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结课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5
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免疫学技术》课程论文 课程号:2522340任课教师 成绩 论文题目: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论文要求:教师评语:教师签字: 年 月 日正文病毒感染和抗病毒免疫[摘要]病毒性感染是指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人类的病毒性感染十分普遍,病毒性感染的病人,多数均能自愈。
严重感染的病人可发生死亡及遗留后遗症。
人体的病毒性感染多数呈隐性感染(指人体感染病毒后,不出现症状,但可产生特异性抗体)。
少数为显性感染(指人体感染病毒后,出现症状)。
病毒感染的途径的途径有多种,其主要有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眼,口和泌尿生殖道,胎盘等。
机体受到病毒入侵后,机体会做出免疫反应,而常见的抗病毒免疫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而抗病毒感染的手段主要有利用基因抗病毒和抗病毒策略。
当人体的受到病毒入侵就会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产生各种抗体来杀灭相应的病毒。
机体抗病毒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前者指获得性免疫力产生之前,机体对病毒初次感染的天然抵抗力,主要为单核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干扰素等的作用。
后者指抗体介导的和细胞介导的抗病毒作用。
[关键词]病毒感染 抗病毒反应 吞噬细胞病毒性感染是指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而一旦病毒入侵,机体免疫系统如何快速识别并及时启动免疫应答反应学院 专业_ 班级 本专 学号2_姓名 _密封线 学生须将文字写在此线以下以抵御感染和清除病毒?又如何调控免疫细胞适度产生免疫效应因子,在有效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不损伤机体正常组织以避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一、病毒感染:(1)病毒感染的概念病毒性感染是指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主要表现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及病毒寄主和侵袭组织器官导致炎症损伤而引起的局部症状。
人类的病毒性感染十分普遍,如在第三世界国家中,成人几乎都感染过单纯疱疹病毒;其他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也很普遍,几乎人人都患过此病。
计算机病毒论文计算机病毒论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说到论文,大家确定都不生疏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讨论和描述学术讨论成果的文章。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计算机病毒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计算机病毒论文11引言在网络环境中,当计算机的系统存在漏洞时,病毒便“趁虚而入”,攻击计算机的程序,使计算机产生运行故障。
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些文件、消息通过邮件、谈天工具等进行传输,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完成。
一旦发生计算机系统中毒时,就会导致信息被窃取等现象的发生。
因此,人们渐渐开头关注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所带来的安全威逼,不断地开发系统程序,完善系统漏洞,而一些恶意的病毒程序仍能捕获到系统的漏洞,并进行病毒的传播,计算机病毒已经成为网络进展的严峻阻碍,对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的讨论是保证网络环境安全的重要手段,否则会给人们生活带来肯定的损失,严峻的会威逼人们的生存。
2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及特点2.1计算机病毒所带来的危害计算机病毒隐蔽在系统中,当遇到合适的程序开头运行时,它就可以快速地传播和集中。
它可以将硬盘格式化、删除文件信息、占用磁盘空间、强占系统资源等,通过各种方式破坏计算机系统,使计算机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从而对人们的工作或是学习造成严峻的影响。
当前,随着电子商务的流行,人们更喜爱利用网络进行交易,包括购物、转账等交易,一些存在恶意行为的计算机病毒通过网络猎取个人信息、银行账号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些损失,有的甚至窃取密码等,在经济上给人们或是企业等带来极大的损失。
2.2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特点2.1.1网络环境下病毒具传播性和集中性在网络环境下,病毒可以借助网络的传播而快速集中,由于病毒通过攻击系统漏洞,随着网络中的一些网页下载、邮箱传送、谈天工具等将病毒快速地传播开。
在网络病毒史上较有影响的就是计算机网络病毒“Creeper”,消失在1971年,一旦进入网络,便快速地在许多计算机中传播。
病毒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全人类的灾害,近十年来,全世界由于感染非典而失去生命的多达919人。
“非典”作为一种新型烈性呼吸道传染病,全称是“非典型性肺炎”,国际上称之为“SARS"。
2003年,仅半年多的时间,“非典”疫情在我国及全球各地区的流行和蔓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SARS病毒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属于单股正链RNA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主要症状:发热38.5°C,咳嗽,中后期x光胸部拍片肺部片状阴影,最终可发展为呼吸衰竭而死亡。
病毒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是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细胞中增殖的微生物。
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多数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原指一种动物来源的毒素。
“virus”一词源于拉丁文。
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其主要特点是:①形体极其微小,一般都能通过细菌滤器,因此病毒原叫“过滤性病毒”,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②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故又称“分子生物”;③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④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⑤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⑥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⑦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⑧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简单理解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
病毒的复制过程叫做复制周期。
其大致可分为连续的五个阶段: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装配)、裂解(释放)。
病毒的结构病毒结构1.病毒的基本结构有核心和衣壳,二者形成核衣壳。
核心位于病毒体的中心,为核酸,为病毒的复制、遗传和变异提供遗传信息;衣壳是包围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
计算机病毒的论文2篇最近有网友想跟店铺要关于计算机病毒的论文,所以店铺就针对这种情况整合了一些很不错的论文一起分享给你参考参考~希望你满意!计算机病毒的论文一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目前计算机病毒几乎已经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近乎家喻户晓,只要接触过计算机的都能碰上它。
你说它有多恐怖,也不是。
但它总也挥之不去,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给计算机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潜在的威胁。
因此,为了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及网络信息的安全,研究对付计算机病毒的措施已刻不容缓同时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目前,病毒已成为困扰计算机系统安全和网络发展的重要问题,各行各业中的管理部门更是要增强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计算机病毒所带来的危害本文将通过我切身对计算机病毒的经历来阐述本人对计算机病毒学的认识,结合参考文献加深对计算机病毒学的理解,以达到对计算机病毒能够防患于未然及普及这方面知识关键词:计算机病毒安全防范计算机病毒的主要来源:1.搞计算机的人员和业余爱好者的恶作剧、寻开心制造出的病毒,例如像圆点一类的良性病毒。
2.软件公司及用户为保护自己的软件被非法复制而采取的报复性惩罚措施。
因为他们发现对软件上锁,不如在其中藏有病毒对非法拷贝的打击大,这更加助长了各种病毒的传播。
3.旨在攻击和摧毁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系统而制造的病毒----就是蓄意进行破坏。
例如1987年底出现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西伯莱大学的犹太人病毒,就是雇员在工作中受挫或被辞退时故意制造的。
它针对性强,破坏性大,产生于内部,防不胜防。
4.用于研究或有益目的而设计的程序,由于某种原因失去控制或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计算机病毒的类型及特点:归纳一下,计算机病毒有以下几种特点:一是隐蔽性强。
病毒可以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感染计算机而不被人察觉,等到发现时,就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
二是繁殖能力强。
电脑一旦染毒,可以很快“发病”。
三是传染途径广。
计算机病毒防范毕业论文当前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随之而来的计算机病毒也越来越多,攻击性和破坏性也越来越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病毒防范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病毒防范毕业论文篇一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病毒防范策略【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计算机遍及社会各大领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同时,计算机病毒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信息安全造成的威胁也日益严重,传播范围、扩散速度以及破坏性都急剧增长。
计算机病毒对网络用户的攻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给计算机网络和用户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现代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攻击的增强使得病毒防范技术也在不断扩展。
本文针对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病毒进行系统研究,探讨计算机病毒的有效防范措施,使得计算机及网络的安全运行得到保障。
【关键词】网络环境;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1计算机病毒概述与网络安全缺陷计算机病毒实质上是一组能够自我复制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插入到计算机程序中,对计算机的功能或数据造成破坏从而影响计算机的使用。
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病毒则是以网络为主要平台破坏目标计算机系统,对网络的安全造成威胁,因此也可以称之为网络病毒。
网络计算和分布式计算环境是基于开放性技术的,众所周知,开放性和安全性处于长期的对抗面,它们互相矛盾,而这个矛盾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中贯穿了整个发展的开始与结束。
所以,计算机网络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安全,所谓的安全机制和防范策略也达不到绝对完美的地步,它们是在一定环境与技术条件下的合理性。
2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特征(1)传播速度极快。
由于如今社会互联网的覆盖极其广泛,而病毒的主要传播渠道又是网络,新的病毒的出现可以通过国际网络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例如曾经造成欧美计算机网络瘫痪的爱虫病毒,他只用了一两天的时间传播到世界各地。
(2)破坏性极强。
一.引言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人体免疫防御系统方面的疾病。
艾滋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现在世界上每一个人实际上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艾滋病的威胁。
艾滋病被称为“世纪瘟疫”,它就像一头难以驯服的恶魔,正在慢慢吞噬着人类,危害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目前已成为毒害面最广的全球性卫生问题,至今为至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几乎无一例处走向死亡。
既然目前暂时还未出现有效的治疗方法,正确预防艾滋病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在介绍艾滋病及其发病情况、病原学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如何有效预防艾滋病,并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提出更具针对性的预防办法。
二. 艾滋病简介艾滋病:取自其英文acp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 roome的缩写的音译名AIDS。
学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或“后天性免疫失效缺损”症。
汉语称之为“艾滋病”。
是一种新发现的主要经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爱病病毒)感染传播的传染病。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
三. 艾滋病发病现状目前艾滋病感染所涉及的范围远远超过10年前人们最坏的预测,许多国家已经处于艾滋病的严重流行期,还有许多国家正处于严重流行的边缘。
从最近的艾滋病感染情况报告来看,全球艾滋病感染者的人数已达4000多万人。
在今后的10年内,如果没有有效的治疗和关怀的话,死于艾滋病的人数将达2000万之多。
四. 艾滋病病原学艾滋病之所以猖狂于全球,就在于艾滋病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直接侵犯人体免疫系统,攻击和杀伤的是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最具有进攻性的T4淋巴细胞,使机体一开始就处于丧失防御能力的地位。
艾滋病病毒一旦进入人体,就寄生于T4淋巴细胞内最核心的部位,并与细胞核的遗传物质DNA整合为一体,人体没有能力使其分开,更没有力量杀灭它,艾滋病就成为一种“病入基因”的痼疾。
艾滋病病毒随免疫细胞DNA复制而复制。
计算机病毒论文计算机病毒论文1在这个全新的21世纪,是一个以经济和科技的力气为主宰的时代,经济和科技的进展成为了社会进步的动力,社会的进展也依靠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时代的飞速进展使得网络掩盖到千家万户,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强大,但是,一项技术的快速进展是一把双刃剑,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网络的快速进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网络的快速进展也给许多非法分子供应了通道,并且,由于网络经济的特别性,使得该领域的法律规制更为简单。
1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在这个全新的时代,经济进展快速,计算机也被人们普遍使用进入了千家万户,虽然,计算机的使用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也给许多不发分子带来了机会,开头制造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码,就像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有他自己特有的复制力量,计算机病毒可以特别快速的遍布在计算机中,而且,在清除这些计算机病毒的时候又特别困难,这些计算机病毒可以把自己附在各种文件上面,随着文件的传播,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地传播。
这种计算机病毒的制造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缺陷,来对计算机内部所储存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破坏。
,我国对如何正确使用网络也制定着各种使用方式和使用原则,可是今日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朝‘钱’看的现代社会大环境下,许多人为了的利益投资:成本小、时间短、风险低并且快速获得大量资金。
因此通过网络的方式实行一些不正值的竞争手段,制造一些计算机病毒,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为自己供应收益。
2计算机病毒的特征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展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方面,但是计算机的飞速进展也给许多不法分子供应了机会,计算机病毒开头被这些不法分子利用,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主要有:隐藏性、程序性以及传播性,同时计算机病毒还有很强的危害性,计算机资源的损失和破坏,不会造成资源和财宝的铺张,但是可能会造成社会性的灾难。
2.1隐藏性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征是隐藏性强,计算机病毒是一种具有很高编程小巧的程序,这种计算机病毒通常依附在正常的计算机程序之中,或者是隐蔽在磁盘中,然后随着这些有病毒隐蔽在其中的计算机程序的使用和磁盘的使用,使得计算机病毒进行传播。
关于计算机病毒类的论文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
与此同时,在经历数次计算机病毒爆发灾难洗礼后,如何保障计算机的安全成为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计算机病毒类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计算机病毒类的论文范文一:计算机病毒及防范策略[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给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然而,计算机病毒也如幽灵一般,严重地威胁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
人们甚至因为计算机遭受病毒的攻击,造成了重大损失。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来源和特点,并掌握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程序;计算机系统;防范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写的具有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的程序代码。
在一般情况下,它寄生于其他的计算机程序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破坏功能,可入侵到计算机系统。
一旦计算机受到病毒侵入,系统数据就会丢失,系统会瘫痪,甚至硬件被破坏。
这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危害,甚至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此,笔者着重分析了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来源和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计算机病毒的种类计算机病毒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计算机蠕虫。
蠕虫的功能是自我复制并主动传播到网络系统上的其他计算机。
蠕虫与其他病毒不同的是,它不会寄生在其他程序中。
二是引导型病毒。
这种病毒是通过使计算机的硬盘或软盘的引导扇区受到感染来进行传播的。
它主要破坏的是计算机硬件。
三是宏病毒。
这种病毒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病毒,它通过使数据文件受到感染来执行指令。
四是特洛伊木马。
这种病毒是一种计算机程序,它一般伪装成某种程序,用来迷惑操作者,如算命程序、计算机游戏程序等。
虽然它不会自我复制,也不能传播到别的计算机中去,但它可以破坏数据、骗取密码等。
五是病毒制造以及黑客工具。
黑客的工具程序样式繁多。
它是计算机病毒中破坏性最大的。
计算机病毒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病毒防范论文:计算机病毒防控方式思考2、计算机病毒防火墙强化措施3、计算机病毒及维护方法4、新型计算机病毒检测分析5、民航一体化病毒查杀措施全文总字数:10660 字篇一:病毒防范论文:计算机病毒防控方式思考病毒防范论文:计算机病毒防控方式思考本文字数:121篇二:计算机病毒防火墙强化措施计算机病毒防火墙强化措施一、计算机病毒概念计算机病毒,英文名为ComputerVirus。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对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是:“程序编写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计算机的数据,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并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的雏形大概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师生在工作之余编写一些小程序,输入到对方计算机中去破坏对方正在运行的游戏程序,此类小程序即为计算机病毒的雏形。
从当初无意识的恶作剧小程序开始,发展到后来有人有意识的编写破坏或攻击对方计算机程序及数据的计算机病毒程序。
弗雷德•科恩(FredCohen)在1984年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电脑病毒实验》,其中引入“病毒”一词,这也是最早提到计算机病毒的论文。
从早期的“蠕虫”病毒、“黑色星期五”病毒、到后来的“CIH”病毒,近几年的“熊猫烧香”病毒、木马程序等。
计算机病毒广为泛滥,对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是其最大的安全威胁。
二、计算机病毒的特征计算机病毒与人体生理病毒类似,也有其鲜明的特征。
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是传染性、潜伏性、隐蔽性、破坏性、可触发性。
传染性:对于计算机病毒的判定标志是看此程序是否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计算机病毒能够自我自制,将自己嵌入到其它程序中。
例如将用户计算机上的可执行文件(如exe、bat、com格式文件)感染。
潜伏性:计算机病毒的发作有一定的条件或时间,即计算机病毒传染到用户计算机中后会潜伏下来,满足发作条件后才发作。
漳州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计算机病毒的研究与防治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OF COMPUTER VIRUSES
姓 名: 学 号: 系 别: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专 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年 级: 09级 指导教师:
2012年 11 月 20 日 摘要 自信息时代以来,计算机俨然已成了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慢慢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与我们形影不离。虽然计算机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方便了我们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创造了更高的财富价值,但伴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可避免的也带来了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给我们的日常工作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潜在的威胁。作为计算机的使用者,我们应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和防范方法以维护正常、安全的计算机使用和通信环境。因此为了确保计算机能够安全工作,研究计算机病毒防范的方式方法,已经迫在眉睫。本论文从计算机病毒概述、计算机病毒防范和清除入手,浅谈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及相应的一些的解决办法。关键词:计算机病毒;计算机安全;入侵途径;病毒防治
Abstract Since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computer has become our indispensable part, which slowly infiltrates into our lives and never leaves us. Although the computer has enriched our lives, facilitated our work, improved our work efficiency and created greater wealth value, but along with wide application of the computer, it also inevitably brings computer viruses. Computer viruses bring tremendous damage and potential threat to our daily work. As computer users, we should be aware of the invasion and the prevention ways of computer viruses to maintain a normal and safe use an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of computer. Therefor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computer security, studying how to prevent computer viruses is imminent. Starting with the overview, prevention and removal of computer virus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 virus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计算机病毒论文病毒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计算机安全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病毒的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多,给计算机和网络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从病毒的定义、种类、传播途径、危害以及防范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毒的定义和种类病毒是一种能够自我复制的程序或代码,可植入到其他程序或系统中,以达到破坏系统、篡改数据、窃取信息的目的。
根据病毒的传播方式和破坏目的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文件病毒:感染文件,并将自己加入到被感染文件的执行代码中,当用户运行时,病毒代码也会被执行,从而破坏系统或窃取信息。
2、引导扇区病毒:感染硬盘的引导扇区或软盘的引导扇区,并在系统启动时被执行。
这种病毒往往会破坏系统资源,甚至彻底使系统崩溃。
3、宏病毒:感染Office文件中的宏代码,当用户打开并执行文件时,病毒也会被执行,常用于窃取机密文件或盗取账户信息等。
4、蠕虫病毒:利用网络或邮件等方式自我复制感染其他计算机,常用于攻击大型网络和网站,献祭带宽和资源。
5、木马病毒:伪装成正常软件植入到系统中,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用户信息、窃取密码、破坏系统等。
二、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可执行文件感染:用户通过下载和安装不安全的软件,或在不信任的网站下载病毒感染的文件,从而把病毒带入到计算机中。
2、媒介感染:用户通过U盘、移动硬盘等外部存储设备将病毒传入到计算机中。
3、网络感染:病毒利用网络传输和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传播,一旦感染到某一个计算机,就会通过网络传播到其他计算机。
4、软件漏洞感染:病毒利用软件漏洞进行自我繁殖。
三、病毒造成的危害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损坏系统:病毒会修改、删除、破坏重要的系统文件和目录,使计算机无法正常启动和使用。
2、盗取信息:病毒通过监视用户的活动、窃取敏感信息和账户密码等,对用户造成损失,甚至导致个人隐私泄露。
计算机病毒论文范文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病毒也随之产生,给计算机系统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和巨大破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病毒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病毒论文范文篇一摘要:本文将从计算机病毒的研究背景、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征、类型以及防治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computer virus' research background, computer virus' definition, the characteristic, the type as well as the prevention aspect will carry on the simple analysis and the discussion.关键词:计算机病毒防治措施key words: Computer virus Prevention Measure一、计算机病毒的含义关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目前国内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对病毒是这样定义的:“编制或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因此,像炸弹、蠕虫、熊猫烧香等均可称为计算机病毒。
二、计算机病毒的特征①感染性。
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性也称为寄生性,是指计算机病毒程序嵌入到宿主程序中,依赖于宿主程序的执行而生成的特性。
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性是计算机病毒的根本属性,是判断一个程序是否为病毒程序的主要依据。
②隐蔽性。
隐蔽性是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之一。
从计算机病毒隐藏的位置来看,不同的病毒隐藏在不同的位置,有的隐藏在扇区中,有的则以隐藏文件的形式出现,让人防不胜防。
③潜伏性。
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是指其具有依附于其他媒体而寄生的能力,通过修改其他程序而把自身的复制体嵌入到其他程序或者磁盘的引导区甚至硬盘的主引导区中寄生。
有关于计算机病毒论文一、计算机网络病毒概述1.1病毒的危害: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从经济角度,军事角度,法律角度多个方面侵害了网络用户的权益。
从小处说起,它可以窃取用户的隐私,使其曝光在大众眼前。
伤害了网络用户的情感。
从经济角度说起,病毒可以致使网络瘫痪,造成商业洽谈的失败,政务网站无法正常工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如果病毒采用攻击银行网站,盗用个人电子银行帐户密码的方式,非法转走资金,可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构成刑事犯罪。
从军事角度,病毒的入侵,使得军事秘密变得毫无意义。
在火箭发射时,一个恶意的更改就会造成航道的偏转。
危害不可预估。
1.2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病毒的本质仍然是程序或者程序片段。
最早的计算机病毒出于何处众说纷纭。
有的是认为在贝尔实验室中,编程人员编写的吃掉对手编码的游戏代码,也有认为是伴随软件出售,对软件进行保护,对随意的复制,毁掉软件的代码。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病毒是如何产生其实并不需要一定争论出一个结论。
即便有了统一的结论,也并没有具体的意义。
浸提那我们应该做到的是能够认识到计算机病毒探究与防御技术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病毒的定义从宏观和狭义有,从国内到国外都有不同机构给出过定义。
这里以我国官方定义为标准介绍给大家。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二、病毒的特征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界中的病毒有相似的特征,存在着复制性(传染性)、潜伏性、破坏性(发作性)、触发性等特征。
这里以流程进行描述。
当病毒进入计算机时候,它不是选择直接破坏,而是潜伏起来,不断的复制病毒,等待发作的机会。
这和生物界的病毒原理相似。
因为单个的病毒是很微小的,破坏作用及其有限,也容易被发现杀死清楚。
所以成功的病毒,都是采用潜伏的方式,进行复制,当达到足够的数量后,在满足某个触发条件后,进行破坏(发作)。
举例来说:按以往的经验计算机病毒的触发条件可以设置为时间触发,比如某月的某个日子,固定发作。
有关计算机病毒的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病毒毕业论文一随着计算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程度日益加深,计算机病毒也在科技的推动之下日益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困扰甚至对用户造成各种损失。
因此,采取适当手段防御计算机病毒,减少乃至避免病毒感染对计算机用户造成损失已经成为一项势在必行的任务。
1、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制造的程序,意在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对计算机的信息或系统进行破坏。
这种程序通常隐匿于一些可执行程序之中,而非独立存在,具备破坏性、传染性和潜伏性。
这种病毒程序对计算机的影响轻则降低运行速度,使之无法正常运行,重则会造成机器瘫痪,这将给用户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
就是这种具备破坏作用的程序,人们称之为计算机病毒。
2、计算机病毒的特点一是攻击隐蔽性强。
这些计算机病毒往往能够以不易被察觉的形式悄无声息破坏计算机系统,等到被发现时,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二是繁殖能力强。
电脑一旦被病毒感染,就会感染其他计算机。
三是传染途径广。
软盘、有线及无线网络、硬件设备等都是病毒传播的有效媒介,病毒就是通过这些媒介自动入侵计算机并四处蔓延。
四是潜伏期长。
此种病毒在发作前可以长期潜伏于计算机之中,待条件成熟则进行破坏。
五是破坏力强、计算机病毒一旦发生作用,轻则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重则通过损坏数据和删除文件等方式致使整个计算机陷入瘫痪状态。
六是针对性强。
计算机病毒的效能能加以准确设计以适应各种环境和时机的需求。
3、计算机病毒的类型在不同范畴对计算机病毒类型有着不同的定义,以下就对计算机病毒的分类进行简要介绍:①引导区病毒。
引导区病毒即隐藏于硬盘或软盘引导区的病毒,当计算机从被病毒感染的硬盘或软盘启动时,隐藏于引导区的病毒就会发作;②文件型病毒。
文件型病毒主要寄存于一些文件之中,往往利用对病毒进行编码加密或者其他技术来伪装自己;③脚本病毒。
脚本病毒通过特殊语言脚本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它需要主软件或者其应用的环境可以对其进行准确的识别并翻译这种脚本语言中的指令;④“特洛伊木马”程序“。
你还在为论文而忧愁吗?下面就让给大家分享几篇有关计算机病毒的毕业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计算机病毒毕业论文一随着计算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程度日益加深,计算机病毒也在科技的推动之下日益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困扰甚至对用户造成各种损失。
因此,采取适当手段防御计算机病毒,减少乃至避免病毒感染对计算机用户造成损失已经成为一项势在必行的任务。
1、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制造的程序,意在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对计算机的信息或系统进行破坏。
这种程序通常隐匿于一些可执行程序之中,而非独立存在,具备破坏性、传染性和潜伏性。
这种病毒程序对计算机的影响轻则降低运行速度,使之无法正常运行,重则会造成机器瘫痪,这将给用户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
就是这种具备破坏作用的程序,人们称之为计算机病毒。
2、计算机病毒的特点一是攻击隐蔽性强。
这些计算机病毒往往能够以不易被察觉的形式悄无声息破坏计算机系统,等到被发现时,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二是繁殖能力强。
电脑一旦被病毒感染,就会感染其他计算机。
三是传染途径广。
软盘、有线及无线网络、硬件设备等都是病毒传播的有效媒介,病毒就是通过这些媒介自动入侵计算机并四处蔓延。
四是潜伏期长。
此种病毒在发作前可以长期潜伏于计算机之中,待条件成熟则进行破坏。
五是破坏力强、计算机病毒一旦发生作用,轻则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重则通过损坏数据和删除文件等方式致使整个计算机陷入瘫痪状态。
六是针对性强。
计算机病毒的效能能加以准确设计以适应各种环境和时机的需求。
3、计算机病毒的类型在不同范畴对计算机病毒类型有着不同的定义,以下就对计算机病毒的分类进行简要介绍:①引导区病毒。
引导区病毒即隐藏于硬盘或软盘引导区的病毒,当计算机从被病毒感染的硬盘或软盘启动时,隐藏于引导区的病毒就会发作;②文件型病毒。
文件型病毒主要寄存于一些文件之中,往往利用对病毒进行编码加密或者其他技术来伪装自己;③脚本病毒。
脚本病毒通过特殊语言脚本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它需要主软件或者其应用的环境可以对其进行准确的识别并翻译这种脚本语言中的指令;④“特洛伊木马”程序“。
病毒学结课论文
题目: 朊病毒的研究进展
学 院 生命科学学院
学科门类 理 学
专 业 生物技术
学 号 2011445003
姓 名 侯红霞
指导教师
陈 川
2014年1月12日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结课论文
朊病毒的研究进展
侯红霞 2011445003 生物技术1班
摘 要
朊病毒是一种新型的蛋白感染因子,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从而引发哺乳动
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如羊瘙痒病、疯牛病、库鲁病等。该毒体被摄入后破坏脑组织结构,
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目前不可医治。本文主要叙述了朊病毒的发现,特征,治病机制等,并
对朊病毒研究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字:朊病毒 发现 特征 治病机制 意义与展望
朊病毒又称朊毒体、蛋白质侵染因子,是一类仅由蛋白质构成的感染性物质,不含核酸,
可自我复制的一类病毒,被归类为亚病毒因子。朊病毒是已发现病毒中最小的病毒,并且对
一些物理、化学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不受干扰素干扰,因此朊病毒的研究与治疗是一件很
困难的事。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研究出彻底治疗朊病毒的有效方法,只能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一 朊病毒的发现
1730年,在欧洲某些地区的羊群中出现一种疾病,被传染的病羊身体运动平衡性失调,
最终瘫痪、死亡。由于病羊不停地在栅栏和墙上摩擦挠痒,因此得名“羊瘙痒病”。20世纪
后羊瘙痒病仍然在英国和法国的某些农场中流行蔓延,但是人们对其发病机理毫不了解,无
可适从[1]。195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盖达塞克在新几内亚地区的库鲁人部落发现了一
种被称为“库鲁病”的怪病,表现为协调功能丧失,直至痴呆死亡。盖达塞克实地考察后发
现当地人有食死者脑组织的习俗,并在患者脑组织中发现有失去功能的“淀粉样蛋白”,但未
发现常见的致病因子。1963年盖达塞克研究小组以大猩猩为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库鲁病
的病原体不具有DNA或RNA特性,可能是蛋白质,而且可以传播感染[2]。盖达塞克在库鲁
病流行病学上的重大研究成果使他获得197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1972年,盖达塞克之后的另一位美国科学家普鲁塞纳,以仓鼠为动物模型研究羊瘙痒病。
他用核酸酶和蛋白酶进一步证实羊瘙痒病的病原体为蛋白质,并将其命名为“朊病毒”,随后
又提出了朊病毒致病的“蛋白质构象致病假说”和朊病毒可能的结构[3]。由于蛋白质作为致
病因子的观点不符合当时公认的遗传中心法则,因此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认可。几年后,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结课论文
朊病毒的致病机理得到验证,证实了致病因子就是朊病毒。普鲁塞纳凭借自己超前的科学预
测和杰出的工作获得了1997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朊病毒的发现表明蛋白质也可以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进一步证明了生命遗传信息载体
的多样性,使克里克于20世纪中叶提出的从DNA到RNA再传递到蛋白质的生物遗传信息
中心法则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同时也揭示了羊瘙痒病、疯牛病、库鲁病等系列疾病的发病机
制,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 朊病毒的特征
2.1 朊病毒的性质
普鲁辛纳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初步搞清了引起瘙痒病的病原体即朊病毒的一些特点。
朊病毒具有传染性、致病性、对宿主范围的特异性,其大小只有30~50nm,比已知的最小的
常规病毒要小得多。研究发现,朊病毒对物理因素,如紫外线照射、电离辐射、超声波以及
80~100℃高温等,均有相当的耐受能力,同时对一些化学试剂与生化试剂,如甲醛、羟胺、
核酸酶类等表现出强抗性,能抵抗蛋白酶K的消化[4]。在生物学特性上,朊病毒能造成慢病毒
性感染而不表现出免疫原性,不受干扰素的影响。
2.2 朊病毒的结构
正常人和动物细胞中朊蛋白称为PrPc,致病性朊病毒蛋白为PrPsc。PrPc和PrPsc两者是由
同一基因PRNP编码的,其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两者是异构体,本质差别在于构象上的差异。
PrPc的α-螺旋为42%,β-折叠仅为3%,而PrPsc的α-螺旋为30%,β-折叠反而高达43%。
PrPsc是由于PrPc的一些α-螺旋变构为β-折叠,三维构象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其形成发生在
翻译后的加工过程[5]。
三 朊病毒的治病机制
朊毒体蛋白PrPsc和神经细胞细胞膜上的蛋白质PrPc有相同的一级结构即氨基酸序列,
蛋白质都是糖基化,与膜通过GPI方式相连[6]。它们的不同之处是构象上的区别,而不是共
价改变。朊毒体蛋白被吃下去之后不被消化,同时因为他和体内的蛋白质有相同的一级结构,
也不会被免疫系统清除,于是积累下来。外来PrPsc循环于血液之中并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
脑内,干扰PrPc的合成与功能,导致朊病毒病的发生,与体内的正常蛋白接触时,会诱导其
转化为朊毒体蛋白[7]。PrPsc不能被酶分解,于是在神经中大量积累,在脑部形成斑块,最终
导致中枢神经细胞死亡,脑组织被破坏。脑部受破坏的区域不同,发病的症状也不同,如果
感染小脑,则会引起运动机能的损害,导致共济失调;如果感染大脑皮层,则会引起语言、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结课论文
记忆力及行为能力下降等。
普鲁塞纳等人认为朊病毒的增殖是一个指数增长的过程,其复制较合理的解释是一个
PrPsc先与一个PrPc结合,形成杂合二聚体,然后PrPsc以自身为模板,将PrPc转变成PrPsc,再
释放出两个PrPsc,产生的2个PrPsc又可以去结合2个PrPc,释放出4个PrPsc。这是一个周而复
始的循环过程,一旦发生容易引发恶性循环,当PrPsc累积到一定的浓度后就会损害神经元[8]。
朊病毒的大量研究实验证实了普鲁塞纳的假说。
现已测定出一些朊病毒的分子结构,发现人与绵羊、牛、鼠等多种动物朊病毒基因具有
高度同源性。此外,还发现朊病毒的传播途径为饮食感染、医源性感染、遗传感染等。食用
污染的动物组织、使用医源性的角膜移植、脑膜移植、被污染的器械以及家族遗传等都可能
感染上致病性朊病毒[9]。
四 朊病毒的研究意义与展望
朊病毒的研究有两大重大突破:一方面,它补充了 “中心法则”,否定了遗传载体都是
核酸的理论,证明了蛋白质也可以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中心法则”认为DNA复制都是自我
复制,蛋白质是靠DNA转录为RNA,再由RNA翻译成为蛋白质,而朊病毒蛋白是直接由蛋白
质自我复制,这一发现丰富了生物学相关领域的内容,对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毒学、
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对探索生命起源与生命现象的本质有重要意义;另一方
面,人们根据朊病毒的特征已经可以人工合成具有传染性的朊病毒,构建重组朊蛋白对于今
后药品开发和朊病毒的新治疗手段有重大意义,为进一步研究朊病毒迈出了宝贵的一步。
从朊病毒被发现到现在为止,科学家们在朊病毒的研究中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虽然
有很多的突破,但是缺少直接的实验证据,在深入的研究中还有很多的瓶颈问题仍未解决,
如:朊病毒感染单位、PrPc和PrPsc的精确结构及其在转变中产生的结构变化、生理机能、防
治药物等。因此,朊病毒蛋白因子的本质和朊病毒疾病的发病原因仍然是当今生物学和医学
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彻底弄清楚其本质和引发疾病的发病原因,将有望成为新的研究领域,
有待进行深入探讨。我坚信,我们人类凭借聪慧的大脑一定可以攻克难关,找出解决办法,
远离朊病毒的侵扰。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结课论文
参考文献
[1] 李盛,黄伟达.诺贝尔奖百年鉴—构筑生命[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157~161.
[2] 王学,田波.朊病毒的研究进展[J] .中国病毒学,1997,12,4:302~308.
[3] 刘瑞,翁屹.从羊瘙痒病到疯牛病—朊病毒发现史[J] .中华医史杂志,2009,39,3:175~177.
[4] 郑艳军,李媛媛,郑艳霞等.朊病毒及生态学意义[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3:66~67.
[5] 谭皓文.朊病毒的研究进展[J] .科技风,2010,24:217~218.
[6] 葛忠源.朊病毒的研究进展[J] .中国牧业通讯,2009,2:10~12.
[7] 包凤华.朊病毒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 .国际病毒学杂志,2010,17,1:27~30.
[8] Prusiner SB.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pfions[J].J Mad,2001,344:1516~1526.
[9] Jackson GS,Clarkke AR.Mammalian prion proteins[J] .Current Opinion in Structural Biology,2000,
10,1: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