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模拟粪便中伤寒沙门菌的分离与鉴定

模拟粪便中伤寒沙门菌的分离与鉴定

模拟粪便中伤寒沙门菌的分离与鉴定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细菌是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常寄居于人及动物的肠道内,亦存在于土壤、水和腐物中[1]。多数是非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少数为致病菌。其生物学性状相似,但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有差异,故可据此将它们进行分类、鉴定。

粪便中肠道菌的分离与鉴定对于临床病原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模拟粪便、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SS平板培养基、葡萄糖微量发酵管、乳糖微量发酵管、尿素酶微量管、醋酸铅培养基微量管、蛋白胨水培养基、吲哚试剂、半固体培养基、伤寒诊断血清、37℃恒温培养箱等。

1.2 方法

1.2.1细菌分离培养取模拟粪便标本分区划种于SS平板培养基,置37℃培养箱培养18~24h后,观察结果,并对分离所获的菌落的细菌进一步鉴定。

1.2.2 细菌的生化反应挑取可疑菌落(无色菌落)的细菌,分别接种于葡萄糖微量发酵管、乳糖微量发酵管、尿素酶微量发酵管、醋酸铅培养基微量管、蛋白胨水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置37℃培养箱培养18~24h后观察结果。

1.2.3 血清学鉴定取伤寒诊断血清和生理盐水滴于玻片上,再取可疑菌分别与伤寒诊断血清和生理盐水混匀,观察有无凝集现象。

2.结果

2.1细菌分离培养 SS平板上分离出两种不同性状菌落,一种为圆形、凸起、湿润、边缘整齐、表面光滑的无色透明菌落,直径约1~2mm,另一种为圆形凸起、湿润、边缘整齐、表面光滑的红色菌落,直径约2~3mm。

2.2 细菌生化反应和血清学鉴定

所分到的两种不同性状菌落的生化反应、动力学试验、血清学鉴定结果见表1

表1可疑菌的生化反应、动力试验和血清学检查结果

双糖铁葡萄糖乳糖尿素 H2S 靛基质动力血清学

可疑菌—/+ H2S+ + —— + — + +

3.结果分析和讨论

在肠杆菌科中,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菌不发酵乳糖,其他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可分解乳糖,故在SS平板上无色半透明小菌落为可疑致病菌落[2]。取可疑菌落接种于克氏双糖铁培养基进行初步判断,实验结果符合表2伤寒沙门菌的培养结果[3],故初步判定该可以菌落为伤寒沙门菌。取可疑菌落进行五种生化反应和动力学试验,进一步验证。可疑菌的五种生化反应及动力学试验均符合表3中伤寒沙门菌的培养结果[4],故可初步鉴定为伤寒沙门菌,为确诊需结合血清学诊断结果。实验中采用直接玻片凝集试验,用实验室提供的伤寒沙门菌诊断血清检测伤寒沙门菌抗原,实验结果为阳性,故可以确诊为伤寒沙门菌。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根据临床确诊标准,不能确诊患者患有伤寒,必须根据血清学试验(肥达试验),同时结合临床表现、病程、病史以及地区流行病学情况作出诊断。肥达氏反应伤寒沙门菌“O”抗体凝集效价≥1∶80,“H”抗体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才能诊断为伤寒[5]。

表2不同肠道细菌在克氏双糖铁培养基中培养结果

上层(乳糖、 H2S )下层(葡萄糖)动力

大肠埃希菌⊕—⊕ +

伤寒沙门菌— +/- + +

痢疾志贺菌—— + —

表 3可疑菌落接种于双糖和尿素培养基培养结果的初步鉴定

项目大肠埃希菌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痢疾志贺菌变形杆菌

乳糖利用⊕ - - - - -

葡萄糖利用⊕ + ⊕⊕ + ⊕

动力 + + + + - +

H2S 产生 - +/- +/- ++++ - ++

尿素利用 - - - - - +

伤寒沙门菌为人兽共患病的病原菌,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或败血症。动物感染大多无症状或为自限性胃肠炎。其中,食物中毒最常见由沙门菌感染引起,尤其摄入大量被鼠伤寒沙门菌污染食物。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恶寒、呕吐、腹痛、水样腹泻,偶有粘液或脓性腹泻。严重者可伴有迅速脱水,导致休克、肾衰竭而死亡[6]。伤寒沙门菌感染后,必须用抗感染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对症治疗包括减慢肠道活动(服用洛哌丁胺)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口服补液盐(WHO标准:3.5克盐,2.5克碳酸氢钠,氯化钾1.5克,20克葡萄糖每升水)[7]。沙门杆菌主要存在于被污染或消毒不当的奶和奶制品、肉和肉类制品、冷藏蛋类和蛋粉。由于喂饲动物所用含有抗生素饲料的增多,且选药多选用光谱类抗菌药,造成了多重耐药,使耐药的沙门菌菌株增加,对人造成了更大的潜在性危害。所以要加强临床耐药菌株的监测, 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菌药应用于临床, 不断指导临床用药, 是一个非常重要措施[8]。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凡,徐志凯. 医学微生物学[M] 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08

[2] 李凡,徐志凯. 医学微生物学[M] 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108-117

[3] 郭俊涛. 微生物的鉴别与图谱[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25

[4]杭州师范大学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程[M]杭州:医学院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研室,2011,57

[5] 汪复、翁心华. [GB 16001—1995]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5

[6] 李凡,徐志凯. 医学微生物学[M] 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7-119

[7]Fritz H. Kayser, etc Color Atlas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M] New York: Thieme Stuttgart,2005,285

[8]宋丽,宁宜宝,张广川,等. 我国华东地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分离和血清学鉴定[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4,26(2):142-145

沙门菌属检验

文件页码:1/2 1.概述 沙门菌属是一类分布广泛、血清型较多、抗原复杂的肠道病原菌,分为6个亚属、2200种以上的血清型。伤寒沙门菌属亚属I,多价O抗血清D群,是临床上最为重要的沙门菌。 2. 标本类型 粪便、血液等标本。 3. 鉴定 3.1 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杆菌,菌体细长。有周鞭毛。 3.2 培养特性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35℃培养18~24小时,形成无色、透明的菌落。SS 琼脂平板上呈无色、透明菌落,但大部分菌落中央呈黑色(产H2S)。 3.3 生化反应氧化酶试验阴性,发酵葡萄糖,不发酵乳糖,三糖铁琼脂(TSI)为K/A,动力、赖氨酸脱羧酶和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大多数菌株H2S试验阳性,IMViC-+--或-+-+。 3.4 鉴别要点 3.4.1 本菌属特征选择SS平板上无色透明、半透明或中心黑色的菌落,TSI为K/A,H2S阳性或阴性,动力试验阳性,,IMViC-+--或-+-+,氧化酶、脲酶试验阴性。符合上述特征者,可通过血清凝集试验作出诊断。 3.4.2 与志贺菌属的鉴别少数伤寒沙门菌在TSI上H2S阴性,动力不明显,易与志贺菌属相混淆,可用血清凝集试验相鉴别。 3.5 操作步骤 3.5.1 观察菌落特征,挑取可疑菌落,做TSI试验。参见《三糖铁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3.5.2 血清学鉴定参见《沙门菌血清学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3.5.3 鉴定从SS琼脂平板上挑取纯菌落,用微生物鉴定仪或传统生化反应进行细菌鉴定。 4. 药敏 参见《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5. 质量控制 参见《质量管理程序》。 6. 检验结果解释与分析 沙门菌属的鉴定应依赖于传统或商品化系统生化反应和血清学两种方法。若生化反应符合沙门菌,但A-F多价血清不凝集,首先考虑是否存在表面抗原(Vi抗原),因为Vi抗原能阻断O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凝集,加热可将其破坏。应将细菌制成菌悬液,放入沸水中加热15-30分钟,冷却后再次做凝集试验。若去除Vi抗原后仍不凝集,此时应考虑是否为A-F以外菌群,应送专业实验室进行鉴定。 7. 临床意义 沙门菌主要通过污染的食品和水源经口感染,引起人类和动物的沙门菌病,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或亚临床感染,主要有胃肠炎、菌血症、肠热症等。

沙门氏菌生化鉴定

沙门氏菌生化试验判定步骤 三糖铁琼脂原理分析:本培养基适合于肠杆菌科的鉴定。用于观察细菌对糖的利用和硫化氢(变黑)的产生。该培养基含有乳糖、蔗糖和葡萄糖的比例为10:10:1,只能利用葡萄糖的细菌,葡萄糖被分解产酸可使斜面先变黄,但因量少,生 成的少量酸,因接触空气而氧化,加之细菌利用培养基中含氮物质,生成碱性产物,故使斜面后来又变红,底部由于是 在厌氧状态下,酸类不被氧化,所以仍保持黄色。而发酵乳糖的细菌(e.coli),则产生大量的酸,使整个培养基呈现黄 色。如培养基接种后产生黑色沉淀,是因为某些细菌能分解含硫氨基酸,生成硫化氢,硫化氢和培养基中的铁盐反应, 生成黑色的硫化亚铁沉淀。 底层产酸:是因为细菌分解糖类物质使酚红退色变黄。 斜面产碱,低层产酸:是细菌分解葡萄糖(不能分解乳糖和蔗糖),由于量较少进而分解蛋白胨而产碱变红。因为底层是厌 氧环境,葡萄糖分解慢,24小时培养后还没分解蛋白胨产碱;而斜面是需氧环境分解较快,一般8小时左右就把葡萄 糖分解完(此时斜面也是酸性),但继而分解蛋白胨产碱,斜 面又转为碱性。 2-志贺氏菌:都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大多不发酵乳 糖,不产生H2S。 4-大肠杆菌: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大多数能分解乳糖, 不产生H2S。 3-沙门氏菌:能分解葡萄糖,不发酵乳糖,大多数产生H2S, 多数产气。 赖氨酸脱羧酶试验 1、试验管及对照管均要加一层约10mm厚的灭菌石蜡或矿物油以覆盖表面,此可使培养基中的溶解氧通过细菌消耗掉,并控制培养基的pH。 2、阳性试验管培养初期(10—12h)因发酵葡萄糖产酸变黄,继续培养由于氨基酸脱羧产生胺类而使培养基由酸变碱,故又由黄变为紫色。阴性试验管则始终呈黄色。 氨基酸脱羧酶试验?(1)原理:某些细菌可产生氨基酸脱羧酶使氨基酸脱羧生成胺和二氧化碳。由于胺的生成使培养基变为碱性,可用指示剂指示出来。?(2)方法:将待检菌分别接种于1支氨基酸(赖氨酸,鸟氨酸或精氨酸)脱羧酶试验管和1支氨基酸脱羧酶对照管(无氨基酸),各覆盖至少0.5cm高度的无菌石蜡油,35℃孵育1~4d,观察结果。(3)结果:若为溴甲酚紫指示剂,则试验管紫色为阳性,黄色为阴性,对照管应为黄色。

沙门氏菌分离和鉴定培养基

沙门氏菌分离和鉴定培养基 目前使用经典的培养方法来鉴定沙门氏菌(一种强致病性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 沙门氏菌污染是全球食源性疾病的第二大成因。控制沙门氏菌的暴发是食品监管机构、餐馆和整个食品工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沙门氏菌家族包括 2,300 多种血清型的细菌,但其中有两种类型,即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杆菌,约占所有人类感染的一半。大多数沙门氏菌的暴发可以追溯到乳制品、家禽和肉制品,但沙门氏菌几乎可以在任何食物上生长。鸡、鸡蛋及其衍生产品的风险特别高。 图 1.沙门氏菌 食品工业中的微生物控制在预防沙门氏菌暴发中起着关键作用。用于鉴定沙门氏菌的试验和培养基利用了沙门氏菌在生理学或生物化学上与其他属肠杆菌科不同的独特性质。例如,来自沙门氏菌属的细菌多为兼性厌氧菌、氧化酶阴性、过氧化氢酶阳性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大多数菌株都能运动并发酵葡萄糖,同时产酸和产气。目前用于区分和鉴定沙门氏菌的培养基仍然基于 pH 指示剂指示的碳水化合物发酵的检测(关于碳水化合物发酵能力,另见表 1 )、蛋白水解活性、硫化氢产量和选择性的检测。大多数现代培养基也结合了一些此类检测系统,使培养基更可靠。最常见的选择性培养基和差异培养基的列表见表 2。

阿东糖醇- - 55876阿拉伯糖+/- +/- 80372纤维二糖- - 56481右旋糖+ +/- 63367半乳糖醇+/- +/- 73044果糖+/- +/- 53901半乳糖+ +/- 89608肌醇+/- +/- 89614乳糖- - 28816麦芽糖+ +/- 77653甘露醇+ +/- 94438

甘露糖+/- +/- 94445蜜二糖+ + 93196棉子糖- - 94226鼠李糖+/- +/- 93999水杨苷- - 92971山梨醇+ +/- 93998蔗糖- - 94309海藻糖+ +/- 92961木糖+ +/- 07411表1.沙门氏菌的典型碳水化合物发酵能力

沙门菌属的检测方法及鉴别

沙门菌属的检测方法及鉴别 【摘要】沙门菌属是一群通常寄居在人或动物肠道中,形态、培养、生化反应和抗原结构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可从人和世界各地所有动物中分离得到。沙门菌属 是肠杆菌科中最复杂的菌属。 【关键词】沙门菌属;检验 1生物学特性 1.1形态染色 革兰阴性直杆菌,较细长,大小为宽0.6~2.0μm,长l.0~4.0μm。多具有周身鞭毛, 能运动,有时也会出现无鞭毛的突变型。无芽孢,无荚膜,有菌毛。 1.2培养和生化反应 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5~37℃,最适生长pH为6.8~7.8。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的菌落为圆形、光滑、湿润、半透明、边缘整齐的S型菌落。在肠道选择性 培养基上菌落为小至中等,透明或半透明,乳糖不发酵,与志贺菌的菌落相似,有些能产生 硫化氢的菌株,在ss琼脂上形成中心黑色的菌落。对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醇发酵,不发酵 乳糖和蔗糖。 2细菌学检验 2.1标本采集与注意事项 根据疾病的类型、病情和病程的不同分别采集不同的标本。分离培养原则上于发病第1周采血,第2周取粪便或尿液,全程均可做骨髓培养。副伤寒病程短,采样时间可相对提前。血 清学诊断应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分别采集2—3份标本。①血液和骨髓液:肠热症患者,在病 程第1周内采取静脉血液;第1~3周内亦可采集骨髓液。②粪便或直肠拭子:伤寒患者, 在病程2周后;胃肠炎患者在急性期、早期采集新鲜粪便,并且最好在药物治疗前,取粪便 黏液、脓血或可疑部分。带菌者用直肠拭予采集直肠表面黏膜。③尿液和其他体液:应无菌 导尿或采集中段尿、胆汁、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3 000转/分钟离心30分钟,取沉 淀做培养用。④呕吐物或食物:固体的呕吐物或食物,先用无菌剪刀剪碎,放人加细砂的乳 钵中进一步磨碎,再加入l0倍量的无菌生理盐水混匀,备接种用。液体标本可直接用于培养。 2.2检验方法 2.2.1直接检测 ①显微镜检查:为革兰阴性杆菌。同时排除肠球菌。②检测抗原:采用SPA协同凝集试验、胶乳凝集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和ELISA等方法,来快速早期诊断粪便、血液或尿液中的沙门 菌等可溶性抗原。③检测核酸: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探针可检出标本中的伤寒沙门菌 量为l 000个,而PCR法对标本中含10个伤寒沙门菌就可检出。 2.2.2分离培养 分离培养可根据具体条件选用合适的培养基。 ①血液和骨髓液:静脉血5 ml或骨髓液0.5 ml分别注入50 ml的胆汁葡萄糖肉汤或胰化酪蛋白大豆肉汤中,35~37%培养,每日观察,阳性者多在2~4天内出现。②粪便或肛拭: 最好做床边接种,如不能立即培养,则用卡一布运送培养基或甘油盐水保存液送检。一部分

模拟粪便中伤寒沙门菌的分离与鉴定

模拟粪便中伤寒沙门菌的分离与鉴定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细菌是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常寄居于人及动物的肠道内,亦存在于土壤、水和腐物中[1]。多数是非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少数为致病菌。其生物学性状相似,但生化反应,抗原构造有差异,故可据此将它们进行分类、鉴定。 粪便中肠道菌的分离与鉴定对于临床病原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模拟粪便、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SS平板培养基、葡萄糖微量发酵管、乳糖微量发酵管、尿素酶微量管、醋酸铅培养基微量管、蛋白胨水培养基、吲哚试剂、半固体培养基、伤寒诊断血清、37℃恒温培养箱等。 1.2 方法 1.2.1细菌分离培养取模拟粪便标本分区划种于SS平板培养基,置37℃培养箱培养18~24h后,观察结果,并对分离所获的菌落的细菌进一步鉴定。 1.2.2 细菌的生化反应挑取可疑菌落(无色菌落)的细菌,分别接种于葡萄糖微量发酵管、乳糖微量发酵管、尿素酶微量发酵管、醋酸铅培养基微量管、蛋白胨水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置37℃培养箱培养18~24h后观察结果。 1.2.3 血清学鉴定取伤寒诊断血清和生理盐水滴于玻片上,再取可疑菌分别与伤寒诊断血清和生理盐水混匀,观察有无凝集现象。 2.结果 2.1细菌分离培养 SS平板上分离出两种不同性状菌落,一种为圆形、凸起、湿润、边缘整齐、表面光滑的无色透明菌落,直径约1~2mm,另一种为圆形凸起、湿润、边缘整齐、表面光滑的红色菌落,直径约2~3mm。 2.2 细菌生化反应和血清学鉴定 所分到的两种不同性状菌落的生化反应、动力学试验、血清学鉴定结果见表1 表1可疑菌的生化反应、动力试验和血清学检查结果 双糖铁葡萄糖乳糖尿素 H2S 靛基质动力血清学 可疑菌—/+ H2S+ + —— + — + + 3.结果分析和讨论 在肠杆菌科中,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菌不发酵乳糖,其他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可分解乳糖,故在SS平板上无色半透明小菌落为可疑致病菌落[2]。取可疑菌落接种于克氏双糖铁培养基进行初步判断,实验结果符合表2伤寒沙门菌的培养结果[3],故初步判定该可以菌落为伤寒沙门菌。取可疑菌落进行五种生化反应和动力学试验,进一步验证。可疑菌的五种生化反应及动力学试验均符合表3中伤寒沙门菌的培养结果[4],故可初步鉴定为伤寒沙门菌,为确诊需结合血清学诊断结果。实验中采用直接玻片凝集试验,用实验室提供的伤寒沙门菌诊断血清检测伤寒沙门菌抗原,实验结果为阳性,故可以确诊为伤寒沙门菌。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根据临床确诊标准,不能确诊患者患有伤寒,必须根据血清学试验(肥达试验),同时结合临床表现、病程、病史以及地区流行病学情况作出诊断。肥达氏反应伤寒沙门菌“O”抗体凝集效价≥1∶80,“H”抗体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才能诊断为伤寒[5]。

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检测操作程序

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检测操作程序 一、目的 本程序用于对从业人员健康体检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检测等致病菌检测的方法,以规范操作程序,保证检测数据的有效性。 二、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从人体粪便中沙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的分离、鉴定及保存的梯相关操作。 三、生物安全要求 标本及相应的致病菌操作必须在BSL-2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四、试剂及仪器设备 4.1试剂 采便盒、Cary-Blair运送培养基、亚硒酸增菌液(SF)、改良亚硒酸盐磺绿增菌肉汤(SBG)、沙门志贺培养液、木糖-赖氨酸-脱氧胆酸琼脂(XLD)、麦康凯琼脂、沙门显色培养基、结晶紫沙门培养基(YS)、三糖铁(TSI)、动力-吲哚-尿素培养基(MIU)、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志贺氏菌属诊断血清、API20E生化试剂条、磁珠菌种保存管 4.2 仪器设备 恒温培养箱、微生物鉴定仪 五、采样方法 5.1 标本应为新鲜的或转移至Cary-Blair运送培养基的粪便或肛拭子,最优标本是转移到Cary-Blair运送培养基的粪便拭子。肛拭子不

是最佳标本,仅在病人无粪便标本时采用。 5.2 粪便标本:应采集自然排出的新鲜粪便,取稀水样、粘血样、脓血样,黏液样部分。盛于清洁、干燥、无吸水性的无菌容器,避免混入尿液、水和其他物质。 5.3肛拭标本:若无法获得粪便(如排便困难或婴幼儿),也可以采用肛拭子,即无菌棉拭子用生理盐水湿润后,插入肛门内4-5cm处〈儿童约2-3cm),同一方向轻轻旋转2-3周。以目测能见到粪便为准。插入Cary-Blair运送培养基。 5.4 标本采集后立即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若室温保存,不能超过1h;如不能立即送检,应放入Cary-Blair运送培养基中冷藏条件下24小时内送检。 六、检验程序 七、操作步骤

伤寒沙门菌

伤寒沙门菌 伤寒、副伤寒沙门菌感染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少部分也可通过微生物或感染性材料的胃肠道外接种传播。伤寒由伤寒沙门菌引起,副伤寒由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引起。沙门菌还可引起胃肠炎和败血症。伤寒沙门菌进入消化道后,未被胃酸杀灭的细菌进入小肠,在肠腔内碱性环境、胆汁和营养物质的适宜条件下繁殖。伤寒沙门菌入侵肠黏膜,经淋巴管进入肠道淋因组织及肠系膜淋巴结继续繁殖,再由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此阶段属潜伏期,患者无症状。伤寒沙门菌随血流进入肝脾、胆囊、骨髓等组织器官内继续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相当于初期)。病程第2~3 周,伤寒沙门菌继续随血流播散全身,经胆囊进入肠道,大量细菌从粪便排出。来自胆囊的伤寒沙门菌,部分通过小肠黏膜,再次入侵肠道淋巴组织,使原已致敏的肠道淋巴组织产生严重炎症反应,加重肠道病变。在所有肠道病原感染中,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感染是最严重的,伤寒沙门菌内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但伤寒持续发热的发生机制则主要是由于病灶中的单核-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所致。随着机体免疫反应,尤其是细胞免疫作用的发展,细胞内伤寒沙门菌逐渐被消灭,病变亦逐渐愈合,患者随之恢复健康。少数患者在病愈后,由于胆囊长期保留病菌而成为慢性带菌者。副伤寒致病机制与伤寒类似。 从临床表现上看伤寒的潜伏期为7~23d,一般为10~14d。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发热,常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和咳嗽等。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梯形上升,可在5~7d 内高达39~40℃。病程第2~3周常出现伤寒的典型表现,如高热、稽留热持续10~14d;出现明显食欲不振、腹部不适、腹胀、便秘、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尚可出现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等神经系 统症状,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病理反射等中毒性脑病表现;常有相对缓脉或有重脉;肝脾肿大;部分患者于病程7~13d皮肤出现

沙门菌检测技术

沙门菌为常见的肠道病原菌之一,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所致疾病统称沙门菌感染,其中由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全身系统性传染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而由非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则占我国内陆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位。 及时准确地检验沙门菌,为诊断和控制由该菌引起的疾病提供依据。沙门菌检验程序主要包括:标本采集、标本的处理与接种、菌株分离与鉴定和PCR检测几个步骤。 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前,应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和器材,主要有:血液需氧培养瓶、血琼脂平板、XLD(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琼脂平板、BS(亚硫酸铋)琼脂平板、SC(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酒精灯、采样瓶、剪刀、镊子等。 沙门菌检验标本主要分为:食品样品、可疑食物中毒标本,沙门菌患者标本。 可疑食物中毒标本主要有:可疑食品、相关环境标本、疑似病人标本。 可疑食品的采集:在采集可疑食物中毒标本时,应重点采集剩余食物以及食品加工有关的炊事用具,操作人员的手、肛试等相关环境标本。采样时,用棉试子涂抹物品表面后,置于少量增菌培养基内,也可根据情况在接种现场接种分离平板。 沙门菌感染患者标本的采集:沙门菌感染患者应采集新鲜粪便标本或肛试子直接接种分离平板和增菌液。对伤寒、副伤寒患者,在病程的第1~2周,可采集静脉血液4~8ml,接种血液需氧培养瓶中。 每个标本需做好标识和记录,采集的食品样品4℃保存,已接种标本的增菌液和培养基,室温下保存,2小时内送达实验室。 标本的处理与接种 沙门菌标本的处理与接种常用培养基有:TTB(四硫磺酸钠)增菌液、SC(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XLD琼脂平板、BS琼脂平板和麦康凯(MaC)琼脂平板。 可疑中毒食品标本的处理:对采集的标本通常按1:10的比例分别接种于100mlTTB和100ml增菌液中,每瓶增菌液加入标本约10g,同时还可将可疑中毒食品标本直接接种于分离平板。将接种后的TTB增菌液置42℃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将SC增菌液和分离平板置37℃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待观察。取培养后增菌液转种XLD琼脂平板和BS琼脂平板,将接种后的平板置37℃培养箱中培养24~48小时,待观察。 血液(骨髓)标本的处理:将已接种标本的血液培养瓶直接放置37℃培养箱中培养7天,在培养期间分别于培养的第1天、第2天和第7天取培养液一环接种血琼脂平板,将平板置37℃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待观察。培养至第7天时,如培养物仍无菌生长,则可判为阴性。 肛试子及其他环境标本的处理:将现场采集已接种标本的分离平板和增菌液直接放置37℃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待观察。取出18~24小时培养的增菌液转种XLD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将接种完毕的平板置37℃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待观察。 菌株分离与鉴定 主要实验试剂有:氧化酶(试剂)、三糖铁(TSI)、动力—靛基质—尿素半固体(MIU)和赖氨酸铁琼脂斜面、API20E、沙门菌诊断血清。 沙门菌菌株的鉴定主要试验有:菌体形态观察,菌落形态观察,氧化酶实验,初步生化鉴定(系统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 菌落形态观察:在XLD平板上沙门菌菌落呈粉红色、光滑、湿润、边缘整齐、产H2S的菌株,可形成中心黑色或全部黑色的菌落。在BS琼脂平板上,沙门菌菌落呈黑色有金属光泽、棕色或灰色,培养基周围可呈现黑色或棕色,有些菌株可形成灰绿色的菌落,周围培养基不变。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沙门菌菌落为无色、透明或半透明、光滑湿润、边缘整齐、

沙门氏菌基本知识及检测方法

沙门氏菌基本知识及检测方法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肠杆菌科的一个大属,有2000多个血清型,我国发现的约有100个。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猪、牛、羊、家禽、鸟类、鼠类等多种动物的肠道和内脏中.1880年Eberth首先发现伤寒杆菌,1885年Salmon分离到猪霍乱杆菌,由于Salmon发现本属细菌的时间较早,在研究中的贡献较大,遂定名为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 。本属细菌绝大多数成员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能引起人和动物的败血症与胃肠炎,甚至流产,并能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是人类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最主要病原菌之一。 根据沙门氏菌的致病范围,可将其分为三大类群。第一类群:专门对人致病。如伤寒沙门氏菌、副伤寒沙门氏菌(甲型、乙型、丙型)。第二类群:能引起人类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沙门氏菌群,如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纽波特沙门氏菌等。第三类群:专门对动物致病,很少感染人,如马流产沙门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致病性最强的是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其次是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和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 一、沙门氏菌属的生物学特征: 1。形态染色特性:G-无芽孢杆菌。大小通常为 0。7~1.5μm ×2.0~5。0μm,菌端钝圆,散在,偶有短丝状,无荚膜,除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均有周身鞭毛,能运动,绝大多数菌株有菌毛。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0~42℃,最适生长温度为37℃,适宜pH为6。8~7。8,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旺盛,胆盐可促进其生长. 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0~42℃,最适生长温度为37℃;适宜pH为6.8~7。8;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旺盛;胆盐可促进其生长。 §普通琼脂:圆形、光滑、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或不太整齐的中等大小(2 ~ 4mm)菌落。鸡白痢、鸡伤寒、猪副伤寒、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等只能长成细小菌落。§麦康凯琼脂和伊红美兰琼脂(EMB):菌落无色半透明

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

大肠杆菌 大肠细菌(E. coli)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代表菌。一般多不致病,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统称病致病大肠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大小0.4~0.7×1~3um,无芽胞,大多数菌株有动力。有普通菌毛与性菌毛,有些菌株有多糖类包膜,革兰氏阴性杆菌。 (二)培养特性 在血琼脂平板上,有些菌株产生β型溶血。在鉴别性或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有颜色、直径2~3mm的光滑型菌落。 生化反应:大部分菌株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并发酵葡萄糖、麦芽胞、甘露醇、木胶糖、阿拉伯胶等产酸产气。IMViC试验为“+、+、-、-”。即为典型大肠杆菌。 (三)抗原构造 较复杂,有O、K、H、F四种抗原。O抗原为脂多糖,已有171种,其中162种与腹泻有关,是分群的基础。K抗原有103种,为荚脂多糖抗原。从病人新分离的大肠杆菌多有K抗原,有抗吞噬和补体杀菌作用。根据耐热性等不同,K抗原分为L、A、B三种,其中L、B不耐热,有60种。F抗原至少有5种,与大肠杆菌的粘附作用有关、表明大肠杆菌血清型的方式是按O:K:H排列,例如O111:K58(B4):H2。 (四)抵抗力 该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强,55℃经60分钟或60℃加热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温度较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胆盐、煌绿等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磺胺类、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但易耐药,是由带有R因子的质粒转移而获得的。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1.定居因子(Colonization factor ,CF);也称粘附素(Adhesin),即大肠杆菌的菌毛。致病大肠杆菌须先粘附于宿主肠壁,以免被肠蠕动和肠分泌液清除。使人类致泻的定居因子为CFAⅠ、CTAⅡ(Colonization factor antigen Ⅰ、Ⅱ),定居因子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2.肠毒素:是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的外毒素,分为耐热和不耐热两种。 (1)大耐热肠毒素(Heat labile enterotoxin, LT):对热不稳定,65℃经30分钟即失活。为蛋白质,分子量大,有免疫原性。由A、B两个亚单位组成,A 又分成A1和A2,其中A1是毒素的活性部分。B亚单位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膜表面的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后,A亚单位穿过细胞膜与腺苷酸环化酶作用,使胞内ATP转化cAMP。当cAMP增加后,导致小肠液体过度分泌,超过肠道的吸收能力而出现腹泻。LT的免疫原性与霍乱弧菌肠毒素相似,两者的抗血清交叉中和作用。 (2)耐热肠毒素(Heat stable enterotoxin ,ST):对热稳定,100℃经20分钟仍不被破坏,分子量小,免疫原性弱。ST可激活小肠上皮细胞的鸟苷酸环化酶,使胞内cGMP增加,在空肠部分改变液体的运转,使肠腔积液而引起腹泻。ST与霍乱毒素无共同的抗原关系。

标本采集、分离培养和鉴定

附件2 标本采集、分离培养和鉴定 1. 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应在2小时内用无菌方法采集新鲜标本,置于灭菌容器中或直接接种于增菌培养基中,登记好标本编号和来源送检,如不能及时送检,标本要存放在专用的标本运送箱内,包扎好以免容器破损。 1. 1 血液 应根据病程的不同阶段采集不同标本进行检测,宜在发病早期和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抽取病人3~5ml血液,立即接种已在室温(>20℃)平衡的血培养瓶中。推荐采血量为10ml。所有情况下,接种的标本量必须做好记录。血培养瓶在室温条件下运送至实验室。 1. 2 血清 余下的2ml病人血液(作为上述采集血液程序的一部分)及病后2-3周采集恢复期血液2ml,分离血清做血清学检测(肥达氏试验等)。 1. 3 粪便 用无菌采便器采集新排出的粪便约1g直接放入增菌培养管(8-10ml沙门菌增菌液)内,尽快送检。 1. 4水样标本按《伤寒、副伤寒防治手册》中所述的方法进行水源标本的采集和分离培养。 1. 5食品标本固体食品需剪碎和研磨,奶和奶制品可直接取样增菌,具体操作见《伤寒、副伤寒防治手册》,所用的培养基及鉴定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 注意事项采集标本及标本接收时应认真核对名单及标本号,并作好收样记录(附表2)。 2. 分离培养 2. 1 血培养血培养瓶放在37℃培养箱里培养10天,每天观察生长情况,如出现混浊现象,应马上转种麦康凯/血平板,即使没有肉眼可见的生长,也必须在1、2、7天转种麦康凯/血平板。 2. 2 粪便培养增菌管37℃培养18~24小时,挑取培养物转种到SS平板,37℃培养18~24小时,如果没有观察到有可疑菌落生长,再继续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挑取可疑菌落。 2. 3水样标本按《伤寒、副伤寒防治手册》中所述的方法进行水源标本的采

沙门菌监测标本采集及检测的基本要点doc

沙门菌监测标本采集及检测的基本要点doc

————————————————————————————————作者:————————————————————————————————日期:

附件2:沙门菌监测标本采集及检测的基本要点 一、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应在2小时内用无菌方法采集新鲜标本,置于灭菌容器中或直接接种于增菌培养基中,写上标本编号并填写采样登记表,将标本与采样登记表一同送到指定实验室,如路途较远,标本要存放在专用的标本运送箱内,包扎好以免容器破损。 1.粪便标本宜在服用抗菌素前采集,尽快送检。 (1)留便用棉拭子采取自然排出的新鲜粪便2~3克。 (2)肛拭用棉拭子在生理盐水中蘸湿后(棉拭子贴管壁挤出多余的液体),轻轻旋转插入肛门内约4~5cm(婴幼儿约2~3cm)处,于紧靠肛环边的隐窝处旋转采集直肠表面黏液后退出,棉拭上要沾有粪便。 采集的粪便标本立即放置采样管送检,如2小时内不能送检时,将肛拭或用采样拭子沾满粪便插入运送培养基(Cary-Blair,C-B)内保存,常温条件下运送至实验室。 2.可疑食品标本固体食品需剪碎和研磨,奶和奶制品可直接取样增菌。 二、标本增菌 1.粪便标本 将标本立即接种于加有磺胺抑菌剂-亚硒酸盐煌绿的增菌液(Selenite Brilliant Green Sulfa Enrichment,SBG),37℃培养18~24h。 哨点医院可先将标本插入3~5ml缓冲蛋白胨水(Buffered Peptone Water,BPW)中37℃预增菌4~6h,然后再将预增菌处理后的标本按检验项

目要求取0.1ml接种至9ml各相应选择性增菌液37℃培养16~18h。 2.食品标本 可疑食品固体25g研磨后或液体25ml先于225ml BPW中37℃8~12小时进行前增菌。取前增菌液0.1ml加入9ml RVS中,置40℃继续增菌16~18小时(此项仅用于暴发食物中毒原因调查时)。具体操作及所用的培养基、鉴定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4-2010》。 三、分离培养 接种环提取1满环(约10ul)增菌液,划线分离到科玛嘉沙门菌显色培养基/HE、XLD(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琼脂)琼脂平板各1块,置37℃24h分离培养,如果没有观察到有可疑菌落生长,再继续培养24h,观察结果,挑取可疑菌落(见表1)。 表1 沙门菌及大肠菌在选择培养基上菌落生长特征 选择性培养基 沙门菌大肠埃希菌菌落颜色、形态菌落颜色、形态 MaC无色、透明、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圆形 粉红或红色、混浊、凸起、湿润、边缘整齐或不 规则 XLD粉红或无色、透明、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圆形a黄色、混浊、凸起、湿润、边缘整齐或不规则科玛嘉紫色、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圆形蓝色、混浊、凸起、湿润、边缘整齐或不规则DHL 无色、透明、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圆形a粉红色、混浊、凸起、湿润、边缘整齐或不规则SS无色、透明、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圆形a粉红色、混浊、凸起、湿润、边缘整齐或不规则HE蓝绿色、透明、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圆形a黄色、混浊、凸起、湿润、边缘整齐或不规则

沙门菌属微生物学检查及鉴定总结

XXXX医院 沙门菌属微生物学检查及鉴定总结 一、沙门菌属 二、培养特性 三、生化反应 四、抗原结构 五、变异性 六、致病性 七、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来源 2、检查及鉴定方法 (1)不同标本的分离培养 (2)鉴定 (3)血清学诊断与分型 八、沙门菌的预防 一、沙门菌属 沙门菌属体型大多为(0.7~1.5)μm×(2.0~5.0)μm,其无芽胞,是无荚膜的革兰阴性直杆菌,除鸡沙门菌外都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多数有菌毛。 二、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培养上即能生长,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在SS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35℃~37℃24h可形成直径约2~4mm的透明或半透明菌落,对胆盐耐受。产H2S者在SS琼脂上形成黑色中心。 三、生化反应 除亚利桑那菌沙门菌外均不能发酵乳糖,大多数IMViC试验为-+-+,KIA:K/A、产气+/-、H2S+/-,MIU:动力+、吲哚-、脲酶-.

四、抗原结构 主要由0抗原和H抗原组成,部分菌株有类似大肠杆菌K抗原的表面抗原,与细菌的毒力有关,故称Vi抗原。 (1)0抗原:即菌体抗原。沙门菌属的菌体抗原有58种,以阿拉伯数字依次标记:根据沙门菌有共同的O抗原这一特点,分类学者将有共同抗原的细菌归为一组,这就使沙门菌分成42个群(或组)。即A、B、C……Z和O16~O67群。每群都有群特异性抗原,如A群O2、B群04、D群O9等。 (2)H抗原:即鞭毛抗原。H抗原是定型的依据。 沙门菌H抗原有两相,第一相为特异性抗原,用a、b、c……表示;第二相为共同抗原,用1、2、3……表示。 (3)表面抗原:已证实沙门菌属有Vi、M和5抗原三种。Vi抗原加热60℃30min或经石炭酸处理被破坏,其存在时可阻止0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凝集。 五、变异性 (1)S-R变异,菌落光滑型经人工培养传代后逐渐变成粗糙型。此时菌体表面的特异多糖抗原丧失,在生理盐水中可出现自凝。 (2)H-O变异,指有鞭毛的沙门菌失去鞭毛的变异。 (3)相位变异,具有双相H抗原(第I相为特异相,第Ⅱ相为非特异相)的沙门菌变成只有其中某一相H抗原的单相菌,称相位变异。 (4)V-W变异,失去全部Vi抗原的变异。 六、致病性

细菌鉴定学习

现有一株细菌宽度明显大于大肠杆菌的粗壮杆菌,请你鉴定其革兰氏染色反应.你 怎样运 传统的细菌革兰氏染色法操作繁琐,初学者不易掌握,寻找一种简便方法。方法:玻璃片上将细菌与碱液混合,用接种环或接种针往上挑,观察有无丝状物出现,我们把它叫作“细菌拉丝实验”。结果:用本法鉴别细菌革兰氏染色性质,G^-菌有丝状物出现,即拉丝实验阳性,G^+菌无丝状物,拉丝实验阴性经过对照使用,本法具有快速,准确,简便,结果易判断,成本低廉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由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不同,革兰氏染色法可使有的细菌染上初染的的紫色,为革兰氏阳性细菌,有的细菌染上复染的的红色,为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染色后为红色,细菌形态为短小的杆状,单个存在。枯草杆菌是革兰氏阳性菌,染色后为紫色,细菌形态为杆状,比大肠杆菌大,可排成链状的,有的菌体里有椭圆芽孢(无色)或在视野中有散在的芽孢。 实验十肠杆菌科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一大群寄居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多数为肠道的正常菌群,但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寄居部位发生改变时可引起感染。根据其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DNA同源性等可将肠杆菌科分为120多个菌种,其中与医学密切相关的有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等。 一、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E. coli)俗称大肠杆菌,是寄居于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该菌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可引起急性炎症或继发感染;有些血清型可引起腹泻。从水和食品中检出较多大肠杆菌时,可判断它们已被粪便污染。因此,大肠杆菌常被作为饮水、牛乳及食品的卫生学检测指标。 (一)形态与培养特性 【材料与方法】 1.大肠杆菌革兰染色标本片。 2.大肠杆菌普通琼脂平板、SS平板、中国蓝平板、伊红美蓝(EMB)平板培养物。 【结果】 1.大肠杆菌为革兰阴性、中等大小杆菌,两端钝圆或稍弯曲,呈分散排列。 2.菌落特征(表10-1)。 表10-1 大肠杆菌在普通琼脂平板及选择鉴别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 培养基菌落特征 普通琼脂平板圆形,中等大小,灰白,整齐,光滑菌落 SS平板呈红色 中国蓝平板呈蓝色 伊红美蓝平板呈紫黑色,有金属光泽 (二)生化反应 【材料与方法】 1.取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分别接种于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发酵管,37℃培养24h,观察结果。 2.取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分别接种于双糖铁培养基,37℃培养24h,观察结果。 3.靛基质产生、甲基红、VP、枸橼酸盐利用试验(IMViC试验),见实验四。 【结果】

初级(师)卫生资格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模拟题2021年(12)_真题-无答案(53)

初级(师)卫生资格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模拟题2021年 (12) (总分83.84,考试时间120分钟) A1/A2题型 1. 青年人正常前列腺液标本镜检不会出现的是 A. 卵磷脂小体 B. 红细胞偶见 C. 白细胞小于10/HP D. 颗粒细胞大于5/HP E. 淀粉颗粒 2. 患者男,20岁。低热,全身疼痛不适一周。根据其临床表现疑为伤寒或副伤寒沙门菌感染。分离伤寒或副伤寒沙门菌检出率最好的标本是 A. 粪便 B. 咽拭子 C. 尿液 D. 腹腔液 E. 静脉血 3. 患儿女,1岁。因严重的阵发性咳嗽而入院。患者咳嗽发作时连续咳嗽5~20次,呼吸困难,口鼻流出大量黏液性带泡分泌物,终止前有喘鸣音。其他临床症状:鼻和眼结膜出血、水肿,淋巴细胞增多,无发热,咽喉部无假膜。该患儿尚未接受常规计划免疫。最可能感染的病原体是 A. 百日咳鲍特菌 B. 流感嗜血杆菌 C. 呼吸道合胞病毒 D. 流行性感冒病毒 E. 白喉棒状杆菌 4. 轻链病 A. 血中可查见大量的轻链蛋白 B. 尿中可查见大量的轻链蛋白 C. 血和尿中可查见大量的轻链蛋白 D. 肾衰竭极少见 E. 发热、贫血少见 5. 准确测定酶活性浓度应在酶促反应的 A. 零级反应期 B. 一级反应期

C. 延滞期 D. 孵育期 E. 平衡期 6. 缺铁性贫血细胞形态学表现是() A. 大红细胞性贫血 B. 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C. 正常细胞性贫血 D.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E. 正常低色素性贫血 7. 嗜碱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见于 A. 脾功能亢进 B.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C.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D.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E.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8. 患儿女,5岁。低度发热,口咽部疼痛,口腔黏膜、牙龈、咽部、嘴唇,以及手和脚后跟边缘有无数水疱状病变,检测小泡内不含巨细胞或异常细菌。此病在7天后自愈。感染途径是 A. 呼吸道飞沫传播 B. 粪-口途径 C. 皮肤直接接触 D. 母-婴传播 E. 恙螨叮咬 9. MPV变化的临床意义不正确的是 A. MPV减低提示有出血倾向 B. 白血病缓解期MPV增高 C.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时MPV减低 D. MPV越小,骨髓受抑越严重 E. MPV持续低,说明感染未控制 10. 患者女,51岁。白带呈豆腐渣样,最可能的诊断是 A. 老年性阴道炎 B. 滴虫性阴道炎 C. 细菌性阴道炎 D. 假丝酵母菌(念珠菌)阴道炎 E. 宫颈癌 11. 某单位发生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在餐具和厨房炊具中没培养出肠道致病菌,但在炊事人员的手上查出了化脓感染灶。请问致病菌可能是: A. 产气荚膜梭菌 B. 金黄色葡萄球菌 C. 空肠弯曲菌 D. 肠炎沙门菌 E. 鼠伤寒沙门菌 12. 患者男,58岁。其长期工作地点配有中央空调。近日突发胸部剧痛、干咳、高热。入院后出现嗜睡和精神混乱,并不间断地咳出黏液性脓痰,X线胸片显示单侧肺炎,痰液直接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