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的基本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内涵及其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1、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哲学和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思想理论来源。哲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2、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及其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创新性、开放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们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中的重要作用。 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二、物质与世界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物质 哲学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的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2、时间和空间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前提。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社会存在是一种物质存在。 (三)从物质到意识 1、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唯物辩证法 联系观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知识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区分“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和“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3、联系的客观性①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含义)②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③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辨析“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而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4、联系的多样性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②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

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区别: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联系: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要求:①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①系统含义,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②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③要求: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不完全一样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一、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和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2)、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3)、斗争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享的性质和趋势。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忘记悲伤的妇人 一个老妇人唯一的儿子死了,她非常悲伤。便请教一位灵修大师:“大师,有什么办法使我儿子复活吗?”大师说:“我有办法,但你要先去找一杯净水给我。这杯水必须来自一个从来没有过痛苦的家庭,有了这杯水,我就可以救活你的孩子。”老妇人听了十分高兴,立即去寻找这杯水。可是,无论到了茅舍或华厦,乡村或城市,她发现每一个家庭都有他们各自的痛苦。最后,她为了安慰别人的痛苦而忙碌着,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忘了找水的事。就这样,在她热心的付出中,丧子的哀伤悄悄地离开了她的心。痛苦和欢乐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一对矛盾,世界上的任何家庭都有痛苦和欢乐,都存在着矛盾。 【哲理启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仅事事有矛盾,而且时时有矛盾,采取回避、逃避的办法都是没有用的。只有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才能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为社会做出贡献。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一,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3)、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量的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完成质变。 量体裁衣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原 理及方法论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原理及方法论一、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即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四、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坚持适度原则。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原理 及方法论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这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

论述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论述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分别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说:一、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二、自然科学基础是19世纪的科学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围非常广泛,我们今天研究的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联系和发展是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下是对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的具体阐述。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根本规律,亦称之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

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哲学思想发展的初期就已具有关于对立面的斗争和转化的思想。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易经》用阴阳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近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一唯心主义的方式体统的表述了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认为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批判地改造和吸取了哲学史上特别是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深入地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述。 一、对立统一规律 ⒈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⑴矛盾即对立统一,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⑵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是马克思关于矛盾部分的精髓。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质量互变规律 1、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⑴质量互变规律,又称量变质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考点展示: (1)发展的概念。 (2)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3)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知识概览 考点一发展的概念 ★近三年有2次在此处命题,属于低频考点。命题形式为选择题。文综卷高考一般不在此命题,

单科卷偶尔命题,复习备考时一般掌握即可。复习要求 了解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了解发展的普遍性,理解发展的实质。 讲解点1 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世界观】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引起的。正是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讲解点2 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 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

相同点:都表明事物不是静止的,承认了绝对运动。 区别:运动变化有上升的、向前、进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发展是具有向前、进步、上升性质的变化,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典例1】 (2012·江苏)近百年来,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盘等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这说明()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发展的相关知识。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说明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选C。事物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并不是总处在渐进和不显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一、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二、重点难点辅导: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注意:第一,这是比较综合的问题,既要谈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又要讲内外因问题,如果出题只问其中一部分,那么回答所问的那部分即可。 第二,对于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考生容易记住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立统一,但往往忽视二者的辨证统一、相互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运动这关键的一层含义。 2、矛盾问题的精髓: 要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

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注意:形而上学理解的同一,是一种绝对相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排斥差别的同一。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同一。形而上学与唯物辨证论对立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包括差别、对立的同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注意:这条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的规律。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结合,由此推断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3、规律及其属性 注意: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知识点

Ⅱ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5条原理) 1、发展的实质: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它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新内容,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走向死亡。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的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2)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①新事物的发展要由小到大,日益完善的过程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开始比较强大,顽强抵抗,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或事物发展的状态】 (1)〖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2)〖方法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要坚持适度原则。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要善于抓住机遇,才能赢得主动和优势,加快发展。 (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反之,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搞好局部、注意优化事物的内部结构。(2)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形式: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以引起质变,所以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学会优化事物的内部结构。 【做题时凡是要求从哲学角度解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等结构调整的问题都要想到】 5、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原因)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叫内因,事物的外部是叫外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Ⅱ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5条原理) 1、发展的实质: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它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新内容,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走向死亡。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的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2)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①新事物的发展要由小到大,日益完善的过程 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③旧事物开始比较强大,顽强抵抗,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或事物发展的状态】 (1)〖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2)〖方法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要坚持适度原则。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要善于抓住机遇,才能赢得主动和优势,加快发展。 (有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反之,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搞好局部、注意优化事物的内部结构。(2)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形式: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以引起质变,所以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学会优化事物的内部结构。 【做题时凡是要求从哲学角度解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等结构调整的问题都要想到】 5、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原因) 〖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叫内因,事物的外部是叫外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论述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任腾腾0143599 一、何为唯物辨证法 唯物辩证法(Materialist Dialectics)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 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二、唯物辩证法的内容 唯物辩证法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内容,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对范畴、思维方法. (一)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将会在下面进行介绍,此处略。

(三)五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2)、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象和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四)四种思维方法

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唯物辩证法的联 系观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 (1)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特征: ①联系的普遍性 A含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是普遍的。 B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c注意: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的联系。 ②联系的客观性 A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注意: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D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和诡辩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A含义: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有条件的。联系的多样性表现为: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B要求: a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既要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和偶然的联系,又要重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长远的和必然的联系,全面分析各种联系。 b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各种条件,重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c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相互区别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word版本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主要问题: 一、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对立统一规律? 答: (一)对立统一规律概述 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它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它的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促成对立面的转化,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既是客观的、普遍的,又各有其特殊性。 它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深刻本质在于事物的矛盾性,强调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最根本的方法。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它揭示一切事物内部对立面的又同一又斗争,是一切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三)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什么是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它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的性质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简而言之,矛盾就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统一性、一致性,都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的互相吸引、互相转化的趋势。 第一,矛盾着的对立双方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彼此相消;矛盾的矛盾双方必须是共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之中; 第二,矛盾双方具有某种共同点。矛盾双方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同一体,就是因为矛盾双方具有某种共同点。没有共同点就构不成矛盾,也就不可能相互依存。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具有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具有内在根据和基础。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排斥、反对、限制、否定、克服等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第一,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_练习题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 1.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必须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下列说法中能够正确反映发展的实质的是 A.发展就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B.发展是同一事物的重复和循环 C.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D.发展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变化的过程 2.下列对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原因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②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 ③新事物符合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④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A.①② B.③④ C.① ③ D.②④ 3.郑板桥有诗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其中的哲学寓意是 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②发展的实质就是旧事物的灭亡 ③旧事物不符合发展的规律④新事物的成长要靠人们的热情扶持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④ D.②③④ 4.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这表明

①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不是一帆风顺的④旧事物必然要走向灭亡 A.①② B.②③ C.①② ④ D.②③④ 5.对于质变与发展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发展一定是质变②质变一定是发展 ③发展不一定是质变④质变不一定是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 ④ D.②③ 6.青海湖每年入湖沙量987万吨,湖深由上世纪初的3 7.5米淤塞到现在的25.28米,湖堤裸露面积达359.4平方公里,成为近年来沙尘活动新的诱发地。这表明 A.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D.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7.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这启示我们 A.要抓住机遇,赢得主动 B.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C.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D.要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8.“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这句话告诉我们 A.要重视量的积累 B.要抓住机遇,促成飞跃 C.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D.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章节题库(5-8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联系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联系和发展 答:(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发展的含义:发展是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从总体上概括客观世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有方向的运动。 (3)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内在统一的。一方面,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运动发展的终极原因,由于普遍联系形成的相互作用,引起世界的运动变化;另一方面,由于运动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和新联系,因而运动发展又是普遍联系多样化和高级化的原因。 2.可能性和现实性 答:(1)现实性的含义: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性。 (2)可能性的含义:可能性是指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3)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是就可能性与现实性范畴的对立而言,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也不是可能性;二是就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而言,两者又紧密相联,不可分割;三是可能和现实又是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 二、辨析题 凡是承认事物不断变化的就是辩证法的发展观。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但是,辩证法的发展观不仅包括事物的变化,也包括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把运动、变化、发展结合起来表述自己的发展观。承认事物不断变化只是辩证法的发展观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内容。 (2)辩证法承认发展变化,庸俗进化论也承认发展变化,但两者对发展变化的理解是对立的。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由新事物的本质决定的。具体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2)新事物具有适合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根据和历史必然性,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新事物从旧事物中生长出来,它摒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又包含更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4)新事物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得到人民的支持。所以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的原因主要包括: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特别是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联系的根本内容就在于相互区别、相互排斥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没有排斥就没有任何联系。同时,辩证法还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