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 第六章 课程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特指某一学科。
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4.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5.从课程制定者和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型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
6.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7.拓展性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拓展性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8.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学习基础。
9.所谓国家课程,是指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级教育机关。
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10.所谓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11.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12.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第二节课程目标1.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模确定的。
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与意义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学科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教学科目简称学科: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原则,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据以上分析:课程是由一定的与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一)课程方案课程方案也称为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教育学研究的课程方案主要是我国的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它是指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知道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及其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三)教科书教科书亦称课本,他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二、课程的设置我国周六艺→春秋六经→宋四书西方三艺→七艺→夸美纽斯泛智的百科全书式课程→洛克健全身体课程···(二)课程理论的发展斯宾塞提出课程问题学科学最有价值→杜威《儿童与课程》现代课程理论→博比特《课程》第一本课程专著→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奠基石课程编制过程的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三)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的教学科目。
亦称分科课程最早的分科课程:孔子将文化典籍分为四科、古希腊“三艺”课程学科课程的特点: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作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并强调课程与教材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一、课程的一般概念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
二、课程的分类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一)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1.国家课程所谓国家课程,是由国家专门机构开发的课程。
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国家级课程属一级课程,地方不得随意变动。
国家教育目标是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依据2、地方课程:省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专门开发、编定的课程。
属二级课程,县校不经批准无权变动。
(二)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对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必修的、共同的2.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3.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三)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
它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属于古老的学科课程,主要倡导者是是赫尔巴特、斯宾塞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奄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为基础,以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为中心而实施的课程。
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学科课程以社会为本位,活动课程以学生为中心3.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
它是为了克服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和活动课程的随意性而通过合并相邻领域学科的办法,把若干门教材组织在一门学科中综合而成的。
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有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教学的三个特点:(1)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2)教学以学生的认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目的。
(3)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教师要尽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二、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在传承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主要地位,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教学是传承人类文化,传递社会经验,延续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通过教学可以将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社会经验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精神财富,将人类的文化精华刻画在年轻一代身上,促进社会发展,延续人类文明。
(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学既传授给学生科技文化知识,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形成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健康全面发展。
(三)教学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学生的潜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进行个性发展。
教学工作任务艰巨,教学工作意义重大,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应该在教学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学习,踏实工作,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培养人的目标。
第六章 课程
一、填空题
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
2、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____、____、____。
3、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将课程分为____、____、____。
4、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____、____、____。
5、学校课程通常以____或____的形式出现。
6、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征:____、____、____。
7、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____。
8、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评价、____、____和____。
9、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____课程、____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
课程。
10、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____、____、____。
11、制约课程目标制定的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____起作用的。
二、名词解释
1、课程(广义)
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4、教材
5、学校课程
6、基础型课程
三、选择题
1、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2、第三次全教会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A、活动课程 B、社会课程 C、学校课程 D、特色课程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犁课程 D、发展型课程
4、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5、注重发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不同特殊能力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6、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 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
模式是( )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D、以上都不对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的形式是什么?
2、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3、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第六章 课程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2、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4、社会、知识和儿童
5、选修课或特色课
6、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7、教材
8、课程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9、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10、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11、交互
二、名词解释
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
门学科。
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
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
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
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
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5、学校课程: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
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
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6、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
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
程。
三、选择题
1-5:DCCAB 6:A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的形式是什么?
答: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
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
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2、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答:(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
3、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答:(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
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