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效果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01.50 KB
- 文档页数:9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短视频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其独特魅力,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本文旨在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短视频进行研究,分析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传播策略、受众接受度以及影响效果。
通过对传统文化短视频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文章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述跨文化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内涵与特点;分析传统文化短视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策略与实践,探讨其如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再次,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考察受众对传统文化短视频的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总结传统文化短视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成效与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展望。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研究,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推动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交流与发展。
二、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已成为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形式。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通过短视频这一特定媒介所呈现出的特点、挑战与机遇。
理论框架方面,本研究以跨文化传播理论为基础,结合媒介理论、文化认同理论等,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跨文化传播理论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信息传播的过程与效果,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媒介理论则关注短视频作为一种媒介形式,在信息传播中的特殊作用与影响。
文化认同理论则着重探讨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如何被认同与接受,为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短视频中的传播效果提供了重要视角。
文献综述方面,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发现目前关于跨文化传播与短视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跨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探讨了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原则与方法;二是短视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研究,分析了短视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与挑战;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研究,重点关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策略与效果。
新闻传播中的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研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研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热点话题。
这一领域的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的差异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流动等现象,以促进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的有效实施。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兴起源于对文化差异对信息传播所产生的影响的认识。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认知方式,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信息的误解、失真甚至冲突。
跨文化传播研究试图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来解决这种传播中的问题。
在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国际传播研究进一步拓展了研究范围,关注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信息传播。
国际传播研究追求全球视野下的传播模式和规律,探究全球舞台上信息传播的格局和趋势。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传播研究对于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跨国媒体效应的研究。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到地理限制和国家边界的束缚。
媒体的跨国运营和内容的跨文化传播成为现实,这对于各国传媒机构和个体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跨国媒体效应的研究探讨了媒体对于接收国公众观念、价值观念和认知方式的影响,并从中找到媒体语言和策略的有效调整方法。
此外,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研究还关注国际传播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各国和地区的传媒环境、媒体监管政策以及媒体产业的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于跨文化与国际传播起着重要影响。
政治因素涉及政府的意识形态和传媒管控措施,经济因素涉及媒体市场和产业的发展情况,文化因素涉及媒体内容的传播和接受的文化特征。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国际传播的格局和特点。
另外,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研究还需要注重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对传播方式和传媒格局的影响。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式和速度,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和机会。
但是,在跨文化和国际传播中,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可靠性等问题也凸显出来。
文化形象分析——宫崎骏动画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摘要: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动画作品因其宽泛的题材、唯美的画风、精湛的技术以及赋予作品反思的文化精神而在全世界风靡。
其巧妙传播日本本土文化的手法、和平化的跨文化传播道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以此,对比中国本土动画在跨文化传播上的弱势,笔者试图研究宫崎骏动画的跨文化传播。
本文首先分析了宫崎骏动画作品中的传播符号,包括视觉语言符号和听觉语言符号,并概括分析了宫崎骏动画的三个文化特征: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融会贯通外来文化以及泛世界的人类共同文化,之后,总结概括了动画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成功的困难和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动画的跨文化传播方式提出建议。
关键词:符号,文化形象,跨文化传播,宫崎骏,动画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image symbol——Stud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Hayao Miyazaki animationAbstract: Japanese animation master Hayao Miyazaki's animation works from the cultural spirit of the broad themes, aesthetic style, exquisite technology and give his works reflect popular around the world. Its clever dissemination of Japanese cultu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ath of peaceful of worthy of our reference and study. In this regar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munication symbols in Hayao Miyazaki animation works, including visual language and auditory language symbols, and generalizes thre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Hayao Miyazaki Animation: distinctive national culture, foreign culture and the world into common human culture, finally, summarized the animation has difficulties and success factor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Chinese animati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Symbol, cultu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yao Miyazaki, animation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前的文化交流愈来愈频繁,跨国家的文化交流不仅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也能够使弱国在借鉴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拉近与强国之间的差距。
汉语言文学的跨文化传播探讨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跨文化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汉语言文学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情感,还蕴含着独特的智慧和审美观念。
通过跨文化传播,汉语言文学能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一、汉语言文学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汉语言文学的跨文化传播有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文学则是语言的艺术结晶。
当世界各国的人们接触和了解汉语言文学时,他们能够深入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从而对中国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尊重。
它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但通过文学作品的交流,可以打破文化的隔阂,让人们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增进彼此的友谊。
同时,跨文化传播也为汉语言文学自身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汉语言文学能够吸收新的元素和理念,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跨文化传播的现状目前,汉语言文学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建立,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阅读中国的文学作品。
然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语言障碍是一个重要问题,汉语的语法、词汇和发音对于非母语者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汉语言文学的传播范围。
文化差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存在差异,一些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作品可能难以被外国读者完全理解和欣赏。
此外,传播渠道相对单一也是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互联网的发展为传播提供了便利,但在内容和形式上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优化。
三、促进汉语言文学跨文化传播的策略为了更好地推动汉语言文学的跨文化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加强汉语教育是基础。
优化汉语教学方法,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和文化背景的教材,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让更多的人能够熟练掌握汉语这一工具。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旅游外宣翻译研究1.丰富文化交流2.促进国际合作旅游外宣不仅可以促进文化交流,还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合作。
在这方面,翻译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翻译将各国旅游资源、投资环境等信息传达给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推动全球化进程。
3.弘扬民族文化旅游外宣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推广手段,可以向世界展示各国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而翻译则可以将这些文化元素传达给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观众,从而推动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和谐与发展。
1.语言障碍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差异是旅游外宣翻译面临的首要问题和挑战。
在翻译旅游外宣时,翻译人员需要面对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观众,必须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词汇用语,以保证信息的准确传达。
2.文化差异除了语言上的差异外,不同国家之间还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
在翻译旅游外宣时,翻译人员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避免在翻译过程中产生文化歧视或误解,从而影响信息的传达效果。
3.营销策略旅游外宣通常具有一定的营销和宣传性质,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同时考虑如何传达促销信息和如何保持信息的准确性,这需要翻译人员具有一定的营销意识和翻译技巧。
4.信息真实性在翻译旅游外宣过程中,翻译人员必须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夸大或歪曲事实,以免给观众带来误解或产生负面影响。
1.加强翻译人员的专业素养翻译人员在从事旅游外宣翻译工作时,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熟练掌握多种语言的翻译技巧,并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应对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观众需求。
2.注重营销策略与翻译技巧的结合3.定制化翻译方案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需求,翻译人员需要制定定制化的翻译方案,根据目标受众的语言和文化特点,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以确保翻译效果最大化。
4.加强翻译质量管理在旅游外宣翻译过程中,需要加强翻译质量管理,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翻译管理体系,确保翻译质量和效果,避免因翻译质量问题而影响信息的传达效果。
跨文化传播中的语言与符号研究跨文化传播中的语言与符号研究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剧,跨文化传播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这个背景下,研究语言与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语言和符号两个方面探讨跨文化传播中的研究进展,分析其中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启示。
希望通过这些研究,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和效率,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第一部分:语言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语言被认为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对于跨文化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础工具,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对话交流。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语义,这就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挑战。
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语言的差异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准确或失真,甚至造成沟通的障碍。
因此,研究语言差异和语言习惯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课题之一。
其次,语言还承载着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人们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个性。
在跨文化传播中,了解和尊重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从而加深相互的理解和合作。
因此,研究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也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第二部分: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符号是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表现形式,对于跨文化传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符号是人们理解和识别文化的重要手段。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符号和象征体系,人们通过符号来识别和理解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
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理解对方文化中的符号和象征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消除误解和冲突,促进相互理解和融合。
其次,符号也可以通过跨文化传播来传递和推动文化的变革。
通过符号的传播,人们可以介绍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创新理念,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例如,电影、音乐、艺术等符号艺术品的跨文化传播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其他文化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标准,促进文化创新和交流。
因此,研究跨文化传播中的符号传播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97685 电视电影论文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好莱坞电影作为全球电影市场的产业“大亨”,具备强大的影响力和冲击力。
而其在中国本土的电影受众中同样受到追捧,在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引领下尤甚。
因此,对好莱坞电影在中国产生的热烈反应进行思考,寻找解决本国电影的出路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对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概况,其在传播过程中的几个关键因素以及跨文化传播的意义之所在进行研究,通过探究电影媒介的传播属性,在两国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寻求交流与融合。
一、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和表述形式为我们所熟知,而好莱坞电影的兴起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电影市场不断产业化,好莱坞电影在中国传播的力度以及被接受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成为好莱坞电影的消费大国。
好莱坞电影在内地占有如此的高分值比重,其多元化的取材是它在“电影场”攻城略地的关键之所在。
美国的移民文化决定了其开放自由的思想风气,并在影片中呈现出来。
在电影题材的广度上可谓是无人能及,历史、现实、科幻、梦境、史前、未来等不拘一格的创意形式都有所体现。
除了不同类型的影片之外,好莱坞电影也更多的开始直观地呈现出异国的自然人文景观元素。
中国传统的功夫、历史人物(如动画影片《花木兰》)、中国的自然景观等一再出现在电影中,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构成元素。
(如影片《阿凡达》)。
中美之间这种文化元素的融合更为好莱坞电影行销全球注入新的血液。
好莱坞电影能够在中国乃至全球电影市场取得优势的另一因素是人性观照的体现。
随着人们逐渐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原始的自然风光,质朴善良的人性成为人们渴望憩息的精神园地。
从《阿甘正传》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影片中个人通过不断奋斗得到成功的故事情节,感人的故事性和人情味,都能拨动大多数人的感情之弦,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同。
在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内心情感却越来越匮乏的今天,关注人性不仅使美国赢得高票房,也是其在中国占有“位高权重”地位的重要支点。
中国城市形象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形象在国际传播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这些城市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在跨文化交流中,中国城市形象的传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信息不对称、文化差异等。
研究中国城市形象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中国城市形象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有助于提升中国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制定有效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可以更好地展示中国城市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投资者和人才,从而提升中国城市的国际地位。
研究中国城市形象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有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城市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研究城市形象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可以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这将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研究中国城市形象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市场中,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对于其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跨文化传播策略,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从而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研究中国城市形象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而跨文化传播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通过研究跨文化传播策略,可以为中国文化产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重繁荣。
中国城市形象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城市形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的城市发展和文化特色。
中国城市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不仅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工作,还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底蕴。
色彩。
假设“文化就是交流”,那么人们可以肯定地说“交流是不平等的”,但文化可以通过“交流—对比—整合”的方式消除彼此间的交流障碍。
以此来讲,理想的跨文化传播就是跨越这一障碍进行无差别、无缝化的差异传播。
但文化本就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和差异性,传播方式稍有不当就会将传播行为转变为单向的、硬性的灌输,会对本土文化造成毁灭性的冲击。
萨义德明确指出,人们不应该自我欺骗式地认为和谐世界已初具雏形,坚持认为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很有市场,显然是不诚实的思想。
假装认为和谐的世界模式已经建构起来,很容易会陷入历史终结论的思维泥淖无法自拔,最终引发“甜蜜的暴力”,就是在美好幻想的背后隐含各种矛盾和暴力。
因此,新时期的跨文化传播学研究,必须要跳出帝国主义讲,跨文化传播学要摒除以往传统的、封闭的理论思维方式,形成具有预测性、前瞻性的理论视野,要敢于打破常规,成为理论开拓的先锋者。
四、结语
跨文化传播学要打破传统的“自我—他者”二元对立关系框架,将研究对象转向“他者—社会—自然”的多元动态结构。
也就是说,要构建包容性强、维度多元、生态健康的跨文化身份认同。
同时,人们需要积极寻求用本土经验取代文化殖民、头脑帝国的可能性,也就是从文化帝国主义转向跨文化,建构大众化的知识结构。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在液态的世界中,跨文化传播学要寻求更多的“不可能性”,积极建构符合现代性建设要求的液态乌托邦的不可能性,确保跨文化传播学。
基于新媒体下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早在现代西方业出现前,跨传播就作为一种精神交往现象而存在了,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关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供大家阅读借鉴。
20世纪中叶,伴随全球化与媒介新技术的普遍应用,卫星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制造出“人体延伸”的景观,使得跨文化传播成为根植于人的物质生活生产与精神交往需要之中的历史现象。
总的来看,起源于西方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我们与他者如何交流的问题,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误解如何形成的问题以及交流如何跨越性别、国籍、种族、民族、语言与文化的鸿沟问题。
这些问题显然不只是意味着纯粹的学术兴趣,而是同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东方主义、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割据主义、性别主义、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群体间语言偏见等人类处境有着极其深刻而广泛的联系。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终极关怀是要实现文化融合,从而达致和谐的最高价值理念。
近年来,伴随新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跨文化传播研究出现了新的议题,如:探讨不同的价值观、传播模式和不同的语言对在线跨文化交流的支配与排斥作用;数字化世界是如何建立跨越文化边界的体验,建立全球虚拟团队;虚拟化身在网上合作情景中的作用和意义;新媒体与文化全球化之间的关系等。
可以说,数字新技术的采用使得世界视域内的跨文化传播研究面临全新的时代背景:全球信息传播技术突飞猛进、电子网络社区形成、全球和区域经济组织与跨国公司的作用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民族国家、信息技术对冲突的控制能力增强、大规模的移民、急速推进的城市化、网络技术和自然语言的结合、全球文化市场扩张、国际品牌的形象认同等各类现象交替显现,彼此渗透和扩散,共同交织成异彩纷呈、但又令人困惑的跨文化传播图景。
笔者采用文献研究方法,试图揭示新媒体与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理论脉络。
一、新媒体的界定、历史发展与权力格局新媒体特指数字新媒体,它们均采用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信息的技术,新媒体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跨文化传播的基本载体,而且,伴随数字技术的不断革命,新技术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态仍将动态发展。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及其对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一、本文概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传播日益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作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及其在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指导,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有效交流与理解。
本文将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进行概述,介绍其发展历程、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在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适用性,探讨其如何弥补传统传播研究的不足,以及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更好地揭示跨文化传播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本文将重点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在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文章将展示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解析新媒体文本、揭示文化符号意义、分析受众认知过程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文章还将关注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跨文化传播效果评估、传播策略优化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本文将总结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对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通过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在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评估和反思,文章将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展望,以期推动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概述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MDA)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旨在分析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如何与语言共同构建意义。
它突破了传统语言学以文本和语音为主的单一模态分析框架,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模态纳入研究视野,从而更全面、深入地揭示话语的意义生成和传播过程。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的核心在于强调话语的多元性和动态性。
它认为,话语不仅仅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还包括图像、声音、动作等非语言符号。
剧影月报影视窗摘要:在移动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的背景之下,纪录片作为客观记录人类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与外界沟通的软文化桥梁,是跨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文章从影像意义生成入手,以微纪录片《太阳照耀》为例,分析微纪录片在文化传播和发展中的独特优势,以微纪录片的去符号的原创真实性与人人参与的媒体广泛性为视角,探究微记录现实影像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关键词:微纪录片;《太阳照耀》;跨文化传播;真实性时至今日,从PGC(Professional Generate Content)到UGC (User Generate Content)影像视频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简单的文字图片表达不断演变为影像表达,这一变化既符合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主导的发展,更适合人们碎片化阅读观看的方式。
短视频逐渐走入观众的视线,凭借良好的发展空间迅速风靡各个年龄层。
微纪录片更是以记录社会生活的点滴片段,纪录时代生活和周边故事为契机,以点看面的真实感蓬勃发展起来。
经过近两三年的发展我们不得不承认微纪录片和传统纪录片一样是流动的历史、记录着真实、承载着文化。
微电影以简短的影像时间,记录着生活的模样,反映着最真实的现实,甚至可以再现历史的某一个片段和人物经历。
微纪录片切实的完成了文化传播效果。
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它身上具备了文化传播的三大类型要素:第一,是以媒介为中心(media-centric)。
第二,是以受众为中心(audience-centric)。
第三,以社会为中心(socio-centric)。
这也是从传播关系上最为关键的三方面。
详细而言,微纪录片以影像的流动性和及时性为基石,借助短视频时代迅速传播和便于制作和观看的媒介特点;秉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纪录者;以展现社会和人类文化真实为出发点,关注社会发展。
因此在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中,我们不能忽略微纪录片承担的文化传播使命,更需要从专业的学术角度运用影像学和传播学的内容对微电影进行分析。
本文选取微纪录片《太阳照耀》为分析对象,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当前的研究现状,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将回顾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起源,探讨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的快速发展。
我们将关注研究主题的演变,从最初的对外宣传、文化交流,到后来的跨文化交流、传播策略等。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研究方法的进步,包括量化研究、质性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的运用。
在现状分析部分,我们将重点关注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贡献,包括理论创新、实践应用等方面。
同时,我们也将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理论体系的不足等。
我们将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化跨文化传播研究,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通过本文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不断向前发展。
二、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史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深入发展的历程。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门逐渐打开,西方文化和传播理论开始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
在这个阶段,跨文化传播研究主要以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主,为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学者们开始更加关注跨文化传播的实践应用,探讨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与国际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新媒体跨文化传播效果影响因素与框架分析——以YouTube “李子柒”视频为例*李勇,陈晓婷,毛太田,黄格*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媒体中非遗的跨文化传播机理及活化应用研究”(项目编号:72074033)研究成果。
摘要文章基于框架理论、双路径模型,利用回归分析、文本挖掘等方法分析新媒体跨文化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及其框架,以YouTube “李子柒”账号视频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视频时长、文案语种均显著影响视频的传播深度、传播广度和传播参与度。
视频的高层次框架以乡村传统日常生活为主,以中华美食文化为故事化倾向,围绕衣食住用主题;中层次框架的叙事结构为完整的食物制作流程故事发展线和传承中国非遗文化;低层次框架主要通过非语言符号系统呈现中华传统美德、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淳朴、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敬畏。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框架理论新媒体YouTube引用本文格式李勇,陈晓婷,毛太田,等.新媒体跨文化传播效果影响因素与框架分析——以YouTube “李子柒”视频为例[J].图书馆论坛,2022,42(7):132-142.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Framework of New Media ’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ffect —Taking the “Li Ziqi ”Video on YouTube as an ExampleLI Yong ,CHEN Xiaoting ,MAO Taitian &HUANG GeAbstractBased on the framework theory and dual-path model ,this paper uses regression analysis ,text miningand other method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new media and itsframework ,and perform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YouTube video account of “Li Ziqi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length of video and the language of the copy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depth ,breadth ,and particip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video.The high-level framework of the video is based on traditional rural daily life ,with Chinese food culture as the story lines ,and centered on the theme of clothing ,food ,housing and daily necessities.The narrative structure at the middle-level frame is the complete food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low-level framework mainly present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the wisdomand simplicity of working people ,the concept of returning to original life ,the inheritance and aw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the nonverbal symbol system.Key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amework theory ;new media ;YouTube0前言在新媒体时代,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是建构中国国家形象、助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发力点。
参与式文化视野下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国产游戏《原神》为例◎唐 洁[摘要]文章从火爆海外的国产游戏《原神》入手,研究《原神》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参与式文化发挥的作用,探究利用参与式文化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为跨文化传播助力。
一是把握目标受众,构建社群联结。
通过草根群体及其关系联结,扩大文化传播范围。
二是以趣味吸引参与,以内涵增强黏性。
运用内容的趣味性、价值观和共情机制,提升文化传播价值。
三是线上联动线下,多渠道多形式叙事。
利用跨媒介的多渠道叙事,塑造和融入文化生活传播环境。
四是官方与国内外受众的主体多元参与。
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形成丰富的文化传播视角。
[关键词]参与式文化;跨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原神》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文化在海外迅速传播,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也为网络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升级体验,使自下而上的“草根”传播成为现实,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Sensor tower商店情报数据显示,自2020年9月 推出以来,米哈游《原神》移动端在App Store和Google Play中的总收入已经超过37亿美元,其中约70%的收入来自海外。
《原神》在海外市场广受欢迎,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此外,在由商务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公示的《2021—202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名单》中,米哈游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原神》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对《原神》在海外传播的肯定与支持。
因此,文章以国产游戏《原神》为参考样本,探究其出圈背后参与式文化的作用机制,以利用参与式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实现跨文化传播,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
一、理论与分析:《原神》出圈背后的参与式文化机制分析(一)参与者—Z世代、社群联结Z世代和互联网的形成与高速发展相吻合,其通过网络了解海外漫画、音乐、网剧、电子游戏,天然地进行跨文化习得和文化间转换[1],他们不以国别身份作为第一要素,而特别重视个体的偏好以及共同价值观的显现,主要活跃在个人感兴趣的社群,以兴趣为联结加入社群共同体、寻求个体身份认同[2]。
标题:学术研究中的跨文化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学术研究中的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理论框架、方法论以及实际应用。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跨文化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热门领域,为理解和解决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差异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本文将讨论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其在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并探索未来的研究趋势。
一、引言全球化使得人们跨越国界、语言和文化进行交流成为常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跨文化研究旨在理解和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行为的差异,以期促进跨文化理解和沟通,减少误解和冲突,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发展。
二、跨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跨文化研究通常基于文化差异理论、文化相对主义理论、文化适应理论等框架进行。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价值观、信仰和认知提供了基础。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复杂性。
三、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通常采用访谈、观察、民族志等方法,以深入了解个体和群体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定量研究则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对跨文化现象进行客观的测量和比较。
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优势,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跨文化现象。
四、跨文化研究的实际应用1.语言教学与语言习得:通过跨文化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得过程,从而为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供依据。
2.商务与国际关系:在商务和国际关系领域,跨文化研究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业决策和谈判风格,从而促进有效的国际合作。
3.医疗保健:在医疗保健领域,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提供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4.媒体与传播:在媒体和传播领域,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效果,为媒体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五、未来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研究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化视角下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全球化的浪潮为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跨文化传播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全球化视角出发,探讨跨文化传播策略的内涵、重要性、面临的挑战以及实现途径。
一、全球化视角下跨文化传播的内涵与重要性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相互联系和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传播不再局限于单一国家或地区,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跨文化传播的内涵包括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传递、价值观念的交流和文化产品的流通等。
1.1 跨文化传播的内涵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语言、符号、行为等方式进行的交流与沟通。
这种交流不仅限于表层的语言文字,更深入到价值观念、习俗等文化核心层面。
跨文化传播的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1.2 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首先,它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国际贸易和。
其次,跨文化传播能够增进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
再次,跨文化传播有助于丰富人类的文化多样性,促进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全球化视角下跨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虽然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2.1 文化差异的挑战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包括语言、、价值观、社会习俗等。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沟通障碍,增加跨文化传播的难度。
2.2 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全球化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是跨文化传播的一大挑战。
一些强势文化往往能够更广泛地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弱势文化则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2.3 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技术的发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不平衡,这影响了跨文化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技术落后,难以有效参与到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中。
2.4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同质化全球化进程中,一些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导致文化同质化现象的出现。
. . .. . . .. .专业 . . 跨文化传播效果研究 ---------华尔街英语西直门校区
华尔街英语(Wall Street Institute )是由文昊博士(外语语言学博士)在1972年创立于意大利,是成人英语培训的全球领先者,总部设在美国马里巴尔的摩。作为国际知名品牌,华尔街英语已在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420多家中心,帮助全球200多万名学员成功提升英语实用能力。2000年5月,华尔街终于在中国开设了他第一所学习中心,截至2011年1月,已在中国7个城市建立了逾46家学习中心。① 华尔街的英语教学模式是:学生在中心的Lab进行上机学习,包括听对话,根据对话容完成选择题,跟读对话并录音,对比自己发音与原发音区别,最后完成词汇以及语法的相关练习题。每个单元有三节课需要在电脑上完成,并有相关作业在课下完成。完成以上所有预习工作,将由以英语为母语的外教老师以全英文授课方式来检测一个单元的学习效果。除此之外还有Social Club、Complementary Class 和English Corner 也是由外教主持,所进行的不同topic的讨论学习。 我在华尔街英语西直门学习中心已经学习了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中,我接触了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 澳大利亚、南非等等不同地区的外教老师。当然中国学生也不全是人,所以可以说,华尔街英语学习中心是一个多元文化汇集的Supermarket,每天在这里都在进行着不同文化的碰撞,多个不同文化群体的人每天在一起沟通交流学习,就是在进行跨文化传播(中西跨文化传播)。那么究竟在这种多元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效果是怎样的呢?我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华尔街英语学习机构西直门中心传播效果研究,包括跨文化传播是否成功、什么样的人群最容易了解并认可外来文化。实验研究地点就设在了西直门嘉茂购物中心三层的华尔街英语学习中心。 1、 设计问卷 1.1明确基本概念并确定研究容: 第一, 什么是文化Culture?文化是在某一特定群体逐渐形成的、被大多数践行者共同认可的人为存在形式及其意义设定。简单来说,文化包括两个要素:形式要素和容要素,分别是人为存在形式和意义设定。举例来说,古代女人嫁人后就随夫姓,这是现如今我们也可以在电视剧中看到的。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由于男权社会所导致的。古代女人以夫为天,嫁到男方就是男方家的人了,所以理所应当随夫姓,这就是一种文化。当然这也揭示出了文化的一个特点,那就是认为存在形式和意义设定所构成的互释系统。 第二, 跨文化传播Intercommunication 特定的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之间进行的能够超越特定文化差异,实现意义共享的传播活动。它分为个体间的跨文化传播和群体间的跨文化传播。 第三, 有效的传播(实现意义共享的传播) 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共享是从了解到理解,再从理解到认可的一个动态构建过程。所以本研究中,对于跨文化传播是否有效是否成功,我们将从分析它是否实现了有效传播,即意义共享。 第四, 了解跨文化传播的容包括:了解异文化的名称、历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在意义,并了解它的互释系统;认可跨文化传播的容包括:在充分了解新文化的基础上,不再排斥,并认可从而逐步接受新文化。 通过确定以上几个概念,我们就可以对跨文化传播效果进行研究了。 研究容包括西直
. . .. . . .. .专业 . . 门华尔街英语学习中心,学生与外籍老师跨文化的传播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哪个步骤出现了怎样的问题;如果有效,哪类人群间跨文化传播效果有效。确定了概念和研究容,接下来就可以开始确定调查时间和问卷设计了。 1.2调查时间 由于在华尔街上课的时间安排完全取决于学生,所以不同时间能够调查到的学生人群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将调查时间定在了5月22日周日和5月26日周四两天进行。目的在于周日是公休假,中心的人比较多,而周四是上班日,学生及无业人员居多,那么结合两天的调查可以更全面的捕捉到被调查者的信息。 1.3调查人员 跨文化传播主要讨论的是不同文化群体,所以根据我的研究目标也就是中西跨文化传播,首先被确定的调查群体就是外教老师。 当然另一个重要群体就是每天来中心学习的学生。为了深入了解哪类人群最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的了解到了哪种程度,问卷设计及发放就有了一个初步构想,由于研究时间有限,问卷设计方面我就做出了男女、年龄、职业的区分,并在发放调查问卷的时候有意避免同年龄层重复和不同年龄层的缺失。 1.4问卷原稿: Questionnaire (To the students) 调查问卷
This questionnaire is a part of my thesis,you needn’t worry about anything about business or the leak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 please finish it if you have time,thanks a lot
^-^ 本问卷仅作为本人学期作业其中一部分,不涉及任何商业或者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请放心作答,^-^
PART 1: 第一部分: Gender: Female Male 性别: 女 男 Age: Under 20 21~30 31~40 41~50 over50 年龄: 20岁以下 21~30 31~40 41~50 50岁以上 Occupation:Student White collared Retired Unemployed Others________ 职业: 学生 白领阶层 退休 无业人员 其他__________
PART 2: 第二部分:
1、 How often do you usually attend to the ENGLISH CORNER? A、Never B、Less than once a week C、Twice a week D、More than twice
2、 Have you ever attend to any of FESTIVAL PARTY in WSI?(Introduce the festival in foreign country ) . . .. . . .. .专业 . . A、Yes ,but not many times B 、Yes,usually C、Never 3、Does the teacher tell you the history about every festival? A yes B No C I don’t care about the history
4、Do you know any of these Nouns?Please write down the count( ) New Year Christmas Day Easter Thanksgiving April Fool Halloween Saint Valentine's Day Veteran's Day Independence Day Jesus Good Friday Memorial Day
5、Do you know any of these vocabularies?Please Write down the count( ) Gregorian calendar Jesus Santa Claus David's deer Presents Fireplace Turkey Christmas carol George Columbus Veterans
6、Do you know how foreign people celebrate their festival? ( ) A Yes,I know some exactly B No,I only know the name of those
7、If youwere a man, can you take an American woman’s hand and shake hands? ( ) A、Yes, it’s polite. B、 No C、 I don’t know
8、If you invite an English friend to have dinner and she/he says:I’d love to but I have another date. How do you think? A She/he doesn’t like me(or don’t want to stay with me). B She/he just can’t come and I don’t know whether she/he likes me.
PART 3: Do you agree with Chinese celebrate foreign festival? YE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f you know the history of those foreign festival and you happen to think they are interested or you agree with them, can you accept to celebrate them? YE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