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简介与导读

  • 格式:doc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简介与导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①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②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③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2.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广泛阅读名著的兴趣。

②熏陶情感、鼓舞精神。

二、教学重点:走进《西游记》,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凝思《西游记》,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西游记》全书的内容和结构

①《西游记》作书100回,该书主要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伏魔,扫除障碍,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它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

②在结构上,《西游记》由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西天取经三大部分组成。前七回为“大闹天宫”。第八回至第十二回为“唐僧出世”,包括“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王八冥”等几个小故事、交代取经缘起,起着过渡和衔接作用。最后八十回为“西天取经”,其中包含“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难”中又曲四十一个小故事构成,各个小故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由于它们的主人公都是孙悟空,所以又被紧紧地串联起来,给人以完整连贯的印象。取经本向是宗教活动,但作者赞颂了唐僧师徒为了取真经,百折不回坚持斗争的精神,最后得成正果,是个富有寓意的故事。特殊是作品写孙悟空取经前的经历和他在取经过程中与某些妖魔的斗争、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西游记》在说什么?

①《西游记》是一部充满幻想、情节离奇的小说,容易作出附会的解释,清人所论,“或云劝学,或去谈禅,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文词甚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②近时研究者,又有从“反映农民起义”或“反映市民阶层的斗争”立论的。

③但应该看到,《西游记》只是一部神话小说,而不是什么哲理、道德或政治的寓言。

④一般读者,也只是从其中得到一种娱乐性的、驰骋幻想与诙谐嘲戏的快感。

二、创作目的——娱乐

①鲁迅曾指出这部小说创作目的“实出于游戏”。

②为了提供娱乐,给读者以阅读的快感,而作者的思想又是相当自由活泼,所以小说中一本正经的教训甚少,戏谑嘲弄的成分却十分浓厚。

③这些游离于全书基本宗旨和主要情节的“闲文”,不仅令人发噱,而且表现出世俗欲念无所不在、人皆难免的意识,这里面透露着商业社会的气息。

④那些庄严尊贵的神佛,在作者笔下时常显出滑稽可笑的面貌。

玉皇大帝的懦弱无能;观音菩萨在欲借净瓶给孙悟空时,还怕他骗去不还,要他拔脑后的救命毫毛作抵押;在西天佛地,因唐僧“不曾备得人事”,阿傩、

伽叶二尊者便不肯“白手传经”,使唐僧只得交出紫金钵盂。而如来居然堂而皇之地为这种敲诈勒索行径作辩护,说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向时众比丘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老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佛祖在这里竟成了斤斤计较的生意人。

三、《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折射

①红孩儿怪的剥削与勒索,把山神土地搞得“一个个衣不充身,食不充口”,还要“烧火顶门”、“提铃喝号”,服劳役;连红孩儿手下的小妖也向山神土地“讨甚么常例钱”,“若是没物相送,就要来拆庙宇、剥衣裳”,这与明代的社会世态是何等相似。

②车迟国虎力、鹿力、羊力、大仙取宠信于国王的描写,一些道士被封“真人”、“真君”的称号,都与明世宗崇道相似。搜捕和尚做苦工时,“四下里快手又多,缉事的又广,……就是剪鬃、秃子、毛稀的都也难逃”,又何尝不是明代厂卫特务统治的写照!

③对“铁面无私”、“公正”的阎王殿,也写了崔判官为唐王加寿的徇情枉法;神圣的西天有送“人事”的贿赂制度,并为如来所认可;上界的神与佛有的默许亲随下属在下界作恶。这都是封建社会官僚制度的现实反映。

四、《西游记》的主题

西天取经故事显然告诉人们:为了寻找、追求、实现一个美好的理想和目标,为了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必然会遇上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必须去顽强地战胜这些困难,克服这些挫折。

五、《西游记》的地位

它也是明代长篇小说的重要流派之一神魔小说的代表作。

它在神魔小说中的地位,相当于《三国志演义》之于历史演义小说。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西游记》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臻于第一流的伟大作品。

六、《西游记》成书过程

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也和《水浒传》、《三国演义》相似,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变才形成的。

西游记的故事有四个来源:

第一个是唐高僧玄奘取经的这个传记

第二个来源是根据这个传记,后来在民间流传的宋元戏曲话本

第三个西游记里有一部分故事是来源于佛经故事

第四个部分最重要,这就是吴承恩的创造。

七、历史上玄奘

①玄奘,河南人,俗姓陈。13岁出家,21岁受戒(得到和尚的资格证书)。

他在介绍中印两国的文化典籍,尤其是印度的佛教文化方面的贡献,值得大书特书。有名的“唐僧取经”,就讲的这件事情。

②偷渡出国

他早就想申请去印度留学,但唐朝政府不批准。

贞观三年,河南闹饥荒,当地政府允许老百姓自行外出避荒,自谋生路。他利用政府允许出外逃荒的机会,偷越国境,经过敦煌,一直向着正西走,再向南折进入印度。

③异域成名

玄奘到印度以后,先到了当时佛教的研究中心——那烂陀寺,佛教研究的一个中心,聚集了许多佛学大师。经常有四千学者住在这里,加上流动的学者,总共可达万余人。玄奘就拜戒贤法师为师,学习佛经。

玄奘在印度留学期间学习优异,当时小乘佛教叫他“解脱天”,大乘佛教叫他“大乘天”。“玄奘”的中文名字印度人不熟悉,提到“大乘天”、“解脱天”很多印度人都知道。临回国时,玄奘又参加了一次“无遮大会”。

④学成回国

经过高昌国(即今天的新疆吐鲁番地区)时,国王很欣赏玄奘的学问,和他在佛像前发誓,结为兄弟。这是《西游记》所说“御弟唐三藏”的根据。

回国时唐玄奘就在此地给唐太宗写信,希望唐太宗赦免他。唐太宗表示既往不咎。

⑤被迫著述

他学问好,文才极佳,相貌端庄,唐太宗非常欣赏,多次劝他还俗做官。

他讲沿途的所见所闻,唐玄奘归国不久写了一部《大唐西域记》,介绍西方国家的物产、制度、种族、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人口等。提到的国家亲身经历的有110个国家,没有到过而听说的有28个,从后来的地图看,几乎是印度现在国境的全部。

⑥翻译佛经

他对许多早年的翻译都不满意,有选择地进行了重译。玄奘译经的数量也很大。他善于交际,曾请唐太宗为他的译经做序,大家所熟悉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就是唐太宗写的。这就是流传广泛的《圣教序》。后来唐高宗也写了序。

在全国范围内邀请了有学问的10名高僧来参与译经,翻译的经费由国库支付。

唐太宗还指派一名宰相级的大臣来负责协调及人力支持等事。

玄奘前后共翻译了1335部。

唐玄奘的译经带有很强的学术性,一边翻译,一边讲解,听讲的人也有几百人。

八、《西游记》的起源

《西游记》的故事源于唐僧玄奘只身赴天竺(今印度)取经的史实。

玄奘归国后,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取经途中的艰险和异域风情。

玄奘另两名弟子所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对取经事迹作了夸张的描绘,并插入一些带神话色彩的故事。

九、《西游记》的发展

此后,随着取经故事在社会中广泛流传,其虚构成分也日渐增多,并成为民间文艺的重要题材。话本中,元代刊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具备了《西游记》故事的轮廓。书中有猴行者化为白衣秀士,神通广大,作为唐僧的保驾弟子,一路降妖伏魔,而书中的深沙神,则是《西游记》中沙僧的前身,但还没有猪八戒。

十、《西游记》的雏形

比较完整的小说《西游记》,至迟在元末明初已经出现。

《永乐大典》13139卷“送”韵“梦”字条下引《梦斩泾河龙》故事,标题即为《西游记》

古代朝鲜的汉语教材《朴通事谚解》中也概括地引述了“车迟国斗圣”故事的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