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2015-10-07

国子监学

国子监学与您一起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视为《易经》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学说。我们现在常提到中国传统建筑,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把材料形式和当地的伦理道德等有机、完善地结合成为一种模式。传统是不可模仿的,因为传统是除了材料和技术工艺外,还要通过时间空间来承载,它是三维立体的,不是平面的。因此对于传统只能是继承和开拓,而不是仿照。“天人合一”的思想渊源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独具神韵与价值的东方大地文化,从建筑形式上来讲,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建筑一直紧紧围绕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规律,人也应当服从这种规律。此外,“天人合一”还强调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天人协调,包括人与万物的一体性,还包括人与人的一体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而后者强调“主客分立”。“道”体现了天、人的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儒家与道家对此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老庄道家学派注重于“天道”方面的探索。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是宇宙天地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本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意义在传统空间艺术当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得到充分肯定和发展。在建筑空间上,表现为因天时循地利,在自然中往往能找到展现自己的恰当形态,而不是与之相抗衡。传统建筑规划设计当中,崇尚自然界的整体性及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有机自然观,讲究阴阳相合,从而把人和自然、自我加以统一。所以中国建筑讲究位取其势,讲究在传统建筑中的雅俗共赏,而且体现着深奥的哲理,这和有机的自然观是分不开的。传统建筑规划设计中崇尚自然界的整体性及事物之间内在的关系有机自然观,运用易经哲理,讲究阴阳

相合,主从有序,从而把人与自然,自我和宇宙加以统一。古人按照他们所理解的构成世界万物五行相生相客的关系

组织空间环境,造成人工与自然,群体与个体融会贯通,统一协调而又气韵生动的效果,传统空间布局之中先立宾主不仅是方法,而且是意识。中国的风水理论,从一个非理性的角度,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特殊方法。纵观中国传统建筑,灿烂辉煌,许多“为使之有而强为之”的建筑及规划与今天的人造景观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从古至今《易学》思维已渗透到中国建筑的各个方面,从建筑的选址规划到单体建筑设计都渗透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但是在许多宫殿、宗教、建筑、园林的设计中多少受到统治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没能做到真正的“顺其自然”。唯有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民居,形成了根据不同地域气候和生活方式而异的多种住宅形式,它们朴素实用、灵活、适应性好。真正完全体现了周易美学“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人造就一方建筑。土生土长是所有真正艺术和文化的必要领域,它是那个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给环境增加光彩,而不是损害它。民居就象植物一样,是地面上一个基本的合谐要素,从属于自然环境,从地里长出来。没有什么其它建筑象民居那样耗费设计心思而满足使用并与自然相合谐。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实践思考和感悟来设计自己的住宅,在艺术、

技术、环境谐调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岭南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岭南地区以广东为代表,广东又以佛山为代表,传统建筑在技术上体现了岭南建筑对当地气候的适应、利用和改善,在艺术上体现了岭南建筑对自然美的追求以及岭南人民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从岭南传统建筑——民居的几个主要构成要素来看看“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一)天井岭南民居延承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式住居模式,但由于当地气候炎热潮湿,人口密度大,过大的院子不适合,民居的形式主要是四周的房屋被连结在一起,中间围成一个小天井,所以也称为“天井院”住宅。天井,自然是岭南民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内容,通过它,从平面到结构将建筑相互联成一体,这样既保持了四合院住宅内部环境私密与安静的优点,又节约了用地,加强了结构的整体性。小院里一般有一口水井,最初,小院可能为水井而设,后来,小院不管有水井没水井,都被叫做天井。“天井”的原意是“露天的水井”,让井口直接向天。向天的好处是使水井能够接受天上的阳光和雨露,同时散发掉井中的霉气。这种“天”和“井”的循环交换使天井里的水冬暖夏凉、清洁健康。建筑的天井继承了露天水井的优点外,还增加了一些重要的功能。例如天井由于占地面积较小,围合高度较高,底部日照时间很短,外面的主导风不容易吹到底部,因此天井下部温湿度相对稳定。于是,天井下部就成为岭南传统建筑热压通风的“冷源”。

又由于天井上部的开口不加顶盖,天井上部就成为风压通风的出风口和热压通风的进风口。这就是岭南传统建筑天井的通风功能。除此,天井还有集雨、排水、换气、采光、家务等物质生活功能以及玩耍、观赏、聊天、看天祭天等精神生活功能,在这里“天人合一”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二)屋顶中国传统建筑构成元素中与天相向的最大面积是屋顶。由于材料、技术的限制,而且为了更有利地减弱太阳辐射,更快地排水,传统屋顶普遍采用坡顶形式。这种形式除了结构和构造的合理性外,还体现了人造物的形状与自然物如山顶、树顶形状的一致性。中国传统凹曲屋面在北方的官式建筑和民居建筑中都普遍使用,而在岭南地区,除了大型的佛教庙宇采用凹曲屋面外,道教建筑和民居建筑都极少采用凹曲屋面。究其原因,岭南传统建筑虽然平面布局基本上遵循中原地区的“三间二廊”形式,但是对于与自然现象接触最多的屋面,因岭南的风雨比中原猛烈,俗称横风横雨”,雨水有可能在风力作用下渗入凹曲屋面缓坡部分的瓦隙,俗称“反水”。可见上陡下缓的凹曲屋面,对防反水是不利的。因此,用材等级较低而构造较简单的岭南道教建筑和民居的屋面,一般都不采用凹曲屋面而采用直坡屋面。虽然屋面采用了直线,但是,正脊和垂脊仍然采用曲线形态,如顶部装饰成如牛角形的弯曲有的甚至把山墙升高出屋面,成为各种曲线形态的封火山墙,即镬耳山墙。岭南建筑的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