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大建筑流派之一(岭南建筑)
- 格式:ppt
- 大小:28.06 MB
- 文档页数:101
岭南建筑研究报告
岭南建筑是指中国广东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该风格源于古代岭南地区的建筑文化,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岭南建筑主要体现在住宅建筑、庙宇建筑和园林建筑等方面。
岭南住宅建筑以“天井式”为主要特点,即以庭院为中心,围绕庭院布置房屋。
这种布局不仅能够提供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还可以形成私密而开放的生活空间。
房屋通常采用木结构和砖木结构,庭院内常种有花草树木,形成独特的建筑景观。
岭南庙宇建筑主要体现在寺庙和宗祠等建筑中。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悬山式的布局,即以主殿为中心,前后左右依次排列其他建筑,形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景观。
庙宇建筑通常采用大理石和彩绘瓦等材料,外观装饰非常精美,内部宏伟庄重。
岭南园林建筑是岭南建筑中的瑰宝,以广州的荔枝湾和梅花园为代表。
这些园林建筑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山水、假山、亭台、曲廊等元素为主要特点。
园林建筑内常种有花草树木,形成美丽的景色。
这些园林建筑具有独特的观赏和居住价值,被誉为“人间天堂”。
总的来说,岭南建筑以其特有的布局和装饰风格,展现了中国南方地区丰富的建筑文化和人文特色。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在现代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岭南建筑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保护困境,需要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以保留和传承这一宝贵的建筑遗产。
什么是岭南建筑那么什么是岭南建筑的呢?以下带来关于什么是岭南建筑的历史,具体内容供以参考。
一、岭南建筑历史岭南建筑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从发展历程上看,可上溯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晚清民国时期的岭南建筑各具特色,亦各有其代表作。
先秦时期的岭南建筑初步形成了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建筑体系。
宋元时期是广东大规模开发的时期,这时的岭南民居建筑开始出现鲜明的地方特色。
广州光孝寺大殿后石栏杆望柱头石狮,为南宋遗构,雄健威严。
明清时期,岭南建筑文化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体系,建筑种类扩展,建筑布局趋向大型组群,建筑装饰达到高超的水平。
广州在很长时间是我国唯一的通商口岸,较早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西式建筑以及用欧洲人物形象、罗马字钟、大理石柱为建筑装饰,采用套色玻璃等进口材料。
直至清末,在岭南兴建了一批西式建筑,有教堂及附属的医院、学校、育婴堂等,如广州石室是远东最大的哥特式石构教堂。
清末,钢材等建筑材料和近代建筑技术也开始应用,1905年建成的岭南大学马丁堂,是中国最早采用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之一。
清末到民国时期,高层的商业楼宇、钢桁材料的桥梁出现,显示建筑技术向近代化发展。
1922年,广州建成岭南第一座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大新公司,高12层50米,1937年建成岭南第一座钢框架高层建筑爱群大酒店,高15层64米多,都是当时称为南方建筑之冠的高层建筑。
1929-1936年,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广东建筑得到较快的发展。
综观清末、民国时期在建筑发展上的突破,留下了一批显示这一时期成就的建筑范例,为现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岭南建筑风水岭南建筑是风水建筑的健康优选。
岭南建筑注重骑楼、天井、屏风。
有利于遮阳避雨,吸收阳光,可以净化空气,吸纳好的气体,使住宅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还具有防震、防灾的意识。
从岭南建筑的特点来看,客家民居、西关大屋为什么要有天井,一个是通气,取得一线阳光,最关键是如果有火,人在天井处可以逃避、逃生,前面要有水,水可以救火。
岭南建筑1.骑楼: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
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
在两广、福建、海南,赣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
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
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
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
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广州骑楼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
2.围屋:客家围屋(也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是中华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围屋始见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
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圆形状的。
围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够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福建省,台湾南部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等。
围龙屋大门前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
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
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龙,在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有一座6围的围龙屋。
在建筑上围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岭南园林和岭南建筑特色岭南文化-岭南建筑岭南建筑及其装饰是我们国家建筑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采用了南国的自然资源,结合南国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在我们国家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其简练、朴实、通透、雅淡的风貌呈现在南国大地上。
它主要分为广府建筑,潮汕建筑以及客家建筑。
岭南建筑的特点,通常表现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以及方形柱的运用。
岭南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特别自由和自然。
由于气候温柔,人们活动空间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空间得到了充分的支配,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岭南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
岭南文化-岭南园林岭南园林是主要指狭义的广府园林(潮州园林另树一支)。
岭南园林作为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国造园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特殊是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进展上,更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岭南,是我们国家南方五岭(大庚岭、骑出岭、都庞岭、萌诸岭和越城岭)以南地区的概称。
岭南山水秀丽,层峦叠翠,乂濒临沧海,环境风物别具特色。
岭南人追求自然化、艺术化园居生活,这孕育了岭南园林的独特风格:求实兼蓄,精致秀丽。
在建筑形式上,岭南园林有比较鲜亮的特色:一是体型轻快、通透、朴实,体量较小。
二是装修精致、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颜色光影的作用下,如同一幅幅玲珑剔透织绵。
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如中式传统建筑中采纳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和巴洛克的柱头,用条石砌筑规整形式水池,厅堂外设铸铁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岭南文化特点。
岭南园林主要植根于民间,没有北方皇家园林的常规祖制,也不具江南文人园林的严谨章法,园景构图依据生活内容的需要适当处置,随机应变,各种设施求实重效,服从人意。
岭南建筑屋顶岭南建筑屋顶:承载着传统和文化的层层瓦片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美学和历史意义,而岭南建筑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屋顶设计令人称道。
岭南建筑屋顶的形式和结构不仅具有实用性,更代表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
深入了解并欣赏岭南建筑屋顶的特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岭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省份,其建筑风格因地域和气候等因素而受到独特的影响。
岭南建筑屋顶是岭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层叠悬挑、欧式向外拼控、厚重的瓦面等。
游走在岭南小镇的巷弄间,可以看到一排排层叠的瓦片,宛如一曲古老的乐谱,谱写着岭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岭南建筑屋顶的设计追求的是简洁而优美的形式,它们承担着遮风挡雨、采光通风和室内温度调节等多种功能。
瓦片是岭南建筑屋顶的核心元素,种类繁多,有古朴的青砖、彩绘的琉璃瓦以及精致的琉璃琨瑶瓷等。
每一块瓦片都雕刻着工匠的心血,反映着岭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瓦片的表面绘有各种花纹和图案,如鱼、鸟、花卉以及传统的神兽等,这些图案不仅起到装饰作用,更象征着祥瑞、吉祥和丰收等美好寓意。
岭南建筑屋顶的瓦片不仅美观,还具备一定的实用性。
由于岭南地区气候湿热,屋顶通风和排水是非常重要的。
岭南建筑屋顶的瓦片采用特殊的连接方式,使得雨水可以顺利排出,起到了防水和抗震的作用。
这种特殊的瓦片铺设方式还能够减轻屋顶的负担,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
除了实用性和美观性,岭南建筑屋顶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瓦片的制作和使用在岭南地区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它们见证了岭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岭南建筑屋顶的形式和结构融入了岭南地区的传统价值观和宗教信仰。
例如,岭南的庙宇和寺庙常常选择尖顶和层叠的瓦片来象征宗教中的山川和神灵,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岭南建筑屋顶对当地人民来说,不仅是一种传统建筑的代表,更是身份认同的象征。
岭南人民通过保护和传承岭南建筑屋顶的技艺和技术,维护了自己的文化独特性。
中国传统建筑的流派及特点大家有没有留意过中国传统建筑呀?那可真是有着超级丰富的流派和独特的特点呢,今天咱就一起来好好唠唠这个事儿。
一、北方合院建筑流派。
咱先说说北方合院建筑哈。
这种建筑在北方那可是相当常见,尤其是在北京、西安这些历史悠久的城市。
想象一下,一个大大的四合院,中间是个宽敞的庭院,四周被房屋环绕着。
庭院就像是四合院的心脏,大家可以在这儿乘凉、聊天、晒太阳。
房屋的布局一般是对称式的,体现出一种庄重、规整的美感。
比如说北京的四合院,正房一般坐北朝南,住着家里辈分最高的长辈,东西厢房则是晚辈居住的地方。
北方合院建筑的墙体比较厚实,这是为啥呢?嘿因为北方冬天比较冷呀,厚墙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
而且屋顶的坡度相对较平缓,这样下雪的时候,雪就不容易堆积在屋顶上,减少了屋顶被压垮的风险。
这种建筑的大门也很有讲究哦,一般都比较高大、气派,像是一个家族的门面。
门楼上还常常会有精美的雕刻,展示着家族的文化和地位。
二、江南水乡建筑流派。
哎呀呀,一提到江南水乡建筑,那脑海里立马就浮现出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啦。
像苏州、杭州这些地方,到处都能看到这种充满韵味的建筑。
江南水乡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和水的紧密联系啦。
房子常常依水而建,河网交错,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光。
你看那一条条小河,就像一条条丝带,把一个个建筑串联起来。
在建筑风格上,江南水乡建筑的屋顶坡度比较大,这是因为江南地区雨水比较多,大坡度的屋顶有利于排水。
而且建筑的外形比较轻巧、秀丽,白墙黑瓦,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江南水乡建筑里还有很多精美的园林,亭台楼阁、假山池沼一应俱全。
这些园林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世外桃源,充满了诗意和情趣。
比如苏州的拙政园,那可是江南园林的经典之作,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三、岭南建筑流派。
岭南建筑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等地。
这里气候炎热潮湿,所以岭南建筑的设计就充分考虑到了通风和防潮的问题。
你看那些岭南建筑,常常有很多的庭院和天井,这样可以让空气在室内外自由流通,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
岭南建筑风格的灵动与通透岭南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流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它吸取了传统建筑的优点,同时也吸收了南方的地方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格。
岭南建筑注重自然环境、气候和文化背景的结合,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格。
一、岭南建筑风格的灵动岭南建筑风格的灵动,主要体现在其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上。
岭南建筑注重空间布局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因此,岭南建筑往往采用开放式的设计,使得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舒适、轻松、自然的环境。
此外,岭南建筑的形态也十分灵活,通常采用曲线、折线和曲面等灵活多变的形态,使得建筑具有流动性和生动性。
此外,岭南建筑的色彩运用也十分讲究。
岭南地处南方,气候湿润,阳光充足,因此岭南建筑的色彩通常以淡雅为主,采用白色、灰色、蓝色等清新的色彩,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同时,岭南建筑的色彩也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使得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二、岭南建筑风格的通透岭南建筑风格的通透性是其主要特点之一。
由于岭南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因此人们十分重视建筑的通风和采光性能。
在岭南建筑中,门窗设计往往十分宽大,注重采光和通风的效果,同时还会利用一些小技巧来增加通风和采光的效果。
例如,在门窗上设置一些通风口、天窗等设计,或者利用植物的枝叶来遮挡阳光和遮挡视线,从而达到通风、采光和景观美化的效果。
此外,岭南建筑的材质也十分讲究。
岭南地区的气候湿润,日照充足,因此对建筑的材质要求很高。
在岭南建筑中,通常采用木质材料和石材等材质,这些材质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热性,能够有效地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
同时,这些材质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能够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自然、舒适的环境。
三、岭南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岭南建筑不仅注重灵动和通透性,同时也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
在岭南建筑中,人们十分重视建筑的实用性,注重建筑的实用功能和舒适度。
岭南建筑的特色源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岭南的绝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和沿海区域,太阳辐射强度大、气候炎热、空气潮湿、雨水充足、台风频繁,与之相适应,岭南建筑大多空间通透、体形轻快、色彩淡雅、绿化丰盛,注意防水防潮。
陈家祠陈家祠坐北向南,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主体建筑,中轴线两侧为厅堂,两边以偏间、廊庑围合;每座单体建筑以青云巷隔开,建筑间以长廊相连,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进深三进。
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梁架、斗拱、驼峰、墙壁、墀头、踏道等均以梅兰菊竹、花鸟虫鱼、岭南佳果、历史典故、戏曲人物等题材为装饰内容。
灰塑灰塑是用石灰和贝灰为主的材料做成灰羔,加上色彩,进行描绘和塑造形成的一种建筑装饰类别。
陈氏书院的灰塑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及东西斋的屋脊上,总长1800余米,灰塑的题材与陶塑相近,主要是人物、花鸟、亭台楼阁、山水美景等砖雕陈家祠墙楣砖雕镬耳墙形状独特的镬耳墙又名锅耳墙,因其形状与菜锅的手柄相似得名。
在元明清时代解释成象征明代官帽两耳造型,只有拥有功名的人才有此资格建造,官位大小决定锅耳的高低。
镬耳山墙边的装饰 常是黑色为底的水草、草龙图纹 俗谓之“扫乌烟画草尾” 与水网纵纵横 滨临江海的岭南生活环境有关。
山墙上的草尾装饰线条优美在黑底的衬托下 白色的草尾生机焕发 如鱼得水 是广府民系传统民居山墙上不可缺少的装饰图案 镬耳大屋又称“鳌鱼屋”。
即大屋的正脊顶喜用中间双龙戏珠 两端鳌鱼相对的装饰鳌鱼为珠江三角洲流域建筑常用的脊饰。
据说鳌鱼是西江流域族群的一种亲水图腾 而后又转化为龙母信仰、龙图腾崇拜 相传鳌鱼好吞火降雨而为人们偏爱。
鳌 镬 耳山墙、鳌鱼脊饰同样可以视为一种亲水特征的建筑。
传统建筑的屋脊还装饰夔纹 俗称为“博古” 据说是从商周的夔龙纹抽象变化而来的。
这也是五行之中南方尚水的一种建筑语汇 并赋予深远的文化渊源龙船脊:岭南地区河网密布,先民有以“船楫为生”的传统,并且有划龙舟的习惯,房屋的正脊两端高跷形似龙船,因此又称为龙船脊,应是古人对船舟的一种崇拜西关大屋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
岭南建筑承载着岭南文化的灵魂岭南建筑及其装饰是我国建筑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了南国的自然资源,结合南国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在我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岭南建筑的特点,通常表现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以及方形柱的运用。
岭南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和自然。
由于气候温和,人们活动空间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岭南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
岭南建筑以其简练、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展现在南国大地上。
在建筑形式上,岭南园林有比较鲜明的特色:一是体型轻盈、通透、朴实,体量较小。
竹筒屋,顾名思义,因其门面窄而小,纵深狭长,形似竹筒,所以称竹筒屋。
竹筒屋还有一种叫法,那就是“商铺屋”。
广州的竹筒屋产生于19世纪。
当时广州工商业进人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内地皮开始紧张,地价上升,在这种形势下,竹筒屋这种商住屋建筑形式应运而生、成为近代广州传统住宅形式之一。
竹筒屋是单间建筑。
其开间小,进深大,两者之比由1∶4至1∶8不等,宽不过4~5米。
短者7米左右,长者达2O多米。
呈长方形,排列在狭小街道两旁。
竹筒屋一般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前部为大门和门头厅;中部为大厅,内设神楼,大厅为单层,较高,厅后为房;后部为房和厨房、厕所。
三部分以天井隔开,以廊道联系。
门口与西关大屋一样,设有三重大门,外面为脚门(吊扇门)、中间是趟栊,里面是对开的厚硬木门,具有采光、通风、保安的功能。
竹筒屋很少朝外开窗,完全形成封闭式。
楼上临街一面设有内阳台,阳台用木质或有图案的彩瓷筒作护栏,多为半月形。
二是装修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幅玲珑剔透织绵。
岭南风格建筑岭南风格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支独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建筑师。
它源于中国南方的岭南地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
岭南风格建筑以其精雕细琢的木结构和独特的瓦片装饰而著称。
岭南风格建筑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起源于唐朝,经过历代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岭南地区气候湿热,多山丘,所以岭南风格建筑常常采用高脚楼和跃层的设计,以适应地形和气候条件。
这种设计不仅能够确保建筑在雨季不受水浸的影响,还能够增加通风和采光效果。
岭南风格建筑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它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比如红木、楠木等。
这些木材质地坚硬,耐久性高,适合用来做建筑结构。
同时,岭南风格建筑还运用了丰富多彩的瓦片来装饰屋顶和墙壁。
这些瓦片色彩斑斓,图案繁复,给建筑增添了一份浓厚的艺术气息。
除了建筑材料的选择,岭南风格建筑还注重建筑细节的雕刻和装饰。
岭南风格建筑常常在建筑的柱子、梁和门窗上雕刻出各种团花、仕女、神兽等图案,给人一种精美细腻的感觉。
同时,建筑墙壁上常常悬挂着彩绘或雕刻的屏风、花卉和鸟兽等装饰物,让整个建筑充满了生气和艺术感。
岭南风格建筑不仅在设计上独特,而且在功能上也非常实用。
它充分考虑了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和人们的生活需求。
岭南建筑常设有天井和庭院,以增加采光和通风效果,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社交和活动的场所。
岭南风格建筑的屋檐常常悬挂着挂篮,可以用来晾晒衣物,方便人们的生活。
此外,岭南建筑中的厨房和厨灶设计得十分合理,可以有效防止火灾和烟熏。
岭南风格建筑不仅独具特色,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岭南地区,建筑常常与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相结合。
比如,一些庙宇和宗祠常常作为供奉神灵和祖先的场所,建筑中常常雕刻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拜和尊重。
岭南风格建筑的美丽和独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建筑师。
在岭南地区,有许多著名的岭南风格建筑,比如广州的陈家祠、广西的象州凤凰岭和湖南的岳阳楼等。
岭南文化篇—岭南建筑岭南建筑岭南建筑的文化特色,是建筑与岭南园林的有机结合,建筑有轻巧通透的体形,富有岭南传统文化的韵味。
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常受台风吹袭。
因此传统的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极具特色。
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建筑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筑;第二阶段是清末民初的西关大屋、竹筒屋和商业骑楼建筑;第三阶段是西洋建筑的传入,中外建筑师将中西建筑融合起来;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建筑技术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岭南建筑逐渐进入现代建筑的发展阶段,形成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派建筑新风格。
涌现出以佘(左边田,右边逡去掉之旁)南、莫伯治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老中青岭南派建筑大师。
广州的岭南建筑有许多代表作。
余荫山房、小画舫斋、陈家祠、西关大屋、竹筒屋、商业骑楼建筑等都充分表现岭南城市的风貌。
20世纪50年代以后广州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诸如北园酒家、泮溪酒家、白天鹅宾馆、花园酒店、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矿泉别墅、白云山双溪别墅等一大批园林宾馆和酒店,它们都是现代岭南建筑的优秀作品。
这里向大家介绍构成岭南市井风情图画要素的,让旅游者们充分领略岭南建筑文化风貌的骑楼商业建筑、西关大屋、竹筒屋和誉为“岭南建筑艺术宝库”的陈氏书院(陈家祠)等。
1.岭南园林建筑广州的园林建筑是岭南建筑的代表。
岭南园林建筑兴起于明代,后历清朝、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与苏州园林齐名。
现存的佛山的梁园、东莞的可园、顺德的清晖园和番禺的余荫园(余荫山房)合称广东四大名园,是岭南园林建筑中的佼佼者。
此外,到广州解放前已有诸如文塔花园、晚景园、唐荔园、清华池馆、环翠园、荔香园、海山仙馆等一大批明清时代的名园。
然而沧海桑田,物换星移,这些名园大多已荡然无存,已成陈迹,只留下文献书画的记载。
广州除余荫山房和小画舫斋两处清代园林建筑外,现存的园林建筑多是如泮溪、北园、南园等几家现代园林建筑。
岭南风格功能设计理念
岭南风格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之一,源于中国岭南地区(现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建筑特色。
其设计理念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注重细节和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以下是岭南风格功能设计理念的一些要点:
1. 自然融合:岭南风格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通过建筑与景观的有机结合,实现自然与人造的和谐共生。
2. 基于地理环境:岭南地区多山多水,其建筑风格常基于地理环境的特点。
例如,利用山地坡地设计建筑,形成层层叠加、错落有致的景观。
3. 注重通风采光:岭南地区气候湿热,岭南风格的建筑设计注重通风和采光。
建筑中常设有多个庭院和通风窗,用以增加室内空气流通和自然光线的进入。
4. 内外空间的平衡:岭南建筑讲究内外空间的平衡。
建筑通常呈庭院式布局,以中心庭院或多个庭院为核心,形成开放式的内部空间。
5. 注重细节雕琢:岭南建筑对细节的雕琢非常注重,从檐口、门楣到窗棂等都有精细的装饰。
细节雕琢的目的是让建筑更为美观,同时也展现主人对建筑的重视和尊重。
6. 强调人文关怀:岭南风格建筑强调人文关怀,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安全、便利的居住环境。
设计中会考虑人们的出行、休
息、娱乐等方面的需求,更注重建筑与人的亲密性。
7. 历史传承:岭南风格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建筑中常可见到传统的雕刻、琉璃工艺、陶瓷等元素,以展示岭南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
综上所述,岭南风格的功能设计理念强调与自然的融合、注重细节和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并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
这一设计理念体现了岭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和人文传统,为居住者提供了舒适、美观和文化传承的住宅环境。
岭南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岭南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岭南建筑风格独特,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岭南建筑风格的独特魅力。
一、自然和谐岭南地区气候湿润,雨水充沛,因此,岭南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师们在设计时,往往会考虑到地形、气候、环境等因素,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例如,岭南民居多采用坡屋顶、白墙黛瓦的外观设计,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映成趣。
此外,岭南建筑还善于利用周围的自然景观,如池塘、花木等,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二、注重实用岭南建筑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岭南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实用的设计细节,如宽敞的厅堂、明亮的采光、通畅的通风等。
此外,岭南建筑还注重空间利用,善于利用空间进行分隔和组织,形成不同的功能空间。
例如,岭南民居中常见的“走马廊”设计,既能够起到遮阳避雨的作用,又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三、装饰精美岭南建筑注重装饰,追求精美细致的艺术效果。
在岭南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这些装饰元素为建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
例如,岭南园林中的假山、水池、亭台等景观元素,往往采用精美的雕刻工艺,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此外,岭南建筑的门窗、梁柱等部位也经常采用雕刻、彩绘等装饰手法,使建筑更加美观大方。
四、中西合璧随着时代的变迁,岭南建筑也逐渐融入了现代元素。
在岭南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
一方面,岭南建筑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精髓,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另一方面,岭南建筑也吸收了西方建筑的优点,如注重空间利用、强调立面效果等。
例如,岭南现代建筑中常见的玻璃幕墙、钢结构等元素,既符合现代审美观念,又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精髓。
总之,岭南建筑风格独特,独具魅力。
它既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又追求精美细致的艺术效果;既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又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岭南建筑的特点岭南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地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两省区。
这个地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被称为岭南建筑。
岭南建筑以其精致的工艺、浓郁的南方特色和多样的造型而广受赞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岭南建筑的特点和魅力。
1. 优美的建筑造型岭南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其优美的建筑造型。
这些建筑物通常采用曲线的线条,融入了南方园林的风景。
建筑多使用木材、石材等材料,辅以精美的雕刻和彩绘,使整个建筑充满艺术气息。
而且建筑物常常会采用仿古的手法,使之看起来更加古朴典雅。
例如,岭南建筑中的传统宅院常常有庭院和花园,建筑物的过道和厅堂朝向庭院开放,使整个空间更加开阔。
而且,建筑物的设计通常注重通风和采光,使人在其中感到舒适宜人。
2. 精湛的木构技艺在岭南建筑中,木构技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岭南建筑以其精湛的木构技艺而闻名于世。
木结构在岭南建筑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元素中,如梁柱、屋架等。
这些木制元素经过精细雕刻和装饰,使得整个建筑充满了艺术感。
岭南建筑的木造结构通常采用榫卯结合,不使用任何金属连接件。
这种传统的连接方式不仅具有很高的强度,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木质材料的美感。
榫卯结合的力学原理使得整个建筑物更加稳固,同时也为岭南建筑增添了一份特殊的工艺魅力。
3. 装饰华丽的彩绘岭南建筑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装饰华丽的彩绘。
岭南建筑的墙壁、梁柱常常涂饰着精美的彩绘,从而增加了建筑物的艺术价值。
这些彩绘通常采用鲜艳的颜色和丰富的图案,如花鸟、山水等,使建筑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岭南建筑的彩绘通常细腻精致,展现出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特点。
无论是绘制梁柱上的花纹,还是墙壁上的山水图案,都能体现岭南建筑的独特魅力。
这些彩绘不仅为建筑物增色,也为观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4. 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岭南建筑以其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而闻名。
岭南地区常年气候湿热,常有强降雨。
因此,岭南建筑在设计上注重水的利用和排水。
例如,在建筑宅院中设计有水井和水池,以应对降雨带来的水涝问题。
【岭南建筑文化精髓浅谈】岭南建筑一、岭南建筑的特点岭南位于我国的最南部,地处亚热带地区,大致包括闽南、广东、海南和广西桂林以东大部分地区。
岭南的绝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和沿海区域,冬暖夏热,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气候炎热、空气潮湿、雨水充足、台风频繁、每年的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多数发生在岭南地区。
因此岭南建筑的内部地面普遍比外部地面高,墙脚多数采用青砖、石块或具有防水功能的材料建造,以防洪水,房屋的布局也比较密集,屋顶层采用砖或其它材料压紧加固,防止台风的侵袭,造成建筑物的损坏和人员伤亡,对于富裕的家庭使用青砖楼房,或者加厚墙体,达到防水、防风的效果。
岭南许多地区靠近沿海,古时海盗出入频繁,因此这些地区建筑不仅要具有遮风挡雨,满足人的居住功能,而且还要有抵抗外人侵犯、偷盗的防御功能。
例如广东省开平市的碉楼是具有明显防御功能的建筑,这些建筑有许多传统和其它原因所建,但建筑的结构和设计无不体现其防匪、防盗的特性,开平碉楼现存共有1833 座,每座碉楼风格各有差异,但有许多共同点,即门窗窄小,铁门铁窗,墙体较厚,材料坚固,易守难攻,墙体四周设有枪眼,人们通过枪眼可以对碉楼四周进行了望和控制,古时的碉楼一般配备枪械和铜钟等防卫装置。
这些碉楼在广东三水也不少,但由于人为拆迁,现在只剩下寥寥无几,其余的荡然无存了。
二、岭南建筑文化1.近代岭南建筑是在古今中西之争的文化背景下发生发展的。
近代岭南文化精神贯注于近代岭南建筑之中,并孕育了近代岭南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表现出高度的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
近代岭南建筑文化面对先进性兼侵略性的西方建筑文化,在经过自我心理调适之后,不仅表现出理性自觉,而且实现了文化转型,显露出开放创新的品格。
自我调适、理性选择和融汇创新是近代岭南建筑发展的三个逻辑阶段。
近代岭南建筑融汇西方建筑思潮和外国建筑文化是广泛而生动的,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其他城市和地区所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