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州文化特色及建设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夜市地摊文化调查)高校生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夜市地摊文化调查)_夜市地摊文化调查报告背景:城市一每天在发展,城市管理须要越来越规范化的管理。
曾经街旁随处可见的小摊小贩在城市的规范化管理下正在削减,但是街头的小摊小贩形式的商业并没有消逝。
而是演化发展成了繁华于夜晚的、在固定区域内的夜市地摊,并成为市民生活文化的一部分。
但是人们对夜市地摊的存在与发展仍有须要看法,一方面这是市民生活文化的部分,为市民生活带来便捷,另一方面它对城市的管理和工商监管也带来了难题。
在这样冲突背景下,我们觉得要必要对夜市地摊进行调查探讨,以发掘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其文化意义。
意义和价值:夜市地摊是城市经济发展到肯定阶段的产物,夜市地摊文化是现行市民生活催生出来的文化,并日渐演绎为流行文化的一种,我们须要去寻根探讨地摊文化的催生与发展以及对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并对夜市及夜市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开发,本次调查探讨就是对荆门夜市的初步探究。
详细目标:1 荆门市夜市地摊的发展历程,探求得以发展的缘由。
(中天街夜市地摊何时兴起,由于什么兴起,何时达到现有规模。
)2 荆门市(中天街)夜市地摊的规模、以及商品种类。
(摊位的数量,商品的价值,商品的类型,商品的质量。
)3 夜市地摊摊主子群的构成状况以及顾客来源。
(摊主的职业、收入状况、出摊目的,顾客的收入层次、年龄层次)4 夜市地摊的经营状况。
(商品平均利润,摊主盈利状况)5 夜市地摊的社会文化意义。
(针对不同人群如消费者、摊主、周边商铺等)(摊主、消费者、周边(司法局观《将改革进行究竟》有感_《将改革进行究竟》观后感)商铺、工商管理者)6 工商管理人员对地摊的看法。
(管理上的看法、相关管理措施)探讨方法:1 通过访谈了解摊主职业,经济状况,出摊目的了解四周居民、商铺对于地摊看法了解顾客的收入层次及看法了解城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人员对夜市地摊看法2 通过查找文献了解其他地区地摊的状况3 通过视察视察夜市地摊的数量、商品种类、人流量及顾客年龄构成探讨过程:1拟定工作安排、打算相应工具,拟定访谈内容。
三一文库()/报告范文/调查报告广东省博物馆调查报告广东省博物馆位于广州市珠江新城,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
*将介绍广东省博物馆调查报告。
广东省博物馆调查报告:广东省博物馆自从1959年建成开放以来,主要有三个重要的阶段:一是1959年至1993年,这是苏联式建筑的省博物馆时期,在文明路;二是1993年到20XX年,这是重建省博物馆时期,在文明路;第三次是20XX年至今,这是第二次新建省博物馆时期,在新开发的珠江新城。
三个阶段的发展都是一次飞跃,不仅是硬件的改善,在管理方面也有长足的发展。
历经三个阶段的时代变革和制度改进,现在广东省博物馆运营状况良好,比先前的旧馆无论在部门设置、人员配置还是办公条件、资源整合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馆藏展品内容方面,主要以书画、陶瓷、端砚、木雕、工艺品、出土文物、青铜器、玉器、钱币等为主,其中书画和陶瓷是两大强项。
尤其是书画方面,所藏明清书画和岭南画派,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
总数更是达到16万多件之多,其中一级文物就有400余件。
广东省博物馆概括广东省博物馆筹建于1957年,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广东省博物馆积极在广东地区展开考古发掘,通过征集、收购、调拨、接收捐赠等方式征集了大量珍贵文物,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举办各种形式和题材的陈列展览,努力向社会提供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积淀,在藏品收藏与保管、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现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2年12月广东省委在全省九届二次全会上作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决策,促使整个广东文化环境于无声处渐渐蜕变,脱胎换骨。
广东省博物馆的发展也迎来了历史上的重要里程。
200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投资9亿元在广州珠江新城建设广东省博物馆新馆。
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坐落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的文化艺术广场(珠江东路2号),规划总用地面积4.1万㎡,总建筑面积6.7万㎡,地下一层,地上五层。
从早茶文化看新一代广州人文化身份的演变摘要盛极一时的广州传统早茶市场近年已出现萎缩迹象,经营早茶的酒楼与鼎盛时期相比已减少约三成,早茶的“味道”和价钱有脱离大众化的趋势,早起喝茶的市民特别是年轻人也日渐减少。
面对这些现象,本文将对新生代广州人进行调查,并且试图对他们意识中早茶文化进行窥探。
对窥探结果做出解释,并且从文化仍同的角度,试图提出身份重建的策略。
关键词:新生代广州人作者:赵亮、吴建和等早茶文化身份文化认同第一章广州早茶的历史变迁“食”在广州,今天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
其中“叹早茶”无疑是广州城市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广州生活的人,总会听见一句说话:“不如一起去叹茶吧”。
其中“叹”的意思,是指享受。
可见,在广州上茶楼喝茶,并不只是为了饱腹,而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对过日子的一种享受。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恰相逢作座中君子;陶侃惜飞,夏禹惜寸,最可惜是杯里光阴。
” 这是广州著名的茶楼“陶陶居”的一副对联,想来这也应该是绝大部分广东人喝早茶时的心理写照吧。
广州早茶始于清同治年间。
当时广州有一种名为“一厘馆”的馆子,门口挂着写着“茶话”二字的木牌,供茶水糕点,设施简陋,仅以几把木桌木凳迎客,聊供路人歇脚谈话。
后来出现了茶居。
为有闲的人提供消遣的去处。
此处的“居”就有“隐”的意味在里面。
民国时期最有名的茶居莫过于“陶陶居”,康有为、鲁迅、许广平等人士便是陶陶居的常客。
后来茶居规模发展壮大了,变改名为了茶楼,此后广东人上茶楼喝早茶蔚然成风。
直到今天,广东早茶茶品不仅沿袭传统的龙井、普洱等名茶,而且还吸收了红茶等茶品。
茶点也愈发精致多样,各种包,各类干蒸烧卖等。
这种传统文化随着广东经济发展也发生了不少的变化。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的节奏加快,“早茶”文化现象也在悄悄变动。
早茶特别是传统早茶在本地酒楼中的地位已大不如前。
调查发现,近几年来广州经营早茶的酒楼总体约减少了三分之一。
与泮溪、南园并称“广州三大园林酒家”的北园酒家,经过一年多转制于今年国庆前重新开业,其早茶只经营了两天就彻底取消。
广州湾的文化调查报告——11人体班袁华弟 2011834133一、前言朋友:不知您是否了解广州湾的历史?当时光流逝,承载湛江历史的旧式建筑、环境、风俗、影像等逐步消失的时候,您心里有什么感想?忘记历史意谓着背叛。
以古鉴今,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建设幸福湛江,或许更能体现这个时代的包容、传承和创新。
侵略者掠夺的是金银财宝,留下了却是西方的文明、国人受奴役的痛苦,带给后人更多是教训和思索。
因此,了解广州湾,了解历史,了解广州湾的历史是我们现代人的需要。
二、调查活动总结(一) 调查目的:这次调查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了解大学生对广州湾和广州湾历史的了解,让学生更加了解广州湾,了解广州湾的文化。
(二)调查时间:2012-5-1(三)调查对象:湛江师范学院学生若干人(四)调查方法:采用网络的资料收集和实地观察形式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三、调查数据统计分析1.大学生对广州湾的了解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者中有40%的人知道广州湾,但其中仅有8%的人知道广州湾的历史情况。
从这些数据可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喜欢在大城市里面居住,很多人已经远离了农村或郊区,更别说还有多少人会去寻找古迹名胜了。
现代人都喜欢阅读书籍和新闻,但不是小说书籍就是杂志;不是生活类新闻就是娱乐新闻。
还有多少现代人还会专门地去了解历史。
2. 大学生如何得到广州湾的信息:主要是来这里读书认识了本地的一些学生,由于他们对“广州湾”有一定的了解,有时会跟同学们讲起,或者带动同学一起去“广州湾”的名胜古迹游玩。
于是,同学们就知道了广州湾,但对广州湾的了解还只是片面的,并不全面。
四、调查结论及内容补充从上面的调查得知,知道广州湾的人还是太少了,更别说对广州湾历史的了解了。
下面让我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广州湾”吧!广州湾历史文化内容:广东省湛江市(旧称“广州湾”)自1899年起,被法国侵占并进行殖民统治将近半个世纪,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在当地形成了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广州湾文化”,其中以“广州湾”时期建筑为主的各种文化风情依然保留在雷州半岛这片红土地上。
大学城开发后南亭村变化情况调查报告为了了解南亭村在大学城建成后这几年来的发展变化情况,于3月20日,我们调研部人员兵分三路分别围绕南亭村的经济,环境,文化三方面的变化对南亭村村民进行了一次面访调查。
经过一天的面访调查,报告分析如下。
(一)关于文化的发展变化南亭,在大学城未建成之前就已存在。
建城之前见证当地的发展;建城之后,见证着大学城的点点成长,它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针对文化方面我们主要从饮食,教育,娱乐等方面来调查它的变化。
美食在大学城并不罕见。
而以饮食生意为主的南亭,更是一个典型的美食胜地。
我们实地调查发现,南亭这个小自然村已经在村中形成“商业中心”。
那里除了一些基本生活用品商店、菜市场外,还有许多饭馆、快吃店、“步行街”以及画具圩。
当地居民介绍,大学城未建成之前,南亭并没拥有像现在这样多且各具特色的食物及商铺,而大学城的建成,为南亭带来了巨大的消费群体,各种食品生意越做越旺,使南亭拥有了各地不同特色风味的食物,如:兰州拉面,潮汕牛肉丸,湘菜,川菜等。
对于当地居民来说,这些美食让他们的饮食生活有了新的选择,新的感觉。
在春节,元宵这些一家团聚的节日里,部分村民如今会选择去饭馆,餐厅,与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别有一番趣味。
而对于大学生而言,南亭实惠的餐馆是他们享受美味的好地方。
大学城的建立,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仅是在饮食方面的新变化,也让当地居民拥有更多拥有接受教育的选择,这在他们上学的学校选择上以及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得到体现。
以前一般只上到高中,现在上大学的已经佷普遍了。
另外,介绍一下当地居民的娱乐方式和邻里关系。
由于大学城的开放,许多年轻人几乎都到外面的市区去谋生。
这样虽使得南亭村的老人少了与孩子们共享天伦的乐趣,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那些留守村庄的人们平时的走动就更加频繁,更进一步促进了他们邻里之间的关系。
如老年人平时可以聚在一起聊聊天,玩玩牌,打打麻将,看电视,散散步。
更令人感到可贵的是,大学城的开放后,外来人口的涌入,仍没有破坏当地村民之间的友好氛围,村民与外地人之间,也相处融洽,如此友好的邻里氛围使得南亭变得更加和谐。
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对家乡文化生活的调查报告6篇在某些事情不明真相时,我们有必要仔细地调查清楚,并将获得的成果展现于调查报告中。
现在你是否对调查报告一筹莫展呢?本文是敬业的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6篇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的相关范文。
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报告篇一调查时间:20××年×月×日调查方式:查资料,询问长辈。
调查目的:了解春节习俗。
调查背景: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人民较重视的节日。
春节期间我国各地方人民都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有很多是从历史的长河中遗留下来的,并形成了地方风俗。
调查内容:春节是一年的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
春节的前奏要数小年了。
1、小年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
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祓除不祥。
2、除夕除夕又称大年三十、除夜、岁除。
除夕是一年中较后一天,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一般指农历二十九或三十。
这天,一早起床,男子准备贴对联、福字等。
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
家中女子便开始忙碌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我们年夜饭中一般都有鸡、鱼、肉、汤圆这四道菜,鱼的意思是年年有余,汤圆的意思是团团圆圆。
吃年夜饭的时候是春节家家户户较愉快较热闹的时候,一桌丰盛的菜,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
关于粤语传承与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多民族的国家。
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民族语言发展多样化,粤语作为一种地方语言,也经历了长久的发展,至今粤语仍在在两广地区,港澳等地区广泛使用。
我们此次实践调查,一方面是要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掌握调查实践的步骤方法;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提高当代大学生对民族语言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了解粤语的起源,发展情况,现状以及未来的传承与保护。
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活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对民族语言多样化的认同感。
二、粤语概况粤语,又作广东话,広东语(日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也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
粤语根源于秦汉官话,含完整的九声六调,较完美地保留古汉语特征,[1]拥有完善文字系统,可以完全使用汉字(粤语字)表达,是唯一除普通话外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中国汉语。
粤语以珠江三角洲为分布中心,在中国的广东、广西、香港、澳门、海南,东南亚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以及北美、欧洲和澳洲、新西兰、圣诞岛等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
在粤语核心地区广东省8000万本地人口中,粤语使用者近4000万[2];也有媒体认为,在广东省的1亿人口中,使用人数超过6700万。
粤语是香港、澳门的官方语言,美国、加拿大第三大语言,澳洲第四大语言。
粤语承载着上古汉语的遗风,悠悠粤韵,是岭南文化的最重要载体,是维系广府人的最重要桥梁,也是广府民系兴旺发达的最重要保证。
三、粤语发展现状与原因分析(一)粤语的发展现状:目前广东省大概 1亿人口当中,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有6700万,加上广西粤语使用人数大约为 2500万,香港700万,澳门55万,泰国500万,新加坡和马来西亚500万,美国和加拿大 200万,全球将近有 1.2亿人口使用粤语。
使用地区广泛。
粤语不仅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被广泛应用,而且支持着香港文化及南粤文化为中心的粤语文化,这使得粤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有较强生命力的语言之一。
关于广东粤剧文化保护调查报告一、前言为了深入了解人们对当前广东粤剧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情况,特进行此次调查。
调查由连锁经营管理二班梁锦权同学承担,调查时间为2010年4月20日到5月20日,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口头调查和网络收集资料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本次调查选取的样本约为50份。
各项调查工作结束后,我将调查内容予以总结,其调查报告如下:二、历史回顾(一)粤剧的起源粤剧的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而兴起,最早可追溯到先秦的《诗经》,但这是中国全部板式变化体戏曲如京剧、粤剧,以及诗赞类戏曲如上海越剧、黄梅调的共同起源。
粤剧是中国广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广东佛山,用广东话(主要广州话)演唱,主要流行于说粤语的地区。
(二)粤剧历史回顾的概述1粤剧历史回顾——元朝粤剧有很多剧目是由元朝杂剧流传下来的,甚至某些粤剧的传统戏码是跟杂剧完全相同。
明朝归有光所编写的《庄渠遗书》卷九记录了明代正德16年(1521年)钦差魏校的《谕民文》,内有“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杜学。
”“不许造唱淫曲,搬演历代帝王,讪谤古今,违者拿问”等说话。
这可以说是广东有关戏剧最早的文字记录。
2粤剧历史回顾——清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
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清雍正五年间,北京名伶张五,人称摊手五,因躲避清迁的追捕,化装易服逃亡来粤,寄居于佛山镇大基尾以京剧昆曲教授红船子弟(粤伶以红船为交通工具,“红船子弟”便成为粤剧艺人的代称),建立“琼花会馆”,是粤剧界最早的戏行组织,佛山遂被称为粤剧的故乡。
广东省博物馆调查报告广东省博物馆位于广州市珠江新城,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广东省博物馆调查报告。
广东省博物馆调查报告:广东省博物馆自从1959年建成开放以来,主要有三个重要的阶段:一是1959年至1993年,这是苏联式建筑的省博物馆时期,在文明路;二是1993年到20XX 年,这是重建省博物馆时期,在文明路;第三次是20XX年至今,这是第二次新建省博物馆时期,在新开发的珠江新城。
三个阶段的发展都是一次飞跃,不仅是硬件的改善,在管理方面也有长足的发展。
历经三个阶段的时代变革和制度改进,现在广东省博物馆运营状况良好,比先前的旧馆无论在部门设置、人员配置还是办公条件、资源整合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馆藏展品内容方面,主要以书画、陶瓷、端砚、木雕、工艺品、出土文物、青铜器、玉器、钱币等为主,其中书画和陶瓷是两大强项。
尤其是书画方面,所藏明清书画和岭南画派,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
总数更是达到16万多件之多,其中一级文物就有400余件。
广东省博物馆概括广东省博物馆筹建于1957年,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广东省博物馆积极在广东地区展开考古发掘,通过征集、收购、调拨、接收捐赠等方式征集了大量珍贵文物,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举办各种形式和题材的陈列展览,努力向社会提供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积淀,在藏品收藏与保管、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现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20XX年12月广东省委在全省九届二次全会上作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决策,促使整个广东文化环境于无声处渐渐蜕变,脱胎换骨。
广东省博物馆的发展也迎来了历史上的重要里程。
20XX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投资9亿元在广州珠江新城建设广东省博物馆新馆。
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坐落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的文化艺术广场(珠江东路2号),规划总用地面积4.1万㎡,总建筑面积6.7万㎡,地下一层,地上五层。
家乡文化调查报告标题:家乡文化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本报告旨在对家乡文化进行全面调查,以了解家乡的文化传统、特色和演变,并提供相关数据和观察结果,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家乡的文化遗产。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法。
问卷调查覆盖了家乡居民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等基本信息,以及关于家乡文化的习俗、节日、艺术形式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我们还在家乡的各个地方进行了实地观察,以获取更真实的文化表现和场景。
三、调查结果1. 人口统计: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家乡的居民大多数为农民,占总人口的70%。
其余的30%主要从事工商业和服务行业。
教育程度方面,大多数居民受过基础教育,但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较少。
2. 文化特色:家乡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饮食文化:家乡以米饭、面食和海鲜为主要食物。
同时,家乡还有许多特色的小吃,如沙茶面、豆干、炒粉等。
(2) 传统习俗:家乡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如春节的庙会、端午节的龙舟赛等。
这些习俗经过岁月的沉淀,仍然深深地植根于家乡人们的心中。
(3) 艺术形式:家乡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传统音乐、舞蹈和戏剧。
其中,木偶戏、布袋戏和原生态音乐是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
3. 文化传承和保护:尽管家乡的文化受到现代化的冲击,但家乡人民仍然非常重视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目前,家乡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开设文化艺术培训班、建设文化示范区等,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调查结论本次调查显示,家乡文化在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同时,仍然保持着其独特性和传统特色。
家乡居民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和保护力度也较高,为家乡的文化传承提供了保障。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家乡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威胁,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五、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家乡的文化遗产,我们建议:1. 加强文化教育和培训,提高居民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 增加对传统习俗和艺术形式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3. 加强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工作,建立文化遗产库。
工程技术研究2021年第5期242广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SWOT分析*周建珊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其逐渐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大力加强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这已经成为各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
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对广州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以期厘清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SWOT分析;广州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2789(2021)05-0242-03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以及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逐渐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动能。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州,近年来,其文化产业更是步入快速发展时期,文化与科技融合加深、互联网文化蓬勃发展、动漫游戏优势明显、网络直播迅速扩张、电竞产业蓄势待发、工业设计持续壮大、超高视频产业快速发展等,文化产业的前景广阔。
同时,广州文化产业也步入提质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
与北京、上海等文化产业发达的城市相比,目前广州文化产业面临着市场规模不大、产业基础不厚实、公共基础不强、业界融合深度不够等诸多瓶颈。
因此,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来研究广州文化产业的优劣、机会和挑战,为广州未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 广州文化产业发展优势1.1 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优良广州是一个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岭南文化中心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
广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众多,拥有陈家祠、镇海楼、宝墨园、南海神庙、沙湾古镇、余荫山房、黄埔古港、白云山、越秀山、中山纪念堂、广州十三行、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北京路商业步行街等历史文化景区,以及光孝寺、华林寺、海幢寺、大佛寺、怀圣寺、五仙观、都城隍庙、圣心大教堂、南沙天后宫等宗教旅游场所,还拥有黄埔军校、中共三大旧址、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起义纪念馆、黄花岗公园、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区。
广州会展发展情况分析摘要:广州会展有其独特的模式,无论是政府招商建设还是展馆周边的配套设施都在不断完善当中。
广州展览会具有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等多方面的特点,通过分析广州会展业的优势与不足,能让我们更好总结其经验并得到借鉴。
关键字:广州会展发展正文:一、广州的会展经济模式广州模式的典型特点是在发展新区建设展馆,由当地政府招商建设展馆周边配套设施,商务部主导展馆的建设与运营。
广州琶洲会展中心建于2002年,位于广州市东南部的琶洲岛,紧邻珠江,分三期建设,总投资100亿元,规划总用地9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9万平方米。
首期工程占地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二、三期工程已经启动。
广州市在琶洲展馆周边规划了89.2万平方米的商业配套用地,各类服务设施目前正在建设中。
二、广州展览会情况分析1.专业化2006年各类展览会专业化程度都较高。
以第100届广交会为例,仅琶洲展馆一期展出工业类商品,就含家用电器、电子及信息产品、灯具灯饰、工具、机械及设备、小型车辆及配件、五金制品、建材、化工及矿产、车辆及工程机械等10个专业展区,有8229个展位;二期展出日用消费品类商品,含日用品、食品及茶叶等8个专业展区,有8615个展位。
再看流花路展馆:一期展出纺织服装类及医药保健类商品,纺织服装类含服装、家用纺织品、纺织原料面料、抽纱、地毯及挂毯、裘革皮羽绒及制品、鞋帽7个专业展区,有6518个展位;医药保健类含医药保健品、医疗器械1个展区,452个展位。
二期展出礼品类商品,含礼品、装饰品、玩具、编织品、园艺、钟表眼镜、办公文具、体育及旅游休闲用品8个专业展区,有6954个展位。
2.品牌化第99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品牌展区备受采购商关注。
占展位总数14%的品牌展区成交额累计达到66.3亿美元,占总成交额的31.6%。
居前三位的广东美的集团成交9亿美元,广东格兰仕集团成交6.3亿美元,青岛海尔集团成交4.7亿美元。
关于广州文化特色及建设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广州,简称穗,标志是“五羊”。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濒临南中国海,
珠江入海口,毗邻港澳,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最大的对外通商口
岸,是岭南文化的中心,有着丰富的岭南文化底蕴。自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不断快速发
展,文化设施也建设得如火如荼,2010年,亚运文化流入广州,2011年12月20日,广州
创文成功,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更进一步。身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响应学校的号召,深入
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调研广州文化建设与发展情况 ,以广州极具特色文化为线
索进行实践活动,以此对广州文化建设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并提出改正的措施。
(一)广州的文化特色
1、水文化
广州滨江而立,因水而兴,拥水而优,市内河涌水网密布,在古代曾是“六脉皆通海”
的岭南水乡。
过去,水乡人家依水而居,至今仍保留着水乡人特有的生活习俗,是珠三角地区独具特
色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最完美的结合。水乡开辟了三条游船线路,游客沿途可观赏"红桥
碧水"、"长堤丹荔"、"水乡农榭"、"草荡潮音"、"姻缘树"等景点。此外,还举办农趣日、水
乡文化风情及传统农渔具展、水乡歌舞和婚庆表演等。
而现在,珠江夜游、沿江游览则游客游览热点,倘若不游珠江沿岸的文化史迹,可以说,
就未曾真正游览过广州。珠江沿岸的文化史迹既可日游,又可夜游,由西向东,沿着“珠江
走廊”可观赏到丽日蓝天下的秀丽景色和夜晚两岸灯光璀璨的动人美景。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河涌整治的重视,东濠涌、荔枝湾涌等代表岭南水乡文化,有历史
文化底蕴的水也得以重见天日。
这些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的水,仍在生生不息流淌着。
2、西关文化
西关大屋是最具西关民俗风情特色的建筑,装饰讲究、工艺精美,趟拢门、满洲窗等独具
特色。
大部分西关大屋兴建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主要分布在多宝路、宝华路、龙津路西、上
下九路等地。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
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的钟家花园等,但现已不复存在。
百年华埠耀寰宇上下九步行街,是中国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之一,是广州市标志性形象
工程,被誉为“羊城十大旅游美景西关商廊”。整条街由风格独特、古色古香的骑楼茶楼建筑
组成,是南欧建筑与广州特色相结合的产物
西关风情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的结果,碰撞出来的是火花也好,是血泪也好,都会
给这个城市带来大喜大悲,衍生出来的不论好事坏事,都会不同凡响。
3、亚运文化
2010年11月12日,广州亚运会正式开幕,亚运文化流入广州,岭南文化与亚运文化相
互碰撞,一栋栋极具岭南色彩又融合亚运精神的建筑与娱乐设施徐然升起,海心沙广场,大
学城的多栋现代化体育馆,给这个现代化大都市增添了许多的色彩,亚运让广州更美,也给
这个城市带来了新的元素。
(二)
当前文化建设与发展情况
①
2001年,广州政府开始对东濠涌荔湾涌等河涌进行整治工程,荔湾涌经整治后,环境
焕然一新。四座石桥横跨两岸,一湾碧水蜿蜒而去,古色古香的文塔倒映在水中,四周亭台楼榭,
佳木葱茏,好一派岭南水乡风光。
东濠涌治水增加东濠涌水质净化厂工程,让东濠涌水质能够实现亲水、戏水,老百姓可
以真正与东濠涌互动;建设东濠涌博物馆,让东濠涌成为广州水文化记忆的节点;沿涌建绿
道,让东濠涌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亲水戏水的水上公园。东濠涌综合整治在确保水安全
的前提下,解决水源活水问题,改善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还涌于民,构筑生态城市骨
架。恢复岭南水乡的河涌风貌。
恢复水文化原貌。
. ②当前,政府将文昌北路耀华大街列为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不久前,文昌街街
道办事处接管了文昌街14号住宅,并将其改造成为“文昌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社会服务,
满足老人需求。
除此之外,我也注意到,政府也制定了相应保护措施对西关建筑进行保护:1.划定适当
的保护范围。2.制定人口安置计划。3.维护、整修现存建筑。对内部设施进行改造,完善必
要的生活设施配套。4.宣传和利用,一次来保护传统代表西关文化的建筑。
③
亚运会后,我想大家最好奇的应该是,亚运场馆以及相关建筑的后续整理吧,我从
新闻上获知,亚运会后的海心沙,将在海心沙前建成市民广场。
同时,政府对亚运后场馆定下以下对策:第一,根据前期设计的功能,赛后由竞技场馆
向大众场馆转变,恰到好处地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第二,加大力度培养体育消费
群体,让更多人到亚运会比赛使用的场馆进行持续的体育消费,从而提高利用率。
2011年12月21日,广州成功成为国家文明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了重大突破!
但是,经过这几次的实践体会和一些新闻,还有网上的资料,我注意到,其中也还是有很
多问题的。
(三)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①
这次寒假,我来到滨江路旁,沿路看珠江,并且也坐上了水上巴士,看珠江之景,虽
然沿江繁华热闹,珠江水质也改善了许多,但我留意到,江边的排污口仍然有污水排出。
荔湾涌、东濠涌尽管已经改善了许多,但是一场大雨过后,就又恢复原状,不能从根
本上解决问题水污染,水污染问题仍然无法根除,如何才能继续下去呢?
②
每次去北京路时,等车回家的车站对面,就是那个曾经轰动一时的高第街,当时已经
要面临拆除的危机,因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对以及电视台的报道,高第街终究被保留下
来,但曾经被“拆”的高第街,“拆”仍大大写在牌坊下面,痕迹已经留下,就算被保留下
来,还能还原原来的高第街吗?
其实,真正保护这些西关文化建筑的,真的需要拆吗?
③
后亚运文化,政府的确把海心沙改造了,市民广场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大学城体育馆、
海心沙中心,门票却贵得吓人,这样不能普及大众,又如何打造亲民的文化措施?
(四)建议与解决对策
1、
城市河流治理不能只注重河岸的美化,更重要的是河水“不污不竭”;不能停留在截
污清污,更需由点及面、控制面源污染,广泛控制河涌污染,及时截污,加大检查,定期清
理。
2、
我也明白,许多不良商家为了自己利益,会为节省经费,而直接把一些生活废品
扔到河里,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河流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等相关知识的宣
传与应当加强监督机制,对这种情况进行一种强烈的制止,如果不加大力度管理,我相信就
算加大再多的经费去保护河流,没有从根源上根除这种情况,这永远不会得到改善的。
3、
广州水文化要注重个性发展,不要盲目学习其他城市,水是有生命的,广州每一条
河流都流淌着自己独特而有魅力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已经融入到城市的个性当中。几乎每
一条河流,每一个水域都具有各自的性格、各自的风貌。在保存历史文化的同时,创造现代
文化。把水利工程的设计与景观设计结合起来,恢复了几处历史遗迹,把广州水文化更发扬
光大!
4、
强拆不可,但也不能都保留下了,文化建筑保护,不能一味改造,对于城区聚居建
筑形态的保护,更有要从保障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及品位为目的进行保护,从而在体现出历史
片断和城市文化的尊重和耐心。
5、
在相关建筑得到保护、利用,并使城市旧城区得到发展同时,只有使居民的居住空
间、生活空间得到保护,安排处理好相关居民的迁徙,正确处理好相关转移程序,同时充分
调节好与居民间的关系,一切为人民服务,历史建筑的物资形态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得以有效
保存。
6、
后亚运的广州,不应该把那些亚运措施转化高档的活动场所,大力发展后亚运文化,
使大众都可以亲自参与,降低相关门票价格,符合大众的消费水平,建造更多大众文化场所
和设施,才能真正传承亚运文化!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和人文气息,作为新时代的广州
人,我衷心希望广州可以变得更美丽,也希望几千年的广州文化,可
以更好的传承下去,我爱广州!!
201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