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竹竿舞校本教材

竹竿舞校本教材

竹竿舞校本教材
竹竿舞校本教材

河桥中学校本课程

竹竿舞(2010——2011年度)

竹竿舞的由来

在黎族竹竿舞又叫“打柴舞”、“跳柴舞”。

“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跳柴是黎族一种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的祭祀方式。黎家经过辛勤耕作,换得新谷归仓时,村里男女老少就喜气洋洋,身穿节日盛装,家家户户炊制新米饭、酿造糯米酒,宰杀家养禽畜,祭祀祖宗和神灵。酒酣饭饱后,众人结伙来到山坡上,点燃篝火,跳起竹竿舞。竹声叮咚,庆祝稻谷丰登,祝愿来年有更好的收成。“跳柴”每年从开春之日起,直至元宵,几乎夜夜篝火通明,欢跳不息,热烈气氛充溢着山坡村寨。

课外链接:

早在宋代,大文学家苏武在结束流放生活离开海南时,得到黎族父老乡亲的“黎歌变舞祝公归”的欢送,写下了“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沓沓”的诗句。可见,黎族的歌舞不但历史长,而且有其独特的魅力。

竹竿舞的道具和服装

一般竹竿舞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平地上,平行摆开腿一样粗的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

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

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当一对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喝出“嘿!呵嘿!”场合极是豪迈洒脱,气氛热烈。

现在跳竹竿舞,多是娱乐,对杆的要求并不统一。敲杆与垫架的长短粗细完全可以根据条件自己选择。人数也没有固定的,少则几个,多则上万。

复杂的竿

课外链接印度东北部某部落曾创造了一项集体竹竿舞世界纪录,10780名村民随着精心设计的舞蹈动作起舞,欢庆夏季的到来。

农历三月三,万人竹竿舞。

如果跳舞者不熟练或胆怯,就会被竹竿夹住脚或打到头,持竿者便用竹竿抬起被夹到的人往外倒,并群起而嘻笑之。相反,善跳的小伙子在这时,往往因机灵敏捷,应变自如而博得姑娘。

竹竿舞的服装

竹竿舞来源于是少数民族的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在欢庆隆重的场合中进行的。所以,都是穿着本民族隆重的节日盛装。

今天,竹竿舞已经不仅仅只是少数民族的一种祭祀活动,凡是节庆场合都可以借热闹的集体跳竹舞来活跃气氛,但是为了体现效果,服装仍然是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

各民族的“竹竿舞”

1、黎族竹竿舞(打柴)

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部和西南部,现有人口一百三十余万。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中国南方的壮、布依等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黎族人喜欢跳“竹竿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谷场上跳这种舞。

舞时,两边各蹲4个人,每个人双手平握竹竿末端,按节奏张合敲打,舞者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不断上跳下踏,做出各种美妙动作,舞蹈颇为热烈,引人入胜。现在,在海南"竹竿舞"已成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竹竿舞也叫,因其是一项健身运动,外国的游客又称作“世界罕见的健美操”。这个运动项目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

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传播、演变。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过去那种只限“女打男跳”的习惯,如今也换之为“男女混合打跳”。过去,“三月三”为黎寨的山恋节,现今也增进了跳竹竿等富有健康意义的活动内容。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架设“鹊桥”,建立情谊。“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逐渐流传演变。如今,它的祭祀色彩逐渐消失,已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过去那种只限“女打男跳”的习惯,如今也换成“男女混合打跳”。现在,跳竹竿已经成为“三月三”黎寨山恋节中一项健康的活动内容。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增进情谊。小小竹竿为青年男

女架设起了“鹊桥”。

2、苗族竹竿舞

竹竿舞是贵州省南部罗甸县董王乡一带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主要是表现苗族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与理想,一般在重大节庆日与迎接贵客

时演出。

竹竿舞的演出要求并不十分苛刻,道具要求也相对简单化。只要有一块平坦的草地,就可以进行演出。一般是8对男女青年进行,演出时男子著短衣,腰系红绸缎;女子著苗族特有的手工大摆裙,由苗族大堂鼓伴奏打节拍,和以一阵阵的欢呼声,与红绸缎、彩裙一起烘托出一种朴素洒脱的美。

竹竿舞一般分山间偶遇、搭桥过河、相恋、抬新娘回家四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女真挚的情感与饱含着许多原生态的审美元素,古朴自然。

3、佤族竹竿舞

佤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中、缅、泰三国都有分布。中国佤族近三十万人,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等县和西双版纳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中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

主要聚居区,两县的佤族人口约占我国佤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中国境内的

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展布的地段。在这一地段里,

称阿佤山区。

傣族服饰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两根大竹竿平 傣族泼水节 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

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

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响的老人死后举行,以碓杵击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当地老人说:“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不死,它到另一个世界后同样离不开歌舞,所以人们要唱歌跳舞欢送他。”正是这种旷达的生死观,造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

4、畲族竹竿舞

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畲族是中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解放后,改称为“畲族”。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畲族在立夏或平时亦会

身着漂亮的名族服饰,跳竹

畲族服饰

竿舞。且、节奏为“开、合、

开、合、开开合。”

竹竿舞的节奏跳法

“竹竿舞”中,男舞者以“探路步”为基本舞步,而女舞者多用向左右两则横挪微颠及动作幅度较小的“开荒地”为基本舞步,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较清晰地展现出来。

传说以往跳“竹竿舞”,男,女舞者共需三十六人,场面宏大,较为壮观。以后由于参舞者减少,现已缩减为四男四女起舞。

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

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的节奏和敲法节奏

一、一合二分

二、二合二分

三、一合三

四、二合三分

五、三合三分

六、合分合分合分分分

七、分合分合分分合

敲法

开:两两相对蹲下或坐着,两手各握一竿,双竿分开,同时敲打地上的圆竹筒。

合:双竿并拢并敲打圆竹筒。

竹竿的提法

开:竹竿分开约和肩同宽,向下敲打圆竹筒。

合:竹竿往内推靠,我握竿时不要夹到手

跳法

一、一合二分的基本跳法

竹竿的敲法:合开开

跳法: 1、敲者合竹竿,跳者做好准备

2、右脚踩入竿内

3、左脚踩入竿内

4、右脚向外跨出竿外,左脚随之

二、二合二分的基本跳法

竹竿的敲法:合合开开

跳法:1、两脚分开站立准备好,竹竿在胯下

2、两脚原地垫一步

3、跳起并踩入竿内

4、两脚在竿内原地垫一步

5、跳出竿外两脚分开,竿在胯下

三、一合三的基本跳法

竹竿的敲法:合开开开

跳法:1、敲者合竹竿,跳者做好准备

2、右脚踩入竿内

3、左脚踩入竿内

4、右脚向外跨出竿外

5、左脚向外跨出竿外

四、二合三分的基本跳法

竹竿的敲法:合合开开开

跳法:1、左脚支撑,右脚脚尖前点地

2、左脚支撑,右脚脚尖前点地

3、右脚踩入竿内

4、左脚踩入竿内

5、右脚向外跨出竿外

6、左脚向外跨出竿外

五、三合三分的基本跳法

竹竿的敲法:合合合开开开

跳法:1-3、原地左——右——左踏步

4、右脚踩入竿内

5、左脚踩入竿内

6、右脚向外跨出竿外

5、左脚向外跨出竿外

六、合分合分合分分分的基本跳法

竹竿的敲法:合开合开合开开开

跳法:1、右脚提起成脚尖点地

2、右脚升入竿内点地

3-4、重复1、2动作

5、右脚踩入竿内

6、左脚踩入竿内

7、右脚向外跨出竿外

8、左脚向外跨出竿外

七、分合分合分分合的基本跳法

竹竿的敲法:开合开合开开合

跳法:1、右脚伸入竿内点地

2、右脚提起成脚尖在竿外点地

3-4、重复1、2动作

5、右脚踩入竿内

6、左脚踩入竿内

7、右脚向外跨出竿外,左脚随之

大家来跳竹竿舞

一组器材多人跳法

1、同组竹竿内可以两两相对不同脚跳

2、同组竹竿内可以多人同方向搭肩同时跳

3、多副竹竿可以多人向圆心手拉手跳

动脑筋

以上介绍的是几种节奏和跳法,可以从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不同队形、组合的变化,编创更多有趣的跳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