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角的度量》说课稿一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角的度量》说课稿一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角的度量》说课稿一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角的度量》说课稿一

《角的度量》说课稿

一、学情分析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7~ 38页的内容。这是一节实践操作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习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的基础。

学生对于角的大小已有初步的体验,但一部分学生根本不认识量角器,更谈不上用量角器来测量角,而且角的大小概念也还没有完全形成,显得比较抽象,所以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要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并且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操作探索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懂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无关,而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亲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到角度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使数学生活化,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内、外圈读角的度数。

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要达到目标,形成能力,就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力量,教师要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法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

究。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

因此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两方面:

1、教师重在创设情境和点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2、学生重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自行归纳,合作交流。

五、教学资源

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小棒、印有量角器的纸、印有∠A和∠B的透明胶片、量角器。

六、教学流程

依据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思路,教学流程分以下五个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两个角:∠A和∠B,并提问题:这两个角哪个大?学生猜测后,再让学生拿出印有∠A和∠B的透明胶片,同桌之间比一比,并问你是怎么比的?引导学生说出:把两个角的顶点对准,一条边重叠,看另一条边;∠A的另一条边在外面,所以∠A大。尔后,多媒体动态演示:比较两个角大小的过程,对学生的操作活动加以验证。随后,我又说:用重叠的方法,我们比较出了两个角的大小,可是有谁知道∠A和∠B

比大多少呢?测量长度,我们需要用到长度单位,比如厘米、分米等,然后出示1厘米1分米长的细铁丝,它们都是用特定长度的线段来表示;测量面积,我们需要用到面积单位,比如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然后出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它们都是用特定大小的正方形来表示。那么,测量角需要用怎样的单位?怎样量角的大小呢?从而揭示课题——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一是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明确学习什么,为什么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上述情境的设计,不仅是要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而且要将重叠的数学方法有机地渗透其中,为学习角的度量方法作数学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二)建立1度角的概念,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

在继第一个环节之后,我对学生说: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譬如1度,记做1°。接着提出问题:1度的角到底有多大呢?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吗?怎样的角是1度呢?

然后板书: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是1度。

我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闭目想像:半圆——从圆心出发——180等份——每份所对应的角——1度角。

然后我请学生睁开眼睛,一起看电脑的演示过程。这时,多媒体动态演示:把半圆等分成180份;再出示1度的角。(学生看了,啧啧称奇)

我提出问题:请大家比画一下1度角的大小。想一想这里一共有多少个1°。

尔后,我顺势向学生介绍:人们利用这一原理,制作了量角器。它也叫半圆仪。人们经常是用这样的工具去量角的。

屏幕出示量角器及各部分名称。

最后,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和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量角器的中心点,两条零刻度线,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分别在哪。

【设计意图】角的度量其实和长度面积重量等的度量一样,先要找到一个度量的标准,然后再看含有多少个这样的标准,即为度量的结果。而这个标准往往是早有规定或约定俗成的,通常也不方便向学生解释起由来,所以我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直接告知学生1°的角,然后认识量角器各部分名称。目的在于从知识发生的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

(三)分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量角的方法。

这个环节共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摆角

我说: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量角器,现在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在量角器上摆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要求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多少度。

我又说:摆完的同学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摆的?度数是多少?角的顶点与两条边分别在哪儿?(然后再指定几位有代表性的同学到前面来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摆自己喜欢的角,目的之一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真正体现人人参与,人人是学习的小主人;目的之二:摆角后,引导学生说出角的顶点在量角器的中心点上,角的一条边在零刻度线上,其实也是为后面学习量角奠定基础。可见:量角的方法已初见端倪。

第二层:画角

我鼓励道:同学们会摆角了,真好,请大家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的纸片,上面印了4个量角器,请在第一个纸量角器上面画一个90°的角。

我提问:这个90°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分别在哪儿?先同桌交流,然后再让几名学生到展示台前边指边说。

我继续鼓励:90°的角同学们画的不错,再请大家在第二个纸量角器上画60°的角。要求你画的尽可能和同学画的不一样,想一想,怎么画?

接着,我找了两个方向不一样的角,让学生观察:这两个角不同在哪儿?

引导学生发现: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究竟看哪一圈,主要决定于—— 0度刻度线。

紧接着,我让学生在第3和第4个纸量角器上分别画一个5°的角和一个160°的角。

然后我就组织学生讨论:看看纸量角器上画的4个角。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同桌交流一下。

最后在全班展开,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些角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角的顶点都在量角器的中心点上,有一条边都在0刻度线上。

【设计意图】量角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式,先摆后画,如果学生在量角器上清晰地找到角了,量角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在学生画完角后,我又引导学生作了小结,小结的内容其实就趋近于量角的方法。可见:量角的方法已形成。

第三层:尝试量角

我用激将法:刚才同学们会在量角器上摆角,画角了,很好!可这节课的主要任务“量角”咱们还没完成呢!“量角”老师不教,你们会吗?请打开课本37页,先估计一下∠1和∠2的度数,然后同桌讨论:怎样用量角器量角?我随后巡视学生量角再加以适当点拨。

指定几名学生上台说量角的方法,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量角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使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我在这个环节大胆地作出了这样的尝试;先摆,再画,后量,然后集体交流,汇报总结,归纳量角的正确方法。因为有了前面的摆角、画角作基础,所以后面水到渠成的生成了量角的方法。整个环节,始终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自始至终,教师始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第四层:自主学习38页的例1

首先,屏幕出示例1的两个角。

我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两个角哪个大?再动手量一量,学生很快发现这两个角一样大,都是30°。随后多媒体再加以验证,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用旋转角的一边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建立角的大小的正确概念。

(四)体会量角的用处

我说:同学们会量角了,那量角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与角度有关的问题太多了!多媒体依次出示:风筝、椅子、滑梯、大炮、下底传中等图片,我再加以适当讲解。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挖掘角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生活情境:风筝比赛的规则是什么?滑梯的角度多大才合适?为了击中目标,炮兵要随时调整角度等。这样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取学生有经验,有兴趣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

(五)总结全课

最后我出示三角板上的直角,对学生说:以前我们说它是直角,现在,我们可以说它是90度的角,看来,要表达一个数量,先要找到一个度量单位,再数有多少个这样的单位。我们会量角了吗?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要量得

准,就要重合得准。怎样才叫重合得准呢?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最高兴的是什么?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对教师有什么建议?

【设计意图】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d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商的变化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用眼观察,比较相关算式的内在联系;动脑去想,抽象出“变与不变”的规律;动口去说,概括出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

动中主动获取知识。 而学生也在创设的情境中,围绕中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抽象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 一开始我选择这一个内容,还以为只学习“商不变的性质”这一条规律,可是经过仔细阅读教材之后,才发现这节课要解决的是商的三条规律,这样一来,这节课的内容就很多,从量上来讲就很足,一堂课要完成这么多的内容,这给我上好这堂课出了一个大难题。于是,思考过后,要同时完成这些内容,那么这节课就只能定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 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且能应用这些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材编排的时候,把被除数不变时,商随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放在最前面,接着是除数不变时,商随着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最后是商不变的性质。因为我们知道被除数不变时,商和除数是成反比例的,这对学生来讲可能较难理解,于是,我把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放在第一个,这样在正比例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反比例,学生想度来说较容易理解。 在整堂课中,始终围绕着观察算式、得出规律、表述规律和应用规律来进行教学。当然学生在学习这三条规律时,也是一条比一条轻松。第一条规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的得出,第二条第三条规律就放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0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 2、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等学习活动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3、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学生对身边及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在认 识0的情景中体验知识及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现学习的喜悦。 教学重点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 教学难点在认识0的情景中体验知识及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关键初步理解0的含义 二、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多种情景来 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数过程。我在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基础上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总是及 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含义……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 持下自主能动的探索实现教学的再创造。 学法可归纳为 ㈠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㈡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说学情简析 我们教学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于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5各数而且都是用数的方法来认识的。

同时一年级的孩子对0的认识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对0表示没有也有一些直接 感受但对0表示起点的感知很少并且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定要结合 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给予他们充分的足够的感受、体验的时间和机会。 四、说教学程序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创设童话情景、生活情景、游戏情景三方面营造良好的学 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单调的数字. 一、创设童话小兔采蘑菇的故事。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小兔采蘑菇”的故事学生们激情投 入。 1从“小兔采蘑菇”的故事中他们初步感知到0的存在他们也明白到有的学生还联系到学习上 如果学习不专心也会什么知识也学不到了。 2猜一猜中逐步领会0表示一个也没有的意义。 二、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因为小学生的学习大多以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 意的稳定性与持久性较差。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富有情趣、灵活多样要富 有挑战性。根据这些特点我将练习设计成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例如巩固练习 第2题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游戏中尝到学习 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全结评价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体会这样让学生参与本 节课的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 悦更激发学生数学的热情。

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 一、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个信息窗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在一二年级学习了整数的加减乘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册教学有除法的的混合运算,为以后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课情境图呈现的是两位小记者在果品包装车间,了解包装情况的场面。两幅图分别呈现了果冻和梨糕的包装流水线,通过对话提供数学信息。拟引导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引入对连除和先加再除(包括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引导学生先想,在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含有括号的算式中,应该怎样计算,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出结果。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现实情景,掌握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态度,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并理解有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是运用有除法的混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这节课面对的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是以具体的、详细的形象思维为主,有意注意时间短,一些生活活泼、色彩鲜艳的刺激容易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成为他们的注意对象。性格上好动爱玩,赋予想象,表现欲强是他们显著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与统计有关的《条形统计图》。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的第一课时。下面我针对这一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2、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共有九个单元。第七单元统计的主要内容是条形统计图,它是将以前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容重新梳理,整合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而例2和例3分别学习1个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本节课教学是从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入手,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在统计图与统计表的对比中体验条形表示数量时更直观,便于比较的优势,它为第2、3个例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下面我将前一学段,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已有经验作一分析。 3、学情分析: 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用简单的方式(图画、文字、表格等)来描述数据了,并能根据统计表提出简单的问题加以解决。本单元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较为系统的认识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是象形统计图,它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相一致,容易理解。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1)、经历用数字、图形和条形来表示数量的不同方式的对比过程,体验条形表示数量多少时更直观,便于比较。 (2)、通过读图、画图活动,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表示数量的方法,能对数据作简单的分析,能根据需要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3)、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数据的大小准确地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 为了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运用以下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法: 1、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结合日常生活中天气现象设置情境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观察发现法: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

《亿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课题是《亿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所以本课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具有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数位顺序,知道数位、数级,会读亿以内的数。 2、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计数单位。难点是明确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课前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和学生自带的计数器。 说教法 一、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 二、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三、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说学法 一、分层次安排数数活动,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把数直观的小方块与在计数器上拨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抽象和概括出更大的数。指导学生学会在动

一年级数学《左右》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左右》说课稿 魏桂香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位置”第三课时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在认识“左右”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能够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5、教学难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本节课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和学习,重视让学生亲身体验,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充分挖掘现场课程资源来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并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广阔、自主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观察与操作中认识和体验左右。 1、首先,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情境,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的两只手,一只是左手,另一只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与右,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辨别左右,加深对左边和右边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学生既感到亲切而又不觉得枯燥,乐与参与学习。 3、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左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除了认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且体验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学法 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因此,学生的学习应以活动为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基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不一定准确判断的情况下,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找、做、摆、看、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左右”的位置关系的认识。 1、说。是从生活经验入手,说左右手分别能做哪些事,这是对左右的初步

数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说课稿

数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说课稿 乐东县乐光学校李勇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的内容。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进一步学习时间单位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会了看整时与半时,初步认识了时针与分针,会读写几时几分,掌握了1时=60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对“时分秒”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由于“秒”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不能借助具体的实物表现出来,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秒的长短,帮助建立秒的概念。学好秒的认识,让学生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对于加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为学生以后学习其它时间单位打好基础。 3、说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了本

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4、说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目标,我选择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引导观察、学具操作、多媒体辅助教学、组织讨论探索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说学法 为了体现教学意图,我主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观察的方法——目的是通过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走动,抽象出1分=60秒 2、实践活动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秒 3、小组交流的方法——把小组每个成员的发现转化为大家共同的财富。 四、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有趣的算式》说课稿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有趣的算式》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有趣的算式》说课稿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有趣的算式》,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有趣的算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一)》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率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使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4~6学段数与代数中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的'奇妙,养成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谈话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观察分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3、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创设有趣的情境——挖掘宝藏。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把整个教学过程设

最新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五篇

最新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五篇 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你知道说课稿怎么写么?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最新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指导思想: 新课程改革中非常注重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结合问题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意识,使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材解读: 一年级数学实验教材第58页的“用数学”是学生学习了6、7加减法“用数学”以及8、9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喜欢的事物设计了“用数学”的情景。教材用同一幅情景反映几个不同的数

学问题,并巧妙的构成了一幅生机昂然的自然风景画,这更加有利于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美丽的大自然、可爱的小动物一直是孩子们的最爱,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等人文教育。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解决过这样的数学问题,他们对这样的内容已不陌生,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力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动画展示、激发兴趣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第58页的内容制成动画,把静态的画面动态化,这样既直观形象,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使学生处于兴奋中。并能根据学生所选的研究对象随时放大课件内容,以有利于学生观察。 (二)、改变呈现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20XX年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这部分内容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要在生活中运用,这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为了能给学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全集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一 (3) 小学数学说课模板二 (5) 说课步骤及其几点注意事项 (7) 教师资格考试说课要求和主要内容 (8) 教师面试说课应注意事项 (10) 说课基本要素简短介绍 (11) 1 测量 (13) 1 测量教案 (13) 1 测量: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23) 1 测量: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26) 1 测量: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30) 1 测量:千米的认识说课稿二 (32) 1 测量:长度的测量说课稿 (36) 1 测量:吨的认识说课稿 (38) 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40) 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 (40) 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二 (50) 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两位数连续进位加说课 (64) 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两位数连续进位加说课二 (64) 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67) 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万以内连续退位减法》的说课稿 (69) 2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万以内加减法的验算说课 (72) 3 四边形 (73) 3 四边形教案 (73)

3 四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 (86) 3 四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二 (88) 3 四边形: 《长方形面积计算》说课稿 (90) 4 有余数的除法 (93) 4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93) 4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二 (99) 4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 (105) 4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二 (106) 4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三 (107) 4 有余数的除法说课稿四 (110) 4 有余数的除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 (113) 4 有余数的除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说课二 (117) 5 时、分、秒 (119) 5 时、分、秒教案 (119) 5 时、分、秒教案二 (124) 5 时、分、秒:《秒的认识》说课稿 (128) 5 时、分、秒: 时、分的认识说课 (131) 5 时、分、秒: 时间的计算说课稿 (134) 5 时、分、秒说课稿 (138) 5 时、分、秒说课稿二 (141) 6 多位数乘一位数 (144) 6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案 (144) 6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案二 (153) 6 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说课 (171) 6 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说课稿二 (174) 6 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说课 (178) 6 多位数乘一位数: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说课 (180) 6 多位数乘一位数: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说课 (182) 6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说课稿 (186) 6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说课 (188) 6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说课稿 (194) 6 多位数乘一位数: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说课稿 (195) 7 分数的初步认识 (198) 7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198) 7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二 (202) 7 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说课稿 (205) 7 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几说课稿 (206) 7 分数的初步认识: 几分之几说课稿 (210) 7 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比较说课 (213) 7 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简单计算说课 (215) 7 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简单计算说课二 (217) 8 可能性 (218) 8 可能性教案 (218) 8 可能性教案二 (223) 8 可能性:第一课时说课稿 (227) 8 可能性:第一课时说课二 (228)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Microsoft Word 文档 四数学上册《数一数》说课稿 亿以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二页到第五页的例1例5,练习一的1-5题。 教学目标:1. 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 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数。 3.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认识,读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读法。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CAI课件,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数位表。师生都备计数器。 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CAI课件出示我国行政区划图,用点按热健的方法突出演示六省市、自治区的地理、文化图片,同时伴音介绍我国的人口普查数,让学生认真观察,提问:你收到了那些数学信息?(六个省市自治区的1 人口数)你发现什么?(数很大,很大。)由此这节课你想探讨什么问题?(这些大数怎样读?他们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些大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怎么样认识大数?等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亿以 1. 以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为例试读。 2. 认识万以上的计数单位,十万、一百万、一千万、一亿,问题:观察计数器你发现什么?老师拨珠,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一千,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怎么办?(千位满十向万位进一),也就是“十个一千是一万”板书“万”。 3. 让学生拿出计数器,边拨边数边想,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认识10个一万是“十万”,同样的方法,同学们自己同位交流说说,认识10个十万是一百万。(板书)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板书)10个一千万是一亿。(板书)(给足时间拨、想、说,然后全班交流)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以往我们学习了那些计数单位?万以上的计数单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加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2、学情分析 本课虽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学生们大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面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问题设计有梯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平。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操作演示,是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这个符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 ②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 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教学重点: 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计算方法中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 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演示法、小组研 讨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三、说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 不尽。”素质教育也要求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节 课我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卡片以及圆形卡片摆在桌面上后,分成两堆。引导学生复习1~5以内数的组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加法算式中得数的得出起到铺垫作用,从而完成新课的导入。 2、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说 课稿(精选3篇)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说课稿(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说课稿1一、说课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亿以内及以上的数,掌握计数的基本方法。 2、会改写整万、整亿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 3、认识计算工具,掌握计数器的使用方法。 数学思考: 1、在生活中解释数,用数解决问题。 2、能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 解决问题: 1、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说教材 我将通过教材的编写特点、单元编写特点、单元内容结构、知识的立体式整合四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三、说建议 教学建议: 1、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同时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 3、要培养学生收集生活中大数的习惯和能力。 4、密切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评价建议: 1、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能力评价、课堂表现、作用评价) 2、情感评价(学习爱好、学习兴趣、自信心)

3、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 资源开发与利用: 1、合理开发教材资源 2、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生身边的数学、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3、开发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4、开发利用课外资源与教学配套资源 5、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成绩。 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说课稿2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大数的认识》,我说课的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说教材 《大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一单元2-5页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个级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高一级的数,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较大的数用个级来计数是不能满足的,从而理解学习亿以内数的必要性。同时也为学习亿以上的数打下基础。 二、说学生 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有效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说课稿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说课稿 《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与统计有关的《条形统计图》.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的第一课时.下面我针对这一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2、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共有九个单元.第七单元统计的主要内容是条形统计图,它是将以前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容重新梳理,整合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而例2和例3分别学习1个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本节课教学是从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入手,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在统计图与统计表的对比中体验条形表示数量时更直观,便于比较的优势,它为第2、3个例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下面我将前一学段,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已有经验作一分析. 3、学情分析: 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用简单的方式(图画、文字、表格等)来描述数据了,并能根据统计表提出简单的问题加以解决.本单元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较为系统的认识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

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是象形统计图,它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相一致,容易理解.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1)、经历用数字、图形和条形来表示数量的不同方式的对比过程,体验条形表示数量多少时更直观,便于比较. (2)、通过读图、画图活动,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表示数量的方法,能对数据作简单的分析,能根据需要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3)、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数据的大小准确地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 为了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运用以下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法: 1、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结合日常生活中天气现象设置情境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范文三篇精选

一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范文三篇精选 (一)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与上一节课学习的连加、连减相同,加减混合也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计算过程,但不同的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既要记住第一步计算结果,又要在第二步计算时应对跟第一步不同的运算方法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掌握加减混合运算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另一方面,教材有意地呈现了对比性很强的两组情境图帮助学生学习,情境图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示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算理,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巧妙地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但教材是组合型的情境图出现的,学生对图中原来物体的个数很难理解,所以如何指导学生学会看这种组合型的情境图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另一重难点。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加法先入为主,所以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势,错误地认为加减混合应该要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因此改正学生的这一思维定势,正确地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算式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算式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借助多媒体,运用直观教学、启发谈话、讨论研究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用眼看、动脑想、开口说,使主动性、积极性得 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过程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分数的简单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分数的简单计算 1、说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 元分数初步理解第四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书本99-101页、例1和 例2)包括:同分数分数的加法,同分数分数的减法 2、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理解算理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理解只有 分母相同时才能相加减是本课的难点。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 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 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 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使 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4、说教法: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算理,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 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采用快 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 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对口令抢答等多种形式 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有趣、有效、有益。 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主动驾驭教材,巧妙地就地取材,尊重学生已 有的知识经验,并籍此展开教学。课堂里有认知的冲突、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思维状态自然活跃。没有强迫,不算热闹,一切看似简简单单,但学生却被深深地吸引,自主探究的行为主动而 积极。充分体现教师以动态的、开放的、宽容的眼光来看待教学。 4、说学法:通过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 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类推的水平。 5、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比一比说一说》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学科 《比一比说一说》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节课的教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43页的内容。《比多少》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将为以 后进一步学习数的比较打下基础。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及生活中的广泛用铺路。 二、教法学法 数学应该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本课设计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 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 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 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基于以上的知识,并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制 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的比较,使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会用“多一些、多 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培养学 生的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描述两个数的大小 关系,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用语言 正确地进行描述。 五、学情分析

班上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在上一课时已经对100以 内数的大小进行了比较,学生能有多种方法判断数的大小,本节课是上一课时 的延伸,让学生用已有的比较经验来描述数与数之间“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大小关系。 六、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播放小动物玩跷跷板的故事。 提出问题:为什么小松鼠和胖胖猪玩不了跷跷板呢? 师:轻重是比出来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进行比较。在数学上我们会经常比较 什么呢? 二、在操作中认识“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 1.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说一说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一比说一说)2.在操作中初步直观感知“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 (1)出示三个小杯子和小棒,与学生一起进行活动。 教师拿出几捆小棒放入杯子中,再请两位学生拿出比老师拿的多一些的小棒放 入另一个杯子中,再让另一个拿出比老师多得多的小棒,放入第三个杯子中。 观察比较,并将两位同学拿的小棒的个数都和老师的小棒的个数比一比,说说 你比较的结果。 引导发现,多的程度一样吗?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多的程度不同,表达的词语也不同,一个比老师的多一些,一个比老师的多得多。(板书:多一些、多得多) 指导学生先拿出50个小棒,在放另一堆小棒,要求另一堆比50个小棒少一些。最后放第三堆小圆片,要求第三堆小棒比50个小棒少得多。(学生按要求拿 圆片,摆好后可以调整。) 引导发现,少得程度一样吗?谁来说一说?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集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 1、在测量活动中,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表象。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3、逐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 3. 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理解长度单位剪的十进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说教学和学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接下来我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整个教学流程设计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实践操作,以旧引新。这里我安排两个环节:1、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2、请学生用这1米长的绳子测量铅笔的长度,觉得怎样?因为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与发展。这样设计,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再说第二层次,自主探索,学习新知。先安排让学生简单的认识一下刻度尺,找到0刻度,为接下来学习厘米等单位做好准备。然后就是厘米的认识。我打算先让学生着重建立1厘米的具体观念,再认识几厘米,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测量。具体我是这样做的:1、认识厘米。先让学生知道1厘米,再找一找直尺上的1厘米,接着通过闭眼想1厘米,找自己身上的1厘米等手段建立并强化1厘米的具体观念。我想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例子,一定会让学生印象深刻。 2、认识几厘米。充分发挥学生手中尺子的作用,让学生数从哪里到哪里是2厘米、4厘米,数数尺上共有几厘米。着重认识几厘米,可以为下面学习分米打下基础。(从认识1厘米,到认识几厘米,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习用厘米测量。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先让学生量纸条的长度,然后交流,说说到底是怎样进行操作的,让学生各抒己见后再归纳测量的方法。(对于用直尺测量的方法,在传统教学上, 是一定要让学生测量物体对准0刻度后进行操作,而现实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因此,对从任意刻度开始的测量方法绝对不能加以否定。测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样量,而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生间的不同差异,先让学生尝试,再反馈,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来掌握测量的方法。) 探索新知的第三方面我将一改以往先教分米的做法。在学生学会量之后再去测量,往往兴趣很高,但在量的过程中发现所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难以准确表达,出现了新的认知冲突,以此为突破口激起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的兴趣。 先数直尺上的小格,引出1毫米,1厘米=10毫米,然后问周围有哪些事物的长度是1毫米,用剪刀剪下1毫米,用1分硬币比划一下1毫米,说说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等等。(这里我将课前准备的大量的感性材料提供给学生,因为“毫米”这个概念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比“厘米”更难以建立,教学中通过比划、找实物和观察老师提供的1分硬币的厚度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一定会学得很愉快。) 接下去请学生用1米、1厘米、1毫米的绳子去测量一下课桌边的长度,试一试有没有困难,引出分米的教学。教学时直接让学生能够剪出10厘米长的绳子,直观的感受1分米的具体观念,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比划1分米的实际长度,找1分米的实物。虽然在整节课中这是一个弱化的环节,但因为学生已掌握了厘米和毫米的学习方法,分米的教学会来得轻松些。 最后,用1米、1分米、1厘米的绳子去比一比、量一量,也可以同桌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做数学,比空洞的说教与死记硬背更好。 (整个探索新知的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源泉,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个“再发现”。)说说第三层次,总结全课,回顾整理。问问学生有什么收获?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能对全课的知识进行一次梳理。 最后说说第四层次,综合运用,深化巩固。这里安排了三个综合练习。1、手指游戏:老师说长度,学生用手来比划。2、帮小红填上合适的单位。3、小明的日记。(改错题)特别是后两个练习,我一改以往枯燥的样式,把填单位和改错题放到具体的故事情境中,即生活中,因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将所获得的知识马上进行检验并用于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最为根本的用意,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最后安排了一个课外练习,和爸爸妈妈合作,制作一份调查表,身边的常识量一量我知道。将课内的知识进行了延伸与应用,又增进了与爸爸妈妈的感情。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我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爱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