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河口三角洲
- 格式:pdf
- 大小:410.11 KB
- 文档页数:3
珠江八大出海口都在哪里?那个出海口流量最大?珠江广州段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最南部,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丰富,河流众多。
在众多河流中,东江、北江、西江和韩江长度最长,是广东省的四大主要河流。
珠江是中国流量第二大河流,境内第三长河流,全长2320公里。
珠江水系示意图01什么是珠江?珠江(the Pearl River),旧称粤江,是中国第二大河流,境内第三长河流,中国南方最大河系,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松花江、辽河并称中国七大江河。
1780年的一幅油画描绘珠江沿岸的广州十三行外贸易特区,包括了丹麦、西班牙、美国、瑞典、英国、荷兰等1880年代,广州琶洲塔附近的河段1909年的广东省城河南士敏土厂(现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图中可见当时未修筑河堤的珠江较现在宽阔不沙面与西堤二马路(今人民桥北岸上桥位)之间的沙基涌珠江原指广州到入海口96公里长的一段水道,因为它流经著名的海珠岛(石)而得名,后来逐渐成为西江、东江、北江以及流溪河等珠江三角洲上各条河流共四个水系的总称。
珠江发源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马雄山,流经中国中西部六省区及越南北部,在下游从八个入海口注入南海。
香港、澳门与珠江三角洲珠江,是一个汇聚而成的复合水系,发源于云贵高原乌蒙山系马雄山,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个省(区)和越南的北部。
最后分别由8大口门注入南海,整个水系呈扇状水系。
珠江水系共有大小河流774条,总长36000多公里。
流域面积453690平方公里,其中442100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11590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内。
旧时,珠江广州段江面宽阔,故广州人喜欢称呼珠江为“海”,过江称作“过海”,江边叫“海皮”。
即使到了今天仍保持这种俗称。
南中国海--珠江八大出海口门(卫星照片)02珠江水系有哪八大出海口?珠江八大出海口“三江汇集,八口分流”这是对珠江入海口的最好叙述。
三江容易理解,指的是珠江的三条之流,西江、北江、东江。
伶仃洋位于中国广东珠江口外,为一喇叭形河口湾。
又称零丁洋、珠江口。
珠江河口、三角洲河网和口外海域是一个互动的大系统,伶仃洋的河口湾形态变化对三角洲防洪及伶仃洋沉积动力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珠江口伶仃洋具有排洪、航运交通、排污等重要功能。
东江、北江及部分西江的洪水,注人伶仃洋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42亿衬,占八口门多年平均径流量的53。
4%。
伶仃洋是广州港以及深圳蛇口港的重要出海航道。
伶仃洋上架设有虎门大桥,将直通东莞虎门和广州南沙,伶仃洋更曾是南中国大门上的一道防线,南沙及东莞等地仍有抗击外来侵略者所修建的炮台遗址。
伴着伶仃洋的绝美海景在蜿蜒壮观的大桥上体验速度与激情塑造伶仃洋地形的动力因素(一)珠江流域来水来沙珠江流域雨季集中且长,4-9月是汛期。
珠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982.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为9423立方米/秒,水量丰富。
据推算,珠江进入伶仃洋的年平均流量为5575.1立方米/秒,占珠江的59。
16%。
珠江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为8336万吨,据推算其中进入伶仃洋为4,979。
95万吨,占珠江的59.74%。
海方来沙是指携有悬移质的珠江口冲淡水,在涨潮返回伶仃洋时部分泥沙落淤;涨潮流和向岸波浪把内陆架物质带入河口湾,其重要标志是海洋自生矿物及海洋生物遗体。
[1]李学杰. 应用遥感方法分析珠江口伶仃洋的海岸线变迁及其环境效应[J]. 地质通报, 2007,26(2):215-222.[2]陈水森, 邹春洋, 黎夏. 珠江口伶仃洋滩槽变化及演变分析[J]. 国土资源遥感,2001(2):25-27.[3]许祥向, 丁晓瑛, 余顺超,等. 珠江口伶仃洋整治开发对河势发展影响分析[C]// 中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 2005.[4]陈水森, 黎夏, 邹春洋,等. 20年来珠江口伶仃洋滩槽变化及演变分析[J]. 海洋科学, 2001,25(6):52-54.[5]赵焕庭. 珠江河口湾伶仃洋的地形[J].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1, 3(2):255-274.[6]逄勇, 黄智华. 珠江三角州河网与伶仃洋一、三维水动力学模型联解研究[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2(1):10-13.。
珠江水资源概况珠江水系河流众多,河网密度大,水生生物生存空间相对较大。
在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积水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河流共有120条,100km2以上的河流有1077条。
珠江三角洲平均河网密度为0.9km/km2,水面面积占全流域总水水面积的20%左右,为珠江流域河网密度最大的地区。
珠江水系河流生境类型可分为“平原缓流型”和“山麓急流型”。
总体上急流型多于缓流型,按鱼类生态区划属于“南岭山麓型”;流域内主要湖泊集中于西江上游的南盘江流域,多为构造湖和岩溶湖,此类湖泊的封闭与半封闭生态环境与河流鱼类基本隔绝,降低或丧失了与江河鱼类的交互作用。
珠江流域伴生湖泊数量少,面积也小,主要有东江下游的潼湖和西江南宁市的南湖、肇庆市的星湖等;流域内已建成的水库有近9000座,多为中小型水库,为鱼类生存繁衍提供了比较广阔的水域,但也阻隔了鱼类的迁徙和回游。
珠江水系为温水性河川,年平均水温在17.5~22.9℃之间,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水温除个别河流(桂江等)外,多在12℃以上。
因而,流域内的江河、湖泊、水库都适合狭温性鱼类(如鲮鱼等,临界死亡水温为10℃),北部山区每年1~2份寒潮侵袭时,水温骤降常造成一些越冬热带鱼类大量死亡。
珠江流域各主要河流均为少沙河流,河水透明度较高,有机质和营养盐含量低;PH值在6.5~8.5之间,溶解氧平均值一般在7mg/l以上,水生生物的物种丰富,但生物量较低。
珠江是我国7大江河流域中最南部的河流。
按照河川水量排序,珠江次于长江,位居第二位;按照河流生物和鱼类种属多样性排序,珠江高于长江,位居全国7大江河首位。
根据水产部门的资料,中国内陆水域共有鱼类795种(包括亚种),珠江水系有鱼类381种(最新的统计有450多种),长江水系有370种,黄河水系仅有191种,东北黑龙江水系有175种,西部地区鱼类稀少,如新疆仅有50余种,西藏仅有44种。
因而,珠江是我国陆地水域最富“生命”多样性的大江大河。
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教学要求1.通过阅读地图指出珠江三角洲位置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2.通过阅读有关统计图表,归纳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主要产业部门,并能结合案例资料分析说明其形成的原因,理解地理位置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3.通过阅读我国城镇分布图和有关数据统计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理解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周边地区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4.分析、评价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识环境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结构分析在学生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以及几个主要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特点、差异的基础上,本章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中国的省内区域。
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经济发展创造的奇迹最多的前沿地带,是我国一个富有特色的地理区域。
因此,教材选择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学生学习省内区域的典型区域。
本节学习内容共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的重点是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政策的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优势的形成,有的是由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更主要的则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第二部分学习的重点是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形成原因。
城镇的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环境和景观发生巨大变化的显著标志。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这个快速发展的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现状的介绍,旨在使学生了解沿海地区经济改革开放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经济发展与城镇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在教材中,除了叙述式课文与活动式课文外,还有丰富的插图和阅读材料。
这些内容都是教师组织学生自学,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学习素材。
教师要充分发挥好教科书中各种不同内容的教学功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有利于知识、能力、方法和品德的发展过程。
河口三角洲1.形成原因: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2.分布规律: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3.地貌特点: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流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4.形成条件:泥沙来源丰富,海洋的搬运侵蚀能力小,河流携带的泥沙不能被波浪和海流带走:河口外海滨地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5.特点:①三角洲的面积较大,土层深厚,水网密布,表面平坦,土质肥沃,易有洪涝,它与山麓附近的扇状冲积平原不同。
扇状冲积平原面积较小,土层较薄,沙砾质地,土质不如三角洲肥沃②一般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因而多为良好的农耕的地区。
如中国的珠江、长江等河口的三角洲,皆是农业高产区。
黄河三角洲虽然土地肥沃,但由于受到盐碱的影响,农耕条件稍差一些③不仅是良好的农耕区,而且对形成石油和天然气也相当有利,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油气田都分布在三角洲地区。
6.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①地势平坦开阔②土地肥沃(河流一般都把中游和上游的易溶于水的营养物质,如氮肥、钾肥、磷肥等带到下游的冲积平原上)③湄公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大多数河口三角洲水资源丰富、热量丰富、雨热同期(降水多,多为热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④人口密集,劳力资源充沛7.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①土壤贫瘠②无法灌溉③地势极为低平,容易发生水患④交通不便8.,没有河口三角洲的河流:国内的钱塘江,非洲大河刚果河,亚马孙河(钱塘江,亚马孙河之所以没有三角洲原因:因为很强的潮流作用,泥沙含量稀少。
他们属于同样的河口类型,河口为喇叭形,潮流很强,可以在河口形成壮观的潮涌,同时在河口两边产生分散外流的潮流,把河口泥沙源源不断输往两边,因此在河口形不成三角洲。
刚果河,之所以没有河口三角洲,主要是因为海地坡度很大的地形和来沙量偏少。
一方面,刚果河流域热带雨林茂密,水土流失很轻,而且刚果河在流经面积巨大的刚果盆地,上游带来的泥沙在盆地内沉积,进入下游山谷河道后泥沙很少;另一方面,在刚果河入海口200km以外大西洋的水深就达到2000m以上,海底坡度达到1%。
河口三角洲的类型三角洲又称河口平原,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顶部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所以叫三角洲,三角洲的面积较大,土层深厚,水网密布。
三角洲根据形状可分为:尖头状三角洲、扇状三角洲、鸟足状三角洲、岛屿状三角洲等。
一、尖头状三角洲。
在波浪作用较强的河口地区,河流以单股入海,或只有小规模的交叉,在此情况下,只有主流出口处沉积量超过波浪的侵蚀量,使三角洲以主流为中心,呈尖形向外伸长,称为尖头状三角洲。
如意大利的台伯河三角洲(如右图)。
②扇状三角洲。
在海水浅波浪作用较强能将伸出河口的沙嘴冲刷夷平的地区,常形成扇状三角洲。
我国黄河三角洲就是在弱潮、多沙条件下形成的扇形三角洲。
它的特点是:河流入海泥沙多,三角洲上河道变迁频繁,有时分几股入海。
泥沙在河口迅速淤积,形成大的河口沙嘴,沙嘴延伸至一定程度,因比降减小,水流不畅而改道,在新的河口又迅速形成新的沙嘴。
而老河口断流后,又受波浪与海流作用,沙嘴逐渐被蚀后退,形成扇状轮廓。
直至其上再有新河道流经时,这段岸线才又迅速向前推进。
因此,随着河口的不断变迁,三角洲海岸是交替向前推进的,并在海滨分布许多沙嘴,使三角洲岸线路略锯齿状。
如非洲的尼罗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伏尔加河三角洲等;③鸟足状三角洲。
在波浪作用较弱的河口区,河流分叉为几股同时入海,各叉流的泥沙堆积量均超过波浪的侵蚀量,泥沙沿各叉道堆积延伸,形成长条形大沙嘴伸入海中,使三角洲外形呈鸟足状。
由于这种叉道比较稳定,两侧常发育天然堤,天然堤又起着约束水流的作用,使叉流能够继续向海伸长。
天然堤一旦被洪水冲积,就会产生新的叉流。
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就是一个典型的鸟足形三角洲。
在注入湖泊的河口,也常见有鸟足形三角洲。
如我国的鄱阳湖、滇池等湖泊沿岸发育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鸟足形三角洲。
④岛屿状三角洲。
其形成一般是通过河口心滩——分汊——沙岛发展而成,星罗棋布的沙洲和沙岛和纵横交错狭长的汊河构成三角洲平原的主体。
如恒河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河口三角洲径流和潮汐相互作用模型及应用欧素英;杨清书;杨昊;胡帅【摘要】With the modulation of river flows, tides in delta and estuary are generally nonstationary and nonlinear, which is difficult for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Combined the interaction of river and tide in an estuary with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Harmonic Analysis (HA), the River-Tidal Harmonic Analysis (RTHA) model was built, and the non-stationary tid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under daily Pearl River discharge was analyzed and predicted by the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THA model performed well when analyzing and predicting the hourly tidal water level and high-low tide on annual scale, which gave root-mean-square error of 0.12~0.17 m,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91%~98%. Especially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channels of the delta where river dynamics are dominant, the results of the RTHA model are far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HA model. The results of the RTHA model show that the amplitudes of diurnal (K1), semidiurnal and third-diurnal constituents decrease rapidly in flood season with large river discharge and increase in dry season, but the amplitudes of quarter-diurnal constituents at Hengmen station increase in flood season and decrease in dry season. When the Pearl River discharge increases, the constituents' phase increases and the wave celerity decreases in flood season, while the damping ratio of tidal amplitudes was about 10%~30%in the dry season and increased to 70%~80% in the flood season.%受径流影响和调制,径优型河口潮汐的非线性作用强,潮汐调和分析和预报误差大.文章在调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河口三角洲内径潮相互作用机理,假定河道地形变化微弱,采用实测潮水位和上游径流量,建立径流和潮汐调和分析(river-tidal harmonic analysis,简称RTHA)模型,用于分析和研究珠江三角洲的径流和潮汐的相互作用过程.结果表明,对于珠江河口年尺度的潮水位数据,RTHA模型分析和预报的标准误差0.12~0.17 m,方差贡献(相关指数)为91%~98%,特别是在径流作用强的河口三角洲中上段,RTHA模型结果远高于传统的调和分析和预报结果,可以以较高精度分离径流和潮汐信号.利用该回归模型对珠江径流影响下非线性潮汐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珠江径流量的洪枯季变化引起河口全日分潮、半日分潮、三分之一分潮的振幅洪季小、枯季大,口门段四分之一分潮的振幅洪季大、枯季小;洪季全日分潮、半日分潮传播速度变小(位相增大),分潮振幅沿程衰减幅度显著增大,自枯季的10%~30%迅速增加到洪季的70%~80%.【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年(卷),期】2017(036)005【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潮汐;径流;径流潮汐相互作用;径流和潮汐调和分析模型;河口三角洲【作者】欧素英;杨清书;杨昊;胡帅【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河口水利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河口水利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河口水利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河口水利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1河口三角洲地区是典型的河流动力和海洋动力交互控制地带, 同时又是多尺度动力结构的耦合区。
珠江河口三角洲
从珠江入海口逆流而上,两岸便是方圆1.l万多平方千米的郁郁苍苍的珠江三角洲。
它是由西江、北江三角洲和东江三角洲合成的复合三角洲。
广义的珠江三角洲分别以高要、清远、惠阳为顶点;狭义的珠江三角洲,西起三水,东至石龙,南至崖门,是一个发育在海湾内的丘陵性三角洲,海拔50米左右。
在这块位于广州南部的三角洲平原上,山丘散布、河道纵横、蔗甜鱼肥、桑嫩蚕壮。
这里是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很早以来,勤劳的三角洲人民就在这里生息、开发、建设,使之成为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桑蚕之乡”、“蔗糖之乡”和“果蔬花木之乡”。
珠江广州河道
珠江广州河道,也称珠江正干,从老鸦岗流至白鹅潭通称为西航道,长18公里,其上游有流溪河、白坭水、芦苞涌、西南涌4条河流汇入。
西航道由北向南流至白鹅潭附近,分前、后两航道穿越市区。
其北支自西向东至江心洲大蚝沙止,称为前航道,长28公里;南支以弧型往南向东折向东北与大蚝沙相接,称后航道,长32公里。
后航道自白鹅潭东南流至落马洲,又分沥滘水道和三枝香水道,其间又有佛山水道和平洲水道以及大石涌从南边汇入,另外还有长9公里的官洲水道、长4公里的仑头水道亦属后航道的旁侧河段。
从大蚝沙向南经莲花山至南沙凫洲,包括狮子洋段在内统称黄埔航道,长50公里。
从凫洲至番禺市新垦18涌,属珠江口伶汀洋上段,长28公里。
珠江河口
三角洲网河和残留河口湾并存的河口。
径流大,潮差小,含沙量相对较小。
河口区河汊发育,水网密布。
珠江水系的几条干流──西江、北江和东江,以及增江、流溪河和潭江,到了下游相互沟通,呈8条放射状排列的分流水道流入南海。
入海口门从东向西有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
从西江羚羊峡、北江芦苞、东江铁岗、流溪河蚌湖和潭江三埠等地以下至三水、石龙、石咀等地为近口段,至各分流水道的口门为河口段,另有伶仃洋和黄茅海两个河口湾。
从口门向外至45米等深线附近为口外海滨(见图[珠江口] 1809年以后,第一次测绘了珠江河口海图。
1853年以后,在香港和河口区设置台站,观测水文气象。
1975和1977年,分别对伶仃洋和磨刀门口外的地形,水文泥沙和底质进行了调查。
1980~1982年,开展了河口的海岸带与海涂自然资源综合调查。
河口区多陆屿和岛屿。
晚更新世中期在本区发生海进,形成了范围同今河口区相仿的古珠江河口湾。
晚更新世末冰期时海退为陆,中全新世初再度海进,发育了现代珠江河口三角洲。
至17世纪初,形成了以中部珠江三角洲为主体,以伶仃洋和黄茅海为两翼的格局。
珠江三角洲的面积为8601平方公里,其中松散堆积的面积为7651平方公里。
三角洲区第四系堆积层一般厚20~30米,口外最厚超过100米。
有160个陆屿突露于三角洲平原上,200多个岛屿分布在口外海滨,这些陆屿和岛屿受新华夏构造线控制,多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珠江年平均流量约1万米3/秒,年径流总量3457.8亿立方米。
4~9月的径流量占全年的80%。
多年平均含沙量0.136(博罗站)~0.306(马口站)千克/米3,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8359万吨,估算年推移质输沙量约800万吨。
流域来沙中有15.5%淤积在三角洲河网内,其余都由口门泄出。
排沙量以磨刀门和洪奇沥最多。
弱潮河口。
潮汐属不正规半日潮型。
平均潮差以磨刀门最小,为0.86米,东西两侧略大。
伶仃洋湾头为1.35米,崖门为1.24米。
潮差从河口湾的湾口向湾头增加,从各分流水道口门向上游递减。
枯水期潮区界距口门 100~300公里,西江可达梧州―德庆,北江达芦苞―马房,东江达铁岗;洪水期潮区界距口门40~70公里。
潮流一般为往复流,枯水期潮流界距口门60~160公里,西江达三榕峡,北江至马房,东江至石龙;洪水期潮流界一般在口门附近,惟虎门水道可达广州。
口外海滨涨潮流向西北,落潮流向东南,流速为0.5米/秒左右,伶仃洋的涨落潮流轴线明显分异,落潮流路偏西,涨潮流路偏东。
各分流水道口门附近的盐淡水混合,一般为缓混合型,枯水期有强混合型,洪水期呈高度成层型,有明显的盐水楔现象。
枯水期咸水沿虎门和崖门水道上溯较远,遇枯水年可达广州、中堂、新会等地。
河口淡水向外海扩散,存在着两个轴向:其一,垂直于海岸指向东南,夏季因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向东北漂移,洪水时能扩展到远离香港百余公里之遥,冬春季节则明显地向岸收缩;其二,平行于海岸终年沿岸指向西南。
洪水期,口外海滨表层冲淡水向外海扩散的同时,有外海的深层陆架水沿海底向陆作补偿运动。
在珠江口登陆的台风平均每年有1次,个别年份达4~5次。
受台风和热带低压的影响,河口增水现象显著,最大增水值达 1.58米(黄金站)。
口外海滨,10~3月以东北向风浪为主,5~8月多南、西南向风浪,平均波高0.9~1.9米。
香港横栏岛在台风期间实测最大波高达10.4米。
河槽发展的总趋势是缓慢淤积。
近口段经历了汊道归并为单一水道后,冲淤变化不大。
河口段由于水网交错,水流分散,洪水波展平,径流与潮流顶托、潮流会潮等,容易发生淤积,但一般有洪淤枯冲的规律。
口门附近处于径流和潮流的消能带以及盐淡水混合带,泥沙沉积,形成了拦门沙坝等堆积地形。
例如,西江磨刀门外的拦门沙发育规模很大,口门延伸速度也最快,每年可达 100米以上。
口外海滨近百年来平均每年成陆面积近6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丰富。
大片三角洲平原适宜种植水稻以及甘蔗等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
“桑基鱼塘”综合经营方式,尤为称著。
低潮位以上的滩涂广大,可资围垦或发展水产养殖事业。
水运条件优越,广州港和黄埔港是华南水运枢纽,香港为世界著名海港,赤湾港是新建的海港。
河口水域营养盐丰富,盛产鱼、虾、贝、藻,为中国著名的渔场之一。
河口附近陆架还蕴藏有石油天然气资源。
参考书目
赵焕庭:珠江三角洲的水文特征,《热带海洋》,第2卷,第2期,108~117页,科学出版社,北京,1983。
赵焕庭: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海洋学报》,第4卷,第5期,595~607页,海洋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