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差别

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差别

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差别

中西方的音乐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音乐教育。中国的基础音乐教育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音乐教育方法。我去过国外,对西方音乐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本文就我眼中的中西方音乐音乐教育的显著差异来谈。

标签:学校;家庭;社会文化;音乐教育;差别

在中西方都有音乐教育,中国的音乐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音乐方面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的少。

一、学校的音乐教育

1、中西方音乐音乐教育的本质区别:

西方音乐教育是一种尝试音乐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国音乐教育是一种灌输式音乐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音乐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音乐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音乐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音乐教育的差异:

西方音乐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音乐教育。

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音乐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音乐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4、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音乐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

西方音乐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音乐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音乐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中国音乐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所以说,中国音乐教育是“精英”音乐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音乐教育要求面面俱到,一点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

二、家庭的音乐教育

中西方家庭音乐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音乐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兴趣为出发点的。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音乐素养和修养的人。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音乐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而这样的家庭音乐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体会得到音乐的幸福。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音乐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和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来激发学习兴趣。。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音乐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

着显著的差异。外国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西方家长教导孩子:要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国的家长们,您不妨借鉴一下。

三、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中西音乐功能上的这种不同,其根源即在于中西社会文化上的差别。这个差别是:西方社会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社会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社会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社会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的,作为衡量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定义在西方人的信念中具有两千年不动摇的统治地位,就正说明了这一点,因为知识正是理性的花朵,智慧的结晶。

与西方文化之追求知识不同,中国文化则选择了生命。总体上说,中国所有的哲学都是生命哲学,中国所有的宗教都是生命宗教,中国所有的艺术都是生命艺术。中国最普及的学问是养生之学,中国持续最久、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思潮亦为生命思潮。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文化。所谓以生命为本,就是指文化的一切功能都指向人的生命的安乐与长久。生命的安乐与长久当然首先体现在肉体与感官上面,所以中国文化从来没有西方那种以灵魂蔑视肉体,以理性禁锢感性。恰恰相反,中国文化是以感性为本体,是把理性融人感性,把灵魂归为肉体。中国文化中有一股强烈的身体化倾向。所谓身体化,就是将整个生活的意向都导向身的需要与满足。老子说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又说圣人为腹不为目,就包括了这个意思。

追求知识,认识自然,故西方文化天然地具有一种外向性品格,表现出一种对外部世界的强烈的征服欲和占有欲。而注重生命,追求安乐,则自然会使中国文化具有自得、自足的内向性品格,使其具有一种收敛的、封闭性的特征。西方文化侧重知识的获得,而知识是客观的、外在的、条理化的,故而其心灵的结构是开放的,它有待于外部实践的检验、确证,并在这种验证之中才能确证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中国文化则不然。

由于社会文化不同,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也有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再次,乐器发展的差异:上面提到,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

希望通过研究它们之间的差异,能够促进中西方音乐更好地交流,从而方便彼此的发展,使音乐可以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 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 中国传统 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 礼仪之美; 道家的自然, 天人合一; 佛家的空灵, 悟性, 禅意等, 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 所以多讲 求和谐、 幽美、深沉,旷达等。 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 突出“情” 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 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 词汇的诸多差异。 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 这与中西方 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 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电视剧 《宰相刘罗锅》 中有这么一个镜头, 有一个西洋管弦乐团在乾清宫里为乾隆皇帝 演奏音乐, 欢快轻松、 富有节奏性而且略感俏皮的音乐让乾隆帝和满朝文武都非常放松, 的大臣还用手在身上打出拍子, 皇帝一旁的总管太监也居然悠然自得地跟着节奏抖动, 回味着,突然乾隆帝感到有些失态, 于是正襟危坐,清清嗓子,给西洋乐人一个大跌眼镜的 评价 ,“尔等西洋乐器,只不过是小打小闹罢了,难以登上大雅之堂,远不可与我泱泱中华 之乐同日而语! ”随即,命早已铺开阵势的宫廷乐队,开始奏乐,随后传出了悠远、飘渺的 中国宫廷音乐,西洋乐人既惊讶于东方音乐的宏大场面,也对东方的音乐深感摸不着头脑。 究其原因,首先是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 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 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 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 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 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 较易失传。 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 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 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 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 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 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 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再 而就 连乾隆帝本人也是双目略闭、颔首微笑, 曲奏罢, 所有人都难以一下子回过神儿来,还在 在审美追求上,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课后有感)

中西方音乐差异 上选修课之前,我一点也不喜欢音乐剧,觉得一点也听不懂,没什么意思,把各种乐器的声音杂糅起来,丝竹齐奏、笙管同鸣,给人一种闹哄哄的感觉,觉得太乱。在《中西方音乐鉴赏》选修课上听了一些西方著名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剧,觉得能听懂一点点,能听懂哪一处显示出愉快的心情,哪一处显示出悲伤的心情,懂得每首曲子都有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老师讲的那些中外音乐家的故事,有的很有趣,有的能激励人,他们对音乐那么有热情和激情,贝多芬、海顿、阿炳等伟大的音乐家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前听说过《二泉映月》这首曲,但对作者不了解,不知道它竟是一位盲人创作的,顿时觉得音乐的力量真伟大! 下面来谈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音乐是民族情感的血脉,是文化意志的灵魂。它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语法、词汇有诸多不同。中西方音乐也是如此,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了。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崇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课上放的歌剧《歌剧魅影》故事情节很丰富,很曲折,主人公的情绪完全蕴涵在他们的歌声中,它的音乐意义深刻,感情丰富,这与中国音乐是不同的。 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

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

159891 音乐论文 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 从人类音乐的发展历程来看,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都经理了漫长的过程,受不同的历史背景、区域文化及审美取向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音乐既体现出相同点,同时又存在差异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西方音乐趋于融合,音乐艺术也突破了国别的限制,逐渐成为人类共享的财富,艺术也走向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路,基于此,对中西音乐美学进行对比研究是有必要的。 1、中西音乐结构及形态差异差异 1.1音乐语言的结构形式 中国音乐语言,在形式上比较简略,而偏重的是心理。谱本的形式比较多样,一个谱本可以有不同的演奏法或记谱法,乐句化比较自由,表演者可以随机变化,节奏弹性非常大,音乐语法结构相对开放。而西方音乐语言在形式上相对较为严谨,具有清晰的音乐材料主题句和和声调性的逻辑关系,唱法严格按照句法结构,音乐语法结构较为封闭。就音乐语言的操作而言,中国音乐以口传心授

为主,西方则注重对原作的解释。因此,在音乐流派及风格的体现上,中国音乐的分类概念更加明晰,而西方音乐则体现出同构记谱艺术对作曲家流派的区分。 1.2调式差异 西方音乐调式由四音音列构成,不同样式的三种四音音列构成十二个调式,至文艺复兴时期,发展为大调和小调,二者的相互渗透又演变为和声大调及和声小调。而中国音乐调式由五声调式构成,简单明快,体现主国人追求简洁、以少胜多、删繁就简的心理;而西方国家则追求精密、细致的特点。 1.3旋律与和声的发展差异 对于中国音乐而言,旋律比较单一,属于单调音乐。这种风格在西方音乐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也同样如此,直到十七世纪,西方音乐呈现出多声部演奏加和声的音乐形式,这也使得和声在音乐发展中具有了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对和声的应用非常少,尽管经常配合复杂的打击乐演奏,但是没有形成西方音乐的规模与和声效果。 1.4节奏形式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比较分析 音乐,是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 乐文化,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差异,更体现了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社会以及心理等方面的特点。本文将从音乐的历史渊源、音乐形式、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异同。 一、历史渊源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代。西方音乐主 要源自希腊罗马时期,而中式音乐则以古代的《诗经》为源头, 历经战国、秦汉等时期的发展。在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中,中西 方音乐趋于融合、交融。 二、音乐形式 中式音乐注重传承历史,太极、八卦等传统乐曲仍广泛传唱。 而在西方,交响乐、歌剧等曲种比较兴盛,以奥地利、德国、意 大利等国家最为著名。除此之外,还有爵士乐、摇滚乐、布鲁斯 等类型的音乐形式,其音乐风格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和发展。

三、音乐风格 中式音乐强调音乐与文学、绘画的结合,重视意境和意象的表达。其音乐风格凝聚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浓厚文化底蕴,调式属于 五声音阶,注重韵律、抑扬顿挫等方面的表现。而西方音乐则比 较注重音乐技巧及演奏表现,著名的音乐家有贝多芬、莫扎特等。其音乐风格多样,有深沉雄浑的交响乐,也有轻松欢快的民间歌 谣等。在现代,爵士乐、摇滚乐等音乐形式盛行起来,注重原创 性和表演效果。 四、音乐文化思维 中式音乐文化思维强调“天人合一”、“和谐思维”,注重音、律、气、度、色五个方面的表现,追求精神上的净化和文化上的永恒。西方音乐文化思维更注重情感表现和个人自我表达,尤以布鲁斯、爵士等“自由曲风”更为突出。这种音乐文化思维出现的主要原因 之一,是个人主义的文化背景导致。 五、音乐表现技巧

中西音乐的比较

中西音乐的比较 从中西多声部音乐的比较谈起 樊祖荫潢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第I期 提到:不少文章都说西方是多声思维、复音 音乐,中国是单声思维、单声音乐;有的甚至说,中国音乐之所以落后,原因就在于此。上述说法不仅过于笼统,而且也有其片面性,这是对基木情况不甚了解,并在不同层面上进行非对应性比较的结果。 不同民族的音乐,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从文化价值上说,无所谓“落后”与“先进” 。诚然,如果从思维方式与音乐构成的角度类比,西 方专业音乐在多声思维与多声技法的运用方面, 确实是比中国要发达和丰富。众所周知,西方专 业音乐中高度发展的多声思维及技法,是从九世 纪末教会音乐中的“奥尔加农”开始萌芽,并经

历了好几个发展时期不断成熟和丰富起来的。 中国的民间音乐,长期以来也一直被说成是单声性,但早在1911年,德国音乐家艾?费歇尔在莱比锡出版的《中国音乐研究》一书中,就描述过汉族器乐中的民间多声,并附有谱例。特别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音乐家们不断地深入到民间,更发现了在诸多的民族中流传着大量的多声部民歌。据目前统计,仅就存在着具有稳定形态的多声部民歌的民族而言,就有二十三个之多。中国民间音乐不仅有支声性的类型,也有主调型、复调型以及各种综合类型(包括奥尔加农式的),而且其中还有不少为世界音乐文献所罕见的构成方式。 那么,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多思维与多声技法为什么一直停留在民间自发的阶段上,而没能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呢全沈知自先生生前曾写过《和声在中国已往不能发展的原因》一文(后载于《音乐艺木》1982年第2期),对此作过分析。其中他对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与音乐的关系和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阻碍多声音乐发展的阐析尤为精辟,当然,我们还可进一步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音乐的关系,以及中西方不同的审美选择、传统思维方式及其艺术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结论: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我国每年有许多音乐团体(包括民间合唱团)到国外演出; 我国音乐家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明背景,中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深受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儒家重中庸,讲究中正平和,在音乐上主张“中和之美”;道家重境界,强调无为,在音乐上主张“大音希声”。这正是我们古典审美意识的基础,即有情感而不狂放,有欲望但却含蓄。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中国音乐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音乐以含蓄、淡泊、空灵为上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境,一个美好的意境可以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带来思想上的深化和情感上的升华。 西方音乐所追求的是典型、形象、高潮等,讲究情感宣泄、形象鲜明、结构清晰;而中国:音乐追求意境深远、模糊朦胧。表现在中国画里是传神写意,表现在中国音乐中则是意境,在中国传统音乐曲目中,用声音以描绘景物的作品,如《平沙落雁》、《春江花月夜》等名曲,虽有描划、摹仿,但也只是片断的。这峰手法多带有写意的性质,某些乐句,竟然可在几种截然不同意境的标题乐曲中找到。在音乐写法上,音乐家会用换头、合尾的手法,冲淡素材之间的对比,有的旋律让全曲给听者以似曾相识而又似是而非的感受,而沉缅在其意境之中。 另外,中国的艺术又是重节制,重理念的。中国古代艺术家一方面感到认识世界的困惑,另—·方面在“道可道,非恒道”的劝慰下,追求通过想象、顿悟达到理念上的满足。这就使艺术作品讲究含蓄。因此,使得中国音乐是以抒情为主和追求意境深远为特征,绵绵数千年而不衰。 之前跟一个女生聊起了中西方人的观念差异。她说,在她接触过的西方人眼里,中国只有古典音乐和女人被欣赏。音乐和女人都是很深的学问,我不敢说“了解”二字,不过这一小小插曲倒是激起了我耿耿于怀的一个话题——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或许我高谈阔论一番,于“专家”们来说只是小儿之见——而已...起初,我设想的话题是“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但再三考虑还是改了过来。所以,首先我要提出一个问题:文化和文明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现在我也无法给出答案,希望通过逐步的探索,能够有所感悟,那么我会在全文结束时给出自己的见解。另外我们最好也不要自称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起源,至少中国文化现在已经不能代表东方文化,这是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的。同时,冲突确实存在,但这不是我想谈论的,差异,我想这个说法更为合适吧。是为序。 音乐被我列为第一个主题,一来“被西方人所欣赏”,二来我是个音乐爱好者。 接触中国古典音乐是很小的时候了,那盘“中国古典十大名曲”的磁带,被我翻来覆去地听了一遍又一遍,标签都已经磨烂了。进入“数字时代”后磁带这种东西便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或许它现在还在家里某个角落静静地躺着,也可能前不久搬家时遗失了。可是那时它给我带来的无可替代的美的享受,至今回想一下,还是那么清晰地印在脑海里。我最喜欢其中的《十面埋伏》(别跟我说张艺谋或者,强烈推荐给真正喜欢音乐的朋友。其实我很想在这儿描述一下,想想还是算了,因为那种摄人魂魄的震撼(请允许我使用这个词)实在很难用文字来形容。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沟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我认为这个是形容音乐最好的文字了,可惜在这里不太适用...今天,和西方音乐相比,如果不是有心留意,大家接触这些中国经典音乐的机会要少得多,这着实让我感到痛心... 表达了对中国古典音乐的执著而强烈的热爱,可能让大家难以置信的是,其实我接触西方音乐更早。从出生起我隔壁就有一位大叔每天都放着各式各样的交响乐,有贝多芬的,柴可夫斯基的,萧邦的。所以说我是听古典音乐长大的。可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只是我认识西方音乐的第一步。在小学时,我们班长是个古典乐狂,他经常带着一台随身听,里面都是古典乐,我闲着无聊的时候就借来听。这期间,我才真正开始进入西方音乐(更准确地说是欧洲经典音乐)的殿堂,领略西方音乐的魅力。我开始关注西方经典音乐作家及其作品,贝多芬与比才是我最喜欢的两位大师。贝多芬不仅有《命运》那样使人震撼(请再次允许我使用这个词)的旷世巨作,更有《月光》那样使人回味的无上经典,而一曲独具异域风情的《阿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正文: 一:引言 中西方音乐文化是世界上两种不同的音乐传统,它们在艺术表达方式、创作理念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本文将详细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 二:历史与发展 1. 中西方音乐起源及演变:介绍了中国和欧洲各自独特而复杂的音乐起源以及对于当今现代声学体系产生影响。 2. 传承与保护:比较了中西两个地区对于传统民族音乐遗产保护和推广工作开展情况,并阐述了其中涉及到政策法规等因素。 三:艺术形式与风格 1. 音调系统:解释并比较中国十二平均律制度(五声)和欧洲半全唱名制度(七个基础调),包括相应标记符号使用方法。 2. 曲式结构:概述东亚曲牌体系如诸多小仓篁山子、“四大京剧”;同时列出典型交响曼陀架模板——奏鸣曼陀架。

3. 节奏与节拍:比较中西方音乐的基本节奏模式和常用的节拍类型,包含不同文化对于强调重点、速度感等因素考虑。 四:创作理念与审美观 1. 中西方音乐哲学差异:介绍了中国古代“雅俗共赏”、“道法 自然”的思想以及欧洲启蒙时期后形成的个人主义艺术追求。 2. 音色表达方式:分析中西两种传统器乐演奏技巧(如二胡vs 小提琴),并探讨其在情感表达上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区别。 五:社会影响与应用领域 1. 教育体系建设:阐述东亚地区将民族音乐纳入课程教材,并推 动国内外交流合作;同时指出欧洲各国注重发展多元化艺术教育系统。 2. 文化输出与接收: 通过世界范围内大型活动或者其他渠道向全 球宣扬当地独有之声韵风貌。 六:结论 以上是关于中西方音乐文化差异详尽而深入剖析,通过对比分析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以及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本文旨在促进不同 地域和民族之间音乐交流与合作,并推动世界各国多元而繁荣发展。 附件:

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区别

西方古典音乐 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差异

目录: 1.西方古典音乐 1.1西方古典音乐的定义 1.2古典音乐的感受 2.中国民族音乐 2.1中国民族音乐的定义 3.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 乐的差异

1.西方古典音乐 1.1西方古典音乐的定义 古典音乐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术语,广义的西洋古典音乐是指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并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或者指植根于西方传统礼拜式音乐和世俗音乐,其范围涵盖了约公元9世纪至今的全部时期。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在地理上,这些音乐主要创作于欧洲和美洲,这是相对于非西方音乐而言的。另外,西洋古典音乐主要以乐谱记录和传播,和大多数民间音乐口传心授的模式不同。 亦有人认为“古典”是对应于“流行”而言的,因为这些音乐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够引起不同时代听众的共鸣,故认为应当称之为“经典”(classic)的音乐。 但如果细究古典一词,本意可以理解为古代留传下来堪称经典的音乐作品(古代+经典),但是一般来说,古典音乐是具有规则性本质的音乐,具有平衡、明晰的特点,注重形式的美感,被认为具有持久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流行。这也体现于“古典”(classical)与“经典”(classic)的不同。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本来是专指德奥在1750—1830年间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即所谓“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或翻译为“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这就是狭义的古典音乐。 从这个狭义的古典音乐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向前追溯到巴赫、韩德尔,乃至更早的宗教音乐(含天主教即罗马公教,东正教,基督新

最新-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异同对比 精品

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异同对比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造就出风格迥异的音乐形式和审美情趣,但是在这些不同的乐器表达和音律构造的缝隙中,人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异曲同工的妙处。 鉴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之间的异同之处,旨在为研究本课题的学者提供理论参考。 中国民族音乐;西方音乐;异同;对比一、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差异之处一文化背景的差异。 我国民族音乐长期以来尊奉的是儒道思想。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生产力在遥远的古代相对比较低下,所以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大自然的馈赠,这就使得人们几千年以来都把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根植于思想观念中,而重视家族亲情和伦理道德的思想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也比较盛行。 而西方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古希腊,那个时候的古希腊正是海洋贸易兴起和实现城邦制的时期,西方人在长期的交易和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了征服自然的想法和观念。 除此之外,因为西方国家遵循城邦制的治理原则,他们把人分为了奴隶主和奴隶等不同的等级,不管是人与人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西方人的观念中都是主客的关系,不存在平等和和谐的说法。 二演奏乐器的差异。 我国的民族音乐用得非常多的器材都是来自于自然,例如笙箫、二胡以及笛子等乐器,它们的构成非常单一和环保,也正是因为构成简单,所以一定程度上完成不了和声的演奏内容,但是其特有的音色更能表现出我国古典音乐的静谧幽远之感,给人一种独特的听觉享受。 而西方音乐中的乐器一般是使用金属材料来进行丰富和细致的构造,也正是因为工序复杂,所以在音色和和声的表现方面更加具体和生动,能够瞬间把人们带入音乐所表现的情境之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三音乐创作的差异。 与我国的民族音乐关注音乐所要表达的美好意境和和谐思想不同,西方音乐更多地把焦点聚集在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之中,所以我国的民族音乐把线条当作主要创作思想,而西方音乐更加注重音乐的逻辑结构。

文化交流:中西方音乐的异同和融合

文化交流:中西方音乐的异同和融合 引言 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通过音符的组合和旋律的律动,它能够打动人们的心灵,跨越文化的界限。中西方音乐作为两大文化体系中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本文将探讨中西方音乐的异同之处,并讨论在文化交流中它们是如何互相融合的。 中西方音乐的异同 1. 背景和历史 中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中庸和谐的美学观念;而西方音乐则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后来发展出了古典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等多种流派。 2. 音乐理论和体系 中西方音乐的音乐理论和体系也存在差异。中国音乐注重五音十二律的体系,强调以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五声音阶。而西方音乐则采用平均律的体系,主要以半音音阶为基础。 3. 旋律和节奏 中西方音乐在旋律和节奏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音乐注重旋律的曲调和音色的表现力,如京剧和古筝等传统乐器的演奏。而西方音乐则注重和声和多声部的组合,如交响乐和合唱等形式。

4. 音乐风格和曲种 中西方音乐的风格和曲种也各具特色。中国音乐以其丰富多样的曲种而闻名, 如古琴曲、京剧、民族乐器演奏等。而西方音乐则以古典音乐、摇滚乐、流行 乐等为主要风格。 中西方音乐的融合 中西方音乐作为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的融合不仅有助于 音乐的创新,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以下是一些中西方音乐 融合的例子: 1. 交响民乐 交响民乐是中西方音乐融合的一种形式。它结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曲调和西方 交响乐的编曲方式,创造出了独特的音乐风格。中国作曲家谭盾的《秦川雄鹰》和《滇池春色》等作品就是典型的交响民乐的代表。 2. 流行音乐的融合 在流行音乐领域,中西方音乐的融合也十分常见。例如,中国流行歌手通过在 歌曲中加入西方乐器的演奏和编曲,与西方音乐家合作,创造出了具有中西合 璧风格的流行音乐作品。 3. 国际音乐节和比赛 国际音乐节和比赛也是中西方音乐融合的重要平台。在这些活动中,中西方音 乐家们可以通过合作演出、互相学习和切磋,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许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应该是文化的外延, 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 晶形式。因此,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差异上,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审美的差异,音乐创作的差异,音乐理念的差异,乐器发展的差异等等。 首先,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再次,乐器发展的差异:上面提到,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中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黑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总之,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将是二者今后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 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 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 中国音乐

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音乐教育思想对比

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音乐教育思想对比 在国外,有着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德国体系、英国体系和美国体系。这三大体系在音 乐教育思想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下面我们将对这三个体系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比较。 一、德国体系 德国体系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音乐教育体系,其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严谨性”。德国音乐教育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相统一,相互渗透。德国音乐教育强调学生学习音乐理论 的重要性,注重乐理知识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构成和 内涵,并通过实践演奏让学生更深层次的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德国音乐教育对学生音乐 功底和表演水准有着高要求,学生需要在高水平的院校中接受严格的音乐训练。 英国体系强调音乐教育的创造性,注重学生对音乐的个性化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对 不同音乐风格的深度了解。英国音乐教育注重乐器教育,注重个人表演技巧的训练,鼓励 学生进行创新和自由的表达。英国的音乐教育形式非常多样化,包括乐队、合唱团、交响 乐团等。英国音乐教育强调视听训练的重要性,强调学生个人的表现力和创造性,鼓励学 生进行创作和演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感悟。 美国音乐教育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强调音乐学科的相互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美国音乐教育注重学生的现场表演能力,并注重学生对不同类型音乐的了解和体验。美国 音乐教育强调音乐的艺术性和娱乐性,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类型的音乐演出中。美国音乐 教育注重个人的表现力和竞争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的音乐才华。 总结: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中,德国体系重视基础训练和乐理知识学习,鼓励学生对音 乐作品进行严谨的解读和演奏;英国体系强调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表达,注重学生的艺术创 新能力培养;美国体系则从综合能力出发,注重个人表现力和竞争力的发展,强调音乐的 艺术性和娱乐性的平衡。每个体系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教育思想,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教育 体系,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会更加顺畅。

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比

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比摘要 音乐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为文化事业的发展 做出重要的贡献。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音乐教育的优秀学者不断进行 变革,使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音乐素质都明显的提高,但是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还 有很大的差距,笔者将归纳和总结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对比,根据我国音乐 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国内外音乐教育现状对比 正文 如今,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突飞猛进,促进了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和学生 们的文化素养。另外,为我国在音乐方面的行业提供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从而促 进了音乐教育产业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艺术家们对音乐教育 专业也给予厚望,这使得大家都非常关注音乐教育,在对音乐教育研究得过程中,不断学习国外得经验,通过对国外音乐教育现状以及问题进行总结,结合本国的 国情,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国外音乐教育发展评述 (一)美国音乐教育 美国是由中欧、土著、拉美等组成,所以拥有多元文化的优势,而 且美国人思想很开放,也不像中国人一样,对教育特别注重,他们更加注重以人 为本,学生的快乐为主要培养目标,美国的音乐教育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美国在音乐教育方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这个方案运 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主要是依照布鲁纳的螺旋课程设计进行组合,他们认为音乐 教育是由多种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组成,这些概念其实就是音乐的基本要素(音高、音色、力度、曲式等),按照学生年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又分为不同

的层次,不同的年级,最后在螺旋上升的层次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把握音乐结 构的认识。 (二) 德国音乐教育 古典音乐则是从德国开始的,德国人民的一个特点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是 非常认真,不拘小节的。德国音乐教育有以下特点,第一,不同的就业领域由不 同的学府,德国在培养音乐教师时,更加注重培养教师的层次性和音乐教师要有 明确的目标。第二,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完全不同,德国在授课时不是为集体课,更多的是小组课、研讨课等。第三,在进行音乐授课的时候方式也是非常灵活的,上课时学校没有固定的教材用书,都是在上课前为学生搜集一些资料供学生进行 参考,而且讲课的内容不是一样的,隔一段时间就会探讨。第四,教学形式也是 多种多样,有很多的实践课、小组探讨课等。第五,课程结束的考核也不一样, 他们并不是以考试的方式进行,不让学生以考试而考试。 二、国内音乐教育发展评述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古国,中国有56个民族,因此结 56个民族的风格而创立一套具有本民族发展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中国的历 史中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由于人口红多,加上广阔的土地,所以音乐 文化得到了传承和保护。随着时间的变迁和中国的不断繁荣,学习国外优秀的音 乐文化成为一种趋势,所以在一段时间中,中国的音乐教育发展更加注重西方的 教育模式,学习西方的古典音乐。中国的学校教育无论是在教学体系还是在课程 设置上都更加注重理论实践,经过这种模式的训练,学生的审美水平得到提高。 三、国内外音乐教育的相同点 (一)音乐教育对学生个体的作用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是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国内外在教育方面都十分重 视音乐,在我国无论从幼师还是高中都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开设了不同的音乐教育 相关的课程,并且制定了课程目标,这使音乐和主科一样,被国家所重视。外国

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差别

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差别 中西方的音乐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音乐教育。中国的基础音乐教育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音乐教育方法。我去过国外,对西方音乐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本文就我眼中的中西方音乐音乐教育的显著差异来谈。 标签:学校;家庭;社会文化;音乐教育;差别 在中西方都有音乐教育,中国的音乐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音乐方面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的少。 一、学校的音乐教育 1、中西方音乐音乐教育的本质区别: 西方音乐教育是一种尝试音乐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国音乐教育是一种灌输式音乐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音乐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音乐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音乐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音乐教育的差异: 西方音乐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音乐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