实际总工时×106 实际总工时的计算方法为: 实际总工时=统计时期内平均职工人数×该时期内实际工作天数×8 (四)伤害严重率:表示某时期内,每百万工时事故造成的损失工作日数。计算公式是: 伤害严重率(B)=总损失工作日/实际总工时×106

损失工作日数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86)附录B进行计算。总损失工作日系指标统计时期内每一受伤害者的损失工作日的总和。 (五)伤害平均严重率:表示每人次受伤害的平均损失工作日。计算公式是: 伤害平均率(N)=B/A=总损失工作日/伤害人次数 伤害频率、伤害严重率、伤害平均严重率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事业单位、部门、地区安全工作的状况和安全措施的效果,所以有利于伤亡事故的统计分析,可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分析评价指标。 (六)按产品、产量计算的死亡率:适用于以吨、立方米产量为计算单位的行业、企业使用。计算公式是: 百万吨死亡率(B)=死亡人数/实际产量吨数×104 百万立方米死亡率(B)=死亡人数/实际产量吨数×104按产品、产量计算的死亡率,适应于某些部门、行业的特点,且可以与国际同行业相比较。既可用于统计报告,也可以用于综合分析。 工伤事故的主要统计指标有:千人死亡(重伤)率;百万工时伤害率;伤害严重率;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等。 千人死亡(重伤)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一千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造成的死亡(重伤)人数。 百万工时伤害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每百万工时,事故造成伤害的人数;伤害严重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平均每百万工时发生事故造成损失工作日的数值; 工伤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包括: 人体被伤害的工作损失价值(被害者损失工作日×企业全年人均日净产值);保险福利费(包括一次性和长期的抚恤费、补助费、救济费、丧葬费、医疗费等);善后处理费用(如交通费、接待费、旅差费等);固定资产损失(设备、厂房损失的价值);物质损失(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等。)。 工伤事故间接经济损失包括: 包括从事救援、办理善后、调查事故等人员的工资、聘金、旅差费等;停产减产损失和产品质量下降损失;因违反国家法律的罚款和诉讼费,环境污染损失等。 安全检查程序—编写检查报告

死因排名

支架的疯狂首先跟心血管病的爆发有关。《中国心血管病2009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人至少有2.3亿,高血压患者两亿,脑卒中患者700万,心肌梗死患者200万,心力衰竭患者420万,先心病患者200万,平均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两个人患心血管病。同时,该报告还预估我国每年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大约在300万人,平均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 “路在脚下、走向健康、从心做起。我想能走的走起来,能动的动起来,显然会对高血压、肥胖这些慢性病起到最大的效果。我相信,如果我们走起来,就找到了撬动健康中国的支点。这点力量可以获得综合的防治效果,对糖尿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实现一石多鸟的效果。”胡大一说。 ------------------------------------------------------------------------------------ 脑血管疾病可谓“杀人”迅速,谓之“杀手”中的“刺客”。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表明,脑血管病占死亡总数的22.45%,成我国致死率最高的疾病。 此前,天津一项对3500名住院病人的调查表明,该病患者明显“年轻”了,且多为男性患者。 脑血管病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病,高血脂、高尿酸、高血黏度、肥胖是最大的诱因。而常见的“将军肚”是脑血管病的危险信号。 数据:每12秒便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发病年轻化 探因:美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下降25.8% 原因何在? 治疗:有关专家称九成脑血管病人康复治疗不及时 死因之中国城乡比较 城市死因排名农村死因排名 恶性肿瘤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恶性肿瘤 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 损伤和中毒损伤和中毒 死因之国际化比较

伤亡事故统计指标及其计算方法(一)

伤亡事故统计指标及其计算方法(一) 应用伤亡事故统计指标是为了便于在进行事故统计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目前所用的指标通常为事故伤害频率和伤害严重度。 一、我国现行计算方法 (一)事故伤害频率是一个相对指标,用于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中职工受事故伤害的情况(比率)并作为比较不同部门间伤害情况的基准之一。 对于事故伤害频率,目前世界各国的计算方法尚不统一。我国国家标准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中规定: 1.适用于企业以及各省、市、县上报伤亡事故时使用的计算方法为:(1)千人死亡率 表示某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造成残废的人数。即: 千人死亡率=×10(1)

(2)千人重伤率 表示某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重伤造成的人数。即: 千人重伤率=×10(2) 2.适用于行业、企业内部事故统计分析使用的伤害频率(表示某时期内,每百万工时,事故造成伤害的人数。伤害人数指轻伤、重伤、死亡人数之和)计算方法为: 百万工时伤害率=×10(3) 式中实际总工时的计算,可采用精确或近似二种算法,目前国内倾向于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1)当出勤率是对全部职工而言时 总工时数=全部职工满勤的工时数×出勤率-因停产造成的非工作小时+加班工时数(4) (2)当出勤率仅对工人而言时

总工时数=全部工人满勤的工时数×出勤率+全部职员的工时数-因停产造成的非工作小时数+加班工时数(5) 具体计算过程中还须注意: a.出勤率为劳资部门统计的结果。 b.停产期间的检修工作时间和勤杂工作时间不是非工作时间,而停产期间的学习(政治学习或业务学习)时间为非工作时间。 c.正常情况下,每日工作时间按8小时计。 d.全部职工(或工人)的满勤工时数 =全部职工(或工人)人数×(日历日数-非工作日数)×每日工作时间(6) e.加班工时数要精确计算,把工人和职员每次的加班时间相加。f.全部职员的工时数

死亡率模型

死亡率模型 [编辑] 死亡率模型简介 阿尔特曼(Altman)的死亡率模型(mortality models)是依据寿险思路所开发的,即该模型与确定寿险保费时的方法和思路一致。它以债券或贷款在特定时间段的违约率的组合为基础,根据信用等级分类,开发出一张表格(称之为死亡率表),用该表对债券或贷款的一年的边际死亡率(marginal mortality rate。MMR)和多年的累计死亡率(cumulative motality rate,CMR)进行预测,衡量某个特定信用等级的债券或者贷款的违约率。 该模型认为各债券违约相互独立,即不存在相关效应和连锁反应,相同信用等级的债券违约情况相同,而不同债券类型的违约下的损失率不同且相互独立,但同一债券类型的违约下的损失率基本相同,这些与信用度量术有相同之处,但两种模型在处理上有明显不同。 事实上,该模型是用历史数据统计不同信用等级下债券的边际死亡率和累计死亡率,同时,也可以统计出不同信用等级下的LGD,所以该方法比较容易理解,但应用也存在较大难度,主要是对数据量要求很大,许多单个商业银行无法提供如此大的数据库,如对有7个信用等级的债券的损失进行比较精确测算,则样本要达到7万多个,这对一般商业银行是不可能的。 [编辑] 死亡率模型的内容[1] 死亡率模型的应用范围包括债券和贷款,但是由于缺乏足够规模的贷款违约数据库,该模型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某个特定信用等级为i的债券在t年的边际死亡率(MMR)的计算公式如下: MMR t=在t年违约的j级债券的总额t年初样本中j级债券的总额 计算出个别年份的MMR后,通过计算MMR t的加权平均值带入死亡率表中。所使用的权重ω应该反映不同年份中的相对发行规模.因而结果会偏向于发行规模大的年份,这

出生率和死亡率如何计算

出生率 (发稿时间:2006-5-24 阅读次数:209) 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又称总出生率或粗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它反映人口的出生水平,一般以千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出生人数是指活产,即离开母体时有生命现象的活婴儿总和。年平均人口数是年内各时点人口数的平均数,也就是年内全体人口所活人年数。年平均人口数也可用期中人口数代替。 出生率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若出生人数的计算期不足一年或大于一年,需折算为年出生人数,例如,将半年的出生人数乘以2,五年的出生人数除以5,等等。 出生率是就全体人口计算的,故称总出生率或粗出生率。根据研究任务的不同,就人口中某一类别来计算的出生率,称特殊出生率。如各年龄的出生率,城乡人口出生率,各民族人口出生率和不同行业、职业的出生率等等。 出生率水平取决于各年龄妇女生育率和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各年龄妇女生育率越高,出生率便越高。生育旺盛年龄的妇女比重越高,出生率也会越高。妇女生育率高低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所以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出生率有很大差别。 对不同地区和国家或不同时期的出生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时,要考虑性别和年龄构成的影响。 出生率高低是决定人口自然变动的两大因素之一。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实质上就是控制人口出生率的水平。 出生率是研究和分析人口再生产趋势,制定文化教育、妇幼保健、社会福利等各项政策的重要依据。

死亡率的计算: D(t)/0.5[N(t)+N(t+1)] D(t):一年内死亡人口数 N(t):年初总人口 N(t+1):年末/第二年初 死亡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或期中人口数)之比。说明该时期人口的 死亡强度,通常用千分比表示。计算公式是:死亡率= 式中D 为一定时期内死亡人数;P为同期内平均人口数。计算死 亡率时,分子和分母的统计范围要一致。根据统计分析目的,可以选用不同的分子与分母计算总死亡率和各种特 殊死亡率。如无特殊说明,死亡率通常是指总死亡率。死亡率一般按年计算,即某年内死亡人数与同年平均人口 数之比。如果统计期不满一年或超过一年,均应折算成一年计算,以便进行比较。死亡率是衡量人口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一个地区的人口健康状况主要决定于社会、经济、文化和医疗卫生等发展水平。因此,比较不同地区的死亡率或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死亡率,可以反映社会 经济和社会卫生状况的发展水平。一个封闭人口的变动 趋势主要决定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水平。男性和女性不 同年龄组的死亡率差别很大,婴幼儿及老年人死亡率远 远高于青少年。因此,在相同条件下,一个地区的死亡率水平受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的影响。在比较不同地区或某一地区不同时期的人口死亡率时,要考虑到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特点及其变动。死亡率还可按性别、年龄、死亡原因分别计算,称为特别死亡率。 婴 儿死亡率婴儿出生后第一周岁以内的死亡率,亦 即未满周岁前死亡数与活产婴儿数的比率。一般以 年度为计算单位,以千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婴儿死亡率= ×1000‰。式中D0为本年内不满周岁死亡人数,B 为同年活产婴儿数(即同年出生人数)。该公式表示每1000个出生人口中不满周岁死亡人数的比率。本年内登 记统计的不满周岁死亡人数中,有一部分是上一个年份 出生的,同本年出生人数口径不一致,致使计算结果不够精确,需要进行调整。一般调整方法是调整分母的出生人数。根据经验,在本年死亡的不满周岁的婴儿中2/3是本 年出生的,1/3是上一年出生的。因此,对分母的出生人数也按此比例进行加权调整,调整后的计算公式如下:婴儿死亡率= ×1000‰。式中Bt,Bt-1分别

心梗我国人群死亡因素排名之首

心梗我国人群死亡因素排名之首 为提高公众对心梗严重性与防治重要性的认知,普及急性心肌梗死的规范化救治流程,2014年,我国首次成立了“心梗救治日”,确定每年的11月20日为“中国1120心梗救治日”。 1120寓意有两个:一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要迅即拨打120;二是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黄金时间为120分钟,从发病至开通梗死血管如能在120分钟内完成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据2013年8月8日正式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显示,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全国总心血管病患者达2.9亿,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导致如此高死亡率的原因,主要是公众的认知水平不足以及医疗系统缺乏快速救治通道所致。如果突然遇到身边有心梗发作的病人,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首席专家傅向华强调,心肌梗死的黄金救治时间为120分钟。两个“120”,筑起心梗救治防线。 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生,心脏的血液供应犹如断电一样突然停止,会对心脏造成极大伤害。如果抢救不及时,往往意味着一条生命的消逝,一个家庭的破裂。在首个“心梗救治日”前夕,本报专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探讨如何在急性心梗救治的过程中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和救治情况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心梗约60万例,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通过放支架和溶栓的方式开通血管,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在医学上被称为“早期再灌注治疗”,也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开通血管的理想时间是发病后120分钟内,每拖延一分钟,就会有大量的心肌细胞死去。 但遗憾的是,在这场生命与时间的争夺战中,我们的答卷并不十分理想。以2013年的

医学统计选择题(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一章绪论 1.医学统计研究的对象是() A.医学中的小概率事件 B. 各种类型的数据 C. 动物和人 的本质 D. 有变异的医学事物 E. 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2.用样本推论整体,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通常是指() A.总体中最容易获得的部分个体 B. 在总体中随意抽取的任 意个体 C. 挑选总体中的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个体 D. 用方法抽取的部分个体 E. 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的部分个体 3.下列观测结果属于有序数据的是() A. 收缩压测量值 B. 脉搏数 C. 住院天数 D. 病情程度 E. 四种血型 4.随机测量误差是指() A.由某些固定因素引起的误差 B. 由不可预知的偶然因素引 起的误差 C. 选择样本不当引起的误差 D. 选择总体不当引起的误差 E. 由操作失误引起的误差 5.系统误差是指() A.由某些固定的因素引起的误差 B. 由操作失误引起的误差 C. 选择样本不当引起的误差 D. 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误差 E. 由不可预知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6.抽样误差是指() A.由某些固定因素引起的误差 B. 由操作失误引起的误差 C. 选择样本不当引起的误差 D. 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误差 E. 由不可预知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7.收集数据不可避免的误差是() A. 随机误差 B. 系统误差 C. 过失误差 D. 记录误差 E.

仪器故障误差 8.统计学中所谓的总体通常是指() A.自然界中的所有研究对象 B. 概括性的研究结果 C. 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D. 所有的观察数据 E. 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数据 9.统计学中所谓的样本通常是指() A.自然界中所有的研究对象 B. 概括性的研究结果 C. 某一变量的测量值 D. 数据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E. 总体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观察单位 10.医学研究中抽样误差的主要来源是() A.测量仪器不够准确 B. 检测出现错误 C. 统计设计不合理 D. 生物个体的变异 E. 样本量不够 第二章定量数据的统计描述 1.某医学资料数据大的一端没有确定数值描述其集中趋势适用 的统计指标是() A. 中位数 B. 几何均数 C. 均数 D. P 百分位数 E. 95 频数分布 2.算数均数与中位数相比,其特点是() A.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B. 能充分利用数据的信息 C. 抽样误差极大 D. 更适用于偏态分布资料 E. 更适用于分布不明确资料 3.将一组计量资料整理成频数表的主要目的是() A.化为计数资料 B. 能充分利用数据信息

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

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 中国过去30年以来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施焕中教授 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生活条件、营养及卫生保健的改善使得婴儿死亡率及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逐步减少,导致死亡模式发生改变。 1957年,呼吸系统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和结核病是主要死亡原因;同期,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分别为第五位、第六位和第七位主要死亡原因。到了1975年,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前三位死亡原因;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肺结核紧随其后。最近的一项包括成年中国人口代表性样本的大规模前瞻队列研究并于2005年报道结果,发现男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意外事故和感染性疾病;女性的前五位死亡原因为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肺炎和流感、传染性疾病(N Engl J Med 2005; 353: 1124-1134)。 虽然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总人口的国家死亡登记系统,但国家卫生部可以通过卫生部生命登记系统和全国疾病监测点(DSP)系统获取全国范围的关于死亡率的估计信息资料。卫生部生命登记系统的样本地点不具代表性,因为这些地点几乎全部集中于东部地区,样本监测

地点数量逐年变化。相反,DSP系统监测地点不变,基本上可以代表全国人口。因此,由DSP系统得来的死亡原因统计数据是估计中国疾病负担的主要数据。 中国死亡原因统计基于根本死因,其定义为引起直接导致死亡的一系列病态事件的那些疾病或损伤。国家卫生部自1983年开始每年一次出版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按照原因、性别及年龄报告死亡。为了分析过去近30年以来中国主要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我们翻阅和剖析了自1983年至2011年共计29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同时重点分析了2010年年龄特异性死亡率的主要死亡原因及首位死亡原因??恶性肿瘤的类别范围。 如附录表A1和表A2所示(数据被索,有兴趣者请直接于作者联系索取电子版),我国于1982~2010年主要死亡原因包括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围生期疾病、结核病、或非结核感染性疾病。自1987年起内分泌和代谢疾病进入城市居民前十位死亡原因且稳定增长;自1997年农村人口出现类似的情况。城市居民自1992年、农村居民自2005年,结核病滑出前十位死亡原因。自1992年城市居民精神疾病导致死亡成为一个大问题,这事儿于13年后出现于农村居民。神经系统疾病也呈现类似的变化趋势。 1982~2010年,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均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图1)。在过去29年中,上述5个主要死亡原因每年占所有死亡的比例超过85%。 1982年城市人口首位死亡原因为脑血管疾病,1983~1986年被变成心脏疾病(图1A)。1987~2003年,与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相比,心脏疾病导致的死亡率下降更加迅速;自2004年起,心脏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逐渐增加,变化趋势几乎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相同,这两种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均低于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对于城市居民,自1987年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排首位,1999年明显增加,直至2010年一直处于高水平。呼吸系统疾病在过去29年中一直是第四位主要死亡原因,自1987年起增加至与心脏疾病同样的排名;然而,并未像心脏疾病一直呈增高趋势,其保持稳定水平。在过去29年中损伤和中毒一直是第五位死亡主要原因。中国城市地区主要慢性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呈现总体增加趋势,由405.8人/10万人增加至485.6人/十万人。 与城市人口情况类似,1982年至1986年期间,心脏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在农村人口排名第一,1987年减少一半,之后在过去8年中轻微增加(图1B)。同期,呼吸系统疾病是第四位死亡原因,1987年起增加双倍,之后15年成为首位死亡原因,随后除2005年,在最近9年中均大幅度下降。过去29年中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非常相似,2004年之前均低于农村居民。2002年小幅度下降后,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自2003年起逐渐增加,2010年分别成为第一位和第二位死亡原因,其水平几乎相同。2010年在中国农村居民观察到主要慢性疾病增加趋势,由1982年443.1人/十万人增加至2010年489.4人/十万人。 关于男性和女性人口死亡率趋势比较的数据发表于自1998年出版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城市和农村地区男性及女性前十位死亡原因见补充附录中表A3-A6,关于死亡前五位原因比例趋势比较见图2。在过去23年中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在城市男性人口中排首位(图2A),均比同年城市女性人口高(图2B);而对于城市女性人口来说,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通常排首位。剩余死亡模式在城市居民男性和女性人口中类似。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率在

医学统计学

医 学 统 计 练 习 题 第一章 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 一、单向选择题 1. 医学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是 A. 医学中的小概率事件 B. 各种类型的数据 C. 动物和人的本质 D. 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E .有变异的医学事件 2. 用样本推论总体,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指的是 A .总体中最容易获得的部分个体 B .在总体中随意抽取任意个体 C .挑选总体中的有代表性的部分个体 D .用配对方法抽取的部分个体 E .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的部分个体 3. 下列观测结果属于等级资料的是 A .收缩压测量值 B .脉搏数 C .住院天数 D .病情程度 E .四种血型 4. 随机误差指的是 A. 测量不准引起的误差 B. 由操作失误引起的误差 C. 选择样本不当引起的误差 D. 选择总体不当引起的误差 E. 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第二章 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单项选择题 1. 某医学资料数据大的一端没有确定数值,描述其集中趋势适用的统计指标是 A. 中位数 B. 几何均数 C. 均数 D. 95P 百分位数 E. 频数分布 2. 算术均数与中位数相比,其特点是 A .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B .能充分利用数据的信息 C .抽样误差较大 D .更适用于偏态分布资料 E .更适用于分布不明确资料 3. 6人接种流感疫苗一个月后测定抗体滴度为 1:20、1:40、1:80、1:80、1:160、1:320,求平均滴度应选用的指标是 A. 均数 B. 几何均数 C. 中位数 D. 百分位数 E. 倒数的均数 4. 变异系数主要用于 A .比较不同计量指标的变异程度 B. 衡量正态分布的变异程度 C. 衡量测量的准确度 D. 衡量偏态分布的变异程度 E. 衡量样本抽样误差的大小 5. 对于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描述其变异程度应选用的指标是 A. 变异系数 B. 离均差平方和 C. 极差 D. 四分位数间距

中国目前导致人体死亡的十大原因

中国目前导致人体死亡的十大原因: 一、恶性肿瘤(癌症)肺、肝病(100%)胃、肠。 二、脑血管疾病 三、意外事故 四、心脏病 五、糖尿病 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七、肾病及肾病候群 八、肺炎 九、高血压 十、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超1亿人口,并且每年以300万的速度递增。 我国肝炎患者超亿 国民每天约15000多人死于慢性病,占全国总死亡率70%以上,个人、家庭社会,每年医疗开支超3000-6000亿美金。 https://www.doczj.com/doc/eb10202604.html,/p-6587220.html 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据36个城市和78个农村县死因统计,2008年城市居民前十位死因顺位: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病、损伤及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病、泌尿生殖系病、神经系病、精神障碍(见表12),前十位死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92.4%。农村居民前十位死因顺位: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病、心脏病、

损伤及中毒、消化系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泌尿生殖系病、神经系病、精神障碍,前十位死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93.5%。 表12 2008年城乡居民前十位疾病死亡专率及死亡原因构成 2 心脏病121.00 19.65 脑血管病134.16 21.73 3 脑血管病120.79 19.62 呼吸系病104.20 16.88 4 呼吸系病73.02 11.86 心脏病87.10 14.11 5 损伤及中毒31.2 6 5.08 损伤及中毒53.02 8.59 6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21.09 3.43 消化系病16.33 2.65 7 消化系病17.60 2.86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1.05 1.79 8 泌尿生殖系病 6.97 1.13 泌尿生殖系病 5.70 0.92 9 神经系病 6.34 1.03 神经系病 4.35 0.70 10 精神障碍 3.69 0.60 精神障碍 4.27 0.69 十种死因合计92.36 十种死因合计93.46 https://www.doczj.com/doc/eb10202604.html,/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wsbwstjxxzx/s8208/200904/40250.htm 广东10月启动第三次慢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广东居民总死亡原因中,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糖尿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造成的死亡已占85.6%。 https://www.doczj.com/doc/eb10202604.html,/guangdong/yaowen/2010/10/08/7863507.shtml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每年全国死亡人口大约890万人, 其中。中国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320万: 单项统计: 1. 每年因自杀死亡者高达28.7万 2. 中国每年约有二十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 3. 每年医疗事故死亡20万人(估算) 4. 中国每年死于尘肺病约5000人(估算) 5. 每年约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 6. 2005年全国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3508114例,死亡13185人 7. 中国每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约10万。 8. 全国每年因装修污染引起的死亡人数已达11.1万人 9. 中国目前每年工伤事故死亡约13万多人 10. 每年触电死亡约8000人 11. 我国火灾年平均损失近200亿元,并有2300多民众伤亡 12. 全国每年1.6万中小学生、3000大学生非正常死亡

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死亡率的正确计算 ()2.pdf

新冠病毒肺炎死亡率的正确计算 华东交通大学 Liu-Minjun 新冠病毒肺炎死亡率是人们对其进行正确认识的重要指标参数之一,它反映了新冠病毒肺炎的危害程度。因此,对新冠病毒肺炎死亡率进行正确计算很有必要。 一、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结束前各病例之间的关系 如图1所示,累计确诊病例a 、现有确诊病例b 、累计即时治愈病例c 1和累计即时死亡病例d 1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a = b + c 1+ d 1 (1) 图1 而现有确诊病例b 、现有确诊病例中预估治愈病例c 2和现有确诊病例中预估死亡病例d 2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b = c 2+ d 2 (2) 最终治愈病例c 和最终死亡病例d 分别按式(3)和式(4)进行计算: c = c 1+c 2 (3) d = d 1+d 2 (4) 二、新冠病毒肺炎死亡率现有计算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现有新冠病毒肺炎死亡率η的计算方法按式(5)计算: 11 11 100%d d a b c d η= =?++ (5) 由于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还没有结束,现有确诊病例b 中存在预估治愈病例c 2和预估死亡病例d 2,因此,按式(5)进行计算是不正确的。这样计算的结果,死亡率变小了,容易引起人们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危害性的轻视,不利于疫情的防控。 三、新冠病毒肺炎死亡率正确计算方法 新冠病毒肺炎死亡率计算应该分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结束前死亡率计算和结束时死亡率计算。 (1)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结束前死亡率计算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结束前的死亡率称为即时死亡率ηi ,按式(6)进行计算: 1 i 11 100%d c d η= ?+ (6) (2)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结束时死亡率计算 当疫情结束时,现有确诊病例b 全部转化为预估治愈病例c 2和预估死亡病例d 2,此时累计确诊病例a 、最终治愈病例c 和最终死亡病例d 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a =c +d (7)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结束时各病例之间的关系可以由图1简化为如图2所示,此时的死亡率就是最终死亡率ηe ,按式(8)进行计算: 图2 e 100%d c d η= ?+ (8) 四、实例计算 表1所示为即时数据及死亡率计算结果。由于疫情还没有结束,表1中只有现有方法新冠病毒肺炎死亡率η和即时死亡率ηi 计算结果。 表1 国内外新冠病毒肺炎即时数据及死亡率计算结果 国别 累计确诊病例(a ) 现有确诊病例(b ) 累计治愈 病例(c 1) 累计死亡 病例(d 1) 现有方法死亡 率计算结果(η) 即时死亡率计算结果(ηi ) 中国 82,899 2,572 76,992 3,335 4.02% 4.15% 美国 305,820 283,009 14,520 8,291 27.11% 36.34% 意大利 124,632 88,274 20,996 15,362 12.33% 42.25% 西班牙 124,870 78,833 34,219 11,818 9.46% 25.67% 德国 95,614 67,787 26,400 1,427 1.49% 5.13% 英国 42,449 37,914 215 4,320 10.18% 95.26% 伊朗 55,743 32,555 19,736 3,452 6.19% 14.93% 注:中国数据来源于国家卫健委信息发布,数据截止时间2020-04-04 21:03:13;美国数据来源于霍普 金斯大学网站,数据截止时间2020-04-05 05:49:07;其他国家数据来源于各国官方通报和权威媒体报道,数据截止时间2020-04-05 05:51:35。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现有方法计算出的死亡率η与即时死亡率ηi 存在较大的误差。疫 情刚开始爆发时误差很大,如英国最为明显,现有方法计算出的死亡率η只有10.18%,而即时死亡率ηi 为95.26%;越接近于疫情结束,误差越小,如中国,现有方法计算出的死亡率η为4.02%,而即时死亡率ηi 为4.15%。 从现有方法计算出来的死亡率看,美国是27.11%,显示其目前疫情最严重,这显然导致了误解。实际上,从即时死亡率看,英国才是目前疫情最严重的国家,治愈病例才215例,死亡病例达到4320例,即时死亡率高达95.2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