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下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下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下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下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下)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讲过的篇目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十八)古书的注解:

1.了解古注的重要性和发展概况。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

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宋代著名的注解家是朱熹,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2.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P676)传注体、义疏体、章句体、集解体。

3.阅读677页上半《十三经注疏》的书影,了解其中的内容和体例。

4.古注的方式:注音,释词,通句、解事,评说。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5.名词解释:衍文、脱文。(P680)

6.古书注解的术语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1)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语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三个词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谓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指”、“是说”的意思。

(3)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4)犹,犹言“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

(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声训也是古人寻求同源词的一种方法。

(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

7.如字,一种注音法。当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要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音读,按照最常用的意义解释,

叫如字。例如“好”有上声和去声二音,当注为“好,如字”时,表示“好”在此处读常用的上声,意为“美好”)。常用来为一些多音多义或有异读异解的字注音,强调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被释的字要按它的本音来读。

8.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9.要了解《十三经注疏》的大体内容。

(十九)古书的标点问题:

1、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

A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和口语一致

B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②口耳相授流传

C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①对称性②多虚词③节奏鲜明④押韵

D与故事的学术风气有关。训诂之风,崇古之风。

2、句读是古人读书时候断句用的符号。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的

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这叫"读(d b u)。”合起来就叫"句读”。

3.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的。

4、掌握句读和标点符号的异同。

5、正确标点古书的方法:

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有哪些?识字辨义是前提,要熟悉文言的句法词法,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充分利用文言虚词,注意名词和代词的位置,依据韵脚断句。

6.衡量古文标点正确与否的标准有哪些?

答:(1)字句必须能讲通;(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3)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7.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二十)古汉语今译问题:

1、古文今译的开始:1922年郭沫若《卷耳集》

2、古文今译的原则: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语序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

意译:就是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去翻译。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古文

3、古文今译的方法:1、对(最基本的方法)、换、调、留、增、删。

4、关于古文翻译,近代翻译家严复曾提出“信”、“达”、“雅”三点要求。

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所谓“达”,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所谓“雅”,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

5、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二^一)古代的文体:

1.曹丕是最早研究文体特点的一个人,他在《典论?论文》里把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种。

2.前人对文体特点的分类不外乎三个标准:如诗词歌赋是从语言形式来分的;史传行状是按内容来分的;书信赠序是从语言形式来分的。

3.中国古代的文体,按语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一、散文;二、韵文;三、骈文。

4.我们将古典散文分成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四类。

5.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6.司马迁写的《史记》,开创了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先例。

7.自传体的产生和写书有序言,都与司马迁有关。

8.我国最早的说理文,流传至今的有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的《论语》。

9.真正可以称之为论说文,要从《墨子》算起。

10.“论”是议论,它的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说”是说明,它的说理方式以解释为主。

注意一些名家名篇(本部分举例)的文体类别。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1.掌握引用、譬喻、代称、并提、互文、夸饰、倒置、委婉、省略等修辞格的含义,书中列出了定义或概念的,要掌握其定义或概念。

2.对文中所举的例子,尤其“代称、并提、互文、倒置、委婉”等辞格中的例子要看懂、理解、掌握。

3.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学会分析文句的辞格,所以必须掌握例子。

(二十五)古今语音语音的异同:

1.掌握音韵学的定义和分期。

2.了解古今语音变化的表征,建立语音的发展观,掌握叶音说及其错误的原因。

3.什么是“叶音说”,我们应该怎么认识?

答:后人在阅读古代的诗歌等韵文时,原来押韵的诗文,由于语音的变化发展不押韵了,为了押韵,后人往往临时改读一个字的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就叫“叶音”,也叫“协音”。“叶音说”是主观主义的产物,“叶音”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

4.首先批评“叶音说”的是明代末年的陈第,他在《毛诗古音考》里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5.掌握古音的基本常识:字母,五音,七音,清浊,韵,韵部,韵目,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6掌握三十六字母。包括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7.什么是音韵学上的“五音”?

答:音韵学上按照三十六字母发音部位的不同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叫做“五音”。

8.三十六字母中的唇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唇音包括重唇音“帮、滂、并、明”和轻唇音“非、敷、奉、微”八个。

9.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音包括舌头音“端、透、定、泥”和舌上音“知、彻、澄、娘”八个。

10.三十六字母中的齿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音包括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和正齿音“照、穿、床、审、禅”十个。

11.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包括“见、溪、群、疑”四个。

12.三十六字母中的喉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喉音包括“影、喻、晓、匣”四个。

13.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指哪些声母?

答:三十六字母中的牙音包括“见、溪、群、疑”四个。

14.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浊声母包括哪些声母?

答:全浊声母有“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十个。

15.三十六字母中的次浊声母包括哪些声母?

答:次浊声母有“明、微、泥、娘、疑、喻、来、于八个。

16.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清声母包括哪些声母?

答:全清声母有“帮、非、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十一个。

17.三十六字母中的次清声母包括哪些声母?

答:次清声母有“滂、敷、透、彻、清、穿、溪”七个。

18.声调方面,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声;古代的入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了,古代的平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变成了“阴平、阳平”两类。

(二十六)上古音简说:

1.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

2.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拿《诗经》音作为代表。

3.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语音,一般以《切韵》音系作为代表。

4.《切韵》是一部按韵编排的字典,隋朝陆法言所编。

5.近古音指元明时代的语音,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反映这个时期音系的代表作。

8.了解王力先生的古韵三十部有哪些?(答案从略,见课本 1054页)

9.掌握研究上古韵部的方法和材料有哪些,了解其缺陷。

10.掌握研究上古声母,了解其缺点。

11.关于上古的声母研究,掌握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提出了“古无轻唇”和“古无舌上”两条重要结论。

13. 了解钱大昕之后,章炳麟又提出“娘日二纽归泥说”;曾运乾认为喻母也应一分为二,一部分归匣母,一部分归定母。(二十七)古书的读

音问题:

古书读音的总原则是以普通话来读。

1.名词解释:“同音通假” (P1077)

2.掌握“读破”或“破读”的定义:(P1079)

3.破读是词义引申与词性分化的结果,是汉语产生新词的方法之一。破读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即大多是读去声。

4.谈谈“假借”和“通假”的区别与联系?

答:两者区别的要点是:

“假借”,也叫“本无其字的假借”,“六书假借”,或“造字假借”,其特点是久借不还。如“其”,本义是指“簸箕”,假借为代词“其”,只好再造一个“箕”,表示“簸箕”义。

“通假”也叫“本有其字的假借”,“同音通假”,或“用字假借”,其特点往往是偶尔一用。如“早晚”的“早”,本来有这个字,但许多古书中往往不用,而用“蚤”,这就是一般所说的“通假”。

5.掌握1082、1083页所列字的特殊读音。掌握本节所举例子的读音。

6.在阅读古代诗文时,我们不主张用所谓古音来读古书,尤其是对古代的韵文作品,应该按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去读,即使不押韵了,也不要临时改读一个字的读音以求押韵。

(二十八)诗律:

1.掌握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定义

2.近体诗的特点是:(1)句数固定;(2)押韵严格;(3)讲究平仄;(4)要求对仗。其中讲究平仄是最本质的要求。

3.近体诗除有的首句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

4.近体诗押韵的要求有三个:(1)一般只用平声韵。(2)近体诗不能“出韵”,即必须用同一韵部里的字。(3)—般要押平水韵

5.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供诗人写诗押韵的而编写的韵书,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193韵。宋代陈彭年编纂的《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 206韵。到南宋江北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107 韵, 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归并为 106韵,这106韵,就是常说的“平水韵”。

6.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7.掌握平仄句式,五言四种、七言四种,共八种:

(1)五言句式

(甲)仄仄平平仄(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

(2)七言句式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7.根据粘对规律写出五律和七律的平仄谱。掌握粘对的概念。

8.律诗的平仄并不是绝对严格,也允许有些变通,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变通的方法。

9.什么是“拗救”:如果违反了平仄格式就叫“拗”;在一句是出现了“拗”之后,改变相应的字的平仄格式,使诗句重新获得音律上的和谐,就叫“救”。

10 ?什么是“三平调”?(答案:丁型句中,即“平平仄仄仄平平”句中,第五个字该用仄而用了平,就形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

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就是“三平调”,不能救,其实是不允许出现这类情况,“三平调”是近体试的大忌,古体诗中才允许使用。)

11.关于近体诗的“对仗”,掌握对仗的要求,掌握“借对”和“流水对”的意义和例子(P1096-1097)。

12、了解近体诗的句法和例子。

(二十九)词律

1、掌握词的相关的名称。

2、掌握词的分类

3、了解词在押韵、平仄、对仗方面的特点,注意和诗律的区别。

4、掌握一字豆。

5、掌握扇面对。

说明:以上复习要点,基本能够覆盖《古代汉语》课的主要内容,笔者整理的只是一个提纲,许多内容都要和课本结合起来看,不

能脱离课本。如果发现与课本内容有出入的地方,要以课本为准。有些内容明确指出课本上哪一部分要掌握,本“要点”没有设计试题

和答案,这样的内容更要看课本。另外,本要点毕竟只是一个提纲,有些没有要求的,不是说不用掌握,有一些和本要点所列的知识点相似的或同等重要的知识点,还是以掌握住为好,把本要点作为一个学习指导和示范,效果会更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