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园二首
- 格式:pptx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5
沈园二首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白话译文其一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
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在此曾见她的倩影如惊鸿飘来。
其二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自身即将化为会稽山一抔泥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沈园二首》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组诗作品。
这是作者在七十五岁重游沈园时为怀念其原配夫人唐氏而创作的两首悼亡诗。
第一首诗写触景生情之悲。
首句写斜阳黯淡,画角哀鸣,是通过写景渲染悲凉的气氛。
后三句写物是人非之悲,用反衬手法。
第二首诗写诗人情感的专一,也用反衬手法:以草木无情反衬人物的深情。
全诗体现了诗人忠实、笃厚、纯洁、坚贞的品格。
这组诗写得深沉哀婉,含蓄蕴藉,但仍保持其语言朴素自然的一贯特色。
创作背景编辑播报陆游一生最大的个人不幸就是与结发妻唐琬的爱情悲剧。
据《齐东野语》等书记载与近人考证:陆游于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二十岁时与母舅之女唐琬结琴瑟之好,婚后“伉俪相得”,但陆母并不喜欢儿媳,终至迫使于婚后三年左右离异。
后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
绍兴二十五年春,陆游三十一岁,偶然与唐赵夫妇“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
唐以语赵,遣致酒肴。
陆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壁间”。
唐氏见后亦奉和一首,从此郁郁寡欢,不久便抱恨而死。
陆游自此更加重了心灵的创伤,悲悼之情始终郁积于怀,五十余年间,陆续写了多首悼亡诗,《沈园二首》即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两首。
《齐东野语》曰:“翁居鉴湖之三山,晚岁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又赋二绝云……盖庆元己未也。
”据此可知,这组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五年己未(1199),是年陆游七十五岁。
整体赏析《沈园二首》乃陆游触景生情之作,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余年,但缱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随岁月之增而加深。
陆游《沈园二首》《沈shěn园yuán二èr首shǒu》作zuò者zhě:陆lù游yóu城chéng上shàng斜xié阳yáng画huà角jiǎo哀āi, 沈shěn园yuán非fēi复fù旧jiù池chí台tái, 伤shāng心xīn桥qiáo下xià春chūn波bō绿lǜ, 曾céng是shì惊jīng鸿hóng照zhào影yǐng来lái。
梦mèng断duàn香xiāng消xiao四sì十shí年nián, 沈shěn园yuán柳liǔ老lǎo不bù吹chuī绵mián。
此cǐ身shēn行háng作zuò稽jī山shān土tǔ, 犹yóu吊diào遗yí踪zōng一yī泫xuàn然rán。
作者介绍: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游的《南唐书》,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陆游的诗词《沈园二首》(其一)阅读《沈园二首》(其一)宋·陆游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赏析】这首诗写触景生情之悲。
首句写斜阳黯淡,画角哀鸣,是通过写景渲染悲凉的气氛。
后三句写物是人非之悲,用反衬手法。
写得深沉哀婉,含蓄蕴藉。
沈园是陆游的软肋,那里有过初见时的美好,也有过再见时的断肠,更有不见时的伤痛。
美人已经作土,每一次到沈园都是一次痛彻心扉,可是陆游忍不住几次重游,他甘愿为了能呼吸到爱人的气息而承受折磨。
“城上斜阳画角哀”,惨淡的光线加上悲哀的角声,给人的心底铺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凉之情。
“沈园非复旧池台”,多年过去了,沈园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但是那是他们的初识之地也是永诀之处,他必须要来。
物是人非已然使人惆怅,如今物与人都不是当年的样子,想找一处散发着当年气息的景物都成了苛求,该是多么地让人痛苦。
陆游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竭力寻找当年的景物,终于看到“桥下春波绿”,那碧水一如过往,似曾相识,只是这美景现在却如此伤情。
“曾是惊鸿照影来”,曾经这里是美人翩然而至的地方,如今美人不在,只剩一桥流水依旧东流去。
“惊鸿”句写美人姿态轻盈的样子。
典出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本用来描绘洛神美态。
梁启超读陆游的爱国诗篇时,曾称他为“亘古男儿一放翁”,但亘古男儿也有柔情的一面,这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男儿形象。
扩展阅读:陆游的家世背景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
陆游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要典籍。
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亦出身名门。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
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携家眷逃回老家山阴。
沈园二首(选一)(陆游)优秀教案沈园二首(选一)【教学目标】1.了解陆游的爱情故事及其创作。
2.体会诗歌的情感及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及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诗人生平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爱国诗人。
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
年轻时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陆游创作力非常旺盛,是我国古代作品最多的诗人,仅在他的诗集《剑南诗稿》中保存至今的就有9300多首,所以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他的诗内容极为丰富,风格雄浑豪放。
陆游生活在祖国分裂的年代,恢复中原既是他一生奋斗目标,也是他诗作中的重要内容和情感。
一直到死,他念念不忘的仍是祖国的统一。
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二、诗歌简介: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1.陆游诗中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部分是爱国诗。
他的爱国诗内容博大,思想精深,感情真挚,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全面地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具体说来,作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其爱国主题的:(1)热情讴歌北伐抗战,大声呼吁抗金救国。
他不仅以现实笔法来抒写这种理想,还往往用纪梦诗的形式来表达统一祖国的美好愿望。
代表作品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五月十一日夜且半……》等等,这些诗作既表现了作者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洗雪国耻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作者横扫敌寇的英雄气概和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
(2)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的和戎政策,揭露朝中奸佞投降卖国的罪恶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