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主观幸福感概述作者:叶青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3年第02期摘要:主观幸福感是幸福感研究的主要取向,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本文旨在从心理学角度介绍主观幸福感的定义、测量工具及影响因素,并简要概括其研究趋势。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影响因素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人们越来越多地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
近来,对于“幸福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一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从心理学角度讲,它侧重于从人的内心体验来测量和描述人们的主观幸福。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对主观幸福感做简要概述。
一、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它是个体对于自己是否幸福的一种主观感受,这些评价主要包括认知的评价(如生活满意度或婚姻满意度)以及人们体验到愉快情绪(如高兴)和不愉快情绪(如抑郁)的次数的评价。
如果个体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性满意程度越高,那么,他们体验的积极情感就越多、消极情感越少,进而主观幸福感的体验就越强。
二、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不同意义上的研究取向,包括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研究者针对不同研究取向编制了相应的评定量表。
1.生活质量取向。
生活质量取向的主观幸福感测评较常使用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
量表包含5个部分:生活接近理想、生活状况、生活满意、得到重要的东西和肯定人生道路。
量表采用七级评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
2.心理健康取向。
针对心理健康的主观幸福感测量,常用的测评量表包括情感平衡量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体验量表以及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
情感平衡量表(Affect Balance Scales)用于测量一般人群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情感平衡。
文化视野主观幸福感综述徐杏玉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摘要: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幸福,多年前已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本文对国内外主观幸福感文献研究整理的基础上,回顾了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结构、测量和理论,最后对主观幸福感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未来展望中图分类号:C4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0-0363-02一、主观幸福感定义什么是幸福?这是自古至今人们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学术界对幸福的界定有多种标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1.以外在标准界定的幸福这种标准认为幸福来自于观察者价值判断,而不是基于被观察者的自我判断。
许多人把他人在某方面取得的成就或是否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作为标准来衡量幸福。
苏格拉底认为幸福和智慧密切联系,智慧是幸福产生的源泉;Tatarkiewica则将“成功”看作幸福的标准。
2.以内在情绪体验界定的幸福Bvudbern(1969)通过调查发现,人们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相互独立,当积极情绪相比消极情绪占得优势,则会体验到较强的幸福感。
赫拉克利特反对把肉体快乐作为判断幸福的指标,认为应注重内在体验。
3.以个体自我评价界定的幸福Shin和Johuson(1978)认为幸福是评价者基于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对其生活质量作主观性的整体评价。
这种概念属于本文所讨论的主观幸福感(Subeject Well—Being,SWB)范畴。
当代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自Wilson(1967)发表的《自称幸福的相关研究》。
Wilson(1967)认为快乐源于内在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满足到什么程度才能带来快乐感依赖于个体的适应或期望水平。
Diener(1984)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Shin和Johuson(1978)提出的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相一致,即个体主观上认为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与自己心目中理想生活状态相符合,而产生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
Diener进一步指出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维度。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定义及测量方法的文献综述摘要: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主观幸福感的早期研究,引进了大量的国外主观幸福感理论和测评量表,开始评估国外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应用性。
本世纪初至今是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学者们开始全面、深入的研究主观幸福感。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定义及测量方法的研究提出文献述评。
1.主观幸福感内涵界定国内外学者通常认为“主观幸福感”能从心理学角度形象准确地表达“幸福感”的内涵。
Bradburn[1]认为幸福是个体较少体验负性情感、较多体验正性情感,主观幸福感是当前的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的平衡结果,并假设主观幸福感由这两个部分组成。
Andrews和Withey[2]认为主观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组成,他们以Bradburn的主观幸福感结构结论为基础进行研究,并增加了物质生活维度的内容。
Diener[3]指出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按照主观标准描述对生活质量的感受,具有整体性、主观性、相对稳定性的特征,提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总体生活满意感、某方面生活满意感、正向情绪体验及较低频率的负面情绪体验。
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内涵界定的研究大多延续了国外成熟的研究理论,Diener的定义包含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内容,大多国内研究者认同Diener的定义。
刘仁刚[4]等学者都直接或间接引用了Diener对主观幸福感的界定。
有些学者还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方法和假设,对主观幸福感内涵进行了表述。
佟月华[5]认为主观幸福感可反映心理健康状态,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幸福与否的主观感觉;方黎明[6]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其自身生活满意度的认知评价;邢占军等[7]认为个体生成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存在差异,比如知足常乐者若感觉生活稳定、和谐,其就会感到幸福,追求自我价值的人若能充分发挥才能,就会感到幸福。
2.主观幸福感测量方法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最早测评主观幸福感的量表是Bradburn编制的《情感平衡量表》,该量表共10个题目,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
社会保障和家庭关怀对于老年人幸福感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的实证分析作者:尉亚妮来源:《商业经济》 2021年第7期[作者简介] 尉亚妮(1995-),女,内蒙古商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健康经济。
尉亚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70)[摘要] 在中国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8),运用OLS回归法分析社会保障及家庭关怀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
结果显示,领取养老保险和退休金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感,孩子为父母提供经济支持、为父母做家务照顾父母、孩子自身有出息都显著提升了父母幸福感。
老年人幸福感与年龄呈正相关,女性比男性更幸福,在婚(有配偶)老人更幸福,身体越健康老人越幸福,且老年人的幸福感在地区间存在差异,东部地区老年人更幸福,在加入了家庭关怀自变量后发现,城镇老年人比农村的老年人更加幸福。
[关键词] 老龄化;幸福感;养老保障;家庭关怀[中图分类号] C92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21)07-0029-02一、研究意义与背景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
人口大局的变化事关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牵动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由于人口超负荷的增长,计划生育政策被逐步提出,该政策较好地控制了人口的增长与数量,但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一个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人口老龄化问题。
以国际通用的老龄化标准来衡量,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到了国家和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到了国家和地区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整体在老龄化阶段。
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自2000年首次突破10%以后,一直处于快速攀升阶段,至2019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8.1%,即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同时,据《世界人口展望(2017)》预测,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在2025年预计超过20%,2040年将超过30%,2050年达到36.2%,这意味着我国“深度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作者:羊晓莹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9期摘要: 文章在介绍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包括遗传、人口统计变量、人格因素、归因倾向和文化因素,最后探讨了已有研究的缺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SWB)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1]。
已有研究证明,主观幸福感包含了三个独立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2]。
其中,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是指伴随着生活事件与评价而出现的个人的情感体验,这些感情体验组成了对SWB评价的基础。
一般生活满意度是SWB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权衡其重要性后,在“不满意—满意”维度上对其生活进行整体评价的认知判断过程。
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衡量SWB更有效的指标。
但是,现在学者趋向于认为SWB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
其中,情感平衡是指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愉快体验,是个体对生活的一个总体、概括评价。
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了人口统计变量、遗传、人格、文化等。
一、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一)人口统计变量人口统计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收入等。
但是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变量与SWB之间的相关很低,即使把这些因素全部考虑在一起,对SWB的解释率也不到20%。
在性别方面,总体上男女差异不显著[3]。
但在SWB的不同维度上,两性的差异还是存在的。
Fujita等认为,如果女性在遇到不好或难以控制的事件时,可能导致她们难以抵制消极影响;如果她们生活美好,则她们比男性更能感到强烈的幸福。
所以女性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体验上都较男性强烈,但在总体的SWB水平上又与男性相当[4]。
近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分工都有了一些变化。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主观幸福感作为生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
社会支持作为一个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分析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以期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界定了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并阐述了它们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性。
然后,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分析了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影响这种关系的因素。
接着,本文探讨了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包括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本文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也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二、文献综述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社会学以及行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社会支持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而这种影响表现在多个层面和维度上。
社会支持的概念和内涵在不同学科领域有所差异,但普遍认可的是,它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所获得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帮助和支持。
这种支持可以来自家庭、朋友、同事、社区等多个方面,表现为情感支持、信息支持、物质支持等多种形式。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和感受,包括情感幸福感和认知幸福感两个方面。
情感幸福感指的是个体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上的体验,而认知幸福感则是个体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
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大量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即社会支持的增加可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反之亦然。
这种关系在不同文化、年龄、性别等群体中均得到了验证。
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是多方面的。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作者:姚成吴明远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9年第15期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同于以往。
对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日渐受到重视,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归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类与整理。
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的内涵随着其研究的深入不断丰富,研究方法多以传统的社会统计调查方法为主。
以整个社会的大的发展背景而言,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为主观幸福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取得了不少新的发现。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城市化;心理杨新国等(2014)研究了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两两关系显著,且心理资本在生活事件与留守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
张西超,胡倩等(2014)运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小学教师的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职业压力在二者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黄永明、何凌云等(2013)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數据评估了环境污染对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受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影响显著,空气污染显著降低了我国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刘霞等(2013)构建了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幸福感影响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将流动儿童的幸福感划分为个体幸福感和群体幸福感,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
周春燕,郭永玉等(2013)研究了家庭社会阶层的不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刘兴华、徐慰等(2013)发现正念信念能有效提升参与者的主观幸福感。
李晓巍、刘艳等(2013)以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为对象,考察了亲子关系、师生依恋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
黄嘉文等(2013)发现对于不同时空下的个体而言,教育程度提高会对个体幸福感产生正面效应。
收入不平等、社会犯罪与国民幸福感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收入不平等、社会犯罪与国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以中国为例,提供经验证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不平等问题逐渐凸显,而社会犯罪率也在某些地区和领域呈现出上升趋势。
这些因素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深入探讨收入不平等、社会犯罪与国民幸福感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对收入不平等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基尼系数等指标来衡量中国当前的收入不平等程度。
接着,本文将对社会犯罪率进行统计,探讨其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相关性。
本文还将收集国民幸福感的调查数据,分析其与收入不平等和社会犯罪率的关系。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等。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区的数据,揭示收入不平等、社会犯罪与国民幸福感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提出政策建议。
在收入不平等方面,政府应关注弱势群体,实施有效的扶贫政策,以缩小贫富差距。
在社会犯罪治理方面,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执法力度,同时注重预防教育,降低犯罪率。
在提高国民幸福感方面,应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多方面着手,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为促进中国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收入不平等、社会犯罪与国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证证据。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关于收入不平等的研究,早期文献主要关注其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例如,库兹涅茨(Kuznets)提出的“倒U型曲线”假说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收入不平等会随着经济增长而加剧,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收入不平等会逐渐缩小。
一、幸福感的概念界定对于幸福感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时期,他最早提出追求善是人们获得幸福的保障。
随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发展和完善了苏格拉底的理论,亚里士多德更是从哲学的角度,思辨地提出了幸福感的完整理论。
他提出幸福的最高境界就是善,能够实现善,即可得到幸福,同时他还提出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就是幸福。
此外,他还提出了实现幸福的外在条件,并将人分为三种,分别指出三种不同的人对幸福的不同理解。
20世纪中期以后,欧美国家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但相伴而生的是人的异化的出现,人的精神世界开始出现扭曲,社会生产效率开始下降,资本家们开始关注员工的幸福感问题,对幸福感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研究开始出现。
首次提出幸福感概念的是美国学者罗伯特·莱恩,他认为收入与幸福感之间呈倒U 型的线性关系,认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的幸福感会逐渐增加,并在一个点时达到最大,之后出现边际幸福感递减。
随后,不同的学者又从不同的角度对幸福感的概念进行界定。
但总体可以将幸福感分为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两大类。
Bradburn (1969)从心理层面定义了幸福感,认为幸福感即一定时期内正向情绪与消极情绪的相互制衡,个体更多地体会到积极的情绪,较少体验消极情绪。
Andrews &Withey (1976)发展了Brad⁃burn 的理论,他们除了从心理层面定义幸福感,还谈到了生活满意度,认为幸福感就是个体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的权衡,以及对整体生活满意程度的感知。
Lucasetal.(l996)、Lucas (2001)等提出了与他们相类似的观点。
其中,Diener (1999)首次提出了主观幸福感,认为幸福感即个体对生活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
Deci&Ryan (1985)认为幸福感是个体满足自身各种需要后的一种心理感受。
Warr (1987)将幸福感定义到具体的企业中,定义了员工幸福感,认为员工幸福感即员工对自身工作经历和职责的整体质量评价。
p社会发展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刘芳李维青摘要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2000年之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甚少,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发展较迅速。
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而国民幸福指数却先升后降,尽管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人们的幸福感却未持续增加。
¹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单纯地追求物质生活,而是追求全面的幸福生活。
因此,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2000年之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甚少,º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发展较迅速。
本文将2000年之后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作一个简单的综述。
一、样本和方法本文所采用样本来源于中国知网(CNK I)期刊全文数据库,该数据库具有覆盖面广、收录期刊全、检索途径多等特点。
本研究以2000年至2007年为时间段,以/主观幸福感0或/生活满意度0为关键词,在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版的核心期刊检索到论文220篇,并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多次筛选,其中有45篇不属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内容,最终确定175篇论文作为此次研究的样本。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175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内容分析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使用的考察社会现实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研究者通过系统分析文献显性内容的特征,得到与之相关的潜在内容的特征的推论。
最初的内容分析主要是针对文字形式的报刊,后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中,逐渐成为社会科学中独树一帜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以现存文献内容为基础来研究社会的一种方法。
对文献内容的研究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方式,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对文献中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将对文献的定量研究称为内容分析法。
角色理论视角下学习参与提升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空巢老人现象日益凸显。
这些老人在家庭结构变迁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面临着孤独、无助等心理困扰,其主观幸福感普遍较低。
如何提高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从角色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学习参与对提升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期为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角色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会影响其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空巢老人由于家庭角色的转变和社会支持的缺失,往往容易出现角色冲突和角色失落,从而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而学习参与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活动,可以帮助空巢老人重新找到社会角色,增强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归属感,进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本研究首先通过对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分析,明确其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结合角色理论,分析学习参与对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潜在影响机制。
接着,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探究学习参与对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实际作用效果。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以促进空巢老人通过学习参与提升主观幸福感。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问题的认识,而且为制定有效的社会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研究也有助于推动角色理论在老年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文献综述角色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为我们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老年学研究中,角色理论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
空巢老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角色转变、社会参与以及主观幸福感等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角色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学习参与如何提升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进行文献综述。
关于角色理论的研究,早期主要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角色扮演以及角色冲突等问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角色转变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空巢老人在经历了子女离家、家庭结构变化等角色转变后,往往面临着社会角色的失落和心理上的不适应。
新视角92 全国商情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李丛聿 吴晶晶 金彬珥(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重点已经从理论下放到了实证研究的阶段。
笔者在参考不同文献的基础上,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做一个界定,并总结出其不同的测量方法与研究的新趋势。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从人自身对幸福水平的评价出发,研究人们自身对于自己生活状态的的态度,包括对生活满意度、正面情绪评价、负面情绪的评价等三个方面。
目前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很多,综合各方意见。
笔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就是主体对自己生活现状满意度以及正面、负面情绪的感受。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研究者认同Diener提出的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标准对其整体生活质量做出综合判断。
对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其研究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战后美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是积极心理学的崛起。
从此之后,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了解的越来越深,相关研究越来越多。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研究,这个阶段主要是简单描述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一些变量。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第三阶段为主观幸福感的测量、评估,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们开始运用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理论来整合各种方法,主要有纽芬兰纪念大学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牛津幸福感问卷等著名量表。
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学术界开始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比较晚,最初的研究来自于心理学界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和分析。
而国外通用的一些主观幸福感调查量表,如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也被引入国内的研究之中。
2011年广州市总工会发布的《广州市农民工幸福感调研报告》显示农民工幸福感显著低于本地居民,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略低于传统农民工。
不同养老模式对我国农村老年群体幸福感的影响分析基于CHARLS基线数据的实证检验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养老模式的选择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幸福感受。
因此,探讨不同养老模式对我国农村老年群体幸福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基线数据,通过实证检验,深入分析不同养老模式对农村老年群体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梳理国内外关于养老模式与老年人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明确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利用CHARLS基线数据,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以定量的方式探讨不同养老模式(如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对农村老年群体幸福感的影响。
本文还将考虑个体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因素作为控制变量,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
通过实证检验,本文期望揭示不同养老模式对农村老年群体幸福感的直接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间接影响路径。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养老模式与老年人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也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以制定更加符合农村老年群体需求的养老政策。
最终,本文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村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二、文献综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特殊性,老年群体的养老模式和幸福感受到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不同养老模式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为深入了解农村老年群体养老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养老模式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关注了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几种模式。
家庭养老作为传统的养老方式,在农村地区尤为普遍。
研究指出,家庭养老能够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和生活照料,对提升老年人幸福感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子女外出务工的增加,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弱化,老年人面临着孤独、无助等心理问题。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作者:卢笳张述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08期摘要幸福感在心理学领域里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一体多面的特征。
主观幸福感是幸福感研究的主要取向,心理学者从各自不同视角研究主观幸福感,试图揭示其来源、本质、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
文章就幸福感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影响因素、测评方法进行阐述,最后简评当前幸福感研究的成果和局限,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测评方法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识码:ASubjective Well-being Research ReviewLU Jia[1], ZHANG Shu[2]([1]Educational Science School,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2](Finance Faculty,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AbstractAs a complicated concept in psychology, well-being is multi-dimensional and can be analyzed from various levels and factors. Subjective well-being(SWB) is the main tradition of well-being, which psychologists have been trying to study it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revealing its origins, essence, functional mechanism and other relevant factors. This paper will make a detailed elaboration of subjective well-being's theories, researching progress, influential factors, measuring methods, etc. Finally, the paper will make a brief comment on the achievement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well-being study, and also look into the future about the study of well-being.Key wordswell-be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influential factor; measuring method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生活质量研究运动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蓬勃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幸福心理学的形成。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综述
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为三个方面:个人因素,家庭
因素,社会因素。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人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价,包括认知判断,如生活
满意度,情感(情绪和情感)评价,如正性和负性的情绪感受。在老年人主观幸
福感的研究中常用的概念是老年人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
体评价,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包括感觉到积极情绪的出现和消极情绪的消失。
综合以往关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产生
重要影响的因素可以以老年人自身为中心,以老年人的互动范围为半径,依次划
分出三个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自身因素
(一)人格特质
刘仁刚和龚耀先(1998)曾认为客观环境的各种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
限,而人格特征和生活经历则具有较大的作用。Ardeh认为智慧可以代表这些作
用,智慧综合体现了人格特征和生活经历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相同的客观情况
下,不同人格特质的老人会对同一件事产生不同的认知,做出不同的反射,体验
不同的情感,进而产生不同的主观幸福感。
(二)自尊感
高自尊的老年人能体验到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低自尊的老年人有较低的主观
幸福感。在王大华等人(2004)的研究中,自尊感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在亲子支
持和主观幸福感中间起着中介作用。
(三)自我效能感
有研究认为,对自我的认知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效能对主观
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Feasel提出自我效能感能够预测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
而生活满意度是主观幸福感的认知评价,与正性情感同属于主观幸福感。有研究
证实了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有着直接的影响。
(四)控制感
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对其幸福感有重要影响。就退休过程而言,自愿退
休的老年人比被迫退休的老年人更幸福。相对于被迫退休或者被迫继续工作的老
人,自愿退休的老年人能决定自己选择是否退休,这让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有着
较高的控制感,从而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五)身体健康状况
身体健康情况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非常重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
年人的健康状况也与日俱下。有研究发现,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的主观感受可以很
好得反映其真实身体状况,而且老年人的主观健康感受比客观健康状况更密切地
与其主观幸福感相联系。
(六)经济状况
经济收入是老年人生活的基本保证,收入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满意感维度
有着积极影响。但是收入与财富对幸福感的影响是复杂的,一项横断研究证明财
富和幸福感有着正相关,但是研究人员分析纵向数据后发现收入和财富对幸福感
的影响很小,尤其对于那些并不富裕的人。
二、家庭因素
(一)家庭状况
老年人婚姻状况、配偶状况、养老方式、子女数及子女生活现状在老年人的
总体幸福感上都有显著性差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有配偶的
老年人比单身的更幸福,家庭和睦的老人主观幸福感更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刘仁刚,龚耀先,1998)。
(二)婚姻质量
婚姻质量对主观幸福感的正性情感维度和满意感维度有直接的积极影响(刘
仁刚,龚耀先,2000),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婚姻幸福的老年
人主观幸福感更高。
(三)生活事件
负性生活事件对老年人的健康有着负面影响,尤其是重要角色的生活事件会
削弱对相应角色的控制感,比其它应激源更强地降低生活满意感。配偶、亲戚或
者好朋友的死亡,离婚、分居都会降低幸福感。鉴于本研究对象的年龄阶段,配
偶的死亡尤其会大大降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三、社会因素
(一)社会环境
不同生活背景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总体幸福感上,城
市老年人显著高于农村和乡镇老年人(曹坚,吴振云,辛晓亚,2008)。
(二)社会参与
参加团体活动如老年大学、社区老年人乒乓球队、老年人合唱团等,都能增
加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三)人际支持(社会支持)
大量研究证明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李幼穗,赵莹,
张艳,2009)。研究社会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路径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
不仅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还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主观幸福感。
此外,社会支持可以分为接受支持和提供支持,接受支持能让老年人体会到
来自亲子、朋友、社会的关爱,而提供支持增强老年人的控制感、自我效能感,
减少无用感,从而增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