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农村小学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实验材料实验手段水平习惯探索创新

科学实验及其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基础,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学生实验教学目标体系是由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技能领域建构而成。但因为很多农村学校没有专用的科学实验室,没有与科学教材配套的实验器材,甚至没有科学课专任教师,都是兼职,科学课教师要准备所有的实验材料,工作量必然相当繁重。所以,科学课任课教师只能用自制的简单教具和学生科学课学具袋中的材料上科学实验课。

但作为科学课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使用配套的实验器材,而应该开动脑筋,利用身边资源,发动学生多渠道充分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例如,在教学“解释”一课前,我能够去找学校附近的水果摊老板,说上实验课需要一些腐烂的水果,水果摊老板很热情地免费送给我很多。再如,在教学“观察”一课前,我让学生从家里自带

少量茶叶到学校来,再根据学生带来的茶叶种类,适当地添置了缺少的茶类,上课时,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茶叶,望、闻、含、泡、饮……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经历着准备时的激动与好奇、课堂上的学习与交流、课后的反思与回味,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科学教师要上好实验课必须做好教学实验设计,实验设计要符合科学学科的特点,科学来源于实践,小学科学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科学的奥秘,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求欲望,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理解科学始于观察科学,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理解科学。如“水的循环”的教学设计,能够采取另一种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感性理解:为什么淋湿的衣服会干?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或下雪?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水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循环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理解科学现象,总结科学规律,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实验设计时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鼓励他们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实验,得出自己的结论。小学生一般年纪小,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教师首先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实验设计要丰富活动形式,以吸引学生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为基础。例如:在教学“水的浮力”一课时,能够让学生亲自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自己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之后,再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

达到平衡。这样的课堂设计充分注重了学生的感受,提升了教学效果。

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科学条件小学生对什么都感到好奇,他们想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个兴趣特点实行实验设计。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让学生捕捉各种昆虫,并实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理解昆虫的教学目的。教师要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做到心中有数,实行实验设计方时可如鱼得水,使用自如。

自主设计实验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重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开始实验之前,让学生明确实验目标;让学生根据实验目标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制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材料;要提前考虑到实验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并制定相对应预案,以随时对实验方案做出调整;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提出指导性修改意见。例如在教《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知道借物漂浮、改变形状、改变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捞铁牛》和视频《竹排漂流》,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沉在水里的物体能够浮起来。并进一步产生疑问: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有哪些方法呢?让学生根据已准备的材料制定实验方案,并启发学生选择其他材料实行实验。在看过学生的方案设计后,我问学生:如果用你的方案,沉在水里的物体无法浮起来,你有什么办法改进实验方案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将情况考虑充分,备好实验预案。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学

生的思维就不会局限于设计本身,也会考虑到实验材料的选择、步骤先后、实验变量等。

动手实验,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就要对科学教学中的每项实验事先实行一下实验,这样才能更好得了解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地方的材料需要更换,哪种方法需要改进。例如:有位教师在作静电实验时,无论是采用哪几种材料,“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现象始终都不明显。在学生实验时,即时采用静电起电机给玻璃棒和橡胶棒充电才克服了这个难题,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另一位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卡了壳,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原来是没有做准备实验。总来说之,教师做“准备”实验,有利于作好更充分的准备,有利于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有利于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小学科学实验大多是分组实行,教师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每一小组成员都实行指导,所以能够挑选一些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必要时还要对他们事先实行培训,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组织好自己的组员,指导同组同学的实验和管好本组的器材。

确立实验小组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小组内的合作与交流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倾听与表达,所以,实验分组必须科学、合理。一个好的实验小组,必须分工明确、相互合作,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让每一个学生吸收、改进小组其他同学的观点,能让每一个学生知道向大家报告自己的探究结果的举措,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进程创设恰当的实验小组合作机会,确立合理的

实验小组。教师要给每个实验小组提供充足的独立思考、操作、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组内发言交流,提供组内成员更正、补充、争辩的时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升。确定小组每个成员的分工:如“实验组长”、“材料员”、“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等。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各分工的职责,教给学生各分工参与实验的详细做法。分工采取轮流制,能够固定时间轮流,也能够根据不同学习任务轮流。

教师要教给实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会发言,能独立思考并围绕实验发言,发言时要有充分的证据,口齿要清晰流畅,对别人提出的质疑,要耐心解释;学会倾听,听清别人的发言,边听边与自己的观点对照,提出质疑或能用别人的观点理清自己的不同观点,不随便插嘴;学会协助,要耐心热情地协助小组内暂时不能完成任务的成员顺利完成任务。准确规范操作在学生实验的各个阶段,教师要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给予一定的指导。教师要教给学生规范的操作要领,如视线要与刻度相平,对温度计读数,视线不能高于或低于刻度;用酒精灯盖子熄灭酒精灯火焰,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火焰;将试管略倾斜,滴管口伸入试管内轻贴试管壁,往试管中缓缓注入液体,不能将滴管和试管垂直注入;闻不明物体气味时要用手在物体上方朝鼻子轻扇,不能将鼻子直接靠近物体大口吸入等。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学生的合作,更加需要老师的合作,实验教学无疑是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水平,观察水平,思维水平和表达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教师要倡导学生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要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学习的天地,让学生感觉到自己

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013、10、2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