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学习体会
- 格式:docx
- 大小:18.08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师承人员经典著作学习心得体会1中医师承人员经典著作学习心得体会在中医世界,经典著作被视为宝贵的财富,承载着中医学的精髓和智慧。
作为一名中医师承人员,我深感学习经典著作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经典著作,我不仅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还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自己学习经典著作的心得体会,探讨其中的收获与感悟。
首先,学习中医经典著作让我意识到,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
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这些经典著作充满智慧和启示,深化了我对中医学的认识。
通过学习这些著作,我了解到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以及诊断治疗方法。
这些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学习,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独特之处。
其次,学习经典著作对我在临床实践中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经典著作中的案例和经验分享,让我了解了中医治疗的思路和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我经常遇到复杂病症和疑难病案,这时候经典著作中的治疗经验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我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医理论的运用,对病症进行全面而准确的分析,为患者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此外,学习经典著作让我对中医发展历程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
通过学习《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著作,我了解到中医学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辉煌的发展过程。
这些著作记录了中医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成就和经验,让我能够更好地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中医学。
学习经典著作不仅是对中医学知识的扩充,也是对中医学传统的延续和发扬。
作为中医师承人员,我应当不断学习和传承经典著作的智慧和精神,推动中医学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学习中医师承人员经典著作是一项艰巨而又充实的任务。
通过学习经典著作,我认识到中医学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实践经验上的指导,同时也对中医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经典著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临床水平,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1篇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医经典课程成为中医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中医经典课程培训,通过学习,我对中医理论、中医思维、中医临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中医理论的系统学习在这次培训中,我们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
通过学习,我对中医理论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明白了中医理论是中医药学的基础,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理论依据。
1.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认识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阴阳五行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作用,如阴阳失调会导致疾病,五行相生相克,维持人体健康。
2.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生理、病理的基础。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脏腑经络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明白了脏腑经络在中医诊断、治疗中的作用。
3.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中医诊断、治疗的重要依据。
通过学习,我掌握了气血津液的概念、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明白了气血津液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二、中医思维的培养中医思维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方法,它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
在这次培训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思维的独特魅力。
1.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中医临床中,我们要从整体出发,全面分析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2.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它要求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
在这次培训中,我学习了中医辨证的方法,如望、闻、问、切,明白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三、中医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在这次培训中,我们不仅学习了中医理论,还进行了中医临床实践。
通过实践,我提升了以下能力:1.诊断能力:通过学习中医诊断方法,我能够运用望、闻、问、切等手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判断。
2.治疗能力:在中医治疗方面,我学习了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掌握了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技能。
中医学习心得中医学习心得15篇中医学习心得1中医养生越来越受现代人重视,大家都知道清火、排毒、艾灸的养生法,以及十全大补汤。
但是,在养生道路上很多人本末倒置:遍寻宫廷秘方以求延年益寿,却违背天地的自然法则;为防病求医问药,但忘记修炼内心。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黄帝内经》可谓是如雷贯耳,但真正看过这本书的人,那就寥寥无几了。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这本经典著作给养生提供了三大启示。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该书以生命为中心,涵盖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等。
中医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是囊括身心养生。
可以让人从中体会简单从容的世界观,从而活得平安、快乐、长寿。
防早衰,应上“内心修炼”课《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
其中。
《上古天真论》是第一篇。
“所谓天真者,自然赋予的能力,率真、不加雕琢的。
”道家认为:今不如昔,社会越进步,离自然也就越来越远,人的本性会越来越压抑、痛苦,不自然。
为什么现代人通常活得不好?看看《黄帝内经》的问答。
“乃问于天师日: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动作不衰”是指腿、脚、手都很灵便,其原因在于身躯健康、气血充足,所以才会“动作不衰”。
传统文化认为人的寿命应该是“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用这种观点来说,人应该活到的最高寿限,实际上是120岁。
而现代科技对人类自然年龄进行推算,也认为人的正常寿限应该是120岁到140岁之间。
那为何很多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这是因为时代的变化还是因为人而导致7岐伯明确回答了黄帝的问题:千百年来,天的顺序没有变,永远是东西南北;四季的更替顺序也没有变,永远是春夏秋冬。
所以,变的只可能是人的心。
如果不能修炼内心,节制欲望、收敛精气,即使进补求医,功效也不见得多大。
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9篇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通用9篇】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精选篇1中医虽然已经明确认识到了寄生虫、厉气、胎传等疾病病因,但是在治疗上仍旧应用辩证求因入手,其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其重要原因是中医的理论整体性使然,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因为并不是这些疾病只要杀死了寄生虫或者将某些传染源清除掉以后就能使身体马上回复到健康的阴平阳秘的状态,因为在这些疾病的发病的过程中已经造成了机体内阴阳脏腑气血的病理改变,所以中医还会在杀灭这些治病因素的同时,还要增加调理已经由于这些疾病导致的阴阳气血脏腑失衡的改变,从而来进一步扶正祛邪,尽快使机体康复。
比如在治疗肠道寄生虫服用清除寄生虫的专用方剂的同时,还会从中医湿热生虫的病症辩证认识论上着手清热祛湿,用以调理机体。
再有就是,或者病变的体征表现正好就是这些疾病从健康发展到初病再到病情一步步严重的病理环境。
如肠道寄生虫病的病症可见有湿热表现,或者湿热正好产生比健康状态更趋偏碱性或者偏酸性的肠道寄生虫优势生存繁殖环境,这同样也是机体调节或者说是正邪交争最终正不胜邪而发病的明显病症表现。
所以,中医治疗此类疾病即从清除寄生虫卵入手又从调理机体阴阳脏腑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提高机体机能入手。
分别此类疾病的标和本,从致病因素说寄生虫卵是本,体征表现是标。
从脏腑机能来说湿热是本,寄生虫卵是标。
在发病的过程中,从初病到病症严重两者标本可以互相转化,中医恰恰是从标本兼治的理念全面进行治疗的。
中医学习心得与反思精选篇2中医的理论体系发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总结的经验基础上,而如今在学习中最缺乏的就是临床经验,以及上一辈对我们在学习中的指导和答疑,使学习完全理论化,太过于抽象而不能结合实际让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在一年的跟师过程中,得到了陈明老师在学习中医方面的谆谆教导。
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在跟师的第一天,陈明老师和蔼地问我在学习中的困难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识。
由于陈明老师是中医科班出身,因此推荐我们背诵《医学三字经》,教导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记,在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基础,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还不能完全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记硬背,这样在临床实习中才能更充分的体会到书中的旨意。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学习中医心得体会(通用14篇)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学习中医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中医心得体会篇1在炎炎的烈日下,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暑假。
每一年的暑假都是令我们兴奋而又期待的时候,以前我们总是早早就计划着暑假该去哪里玩,而现在我已经是一个大学生了,将近两个月的暑假不能只顾着玩,要好好利用。
于是我决定找一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一来可以增加社会经验,拓宽知识面;二来可以锻炼自己与人的交际能力。
暑假回到家之后,和爸妈商量了一下,选择了一家离家比较近的小型药店。
在去药店之前,心里很忐忑,毕竟自己的专业知识很少,害怕会被拒绝。
见到药店老板后,我向老板表明了我来这工作主要是为了积累经验,工资多少不重要。
老板很爽快的答应了,安排我第二天来上班。
第二天我早早就来到了店里,开始了我的社会实践。
我先熟悉了一下药店的环境,虽然这是一家不大的药店,但药品的种类还是挺齐全的。
由于我还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专业知识甚少,还没有资格出售药品,所以在药店里我只做一些简单地工作。
经过两三天的摸索,药柜上的药品我已经差不多都认识了,对每种摇所对应的疗效也有了一些了解。
药品大致分为Rx(非处方药)、OTC(处方药)、保健品、特殊管理药品。
而常被购买的药品,如感冒药、消炎药、胃药等则放在方便拿取且显眼的位置上,所有药品都是标明价码,按区域内商品摆放及分区分类。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药店的流程已经滚瓜烂熟了。
每当店里的销售员忙不过来时,我也可以上前向顾客推荐介绍一些顾客想要的药。
每次我都是很小心翼翼的,深怕出一丝纰漏,每当我拿不准主意的时候,我都会问问店长,以确保万无一失。
虽然每天回到家全身都像散架似的,很累很累,但是我的勤奋得到了店里各位阿姨的赞赏和老板的肯定,我的心里是充实又快乐的。
学习心得中医(精选10篇)学习心得中医篇1此假期我在泸医附院消化内科进行了为期十二天的见习,通过此次见习,我学到很多书本上有或无的知识,为以后医学之路埋下了信心与勇气。
到医院的第一件事就是熟悉地形,试问一个患者或家属问你:"老师,____检查室往哪走?"你哑口无言,那是多么尴尬多么不专业的事儿。
所以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了解胃镜室,CT室等的位置。
在科室里边,我是跟在一个认识的学姐后边,随着乙片老师查房。
每个片区都有教授副教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实习生。
每个住院医师分管几个床在上级老师指导下开医嘱,每个实习生分管四个床,负责该床病人的病历书写,与患者沟通了解情况,陪伴检查,在老师查房时汇报病情。
想其外面总是传着医生是屠夫,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其实我眼里的老师们充满了人性关怀。
他们再开药时会考虑到病人的经济与医保报账,开药多是尽量便宜实用的。
他们在为患者查体前总会把手和听诊器捂热,查体后细心为患者拉上衣服盖好被子,从小是可以看出医者仁心。
另外以前听说滥用抗生素,我想那只是小部分人影响了大家吧。
至少在我眼里,老师们在用抗生素前都会讨论感染是否明显,严重程度,绝不滥用。
这对我启发很大,我暗暗发誓以后要做个仁心仁术的好大夫。
关于与大家处好关系是很重要的一点,笑容不可少,不管是面对老师,学长学姐,还是患者。
对与不懂的,认真向学长学姐请教,他们其实很愿意告诉你。
甚至后来不需要问,遇着重要的他们也会说,告诉我是什么为什么,这让我感到很大的温情,我想我以后也要这样对我的学弟学妹们。
关于科室,消化科是内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由于消化系病种类较多,牵涉的器官也较多,各种症状和体征相对来说比较复杂,这为大家锻炼临床基本技能和技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因此,在消化科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学长学姐有意识地锻炼有关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如问病史、查体、病历书写、诊断思维等等,而我则跟在他们后面,听,写,记。
早上跟着老师查房,先是新病人,查后老师会在办公室里根据患者其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对病人做出初步诊断,并予以相关治疗,重点是传授给学生们一种诊断思维以及交待大家工作中相关注意事项。
中医经典心得范文中医经典心得范文1作为一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中医药经典有着丰富的理论积淀和临床经验,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医药经典,我深刻体会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对中医药的理念和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用五段式的形式,分享我对中医药经典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回顾历史。
中医药经典的丰富和精髓源于古代医学家们的智慧和实践。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药经典的发展轨迹。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思想。
《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作品,都对中医药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宝贵的思路和经验。
这些经典不仅反映了古代医学家们对人体的认识和对疾病的理解,还记录了中医药在长时间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第二段,理论体系。
中医药经典构建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经络、气血、脏腑等理论。
中医药经典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
中医药理论体系通过对人体的整体观察和分析,揭示了疾病发生的内因外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与西医药物治疗不同,中医药以调理人体自身的阴阳平衡为核心,倡导“针刺为本,药物为辅”的治疗原则。
这种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的治疗,能够在根本上调整人体的功能和状态,全面恢复健康。
第三段,辩证论治。
辩证论治是中医药经典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重要方法。
辩证论治强调在诊断和治疗中,要全面观察病情和患者的整体状况,准确把握病因病机,确定病情的主次轻重。
中医药经典中,有诸多的辩证方法和辩证论治的原则与方法,如脏腑辩证、气血辩证、寒热辩证等。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药能够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调整人体的内外环境,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加速康复进程。
第四段,临床应用。
中医药经典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实践了数千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这些经验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验证,成为教科书上的经典案例。
中医经典心得体会篇一: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13)中医经典学习心得《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中医学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共18卷,162篇,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总结。
这学期能开设《中医经典选读》课程,我非常高兴,因为学习中医离不开经典,经典是学习中医的理论基础,而《内经》是学习中医的的必读之作。
《内经》可称为源泉,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中医的《内经》是产生各种思想的来源,每个人读经典,读出不同学派,不同心得。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此阐述了养生之道,在于调和人体阴阳,遵循养生的方法和技术,有合理的饮食起居习惯,劳逸适度,才会形神俱调,尽享自然寿命。
我们要与大自然亲近,遵循自然规律,时时想到天人合一。
我们作为现代人,要注重自我养生及养生知识的推广。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人的精气的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伴随着人的一生。
五七时阳明脉衰,此时女性的胃气并不衰败,为到五七时女性的气血减少,不能濡养颜面,故面始焦。
现代的美容养颜不可违背规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寒极生热,是谓真寒假热;热极生寒,是谓真热假寒。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中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1经过某月某日到某月某日为期5天的临床实习岗前培训,我们正式转入临床实习一次轮转阶段。
而第一个转的科是中医妇科。
中医妇科病房主要病种是输卵管不通性不孕,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
主要行中药综合治疗:中药口服(通络煎、内异煎,妇科一、二、三号方,异位通,调冲方),中药灌肠(通络灌肠方,灌肠一、二、三号方),中药热敷,中药离子导入,丹参注射液点滴。
利用活血,消症,温通等方法,松解盆腔粘连,消除肿块,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妇科门诊病种则丰富一些:月经不调(提前,后错,老不来,老不断,量少,量多,功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排卵期(经间期出血)、无排卵性(崩漏)等),围绝经期综合症,痛经,白带异常(量多,色白或色黄或色暗红或带有血丝,清稀或豆腐渣状,伴有外阴瘙痒等),盆腔炎(包括子宫,附件炎-输卵管、卵巢),宫颈炎,阴-道炎(细菌性-bv、霉菌性、滴虫性、老年性,可伴泌尿系感染),外阴炎,多囊卵巢综合症,卵巢囊肿,不孕,早孕(怀孕早期),先兆流产,产后缺乳和回乳,产后抑郁,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至卵巢所致的巧克力囊肿多见),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宫颈癌前病变筛查(tct-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
治疗以中西医结合为主。
感言:不孕人群增多,奉劝年轻人珍惜自己,做好预防措施,减少人流药流机会,防止输卵管不通型不孕的发生。
避孕最好用避-孕-套工具避孕。
避孕药有多种副作用,导致月经失调等,特别是紧急避孕药,少用!安全期避孕不完全安全!中日友好医院的中医妇科名声远播,皆因有名老中医许润三主人的坐镇,被人称其为送子观音,令人可想而知老爷爷的医术精湛的同时,从一个侧面看出现代社会不孕不育的人太多了。
因此,病房实习时有病人很真诚的劝我说:小姑娘,选妇科没错拉!现在不孕不育的人多了去了,不用愁没有病人!而且要子心切的夫妇,多少钱都舍得出。
当然啦,我是不会让病人多花钱的,即使我真的选择妇科,我也会让病人做最少的检查,接受最必要的治疗。
中医读书心得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先进事迹、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advanced deeds, normativ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医读书心得5篇如果你在生活中积累了新的感悟,就可以认真写一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我们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的归纳,帮助更好地坚持和奋斗,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医读书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中医经典选读”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中国悠久的中医历史
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同时,学习中医基本的辩证方
剂。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
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作为四
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
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
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
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
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学习本门课程我认识到了这四
大名著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内容和成就。《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
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
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
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
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
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伤寒论》
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
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
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
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
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
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
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伤寒论》还提出了
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
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
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
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金
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
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它有
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
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
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
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
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
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温热论》由清代著名中医温
病大家叶天士所著。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一
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叶天士创立的卫气管血辨
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的发
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
证辨治方法。它主要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卫气
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并按卫气营血
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
容,对于充实中医诊断辩证学的内容有很大的值。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
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中医四大
名著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
病方面的基本方剂﹑成效。也可以说,学习中医四大名著是学
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学习“中医经典解读”这门课程确实为
我们深入了解中医提供了一个平台。
学生:胡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