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胖馒头之谜——探究面粉发酵的方式及原理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胖馒头之谜——探究面粉发酵的方式及原理

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本课例为生物、化学跨学科知识整合课例。课例整合了生物、化学的相关知识,具体如下表所示。

生物

化学

整合焦点

课题设计 酵母菌能够通过呼

吸作用分解葡萄糖,产生水与二氧化碳,

并释放能量。

碳酸氢钠加热能够分解成分解成碳酸

钠、二氧化碳和水;

碳酸氢钠与酸反应

能生成二氧化碳。

面粉发酵

胖馒头之谜

——探究面粉发酵的方式与原理

跨学科概念图

课例基于初中生物酵母菌呼吸方式及酵母菌的应用、初中化学小苏打(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及应用的知识,用生活中常见的发酵面粉蒸馒头作为主题,将两个学科的知识有机的融合起来。在本课题中,学生需要设计对照实验,来探究不同的发酵方法制作出来的馒头在外观、蓬松度、口感等方面的差别,同时通过自主阅读与观看演示实验的方式了解不同发酵方式背后的科学原理。

课例旨在培养学生解释生活现象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素养、跨学科认识世界的视角。重点培养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科学观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不同的发酵方式蒸出来的馒头区别吗?

给出任务:今天我们来探究面粉不同的发酵方法,看看通过不同的发酵方法制作出来的馒头在外观、蓬松度、口感等方面的差别。可能有同学提出一些发酵方法

设计探究活动教师:应该针对提问怎

么做假设?

教师:我们的探究活动

要探究的因素(变量)

是什么?应该如何设

置对照实验?

让学生讨论2分钟。在

任务单上写下实验设

计方案,并交流分享。

教师帮助完善实验设

计方案,并进行小组间

的分工。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强化训练学生利用控

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

验的能力,从而培养学

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实践:揉面PPT展示揉面步骤操作

步骤说明

教师进行分组指导

学生根据PPT指导,进

行揉面的实践操作,并

用手机拍摄与记录问题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

及团队分工协作的能

自主学习发酵原理在发酵的等待时间内,

教师安排学生自主阅

读所发材料,了解三种

不同发酵方法背后的

科学原理

学生自主阅读所发材

料,并完成任务单相应

问题

培养学生的科学阅读

与自主学习能力

演示实验揭秘发酵原理化学教师结合PPT展

示碳酸氢钠的两种化

学反应,并分别验证所

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

学生继续等待面团发

酵,同时观看教师的演

示实验

通过现场实验直观展

示科学原理,便于学生

的理解与接受

生物教师展示酵母利

用葡萄糖呼吸产生二氧化碳

化学教师总结面粉发酵的原理,体外的化学反应与有机体内的化学反应,本质上都是化学反应

教师让学生观察面团的变化,并记录现象学生可能会提到酵母菌

发酵的面团会有淡淡的

酒香与酸味

学生听讲、思考、记笔

记、提问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践:上锅蒸PPT展示分切面团的步

骤,教师指导学生将发

酵完的面团分成四份

等大的小面团,并揉成

圆球形,上锅蒸。

学生根据指导分面团,

上锅蒸面团。在等待面

团熟的过程中,学生完

善任务单。教师在各组

之间收集学生在探究过

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照

片素材。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

及团队分工协作的能

品尝及讨论将不同组的四个馒头

分别分发给每一个组,

保证每一个组都有四

种不同的馒头。

教师强调科学方法:

观察

明确的目的

全面而细致

及时做记录

让学生用眼睛观察馒

头的外观,用手感受馒

头的蓬松度,用鼻子和

舌头品尝不同的馒头

的风味及口感。

现场生成探究结论,记

录在白板上

学生观察、记录、提问

培养学生的观察、归

纳、比较的能力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二课时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精品课教案_7

第二课时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复习提问】 1. 你知道氯化钠有哪些主要生理作用? 2. 在粗盐提纯中几次用到玻璃棒,其分别起什么作用? 【教授新课】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氯化钠的一些主要知识,本节我们将学习另外几个常见盐的相关知识。 一、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用途:广泛用于玻璃、造纸、洗涤剂的生产 2.碳酸氢钠化学式:NaHCO3 。俗名:小苏打。用途:蒸馒头时刻用它作发酵粉,医疗上用于治疗胃酸过多,但不能治疗胃溃疡。 3. 碳酸钙化学式:CaCO3 大理石、石灰石、珍珠、汉白玉、蛋壳等的主要成分。用途:装饰材料。 回忆与思考: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 + 2HCl = CaC2l + H2CO3 H2O + CO2 ↑ 分析与思考: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在化学式的组成上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 气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否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实验探究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是否都能产生CO2 ? 实验步骤:向盛有0.5g 碳酸钠的试管里加入2mL 盐酸,迅速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进管口,并将导管的另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用碳酸氢钠代替碳酸钠进行上述实验,并分析。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上述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 Na2CO3 + 2HCl = 2NaCl + H2CO3 H2O + CO2 ↑ NaHCO3 + HCl = 2NaCl + H2CO3 H2O + CO2 ↑ 综上所述:1.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 气体。

2020版高中生物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和细胞呼吸的类型精练(含解析)人教版必修1

第1课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和细胞呼吸的类型 一、选择题 1.在有氧存在时,呼吸作用反而受到抑制的生物是( ) A.衣藻B.乳酸菌 C.小麦D.酵母菌 解析:选B 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所以在有氧气存在时其呼吸作用受到抑制。 2.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真核细胞都能进行有氧呼吸 B.空气中的病毒一般进行有氧呼吸 C.原核细胞也可能进行有氧呼吸 D.无氧呼吸除了不需要氧气,其他条件与有氧呼吸相同 解析:选C 有些真核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如蛔虫细胞,A错误;病毒无细胞结构,所以不能进行细胞呼吸,B错误;有些原核细胞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如蓝藻和好氧菌,C正确;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所需的酶条件也不相同,D错误。 3.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 ) A.吸收空气中的O2B.吸收空气中的CO2 C.检测酒精的产生D.检验CO2的产生 解析:选B 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CO2。 4.酵母菌在面粉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能使面团膨胀的物质是( ) A.酒精B.水 C.二氧化碳D.氧气 解析:选C 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均可产生CO2,气体受热膨胀。 5.研究人员选取体长、体重一致的斑马鱼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训练组,其中训练组每天进行运动训练(持续不断驱赶斑马鱼游动),对照组不进行。训练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两组斑马鱼在静止时及相同强度运动后的肌肉乳酸含量,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乳酸是由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转化形成的 B.静止时斑马鱼所需ATP主要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 C.运动训练可降低无氧呼吸在运动中的供能比例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厨房中化学---蒸馒头学案

厨房中的化学-…蒸馒头学案北京五十七中李淑香环节一猜测蒸馒头时所用食品添加剂起什么作用? 资料一:面粉自然发酵的原理 而粉是由蛋白质、碳水化介物等成分组成的,面团自然发酵是靠空气中的野生酵母和各种杂菌(比如:醋酸杆 菌和乳酸杆菌)来进行发酵,发酵产生人最的有机酸存在面团中,使面团有酸味。 资料二:蒸馒头时常用食品添加剂 食用小苏打:化学幺称叫碳酸氢钠。本品对于油炸、詁东、烘焙等面粉发酵疏松作用,仗品制作过程中会与面粉发酵产生的酸性物质产生二氧化碳,使之蓬松。 食用纯碱:化学名称叫碳酸钠,俗名莎打、纯碱。本胡对于油炸、清蒸、烘焙等面粉发酵疏松作用,食品制作过程中会与面粉发酵产生的酸性物质产生二氧化碳,使之蓬松。 泡打粉:它是由苏打粉配合其它酸性物质,并以玉米粉为填充剂的白色粉末。泡打粉是?种复介膨松剂,又称为发泡粉和发酵粉,主要用于粮仗制品Z快速发酵。 酵母粉: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下都能'I存。酵母在牛命活动中放出二氧化碳,半加热慢 头时,二氧化碳受热膨胀,从馒头中跑出,馒头便酥松多孔且柔软了。酵母发酵时不会使面团过酸或过碱,不用添加碱。 猜测:老师蒸馒头时所加食品添加剂在馒头制作过程中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环节二设计实验证明添加剂所起作用 实验药品:酚猷试剂、石蕊试剂、pH试纸、发酵面肥、苏打、小苏打、蒸怖水 实验仪器:试管、药匙、玻璃棒、烧杯、表面皿 K设计实验方案 按操作、现象、结论设计实验方案(文字或闽图都町以) 2 环节三.从实验室寻找酸性物质进一步验证添加剂作用 实验药品:楠盐酸、稀硫酸、醋酸、苏打、小苏打、澄清石灰水 实验仪器:试管、帯单孔塞的导气管、钥匙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厨房中化学----蒸馒头

《厨房中化学-----蒸馒头》教学设计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李淑香 《厨房中化学------蒸馒头》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李淑香单位: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邮编:100038

碳酸钠、碳酸氢钠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引出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再通过学生已有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知识,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含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盐,具有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共性。也为后边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本节课主题课题的确定源于对深度学习学习和理解。也是深度学习探究课型。 我想要完成教学目标需要学生完成一个挑战性的任务,而这个挑战性任务应该具有的特征: 来源于身边熟悉问题,贴近生活的真实情景,这个任务还能承载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知识目标。所以蒸馒头这样一个任务正好满足上述要求。因此本节课题定位《厨房中化学------蒸馒头》 分析蒸馒头这样一个素材中包含的化学原理如下 1、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酸反应能产生二氧化碳-----新学内容 2、面肥自然发酵后形成有机酸使面肥显酸性-----未知的 3、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水溶液成碱性-------未知新学的 4、面肥发酵显酸性原理及其它蒸馒头的原理---与本节内容关系不大 针对不同的原理把本节课设计成不同的学生活动 1、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酸反应能产生二氧化碳----------------------实验探究 2、面肥自然发酵后形成有机酸使面肥显酸性 ------------------------实验探究 3、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水溶液成碱性 ------------------------- 实验探究 4、面肥发酵显酸性原理及其它蒸馒头的原理---与本节内容关系不大----------科普 阅读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的教学分为四个环节:环节一、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生活中的用途,其中可以做蒸馒头食品添加剂。环节二、认识碳酸钠碳酸氢钠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作用。环节三、进一步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盐酸、硫酸、醋酸反应化学性质。环节四、讨论哪种蒸馒头方法好?上述环节中,环节二、环节三是教学重点,环节三也是是教学难点。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胖馒头之谜——探究面粉发酵的方式及原理

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本课例为生物、化学跨学科知识整合课例。课例整合了生物、化学的相关知识,具体如下表所示。 生物 化学 整合焦点 课题设计 酵母菌能够通过呼 吸作用分解葡萄糖,产生水与二氧化碳, 并释放能量。 碳酸氢钠加热能够分解成分解成碳酸 钠、二氧化碳和水; 碳酸氢钠与酸反应 能生成二氧化碳。 面粉发酵 胖馒头之谜 ——探究面粉发酵的方式与原理 跨学科概念图 课例基于初中生物酵母菌呼吸方式及酵母菌的应用、初中化学小苏打(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及应用的知识,用生活中常见的发酵面粉蒸馒头作为主题,将两个学科的知识有机的融合起来。在本课题中,学生需要设计对照实验,来探究不同的发酵方法制作出来的馒头在外观、蓬松度、口感等方面的差别,同时通过自主阅读与观看演示实验的方式了解不同发酵方式背后的科学原理。 课例旨在培养学生解释生活现象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素养、跨学科认识世界的视角。重点培养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科学观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不同的发酵方式蒸出来的馒头区别吗? 给出任务:今天我们来探究面粉不同的发酵方法,看看通过不同的发酵方法制作出来的馒头在外观、蓬松度、口感等方面的差别。可能有同学提出一些发酵方法 设计探究活动教师:应该针对提问怎 么做假设? 教师:我们的探究活动 要探究的因素(变量) 是什么?应该如何设 置对照实验? 让学生讨论2分钟。在 任务单上写下实验设 计方案,并交流分享。 教师帮助完善实验设 计方案,并进行小组间 的分工。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强化训练学生利用控 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 验的能力,从而培养学 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实践:揉面PPT展示揉面步骤操作 步骤说明 教师进行分组指导 学生根据PPT指导,进 行揉面的实践操作,并 用手机拍摄与记录问题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 及团队分工协作的能 力 自主学习发酵原理在发酵的等待时间内, 教师安排学生自主阅 读所发材料,了解三种 不同发酵方法背后的 科学原理 学生自主阅读所发材 料,并完成任务单相应 问题 培养学生的科学阅读 与自主学习能力 演示实验揭秘发酵原理化学教师结合PPT展 示碳酸氢钠的两种化 学反应,并分别验证所 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 碳 学生继续等待面团发 酵,同时观看教师的演 示实验 通过现场实验直观展 示科学原理,便于学生 的理解与接受

高中化学(人教2003课标版)必修1 3-2-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高中化学(人教2003课标版)化学1(必修)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二课时) 面团变馒头——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教学要求是这样陈述的: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叙述中强调了两个侧重点:(1)课堂设计要贴近生活;(2)要开展实验探究。 【教材分析】 一、本课时内容源自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1(人教版)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二、教材的地位: 1、初中化学介绍了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纯碱不是碱,是盐;本课时要求学生对比碳酸钠碳酸氢钠碱性的强弱;在后面的第四章第一节实验4-1中:有要求在硅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的操作;选修四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要重点学习盐溶液的酸碱性,本课时教材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初中化学有溶解度、溶解性,溶解热效应的介绍;本课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别在1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中加入几滴水和10毫升水时的现象区别,这是对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提升与拓展。 3、第一章学习了《从实验学化学》,本课时的学习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具体的认识材料。 4、第二章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本课时学生可以进一步体会到分类是高效学习的好方法。同时与“离子反应”相互衔接,教材要求学生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5、更关键的是:元素化合物本身就是是中学的基础知识,也是构成世界的基础物质。同时本课时学习中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都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本课时教材无论从知识体系,还是能力培养,还是认识世界等各个方面都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一、知识方面: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什么是酸、碱、盐;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了什么是酸后,完成对碱的模拟自主探究,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从离子观点了解什么是酸、碱、盐。 难点: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教学过程: 本课题在知识结构上可分为三部分。 首先,从酸碱指示剂的实验,简单地反映酸和碱能与指示剂反应并显示不同的颜色,从 而说明酸和碱作为不同类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使学生对酸和碱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在此基 础上,具体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用途等,并通过学生总结的方式,简单归纳几种酸和碱各自相似的化学性质。关于酸和碱的腐蚀性是结合具体物质来介绍的;最后,在学生 对酸和碱的性质有了一些认识以后,通过酸和碱溶液的导电实验,来说明酸和碱为什么会具有一些共同的性质。 本课题在介绍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采用了探究式的写法,目的是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能根据学过的知识来主动探究未知,从而对这部分内容有更深的认识。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建议 1.在介绍常见的酸和碱之前,可以启发学生列举出见过或知道的酸和碱。然后再用指示剂进行实验,实验用的酸和碱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2.关于用植物的花等做指示剂的探究活动,可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些花或果实;应叮嘱学生不要随意采摘公共场所等地的花。 3.关于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有些反应学生已经学过,如酸与金属的反应、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酸碱与指示剂的反应等。教学中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 回忆、类推,井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归纳和小结。 4.对于酸和碱,教材最初介绍酸类物质和碱类物质对没有给出定义,在介绍酸碱溶液导电实验后,也没有直接给酸和碱下严格的定义,只是解释酸和碱为什么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帮助学生认识酸和碱。所以,教学中不要过分强调死记定义,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解离的角度介绍酸和碱的定义,但不宜加深和拓宽。 5.关于酸和碱的通性,课程标准没有作出具体的要求,教材只是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从学过的几种物质来进行简单归纳,教师可在教学中进行指导,并在课题小结对做适当总结。[提问]:试管中的紫色石蕊试液,在不借助任何化学药品的情况下,能否使之变成红色学生演示:向试管中吹气。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追问]:为什么会变色?学生回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提问]:除了碳酸,还有其他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吗? 探究实验:分别在下表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或酚酞。 加入无色酚酞试液后溶液的颜色变化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的颜 色变化 食醋 石灰水 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复习_第11章_盐、化肥_生活中常见的盐(有答案)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复习第11章盐、化肥 11.1 生活中常见的盐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2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36分,) 1. 某盐碱地的土壤溶液中含有Na+,加入稀盐酸后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此盐碱地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A.NaCl B.NaOH C.Na2CO3 D.Na2SO4 2. 下列实验操作或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将50.0mL酒精与50.0mL蒸馏水混合,所得溶液体积小于100.0mL B.向加碘食盐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变蓝 C.“粗盐提纯”实验中,过滤时将悬浊液直接倒入漏斗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气体 3. 下列各组物质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同组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后,在滤纸上留下两种不溶物质的是() A.Ca(NO3)2、BaCl2、AgNO3 B.MgCl2、KOH、NaCl C.CuSO4、Ba(OH)2、Cu(NO3)2 D.K2CO3、CuSO4、KCl 4. 对以下实验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混合研磨,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C.分别点燃一小块棉纤维和羊毛纤维,都产生了烧焦羽毛的气味 D.铁粉末投入过量的稀硫酸中,固体溶解生成浅绿色溶液 5. 在发酵面团时加入下列某种物质的溶液糅合,既能除去面团中的酸,又能使蒸出的馒头疏松多孔.这种物质是() A.纯碱 B.熟石灰 C.烧碱 D.食盐 6. 检验碳酸盐最简便的方法是() A.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 B.加入盐酸,放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放入水中不溶解 D.加热,放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7. 下列有关酸、碱、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十单元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教案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酸”对你来说一定不陌生。调味用食醋有酸味,是因为食醋中含有醋酸;一些水果有酸味,是因为食醋中含有醋酸;一些水果有酸味,是因为水果中含有各种果酸。“碱”对你来说可能不如酸那样熟悉,其实你也遇到过。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它们都属于碱。酸和碱是两类不同的物质。 【知识网络】 要点一、酸碱指示剂 1.遇到酸或碱时能发生特定的颜色变化,这类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通常也简称指示剂。 2.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它们与酸、碱溶液作用时显示的颜色如下表: 溶液 指示剂 酸性溶液(例:盐酸) 中性溶液(例:食盐 水) 碱性溶液(例:氢氧化钠溶液) 紫色石蕊试液 变红色 不变色 变蓝色 无色酚酞试液 不变色 不变色 变红色 【要点诠释】 1.酸碱指示剂只能对溶液的酸碱性做出一个定性的推断,对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程度的判断则需测溶液的酸碱度。 2.酸碱指示剂跟酸或碱溶液反应显示不同的颜色。变色的是指示剂,不是酸或碱溶液。 3.显酸性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例如NaH SO 4溶液显酸性,但不是酸;Na 2CO 3溶液显碱性,但它不是碱。 要点二、几种常见的酸 1.酸:在溶液中解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2.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Ⅱ.同步讲解 Ⅰ.课堂导入

1.下列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A.稀盐酸 B.石灰水 C.食盐水 D.水 【答案】A 【解析】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酸性物质。石灰水显碱性,食盐水和水都显中性。 【总结升华】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紫色石蕊试液遇到中性溶液不变色。 2、柠檬汁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由此可知柠檬汁() A.显酸性 B.显碱性 C.显中性 D.无法确定 【答案】A 3.从①纯碱②氢氧化钙③盐酸④高锰酸钾四种物质中选出适当物质,并按下列要求填空:〔除(4)外,其余每小题均用序号填空〕 (1)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_________。 (2)人的胃液里含有少量的_______________,可以帮助消化。 (3)为使馒头松软可口且无酸味,在蒸馒头之前,先加入一些_______________。 (4)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②(2)③ (3)①(4)2KMnO4△ K2MnO4+MnO2+O2↑ 【解析】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应是碱性物质,氢氧化钙价廉可大量使用;人的胃液为酸性环境;馒头松软的原因是馒头发酵产生的酸和纯碱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缘故,这样即降低了酸度,使馒头无酸味,又可使馒头松软可口。【总结升华】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4.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质量不变的是() A.石灰水B.氯化钠C.浓盐酸D.浓硫酸 【答案】B 1.白蚂蚁除了会蛀蚀木头以外,它分泌的蚁酸还会腐蚀很多建筑材料。下列建筑材料不容易被蚁酸腐蚀的是(填字母)。 A.铜栏杆 B.钢筋 C.大理石 【答案】A 【解析】蚁酸具有酸的通性。钢筋的主要成分是铁,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们都能与蚁酸反应;铜不能与蚁酸反应,不容易被蚁酸腐蚀。 【总结升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后面金属不能与酸发生反应。铜排在氢的后面,故不能与蚁酸反应。 2.下图是某趣味实验装置图。挤压胶头滴管后,可观察到气球胀大的现象。请回答: 气球胀大的原因,发生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是。

蒸馒头化学原理

蒸馒头化学原理 蒸馒头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美食之一,用面粉为主要原料,经过发酵、揉制、制型、蒸熟等工序制成。蒸馒头不仅口感松软、香甜可口,而且富含营养,是人们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那么,蒸馒头的制作涉及的有哪些化学原理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蒸馒头的制作工序。蒸馒头的制作涉及到麦粉、酵母、糖、水等多种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发酵、揉制、发酵、制型、蒸熟等工序制成。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原料和制作工序都会涉及到不同的化学反应。 麦粉是蒸馒头的主要原料,其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在蒸馒头的制作过程中,淀粉会发生水解反应,将淀粉分解成糖,形成甜味和香味。同时,淀粉还会经过酵母的作用而发酵,释放出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松软。这种发酵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化学反应,反应式为: C6H10O5 + H2O --(酶)--》(C6H12O6)n 另外,酵母在蒸馒头的制作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将面团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形成半胱氨酸、赖氨酸等多种物质,增加蒸馒头的营养价值。这个

过程可以通过氨基酸分析和摩尔质量计算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和测定。 此外,制作面团的加水比例也是关键。水和淀粉在加热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胶体物质,在高温情况下形成一种粘合作用。这种作用可以帮助面团在发酵和膨胀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结构,避免面团发生开裂、散开等现象。 还有一个关键的过程是蒸熟。在蒸馒头的过程中,水汽通过面团的孔隙渗透进入面团内部,使得面团加热升温,淀粉水解,酵母发酵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同时水分蒸发,面团膨胀。这是一种物理变化,但同样与化学反应和热学原理密切相关。 总之,蒸馒头的制作涉及到多种化学反应和热学原理,其中最重要的是淀粉水解和发酵、酵母分解蛋白质、面团中水的作用等等。这些化学原理的合理应用,是制作出美味、松软、营养的蒸馒头的保证。

解释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蒸馒头的原理论文

解释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蒸馒头的原理论文 当我们饥饿时,每每看到“白白胖胖”的馒头,就会不自觉地咽口水。为什么小小的面团被蒸汽蒸过之后就会变“胖”呢?为什么有的馒头吃起来又香又甜,而有的馒头吃起来却会发酸?有的馒头发黄有的馒头却很白,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奇妙的变化都与化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馒头为什么会又白又胖还有甜味,从面粉到馒头的形成过程当中又包含有多少化学反应?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进入奇妙的化学世界去寻找答案吧! 面粉是由小麦经筛选清洗后研磨而成的,其主要成分是淀( (CHIn03)n)。淀粉与水混合后利用其附着性使淀粉颗粒抱团,从而形成面团。在过去发面时,大人们都是用“老面”当“起子”,让面团发酵。“老面”的作用不可小视,它就相当于现在的酵母粉,其中.含有大量的酵母茵,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气体;而在有氧条件下会进行有氧呼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由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会在馒头中“乱跑”,导致馒头形成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面团也就变“胖”了。面团在发酵过程中,只有表面的淀粉糊可以接触到空气,面团内部的淀粉要在无氧环境中发酵,进行无氧呼吸,由于生成的酒精易挥发,所以在蒸好的馒头中仅有少量酒精残留,这不但不会影响到馒头的味道,酒精带有的微微香味反而会使馒头味道更好。我们在吃馒头时,淀粉在咀嚼过程中被口腔中的淀粉酶催化,从而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麦芽糖(CH20:).由于麦芽糖具有甜味,所以我们就会觉得吃的馒头又香又甜。“老面”作用很大,但使用“老面”也有弊端。由于“老面”中同时含有乳酸菌,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乳酸,所以用“老面”发酵蒸出来的馒头有时会发酸。如果在用“老面”蒸馒头时加入少量的纯碱来中和乳酸的话,这种情况就可以避免了。

初中生物学、化学跨学科教学初探

初中生物学、化学跨学科教学初探 作者:林亚 来源:《中学生物学》2018年第06期 摘要从生活实际情境出发,选择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面粉发酵”作为跨学科学习主题,带领学生探究面粉的发酵方式及发酵原理,让学生亲历探究性学习构建和整合的过程,并通过跨学科概念图的构建,帮助学生围绕主题“面粉发酵”,进行生物学、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以跨学科的视角认识与理解问题。 关键词生物学化学跨学科概念图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科学是一个整体,对自然界的了解和探索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生物学与化学在知识与方法上方面均有密切的关联,化学对于解释生命本质起到重要作用,生物学的发展为化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为了让学生能够从跨学科的视角去了解与探索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教师需要适当地去除学科间的壁垒,进行生物学与化学的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是主题式教学,即围绕某一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视角对主题相关知识进行建构,将原本没有直接联系的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其互相补充与促进,从而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下面以“探究面粉发酵的方式及原理”为例,从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课堂教学的组织、双师的配合三个方面对跨学科主题式教学的实践活动进行初步探索。 1跨学科知识的整合 课例“探究面粉发酵的方式及原理”来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馒头制作。馒头在制作时需要经过“醒面”这一步骤,而这个步骤其实就是发酵。面粉发酵方式有很多种,有先用酒曲发酵,然后加入苏打或小苏打进行酸度调节的;有直接使用泡打粉发酵的;也有用酵母粉进行发酵的……因此不同的人对“面粉发酵”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仅是无机物之间的化学反应,有的则是认为是利用了酵母菌呼吸的产物(生物化学反应)。但无论用何种方法发酵,其本质都是通过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作用(二氧化碳)使面团内部产生气孔,蒸熟后才会蓬松。 笔者参考2010年陈英和等提出的“跨学科概念图”的构建方法,围绕“面粉发酵”这一主题,从生活中的事实案例(实例)出发,抽象出一般概念,再进一步归纳、抽象出具有学科取向的核心概念,最后从跨学科的视角整合出跨学科核心概念,构建了“面粉发酵”跨学科概念图(图1)。跨学科概念图的使用,有助于学生对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以及对问题本质的认识。 2课堂教学的组织

馒头的发明原理

馒头的发明原理 馒头的发明原理涉及到面团发酵、蒸制等工艺。在面食类食品中,馒头作为一种常见的主食,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馒头的发明原理可以追溯到面食的发酵和蒸制工艺,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馒头的发明原理。 首先,馒头的主要原料是面粉和水,经过面团的制作和发酵过程,最终成品是口感柔软、香甜可口的馒头。制作馒头的过程中,面粉是最基本的原料。面粉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和蛋白质,是面食类食品的主要成分。在制作馒头的过程中,加入适量的水后,开始搅拌面团。通过搅拌面团,可以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与水充分混合,形成均匀的面团。在搅拌的过程中,面团会逐渐变得柔软而有弹性,这是因为面粉中的蛋白质在受到外力作用下产生了面筋,并且面团中的淀粉也开始吸水膨胀。 接下来,面团需要进行发酵。发酵是制作馒头的重要工艺之一。发酵是指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面团中的酵母菌作用下,使面团中的淀粉和蛋白质产生化学变化,使面团体积膨胀,产生气孔,从而使馒头变得松软和有弹性。发酵的过程中,酵母菌会分解面粉中的淀粉和蛋白质,产生二氧化碳和醇类物质,这些气体会使面团膨胀,并且在面团中产生大量气孔。在发酵的过程中,面团的韧性和延展性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能够使馒头具有更好的口感和香味。 最后,经过发酵的面团需要进行蒸制。蒸制是馒头制作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使馒头成品的重要工艺之一。蒸制是指将发酵后的面团放入蒸笼或蒸锅中,以蒸汽

作为传热方式将面团中的水分蒸发,使面团中的酵母死亡并且表面凝固,从而制成成品。在蒸制的过程中,面团中的气孔会进一步膨胀,从而使馒头变得更加松软和有弹性。同时,蒸制也能够使馒头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膜,这个膜能够阻止馒头中的水分蒸发过快,保持馒头内部的湿润和香甜。蒸制的时间和温度是影响馒头质量的重要因素,适当的时间和温度可以使馒头成品更加美观和口感更好。 总的来说,馒头的发明原理包括面团制作、发酵和蒸制三个重要工艺。这些工艺的有机结合,使得馒头成为一种口感柔软、香甜可口的主食。在制作馒头的过程中,水和面粉是最基本的原料,而面团的搅拌、发酵和蒸制工艺则是保证馒头质量的关键。馒头的发明原理不仅是中国传统烹饪技艺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食物口感和营养价值的追求。因此,馒头这种简单而美味的食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至今仍然是人们餐桌上的主食之一。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江西吉水二中刘国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条件和产物; (2)阐明细胞呼吸的本质; (3)设计对比实验。 2.能力目标 (1)进行对酵母菌呼吸方式的探究和相关的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酒后驾车的危害。 (2)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条件及产物,并设计出可行的验证实验。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三、教材分析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实验教材《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上的一个探究实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探究实验的设计与进行,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活动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探究技能。“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是本模块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要组织学生对“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更加熟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使学生对“细胞呼吸”有一定了解,为下面的教学打下基础。但由于酵母菌细胞呼吸反应需要较长的时间(根据教材上的话8~10小时,文献上改良后的方案也得1小时左右),限于课堂的45分钟,故本探究实验的

教学重点放在实验设计与分析。(霍湘.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教学设计. 生物学教学,2007,32(9).) 四、教学对象分析 有些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探究的意识和欲望较强,但大部分学生依旧习惯被动的接受知识,对探究活动兴趣不高,探究能力很局限,为了促进大家的全面发展,要注意组织好小组分配。 五、教学过程 1.导入(4分钟) 提问学生“大家今早上吃的是什么早餐啊?”由学生回答的“面包、馒头、牛奶……”引出面包或馒头。让学生观察教师课前准备好的面包与馒头的食物,引导学生得出“面包与馒头松软程度不同是因为气孔数目及孔大小的差别造成的”。点明“气孔是由酵母菌在面团发酵过程中通过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造成的”,从而引出细胞呼吸。 2.对细胞呼吸进行讲解(3分钟)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向学生说明细胞呼吸生成的“其它产物”可能为乙醇或乳酸,对酵母菌而言,它在无氧条件下可产生酒精。 3.由学生讲解酵母菌的基本特性(8分钟) (1)已分好的两组分别选出一个代表以PPT或板书的形式做汇报(每人3分钟); (3)根据汇报时同学们的反应,结合班里成员的数目及平时的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7-8人),要将上面1组和2组的同学穿插的分到各小组中,要考虑到各个同学的能力及课前的准备情况。 注:在上次课结束时,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下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酵母在面包发酵中的作用,二组下课后查阅资料了解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分布、繁殖方式等特性。告知学生在下节课初将随机抽取同学给大家做报告,这样可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增强他们自己主动学习意识及探索的精神,也可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便于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同现

馒头的化学原理

馒头的化学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馒头作为我国传统的主食之一,其制作过程涉及到许多化学原理。本文将从面粉与水的化学反应、酵母在馒头制作中的作用以及馒头的发酵过程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馒头制作过程中的化学原理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馒头的制作过程,为日常生活中的馒头制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探讨馒头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展望馒头制作的未来发展,将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美食。本文旨在全面解析馒头的化学原理,使读者对馒头有更深入的了解。 1.2 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所示: 文章结构部分: 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讨论馒头的化学原理。在引言部分中,将对馒头的背景和重要性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在正文部分中,将重点讨论面粉与水的化学反应、酵母在馒头制作中的作用以及馒头的发酵过程。最后,在结论部分中将总结馒头制作的化学原理,探讨馒头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并展望馒头制作的未来发展。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全面了解馒头的制作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1.3 目的

目的部分的内容: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馒头制作过程中的化学原理,通过分析面粉与水的化学反应、酵母在馒头制作中的作用以及馒头的发酵过程,来揭示馒头制作背后的科学道理。通过对馒头制作的化学原理进行深入剖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馒头的制作过程,并且对于提高馒头的质量和口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本文还将探讨馒头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并展望馒头制作的未来发展,为读者提供对馒头制作有更全面了解和展望。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馒头制作的化学原理,并且激发对于传统食品制作的兴趣和热爱。 2.正文 2.1 面粉与水的化学反应 馒头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它的主要原料是面粉和水。在制作馒头的过程中,面粉与水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面粉主要由淀粉和蛋白质组成,而水则是一种溶剂。当面粉和水混合在一起时,淀粉颗粒开始吸收水分,形成胶状物质。这个过程称为“吸水膨胀”,在这个过程中,淀粉颗粒之间的结合变得松弛,面团变得柔软。 除此之外,面粉中的蛋白质还会和水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形成面团的结构。水和面粉中的蛋白质可以形成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使得面团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10单元酸和碱单元测试卷(含答案)(2)

第十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4分) 1.从物质的组成角度解释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 A .酸都能在水中电离出H B .酸都含有酸根 C .酸中都含有氢气 D .酸中都含有氧元素 2.下列关于硫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B .稀硫酸能用来除铁锈 C .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混合得白色沉淀 D .浓硫酸倒入水中,溶液温度会降低 3.下列有关熟石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熟石灰又称为消石灰 B .熟石灰由生石灰与水反应而制得 C .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 .熟石灰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4.装运化学药品氢氧化钠的车辆应贴的图标是( ) A B C D 5.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浓盐酸有挥发性 B .HC1分子在运动 C .Y 杯溶液的颜色会改变 D .Y 杯内发生了置换反应 6.白蚁能分泌出蚁酸。蚁酸的化学性质与盐酸相似,能腐蚀很多物质。下列最不容易被蚁酸腐蚀的是( ) A .镀锌水管 B .铜制塑像 C .大理石栏杆 D .铝合金门窗 7.现有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钠溶液三种无色溶液,小丽认为可用下列四种试剂进行一次性鉴别,你觉得不可行的是( ) A .无色酚酞溶液 B .pH 试纸 C .23Na CO 溶液 D .紫色石就溶液 8.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 ①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②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③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④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泄漏的浓硫酸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9.下列检测某溶液pH 的操作正确的是( ) A .将pH 试纸投入待测液,对照标准比色卡读数 B .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沾在置于洁净表面皿的pH 试纸上,半分钟内根据试纸呈现颜色,对照标准比色卡读教 C .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沾在用蒸馏水润湿的pH 试纸上,对照标准比色卡读数 D .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沾在pH 试纸上,3分钟后对照标准比色卡读数 10.下图是表示在9.8 g 10%的稀24H SO 中逐滴滴入10%的2Ba(OH)溶液的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 是时间,Y 是pH B .X 是水的总质量,Y 是24H SO 的质量 C .X 是加入2Ba(OH)溶液的质量,Y 是沉淀物质的质量 D .X 是加入2Ba(OH)溶液的质量,Y 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11.向一定量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B C D 12.下列变化不能表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的是( ) A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后,混合溶液的温度升高 B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后,混合溶液的质量增大 C .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后,红色褪去 D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后,混合溶液的pH 7< 13.某同学郊游时不慎被蜜蜂蜇伤,蜜蜂的刺液是酸性的,为减轻疼痛可以在蜇伤处涂抹( ) A .食醋(pH 2≈) B .牛奶(pH 6.5≈) C .矿泉水(pH 7≈) D .肥皂水(pH 10≈) 1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用pH 试纸测得酷酸溶液的pH 为9 B .用稀盐酸除去铁表面的铁锈 C .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 .浓硫酸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

春九年级化学下册 专题复习(二)实验与探究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

专题复习(二) 实验与探究 专题概述 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中的必考内容,考查的内容主要有:(1)实验基本操作,如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气密性、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等;(2)气体制取的原理及装置的选择的应用;(3)几个重要实验,如混合物的分离、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操作、物质在氧气中发生燃烧反应的实验;(4)常见物质的检验,主要是H+、OH-、Fe3+、Cl-、SO2-4、CO2-3、NH+4等的特征反应;(5)掌握物质的鉴别和鉴定及分离和提纯;(6)综合实验和简单实验方案设计(或包括确定实验原理、仪器、药品、装置及实验步骤或对实验进行补全或改进等)。 一、化学基本操作与实验 1.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例1】下列玻璃仪器的名称错误的是( ) A.普通漏斗 B.锥形瓶 C.集气瓶 D.长颈漏斗 【解析】分液漏斗有一活塞可以控制液体的流量;而长颈漏斗没有活塞,无法控制液体流量,故D为分液漏斗而不是长颈漏斗。 【答案】 D 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药品的取用方法,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仪器的洗涤,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过滤,蒸发,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药品的存放实验安全要求,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例2】(某某中考)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本操作。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A不正确;试剂瓶的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B不正确;给试管加热时,液体的体积应少于试管容积的1/3,C不正确;胶头滴管应竖直向下,不能伸入试管内,D的操作是正确的。 【答案】 D 二、气体的制取、干燥与净化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设计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设计教案及反思 训练者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的对受训练者的身心进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阅历、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说明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力量阅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九班级化学下册教案设计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关怀! 人教版九班级化学下册教案设计1 一、学情分析: 这一级九班级同学基础很差,同学两极分化非常严峻,优等生比例很小,学习进展生所占比例太大,其中进展生大多数对学习热忱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忱高,但对问题的分析力量、计算力量、试验操作力量、概括力量存在严峻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的学问拓展和学问的综合力量方面不够好,同学反应力量弱。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复习时常以以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和化合物等学问,化学基本试验操作和试验操作技能和规律结构等为骨架。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动身,适当拓宽学问面,以开阔同学的眼界,培育同学面对将来的适应力量,体现义务训练的性质和任务。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 以同学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水、空气、溶液,以及碳等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学问,同时有方案地穿插支配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育同学

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 力量,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老师支配教学和便于同学学习和把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第二个特点,突出了以试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力量要求,每一块中都有有许多同学试验和试验探究,同时又留意了同学力量的培育。 三、教学目标 1、理论学问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同学的生活实际,使同学学以致用。激发同学学习化学的爱好。培育同学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育同学的力量和创新精神,使同学会初步运用化学学问说明或解决一些简洁的化学问题。 2、使同学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学问,把握化学试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同学学习化学的爱好,培育同学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育同学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同学初步运用化学学问来说明或解决简洁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力量。观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力量。 4、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育同学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5、重视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留意启发同学的智力,培育同学的力量。使同学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