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病因与诊治
- 格式:pdf
- 大小:367.92 KB
- 文档页数:4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是一种恶性肿瘤,通常发生于胆囊与肝脏之间的胆囊管。
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手术方式,然而术后并发症不可避免。
本文将就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进行诊断与治疗的介绍。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术后感染、肝功能异常、胆漏、出血和淤血等。
术后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感染可发生在手术切口、肺部以及胆道等部位。
临床上,对于可能出现感染的患者应当及早进行抗生素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防止感染的扩散和恶化。
肝功能异常也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由于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后,肝脏功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患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升高、肝酶异常等症状。
术后应当定期检测肝功能指标,并及时进行相关的治疗以保护肝脏功能。
胆漏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胆漏是指胆汁从胆管系统中泄漏出来,通常发生在手术切口处。
临床上,对于出现胆漏的患者应当及时行胆管引流术,以避免胆汁蓄积引发感染或胆囊炎等并发症。
如果情况允许,还可以考虑进行内镜下胆道支架植入术,以有效阻止胆汁的泄漏。
术后出血和淤血也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出血和淤血可能发生在手术切口处或者肝血管系统中,临床上,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的情况,一旦发现出血和淤血的迹象,应当及时行介入治疗,以防止出血和淤血引发严重的后果。
对于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首先需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当对术后患者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任何可能的并发症,应当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处理,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保护患者的生命。
术后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相关的复查,以监测并发症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治疗。
对于术后的患者来说,术后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应当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情绪稳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有助于患者尽快康复。
・516・移植肝缺血型胆道病变的研究进展李乾国,任锐,杜成友・综述・【摘要】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影响移植肝的长期存活.而移植肝缺血型胆道病变日益成为胆道并发症的主要类型,并严重影响肝移植患者的5年生存率。
本文对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胆管疾病;移植物存活【中图分类号】R57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7212009)03-0516-03RecentProgressinResearchofIschemicBiliaryTractL髑ion¥FollowingLiverTransplantationLlQian—guo.RENRui,DUCheng—you.DepartmentofHepatobiliarySurgery,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Chongqing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400016,China【Abstract】Biliarytractcomplicationsafterlivertransplantationimpactthelong—terrasurvivalofimplantedlivergrafts.1schemiebinarylesionsoflivergraftsbecomeincreasinglythemaintypeofbiliarytractcomplications,andaffectseverely5一yearsurvivalrateofpatientshavingreceivedlivertransplantation.Thispflp日reviewsrelevantreportsonisehemiebiliarylesionsafterlivertransplantationtoimproveawarenessofthisdisease.【Keyword】Livertransplantation;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Bileduetdiseases;Graftsurvival自1963年Starzl开展首例原位肝移植以来,肝移植技术已日趋完善,术后并发症如感染、排斥反应、血管并发症、神经系统并发症等逐渐减少,而胆道并发症成为影响移植肝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由此造成的胆管引流问题成r肝移植的致命弱点。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是一种比较罕见但危险的肿瘤,常常发生在肝门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目前,根治性切除术是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然而手术后的并发症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从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两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1. 术后出血:术后出血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患者术后突然出现腹部疼痛、呼吸困难、心动过速等症状,应该高度怀疑为术后出血。
此时应该及时进行复查CT或者超声检查,确定出血的位置和程度,然后积极采取手术或者介入治疗。
2. 肝功能衰竭:由于肝门部胆管癌紧邻肝脏,并且手术过程中需要切除部分肝脏组织,因此术后肝功能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临床上如患者出现恶心、食欲下降、黄疸等症状,应该考虑到肝功能衰竭的可能性。
此时可以通过血清生化指标、胆汁排泄功能检测等方法进行确诊,然后积极进行肝功能支持治疗。
3. 胆漏和胆瘘:术后胆管狭窄和胆管残端漏、胆瘘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患者出现持续性腹痛、腹部压痛、发热、黄疸等症状时应该高度怀疑胆漏和胆瘘的可能性。
诊断时可以通过CT、MRCP等影像学检查、ERCP或PTCD等介入治疗方式进行确诊和治疗。
4. 肝门部淋巴结转移: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门部淋巴结转移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并发症。
患者特别是术后一段时间内出现腹部肿块、体重减轻、贫血等症状时应该及时行CT、PET-CT等检查,以明确有无淋巴结转移,然后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 术后出血的治疗:对于术后出血,首先应该迅速进行止血治疗,包括输注凝血因子、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保持患者血容量的稳定。
对于较大出血而不能自行止血的患者,还可以考虑行介入治疗或者再次手术。
2. 肝功能衰竭的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肝功能的支持治疗。
对症治疗包括利尿、抗感染、营养支持等,而肝功能的支持治疗则可以通过血浆置换、生物反应调节药物等方式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常见并发症及护理的研究进展肝门部胆管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常常需要进行根治术来治疗。
手术后常常伴有一系列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对于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的研究进展,是非常重要的。
1. 术后感染:术后感染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由于手术创面较大,容易感染,尤其是在术后的第一周内。
感染部位多在胆道切口和腹腔内。
临床上表现为发热、局部红肿、渗液等症状。
2. 肝功能异常: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后,由于手术干扰了肝脏的结构和功能,容易导致肝功能异常。
主要表现为黄疸、腹水、肝功能指标异常等。
3. 胆瘘:胆瘘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主要是由于胆道重建不良或手术创伤引起。
临床上表现为大量胆汁漏出,导致腹腔感染、腹膜炎等并发症。
4. 腹腔出血: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后,由于手术创面较大,容易出现腹腔出血。
临床上表现为腹部疼痛、休克等症状。
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护理1. 术后感染的护理:术后应加强创面的护理,保持创面的清洁干燥,定期更换伤口敷料,观察创面是否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感染。
2. 肝功能异常的护理:术后应监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及时发现肝功能异常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如给予保肝药物、积极调整营养等。
3. 胆瘘的护理: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胆道引流液,及时进行胆道引流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4. 腹腔出血的护理: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腹部情况,如发现腹部疼痛、休克等症状,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进行止血或手术处理。
5. 肝功能不全的护理:对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密切观察肝功能情况,进行相应的支持性治疗,如给予蛋白质的限制、腹水的排除等。
对于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的研究进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对并发症有所了解,并加强相应的护理措施,才能更好地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信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对于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并发症及护理方式将会不断得到改善。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胆管癌是胆系疾病中一种较为罕见但危害性较大的恶性肿瘤,常见于肝门部胆管。
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手段,但由于手术创伤大、手术难度高,以及术后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术后的护理和治疗十分重要。
一、术后并发症1. 肝功能不全:切除胆管癌后,由于切除肝组织,对肝功能产生不可避免的负担,容易出现肝功能不全。
病人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提示肝功能受损。
2. 腹水:由于术后切除部分肝脏,对肝脏的代偿性调节受到影响,导致术后出现腹腔积液。
如果腹水过多,会压迫脏器,影响呼吸和循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3. 消化道瘘:术后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可能会出现消化道瘘。
表现为饮食后腹部不适、腹泻、腹胀等症状,甚至引起严重的腹腔感染。
4. 肝内胆管狭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内胆管狭窄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病人表现为恶心、呕吐、胆汁淤积等症状。
二、诊断1. 肝功能测试:通过测定病人的血清胆红素、ALT、AST、ALP等指标,可以评估肝功能的状态。
2. 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和MRI等,可以用于观察术后患者的腹水、胆管狭窄和胃肠瘘等。
3. 内窥镜检查:用于观察术后患者的胆管和肠道情况,有助于发现胆道狭窄和胃肠瘘等。
三、治疗术后患者出现并发症后,需要积极治疗,以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1. 肝功能支持治疗:包括保肝、解毒、促进胆汁排出等措施,可以缓解肝功能不全。
2. 腹水治疗:通过抽取腹水、限制钠盐等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术后腹水的积聚。
3. 胆管修复:对于出现胆管狭窄和胆道瘘的患者,可以采用内镜治疗或手术修复,以促进胆汁的正常排出。
4. 营养支持治疗:术后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需要采取适当的营养支持治疗,以维持营养平衡。
五、结语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手段,但术后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对于这些并发症需要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以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是一种恶性肿瘤,病情严重且预后较差。
根治性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手术方法,但手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对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主要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其诊断与治疗方法。
一、出血根治性切除术后出血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
患者术后要密切观察术区的引流管排出的引流液,如出现大量鲜红色引流液或引流量显著增加,应及时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出血灶的位置和程度。
针对出血灶进行介入栓塞术或手术止血治疗。
二、肝功能损害根治性切除术后由于手术干扰了肝脏的解剖结构,可能引起肝功能损害。
患者术后要重点观察黄疸、肝功能指标和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
如患者出现明显黄疸、ALT、AST、TBil、DBil等肝功能指标升高或凝血功能异常,应及时进行肝功能检查,评估肝功能损害的程度,积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应用肝保护药物、改善肝功能支持治疗等。
三、肝胆汁漏由于根治性切除术后切除了一定范围的胆管组织,可能导致术后肝胆汁漏。
患者术后要仔细观察引流管排出的引流液性状,如出现明显的胆汁漏,应怀疑肝胆汁漏的可能性。
可行胆管造影或MRCP检查明确诊断,治疗上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如禁食、胆外引流及抗菌药物治疗,对于反复发生或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行腹腔镜下手术修补。
四、肝脏空洞感染根治性切除术后肝脏空洞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患者术后要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情况,如出现高热、持续发热或寒战等症状,应考虑到肝脏空洞感染的可能性。
可行CT扫描或超声检查明确诊断,治疗上应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革兰氏阳性菌可以选用青霉素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革兰氏阴性菌可以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围绕这些并发症进行精心的观察和治疗,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从肝门部到胰头段的胆管肿瘤。
其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胆管癌的首选,但手术后并发症常见。
本文将讨论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一、术后感染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常见术后感染的发生。
如肝包膜下脓肿、肝周脓肿、胆囊床感染、胆囊穿孔等。
术后可以使用抗生素和引流术来处理感染。
二、瘘管
一般是由于术后内胆管和外胆管的接合处不密合引起。
引流使用经皮经肝胆管引流管进行引流,瘘管窄口扩张后可行支架维持和食管支架贴合术来维持引流管的通畅,以减少瘘管引发的并发症。
三、胰瘘
胰腺缺血、胆道损伤或胆汁回流引起的胰液积聚,在胰腺周围形成液体集合体,从而形成胰瘘。
多采用穿刺抽液、引流和利用胰肠吻合术来处理胰瘘。
四、胆汁漏
术中胆管的损伤或管道组织不能愈合而造成的胆汁漏,导致感染和出血。
如出现胆汁漏,需要及时内隐或外置引流,并行修补术、引流术和安装胆管支架。
五、肝功能不全
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术后,部分患者术后出现肝功能不全,严重者需进行肝移植治疗。
在肝功能不全患者中,应注意保护肝功能,以防止术后肝功能继续下降。
总之,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需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并尽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术后康复。
对于术后有间隙、伤口不愈合等情况需及时就诊,进行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扩散。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2月第 鲞箜 塑 !: !! ! ! : : : !!:!: !: [5]Wachino J,Shibayama K,Kurokawa H,et a1.Novel plas— mid-mediated 16S rRNA mlA1408 methyltransferase, NpmA.found in flclinically isolated E coil strain resistant to structurally diverse aminoglycosides[J].Antimicroh A— gents chemother,2007,51(12)4401—4409. r6]Doi Y,Oliveria Garcia D,Adams J,et a1.Coproduction of no— vel 16S rRNA methylase RmtD and metall ̄-lactamase SPM-1 in a panresistant P.aeruginosa isolate from Brazil[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7,51(3):852—856. r7]Davis MA,Baker KN,Orfe LH,et a1.Discovery of a gene conferring multiple-aminoglycoside resistance in Esche—
richia coli[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10,54 (6):2666—2669. E8]Yoshizawa S,Fourmy D,Puglisi JD.Structual origins genta— micin antibiotic action[J].EMBO J,1998,17(22):6437— 6388. [9]Liou GF,Yoshizawa S,courvalin P,et a1.Aminoglycoside resistance by ArmA—methylase in S.marcescens confer— ring high-level resistance to minoglye0sides[J].Antimier bo Agents Chemother,2004,48(2):491-496. r1O]Gonzalez—zom B,Catalan A,Escudero JA,et a1.Genetic basis for dissemination of armA[J].J Antimicrob Che mother。2005,56(3):583—585. r 11]Galimand M,Sabtcheva S,Courvalin P,et a1.Worldwide disseminated armA aminoglycoside resistance methylase gene is borne by composite transposon Tn1458[J] Anti— 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5,49(7):2949 2953. [12]刘河冰,李新生.鸡源大肠埃希菌AmpC型 内酰胺酶的 分子检测[J].中国畜牧兽医2009,18(3):636—639. [13]Gurung M,Moon DC.Emergence of 16S rRNA mrthylase gene armA and cocarriage of bla(IMP—1)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olates from South Korea.Diagn Microbiol in— fect Dis,2011,68(4):468—470. [14]Poirel L,Schrenzel J.Molecular analysis of NDM一1一pro— ducing enterobacterial isolates from Geneva,Switzerland [J].Antimicrob Chemother,2011,66(8):1730 1733. r15]Yamane K,Aoi Y,Yokoyama K,et a1.Genetic environ— ments of the RmtA gene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lin ical isolate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4,48 (6):2068—2074. [16]Bogaerts P,Galimand M,Bauraing C,et a1.Emergence of armA and rmtB aminoglycoside resistance 16S rRNA methylase in Belgium[j].Antimicroh Chemother,2007, 59(3):459-464. [17]Kang HY,Kim KY,Kim J,et a1.Distribution of conjuga— tive—.plasmid—-mediated 168 rRNA methylase genes among amikacin 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isolates collected in 1995 to 1998 and 2001 to 2006 at a university hospital in South Korea and identification of conj ugative plasmids mediating dissemination of l6S rRNA methylase[J].J Clin Microbiol,2008,46(2):700—706. r 1 8]Dio Y,Haduch J M,Paterson DI .Escherchia coil isolate coproducing 1 6S rRNA methylase and CTX—。M type ex—— tended—spectrum口一lactamase isolated from an outpatient in the United State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8,52(3):1204 l205. [19]Chen I ,Chen ZI ,Liu JH。et a1.Emergence of rmtB meth— ylase-producing Escherichia coil and Enterobacter cloacae isolates from pigs in China[J].J Antimicro Chemother, 2007,59(5):880—885. r2O]Dio Y,Adams,Haduch JM,Paterson DI .Genetic envi— ronment of 1 6 S rRNA methylase gene rmtD[J].Antimi— crob Agents Chemother。2008,52(6)227O一2272. [21]Yan JJ,Wu JJ,Ko WC,et a1.Plasmid-mediated 16S rRNA methylases conferring high level an1inoglycoside resist— ance in Escherichia coil and Klebsiella pneumoniae iso— lates from two Taiwanese hospitals[J].Antimicrob Che— mother,2004,54(6):1007—1012. [22]Gonzalez—zorn B,Teshager T,Casas M,et a1.armA and aminoglycoside resistance in Escherichia coli[J].Emerg Infect Dis,2005,11(6):954—956. [23]Yu YS,Zhou H,Yang Q,et a1.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imipenem resistance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solates in China[J].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7,60(2):454— 455. [24]Poirel I ,Lagrutta E.Emergence of metallo一0一lactamase NDM l produsing muhidrug resistant Escherichia coil in Australia[J].Antimierob Agents Chemother.2010,54 (11):49l4—4916. [25]Pak Leung Ho.Complete Sequencing of pNDM—HK En— coding NDM一1 Carbapenemase from a Multidrug—resist ant Escherichia coil Strain isolated in HongKong[J].Plos One,2011,6(3):l798—1 799. [26]潘韵峰,周华.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在鲍曼不动杆菌 中的分布 _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25(2o):593 596. [27]周颖杰,余慧.16S rRNA甲基化酶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耐药革兰阴性菌中的分布[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O(5):363~367.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病因与诊治 章光锋综述,李德卫审校(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400016)
(收稿日期:201l~1卜22)
【关键词】肝移植; 胆道并发症; 病因;诊治 DOI:10.3969/j.issn.1672—9455.2012.04.040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9455(2012)04—0459 04
自第1例肝移植手术成功以来,历经4O余年发展,肝移植 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胆道并发症是肝移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