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世界楚辞翻译和研究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690.87 KB
- 文档页数:14
《楚辞》英译研究在中国三十年(1988—2017)作者:王宏林宗豪来源:《外国语文研究》2018年第02期内容摘要:《楚辞》是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19世纪以来,《楚辞》日益引起英语世界的广泛关注。
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后,国内学者开始对《楚辞》英译进行研究。
为全面了解国内《楚辞》英译研究概况,本文通过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统计了1988 至2017年间国内《楚辞》英译研究成果,并指出该领域研究主要聚焦英译个案、英译对比、英译史及对外传播和其他文献四个议题。
当前国内《楚辞》英译研究呈现出视角多元化、解读精细化、研究手段多样化等特点,但仍然存在研究力度需加强、研究视角待拓宽、译本系统性欠全和研究方法有待创新四方面问题。
本文认为,可以从重视跨学科交叉、关注中观研究、加大相应机构的参与力度研究,展开目标受众的深度调查研究,以推动《楚辞》英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楚辞》;英译;国内研究;述评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大中华文库》的中国典籍英译翻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 13BYY034)作者简介:王宏,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外翻译理论、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林宗豪,温州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典籍英译研究。
Abstract: Chu Ci is the earliest poetry collection of romanticism in ancient China. Since the19th century,it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the English world. China’s studie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u Ci were initiated in the 20th century, especially in the 1980s. In order to have a panorama of the studies in this regard,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s collected from CNKI (1988-2017), makes a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u Ci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in China from four aspects: the case study, the comparison of various English versions, the histor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others. 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in China is currently characterized by diversified perspectives, elaborated analyses, and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limitations, including insufficient, narrow range of study, inadequate translated versions to be based on, and conventionality in methods.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measures be taken in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macro-micro combination, organization involvement and in-depth survey of target readers. It is hoped that this article will result in an advancement of further studies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u Ci.Key words: Chu Ci;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in China; domestic studies; reviewAuthors: Wang Hong is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 China). His academic interests include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Email: hughwang116@. Lin Zonghao is lecture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Wenzhou Business College (Wenzhou 325035, China). His research interest i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E-mail:1023026547@一、引言自英国汉学家道格思(Robert Kennaway Douglas)于1874年向英语世界译介《渔父》始①,到2017年止,《楚辞》已有约40个英译本(包括39个选译本和1个全译本),涉及历代国内外不同译者②,其中国外主要译者有霍克思(David Hawkes)、韦利(Arthur Waley)、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伯顿·沃森(Burton Watson)等;国内主要译者有杨宪益(Yang, 1953)、许渊冲(Xu, 1988)、孙大雨(Sun, 1966)、卓振英(Zhuo,2006)、杨成虎(2008)等。
文化适应:许渊冲英译《楚辞》的生态翻译学解读-最新年文档文化适应:许渊冲英译《楚辞》的生态翻译学解读一、引言《楚辞》,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与《诗经》被人们合称为“双璧”,它们不仅是中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古典诗歌的两大丰碑,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极高的艺术成就,而且是世界文化的珍宝。
尽管《楚辞》的研究在中华已有两千多年了,然而《楚辞》的英译研究起步却十分缓慢,国内学者对《楚辞》英译研究的关注度不高,“从学界整体的《楚辞》英译研究现状来看,这一领域的研究还非常不足”[1](P119),一直到最近几年,学界才慢慢开始注重《楚辞》的英译研究。
在这些已有的《楚辞》英译本研究中,大都限于语言学、文学等相关领域,“研究视野非常狭窄”[1](P119)。
本文将从一个区别于以往的生态翻译学视角,以其理论基石“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依据,以其文化适应为切入点,对《楚辞》许渊冲英译本进行解读和探讨。
二、生态翻译学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生态翻译学的重要理论基石。
胡庚申自2001年起开始致力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构建。
翻译适应选择论借用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原理进行关联类似同构,赋予了翻译新的含义,并将翻译学带入更全面更广阔的学术研究领域,其结构复杂、内容丰富,使其具有生态学和翻译学的双重学科特性,对生态翻译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此理论观点“将翻译定义为‘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
……翻译过程被描述为由译者主导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2](P51-52)。
在翻译适应选择论中,“‘汰弱留强’/‘求存择优’‘选择性适应/‘适应性选择’是翻译的主导方法,可以回答‘怎样译’的问题”[2](P52),所以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方法就是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其中主要是“三维”转换――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
t语言与翻译f节奏观下《楚辞》的英译研究,余叶盛石丽娜摘要:《楚辞》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当今“走出去”的政策号召下,《楚辞》的对外传播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国内外形成了一阵"楚辞热”。
本文借用梅肖尼克提出的''节奏观”,对《楚辞》的英译本进行比较,归纳分析各译者对原文节奏有怎样的认识,如何在各自译本中重构节奏,如何最大程度追求译文的“形”“神”兼备。
在充分对比之后,本文意在探究以节奏为基础的新型忠实观在典籍英译中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楚辞》节奏观“形”“神”兼备诗学范畴中的“节奏”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节奏感是出于天性,是人类对宇宙天地间和谐性的模仿。
诗艺派理论家把节奏视为神圣诗歌必不可少的特征。
到了古典文艺蓬勃发展的17世纪,“节奏”几乎被等同于格律,成为格律诗的特有属性,提到节奏,人们就会联想到格律诗。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传统的节奏观受到了质疑,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日尔蒙斯基提出节奏不同于格律,它是诗歌的一种组织方式,因诗人和诗不同而不同。
①另一位俄国的形式主义理论家梯尼亚诺夫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将节奏称为“系统的节奏”。
此外,美国新批评学者韦勒克、沃克在《文学理论》专门对节奏进行过讨论,他们认为除诗歌外,包括散文等在内的话语都可以有自己的节奏,节奏是组织话语的艺术,是构成话语特殊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这种节奏观得到了一脉相承,法国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考证了“节奏”一词的词源,并通过研究大量的作品,指出“节奏”是“一种具有区别性的形式,是将各个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特殊组织方式”o节奏不是固定的形式,而是运动的、动态的、流淌着的事物的形式。
③国内对节奏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
刘现强在其著作《现代汉语节奏研究》中提出,自然界万物皆有自己的运动节奏。
④语言也不例外,“音以表言,言以达意”,音形义三位一体,节奏伴随其中。
⑤语言学家罗常培说,词句的内容和情感要用最恰当的声音来表达,“最恰当的声音”就包括节奏。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楚辞·九歌》汉学家英译文化意象的对比研究《楚辞·九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中王国维、贾平凹等许多汉学家为其做出了重要的英译工作。
本文基于平行语料库,对不同汉学家的英译文进行对比研究,探究其中反映的文化意象的差异与共性,以期从中进一步了解汉学家对《九歌》的诠释和文化塑造。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美学观念,强调个体的独特美与共同美的结合。
在《九歌》这一作品中,作者屈原以独特的想象力和艺术表达,描绘了丰富的自然景观、生命情感与历史典故。
对于汉学家而言,如何将这种既有个体的风格又凸显共同美的作品翻译成英语,与西方读者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欣赏,成为他们的挑战和任务。
首先,我们观察了王国维的译文。
王国维为《九歌》的翻译增添了大量的辞章和韵律,使译文在音韵上与原文更为接近。
他注重古体诗的美感,注重准确表达意象与情感。
比如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诗句中,他用“白云千紧覆头白,任阶高在我心头”来表达,既传达了原作的意义,又增添了一种鲜明的意象感。
此外,他还将楚辞的特点融入英译中,如运用寿春琴的形象来描述音乐,表达了中国古代音韵之美。
这种译法兼有“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的特点,既保留了原作的艺术韵味,又迎合了西方读者的审美习惯。
然而,贾平凹的英译则更加注重个体的美感与表达。
他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译为“With millennia-long white hair upon my head, As if to torment me, with my sorrow knot tight”,这种直接、暴露的表述更能引起西方读者的共鸣,强调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体验。
贾平凹的英译非常贴近散文的口吻,将古体诗的意境转化为散文的表达,使得英译更具有现代感和亲近感。
他通过诗意的散文表达,表现了作者作为个体的情感与体验。
通过对比发现,王国维和贾平凹在对《九歌》进行英译时,以个人特色为主,各自追求独立的美感。
75中国文化对典籍英译的影响——以《楚辞》英译为例解晶晶( 武汉东湖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摘 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典籍英译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和对外传播、发扬民族文化的使命。
以《楚辞》为代表的诗歌集是我国历史文化文学中的瑰宝,《楚辞》英译过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值得世人重视和研究。
【关键词】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楚辞》一、新时代下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意义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依赖于各国政治经济的良性和均衡发展。
西方大国构想的世界格局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利益,而以中国为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急需构建和平、公正、双赢的发展新模式。
在的国际政治经济不断巨变的新形势下,中国要扫除自身发展的障碍,在国际大舞台上树立一流大国形象和地位,实现政治独立、经济腾飞,必须加强本国的全方位发展,尤其要重视文化软实力,从意识形态上积极推动中国政治经济的飞跃。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璀璨生辉。
作为神秘的东方文明古国,蕴含着无数令世人叹为观止、有待探索的文化和奇迹。
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融入了历史和时代的双重使命。
华夏儿女,尤其是中国文化的研究者,应本着尊重历史和事实的态度,力求向后人高度还原和真实再现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实质,在子子孙孙中一脉相承地留传下去。
惟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全人类做出伟大贡献,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新时代下的中国文化外交充分体现了跨国文化在思想和精神领域上的渗透作用,有助于世界用科学和正确的途径了解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推动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力度,为加快中国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强国而更好地服务。
二、中国古典文学英译的现状西方大国的崛起确立了英语作为世界第一大语言的重要地位。
盲目的西学和对西方世界的崇拜,已经成为如今学习英语的一大潮流。
中国的某些英语学习者对西方文化的追捧,已经超出了对本国文化的热爱,此种现象值得国人警惕。
杨宪益翻译《楚辞》的选词技巧和文学特征包括示例文章篇一:《杨宪益翻译〈楚辞〉的选词技巧和文学特征》嘿,大家知道《楚辞》吗?那可是咱们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呢!而杨宪益先生把《楚辞》翻译成英文,可真是做了一件超级了不起的事情。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好好唠唠杨宪益翻译《楚辞》时的选词技巧和文学特征。
先来说说选词技巧吧。
杨宪益先生在翻译的时候啊,那可真是小心翼翼又充满智慧。
就像一个工匠在雕琢最精美的玉器一样。
他会选择那些最能准确传达原意的单词。
比如说,《楚辞》里有好多那种很古老又很有韵味的词汇,像“扈江离与辟芷兮”中的“扈”和“辟芷”。
这两个词可不好翻译,但是杨宪益先生就像是一个特别厉害的探险家,在英语的词汇海洋里仔细寻找。
他可能找了好多好多单词,然后经过深思熟虑,才选定合适的。
“扈”他可能就根据这个词在这里表示一种动作,像是“披挂”之类的,然后找到一个在英语里能够表达类似动作的词。
而“辟芷”这种带有特殊文化含义的香草名,他就得找一个既能体现是香草,又能传达出那种文化底蕴的单词。
这就好像我们在一堆五颜六色的珠子里,要挑选出最适合串在我们那条特殊项链上的珠子一样。
再看看他的文学特征。
杨宪益先生翻译的《楚辞》啊,在文学特征上保留了好多原诗的美。
《楚辞》的句子读起来是很有节奏感的,就像我们唱歌的时候有美妙的旋律一样。
杨宪益先生翻译后的英文句子呢,也有那种节奏感。
你读起来呀,不会觉得很生硬,而是像在听一首优美的英文歌。
而且《楚辞》里有很多那种很生动的描写,像对神话人物的描写,对美丽景色的描写。
杨宪益先生在翻译的时候,把这些生动的描写也保留得很好。
他就像是一个画家,把中国古代的那幅画卷用英文重新描绘了出来。
比如说描写云中君的部分,原诗里把云中君描写得既神秘又美丽,杨宪益先生翻译后的句子也让外国读者能感受到那种神秘和美丽。
这难道不神奇吗?我还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我发现的小秘密哦。
杨宪益先生在翻译的时候,他还会考虑到英语读者的文化背景。
论《楚辞》英译的音美和形美再现作者:余通文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从中诗和英诗的不同韵律出发,通过对《楚辞》三个译本的比较研究,论证了唯有“借形传神”,以诗译诗,才能较为成功地再现《楚辞》的音美和形美。
【关键词】楚辞音美形美再现一、引言笔者在此尝试对这几位译者的《楚辞》译本的音美和形美进行比较分析和相关探讨。
二、《楚辞》的韵律特点《楚辞》作为一种诗歌体裁,诗篇都是通篇用韵的,绝对不会出现某一句突然没有押韵。
“这些所谓无韵之句皆当和传写之误甫理解有差,并非屈宋行文时本不用韵”(汤炳正)。
三、《楚辞》英译个案比较分析The Lesser Master of Fate (Shao si ming)The autumn orchid and the deer-parsleyGrow in a carper below the hall;The leaves of green and the pure white flowersAssail me with their wafted fragrance.The autumn orchids bloom luxuriant,With leaves of green and purple stems,All the hall is filled with lovely women,But his eyes swiftly sought me out from the rest.…… (David Hawks)The Young FateMingled with Anise,Autumn Orchids lateIn Clusters grow before the Palace Gate;Green are their Leaves,their tender Sprigs are white; Their Fragrance floods my Senses with Delight.Each Mortal has a Loved One of his own,Then why should she,the Goddess,sigh alone?Fresh spring the Autumn Orchids tender Shoots;Green are their Leaves and purple are their Roots.Young Gallants throng the Palace to Entrance,But I alone am favoured by her Glance,Come without Word,she leaves without Farewell, Her Pennons Clouds,she rides the Whirlwind fell.For life to part,no Grief more Pain can move;… … (杨宪益,戴乃迭,2001:144-145)Song to Fate the Minor(Sing Fate the Minor:)Rosemary and autumn orchids brightGrow side by side underneath the hall.Their leaves deep green,their blooms lily-white,Their flooding fragrance does me enthrall!(Sing the Witch as Usherette:)People may anyhow have their own pairs.Why shouldn t you free yourself from th cares?(Sing Fate the Minor:)The answer the autumn orchids now tells:Green leaves match the stems of a purple hue.… … (卓振英)四种译法都有较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huci Book Title 作者: 俞愉
作者机构: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12
出版物刊名: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页码: 12-1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楚辞》 典籍名英译 题名解读
摘要:�楚辞》总题名英译是供译语读者识别这一中华典籍的重要标识。
随着《楚辞》英译的蓬勃发展,针对这一总题名的英译已有不下十数种,且不同译本对于同一题名的内涵解读颇有不同。
如此繁多的译本在给译语读者带来困惑的同时.难免降低这一典籍在海外的影响力和接受度。
通过对比分析法,分析所收集的十五种具有代表性的“楚辞”总题名英译。
有助于挖掘楚辞题名中最需保留的文化内涵,并由此遴选出最能体现这些核心文化内涵的《楚辞》题名英译,以供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