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葛秀梅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重点)

(二)、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工具:

讨论合作法,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春天到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鲜花、充满美丽,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红杏枝头春意闹”等,而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我们今天就通过郁达夫的笔来领略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二)、解题:故都的秋

1、提问:“故都”指何处?

明确:“故都”是指北平。

2、默读课题,体会其中包蕴的情感。

明确:课文的题目饱含着作者对北平深深的眷恋之情。

所以,“故都”①指明描写的地点

②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

“故都”与“秋”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3、提问:作者深深眷恋着的故都的秋具有哪些特点?作者运用什么手段来表现

的?

明确: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通过写景来表现。

讲解:这是一篇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的散文。“情”和“景”的关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三)、通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蕴。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

现代作家,散文家。

早年经历:曾留学日本,回国后,为了生计四处辗转。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社会现实: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下。

人生经历: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思想状态: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寂寥的生活。

3、小结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四)、梳理文章思路

1、从题目可以看出,文章着重写故都的秋景,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写景段落。

第一部分(1—2)写感受,抒发向往之情(总)

第二部分(3—11)描绘故都的秋景(分)

第三部分(12—14)总结全文,表达眷恋之情(总)

2、分析1、2自然段,完成表格

那本文其他地方还用了这样的手法吗?(最后一部分13-14自然段)

3、分析13-14自然段,上面提到其也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但是否全部相同,谁来分析一下?

不同之处:与前文呼应,运用形象的比喻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本体: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 相似点:秋味

通过对比、比喻,突现了北国之秋的可爱、可恋,此描述可以说是不惜笔墨的。作者深爱着故都的秋,他甚至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来留住秋的身影,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作者心中对秋的深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1、请同学们为五幅秋景图拟定一个恰当的小标题,并在文中划出五幅秋景图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物?

明确: 秋景图 主要景物

小院秋色 牵牛花

秋槐落蕊 落蕊

秋蝉残声 蝉鸣

秋雨话凉 秋雨 斜阳

清秋佳果 秋枣

2、下面先请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秋色

青天(碧绿) 蓝朵(蓝色)

秋草(枯黄)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秋声

有鸽声(飞声) 蝉声

雨声 人声

三、探究讨论:

1、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2、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

喻体 {

黄酒 之与 白干 不烈

稀饭 之与 馍馍 不浓 鲈鱼 之与 大蟹 寡味 黄犬 之与 骆驼 少形

的感受?

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3、故都的各种秋声交杂在一起是突出故都秋的喧闹,还是宁静?

明确: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达到了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4、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

感受?

明确:孤独、痛苦。

5、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

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6、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

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明确: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

①作者的人生经历。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

后来又经历过两次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

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

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

②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

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

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

感受。

四、小结

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

个人心情,自然的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紧扣“清、

静、悲凉”落笔,精心选景,作者不写鲜艳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

园,而是选择蓝色的牵牛花、无声的槐树落蕊、衰弱的秋蝉的残声和悠长的秋雨,

构成了一幅美丽而落寞的风景画。它的美丽自不可言。而它的落寞是因为文章让

读者看到了冷清的秋色,听到的是寂寞的秋声。而这冷静的秋色和寂寞的秋声则

浓缩到“清、静、悲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