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霉素的历史

青霉素的历史

青霉素的历史

今天我们介绍的是贵比黄金的青霉素是怎样变得比水还便宜的。在19世纪以前微生物细胞工厂主要用于食品的的改造。进入20世纪,微生物细胞工厂开始生产甘油、柠檬酸、乳酸和丙酮等工业原料。20世纪30年代,微生物细胞工厂生产了一种重要的产品—维生素C,到了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微生物细胞工厂最重要的产品之一—青霉素。1928年,苏格兰生物学家Alexander Fleming在青霉菌的分泌物中发现了青霉素。

他本身不是研究霉菌的,是研究细菌的。细菌生长在培养基上,越长越多最后会形成一层菌苔。

图上黄色的部分就是细菌形成的菌苔。他发现在青霉菌的周围细菌无法生长,形成一个一个透明圈。他意识到青霉菌分泌的一样东西到培养基中导致细菌无法生长。于是他对青霉菌的分泌物进行了纯化,最后得到了青霉素。

1938年,澳大利亚的病理学家Howard Florey与英国生化学家Ernst Boris Chain等人合作研究青霉素抵抗细菌感染作用。他们在小鼠中证明了青霉素可以有效的抵抗细菌的感染。然后他们进行了第一

次人体实验,虽然第一次人体实验失败了,但最终还是获得了成功。这个失败的原因,稍后就会讲到。由于这三个人在青霉素发现和应用中的重大贡献,他们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

我们来看看青霉素是如何生产青霉素的。合成青霉素的原材料是氨基已二酸、半胱氨酸、缬氨酸。整个合成途径需要3个酶的参与。相比而言化学法合成的青霉素就要麻烦多了,成本又高昂。生物合成效率远远高于化学合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青霉素是青霉菌用来杀死环境中其他细菌的争夺养分的一种利器。在你死我活的微生物世界中,青霉菌就靠这招在进化中活了下来。这必须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合成过程。这是化学合成无法比拟的。所以目前几乎所有的青霉素都是由青霉菌来生产的。但是青霉素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产量太低。我们刚刚说了Florey和Chain第一次人体治疗实验失败了。其实治疗刚开始的时候青霉素的效果非常好,患者的病情已经开始好转。但是由于青霉素的产量太低。Florey手上的青霉素很快用完。到了最后他们不得不从患者的尿液中提纯青霉素后继续使用,坚持了5天终于弹尽粮绝,患者病情再次恶化,最后去世。所以说失败的原因并不是青霉素效果不好,而是剂量不够。到了1942年3月,美国利用青霉素成功治愈了第一位患者。但每天20万单位的用量,用去了全美青霉素产

量的一半。因此说青霉素产量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青霉素发展的最大瓶颈。

怎么让青霉菌生产更多的青霉素呢?提高青霉素包括其他微生物细胞工厂的产品产量的两大关键:

①优化内因:提高菌株自身的生产能力。

20世纪40年代这时候连遗传物质是DNA都没有搞清楚,所以没有办法像现在一样利用基因工程来有目的的改造基因。青霉菌当时只能用人工的方式来筛选。

②优化外因:优化培养条件和生产工艺。

对于青霉素生产工艺的优化为之后的微生物细胞工厂的工业化生产树立了标杆,奠定了基础。

我们先来看看外因。1941年Florey和他实验室的另外一位科学家Heatly来到了美国伊利诺斯州的美国北部地区研究所与Andrew J. Moyer一起合作研究怎样提高青霉素的产量。

为什么要来美国呢?可不要忘记当时的时代背景。1941年盟军和法西斯正处于白热化·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把研究放在英国,保不齐哪天就被德国的飞机给炸飞了。所以要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北部研究所位于美国中部,远离战火同时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田可以为微生物的发酵提供足够的原料。几位科学家对青霉素对青霉素的发酵工艺进行了诸多的优化。

玉米浸出液是一种玉米加工时的副产品。科学家发现把它放到青霉菌的培养基中青霉菌可以长得更好。相当于是个变废为宝的方法。另外一个重要改变就是用乳糖替换培养基中的葡萄糖。这其中的道理我们稍后会讲到。通过这些改变他们把青霉素的产量由2个单位每毫升提升到了20个单位每毫升。在1943年之前,因为生产青霉素菌株都来源于同一个祖宗。那就是Fleming首次发现青霉素时所用的菌株。

美国为了寻找能够更高效的生产青霉素的的菌株费尽了心思。在北部研究所的科学家只要在家里、田地里看到了青霉菌都会拿回来试一下。1943年,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新的菌株。该菌株的青霉素产量比Fleming的菌株高上百倍。但是科学家对此还不满足。他们采用X射线和紫外线对菌株进行诱变。这些射线会对DNA造成损伤。它就会引起基因的改变。在一般条件下,绝大多数的突变都是没有意义的。有的突变甚至会降低青霉素的产量。但是会有极少数的突变会提高青霉素的产量。事实证明这招很管用。科学家通过诱变将青霉素的产量提高了750倍。介绍完内因和外因。我们再来看看社会需求对生物技术发展的推动。时至二战如果一方得到一种促进伤员康复的药物将极大的提高作战能力。这也使得国家对于青霉素的需求极为迫切。

美国政府要求包括惠氏、默克、辉瑞、施贵宝等各大药物公司都全力生产青霉素。通过上述合力从实验室到公司,青霉素的生产规模得到了大力的提升。从一开始的1L培养瓶(1%产率)到最后38吨发酵罐(80%~90%产率)青霉素的产量有了火箭般的蹿升。到1942年6月美国生产的青霉素只够治疗10个人。1943年5月之前,美国生

产了400个人剂量的青霉素。1944年6月,美国为盟军诺曼底登陆准备了230万人剂量的青霉素。产量的上升伴随着价格的下降。1942年的时候青霉素无价。到1943年20美元/人剂量。1946年55美分/人剂量。现在5元人民币/人剂量。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技术的发展使贵比黄金的青霉素最终卖得和水一样便宜。青霉素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抗生素具有深远意义。青霉素使得二战中盟军的死亡率减少了12%~15%。自青霉素问世以来,挽救了至少6000万人的性命。对于青霉素的深入研究,开启了对于其他抗生素的发掘和使用。青霉素的生产为工业化发酵技术提供了标准化的流程,推动了微生物产业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青霉素的生产流程。这是一张标准流程图。

很复杂。所以我们换一张卡通流程图来解释一下。

生产青霉素的第一步是准备培养基。培养基就是微生物的食物,它的食物要包括碳原(糖),也就相当于我们吃的米饭,氮源也就相当于我们吃的肉,第三个是无机盐。青霉素生产所需的的氮源是玉米浸出液。玉米浸出液是玉米加工的副产品,玉米被泡在50~60℃的二氧化硫溶液中,用于软化果粒,便于后期加工。浸泡过的溶液就是玉米浸出液。这其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为青霉菌提供了优质的氮源和无机盐。接着说碳原,一般来说微生物最喜欢的碳原都是葡萄糖。可是我们刚才提到了Andrew Moyer等人发现用乳糖来替代葡萄糖就可以大幅度的提升青霉素的产量。这是为什么呢?青霉菌虽然可以生产青霉素,但这是一件很耗费能量的事。如果说环境中存在足够多的葡萄糖,青霉菌的策略就是抓紧繁殖,不需要生产青霉素。因此葡萄糖会抑制青霉素的生产。但如果周围出现了其他细菌来抢葡萄糖,葡萄糖水平下降。青霉素就开始生产了。把这些和它抢的家伙干掉。所以说青霉素的生产是一个经典的负反馈的过程。青霉菌通过感受葡萄糖的浓度来调节青霉素的产量,在保障能量的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杀死竞争对手。我们再来看看乳糖,乳糖可以替代葡萄糖作为碳原。乳糖不会抑制青霉素的合成,青霉菌在发现周围没有葡萄糖的情况下觉得肯定有其他细菌在偷吃,所有就拼命的生产青霉素来杀死这些细菌,但实际上这些细菌并不存在。多生产出来的青霉素

都变成了我们人类的产品。下一个步骤就是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灭菌是利用高压和热来杀死培养基中的所有生命体。基本原理跟我们的高压锅差不多。所以工业上的灭菌装置看上去就是个大号的高压锅。为什么要灭菌呢?灭菌可以保证青霉菌是培养基中唯一的生物。青霉菌就可以在不受其他生物干扰的情况下生长。你可不希望在养羊的时候混进一只狼吧?

第三步是准备种子液。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一些物质来促进自身的生长。如果在起始培养基中微生物浓度过低。就会导致这种促生长物质的浓度过低,不能促进生长。所以我们不能直接把一丁点的青霉菌接到38吨的发酵罐里。现在先把微生物接种在少量的培养基里面。这就叫做种子液。然后,种子液里的微生物浓度比较高。它可以生长的比较快。当微生物生长到一定浓度之后,再转移到大量的培养基中生长。接着逐步增加培养基的量,最终达到工业级的生产规模。通过这种接力式的接种方式可以保证培养液中培养物质的浓度,可以明显的缩短培养周期。

接下来就是发酵了。青霉菌在发酵罐中生产青霉素。发酵罐要对温度、压力、PH、补料、铁离子进行实时监控。目的在于提供青霉素生产的最佳环境。一般这个过程持续4~5天。现在发酵罐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最大的可以达到100吨。在生产过程中,青霉菌将青霉素释放到培养液中。在发酵完成之后,首先就是要将菌体去除,常用的方式是过滤。图中展示的就是一个真空过滤装置。

随后要对培养基中的青霉素进行提纯。这里利用青霉素在不同溶液中溶解度不同的特性。青霉素在酸性条件下容易溶解于有机溶剂。将培养液的PH调至酸性,采用醋酸丁酯和戊酯等溶剂进行萃取。

水相中的青霉素就跑到有机相中去了。

下一步是离心。将含有青霉素的有机溶剂与水溶液分开。这个时候青霉素还不算太纯。所以还要利用水溶液和有机溶剂对青霉素进一步萃取。

最后获得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高纯度青霉素。这个时候再把溶液调节至碱性,青霉素的溶解度下降,晶体析出,用离心机经晶体分离出来。

最后一步是干燥。结晶获得的青霉素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在大型干燥器中,利用热空气将青霉素吹起,去除其中的水分。不过温度不能太高否则就容易造成青霉素的失活。这就是青霉素的工业生产流程。这套流程为微生物细胞工厂产品的生产树立了标杆。

青霉素的历史

青霉素 青霉素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抗生素,他是由英国伦敦大学教授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928年发现的。当时,弗莱明正在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有一次,他把含有葡萄球菌的液体装到有明胶溶液的圆盘里,准备盖上盖子放到培养器里加温,以便研究细菌的繁殖情况。可是他恰巧忘了盖盖子,等到观察时却发现盘上附着一层青灰色霉菌。弗莱明把它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他吃惊地发现,在这种霉菌的近旁,竟没有葡萄球菌的踪影。这一偶然的发现令弗莱明惊喜万分,他将这种青灰色霉菌命名为“盘尼西林”,即青霉素。后来,弗莱明进一步研究证明,青霉素在被稀释800倍以后仍能抑制细菌生长,并且在高浓度下也不会损害细胞。弗莱明终于实现了他寻找新药的愿望。从他发现青霉素以来,人们找到了2000余种不同的抗菌药。1945年,弗莱明同英国的弗洛里和德国的蔡恩三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分别治疗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继青霉素之后,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不断产生,增强了人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但与此同时,部分病菌的抗药性也在逐渐增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目前正在开发药效更强的抗生素,探索如何阻止病菌获得抵抗基因,并以植物为原料开发抗菌类药物。 [3] 青霉素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青霉素G有钾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免注入人体形成高血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 [3]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于β-内酰胺类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 [3] 使用该品必须先做皮内试验。青霉素过敏试验包括皮肤试验方法(简称青霉素皮试)及体外试验方法,其中以皮内注射较准确。皮试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险性,约有25%的过敏性休克死亡的病人死于皮试。所以皮试或注射给药时都应作好充分的抢救准备。在换用不同批号青霉素时。干粉剂可保存多年不失效,但注射液、皮试液均不稳定,以新鲜配制为佳。而且对于自肾排泄,肾功能不良者,剂量应适当调整。此外,局部应用致敏机会多,且细菌易产生抗药性,故不提倡。

青霉素的发展

青霉素的现状及发展 摘要: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本篇从青霉素的历史、结构表征、分类、生产方法、抑菌原理、及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青霉素青霉素分类青霉素生产方法 一、青霉素的历史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1928年弗莱明将青霉菌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之后,弗洛里在一种甜瓜上发现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霉素的霉菌,并用玉米粉调制出了相应的培养液。1940年弗洛里和钱恩用青霉素重新做了实验,证实青霉素既能杀死病菌,又不损害人体细胞,原因在于青霉素所含的青霉烷能使病菌细胞壁的合成发生障碍,导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动物的细胞则没有细胞壁。美国制药企业于1942年开始对青霉素进行大批量生产。这种新的药物对控制伤口感染非常有效。1953年5月,中国第一批国产青霉素诞生,揭开了中国生产抗生素的历史。截至2001年年底,我国的青霉素年产量已占世界青霉素年总产量的60%,居世界首位。 二、青霉素的结构表征

青霉素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青霉素g有钾盐、钠盐之分。 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但其青霉素类抗生素常见的过敏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发生率最高可达5%~10% 。使用前必须先做皮内试验。青霉素过敏试验包括皮肤试验方法(简称青霉素皮试)及体外试验方法,其中以皮内注射较准确。在换用不同批号青霉素时,也需重做皮试。 三、青霉素的分类 青霉素可分为三代:第一代青霉素指天然青霉素,如青霉素g(苄青霉素);第二代青霉素是指以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改变侧链而得到半合成青霉素,如甲氧苯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第三代青霉素是母核结构带有与青霉素相同的β-内酰胺环,但不具有四氢噻唑环,如硫霉素、奴卡霉素。按其特点可分为: 青霉素g类:如青霉素g钾、青霉素g钠、长效西林等。 青霉素v类:(别名:苯氧甲基青霉素、6-苯氧乙酰胺基青霉烷酸)如青霉素v钾等(包括有多种剂型)。 耐酶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新青ⅱ号)、氯唑青霉素等。

青霉素发展史

青霉素发展史 在与疾病生死搏斗的漫长而悲惨的历史中,人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听天由命,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病人一个个死去。而1941年诞生并被运用到临床医学的青霉素的出现,点燃了人们内心希望的火种,传染病不可战胜的神话成为了历史。 青霉素,又称盘尼西林(Penicillin)是一种全新的抗菌素,能杀灭多种病菌(如肺炎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和治疗多种炎症(如肺炎、关节炎、脑膜炎、坏疽、梅毒等),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此外,青霉素使用的安全范围非常大,除少数对它过敏的人外,大多数病人都能用它来杀菌消炎。并且,它的毒性低,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理想药物。 青霉素是由英国的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首先发现的。1928年,弗莱明因忘了清洗自己专门培养细菌的培养皿,意外地发现了一种能杀死葡萄球菌的青色细菌。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弗莱明证明这种青色细菌能杀菌,他将这个发现写进了论文,并把它命名为“青霉素”。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病理学家弗洛里和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得到了英国和美国的相关组织和基金会的支持,经过不懈的努力提纯出青霉素的结晶。 1940年,青霉素时入临床试验阶段,经过对五位受试者的临床观察证明青霉素具有较好的效果。1942年,青霉素在美国大批量生

产。这些青霉素不仅纯度相当高,而且产量也很高,很快就被广泛运用到临床治疗中,大大降低了疾病的死亡率,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在二战期间,青霉素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挽救了无数伤员的生命,与原子弹、雷达一起被视为二战中最伟大的三大发明。1943年青霉素药物完成了商业化生产并且正式进入临床治疗。 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1985-1990年,青霉素的产量急剧增长,市场需求扩大,发展十分迅速,可以说是进入了青霉素发展的黄金时期。 直到今天,青霉素仍然是流行最广、应用最多的抗菌素。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类的抗生素已有数十种之多,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葡萄球菌传染性疾病,如脑膜炎、化脓症、骨髓炎等;溶血性链球菌传性疾病,如腹膜炎、产褥热,以及肺炎、淋病、梅毒等。可以说,青霉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自它诞生起,便掀起了医学界寻找抗菌素新药的高潮,将人类带进了一个合成新药的崭新时代,是人类发展抗菌素历史上的里程碑,同时也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目前在青霉素的生产中,主要是通过生物工程获取。发酵过程是制药企业和化工企业的重要生产环节,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对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各项指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控制方案也向着更加复杂、更加高级的方向发展,这些都给青霉素的自动化生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控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这种时代大生产的要求。因此,生产厂家也在不断

青霉素的发现与历史

青霉素的发现与历史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它的发现与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本文将介绍青霉素的发现过程、对医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它在临床应用中的局限性。 一、青霉素的发现 青霉素最早是由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在1928年发现的。当时,弗莱明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种青绿色的霉菌,它抑制了附近细菌的生长。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弗莱明发现这种霉菌分泌的物质可以杀死多种细菌,这就是青霉素。 然而,在弗莱明的研究中,青霉素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直到十年后,英国的奥克斯福德大学科学家佛洛里对青霉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才发现了它的巨大潜力。佛洛里和他的团队成功地提取出纯净的青霉素,并证明了它对多种细菌的杀菌作用。 二、青霉素的重要意义 青霉素的发现对医学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有效的抗生素。在青霉素发现之前,人们对于细菌感染的治疗非常有限,常常依赖于外科手术或草药治疗。青霉素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使得细菌感染可以通过简单的药物治疗得到有效控制。 其次,青霉素的发现也为后续抗生素的研发奠定了基础。青霉素的成功启发了科学家们对其他微生物产生的物质进行研究,从而发现了许多其他类别的抗生素。这些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健康状况。 三、青霉素的局限性

尽管青霉素在医学上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但它也有一些局限性。首先,青霉素 只能对细菌感染起作用,对于病毒感染无效。这是因为细菌和病毒的生物特性不同,导致它们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也不同。 其次,青霉素的广泛使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细菌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长期暴露在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压力下,一些细菌会产生耐药基因,从而对抗生素产生抵抗。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谨慎,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此外,青霉素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等。因此,在使 用青霉素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 总结起来,青霉素的发现与历史是医学领域中的一大里程碑。它的发现不仅为 人类提供了有效的抗生素,也为后续抗生素的研发奠定了基础。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青霉素的局限性,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以保护其疗效和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青霉素的发展历史

青霉素的发展历史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青霉素的发展历史 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苄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的 一种,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 杀菌作用的一类,是由中提炼出的抗生素。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 素(β-lactams),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等。青霉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药品。但每次使用前 必须做皮试,以防过敏。 一.青霉素的发现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 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 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然而在这 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个意外发现。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 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1928年2月13日英国圣玛莉医学院细 菌学弗莱明在他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 于盖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 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 在青霉菌的近旁,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 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 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1938年由麻省理 工学院的钱恩(Earnest Chain, 1906-1979)、弗洛里(Howard Florey, 1898-1968)及希特利(Norman Heatley, 1911-2004)领导的团队提炼 出来。 二.青霉素的药效 1.青霉素的药理 青霉素药理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的结构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 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 菌起到杀灭作用。 2.青霉素的分类 青霉素G类:如青霉素G钾、青霉素G钠、长效西林等。 青霉素V类:(别名:苯氧甲基青霉素、6-苯氧乙酰胺基青霉烷酸) 如等(包括有多种)。

青霉素发现的历史

青霉素发现的历史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它的发现是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本文将带您回顾青霉素的发现历史,并探讨它对医学领域的重要影响。 一、青霉素的发现 青霉素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28年,当时英国生物化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伦敦的圣玛丽医院担任研究员。弗莱明在实验室中进行细菌培养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种细菌无法生长的区域。他发现这种现象是由一种由青霉菌产生的物质引起的。 弗莱明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并开始进一步研究它的抗菌作用。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他无法从青霉菌中提取出纯净的青霉素。因此,他的研究并没有立即引起广泛的关注。 二、青霉素的研究与开发 青霉素的研究与开发在20世纪30年代取得了重要进展。英国的霍华德·弗洛里和诺曼·赫斯利等研究人员对青霉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成功地从青霉菌中提取出了纯净的青霉素。 1939年,英国的埃尔斯特·查恩和奥斯瓦尔德·艾弗里等科学家发现,青霉素可以有效治疗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感染。这一发现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为青霉素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三、青霉素的临床应用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取得了重要突破。在战场上,伤员的感染问题一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然而,青霉素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

1941年,英国医生霍华德·弗洛里成功地将青霉素用于临床治疗。他首次将青 霉素应用于一名感染伤寒的患者身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这一成功案例引起了全球医学界的关注,青霉素很快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青霉素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感染病的治疗方式。它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 从而阻止感染的进一步发展。青霉素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感染疾病,包括肺炎、皮肤感染、中耳炎等。 四、青霉素的进一步发展 青霉素的发现和临床应用只是青霉素研究的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 对青霉素的研究不断深入。 20世纪40年代末,英国的诺曼·赫斯利等科学家成功地合成了青霉素,从而解 决了青霉素产量不足的问题。这一突破使得青霉素的生产大幅度增加,从而更好地满足了临床需求。 此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其他类似于青霉素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红霉素等。这些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进一步拓宽了临床治疗的范围,使得更多感染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五、结语 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是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感染病的 治疗方式,拯救了无数生命。青霉素的研究也为后续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奠定了基础,为医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使得抗生素的应用 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加强抗生素的研究和开发,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感染病威胁。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是至关重要的,以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青霉素的历史

青霉素的历史 展开全文 青霉素(盘尼西林)的发明史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韩明锋 青霉素的偶然发现 1928年 9月的下午,在英国伦敦圣玛丽医院的一间实验室里,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他培养一些葡萄球菌变成了青色的霉菌。凡是培养物与青色霉菌接触的地方,黄色的葡萄球菌正在变得半透明,最后完全裂解了,培养皿中显现出干干净净的一圈。毫无疑问,青色霉菌消灭了它接触到的葡萄球菌。这种不知名的青霉菌居然对葡萄球菌有如此强烈的抑制和裂解作用.他迅速地从培养皿中刮出一点霉菌小心地放在显微镜下。他终于发现那种能使葡萄球菌逐渐溶解死亡的菌种是青霉菌。随后,他把剩下的霉菌放在一个装满培养基的罐子里继续观察。 几天后,这种特异青霉菌长成了菌落,培养汤呈淡黄色。他又惊讶地发现,不仅这种青霉菌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而且就连黄色的培养汤也有较好的杀菌能力。于是他推论,真正的杀菌物质一定是青霉菌生长过程的代谢物,他称之为青霉素。此后,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弗莱明对这种特异青霉菌进行了全面的专门研究。结果表明:青霉菌是单株真菌,与面包或奶酪里的霉菌没有什么不同。但是青霉素却对许多能引起严重疾病的传染病菌有显著的抑制和破坏作用,而且杀菌作用极强,即使稀释一千倍,也能保持原来的杀菌力。它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对人和动物的毒害极小。 1929年2月13日,弗莱明向伦敦医学院俱乐部提交了一份关于青霉素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他阐明了青霉素的强大抑菌作用、安全性和应用前景。但是,由于弗莱明不懂生化技术,无法把青霉素提取出来。只要纯品青霉素不能从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出来,就无法在实际中应用。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即使对于专门的生化学家来说,提取青霉素也是一个重大的难题。也许正是由于当时提取的青霉

青霉素的历史

青霉素的历史 今天我们介绍的是贵比黄金的青霉素是怎样变得比水还便宜的。在19世纪以前微生物细胞工厂主要用于食品的的改造。进入20世纪,微生物细胞工厂开始生产甘油、柠檬酸、乳酸和丙酮等工业原料。20世纪30年代,微生物细胞工厂生产了一种重要的产品—维生素C,到了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微生物细胞工厂最重要的产品之一—青霉素。1928年,苏格兰生物学家Alexander Fleming在青霉菌的分泌物中发现了青霉素。 他本身不是研究霉菌的,是研究细菌的。细菌生长在培养基上,越长越多最后会形成一层菌苔。

图上黄色的部分就是细菌形成的菌苔。他发现在青霉菌的周围细菌无法生长,形成一个一个透明圈。他意识到青霉菌分泌的一样东西到培养基中导致细菌无法生长。于是他对青霉菌的分泌物进行了纯化,最后得到了青霉素。 1938年,澳大利亚的病理学家Howard Florey与英国生化学家Ernst Boris Chain等人合作研究青霉素抵抗细菌感染作用。他们在小鼠中证明了青霉素可以有效的抵抗细菌的感染。然后他们进行了第一

次人体实验,虽然第一次人体实验失败了,但最终还是获得了成功。这个失败的原因,稍后就会讲到。由于这三个人在青霉素发现和应用中的重大贡献,他们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 我们来看看青霉素是如何生产青霉素的。合成青霉素的原材料是氨基已二酸、半胱氨酸、缬氨酸。整个合成途径需要3个酶的参与。相比而言化学法合成的青霉素就要麻烦多了,成本又高昂。生物合成效率远远高于化学合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青霉素是青霉菌用来杀死环境中其他细菌的争夺养分的一种利器。在你死我活的微生物世界中,青霉菌就靠这招在进化中活了下来。这必须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合成过程。这是化学合成无法比拟的。所以目前几乎所有的青霉素都是由青霉菌来生产的。但是青霉素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产量太低。我们刚刚说了Florey和Chain第一次人体治疗实验失败了。其实治疗刚开始的时候青霉素的效果非常好,患者的病情已经开始好转。但是由于青霉素的产量太低。Florey手上的青霉素很快用完。到了最后他们不得不从患者的尿液中提纯青霉素后继续使用,坚持了5天终于弹尽粮绝,患者病情再次恶化,最后去世。所以说失败的原因并不是青霉素效果不好,而是剂量不够。到了1942年3月,美国利用青霉素成功治愈了第一位患者。但每天20万单位的用量,用去了全美青霉素产

青霉素功效与作用

青霉素功效与作用 青霉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它具有很高的治愈率和较少的副作用,因此在医学界被广泛应用。本文将从青霉素的发现历史、作用机制和功效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青霉素的历史 青霉素最早由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928年发现。当 时他在实验室中研究葡萄球菌时,发现有一种真菌青霉(Penicillium)能够产生一种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他将这种 物质命名为“青霉素”,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然而,由于青霉素的提纯和稳定性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弗莱明的研究陷入了停滞。直到1940年,澳大利亚科学家霉素·弗莱 明和霉素·切恩将青霉素从发酵液中提取出来,成功制得纯净 的青霉素,同时发现青霉素对治愈细菌感染有很好的效果。 二、青霉素的作用机制 青霉素对细菌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来实现的。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维持细菌的形态稳定性和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侵袭。而青霉素能够通过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破坏其结构,导致细菌失去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在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中,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由多糖和肽链交叉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而青霉素能够抑制一种叫做“横

向肽链交联酶”的酶的活性,从而阻断肽链的交联,导致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受阻,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三、青霉素的功效 青霉素作为一种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多种细菌感染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以下是青霉素的一些主要功效: 1. 治疗革兰氏阳性细菌感染 青霉素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常见的革兰氏阳性细菌感染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青霉素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来杀灭感染的细菌,从而缓解感染症状。 2. 治疗链球菌感染 链球菌是引起多种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如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等。青霉素是治疗链球菌感染的一线药物,通过干扰链球菌细胞壁的合成来杀死细菌,从而阻止感染的发展。 3. 治疗波状核心菌感染 波状核心菌引起的感染症状包括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青霉素对波状核心菌具有很好的杀菌作用,能够迅速减轻感染症状,并促使病情迅速好转。 4. 治疗梭状芽胞杆菌感染

青霉素的发现及其历史

青霉素的发现及其历史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抗生素,它的发现和应用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青霉素的发现历程以及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一、青霉素的发现 青霉素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28年,当时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在进行一项关于溶菌酶的实验时,意外地发现了青霉素的存在。在实验中,弗莱明注意到培养皿中的一个细菌区域周围出现了一块无菌区域,而这块无菌区域正是由青霉菌(Penicillium)产生的。他推测青霉菌释放出了一种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这就是后来被称为青霉素的物质。 然而,弗莱明当时并没有深入研究青霉素的应用价值,他只是简单地将这个发现记录下来,并没有进一步探索其潜力。直到十年后,青霉素的研究才得以重启。 二、青霉素的研究与应用 1938年,澳大利亚科学家霍华德·弗洛里(Howard Florey)和英国生物化学家埃尔斯特·鲁斯卡(Ernst Chain)开始对青霉素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们成功地提取出了青霉素,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验证其抗菌效果。 1940年,弗洛里和鲁斯卡首次将青霉素应用于人体,成功地治愈了一名患有严重感染的病人。这一突破性的成果引起了全球医学界的广泛关注,青霉素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 青霉素的应用不仅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对抗生素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霉素的发现开创了抗生素时代,为人类战胜许多致命疾病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三、青霉素的作用机制

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实现的。青霉素能够干扰细 菌细胞壁的形成,使其变得脆弱,最终导致细菌的死亡。 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到保护细菌并保持其形状的作用。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酶活性,阻碍了细菌细胞壁的形成,导致细菌细胞壁的脆弱性增加。这使得细菌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破坏,最终导致细菌的死亡。 四、青霉素的进一步发展 自青霉素的发现以来,科学家们不断努力改进和发展这一抗生素。通过对青霉 素结构的研究和改良,人们成功地合成了多种青霉素类似物,拓宽了其抗菌谱和应用范围。 此外,由于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科学家们也在不断寻找新的抗生素替 代品。然而,青霉素作为第一个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其重要性和影响力无可否认。 总结: 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对医学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它的发现不仅开创了抗 生素时代,也为人类战胜许多致命疾病提供了有力的武器。青霉素的作用机制以及其进一步的发展都为医学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然而,细菌的耐药性问题仍然存在,我们需要继续努力寻找新的抗生素,并合理使用现有的抗生素,以保护人类健康。

青霉素对抗超级细菌的研究进展

青霉素对抗超级细菌的研究进展引言: 超级细菌的出现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抗生素的治疗效果逐渐减弱。然而,青霉素作为抗生素的鼻祖,一直以来都在对抗各类细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介绍青霉素的发现与历史、其对抗超级细菌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青霉素的发现与历史 青霉素是由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928年发现的。当时,弗莱明在实验室中偶然发现了一种由青霉菌产生的物质对细菌生长有抑制作用。这一发现标志着抗生素的诞生,也为后续的抗生素研究奠定了基础。随后,埃尔斯·弗洛里和哈温·弗洛里等科学家对青霉素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最终在1940年代成功将青霉素用于治疗感染疾病。 二、青霉素对抗超级细菌的研究进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出现了一系列超级细菌。超级细菌是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它们能够逃避传统抗生素的杀菌作用,导致感染难以治愈。面对这一挑战,科学家们积极开展青霉素对抗超级细菌的研究。 1. 青霉素的改进 为了提高青霉素的抗菌效果和耐药性,科学家们对青霉素进行了结构改进。通过改变分子结构和合成方法,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出了一系列青霉素类似物,如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这些改进后的青霉素类似物在抗菌作用和耐药性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效果,对抗超级细菌具有一定的疗效。 2. 青霉素与其他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另一种对抗超级细菌的策略是将青霉素与其他抗生素联合应用。研究表明,不同抗生素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联合应用可以增强抗菌效果,减少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产生。目前,青霉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联合应用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超级细菌感染的方法。 3. 青霉素的新应用领域 除了传统的细菌感染,青霉素在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人员发现,青霉素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改善炎症反应等方式,对抗一些病毒感染和炎症性疾病。此外,青霉素还可以用于治疗某些肿瘤,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来达到治疗效果。 三、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青霉素在对抗超级细菌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超级细菌的快速进化和耐药性的产生使得青霉素的治疗效果逐渐减弱。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上: 1. 开发新的抗生素 除了青霉素类似物,科学家们需要不断开发新的抗生素,以应对细菌的快速进化和耐药性的产生。研究人员可以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新的抗生素,也可以通过合成化学的方法设计和合成新的抗生素。 2. 提高抗生素的利用率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对抗超级细菌的关键。研究人员应该加强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宣传和教育,减少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此外,加强监管和控制医疗机构中的抗生素使用,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 结论:

青霉素的发展历史

青霉素的发展历史 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 西林、、苄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的一种,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 细菌的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是由中提炼出的抗生素。青霉素属于β- 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等。青霉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须做皮试,以防过敏。 一.青霉素的发现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然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个意外发现。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1928年2月13日英国圣玛莉医学院细菌学弗莱明在他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子没有盖好, 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的学者的窗口飘落 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 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 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1938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钱恩(Earnest Chain, 1906-1979)、弗洛里(Howard Florey, 1898-1968)及希特利(Norman Heatley, 1911-2004)领导的团队提炼出来。 二.青霉素的药效 1.青霉素的药理 青霉素药理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的结构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2.青霉素的分类 青霉素G类:如青霉素G钾、青霉素G钠、长效西林等。 青霉素V类:(别名:苯氧甲基青霉素、6-苯氧乙酰胺基青霉烷酸) 如等(包括有多种)。 耐酶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Ⅱ号)、氯唑青霉素等。 广谱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 抗绿脓杆菌的广谱青霉素:如羧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呋苄青霉素等。

青霉素的临床用途

青霉素的临床用途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感染疾病。它是 由真菌产生的一类天然抗生素,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和较好的耐受性。本文将从青霉素的历史、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副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青霉素的历史 青霉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8年,当时英国科学家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种真菌产生的抗菌物质,即青霉素。然而,青霉素的应用并没有立即展开,直到1940年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青霉素被大规模生产 和使用,成功地拯救了许多战场上的伤员,从而引起了人们对它的广泛关注。 二、青霉素的作用机制 青霉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具体来说,青霉素能够抑制细菌中的一种酶,称为转肽酶(transpeptidase),该酶参与了 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当细菌细胞壁合成受到抑制时,细菌就会失去细胞壁的保护,导致细菌细胞溶解和死亡。 三、青霉素的临床应用 青霉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感染疾病,特别是由革兰阳性细菌引起 的感染。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临床应用: 1. 呼吸道感染:青霉素常被用于治疗肺炎和扁桃体炎等呼吸道感染。它能够有 效地杀灭引起这些感染的细菌,并缓解患者的症状。 2.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青霉素对于引起蜂窝组织炎、脓疱疮和蜂窝织炎等皮肤 和软组织感染的细菌有很好的抗菌作用。

3. 中耳炎:青霉素是治疗中耳炎的常用药物之一。它能够有效地杀灭引起中耳 炎的细菌,并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炎症。 4. 淋病:青霉素在治疗淋病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它能够杀灭引起淋病的细菌,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四、青霉素的副作用 青霉素作为一种常用的抗生素,虽然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但仍然可能出现一些 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包括: 1. 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可能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对于已知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该药物。 2. 胃肠道不适:青霉素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和腹泻等。这些症 状通常是暂时的,不需要特殊处理。 3. 超敏反应: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和呼吸衰竭等。这些情况需要紧急处理,包括停药和进行抢救措施。 总结: 青霉素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和较好的耐受性。它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中耳炎以及淋病等感染疾病。然而,青霉素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和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患者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合理应用青霉素。

青霉素研究史

青霉素研究史 青霉素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且应用非常广泛。早在唐朝时,长安城的裁缝会把长有绿毛的糨糊涂在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上来帮助伤口愈合,就是因为绿毛产生的物质(青霉素素菌)有杀菌的作用,也就是人们最早使用青霉素。 [2]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然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个意外发现。[2] 近代,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 1928年,英国科学家Fleming在实验研究中最早发现了青霉素,但由于当时技术不够先进,认识不够深刻,Fleming并没有把青霉素单独分离出来。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然而遗憾的是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于是他将点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并于1939年将菌种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的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学家钱恩。[2] 1938年,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3-4] 弗洛里和钱恩在1940年用青霉素重新做了实验。他们给8只小鼠注射了致死剂量的链球菌,然后给其中的4只用青霉素治疗。几个小时内,只有那4只用青霉素治疗过的小鼠还健康活着。此后一系列临床实验证实了青霉素对链球菌、白喉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的疗效。青霉素之所以能既杀死病菌,又不损害人体细胞,原因在于青霉素所含的青霉烷能使病菌细胞壁的合成发生障碍,导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动物的细胞则没有细胞壁。 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3-4] 1941年,青霉素提纯的接力棒传到了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国军方的协助下,弗洛里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3-4] 1941年前后英国牛津大学病理学家霍华德·弗洛里与生物化学家钱恩实现对青霉素的分离与纯化,并发现其对传染病的疗效,但是青霉素会使个别人发生过敏反应,所以在应用前必须做皮试。所用的抗生素大多数是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有些抗生素已能人工合成。由于不同种类的抗生素的化学成分不一,因此它们对微生物的作用机理也很不相同,有些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有些抑制核酸的合成,有些则抑制细胞壁的合成。[2] 通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实验,弗洛里、钱恩终于用冷冻干燥法提取了青霉素晶体。之后,弗洛里在一种甜瓜上发现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霉素的霉菌,并用玉米粉调制

青霉素是谁发明的?青霉素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抗生素

青霉素是谁发明的?青霉素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抗生素 青霉素是谁发明的?青霉素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抗生素 现在由于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也一直被大家所诟病,但是抗生素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却是一个重大突破。 青霉素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抗生素,1928年英国伦敦大学圣玛莉医学院(现属伦敦帝国学院)细菌学教授弗莱明在实验室中发现青霉菌具有杀菌作用,1938年由牛津大学的钱恩、弗洛里及希特利(Norm an Heatley,1911-2004)领导的团队提炼出来。弗莱明因此与钱恩和弗洛里共同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青霉素是一种半抗原(Hapten)。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但其青霉素类抗生素常见的过敏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发生率最高可达5%~10%。 青霉素的发明者是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这一发明使他在全世界赢得了25个名誉学位、15个城市的荣誉市民称号以及其他140多项荣誉,其中包括诺贝尔医学奖。 1922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人的眼泪、唾沫及感冒后的鼻涕里都含有一种能溶解细菌的物质,并为它取名为溶菌酶。弗莱明认为,溶菌酶可用作抗生素。为了进一步研究溶菌酶的抗菌效果,他需要纯

化的细菌。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能用琼脂培养皿培养分离不同的细菌。一切都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直到1928年夏天,弗莱明发现其中一只培养皿内的霉菌有点特别,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但远处的细菌却正常生长。弗莱明对这一现象百思不得其解,就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后推断这种霉菌一定是产生了一种抗菌物质,而这种抗菌物质有可能成为击败细菌的有效药物。按惯例,1929年,弗莱明将这种抗生素命名为青霉素。

青霉素:从一剑封喉到力不从心,金牌抗生素的历史沉浮

青霉素:从一剑封喉到力不从心,金牌抗生素的历史沉浮 青霉素,曾经是'金葡菌'的一流杀手。它被发现于偶然,辉煌在'二战'期间,没落于自身滥用。自它横空出世以来,至今90多岁了。它无愧于人类发明的抗菌神药。青霉素的发明让千百万人的性命免遭病菌涂炭,让人类一度望而却步的细菌感染有了致命一击的'杀手锏'。为此,1945年,三位科学家同时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曾经的抗菌神药青霉素 1、首次意外发现。青霉素的发现颇有传奇色彩。1928年夏季,天气湿热。英国细菌学教授亚历山大·弗莱明度假归来。当他走进伦敦大学圣玛丽医学院赖特研究中心,偶然发现实验室的培养皿居然长出霉菌了!他刚想清理器皿,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青绿色的霉花周围出现一圈空白,原来霉菌周边生长旺盛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竟然消失了!弗莱明对青霉菌继续培养观察。 培养皿中的发现 几天后发现青霉菌落的培养汤呈淡黄色,也具有了杀菌能力。于是他灵光一闪推论出,真正的杀菌物质一定是青霉菌生长过程中的代谢物,他称之为青霉素(盘尼西林)。但限于当时技术,弗莱明没能把青霉素单独分离出来。1929年,弗莱明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论文。遗憾的是,此论文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弗莱明自己不懂生化技术,无法提取青霉素。这个伟大的发现很快就被埋没了10年。 弗莱明的塑像 2、再次发现提取。青霉素被弗莱明发现后整整沉寂了10多年,直到20世纪40年代,年轻的牛津大学病理学家弗洛里和德裔生物化学家钱恩,在一本积满灰尘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意外地发现了弗莱明的这篇论文。于是,他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立即把全部工作投入到对青霉素的研究上来。他们对青霉菌培养物中的活性物质,青霉素进行提取和纯化。经过18个月的艰苦努力,他们终于得到了100mg纯度可满足人体肌肉注射的黄色粉末状的青霉素。同年8月,

青霉素的发现历程

青霉素的发现历程 我曾认为历史上重大的发明都来自一时的灵感,一个好点子就可以改变世界。但从青霉素的例子来看,一项重大的发明,从想法到实践,从科研到技术,从点子到产品,从一个偶然的发现到能够广泛造福于人类的应用,是一个千回百转、千锤百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创新,而是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创新。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青霉素的发现历程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1928年9月的一天早晨,英国伦敦圣玛丽医院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实验室。 在实验室里一排排的架子上,整整齐齐排列着很多玻璃培养器皿,上面分别贴着标签写着:链状球菌、葡萄状球菌、炭疽菌、大肠杆菌等。这些都是有毒的细菌,弗莱明收集了它们,是在寻找一种能够制服它们,把它们培养成无毒细菌的方法。 尤其是其中的一种在显微镜下看起来像葡萄球状的细菌,存在很广泛,危害也很大,伤口感染化脓,就是它在“作怪”。 弗莱明试验了各种药剂,力图找到一种能杀它的理想药品,但是一直没有成功。弗莱明来到架子前,逐个检查着培养器皿中细菌的变化。 当他来到靠近窗户的一只培养器前的时候,他皱起了眉头,自言自语道:“唉,怎么搞的,竟然变成了这个样子!”原来,这只贴有葡萄状球菌的标签的培养器里,所盛放的培养基发了霉,长出一团青色的霉花。 他的助手赶紧过来说:“这是被杂菌污染了,别再用它了,让我倒掉它吧。” 弗莱明没有马上把这培养器交给助手,而是仔细观察了一会儿。使他感到惊奇的是:在青色霉菌的周围,有一小圈空白的区域,原来生长的葡萄状球菌消失了。 难道是这种青霉菌的分泌物把葡萄状球菌杀灭了吗? 想到这里,弗莱明兴奋地把它放到了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青霉素的抗菌谱与适应症

青霉素的抗菌谱与适应症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它具有较为独特的抗菌谱和适应症。 本文将从青霉素的历史背景、抗菌谱、适应症以及副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青霉素的历史背景 青霉素是由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928年发现的,他在实验室中意外 地发现了一种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随后,诺贝尔奖得主霍华德·弗洛里和埃 尔斯·查恩对青霉菌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成功地从青霉菌中提取出了青霉素。青 霉素的发现被认为是现代抗生素时代的开端,对医学界和世界人民的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青霉素的抗菌谱 青霉素的抗菌谱较为广泛,对许多革兰阳性菌和一些革兰阴性菌均具有杀菌作用。青霉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作用,因此对于依赖细胞壁的细菌来说,青霉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杀菌药物。 青霉素对于革兰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此外,青霉素对于一些革兰阴性菌也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如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然而,青霉素对于一些耐药菌株的抗菌作用较弱,如产β-内酰胺酶的细菌。 三、青霉素的适应症 青霉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 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此外,青霉素也被用于治疗一些严重感染病例,如败血症、脑膜炎等。 青霉素在治疗儿童感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儿童对青霉素的耐受性较好。对于儿童的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常见感染疾病,青霉素是一种常用的首选药物。

四、青霉素的副作用 虽然青霉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生素,但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过敏反应、消化道不良反应等。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哮喘等,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因此在使用青霉素前需注意患者的过敏史。 此外,长期或过量使用青霉素还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细菌在长期接触抗生素的情况下,会逐渐产生相应的耐药机制,从而减弱抗生素的疗效。因此,在使用青霉素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剂量和疗程,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综上所述,青霉素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具有较为独特的抗菌谱和适应症。然而,在使用青霉素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剂量和疗程,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同时,应加强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以保护青霉素等抗生素的疗效。

青霉素的作用与功效

青霉素的作用与功效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的抗生素,可用于治疗多种感染疾病。从发现到应用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作用与功效被广泛研究与使用,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成效。本文将从青霉素的历史、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角度详细介绍青霉素的作用与功效。 一、青霉素的历史 青霉素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其抗菌能力和广谱抗生素的特性,青霉素颠覆了当时以硫剂和金霉素为代表的治疗手段,成为当时临床医学的突破性进展。首先发现青霉素的是英国的亚历山大·弗莱明,在观察溶菌酶活性时,他意外地发现了一种中和细菌的物质,即青霉素。随后,诺曼鲍尔特(Norman Heatley)和霍华德·弗洛里根据亚历山大·弗莱明提供的信息,成功地从鸟的粪便中分离提取出青霉素。 青霉素的发现对医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成果为后来的抗生素研发开辟了新的道路。1940年,企业化生产的青霉素新剂型上市,使得青霉素的应用进一步普及。 二、青霉素的作用机制 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青霉素能够与细菌细胞壁合成所需要的酶(称为穿孔酶)结合,阻断其作用,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细胞壁的脆弱性增加,最终导致细菌的

死亡。 此外,青霉素还可通过其他机制对细菌产生抗菌作用,如干扰细菌膜的合成、抑制细菌抗原的生成等。这些作用机制使得青霉素对多种细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三、青霉素的临床应用 青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疾病,包括但不限于: 1. 上呼吸道感染:青霉素可以用于治疗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对于引起这些感染的革兰阳性细菌和一些革兰阴性细菌具有较好的疗效。 2. 下呼吸道感染:青霉素可以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炎等下呼吸道感染疾病,对于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引起的感染有良好的疗效。 3.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青霉素可用于治疗蜂窝织炎、脓疮、疖等感染性皮肤和软组织疾病,尤其对于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感染有较好的疗效。 4. 急性中耳炎:青霉素可用于治疗急性中耳炎,但对于由常见的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急性中耳炎疗效有限,常需联合其他抗生素。 除了以上常见的感染疾病外,青霉素还可用于治疗鼠疫、炭疽病等重大传染病。此外,青霉素还被用于预防手术感染和伤寒等疾病的治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