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空间的建构
- 格式:pdf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2
多维度视角下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作者:刘禹君边宇浩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3期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艺术设计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从多维度视角出发,探讨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原则,包括以人为本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进而分析文化维度、功能维度、审美维度以及科技维度等视角下的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以提升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与实用性。
关键词:多维度视角;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一、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概述公共空间是城市与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文化、心理以及承载情感的容器。
因此,公共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尤为重要,它关乎空间的功能性、美学性以及与人的互动性。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艺术,涵盖了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室内设计、雕塑、绘画等多个领域,其主要目标是创造一个和谐、舒适、具有特色的环境,使人们在其中获得愉悦与归属感。
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复杂且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它要求设计师既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又具有敏锐的审美眼光、深厚的人文素养以及强烈的环保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满足人们需求的公共空间。
首先,设计师需要考虑到空间的功能性。
不同的公共空间有不同的使用需求,如公园、广场、图书馆、交通枢纽等,每种空间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定位。
设计师需要根据这些功能需求,合理规划空间,以确保空间的实用性与高效性。
其次是美学性。
公共空间能够直接体现出城市形象,其设计风格、色彩搭配、材料选择等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城市的整体印象。
因此,环境艺术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进而创造出既符合大众审美又具有独特魅力的空间。
最后是与人的互动性。
设计师需要考虑到人的心理与行为需求,比如设置座椅、喷泉、雕塑等元素,可以吸引人们在此停留,从而提升空间的活力。
二、多维度视角下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原则(一)以人为本的原则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不仅是一个物质空间的构建,还涉及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最核心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即所有的设计决策都应该以人的需求、人的体验为出发点[1]。
对公共艺术美术篇的理解公共艺术美术是指在公共空间中展示的艺术作品,旨在为公众提供美感享受、文化教育和社会交流的机会。
它可以是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常常被放置在广场、公园、街道等公共场所。
公共艺术美术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公共艺术美术可以增加城市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
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示,城市变得更加有生活情趣和个性特征。
公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城市的独特魅力。
公共艺术美术可以丰富公共空间的功能。
公共空间原本只是用于交通和休闲的场所,而通过艺术作品的加入,公共空间变得更加多样化。
人们可以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放松心情,享受休闲时光。
艺术作品也可以成为人们社交的话题,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公共艺术美术还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声誉。
一个拥有丰富公共艺术美术的城市,往往给人一种文化繁荣、艺术氛围浓厚的印象。
这不仅有利于城市的旅游业发展,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
公共艺术美术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教育的方式。
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示,人们可以了解和学习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形象、色彩、材质等方式,向观众传递信息和情感,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想象力。
然而,公共艺术美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艺术作品的选择和设计需要考虑到公众的需求和喜好。
艺术作品应该具有广泛的吸引力,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其次,艺术作品的维护和保护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公共艺术作品常常面临被破坏、被盗或者被污染的风险,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保护。
公共艺术美术在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为公众提供美感享受和文化教育的机会,还可以丰富公共空间的功能,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声誉。
公共艺术美术的发展需要政府、艺术家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以创造更美好、更有艺术气息的城市环境。
公共艺术论文公共艺术范文论文3000字公共艺术在当代城市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愈来愈突出,它作为一种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具有社会性、公益性的公共物品和文化福利。
所谓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
公共艺术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摘要: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集聚,形成了城市化的格局。
人需要交流,需要沟通,回顾公共艺术发展的文化脉络,透析城市公共艺术与公众、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的关系,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环境,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人性化设计原则,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满足人们的心理、视觉、精神上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以及开放性。
人们需要沟通。
实用性和装饰性公共空间设施。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所谓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
城市的开敞空间依据其权属性质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
同时,它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
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是为了给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舞台,城市空间里的生活比城市空间本身更为有意义。
人类需要交流、需要沟通,这就是公共空间形成的基础,由于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既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因此它必然要求作为载体的城市提供各类适宜的场所。
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环境城市公共空间仪式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是‘天成之笔’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环境相容相生,中国古人利用自然环境应在理想意境。
‘尊重自然、研究自然、模仿自然、寓于自然’成为现代设计的理念。
因此今天的公共空间应该关注自然属性的特征。
提倡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完美结合;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民俗习惯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地区的特质。
这些因素就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文化环境。
浅析公共艺术对城市发展之必要【摘要】公共艺术在城市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共艺术能够塑造城市形象,为城市增添独特的文化氛围。
公共艺术可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为他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公共艺术也有助于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为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活力。
公共艺术还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吸引游客,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公共艺术有助于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凝聚城市居民的向心力。
公共艺术对城市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在未来,我们应该加大对公共艺术的支持与投入,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措施,促进公共艺术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文化活力。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发展、城市形象、居民生活、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必要性、展望、策略、措施。
1. 引言1.1 公共艺术的定义公共艺术是指在公共空间中展示的可供公众观赏和参与的艺术作品,包括雕塑、壁画、景观设计等形式。
这些作品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美感,也能够传达文化、历史、价值观等信息,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和标志。
公共艺术的特点在于其开放性和互动性,不同于传统的美术馆和画廊,它们融入了城市的日常生活,与市民直接接触和互动,使艺术变得更加亲近和民主化。
公共艺术的意义不仅在于美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通过公共艺术的引入和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的繁荣与活力,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同时也有利于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公共艺术被认为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城市既是经济的中心,也是文化的聚集地,更是人们生活的舞台。
城市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水平、文化品味和经济实力。
一个繁荣发展的城市,不仅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更多人才,还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加强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在当今社会,城市已经不再是单一功能的空间,而是多元化发展的综合体。
城市的各种要素如建筑、交通、环境、文化等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独特风貌。
设计与理论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 / 083公共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谢子龙影像馆为例THE APPLICATION OF PUBLIC ART IN ARCHITECTURAL DESIGN—XIE ZILONG VIDEO MUSEUM FOR EXAMPLE广东工业大学 林思敏到的谢子龙影像馆属于第二类,是一所面向公众开放的影像艺术天堂。
2公共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意义在人们潜移默化的观念里,公共艺术是指雕塑与装置,建筑与公共艺术相辅相成,优秀的建筑具有特定的艺术气息,是公共艺术的体现,公共艺术作为一种特定的形式始终贯穿于建筑空间。
公共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空间的变化上,借助空间的有效运用让公众去与空间产生有趣的互动,也体现在这个空间的布置、物品的呈现带来的艺术感,所以说公共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建筑经过设计,为公众带来提升艺术美感的空间,公众在这个艺术化的建筑空间里接受艺术的熏陶,这就是具有公共艺术意义的建筑带来的最为广泛的传播效果。
无论是建筑还是独立的公共艺术品所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诠释空间,通过空间的艺术化来表达公共艺术的审美意识和文化价值,所以建筑艺术自然属于公共艺术[3]。
3公共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实践谢子龙影像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湘江边上,洋湖湿地公园内(如图1),恰好处于湿地公园连接湘江风光带的视觉廊道上,谢子龙影像馆与湘江新区规划展示馆、李自健美术馆共同构成了政府重点打造的洋湖市民的文化客厅。
建筑面积10621.91m 2,于2017年建成使用。
谢子龙影像馆以其独特浅白色为基调的建筑成为湘江河畔一道风景。
他们希望建筑能成为“光影的容器,艺术的方舟”,实现“艺术神性光辉的追求”。
建筑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是艺术介入生活的具体体现,谢子龙影像馆将建筑的艺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公众,最大的功能就是为公众服务,所以具备公共性。
国内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公共艺术贵在精神引领公共艺术概念从“public art”一词直译而来,是“公共”和“艺术”联结而来的复合词。
城市公共艺术更多地强调艺术的公益性和文化福利,这种文化现象在西方国家早期的体现形式更多的是依附在建筑上的装饰艺术。
上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概念开始被引进中国,以城市雕塑和壁画为主要形式出现在城市空间,并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城市雕塑运动。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文化需求的提升,公共艺术在新世纪逐渐升温。
20余年来,公共艺术经历了被接受、去探讨、再认识的发展过程,从外部形态到学理体系,在实践与理论相互推动下不断调整,衍生出众多符合社会诉求、体现时代特征的新类型、新方式。
公共艺术被纳入社会、生态、人文、历史的多重关系中进行整体构思,进而实现城市文化创新,助力城市发展。
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吴为山看来,城市公共艺术在无形中成为人们出行观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同时连接着城市的历史文脉与未来发展的方向。
“城市公共艺术一方面要打开城市与艺术的开放性、延展性、趣味性,另一方面则要有清醒而深刻的历史意识,连接日常生活与崇高理念,将思想与生活不断向前推进”。
他说。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翁剑青认为,公共艺术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审美特征以及市民文化气质的重要载体和象征。
它理应在显现城市公共环境的审美文化和人文精神方面,以及在营造城市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公共空间及交往场所方面,显现其创造性、公益性和地域性的文化价值,为市民的公共生活和文化福利而服务。
公共艺术同时也是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和促进城市社区自身文化建设的重要推手和途径。
对于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应遵循的根本原则,吴为山认为,城市公共艺术的根本诉求应当是引导人民积极向上,表现城市精神面貌和时代精神。
他表示,鉴于中国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发展脉络,中国的公共艺术要秉承“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国际视野”的发展方向。
《城市公共空间记忆生成的叙事性建构》篇一一、引言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城市生活的载体,也是记忆的容器。
人们通过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活动,不断产生和留下各种记忆,这些记忆逐渐构成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公共空间如何通过叙事性建构,生成并强化人们的记忆。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记忆形成城市公共空间的记忆形成,往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公园的绿树、广场的喷泉、街道的咖啡馆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的元素。
这些元素通过人们的感知和体验,逐渐在心中形成记忆。
而这些记忆,又因为人们的反复体验和交流,逐渐丰富和深化。
三、叙事性建构的重要性叙事性建构是城市公共空间记忆生成的关键。
通过叙事性建构,我们可以将零散的、无序的记忆进行整合和重构,形成有意义的、连贯的记忆序列。
这种叙事性建构,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城市公共空间,还可以增强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叙事性建构的途径1. 历史文化的传承:通过挖掘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将过去的故事与现在的空间相结合,形成具有历史深度的记忆。
比如,在老城区的改造中,保留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让人们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感受到历史的痕迹。
2. 公共艺术的介入: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将抽象的记忆具体化、形象化。
这些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可以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3. 社区活动的参与:社区活动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活动之一,通过参与社区活动,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城市公共空间,形成深刻的记忆。
同时,社区活动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五、案例分析以某城市公园的改造为例,该公园在改造过程中,通过挖掘公园的历史文化、引入公共艺术作品、组织社区活动等途径,进行了叙事性建构。
改造后的公园不仅保留了历史文化的痕迹,还引入了新的艺术元素和活动空间,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参观和参与。
这些市民在公园中留下了各种记忆,这些记忆又通过社交媒体等途径传播出去,形成了强烈的城市文化氛围。
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1.公共性:城市公共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公共性。
公共艺术作品通常是在城市的公共场所,如城市广场、公园、街头等展示,可以为所有人所共享和欣赏。
它能够丰富城市环境,增添文化氛围,为人们提供美的享受和沉浸式的艺术体验。
2.独特性:城市公共艺术作品通常是为了与城市环境相融合,为城市空间增添独特的视觉形象和文化符号。
这些艺术作品可能是雕塑、壁画、装置艺术、彩绘等形式,具有独特的设计和创意,与周围的建筑风格、城市氛围相协调,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韵味。
3.互动性:城市公共艺术作品通常具有一定的互动性,使观众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与艺术作品进行互动和对话。
这种互动可以是通过触摸、移动、改变视角等方式来实现,使观众成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增强了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交流和共鸣。
4.教育性:城市公共艺术作品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公共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艺术形式和表达,向观众传递一定的信息和价值观念。
这些作品可以是对历史文化的纪念和致敬,可以是对社会问题和价值观的思考和提问,也可以是对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呼吁。
通过公共艺术作品的展示,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社会和文化,促进人们的艺术素养和文化觉醒。
5.可持续性: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在设计和材料选择上通常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
艺术家和设计师往往会选择环保材料来创建作品,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公共艺术作品的展示也需要考虑其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避免对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因此,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和选择都要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思考。
总之,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能够与城市共生并为城市带来美感和文化价值的艺术形式。
它具有公共性、独特性、互动性、教育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能够丰富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居民和观众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体验,为城市增添魅力和韵味。
如今我国正面临着城市转型的重要发展阶段,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不同建筑材料、技术和形式堆砌的景观问题不断凸显,在扼杀城市独特性的同时也导致了部分城市的死气沉沉、沉默不语以及千语一腔的杂乱扰攘。这归根结底就在于缺少了一种作为人格而存在的明显标志,即缺少人和城市之间的对话。而文化作为城市发展中的“软实力”“内核”,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现。不同城市文化都记载着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人类文明,通过不同城市文化环境的建构,塑造城市个性。如果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肌理,那么艺术则是塑造这座城市的灵魂。艺术作为城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得建筑、景观、人与自然和谐相融,让人们在闲适静谧中感受城市底蕴,触摸城市灵魂。当城市的发展回归美学视域时,未来艺术都市的景观建构将是美和艺术化生活的完美结合。一、虚假的景观———对城市景观的美学批判在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下,部分城市面貌呈现为大厦丛林,城市成为“景点的堆积”,缺乏与城市中人们的生活、社区活动以及地区城市环境、历史的关联,造成了城市记忆的缺失。丛林般的高楼大厦,拥挤狭窄的居住空间,千篇一律的景观环境……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人也生活在了这个巨大的机器中,由此产生的对于视觉、知觉的刺激与剥夺,使人们逐渐变得麻木起来。城市是在其中生活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应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城市发展更应该回归到美学的精神价值上。城市美学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理论美学,其研究对象以及范围随着城市的发展也在不断更新,城市的审美客体以及活动主体也纳入了其研究范围之中。城市美学不再只包含城市的美以及如何创造城市美,还包含了对于城市的审美,研究人们对于城市的审美规律。人在城市美学研究领域中地位凸显,这也意味着城市美学研究视角的历史性转变。自此以后,对城市美学的审视更多的是从人文角度以动态发展的目光来看待,进一步考察人类的历史文脉、文化传统,加强城市景观地域性精神的理想化表现,使城市景观规划扩大到人文意识的范畴,更好地诠释自然物质与人文意识的紧密联系,追求物质功能和精神特征的统一。当我们从城市美学的视域下来反思城市中同质化的问题时,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才能寻找和界定一个城市独特的美学价值。这个时候为突出不同城市之间独特的魅力,就要在物质视觉能量上加以“感性”的力量,给它赋予人类的爱和艺术,体现出城市文化的个性,表达出人与特定地方生动的生态关系,展现出其潜在的丰富内涵。将城市文化与城市美学有机融合,使城市文化外化演绎为城市美学,推动城市更新转型,延展城市生长的美学温度与审美活力。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定位及对策措施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具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的系统工程,当今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更加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内涵,并力图通过规划设计和管理来凸现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行为和美育功能,着力构建“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的公共服务平台。
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步探索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应把握的原则及对策措施。
(一)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定位随着我国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的显著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已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已成为市民休闲纳凉、沟通交往、散步闲谈、修身养性的场所,是人们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近代的公共开放空间的功能已变得多样化起来,集聚会、休闲、锻炼、娱乐等于一体,公共开放空间形式也不受功能和目的的制约,是一种更加民主和开放的空间,形式日趋多样化,广场、商业街、街边绿地、小游园等都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典型例子。
因此,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要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趣味。
(二)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
在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人的心理及生理的需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规划的关键所在。
比如,景观及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尺度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
在城市公共空间布局中,要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的行为心理特点,还要充分考虑到老人及残疾人对景观环境的特殊需要,落实在休息区、座椅尺度、专用人行道、坡道、盲文标识、专用公厕等细部设施的规划设计中,使城市公共空间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游憩场所。
2. 公众参与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众对生活环境的质量和公共艺术的要求提高,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只有通过与市民的交流,广泛吸纳市民的参与,把市民的意见想法落实在规划建设中,才能取得公众的认可。
所谓公众意愿的体现,是通过共同的策划,把个体与个体之间调节形成的一种共性,而不是个体的意愿,而这个共性是由个体出发的,同时有回到个体循环的过程。
2019·03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空间中公众共享的艺术,既是一种城市空间的艺术表达,更是一种城市文化的空间生产。
它体现和诠释着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意识形态、美学话语、公共意识和文化价值。
公共艺术以其特有的方式建构复杂多样的艺术与城市的文化关系,积淀城市的文明,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创造新的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建构城市的文化精神,并且最终塑造人类的生活世界或人类世界的生活。
不管是公共文化的内容还是形式,参与者都应该在一个公共艺术作品成型的时候进行全方位考虑,比如群众艺术馆的活动内容应生活化、常态化,辐射各个年龄层的受众。
很多公共艺术作品具有多空间、多视觉、造型多样、色彩丰富等优秀特点,它们不完全是个人艺术作品,还迎合着公众的审美习惯与情感取向。
这些作品,让参观者在享受无尽的探索乐趣的同时,还可引发互动、思考与共鸣。
一、关于如何做好公共艺术与城市的文化空间建构的分析(一)公共艺术的重要性1.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活环境结合的体现文化是城市之魂,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
每一座城市都有着一种关于文化的气度,而这种气度表现在外就是一个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构建,而在内就是一个城市居民的文化审美[1]。
从美学抽象的概念上来讲,文化是人类演化过程中由文字、图画、雕塑等形态表现出来的并且抽象在人类意识形态上的内容。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一个国家能够赋予它的除了基础设施外,就是文化上的建设了,而文化建设并不像基础设施一样在实际的生活中硬性地影响着一座城市居民的生活,但是它却能够巧妙地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相结合。
比如说你在城市的广场上欣赏着音乐喷泉,喂着鸽子,享受生活的安逸与宁静,你是从心灵上得到快乐,这就是一座城市的公共艺术空间所带给你的喜悦。
因此,一座城市的公共艺术空间体现着这座城市的文化与生活环境相结合的独特魅力。
2.城市的象征与符号城市将其特征意象提炼凝固为符号,在人们的记忆里形成固定的印象标签。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每一个城市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符号,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城市符号,一直以来都是一座城市的名片[2]。
地标性建筑或者雕塑都常常被当作一个城市的象征与符号。
在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象征有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雕像以及中国北京的故宫,相信只要提到了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故宫这三个名词,浮现在人脑海里的一定是巴黎、纽约、北京。
埃菲尔铁塔体现着巴黎这个城市的时尚、浪漫、优雅的特点,同时也是巴黎独特的文化符号;自由女神像体现着纽约自由、开放、创新的特点与气质;而故宫则代表着北京在中国历史上独特的地位以及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也表现着北京这座超级城市的复杂与多元。
以上这些事例都说明能够成为一个城市象征与符号的建筑或者是雕塑无疑都具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作为公共艺术作品也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改变着一个城市的独特气质。
3.城市文化与文明的体现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与文明从哪里体现,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并且不能够以一言以蔽之,因为它可能来自于多个方面,如建筑、城市规划、文化活动等[3]。
比如城市建设居民住宅楼上刻挂的楹联书法:“养性怡情,还凭风雅诗书画;睦邻尊礼,但看文明你我他”“门纳祥光,三阳日照平安地;户迎瑞气,五福星临吉庆家”,楹联书法的内容往往都寄寓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与追求,不仅主题鲜明,健康向上,格律严谨,雅俗共赏,还能够起到启迪教化的作用,而且书法作品风格各异,富有韵味,达到美饰环境,增添文化内涵的效果。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城市因文化而厚重、常新,城市在致力建设的征途上应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发挥文化的滋养涵育作用,用文化养人。
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空间的建构殷边依依摘要:在新时代、新思想、新战略的背景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城市进一步深入发展革新。
经济与科技带来了历史化物质革新,只全力发展城市经济而不顾文化的发展很显然已经不适合现阶段城市的发展。
因此,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在创新中国文化、重塑城市认同、再造社区意识和激活城市空间等方面的功能优势,紧密贴合魅力中国、文明中国的发展方向,将公共艺术纳入国家未来的文化艺术发展战略之中。
为加快文化阵地建设,必须通过公共艺术活动的开展将艺术充分融入城市生活,构建兼具全球化的广阔视野和历史人文深厚积淀的城市精神。
城市绿道、车站、城市书房、文化公园、特色街区等地方均能够为公共艺术提供良好的生根发展土壤。
提升城市文化元素的整体覆盖,建设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能够让城市从公共艺术中逐步提升文化意识形态、审美生态化文化空间构建水平,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让城市更加具有生命力与活力。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文化;文化空间构建65【城市公共艺术研究】好的城市文化能够让城市的居民提高自身的文化与修养,在创建文明城市的征途上前进一大步[4],而好的公共艺术文化空间的创建,能够为城市文化与文明的前进提供先决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城市文化与文明。
(二)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空间的建构1.公共艺术与意识形态的文化建构每个人都有意识形态,而且正常情况下我们必然受自己的意识形态左右,因为那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我们的思想。
意识形态是人思想必然的产物,没有意识形态就没有思想,有思想自然就有意识形态,两者是孪生的。
艺术创作来源于人的思想,所以没有意识形态就不存在文艺创作,由此可以进行逆向推理,公共艺术来源于城市的意识形态。
事实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够为城市的文化构建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公共艺术与审美化生态城市文化空间的建构也许在很多人的眼里或者心里公共艺术不过是城市街道上的陈设或者是广场上矗立不言的雕塑而已,然而在艺术设计者和城市建设规划者的眼里公共艺术应具有更深刻的含义,它不仅是不言不语的陈设,更是一个生态的创建者[5]。
它关乎想象力、关乎一个城市的独特个性、关乎一座城市发展出来的意识形态还关乎一座城市审美化生态的建设。
公共艺术能够构建出一座城市的文化空间,当人们在空间中或时间中向人类的发源靠近,即走入荒僻的深山郊野,或追溯历史回到文明起点,我们总能看到城市中具有符号意义的形态,那就是公共艺术作品。
(三)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1.地铁、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区域的公共艺术空间拓展曾经一度在网上火了很久的一句话是“追逐的脚步总是那么的匆匆,让你深陷物质,你何时停下来等等你的灵魂”,这句话让很多人都开始停下追逐物质的脚步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也有很多人对人们过分追逐物质提出批判,这句话也值得城市的建设者深思[6]。
在这些公共区域进行公共艺术空间的拓展,这个改造的空间是极大的,能够打破传统,充分发挥想象力。
这些区域的扶手、座椅甚至是垃圾桶都能够用艺术使其充满魔力。
在机场、地铁、火车站这些人们追逐梦想的中转站上去拓展公共艺术空间,让艺术的美在等候的时候去滋养步伐匆匆的人们。
梦想是值得去追逐的,在追逐的中转站停留时走进公共艺术与城市的文化空间,浸润着艺术之美,可谓是鱼和熊掌兼得,两全其美。
2.旧城改造区域的公共艺术空间拓展旧城改造是每一座高速发展中的城市所必经的过程,调查发现很多城市的旧城城区内原本都是没有公共艺术空间的,在旧城改造的契机下,正好能够拓展公共艺术空间,将城市文化融入其中[7]。
比如说北京四合院的改造,既保留原有的老北京的味道,又在其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化的设备与思想。
旧城的改造很大程度上就是给一座城市推陈出新注入新鲜的血液的同时又能够保留原有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东西,结合公共艺术空间的构建,能够拓展城市的文化空间,使城市具有更强的综合实力,更加卓越和具有竞争力。
3.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艺术空间拓展在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以中国为例来讲,基本完成了城市化的改革。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载体,又是人类科技、文化、经济发展的结晶。
但是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很多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街道都被破坏了,于后世而言这其实是一种损失,公共艺术空间的破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文化底蕴[8]。
因此,要保护一座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将城市的民俗、民风通过艺术的形式保留下来,因为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不但是本地区历史文化的客观再现,更是千百年来本民族文脉的延续,它记载了过去城市居民的生活、生产以及历史发展的变迁,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散发着城市的特色与魅力。
二尧结语综上所述,在一座城市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从只看重物质经济到重视城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空间的一个过程的,这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密切相关。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公共艺术作品都有着契合这个城市现在和未来美好发展的寄愿。
此外公共艺术空间构建也是一座城市审美生态化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体现一座城市独特的个性,艺术空间的拓展也让城市文化更具有魅力,向更加完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1]颜军.论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5,(12):124-126.[2]李琳.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16):146-147.[3]唐聪聪.论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建设[J].美术教育研究,2017, (1):88-89.[4]李睿,佟菲.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J].城市建筑,2014,(17): 283.[5]王盈智,董焱.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发展的共生关系[J].求知导刊,2017,(33):48.[6]童沁.公共艺术与城市个体之间的关系探究[J].文艺生活旬刊,2014,(3):201.[7]陈景.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研究[J].文存阅刊, 2017,(13):229.[8]薛东,夏金钟.简述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J].艺术科技,2017, (7):335.作者单位:武汉东湖学院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