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重点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重点内容

五四文学/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1、政治背景
两千年的封建史,1840年以来的近代史,晚清的颓势,1911辛亥革命,全球政治文化发展的背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国人救亡图存弃旧图新的大势所趋。




2、思想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腐朽衰落,积重难返,改良革新甚或革命已是必然之事;西方现代文明自鸦战以来输入国内,国人睁眼,上至朝廷要员下至开明知识分子无不思变图新,主张向西方学习现代技术和文明;西学东渐,洋为中用,中体西用,渐成时代强音;留学西洋,戊戌变法,西洋科技民主思想广泛传播;个性主义,现代主义各种思潮洗刷知识分子的头脑。
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李贽(卓吾)心学出现,晚清黄遵宪等民主思想,严复等介绍进化论。这是本土思想文化发展的前奏。





3、文学发展的国内国际背景
旧文学无论思想还是形式日趋没落,民间白话通俗文学占据文学阵地拥有大批读者。明中叶思想文化文学稍得喘息,李贽心学倡导人性天然反对旧学压抑人性,公安三袁性灵说造成一定影响,王夫之,顾炎武提倡民主,认为“文需有益天下”。
晚清以降,西方现代小说被大量输介,林译小说大炽,改变培养新读者及读者新的接受心理,尤其为未来五四新文学的主将的养成提供丰富的营养。梁、谭、黄、王近代文学改良是文学革命的先声预演。
“小说界革命”是晚清维新时期提出的一种文学主张,代表人物是梁启超。强调小说的政治功能,确立新小说的概念,促进晚清小说创作的繁荣。虽多是政治小说,艺术上并不成功,但它们体现出一个重要的方向和价值:力图从严肃的社会目的出发,反对以游戏的态度创作单独的娱人的作品,即后来文学研究会“为人生”主张的先声。哈佛学者王德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等文认为晚清文学是中国文学由旧转新的过渡。
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文学革命的发生已是必然,1917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石破天惊一举揭开新文学的序幕。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他们有刊物《小说月报》,是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田汉、穆木天,当时都是留日学生,出版有《创造季刊》。他们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他们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以感情为生命;他们崇天才,讲神

会,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新月社: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梁实秋等,都是欧美留学生。开始时是聚餐会性质,1925年10月徐志摩主编《晨报副刊》。1926年4月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的美(指音节)、绘画的美(指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北京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同人刊物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章川岛等。其主张和态度是:“想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昏浊停滞的空气”,“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以刊登“简短的感想和批评为主”,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鲁迅说《语丝》有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散文和杂文的刊物。



文学革命时期影响较大的文学社团还有莽原社、未名社、狂飚社、浅草社、沉钟社、弥洒社、湖畔诗社、南国社等。鲁迅最早的散文诗集:《野草》,他创办的社团有:莽草社、未名社、语丝社。先叫浅草社后叫沉钟社。湖畔诗社是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汪静之等四人。李金发是象征诗派。
湖畔诗社是“五四”文学革命前后出现的新诗团体,1922年成立于杭州。以短小清新的情诗创作为主,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学峰、汪静之等人。具有浪漫抒情倾向,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出版诗集《湖畔》、《春的歌集》等。湖畔诗人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勇于创作情诗,帅直坦城,绝无世俗的顾及,也少见艺术的雕琢,以为青春期青年诗人的热情和真挚,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以及现代新诗的勃勃生机。



五四时期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的内容?(J)
答:A现实主义占主潮地位。B浪漫主义也是五四新文学初创时期的一股强大的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是郭沫若。C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这时期还只有部分介绍和引进,还没有产生纯粹现代派作品。




1921年—1927年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特点?(L)
答:A以“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占主潮地位。
第一,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这时期出版。《论睁了眼看》是一篇批判反现实主义的旧文艺、弘扬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檄文。
第二,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

学研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
第三,除文学研究会外,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等新文学社团,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
第四,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介绍。


B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的文学主潮。
第一,异军突起的创造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郭沫若等人发表了一批主要是宣传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文学论文。
第二,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的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
第三,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有大量的翻译介绍。
第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适应了当时环境下一大批青年的要求。


C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这时期也得到发展,占有一席之地。
第一,这时期出现了象征诗派。代表作家李金发陆续推出三部象征主义诗集,穆木天和王独清还发表象征诗理论文章。
第二,许多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家,也创作了一些现代主义作品,或吸收现代主义因素于其创作中。
第三,西方现代主义许多流派这时期被翻译、介绍进来。



解放区文学的思潮特点?(J)
答:一,现实主义几乎成为解放区唯一的文学思潮,浪漫主义作为因素附丽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没有丝毫地位。
二,从文学大众化思潮发展到工农兵文学思潮,解放区文学就是工农兵文学。不足的是,解放区文学就文学思潮、艺术方法和手法而言,显得单一,缺乏丰富多样性;忽视了工农兵以外的广大题材和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








鲁迅
1、《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其第一篇《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
2、《狂人日记》塑造的狂人形象,就作者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来说,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形象,一个清醒的启蒙主义者的形象。他表现了对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
3、鲁迅一生写得最多的是杂文。前期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四本杂文集;后期有《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准风月谈》等十本杂文集。
4、《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
5、鲁迅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最早的创作者。1919年他就在《国民公报》上发表了以《自言自语》为总题的一组散文诗。
6、《朝花夕拾》原名为《旧事重提》。

精神胜利法: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妙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

阿Q的形象是什么?(J)
答:阿Q出自《阿Q正传》。是辛亥

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A阿Q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阿Q这个典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面镜子,可以在里边照出自己的或一形象来。具有深刻的针砭作用。
B小说通过阿Q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这一重大问题。


子君的形象?(J)
答:A出自《伤逝》。
B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追求妇女个性解放,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
C悲剧的社会根源是:1 封建势力的压迫 2 主人公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
D子君追求的,只是恋爱婚姻自由。奋斗的目标实现,就把狭窄的小天地当做整个世界,把小家庭生活当做整个人生意义。这样,人的性格也就必然会变得庸俗空虚、胆怯虚弱,爱情也因此褪色。这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



《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L)
答:他们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但他们有共同点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都是愚昧麻木不觉悟。
闰土是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他勤劳、质朴、坚韧,但精神近乎麻木。他儿童时代活泼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他只是默默地承受挣扎,他的希望和精神寄托,是神佛之类的偶像。
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他是村上的出场人物,知道的时事其愚昧无知可见。辛亥革命发生时他因进城而被革命党人剪去辫子,七斤为自己没有辫子而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这些都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落后缺乏觉悟。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剥削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但是他不正视现实,常以自欺自慰的种种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
通过他们农民形象,小说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农民问题。要改变农民悲惨的地位境遇和启发农民的思想觉悟,使农民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小说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中加以考察,启示了在民主革命中启发广大农民觉悟的重要性;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没有觉悟的广大农民的参加,是不会成功的,不彻底的。这是阿Q等农民形象提出的农民问题及其重要意义。




《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L)
答:他们基本属于同一种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新知识分子,受过近代教育,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
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斗;
魏连殳、吕纬甫是

社会改革有志之士。魏连殳被人说成是一个可怕的新党,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浓重的氛围中破坏神像,热衷于探讨改革中国的方法。他们是中国近代社会中最先觉醒的分子,开风气之先,与封建性旧社会对立,进行过英勇悲壮的斗争,但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
他们失败的原因:一,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和习惯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受到的压迫是深重的。
二,觉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和性格弱点。他们反抗的基础是个性主义。
魏、吕、涓等中国近代新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悲剧,其意义在于,一方面控诉了封建性旧社会对这些觉醒者、反抗者压迫的冷酷、沉重,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另一方面作品侧重描写的是他们在反封建斗争中自身的各种表现,他们的优点和弱点,他们的走个人奋斗道路和所信奉个性解放思想的作用和局限,从而提出了近代民主革命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表明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的正确道路,应别寻新路。





《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L)
答:祥林嫂、爱姑是农村劳动妇女形象,子君是青年知识女性形象。这些妇女形象深刻展示了在封建势力、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妇女的悲惨命运。
祥林嫂的悲剧是惊心动魄的,她勤劳善良,但一生坎坷,最后在祝福之夜倒毙街头。是封建礼教,制造了祥林嫂的悲剧。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压迫,从夫权、族权到神权,从阳间世界到阴间世界,联成一个周密系统的封建大网络。祥林嫂形象以血泪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启示人们,妇女问题,首要的根本是一个反封建的问题。
爱姑是因为丈夫另有所欢,她就要被休回娘家。她进行了强烈的反抗;但是封建势力十分强大,爱姑不得不屈服于七大人之流而被迫离婚。
子君由于自由恋爱婚姻自主而受到封建势力压迫,涓生失业后家庭生活艰辛,子君不得已回到旧家后在浓重的封建氛围中受尽歧视和精神压迫悒郁而死。妇女解放,必然彻底反封建,必须是妇女自身摆脱封建思想礼教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这是祥林嫂等妇女形象的意义。个性解放不能解决妇女解放问题。这是子君形所体现的意义。社会制度没有变革,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权,个性解放是很难实现的,离开社会变革,妇女追求个人幸福是很难实现的。




郭沫若
1、受惠特曼《草叶集》的影响,与宗白华、田寿昌(田汉)常通信探讨学理,后结集为《三叶集》出版。
2、1921年8月,诗集《女神》出版。为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奠基作。
3、

郭沫若小说创作始于1919年,最早发表的小说是《牧羊哀话》。
4、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和《行路难》可看做边续的中篇。
5、《残春》是五四新文学中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一篇作品。
6、《恢复》被称为中国无产阶级的第一部诗集。
7、《卓文君》《王昭君》与《聂荧》合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
8、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有:《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五部大型历史剧。


问题小说产生的原因特点?(J)
答:原因:
A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五四”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
B也间接地受到过“问题剧”和有“提出问题的文学”之称的俄罗斯传统文学的影响。
特点:
A观感的设计婚姻恋爱、教育、就业等各种社会问题。作家关注的,则是对人生意义这一生存根本问题的苦苦思索和探究。
B表现了作家们关心社会、注目现实、探究人生的创作热忱和社会功利意识,表现了他们感时忧国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心,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C问题小说的主要不足是因为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的倾斜使问题小说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漏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所冲淡,削弱了这些作品的审美价值。



乡土文学产生的原因特点?(J)
答:原因:作家都接受了鲁迅影响,而垦拓出乡土文学这块新地,是“为人生”的创作目的和写自己熟悉生活的原则相结合的必然归趋。
特点:
A带着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
B以其刚健、清新、朴野之气而一新创作界的面目,是他的基本风格。
C挟带着各地乡情民俗的记实和描写,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D大多数小说注意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人物性格比较鲜明生动,显示出较为突出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特色?(J)
答:A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针砭社会痼弊,执着于人生意义的探寻,同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表现出鲜明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B基本倾向是趋于客观写实,强调对外在世界的精密观察与真实再现,于沉着厚实中流露出深沉峻烈的情怀。
C呈现了各个作家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范。


4、创造社作家的创作特色?(J)
答:创造社作家的基本特色是浪漫主义。
A都以表现自我为中轴,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浓烈的感情投影。或感伤或豪放,都

充溢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叛逆意识,憧憬着光明的理想。
B个性主义的张扬是这些作家最突出的精神印记,五四时代追求个性解放肯定自我价值的风气,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感伤苦闷的情调。
C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丰富了小说体式,更新了传统的小说作法,以不同于写实派的途径尽可能容纳了现实生活的广阔内容,以较高的美学价值在“五四”时代激起了强烈反响。


5、五四文学的基本特色?(J)
答:A五四文学的开创性质。
B五四文学的启蒙色彩。
C五四文学的理性精神。
D五四文学的感伤格调。
E五四文学的开放意识。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J)
答:A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
B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如《雪花的快乐》。
C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D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E词藻华美,风格明丽。





沈从文
1、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汉血统,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封建行伍之家。
2、沈从文以小说创作为主,散文创作为次。是创作数量甚为宏富的现代作家之一。
3、其名作:长篇小说《长河》、中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
4、最能代表沈从文散文创作成就的,是《湘行散记》和《湘西》。



沈从文的创作思想?(J)
答:A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在小说中他真实地写自己,自由地写自己所经历的题材与所经历的磨难,以及心灵的真切感受,其作品几乎可看成他的自叙传。初期的小说与散文,赤裸而强烈地表现着“乡下人”的生命形式。
B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理想。沈从文把表现人性看成是美的极至,把它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的理想。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地主,还是农民、士兵,都着力表现他们真善美的人性。他以美好的人性反观常与变的湘西社会,构成了他的特殊的文化思辨定势。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爱与美的新的宗教”。沈从文的文艺思想弃绝传统的“载道”观念,弃绝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并以此坚守自由、独立的文化立场,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




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和风格?(J)
答:艺术特点:
A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B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
C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陪嫁、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构成一道鲜亮的风景线,使《边城》具有独异 乡土文学色彩。
风格
A《边城》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

牧歌。作者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人物描写方面,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结构方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衍生多变的波澜,切盒全、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幅幅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加上几分童心话语的调色、叙述语言的抒情化等,构成了《边城》诗一般清新俊逸的风格。
B具有牧歌的风格。它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边城”以人性的魔力,升华到了一个非对立因素的自然和谐、归真返璞的理想境界。






边城》中的翠翠形象?(J)
答:A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她的出身具有传奇性,是其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果。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
B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她的爱,单纯、自然、真挚,一切符合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天性。她对天保的托媒求亲,出于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忽然受到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逝使她在一夜之间“长大成人”。她痛苦悲伤但没有倒下,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
C她谢绝船总的好意,是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也是对传统婚姻观念进行抗争。准备接受种种磨难而等待傩送归来,是勇敢接受不幸命运的挑战,是对爱情的忠贞。 翠翠形象的塑造倾注了作者同情与讴歌的激情,流露着理想化的色彩。




《边城》中的老船夫形象?(J)
答:A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作者同样是把他放在爱与美的人性天国里进行刻画的。他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他质朴憨厚,侠义心肠。
B老船夫的善,主要通过对外孙女翠翠的呵护、关爱充分地表现出来。他是一位慈祥、仁爱,为孙女可以会出一切的爷爷。
C作者对老船夫的刻画并非置于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展示性格的复杂性,而是从之于他人、从之于孙女的人伦关系中,围绕着关于翠翠的婚事种种,特意“放大”了去表现一位平凡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浩瀚的胸襟,即一个纯真、至善、完美的人性的生命个体。



沈从文短篇小说的思想?(J)
答:A沈从文的很多短篇倾注了对湘西劳动人民穷苦命运的关注、同情并予以追问。
B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是其短篇思想上的一个显著特色。
C沈从文是站在乡下人完善的人性的立场上来看取现代都市文明的。
D为表现完美人性的理想,作者以表现青年男女的性爱作为切入视角与

中心话题。




沈从文短篇小说的文体创作的内涵?(J0
答:A沈从文短篇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集中表现在他对文体的创造上。首先,沈从文创造了三种基本文体形态。第一种是描述湘西与都市下层人物日常生活与命运的写实故事。第二种是根据民间和宗教故事创作的浪漫传奇。第三种是嘲讽、抨击现代都市上等人所谓文明的讽刺小说。
B在文体创造上沈从文追求文体结构上的千变万化,每一篇是每一篇的个性形态,互不雷同,无定格则自成一格,这是沈从文文本结构创作的秘诀。




《湘行散记》《湘西》的思想特色?(J)
答:A这两本散文集是文化的散文,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内容涉及湘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等地域文化。这方方面面的地域文化,支持着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成为其思想自由驰骋、情感自由抒写的载体。
B表现作者的炽热的本土性。
C这两本散文集表现着作者的本族性。





《湘行散记》《湘西》的艺术特色?(J)
答:A作者以我的见闻与行动为叙写线索,一方面叙述现实的人和事,另一方面将湘西历史、地理等地域文化的背景资料加以穿插糅合,浑然而为一体,避免了架空的议论与借景抒情的套路。这一特点即是这两本散文集的整体叙事风格。
B沈从文的散文是小说家的散文,习惯在具体作品中融进小说的人物对话与细节、情节的描写,往往形成小说的情节性与情景氛围。C作者的抒情呈现出多种多样姿态。





曹禺
1、1933年,曹禺在清华大学念书时(四年级)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的创作。《雷雨》是五四后出现的第一部多幕话剧,也是曹禺的成名之作。
2、《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标志着中国话剧创作的成熟。
3、《原野》是曹禺剧作中住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剧中主要人物仇虎、焦母、焦大星、金子。
4、“损不足以奉有余”概括了《日出》的思想。
5、《北京人》发表于1941年,作者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以棺材象征封建阶级的灭亡。
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J)
答:A曹禺的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有动作性、抒情性等特点。
B在人物形象方面,曹禺在《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剧 作中塑造了蘩漪、陈白露、愫方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 观众和读者所熟悉。
C曹禺的戏剧语言,不仅符合剧中人物的年龄、身份、文化教养、情趣爱好和性格特征,而且符合剧情规定的场境和人物心态,内涵丰富。


《雷雨》的思想?(J)
答:它通过家庭纠葛和劳资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性

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溃的悲剧命运。


周朴园形象?(J)
答 :他出身于封建家庭,虽到外国去留过学,却又尊崇旧道德。这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人物,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作者在剧中着重揭露他的专横暴戾、刚愎自用、冷酷无情、虚假伪善的精神面貌。


繁漪形象?(J)
答:是一个鲜明独特、复杂而富有深度的艺术形象。
A她聪明美丽,有自己的憧憬和对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这个形象体现了作家崇高的审美理想,表明了作者对压抑人性、蔑视人的尊严的行为深恶痛绝。
B蘩漪的性格是很复杂也很独特的。她悒郁而乖戾,热情而冷漠,任性、傲慢而又孤芳自赏,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走向极端。她成为《雷雨》中最雷雨式的人物。C她追求的只不过是属于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范畴的爱情婚姻的自由,“得到一个男人真正爱她的女人”的生活。
D蘩漪这个人物形象写得很真实,它的典型意义就在于通过尖锐的戏剧矛盾冲突揭露了带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激起了人们对不幸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于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深沉思考,把反封建家庭的罪恶与个性解放联系起来,赋予这部剧本以崭新的时代内容。




侍萍形象?(J)
答:是一个纯朴善良、饱经风霜而又有着顽强生活意志的劳动妇女。



《日出》思想?(J)
答:展现出一幅光怪陆离的社会图景,一方面是剥削者贪得无厌,为所欲为;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饥寒交迫,备受欺凌。“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被损害被压迫者与金钱化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冲突,构成了剧作的基本矛盾,而作者也正是从这里切入,审视金钱社会的人生世相。
《日出》的象征?(J)
答:“日出”是象征,它的寓意是说不公平不合理的黑暗社会应当被光明的社会所代替。



陈白露的形象及意义?(J)
答:是一个性格复杂的艺术形象。
A陈白露曾经有过少女青春、美丽、活泼、纡的“竹均”时代。
B在剧中作者着力写了玩世不恭、自暴自弃的一面,为了满足物质生活享受,她对潘月亭强颜为欢,用各种手段,博取对方的欢心。
C陈白露是一个受害者,她认定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是残酷的桎梏,她曾试着逃出动量她像金丝笼里的鸟失掉了在自由的天空里盘旋的能力,不得不回到自己丑恶的生活圈子里,却又不甘心这样活下去。
D在陈白露决心要救小东西的情节中,我们看到了她敢作敢为的倔强性格。
E她爱慕虚荣,她贪图享受,她挥金如土,她追求刺激…总之,她游戏

人间,而丑类们也玩弄她。
F陈白露悲剧的意义就在于它揭示了金钱统治的社会把一个年轻的女人逼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激起人们对黑暗社会的憎恶。让人们明白:人吃人的社会再也不能让它继续存在。


《北京人》的艺术特色?(J)
答:A把人物活动放在古都北平特有的典型环境里来进行考察,生动地描绘了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
B对剧中人物的性格做了细腻的刻画,把剧中人物的兴趣、癖好、心态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表现了曹禺一贯的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的关注。
C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表现人们勾心斗角,唇枪舌剑的紧张气氛和尖锐冲突,感情深沉而不外露,平淡而隽永,自然而不加雕琢,饶有诗情又富哲理。
D象征手法的运用。



《北京人》的戏剧冲突?(J)
答:A《北京人》的戏剧冲突在曾思懿与曾皓、曾思懿与曾文清、愫芳之间都表现得很尖锐
B。曾思懿与曾皓的冲突是封建家庭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这是封建制度末世的特征。
c曾思懿与曾文清、愫芳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因为夹杂着微妙的感情纠葛,显得更加复杂曲折。曾思懿自恃聪明,自私泼悍、骄横恣肆、笑里藏刀,给愫芳以精神折磨。这一复杂的冲突把三个人的性格刻画得血肉丰满。


愫芳形象?(J)
答:A愫芳是剧中最感人的形象。她出身于江南名门之家,受过封建士大夫文化的熏陶,温柔文静,承受着学生的旧思想、旧传统、旧文化的负担。
B她抒“什么可怜的人我们都要帮助”奉为生活信条。
C曹禺把人物放在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激烈冲突中细腻地描绘她的内心世界。
D愫方性格有其坚强的一面,在善良温顺的感情底下埋藏着一颗炽热的追求真人生活的心,她明白“人总该有忍不下去的时候”,所以她最后跟瑞贞出走,是有生活根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