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讲述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8
净慧(2001年6月18日于柏林禅寺问禅寮)此次承蒙玉佛寺的大和尚、各位班首、执事以及两序大众的盛情邀请,要我来随喜追思真禅大和尚逝世五周年的水陆法会,并在水陆法会期间,为大家作一点点佛法方面的交流,谈不上是什么讲经,更谈不上开示。
从清末民国一直到解放以后,上海都是中国佛教的中心所在,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镇,许多大德长老都在这里弘法利生,青年法师也很多,居士大德和学者研究佛法、弘扬佛法的大有人在。
上海是一个人才济济、龙象群集的地方,我来这里讲佛法,实在感到非常惶恐。
好在今天有几位长老、几位老居士在此,如果讲得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希望各位指正。
更希望各位大德、长老加持,使这次讲法活动能够达到彼此欢喜、彼此交流默契的效果。
玉佛寺的讲经活动已经举行了一年多,有多位法师在这里讲过佛法。
我这次讲的题目叫做《入禅之门》,有六个小题,一天讲一个题目。
大家知道禅不是讲的,禅很难讲,可是为了方便初学的理解,又不能不讲。
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禅,然后再讲一讲怎样进入禅。
我再声明一句,这不能说是讲,只能说是交流、请教。
今天讲第一个题目:“禅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禅”。
这是个老题目,有很多人讲过。
怎么讲、能不能讲得好,还请大家指教。
我今天所讲的禅,不是六度禅波罗蜜的禅,当然也不是四禅八定的禅,而是禅宗所提倡的禅。
禅宗的禅与六波罗蜜的禅是同一个事物,又是分别的两个事物;它与四禅八定的禅可说是同一个事物,又有所不同。
众所周知,禅宗有四句格言,叫做“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既然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语言也是应当扫除的,那为什么还要讲呢?因为不借助语言文字,要想进入禅就很困难,不得其门而入。
所以六祖大师在《坛经》里有一个解说,所谓不立文字并非不用文字。
六祖大师说:“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
”所以不立文字者就是不执著文字,但又不能离开文字,还是要用语言文字作标月之指,“因指见月,得月亡指”,这就是语言的功能。
《四季禅·春》留余2010-11-17 11:35:54前言禅宗公案的“公案”这个词,历来有多种说法。
笔者认为,禅宗的“公案”,引伸于古代中国衙门正堂里办公、办案的那个公案——工作台。
这类工作台,日理万机,断善恶、决是非,是社会的公共意识和法律秩序的体现。
古代中国衙门的正堂上,一般都挂有“光明正大”,或“明镜高悬”的匾额,以表明其正直、无私、智慧和力量。
禅宗的公案,也有这层含义,不过这个工作台就是我们的心。
禅宗北宗的大师神秀的名言。
“心如明镜台”,正是恰如其分的表明了这个意思。
但禅宗的公案——这个明镜台还不仅仅停留在上面所说的那层意思上,而有更为深沉的含义,这个明镜台所断的案子,是直接评断人生宇宙的根本真理,不属这类问题的,则进不了禅宗公案的大门。
对禅宗的公案,历来就有拈提、颂古、评唱、垂示等形式的解说,但这只是禅宗内的解说。
这类解说,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无疑等于是又一重公案而无法下手。
现代海内外对禅宗思想的种种评论、介绍、阐述,从作者本人理解上着笔者少,而学术性的发挥者则较多,所表达的禅宗韵味,读后总给人一种隔靴搔痒之感。
要知道,禅宗的精华所在,并不在禅师们的语录、讲演上,更不在现代知识界所作的哲学的评论和阐述上,禅宗的精华是在公案上。
禅宗的公案,包括了禅师们的开示、应机、接机、开悟等一系列的过程;有主体、有对象,有时是几对矛盾同时展开,极其生动活泼地显示了进入禅境的全过程。
同时,公案里没有玄学式的说教,没有思辩上的用心,它是禅师们日常生活——禅生活的记录。
公案的用语生动、机智、幽默、含蓄。
而许多公案更是以推、拉、扭、打、棒、喝、行、走等丰富的动作行为来表达的。
这些行为动作,则是语言所不能或难以表达的。
这样就使公案的意蕴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禅宗公案是古代禅师们在禅的生活、学习、体验中所形成的一种文体,其中融会了古代中国的传统思想的精粹,也融会了印度佛教思想的精粹。
而公案的用语,完全不是人们正常生活中所习惯的那些思维和语言的形式。
谈王维和佛教禅宗的关系王维生活的盛唐时朝,正处在封建社会上升的高潮期。
这个时代激发了知识阶层的情感,引导他们寻求完美的人生。
他们当中有的鄙弃狭小的书斋,企图摆脱读书、科举、仕宦的传统人生模式和劳碌逢迎、无所作为的官场生涯,渴望投身于金戈铁马的战斗,以建立永垂青史的功业。
有的厌倦和鄙视纷争不息、倾轧机诈、屈从强者意志的政治舞台,渴望寻求一处能够自由呼吸的精神乐园。
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氛既促成了他们对传统人生模式的不满,而国威的远扬、边塞战争的胜利和社会的安定、交通的通达、物质生活的丰足,又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于是,有人投身于边塞,走向大漠;有人拥抱自然,皈依“仙境”。
总之众多知识分子都在努力摆脱平凡的、更高境界的人生。
王维早年,也曾有过高昂的政治热情。
只是,几次重大变故的打击,逐渐消磨掉了他身上的锐气。
王维是一个禀性极高的诗人,才华横溢,仕途亦较顺畅,后来因伶人舞黄狮子被贬,中年时期又接连丧妻丧母,特别是开元二十四年恩相张九龄被黜,李林甫执政,王维的政治理想破灭了,内心的苦闷可以想见。
于是他将精力投到了对佛教的信仰和研究上,希望由此获得精神自由。
禅宗弘忍以后,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惠能为代表,北派以神秀为代表,时称南能北秀。
王维正是生活在这个时期,他受母亲影响,一直与北宗禅师有着广泛的联系,并潜心研究和接受北宗的佛教思想和禅文化。
到了晚年,才转而信奉南宗。
然而与一般的信徒不同,王维对佛教的接受表现出他自身的特点:1.他对佛教的接受是多宗派,他并不恪守某一家的宗旨,他兼收并蓄,并且还与儒道思想相结合。
王维是博学兼收的佛教学者,他不仅不局限于禅宗南北之界,还广泛吸收儒道思想。
如:《能禅师碑》文中,广引儒道二家经典,以描述弘忍对慧能的传法:“皆日升堂入室(《论语》),测海窥天。
谓得黄帝之珠(《庄子》),堪受法王之印。
大师心知独得,谦而不鸣。
天何言哉(《论语》)圣与仁岂敢。
子日赐也,吾与汝弗如(《论语》)。
十首最具佛性诗词,一首一境界!十首最具佛性诗词,一首一境界!1.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大师《修行偈颂》神秀是北宗禅的创始人。
他将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树与明镜台。
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来清净。
只是由于执着,生起了相对间识,以致于经常为尘垢所染。
因此,要保持心的澄明清净,就必须“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即通过坚韧不拨的修习,才能渐次领悟到佛理而成为佛。
神秀的诗偈,形象地浓缩了佛家修持过程的三个阶段:戒、定、慧,这三个阶段体现着佛教基本世界观。
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终南别业》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
「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
登山者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
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人生境界也是如此。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
如果因此而退心,就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
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但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3.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这几句诗有着高山流水的味道,天生有些人一看就能明白。
禅宗讲究顿悟,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未开悟者呈现了以手指月的姿势。
闲事,也即烦心之事。
关键在于是否能在任何环境中都找到通往风花雪月的境界之路。
春天有百花,夏天有凉风,秋天有明月,冬天有白雪,风、花、雪、月这些在不同时刻都能象征着令人心境豁达之意的事物,便是开悟的人能够保持淡定从容的绵绵无绝之力。
说白了就是:若心境豁达,淡定从容,不为琐事所扰,那每一天每一季都是好时节。
论童心说与佛中的“禅”【摘要】“童心说”在李贽思想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
“童心说”与佛家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
“童心说”与“心性本静”与佛家的本心“障”以及“众生平等”的关系反映了“童心说”与佛家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童心说;心性本静;本心李贽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兼取儒释道三家又著自我之色彩。
“童心说”在他思想学说中占核心地位。
仔细研究“童心说”后,发现它与佛教之间有着密切的渊源和联系。
一、“童心说”与“心性本静”李贽在《童心说》中写道:“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认为:童心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
李贽认为的初心,究其内涵就是一种空虚明净的本然状态,认为人之初的童心,没有经过教化,是一切的本真之心,洁白空明,无忧无虑,不受一切的世俗干扰。
李贽认为的“虚空明镜”与慧能师傅“心性本静”不谋而和。
李贽《答明因》中写到:“故凡说心说性者,皆是不知心性者也。
何以故?心性本来空也。
本来空,又安得有心更有性乎?……此真空实际之境界也,大涅磐之极乐也。
”李贽认为,心性本虚空,不需要人们用其他来解释、揣度。
慧能师傅在《金刚金》中说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
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不短,但见本原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
”可看出,慧能认为,人性最初之心是纯净的,与李贽认为的人之初的心是本真的,有相通之处的。
可见“童心说”与“人心本静”是有必然联系的。
《坛经》中的本心是一个反复被讨论的术语。
如:“惠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呈自本心。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味。
”这里“真”如本性是理解本心的关键,所谓真如,就是真心,也是本性,而慧能所说的本心,就是真如、真心。
禅的最高境界和禅宗的精髓是什么?2011-07-01 01:49:05|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你不再是你,我不再是我,心若止水,万物皆空。
禅就是心,心就是道,道就是自然,最高的境界就是没有境界的境界!人都有欲望,因欲望的引动长期熏习修炼成为习惯,也就是佛教讲的贪欲!好比一杯水在外界的接触下因缘相合杯子的水就开始摇晃不定!那么我们会认为是水在摇晃,那么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佛教讲颠倒我执就是这个意识!水不会自生摇晃,好比欲望并不是来自自心,而是外界的引动,只要驱除对欲望的执着,守戒行慢慢的通过戒定慧修善行安定内心,内心没有对立善恶是非的对立那么水就会自然恢复平静!与道自然合一也就是现在讲的天人合一,没有境界的境界,因为里外如一自然没有动摇的可能,更没有一个境界可寻因为这是最高的境界!我们会因为外界的欲望引动身心不得自在,为欲望而劳心动神,造成身心烦恼不和谐安定,计较善恶是非不能一心为善安定内心!那样本就是违反了道的自然,也是自然宇宙变化和谐的真实道理!那么要实践就要修善行处水柔居下随缘顺自然之道另身心自在与道相应!禅的最高境界---心如止水古人尤其是名人,向来盛行谈禅论道!因为,禅可以净化人之心灵,可以感悟人生之真谛!而谈禅的最境界就是-----心如止水。
心如止水,简言之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定力达到极高的境界,可以物我两忘,波澜不惊!苏东坡在瓜州任职时,住的地方与著名的金山寺只有一江之隔,金山寺主持是位得道高僧---佛印禅师,苏东坡经常与禅师谈禅论道,时间久了,俩人交往十分密切,感情也很深厚,可谓同道知已!苏东坡才高气傲,自以为参禅有得,他撰写了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诗中的八风是指人生中的毁誉讥讽等八种情景,他得意地派书童过江送与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看后便回信一封。
苏东坡看完禅师的信后便十分气愤,他满以为禅师会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万万没想到禅师的回信竞是带有悔辱性的“放屁”二字。
第28卷 第4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8 No.4 2019年4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Apr. 2019 文章编号:1008-8717(2019)04-0020-03浅论王阳明与禅宗的关系:以《传习录》为中心 张 贤 明(贵州师范学院马克思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摘 要:阳明学因时代关系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王阳明本人与佛教禅宗有过密切的接触。
从《传习录》记载看,其与禅师间交往,对佛教的评判,引导弟子的方式,对禅宗术语、意象的使用,都可证明禅宗对其有过重要影响。
关键词:王阳明;禅宗;《传习录》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识码:A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ngYangming and Zen: Centered on Chuang XiluZHANG Xian—ming(School of Marxism,Guizhou Education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18)Abstract:Wang Yangming’s idea is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Buddhism because of the times. Wang Yangming himself has had close contact with Zen Buddhism. From the records of the Book of Chuang Xilu, Wang Yangming can be proved that Zen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Zen Buddhism by its contacts with Zen masters, its judgment of Buddhism, the way of guiding disciples, and the use of imagery.Key words: Wang Yangming ;Zen; Chuang Xilu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18-11-10本文为贵州师范学院2013年度校级博士课题“佛教受生文献研究”的研究成果(13BS007)张贤明(1976-),男,安徽泗县人,贵州师范学院马克思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288华严与禅关系的历史考察伊岚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宗教学摘要:在佛教中,禅那是佛教普遍的修行手段,是“戒定慧”中“定”的基本方式。
华严则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佛教经典,或指此经中的哲学思想,抑或依此经建立的佛教宗派。
禅是“行”,华严是“知”,两者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不过若依华严最根本的意项“经典”说,经文倒是涉及禅那。
如《贤首品》谈到“海印三昧”与“华严三昧”,前者是佛所进入的可见到世界一切现象的禅定状态,后者指具有佛教的一切修行功德、具有从事一切修行能力的禅定状态。
这种联系在“知”的范围内,或者说在“应然”之中。
此外在汉传佛教的“实然”里,华严理论的典型代表在华严宗,禅集中体现在禅宗。
下面将中国佛教史依两宗成立为节点分为若干阶段,简单概括二者关系。
关键词:华严;禅;止观一、前华严宗时期的华严与禅在华严宗创立之前,华严经已被广泛研究,这是宗派形成的基础。
那时华严经的弘扬主要依托于上层义学僧人。
义学僧人,是当时佛教界的学院派学者,依靠上层支持进行义理探究。
具体过程中,因华严是内容非常丰富的经典,故一开始并未以一个整体而流传,而是地论师抽取华严中《十地》进行研究推广,《十地》独立流传;同时南方三论宗也推动了华严的弘扬。
同时又有一部分人崇奉信仰华严,向往莲华藏世界,并未做义理的探索。
华严研究的深化,为宗派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与组织准备。
在这一时期,华严与禅那的联系基于研究或修行华严的僧人与禅的联系,并根据佛教僧人的上层知识僧侣与下层苦行僧人两个阶层划分而分为两个不同类型。
首要的是下层苦行僧人与禅那的联系,他们是华严在下层推广的主力。
上层义学僧人的研究与听讲经活动影响一般只函盖上层。
“从北周南陈开始,《华严经》广泛流行于南北各地,不仅为义学沙门所重,也为众多下层僧人所接受,由此出现了华严学的多途发展。
在佛教界崇奉《华严》,并依经探讨义理、树立信仰、确定修行内容等实践的促动下,华严信仰也向社会各阶层普及深入。
持平常心·修生活禅——一角禅《生活·禅》画册文案序:《生活〃禅》一书作为“一角禅”产品包装配套,旨在通过倡导并诠释禅意生活,让以“一角禅”为载体的禅文化,从生命哲思的角度可上天,从生活方式的角度可落地。
第一章——缘在尘嚣甚上的当下,纷纷扰扰皆为乱象,熙熙攘攘都是浮云。
在漫漫的人生苦旅中,谁来帮我们摆脱物役,回归本真?第二章——觉●不可说,配图●看得透、想得开,放得下,忘得了,配图第三章——悟●不生气古时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
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
妇人气得跳脚大骂。
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
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
妇人终于沉默了。
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不生气了。
”妇人说。
“为什么?”“气也没有办法呀。
”“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
”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高僧笑道。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大师,什么是气?”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
妇人视之良久,顿悟。
叩谢而去。
何苦要气?气便是别人吐出而你却接到口里的那种东西,你吞下便会反胃,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蠢行。
夕阳如金,皎月如银,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尚且享受不尽,哪里还有时间去气呢?---------------------------------------------------------------------------------------------------------------------- ●平常心有个人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慧海答:“有。
禅茶文化的基本知识禅茶文化的根本学问:禅茶文化的根底内容禅茶文化的根底在于禅与茶在苦、静、凡、放方面的相通之处。
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供应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开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
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
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但凡构成人类存在的全部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到达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那么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协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尝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到达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
佛教也主静。
佛教坐禅时的五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根底。
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
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惫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制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挚友。
其三曰凡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次话一语中的。
茶道的本质的确是从微乎其微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妙和人生的哲理。
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殊强调放下。
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那么徒劳无益。
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
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
禅门开悟诗二百首(5)第三十六章法眼文益毫厘有差法眼一宗,由法眼文益建立,在五宗之中,最为晚出,他卒于周显德五年,已在五代之未矣。
法眼之禅学,于五宗之中,无特殊风格,他混同了禅与教,博取诸宗。
开悟经过:师(法眼)以玄机一发,杂务俱捐,振锡南游,抵福州长庆法会,虽缘心未息,而海众推之,寻更结侣,拟之湖外,既行,值天雨忽作,溪流暴涨,暂寓城本地藏院,因参琛和尚,琛问:上座何往?师曰:逦迤行脚去。
曰:行脚事作么生?师曰:不知。
曰:不知最亲切。
师豁然开悟。
“不知最亲切”,桂琛之意,认为不识不知,无思无虑,是体道了悟的最佳途径,法眼马上了悟,也是机缘凑合,豁然悟达。
其“毫厘有差” 公案,深有玄理:法眼问修山主: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只作么生会?修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师曰:与么道又争得?曰:某甲只与么,师兄作么生?师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修遂礼拜。
三祖信心铭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不爱僧,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 颂云:天童觉禅师秤头蝇坐便欹倾,万世权衡照不平。
斤两锱铢见端的,终归输我定星盘。
掩室开禅师一道如弦直,长安信已通。
万邦皆入贡,四海息狼烟。
法眼活动在南方的江浙地区,法缘在金陵,接引学人,多拈举公案话头,而能死蛇活弄,使人随机悟入,故能开宗立派。
然亦因无特殊建树,故入宋而先衰歇.第三十七章杨歧三脚驴临济分出黄龙与杨歧两支,后人比杨歧为马祖重来,因为他的三脚驴如“马驹” 的踏杀天下人,引起了很大的影响。
杨歧黄龙俱出石霜楚圆,其人俨然有临济诃佛骂祖的家风。
三脚驴的公案,风行一时:问如何是佛?师曰:三脚驴子弄蹄行。
曰:莫只这便是么?师曰:湖长老。
所谓三脚驴子,世俗无此物,应系“形相化” 的语言,大概是三脚比喻有、空、亦空亦有,全体大用,依此而行,因为杨歧主张空有一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繁兴大用,举步全真,即立名真,非离真而立;立处即真,者里须会,当处发生,随处解脱。
由自性妙体而大用繁兴,即此“全驴” 。
禅宗与中国文化精神--楼宇烈先生于1999年12月15日于北大讲座记录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为什么能和中国本土文化很好融合,并产生出极有生命力的宗派——禅宗呢?要弄清这一问题,先必须讲清楚禅宗的精神。
而要讲清楚禅宗的精神,又必须交待清楚禅宗和禅的关系。
禅是印度古代宗教中相当普遍的修行方法,不是佛教独有的,佛教只不过继承发展了这一方法。
佛教有很多修行法门,常称“八万四千法门”,禅修是最普通、最重要的修行法门之一。
禅常称定,要求修者保持头脑的专一、清净、安宁,通过这种专一可以发生智慧,故又称“静虑”、“思维修”。
修禅者在安静的意识状态下,发挥想象,思考人生的根本问题,对各种现象的本质进行观照,后来还发展为对西方极乐世界、净土的观想。
禅最后要达到一种认识现象本质的智慧,佛教称这种智慧为般若,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是平等的、无分别的智慧。
这种智慧在不同宗派里,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强调觉,有的强调悟。
总之,是通过定来发慧,禅或定只是达到慧的方法、途径、工具,不过也是不可缺少的。
佛教之根本可概括为戒、定、慧三学。
首先要守戒,在此基础上坐禅、入定,最后达到慧,即正确认识到现象世界是平等的、无差别的,因缘和合所成的,是假象、幻象,没有独立自性。
佛教各宗派都重视禅修,但各派之间对禅修的认识却不同。
禅宗强调的,不是一般的禅,是最上乘禅。
慧能在《坛经》中把禅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
小乘禅是“见闻转诵”,只知道念经,生吞活剥,不能很好地理解经文的意义。
中乘禅是“悟法解义”,能领悟佛法,把握佛法的意义,不过也只是对佛教表面意义的一种了解。
大乘禅是“依法修行”,能按照正法进行修行,很多大乘禅师都是这样做的。
最上乘禅则是“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
最上乘禅实质上是一种对佛教根本精神的全面把握,“万法尽通,万法具备”就是说明这一点。
再说“一切不染,离诸法相”。
一般修行求解脱的人,大多以分别见设想有一个彼岸、菩提、涅盘在那儿,因此就想求得菩提、涅盘,到彼岸去。
佛法与生活(梦参老和尚复旦大学演讲)诸位老师、诸位同学、诸位道友,大家好!祝各位吉祥!我与王雷泉教授认识是在1985年,到现在正好二十五年了。
那时我到南普陀去,从那时起有了这份因缘。
这次我到上海来,王教授让我与大家结个缘,讲的题目是“禅”——就这一个字。
我非常高兴,这是因为讲禅可以随意而说,无所限制。
修禅不外求参自己内心“禅”在佛门中即是“无言教诲”——离开语言,也离开文字。
禅直指我们的心地,这个心地法门无言说相、无有行为、不假言说而现前。
可是不说又怎样明了呢?语言文字所形容的“禅”都是虚妄的。
这就如我们以指指月,所印者月也,非指也。
关于“禅”,有非常简要的说明,就是将禅字分开:一个“示”字,一个“单”字,表示“极简单的开示”。
一个简单的动作,例如举起手指就可以说明“禅”。
这是因为禅离文字相,离言语相。
而用经书表达的是教义,不是禅。
因此,今天我借着“禅”给大家讲几个故事,用这些故事来表达禅。
让大家明白禅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行,直指内心。
先给大家讲一个很容易懂的故事。
宋代苏东坡很信仰佛教,他的前生是个和尚,因此他能了解他前世智慧的存在。
有一次,他去一所寺庙,看到了观世音菩萨的像,观世音菩萨手里拿着一个念珠。
他觉得很奇怪,就问他的道友佛印禅师:“观音菩萨拿念珠念谁呢?”佛印就讲:“观世音菩萨拿念珠念观世音菩萨啊。
”苏东坡不明白,就让佛印解释一下。
佛印禅师没有解释而让苏东坡自己去参。
于是两人接着逛庙。
逛完之后,苏东坡告诉佛印:“不用你解释了,我明白了。
”佛印就问:“你明白什么了?”苏东坡回答:“求人不如求己。
”求人不如求己就叫做“禅”。
因为它离开了语言文字,需要自己的思维与开悟。
佛弟子常常念咒、诵经、礼拜,其实求的是自己。
学禅的人一定要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的心、佛与诸众生都可以归结为我们的心。
所以禅才能离开文字语言。
在唐武宗灭佛的时候,经书大量地被烧毁了,很多出家人逃到了深山之中。
因为没有经书可以修习,所以只能够修唯心法门——禅。
双头佛的禅说舞蹈故事(最新版3篇)篇1 目录1.双头佛的来历与意义2.禅说舞蹈的起源和发展3.双头佛禅说舞蹈的故事内容4.故事的启示和影响篇1正文双头佛,又称双面佛,源于印度教和佛教的神祇形象。
在佛教中,双头佛象征着慈悲与智慧,代表着善与恶、阴与阳、生死与涅槃的统一。
这种形象在我国的佛教艺术中尤为常见,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禅说舞蹈,起源于古代印度的佛教,是一种以佛教禅宗思想为基础,通过舞蹈形式来表现内心禅境的艺术。
它将舞蹈、音乐、禅宗思想融为一体,使舞者在舞蹈中达到身心合一的境地,观者在欣赏中得以感受到禅意。
这种艺术形式在唐代传入我国,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说舞蹈。
在双头佛禅说舞蹈的故事中,描述了一位舞者通过双头佛的启示,领悟到禅宗真谛的过程。
故事讲述了舞者在双头佛前跳舞,祈求得到禅意。
在舞者忘我地舞动之际,双头佛显现在她面前,告诉她:“你已在舞蹈中悟得禅意,从此不必再求。
”舞者恍然大悟,从此将舞蹈视为修行,致力于用舞蹈传达禅宗的精神。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禅意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艺术之中。
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便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禅意。
双头佛禅说舞蹈的故事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禅宗舞蹈的魅力,还使我们认识到禅意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双头佛禅说舞蹈的故事在我国影响深远,许多舞者和艺术家都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将禅宗思想融入到艺术创作中。
这不仅丰富了我国的舞蹈艺术,还使得禅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篇2 目录1.引言:双头佛的禅说舞蹈故事的背景介绍2.双头佛的禅说: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3.舞蹈故事的寓意:人生如戏,全靠演技4.结论:从双头佛的禅说舞蹈故事中得到的启示篇2正文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佛教故事一直是人们传颂的智慧宝库。
今天,我们要谈论的是一则双头佛的禅说舞蹈故事,它带给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那时,有一位高僧,他有两个弟子,这两个弟子各有所长,一个善于禅修,一个善于舞蹈。
案例剖析INTERNA TIONAL COMMUNICA TIONS《禅门七日》:向世界传播中国禅文化的智慧2018年7月6日,在美国举行的好莱坞洛杉矶电影节上,来自中国蓝海集团与中版昆仑传媒制作的纪录片《禅门七日》获得最佳纪录片奖。
该片是为数不多的在美国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纪录片,也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的影视作品被西方主流社会的一次认可。
一时间,《禅门七日》获奖的消息被200多家国际媒体报道,其中包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彭博电视台、欧洲新闻台、美联社、彭博社、全美广播公司(NBC )、美国福克斯广播公司(Fox )、美国广播公司(ABC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等西方主流媒体。
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智慧对西方民众解决现代生活烦恼的启发,以及普通中国人的现实生活题材是这部片子获奖的主要原因。
另外,影片讲故事的手法和技巧也得到了美国专业影评人的认可。
那么,《禅门七日》为何能够获奖?这部影片带给我们什么启迪?我们走访了《禅门七日》总导演兼制片人诸葛虹云(蓝海集团总裁)以及执行编导张超,从各个角度来探讨这部纪录片获得认可的原因。
一、选题立意:饱含中国智慧的“禅文化”能够解决普通现代民众的现实问题《禅门七日》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活禅”的故事。
在河北的一个禅寺里,23年来,每到夏天,数百名青年学生从世界各地汇聚到这里,进行为期七天的禅修训练。
他们都是年轻人,面临各种各样的人生困惑,希望能够通过禅修找到自己人生的答案。
纪录片选取了五名大学生的故事:英国硕士小L 面临在回国工作和女朋友之间进行选择;学习精算的女博士小X 看上去拥有事业和爱情都完美的人生,但仍然不知道每天埋头在数据堆里搞研究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情窦初开的女硕士小S 面临着在爱情和亲情之间做出选择,因为妈妈不接受她的现任男友;小Y 面临着和父亲多年的矛盾和冲突,“连吃个饭都要躲着他”;小M 不明白母亲每日拜佛念经究竟有什么意义,希望能到禅寺来找到答案。
禅与诗“禅”最早生于古印度,是印度人古代所发明的一种修行方法,汉字“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
所谓“禅那”就是静虑的意思,即精神集中、排除一切杂念以求得内心的安宁。
其实所谓修行,最先想到的就是僧人打坐,即“坐禅”。
佛教发源于印度,所以很好的继承了古印度的修行方式,作为一种超离内心痛苦、达到精神解脱的方法。
这时候很容易联想到苦行僧,一个人踏上旅途,或在深山里面孤苦的生活,脱离凡世的牵扯,达到“忘我无我”的程度,甚至有些人痛苦鞭笞自己强迫自己带上各种折磨人的刑具,为挣脱自己的欲念。
佛家有七戒:贪,嗔,痴,杀,色,荤,诳语。
圣经中有七宗罪:骄傲,贪婪,色欲,愤怒,饕餮,妒忌,懒惰。
人性本恶,人的欲望里面包含了太多人生的生离死别,喜怒哀乐,古今中外都不曾例外。
佛教认为,宇宙的终极真相是“空”,“空”就是“无限”或者“绝对”,我们最熟悉的一句多半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等境界可不是一般凡人能达到的。
何为色?上天有好生之德,让世人有繁衍的通道.而佛家却要戒色,如果世人全戒色那佛是否为无德?在世者想不通,思不透,出世者知为戒淫邪,甘愿受戒。
作为世界上无数的凡人之一的我,也曾思考,也曾深虑,不过相信我是无法达到那种神人的境界了,七戒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习惯就好。
中国的诗有很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在中国古人看来,诗的职能根本不是摹仿外部世界,而是传达人们的内心感受,即“诗言志”。
内在感情是个很奇妙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透过视觉我们知道桃花是粉红色的,树叶是绿色的,但是我们看不到悲伤的颜色,也不能知晓幸福的形状。
我们所有的感情都来源于心上,却无法具体描述,唐僧寒山诗中说“禅心”:“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感情亦如此。
可见“禅”与“诗”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说:“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就是对语言不能很好的表达情感的抱憾。
虽然有一系列形容感情的词,“忧伤”、“欢乐”、“愤怒”等等,但是这些词就真的能够表达你的感受吗?真的就能够把你内心的悸动全部完完整整的体现出来吗?我们祖先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原始的方法就是咏歌,也就是说,不是把话平淡的说出来,而是把它叹出来、唱出来。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刚开始,我对禅,中国禅、禅定,正定之间也是分不太清楚。
后来为解除心中的烦闷不断探索佛法,看到了耕云先生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这篇讲话。
分享给大家。
禅的特质首先我要感謝方立天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有這麼寶貴的時機來就教於各位。
談到禪,的確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風」,你找不到一點縫隙可以鑽進去。
禪是很難入的,入了禪就得大解脫。
禪也的確像壁立萬仞,無徑可攀、無門可入。
一、禪超越了宗教禪是宗教嗎?禪不是宗教,禪超越了宗教。
因為丹霞天然禪師冬天烤火,把佛像劈了當柴火燒。
有人問趙州禪師:「佛是什麼?」答:「佛是老臊胡--是洋鬼子。
」有人問雲門:「佛剛生出來,周圍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什麼意思?」雲門說:「我若看見了,一棍子打死餵狗吃。
」這哪裏像宗教呢?所以說禪超越了宗教。
禪不是宗教嗎?但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裏面的確記載著:「佛在靈山會上,手拈著一朵金色花朵,不言語〈不說話〉,百萬人天俱皆罔措。
」大家都不知道「佛拿著花不講話」是什麼意思。
只有金色頭陀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心領神會。
然後在百子塔前,佛分一半的座位給迦葉坐,然後告訴他:「你以後傳承禪宗」,並且指定阿難副二--阿難尊者協助他辦理這件事。
所以禪的特點就是「超」,既是宗教又超越了宗教,因此,禪是一種「不一般」的宗教。
一般的宗教都不是這樣的。
禪的「不一般」,就是說它打破偶像、沒有崇拜,它說一切眾生與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樣。
只要向佛學習、向佛看齊,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麼。
既然如此,那麼「眾生與佛平等」,口號是如此,但是禪所表現的並不如此。
怎麼「並不如此」呢?眾生,誰也沒有說誰要把誰打死餵狗吃,誰也沒有說把誰的像燒掉,但是對佛「特別優待」--燒他的像、要打死他餵狗。
可以說對佛不但不崇拜,表面上看起來還有一點兒糟蹋佛,這就是禪宗的特色。
禪宗不唸一切經典,不規定的規定--不唸經。
禪宗不但不唸經,而且誰若在禪堂唸了一聲阿彌陀佛,就罰他挑水三擔來洗禪堂。
說你這一句佛號,把我的禪堂給唸髒了,所以要罰你挑水三擔把禪堂洗一下。
大家都知道,禪實在是超宗教的。
禪對宇宙萬物的形成,不同意創造說,它說無造者,無造物。
在邏輯上,禪也不同意這是神造的世界。
因此禪是典型的無神論。
禪既然是無神論,為什麼又承認宗教?禪是既宗教而又超宗教;它既寫實而又昇華了問題;它的藝術既具象而又抽象;它既存在而又超越。
所以禪就充分表達了「平等」的精神,宇宙平等,一切理、一切事平等。
誠如剛才方立天教授所說的「禪是直覺」,六祖也說:「直心是道場。
」但是禪的要求,直覺要經過訓練;不經過訓練,這個直覺往往沒有用。
各位如果不笑話我,我坦白說,我現在跟各位說話都是靠直覺,我沒有分別心;我若有分別心,那我說的話一文不值,浪費各位的時間。
方立天教授講的「直覺」,六祖開示過:「直心是道場」,反分別、不分別的心,就是直覺。
所以方立天教授一說到:「禪是直覺」,我感到非常歡喜、非常高興,遇到知音了。
禪是反分別心的,「不分別」你怎麼知道一切事物的真相?但是它靠「不分別」而能洞察表裏精粗,毫無遺漏,這是禪的特色之一。
二、宗教的種類一般的宗教有很多種:第一是理性的宗教:如佛陀時代的婆羅門研究吠陀經與奧義書;現在的哲學家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理……,這跟真正的禪沒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因為理性的宗教流於冷漠,它不是大眾化的,也不能在血肉的現實生活裏生根。
第二是感情的宗教:什麼是感情的宗教?「信」即得救,盼望人愛祂。
把「信」看成是足夠和必須的條件。
只要「信」就得救了。
感情的宗教,它的好處,可以使人的心靈得到暫時的慰藉,它的缺點,盲目、固執、著相。
過去的宗教戰爭都是感情的宗教引起的,如果沒有感情的執著,就沒有宗教的戰爭。
第三是肉體的宗教:專在肉體上下功夫,這種修煉方式很多,為了避免「瓜田李下」,不舉例了。
肉體宗教的好處,可以鍛鍊人的意志力;它的缺點便是對肉體的執著,而「我執」便是解脫的最大障礙。
佛法講「斷惑」,說對於一切存在、一切事實、所有的問題都不會有疑惑,如佛的名號「如來、應供、正遍知」,什麼都知道,沒有不知道的。
你若修煉肉體,做不到這一點,而且有了問題就不灑脫、不自由,你就被拘束了。
所以肉體的宗教,不是我們所需要的。
第四是拜物的宗教:河北有人拜五大家--胡、黃、灰、白、柳;原始民族拜蛇;印度人拜牛;日本有人拜生殖器……;這都太離譜了。
像這些宗教,我們把它列在最後面。
它連理智、感情宗教都望塵莫及。
這是原始宗教、原始人的信仰,這反映出沒有文化、沒有自尊、沒有自我、自我否定,根本毫無價值。
因此,說「禪」不是宗教,那是肯定的。
如果說禪是宗教,那它又是哪一種宗教呢?它是生活的宗教。
何以見得禪是生活的宗教呢?龐蘊居士說:「神通並妙用」,這如何顯示呢?下一句說:「運水與搬柴」,挑水和搬柴就是神通,除此之外不找神通。
三、禪必須落實在生活裏我們了解,中國禪宗的目標,原本是要在現實的生活裏紮根的,但是,禪的表現太奇特了,一直不能紮根,就變成了士大夫跟深山古剎高僧們的專利品,你、我大家沒份。
為什麼呢?如果說有邏輯可尋的,那麼我們就會去推理。
比如說「什麼是佛?」「麻三斤」。
麻三斤跟佛有什麼關連?「什麼是佛?」「乾屎橛!」。
乾屎橛跟佛有什麼關連?這是沒法理解的。
那麼,各位若問我:「你理解不理解?」我若不理解的話,我不敢出來弘揚禪。
那別人問我,我卻瞪眼又該怎麼辦?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是理解」,是從直觀、直覺而來。
中國的禪,它是個幽默的化身,種種的一切都講求幽默,如果幽默感不夠的話,就不行。
比方我們大家都知道禪宗的兩位大德,一個是德山的「棒」,你問話,話還沒有說一半,他的棍子已經打到頭上去了〈當頭棒喝〉;第二個是臨濟的「喝」,臨濟的祖庭、發源地就是在我們河北,而且我們河北今天來講就是禪宗的故鄉,這句話怎麼講呢?因為現在的禪宗是「臨濟兒孫遍天下」,都是臨濟宗的,其他的如日本有曹洞宗,傳到台灣、傳到大陸的都很少,而且不太受禪宗的重視。
因為六祖與弟子都反對打坐的。
六祖說:「生來坐不臥」--你活著的時候,固然可以打坐;「死去臥不坐」--你死了還是要躺著。
「一具臭皮囊,給誰立功課」--人追求解脫,你執著非坐不可,那是不解脫更加不解脫--本來不解脫,再加根繩子,所以六祖不贊成打坐。
六祖的大弟子南嶽大師,他也反對打坐。
南宗沒有打坐的,只有曹洞宗打坐,它的口號:「只管打坐」。
打坐有什麼好處呢?打坐可以強身、可以使人心平氣和、可以打通氣脈等,有很多好處,但那不是禪!禪所追求的不是這個,而是追求人生的徹底解脫,所以禪宗反對打坐。
我們了解:禪是一種生活的宗教,它也不打坐,你昨天怎麼過,今天還是怎麼過;以濟公活佛作典型來看,就禪來講,你能吃的,我也能吃;你敢吃,我就敢吃。
出家人為什麼還是吃素呢?那是「北傳宗教」留下來的。
北傳宗教吃素的著眼點並不是說吃葷有什麼罪,但是他們口頭上說:「吃葷是有罪的,你吃豬,下輩子就變豬。
」佛教研究院有個小和尚寫一篇文章說:「我下輩子還想做人,乾脆我吃人肉好了!」這雖然是個笑話,但給我們很多啟發。
雖然我不是專攻佛教史考據的,但是我也略懂一二。
因為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他說法三十年以後才開始說戒,原來沒有戒律。
而佛陀本身也是百無禁忌,化緣化到什麼,就吃什麼。
金剛經上不是講嗎?「爾時」--這個時候,「世尊食時」--到了吃飯的時候了;世尊是很講禮貌的,「著衣持缽」--在房內他也穿衣服,出去再穿外出服,拿著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一家、一家地要飯,一家都不漏;「乞已」--要飯要完了;「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由金剛經的這一段可知,佛不問你家有沒有葷的,你有沒有專程給我做素菜?或缽有沒有洗乾淨?佛陀不計較這些,修心不修口,所以吃什麼不頂重要。
「吃什麼」,對於禪宗來說一向不頂重要。
四、禪宗的悟是無字天書而禪宗的開悟有沒有呢?確實是有的。
悟是什麼?有人打坐以後,很興奮地站起來說:「我悟了」,到處嚷嚷:「我悟了,你們大家來,我告訴你們」,然後發表一篇論文,這簡直荒謬絕倫。
那個絕對不是禪宗的真悟!禪宗悟的是「無字天書」,有一個字就不叫悟,無一個字也不叫悟。
因為法是圓滿的,是無欠無餘,既不缺少又不嫌多,恰到好處的。
禪這麼好,我為什麼不把過去的禪拿來弘揚,又提倡安祥禪呢?你要知道,過去的禪確實是沒有人懂的。
譬如德山禪師,他很驕傲,專門研究金剛經,他是四川人。
他聽說江西法席很盛,龍潭崇信禪師聲望很高,他不服氣。
他說:「修行人千劫學佛的威儀,萬劫學佛的細行,都不能成佛,你這些南方魔子說什麼見性頓悟就能成佛?我不信。
」於是挑著一擔金剛經的註解青龍疏鈔,由四川出劍閣到了湖南,他去找龍潭,盛氣凌人,信心十足。
半路上肚子餓了,想買個點心,看到一個老太太賣點心。
他說:「老太太,我買個點心。
」老太太問:「你擔的是什麼東西?」他說:「是青龍疏鈔。
」老太太說:「我有一問,你若是答對了,我就賣給你;你若答不對,你到別處去買。
」老太太說:「金剛經上『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點哪個心?」這下子把德山問愣了!真的,「我點哪個心?」這老太太說:「你既然答不出來,你到別處去買。
」這德山的氣焰就挫了一大半。
你說這裏面有什麼道理?這老太太幽他一默、「將他一軍」,他就傻眼了。
德山是不錯,他對佛教的義理、學問很有研究,但是幽默感不夠。
等德山到了龍潭,周圍轉了一下,說:「來到龍潭,潭也不見,龍也不現。
」龍潭崇信禪師說:「你真正到了龍潭了。
」他又不知道怎麼說。
德山到了龍潭以後,他就心服了,每天侍奉龍潭崇信禪師。
有一天侍奉崇信禪師到了深夜,崇信禪師說:「夜深了,你該回去休息了。
」他說:「外面太黑。
」崇信禪師就點了個紙捻子給他,他剛要去接的時候,就被崇信禪師吹滅了,德山當場大悟。
他悟了什麼呢?你打死他,他也不說,你也不知道。
你要從這個地方找訊息,這個是大麻煩。
這個除了直覺,沒有用。
你想得愈多,離主題愈遠,你想用這種方法接引現代人,根本行不通。
過去參話頭,參個十年、八年的大有人在。
一個葛藤扯不完,皓首窮經,頭髮白了,一輩子研究經典沒有開悟的人大有人在。
五、禪可以變化氣質、轉凡成聖現在是工業社會,西方人說:「時間就是金錢。
」柏克萊說:「時間就是生命」,浪費了時間,就是浪費了生命。
現在如果還是沿用以前的方法,能接引誰呢?所以,有一個老禪師說:「我若一向舉揚宗乘--我一向按規矩,把禪宗的法拿出來說;法堂前草深三尺--這表示人家不來了。
」禪宗是這麼銅牆鐵壁,高不可攀,高不可仰,而且高踞大雄峰頂,呵佛罵祖--坐在山巔上,佛也罵,祖也罵,只有我最大,這種人叫人怎麼能接近?在這個情況之下,實在很討人嫌。
但是,你想變化氣質、轉凡成聖,非「禪」不可。
離開禪,這幾幾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