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英写意人物画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05 MB
- 文档页数:48
CHINA GLOBAL BUSINESS JULY. 2019 CHINA GLOBAL BUSINESS 145何家英:男,汉族。
1957年生于天津,河北任丘人。
著名国画家。
198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
现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何家英是当代中国画坛的著名工笔人物画家,被誉为“最有希望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何家英年轻一代画家”。
他着眼于中西方绘画的相通之处,在两者的契合点上参悟因革,尊重传统而不束于旧范,问途城外而不流于追随。
他的创作高扬写实精神,注重生命体验。
作品刻画具微,布置谨重,人物清丽莹洁。
他的写意作品也能别创新意,含蓄、虚豁、自然大方。
作品注重对心灵的卓越表现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注,为中国人物画的创新作了富有成就之探索。
先后到日本、韩国、印度、香港等地参加画展。
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何家英以不断创新的作品而成为时代焦点的同时,也书写了自我成长的历史。
他给自己设置了“衡中西以相融”的命题,也以实验者、学者和手艺人的三重身份完成了这一命题。
实验者的勇气和探索精神,学者的睿智和价值判断力,手艺人日复一日的技艺劳作习惯在何家英身上不分彼此地融合为一体,构成他传奇般成功的全部秘诀。
他所获的回报当然也是丰厚的,那就是,他有权利在独树一帜的画风上打上自己的印记。
对一个艺术家而言,还有什么是比这更高的荣誉呢?还有什么是比这更值得欣慰的呢?主要著作有《何家英作品集》、《何家英画集》、《当代实力派画家——何家英》、《名家手稿——何家英》、《当代国画大师代表作品集》等。
代表作品有《魂系马嵬》、《米脂的婆姨》、《酸葡萄》、《十九秋》、《秋冥》、《山地》、《街道主任》、《无声》等。
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银奖、全国青年美展、当代工笔画学会大展及文化部“中华世纪之光”中国画提名展,《秋冥》被选入百年中国画展。
何家英写意人物画造型中的工笔语言作者:李词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09期摘要:我国的工笔人物画发展历史悠久,而写意画从工笔画中派生出来,以它本身独特的风格个性而出众。
何家英是当代著名的人物画家,无论是工笔人物画还是写意人物画都有他自己的风格,本文主要从工笔语言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何家英写意人物画临摹之后的学习和分析,对何家英写意人物画造型中的工笔语言进行简要概述。
关键词:何家英写意人物画造型工笔中图分类号:J20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9-0045-02一、人物画的发展我国人物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母系社会时期陶制品的纹饰造型和图案样式中去。
早期的人物画以工笔为主,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人物画是以墨绘淡设色为主的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可以看出这两幅画已经具有了工笔画的基本特征;到了魏晋时期,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已经具有了工笔画的明显的特征;人物画发展到隋唐五代时期已经达到了鼎盛,这个时期出现了如《韩熙载夜宴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但此时人物画还是工笔画为主,直到宋代,文人画的兴起使工笔人物画逐渐走向衰落。
在中国人物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工笔人物画形成了它独特的绘画语言,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以及绘画工具——毛笔的独特性,所以工笔人物画一直具有一种写意性。
“写意”在《辞源》上称为“宣曳书写,描摹心思”,是一种带有很强烈地抒发性、描述性、记叙性的意思。
[1]写意性是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的传统和精髓之一,它不仅对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有着指导意义,也是我们对绘画进行评论的重要依据。
在工笔人物画发展的过程中,关于写意性的绘画理论也同时在发展。
魏晋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重要论点,在他之后的谢赫在其“六法”中也提出了“气韵生动”之说,这是对“以形写神”的传承和发展;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和《宣和画谱》中提到,“要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不能只会写生,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达到以形写神”;陈郁在《藏一话语·论写心》提出了“写心”的主张,所谓“盖写形不难,写心惟难,写之人尤难也”,“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
CCTV老故事频道《传承与开拓》何家英
(温馨提示:请在wifi下观看,土豪随意)
何家英,1957年出生于天津,自幼喜爱画画,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国画,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工笔画协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工笔画研究院院长。
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文艺人才等荣誉。
擅长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
代表作品有《山地》、《十九秋》、《米脂的婆姨》、《酸葡萄》、《魂系马嵬》、《秋冥》、《朝*露*桑》、《舞之憩》、《杨开慧》等。
何家英是当代中国画坛的著名工笔人物画家,被誉为“最有希望最有代表性的年轻一代画家”。
他着眼于中西方绘画的相通之处,在两者的契合点上参悟因革,尊重传统而不束于旧范,问途城外而不流于追随。
他的创作高扬写实精神,注重生命体验。
作品刻画具微,布置谨重,人物清丽莹洁。
他的写意作品也能别创新意,含蓄、虚豁、
自然大方。
作品注重对心灵的卓越表现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注,为中国人物画的创新作了富有成就之探索。
先后到日本、韩国、印度、香港等地参加画展。
2019·04一、何家英对古代传统绘画的继承(一)何家英对古代绘画的继承中国画历史源远流长,从魏晋南北朝时代起,中国工笔人物画就有所发展,如梁元帝萧绎的《职贡图》,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洛神赋图》都是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顾恺之这三件作品的问世,为当时古代的工笔人物画增加了一抹绚丽的色彩,成为后人争相模仿的范本。
此时的工笔人物画主要以线为主,在线描的基础上略施色彩,人物仪表形态自然生动,注重骨法用笔,以形写神,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在何家英的作品中,隐隐约约体现着魏晋时期的绘画特点,虽然他刻画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现代人物,但看起来都古味充足。
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其中中国工笔人物画从古代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中国的工笔人物画一直在成长着,发展着,创新着,何家英作为当代重要的工笔人物画家,为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认真研习古代绘画,他将古代的绘画技法和现代人物形象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工笔人物画。
以何家英的作品《魂系马嵬坡》为例,这幅画讲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在马嵬坡的故事,这幅画气势庞大,人物众多,画中的主人公杨贵妃更是楚楚可怜,哀婉凄凉。
何家英把唐朝女子脸型圆润饱满、气质雍容高贵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画面左侧的唐明皇身穿黄袍,背对着观众,扶鼎而泣,在众多红衣武士浩大的气势衬托下,唐明皇显得软弱而无奈,此幅作品气势庞大,色彩对比强烈,对人物的形态气质和心理活动的刻画极为细致。
这幅画中的用线、用色和构图都继承了晋唐以来的画风,人物刻画更为细腻,在这浩大的场面当中,每个人物的面部表情都不一样,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绘画功底,也凸显出了何家英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用心研磨和勤学苦练,才能使他的作品达到如此的境地。
(二)何家英对古代六法的继承和运用六法最早源于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是品评中国古代绘画的最高准则,六法论的提出标志着古代绘画理论框架的初步完备,后代的画家们开始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作品的最高标准。
工笔人物画课堂笔记(六)临摹何家英【落英】[原创]2017年11月30日临摹何家英《落英》最终稿一、临摹4尺整张仿古宣纸。
先将宣纸右边顶住纸稿复印件的右侧,尽量将稿子用HB或2B铅笔临摹出来。
自己勾出左边剩余部分及部分花瓣。
二、起墨稿浓墨头发、眼睛(除去双眼皮、下眼皮)、眉中、大摆裙。
中墨树干。
淡墨上衣、皮肤、梨花瓣等。
1.眼睛左眼:浓墨勾出上眼睑,起笔要尖,后端应顿住;睫毛:从睫毛梢开始起笔,起笔要尖,根部收笔在上眼睑上。
,右眼:上下眼睑用兰叶描起笔,睫毛同右眼。
双眼皮用淡墨。
2.眉毛用兰叶描以浓墨勾出眉毛中段,淡墨勾出眉头、眉梢部分。
注意眉梢可从上往下勾出。
3.脸部其余部分(1)鼻淡墨。
(2)口唇淡墨,注意唇角顿笔。
(3)脸形起笔可以顿一下,收笔要尖。
(4)手部先从指甲盖开始起笔。
4.衣服用小红毛以淡墨勾线条,钉头起笔要顿一下。
注意笔法要有弹性、有力度。
笔法原则:线条力度靠多练;线条弹性靠速度。
5.裙子浓墨,长线条要求滑动手腕,起笔要顿一下,有些线条要求倒勾。
6.头发浓墨。
左边:由右向左手腕转动起来。
右边:先勾3个发卡,再勾第一组在最前面的发丝,注意勾第二组发卡的发丝时要对准第一组发丝的尾部。
7.树枝树干用大白云以中墨侧锋勾出。
画树应先勾主干→ 叉枝→ 细枝。
树干:先勾树干的左侧线条(或上线条)→ 再勾右侧线条(或下线条)→ 最后勾或皴出中间树皮。
注意用笔要稍微倾斜毛笔(侧锋),注意线条要粗,每笔都要顿一下;若要皴或枯笔时要用吸水纸将毛笔上的水分吸掉。
细枝:某一侧线条→ 另一侧线条。
8.梨花以小红毛毛笔以淡墨画出,注意笔法要细。
三、染色1.墨染(1)头发先染凹凸、高低:中墨分别染2次,墨笔应放在低或被压住的区域。
凹凸分成几组,分别将凹进去的地方染出,并用水笔晕染开。
高低分别将头发几个区域分出高低,一般被其它发丝压住的区域为低区,而受光面较多或中间区域均为高区。
将低区上墨,并用水笔晕染开。
例如:前面中缝左侧和发卡压住的区域为低区,发卡中间区域为高光区;后面辫子每个辫花的两侧都是低区。
何家英艺术赏析李树,1959年生于北京,号清石道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医学是李树的职业,是根本,绘画则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树曾这样描述二者:“医的根本是给人祛除病魔,让人远离疼痛;绘画最大的妙处在于给人心灵上的喜悦,它是精神食粮。
”李树在这两个领域都能如鱼得水般游刃有余,得益于两件法宝:一是刻苦钻研,二是大胆创新。
早年跟随祖父学习传统山水技法,后师从顾冠群先生学习书法和山水绘画技法至今,经过40多年的沉淀,他的画作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受到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和郭石夫先生的高度评价。
他的画作十分注重创新,“创作唯新”是他一贯坚持的态度。
李树现任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理事、教授,新中国书画大家和国学大师,国家一级画师,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荣誉博士、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理事、教授,兼任北京冠群文化艺术中心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世界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艺术名人研究院院士、江南书画院艺术顾问、南国美术总校艺术导师、中外当代书画艺术家联谊会理事、研究员。
李树最早是以传统的山水画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更多地接触写意山水,这种形式的画作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画荷写竹,照亮自我写意山水画中,李树最为钟爱的当推荷花与竹。
他爱荷花,爱她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清白和廉洁,更爱她抗拒所有风寒,从淤泥之中夺眶而出的坚强与向上,荷花带给人美感,更给人精神层面的正能量。
写竹就像写人生,清白自我,照亮他人,时刻警示着每一个世人:做人要清白廉洁。
”他坦言,这正是写竹的魅力所在。
时任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曾表示,李树的竹子有他自己的风格,不同于任何人。
谈到坚持,李树直言,自己能在写意山水领域摸索40余年,靠的是执著,是热爱,绘画让他的思维敏捷,他沉浸于画的美妙境界,从而实现自我的超脱;医学能够给人以健康,为他人解除痛苦就是他的快乐所在。
“其实无论医学还是绘画,归结于四个字:厚德载物。
”大爱是一种无疆的境界,心怀大爱的他,未来必将走得更远!何家英:男,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