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6
试析翻译目的论述评翻译目的论的提出被认为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理论突破,它被引进也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目的论进行较全面的探讨,包括它的形成和,优点和局限性,它与传统翻译理论的主要区别以及它在实践领域方面的应用。
目的论,行为理论,局限性,传统翻译理论目的论是汉斯,弗米尔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创立的翻译理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
它的提出被认为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理论突破。
目的论面世以来,赞同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目的论的形成和发展,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它在实践领域方面的应用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期望读者能通过阅读本文而对目的论有更全面清晰的了解。
一、目的论的研究现状目的论的主要思想在弗米尔与他的导师赖斯合作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里有系统的阐述。
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赖斯的研究是目的论形成的基础。
赖斯在以“对等”(译文应该与原文在形式、内容和交际功能上对等)为研究的实践中发现有时译文与原文不可能达到完全等值的,有时这种等值是不应该追求的,因为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对译文行不同的要求,译者应该优先考虑的因素是译文的功能特征而小足对等原则。
弗米尔在他导师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以“对等”为中心的等值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创立了目的论。
他认为,翻译研究不能单单依靠语言学,因为第一,翻译并不单单是甚至并不主要是语言过程,第二,语言学还没有提出真正针对翻译困难的问题。
因此,他提出,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翻译行为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译者应该在目的的指引下,考虑一切与翻译有关的因素,从而选出最适合的翻译方法,使译文达到预期目的。
目的法则是目的论的核心法则。
这就是说,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即产生一个能达到预期功能的译文就是其最重要的目的。
典籍翻译二十年研究综述典籍翻译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
近二十年来,典籍翻译研究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更好地总结这一时期的成果和经验,本文将对典籍翻译二十年研究进行综述。
一、研究背景二十年来,中国的典籍翻译研究受到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不断涌现出一批学术精英和翻译大家,他们致力于将中国传统典籍翻译为世界各国的语言,以此为中华文化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成果典籍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翻译理论研究:在翻译理论方面,学者们对传统文化翻译的方法和原则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丰富了翻译理论体系。
2. 翻译实践成果:在翻译实践方面,许多著名的典籍被翻译成了多种外语,比如《论语》、《道德经》、《孟子》等,这些翻译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读者的高度评价。
3. 研究成果的应用:典籍翻译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国际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出版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
三、存在问题在典籍翻译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典籍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与原著思想相背的情况,这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誉。
2. 缺乏跨学科研究:典籍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和语言学领域,而缺乏与哲学、历史、宗教等跨学科的研究,不能真正挖掘典籍背后的丰富内涵。
3. 缺乏新的研究方法:典籍翻译研究缺乏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不能适应当今信息化、全球化的趋势,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实用性。
四、展望未来在典籍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向:1. 加强翻译技术研究:在典籍翻译研究中,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翻译技术的研究,尤其是在一些特殊领域和语种的翻译方面,需要开发出更多先进的翻译工具和软件。
2. 加强跨学科研究:我们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比如哲学、历史、宗教等,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典籍内涵,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探究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探究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西方翻译理论之一,它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本文首先综述了翻译目的论的四个发展阶段,接着简述了目的论的三大原则,最后对目的论的成就与不足进行了评价。
标签:翻译目的论;形成;三大原则;评价1. 引言作为当代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之一,目的论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德国。
目的论即skopostheorie。
当代的西方翻译理论百花齐放,从注重文本和语言的微观研究到对探索历史,文化对翻译研究的影响的宏观研究,研究格局多种多样。
而由德国功能派学者提出的翻译目的论摆脱了先前以文本为中心的传统翻译研究,开始将翻译的重点转向了译语的文化方面,更多的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2.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形成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大体经历过四个阶段。
首先,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最早提出了功能派思想。
此后,她的学生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摆脱了等值论的束缚,提出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即skopostheory。
然后在威密尔的目的论基础上,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理论。
最后,由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克里斯蒂安?诺德(Chiristiane Nord)完善了此翻译理论。
2.1 目的论的起源在其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赖斯根据行为学的理论首先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
一方面,赖斯以等值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认为理想的译文是原文与译文在内容,交际功能和语言形式上的对等,另一方面,她同时意识到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因为翻译有特殊的具体要求,即translation brief(有些译本所要实现的某一功能或者目的并不等同于原文),所以这种原文与译文的对等是不可能实现的。
内翻译研究综述1引言戴乃迭原名GladnessTayer, 1919年出生于XX。
自此,她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成了她的第二个祖国。
她与杨宪益先生一起为中国的文史翻译工作和中西文化交流倾尽毕生精力、心血和智慧,被誉为文艺战线上的白求恩。
(秋茵,20XX年代二人开始合译鲁迅作品,对鲁迅作品在海外的推介起到了关键作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力。
因此关于二人的鲁迅作品英译研究也位居前列,文章达到120余篇。
《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呐喊》和《药》等的英译均有多人进行分析研究,《朝花夕拾》《三味书屋》《风波》《社戏》《野草》《伤逝》等的英译研究也有人涉猎。
研究视角从译本对比分析、各种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探究到作品中的字词、修辞等的翻译,研究视角也呈现出多角度、多维度的特点。
可是相比较对二人的合译研究,关于戴乃迭个人的独译作品研究却非常有限。
提及戴乃迭,人们首先会想到杨宪益,戴乃迭的名字大多时候是和杨宪益联系在一起的。
学者对戴乃迭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人合译的作品上,对戴乃迭个人及其独译作品研究的较少。
笔者以〃戴乃迭〃不含“杨宪益〃为主题词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查找并进行了人工筛选,共找到相关范文不足百篇。
从文章发表时间来看,自20XX年始,对戴乃迭的独译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20XX年之后更是成倍增长(20XX年底之前关于戴乃迭的期刊范文共29篇(王惠萍,20XX年发表的《珠联璧合,和而不同一一戴乃迭的合译和独译的对比研究》一文,首次对戴乃迭与杨宪益的合译和她自己的独译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译作选择和翻译策略的“和而不同〃,并且从文化身份、话语权和翻译思想三个方面剖析了该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开展戴乃迭的独译和合译作品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和新视角,是戴乃迭翻译研究的有益尝试。
20XX年邓宏春和马月华(20XX年代初开始独立进行翻译活动,翻译了大量的各种题材的作品,从解放区文学、“17年〃文学、新时期女性文学作品到人物传记、单口相声故事选、儿童文学作品等,但是正如前文所述, 目前引起学者关注研究的只有其中17部作品而已,而且这17部作品中,除《边城》研究数量相对较多之外,其它16部作品的研究都是蜻蜓点水般掠过,虽然为戴乃迭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但是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提出,并由其学生克里斯蒂娜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首要原则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是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即翻译的方法与策略必须服务于翻译的目的。
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忠实原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这三大原则在翻译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能够帮助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进行浅析,并探讨它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同时,本文还将对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进行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该理论主张翻译活动应以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为核心,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译文的预期功能。
翻译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翻译理论的束缚,提出了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在翻译目的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有目的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翻译的目的可能因文本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信息传递、文化交流、商业推广等。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译文能够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交际功能。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浅谈翻译目的论一、本文概述翻译目的论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活动应基于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受众的需求进行。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进行深入探讨,首先概述其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接着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并探讨其优缺点。
本文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翻译目的论在文学、商务、法律等领域翻译实践中的实际运用,以期对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语境和交际意图的传递。
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意图。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全面阐述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旨在为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翻译目的论的平台。
本文也将对翻译目的论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对翻译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并由其后的学者如诺德(Nord)等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换句话说,翻译并非简单地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文字转换,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跨文化交流活动。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的首要原则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这包括译文的交际目的、使用目的以及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目的。
因此,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影响了翻译过程中的具体操作。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递原文的信息,那么译者可能会采用直译的策略;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那么译者可能会采用意译或解释性翻译的策略。
翻译目的论还提出了“功能对等”的概念,即译文在目标语言文化环境中应该具有与原文在原语言文化环境中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试析翻译目的论述评【论文摘要】翻译目的论的提出被认为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理论突破,它被引进中国也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目的论进行较全面的探讨,包括它的形成和发展,优点和局限性,它与传统翻译理论的主要区别以及它在实践领域方面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目的论,行为理论,局限性,传统翻译理论目的论是汉斯,弗米尔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创立的翻译理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
它的提出被认为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理论突破。
目的论面世以来,赞同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目的论的形成和发展,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它在实践领域方面的应用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期望读者能通过阅读本文而对目的论有更全面清晰的了解。
一、目的论的研究现状目的论的主要思想在弗米尔与他的导师赖斯合作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里有系统的阐述。
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赖斯的研究是目的论形成的基础。
赖斯在以“对等”(译文应该与原文在形式、内容和交际功能上对等)为研究的实践中发现有时译文与原文不可能达到完全等值的,有时这种等值是不应该追求的,因为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对译文行不同的要求,译者应该优先考虑的因素是译文的功能特征而小足对等原则。
弗米尔在他导师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以“对等”为中心的等值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创立了目的论。
他认为,翻译研究不能单单依靠语言学,因为第一,翻译并不单单是甚至并不主要是语言过程,第二,语言学还没有提出真正针对翻译困难的问题。
因此,他提出,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翻译行为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译者应该在目的的指引下,考虑一切与翻译有关的因素,从而选出最适合的翻译方法,使译文达到预期目的。
目的法则是目的论的核心法则。
这就是说,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即产生一个能达到预期功能的译文就是其最重要的目的。
从目的论视角看汉英翻译研究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目的论翻译理论概述 (2)1.2 汉英翻译研究现状 (3)1.3 研究目的与意义分析 (5)二、目的论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 (6)2.1 目的论的基本原则 (7)2.2 翻译过程中的目的论视角 (9)2.3 目的论与翻译策略选择 (10)三、汉英翻译的目的论视角分析 (11)3.1 汉语与英语的特点对比 (11)3.2 汉英翻译的目的与策略选择 (13)3.3 目的论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14)四、目的论视角下汉英翻译的研究方法 (15)4.1 文献研究法 (16)4.2 实证研究法 (18)4.3 对比分析法 (19)五、目的论视角下汉英翻译的策略探讨 (20)5.1 直译法与意译法的选择与应用 (21)5.2 文化因素考虑的翻译策略调整 (22)5.3 翻译中的语言转换策略探讨 (24)六、目的论视角下汉英翻译的实践研究 (25)6.1 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的选择关系研究 (26)6.2 翻译实践中的目的论运用案例分析 (27)6.3 翻译实践的反思与总结 (29)七、结论与展望 (30)7.1 研究结论总结 (31)7.2 研究不足之处及改进建议与展望 (32)一、内容概括从目的论视角看汉英翻译研究,主要关注翻译过程中的目的与目标。
本文首先回顾了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其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从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分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理,强调了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汉英翻译的目的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文化传承、信息传递、交际功能等方面。
本文还分析了汉英翻译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如译者的主观意识、翻译目的的多样性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本文总结了汉英翻译研究的目的论视角的主要贡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1 目的论翻译理论概述目的论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和效果。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进步,翻译实践日益频繁,翻译理论也日臻完善。
在众多翻译理论中,翻译目的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实用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旨在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并探讨这些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首先将对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进行概述,明确翻译的三原则及其内涵。
随后,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案例,分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展示其在指导翻译实践中的有效性。
本文还将探讨翻译目的论在应对不同翻译类型和翻译场景中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加深对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的理解,提高翻译实践的质量和效率,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翻译学科的繁荣和发展。
二、翻译目的论三原则解析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它提出了三大原则来指导翻译实践,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这三大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确保了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目的原则是翻译目的论的首要原则。
它强调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的主要方式,即结果决定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预期功能来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这意味着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要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和功能。
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即译文应该符合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让译入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这一原则确保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使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忠实性原则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保持某种程度的联系,即译文应忠实于原文的信息、意图和风格。
翻译目的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一直受到全世界学者和科学家们的关注。
科技不断进步,人类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研究领域的推进。
首先,国内研究必须充分赞赏,多数当今国内学者拥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秉持着不懈的追求,他们积极投入研究,努力利用有限的资源解决许多前所未见的技术难题,很多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国际专家和学者们的广泛认可。
此外,国外研究也发展迅速。
过去几十年来,西方国家力求扩大研究情况,在科技、外交和安全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成果都传遍世界,得到了全球的普遍认可。
无论是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开发、工程技术的应用还是各个领域的深入细致的探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中获得的研究成果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总的来说,在当今的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成果多次证明,只有拥有充沛的精力、细致的服务、高效的沟通和协作,才能展现出更多更杰出的成果,为世界各国及其居民带来更广阔的空间。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作者:王军陈诗月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8期摘要:翻译目的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现今德国最具有影响力、代表性的翻译理论。
其核心理念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对翻译过程存在决定性作用。
翻译目的与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办法以及对原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的选择和译文的转变等息息相关。
在翻译进程当中,以目的为导向,以语内语际相一致和充分性作为评价方式。
在对目的论的起源与拓展以及其理论进行梳理的过程中,突显出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目的论翻译标准从翻译学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发现:现代西方翻译理论迅猛成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从20世纪中叶开始,许多著名的翻译理论家着手从阐释学、接受美学、结构主义以及译文受众反应论等方面进行多方位分析、研究翻译学。
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等多种多样的翻译理论也因此应运而生。
其中由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派创造的翻译目的论在西方浩瀚的翻译相关理论当中脱颖而出,为翻译实践和研究开拓了新的维度。
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由功能主义学派提出的最重要的翻译理论。
skopos一词是希腊语,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而theorie一词是德语,有理念、理论之意。
目的论的观点是,“目的”这一概念应纳入翻译活动实践当中,所有的行为都与目的休戚相关,而翻译恰恰是一类有目的的、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具有较强交际性的活动,翻译人员应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相关翻译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论本质上应归纳为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因此翻译研究的核心从译文与原文两者之间的关联转换到对译文的预期效果,这一转变完善了传统翻译进程的不足之处,并且为翻译综合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又开阔了探索角度。
(仲伟合,钟钰,1999)一、翻译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翻译目的论最开始是由凯特琳娜·赖斯在其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限制与可能性》中提出,并形成相关的早期理论。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摘要:翻译目的论是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该理论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翻译过程以目的性为指导,以语内语际一致和忠实性为评估手段,这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目的论形成发展以及框架体系进行梳理评价,希望读者对该理论有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研究评价
一、引言 纵观翻译学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已经出现了重大突破,翻译理论家们开始从阐释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不同角度来研究翻译,于是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等。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派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独树一帜,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是希腊词,意为“目的”,theorie是德语词,意为“理论”。目的论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认为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翻译策略。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译文不可能与原文完全保持一致,那么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究竟是创作一个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的译文还是创作出一个能满足译人语读者要求的自由译文就要视翻译目的而定了。翻译目的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焦点从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转移 到译文的预期效果,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仲伟合,钟钰:1999) 二、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 目的论首先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提出。1971年她出版了《翻译批评的可能性和限制》一书并发表相关主张。尽管赖斯仍以对等理论为研究基础,但她同时也意识到,在现实语境中有时不可能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有时甚至不希望建立对等,因为有些译本是要实现不同于原文文本的某一目的或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翻译首先应考虑译本的功能而非对等,这就形成了目的论的起源。 后来,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发展并创立了翻译目的论。他在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文中首次提出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1984年他和赖斯合作完成了《普通翻译理论基础》,在该书中,弗米尔把翻译(包括口译)当做基于原语文本的转换行为,而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因此翻译也是有目的的,能够在目的语文化中产生影响。此外,另两位德国翻译家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克里斯蒂安·诺德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曼塔利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将翻译定义为“旨在为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复杂行为”。她特别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方面,着重分析了翻译活动参与者(翻译的发动者、译者、文本的使用者、信息的接受者)各自的作用以及参与者发生的语境条件。作为德国学派的新一代,诺德提出了“忠诚原则”,并将目的论应用于译员培训、口译、文学翻译等领域。因此,如果说赖斯为翻译目的论的出现提供了特定基础,弗米尔则因提出了目的论的主要原则而成为了该理论的创立者。曼塔利的贡献在于她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发生的环境,而诺德则对该理论作了完善并拓展了其应用领域。 三、翻译目的论的运用原则和评价标准 (一)目的论的运用原则 1.目的原则(skopos rule) 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人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但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这些目的进一步划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目的(如谋生);(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式)。但是,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Venuti:2001)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 — 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2.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连贯性(coherence rule)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人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这相当于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3.忠诚原则 忠诚原则(1oyalty principle)是由诺德提出的。她发现目的论有两大缺陷:首先,由于文化模式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好的译文有不同的看法;另外,如果目的原则所要求的译文的交际目的与原文作者的意图刚好相反,那么我们就会遵守目的原则而违背忠实性原则。因此,诺德就提出了忠诚原则来解决文化差异及翻译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诺德认为,译者对译文接受者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向他们解释自己所做的一切以及这样做的原因。这是忠诚原则的一方面。该原则的另一方面则是要求译者对原文作者忠诚。译者应尊重原作者,协调译文目的语与作者意图。(Nord:2001)因此,忠诚原则主要关注翻译过程中译者 与原作者、客户、译文接受者等参与者之问的关系。诺德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从而完善了该理论。 总之,这三大原则构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但是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 (二)目的论的评价标准 至于翻译的标准,目的论用充分性(adequacy)而非等值(equivalence)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在目的论理论框架下,充分性指译文要符合翻译目的的要求,“在翻译过程中以目标为基础选择实现翻译目的的符号”。这是一个与翻译行为相关的动态概念。等值指译语文本与源语文本出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但实现了相似的交际功能。等值只是充分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描述翻译结果的一个静态概念。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了解到,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以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为指导,用合适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 四、对目的论的评价 目的论是功能主义理论的核心。它提出译语文本与源语文本的功能或同或异,译者的任务就是以原文本为基础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来创造出满足译文接受者的期望的译文。而传统翻译理论将原文本当做翻译的出发点,要求在译文中完整再现原文。然而忠实地再现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因此,目的论更加实用,同时也动摇了原文本的中心地位,将译者从传统的等值理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潘平亮:2006) 目的论试图从译者的角度来解释翻译行为,为翻译研究和实践开辟了新视角。首先,目的论对翻译实践有着直接的作用,它启迪我们用多元标准来做翻译和评价翻译。其次,目的论为那些原本被视为违反翻译标准但是却产生令人满意效果的译文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引发了对诸如删减和改变等翻译策略方法的重新评价。 此外,目的论从三个方面突破了传统的翻译理论,拓宽了翻译研究视野。第一,它否认翻译是纯粹的语言层次的转换,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并对翻译行为过程进行了研究。第二,目的论提出了客户、委托人对翻译过程的影响,这反应了其对翻译行为参与者的关注。翻译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不同的参与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第三,弗米尔说过,纯语言学是无法解决翻译问题的,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我们得从别处寻找方法。这里的“别处”指的是“文化”。目的论把翻译放到了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把研究焦点从纯语际转换过程转换到了动态的文化翻译过程,并把文化语境和价值观考虑进去,以便客观地了解和评价某种译法在翻译中所起的作用。当然,除了众多优点之外,目的论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首先,目的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误导性:因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有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译者主体地位的发挥,使译文内容和形式可能与源文本相差甚远,不利于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其次,目的论容易被曲解为一种小而万能的理论,夸 大了它的功能。近年来,目的论可以解释多元系统派、阐释学派和结构主义学派等提出的理论和技巧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结束语 目的论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不仅适用于笔译,也适用于口译,尤其对当前口译研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翻译过程是一个涉及多种选择的复杂过程,目的论凸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使译者摆脱了传统等值理论的束缚,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大大转变了我们原有的翻译观念。从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到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到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范祥涛,刘全福:2002)诚然,翻译目的论成为当代德国最 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但它并不是翻译的最终标准,而是对翻译理论的丰富,给异态纷呈、彼此共存的翻译理论增添了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Venuti,Laurence(eds.).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M].London&New York:Routledge, 2000. [2 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l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Iangn 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6). [4]潘平亮.翻译目的论及其文本意识的弱化倾向[J].上海翻译,2006(1). [5]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