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社会功能与主观幸福感
- 格式:pdf
- 大小:738.51 KB
- 文档页数:7
承德市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对于承德市的社区老年人来说,其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目前,承德市社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整体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物质层面上,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他们能够享受到社会福利和子女的照料。
在精神层面上,老年人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社区老年人得到了来自社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有专门的社区活动供他们参与,使得他们的社交和交流需求得到满足。
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影响因素。
老年人普遍存在身体健康状况的问题。
由于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容易出现各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社区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虽然社会福利政策在不断完善,但仍然有部分老年人生活水平较低,他们在经济上面临困难。
社交和交流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产生较大影响。
如果老年人缺乏社交圈子,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他们会感到孤独和无助,从而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要提高社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政府应加大对老年人福利保障的力度,提高养老金和医疗保障的覆盖率,确保老年人有基本的物质保障。
社区应加强老年人的社交与交流活动,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提供各类娱乐和学习活动,让老年人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社区和家庭都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关心和照顾,陪伴他们度过晚年。
承德市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较高,但仍面临一些问题。
政府、社区和家庭应共同努力,提高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满足度,从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主观评价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它反映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状况。
本文旨在探讨社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通过文献回顾和实地调查,了解社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包括他们的整体生活满意度、情感状态、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本文将分析影响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等)、社会因素(如家庭关系、社区环境、社会支持等)和心理因素(如生活态度、心理适应等)。
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改善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融入,让他们在晚年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和满足。
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社会对老年问题的关注和解决。
二、文献综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社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是指个体根据自身标准评价自身生活质量所感受到的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维度。
对于社区老年人而言,其主观幸福感不仅关系到个体身心健康,更是衡量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广泛研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
从个人层面来看,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婚姻状况、教育背景等因素均可能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可能导致其主观幸福感降低;而经济状况较好的老年人,往往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和生活质量,从而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老年教育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功能与策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老年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正逐渐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老年教育并不是单纯地为老年人传授新知识,更是一个增强老年人精神面貌、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从老年教育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功效入手,探讨老年教育的策略与实施方法。
一、老年教育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功效1. 增强自我价值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老年人的自我价值感会逐渐降低。
在老年教育的学习中,老年人可以学到新的知识、技能,经过学习的过程中,老年人的自我价值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使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从而提高了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2. 拓展社会人际关系随着退休、离休等生活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社交范围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老年教育中,老年人可以结识更多的同龄人,开拓自己的社交圈子,这些同龄人可能会成为老年人的朋友、伙伴,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人情支持与帮助,进而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3. 丰富精神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会变得单调乏味。
在参加老年教育之后,老年人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拥有更丰富的人生经验,因为有了这些,老年人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积极地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在精神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而提高了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二、老年教育的策略与实施方法1. 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与年龄特点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为老年人定制合理的教育计划非常重要。
老年人的教育计划应该考虑到他们的身体条件、文化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同时,课程内容也应该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能够真正有助于老年人的生活、健康与幸福。
2. 注重课程的实用性老年人的目的不在于取得证书,而是希望能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技能。
因此,老年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实用性,要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提供能够增强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健康保健技能等相关课程,以便老年人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
承德市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近年来,随着承德市社区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也成为进一步研究的焦点。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体验。
本文探讨了承德市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中的影响因素。
一是生活满意度。
承德市的社区老年人一般生活条件普遍较好,大部分老年人居住环境良好,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社区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
二是健康状况。
健康是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德市的社区老年人普遍较为注重身体健康,并且有一定的锻炼习惯。
大部分老年人在身体上感到较为满意。
三是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大部分承德市的社区老年人都有子女,子女们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让他们感到幸福满足。
而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孤寡老人或失独老人来说,由于缺乏长期的关爱和陪伴,主观幸福感相对较低。
四是社交活动。
社交活动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承德市社区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社交活动,老年人可以通过参与这些活动结交朋友,提升幸福感。
首先是物质因素。
生活水平和物质保障是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基础,充足的经济来源可以满足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提升主观幸福感。
其次是精神因素。
精神需求是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拥有多样化的娱乐活动和文化课程,提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支持,可以提高主观幸福感。
再次是社交因素。
社交关系是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通过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建立和保持社交关系,增强老年人的社交支持网络,对于提高主观幸福感有着积极的影响。
最后是健康因素。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了重要影响。
良好的健康状况可以让老年人更好地享受生活,提高主观幸福感。
承德市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较为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要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需要重视老年人的物质、精神、社交和健康需求,并且在社区中加强相关的服务和支持。
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体验。
农村老年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关系到个体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村地区在经济、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资源相对匮乏,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支持作为一种重要的外部资源,对于提升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支持通常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工具性支持和评价支持等,这些支持可以帮助个体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社会支持的作用尤为重要。
农村老年人往往面临着健康问题和经济压力,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医疗和经济援助。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村老年人可能面临孤独和社会隔离的问题,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慰藉和社交机会。
社会支持还可以增强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和归属感,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影响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其他因素。
通过深入了解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需求,为政策制定者和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以促进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和心理健康发展。
1. 介绍研究背景: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关注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加剧。
这一社会现象不仅对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关注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和积极情感体验,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他们面临着身体机能下降、社会角色转变、家庭结构变化等多重压力,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老年教育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功能与策略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福祉和幸福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老年教育作为一种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浅谈老年教育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功能与策略。
首先,老年教育具有丰富老年人的人生经验和知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他们可以通过参与老年教育来分享和传承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老年人通过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和课程,不仅可以充实自己的人生,还可以为社区和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教育培训,老年人有机会学习到新的技能和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增加自信心和满足感。
其次,老年教育有助于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在身体和精神上都面临一定的挑战,而积极参与老年教育可以提供一个积极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身体健康。
老年教育活动通常涉及到体育锻炼、文化艺术、手工制作等方面,可以促进老年人的身体活动量,增强体质和抵抗力。
同时,老年教育还可以提供一个社交交流的平台,老年人可以结交新的朋友,增加社交网络,减少孤独感和抑郁感,从而提升幸福感。
再次,老年教育有助于老年人找到退休后的新生活目标和价值。
退休后的老年人常常面临失去工作和社会角色的空虚感和迷茫感。
老年教育可以提供一个新的方向,使老年人拥有积极进取的心态,树立新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和参与社区服务,老年人可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向亲友分享自己的成果和收获,增加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最后,要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老年教育的支持和投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
其次,社会各界应当建立健全老年教育的组织和机制,如开设老年学校、推动老年教育普及等。
同时,需要鼓励和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老年教育,提高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参与度。
此外,老年教育课程的设计应符合老年人的需求和兴趣,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体验。
总之,老年教育对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功能,可以丰富他们的人生经验和知识,促进身心健康,找到退休后的新生活目标和价值。
退休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退休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他们生活质量的一项很重要的指标。
本文将探讨退休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五个例子来进一步解释。
一、退休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对于退休后的老年人来说,幸福感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我感觉老年人会对自己的生活做出自我评价,包括对自己身体、心理状况的评价等等。
如果他们满意自己现在的生活,那么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就会提高。
2. 社交关系老年人的社交关系可以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社交关系良好的老年人通常会感到快乐和满足,而孤独感强的老年人则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失落。
3. 经济状况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也是影响他们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经济条件良好的老年人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体验快乐和满足感。
4. 人生观老年人对于自己的人生观念也会对幸福感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老年人认为自己刚刚步入人生的第二个阶段,他们往往会更加积极乐观,更容易感到快乐和满足。
二、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因素1. 健康状况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是影响他们主观幸福感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旦身体出现不适或生病,其主观幸福感就可能会显著下降。
举个例子,健康不好的老年人可能会感到痛苦和不满。
他们可能难以自理,无法自由地出行和享受生活。
对于他们来说,能够保持健康的身体,会是获得幸福感的基本条件。
2. 社交关系老年人的社交关系同样是影响其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交关系好的老年人可以得到关怀和照顾,能够拥有更多的支持,遇到困难时更容易得到帮助。
反之,社交关系不好的老年人则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失落。
例如,老年人可能会因为亲人、朋友或是孩子的生活繁忙等原因,很难与他们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
如果老年人没有找到其他的社交圈子,那么他们很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失落。
3. 经济状况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也会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很大的影响。
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孤独感以及主观幸福感是评估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社会支持是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帮助和支持,包括物质援助、情感支持和信息指导等;孤独感则是老年人在社交和情感层面的主观体验,反映其社交联系和人际关系的状况;而主观幸福感则是老年人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和满意度。
本文旨在探讨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深入探讨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孤独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以及孤独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同时,本文还将关注不同社会支持类型和来源对老年人孤独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差异,以期为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技术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样本将包括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孤独感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制定更有效的老年人支持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社会对老年人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促进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社会支持、孤独感和主观幸福感作为评价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受到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各种帮助和支持,包括物质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等。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社会支持能够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社会支持是指从社会环境中获取的各种合理帮助和支持,可以分为情感支持、实物支持和信息支持三种形式。
对于留守老人来说,社会支持可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
通过接受社会支持,留守老人可以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首先,情感支持对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为显著。
情感支持是指亲情、友情、伴侣关系等温暖的情感交流与关怀,可以增加留守老人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一项对江苏某县留守老人的研究发现,情感支持与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且愈低年龄、丧偶、子女在外务工等因素的留守老人,在情感支持的影响下,其主观幸福感意感能得到更明显的提高。
因此,对留守老人的情感关怀和关爱是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其次,实物支持也对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实物支持是指物质上的帮助,如食物、日用品、医疗保健等,可以满足留守老人的基本需求。
研究表明,在实物支持的帮助下,留守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得到了显著提高。
例如,一份对山东某市养老院老人的研究发现,爱心人士在养老院为老人提供现金、食品、日用品、娱乐等实物支持,显著提升了老人的主观幸福感。
因此,提供实物帮助也是缓解留守老人心理压力,提高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最后,信息支持也对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作用。
信息支持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资讯和知识,可以改善留守老人的认识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
研究显示,信息支持与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通过了解时事、掌握基本信息和技能等,留守老人可以增强自我认知、提高自信心,减缓其无助和孤独感,提高主观幸福感。
因此,提供信息帮助,如通过电视、广播、宣传单张等方式向留守老人送达政策法规、文化娱乐等方面的信息,也是提高他们主观幸福感的有力手段。
心理科学进展2009, V ol. 17, No. 4, 759–765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老年社会功能与主观幸福感李海峰1,2,3陈天勇1,2(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院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摘要社会功能是健康老龄化的基本要素。
本文综述了老年社会功能的定义和评估、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老年社会功能理论,以及社会功能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进展。
在消极和积极老化观的指引下,该领域的研究存在两种取向:前者片面强调社会支持,追求享乐主义取向主观幸福感;后者则强调社会参与,追求幸福快乐取向主观幸福感。
今后的研究应在积极老化观的指引下,强调老年阶段积极主动的社会参与和幸福快乐的幸福感,并开展相关的干预研究。
关键词老年人;社会功能;健康;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社会参与分类号 B844.4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健康和幸福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一种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这说明除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外,社会功能也是完整健康概念一个重要的基本方面。
社会功能和主观幸福感是目前老年健康研究的两项重要内容(Chalise, Saito, Takahashi, & Kallchiro, 2007)。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老化状况的一种主观、稳定的评估。
大量研究表明,尽管受躯体疾病或认知功能损伤的困扰,许多老年人仍然对他们的老化状况满意(Baker, Cahalin, Gerst, & Burr, 2001; Faber, et al, 2001; Strawbridge, Wallhagen, & Cohen, 2002),这表明身体健康与主观幸福感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人口学、社会经济学、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学(如个性、自尊、自我效能)等变量。
近年来,社会功能与老年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开始成为一个新热点。
1 老年社会功能的定义和评估Motta, Bennati, Ferlito, Malaguarnera和Motta (2005)曾指出,仅仅维持身体和认知功能良好的百岁老人,不能作为“成功老龄化”的原型,因为他们没有维持任何社会或生产性活动,暗示社会功能良好是成功老龄化的一个关键指标。
Bergland和收稿日期:2008-12-18通讯作者:陈天勇,E-mail:chenty@ Narum(2007)对282位75~93岁妇女生命质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当要求说明什么是生命质量时,82.3%的人提到良好社会功能的重要性,而只有68.8%的人提到身体健康。
李德明、陈天勇、吴振云和李贵芸(2005)对健康老龄化基本要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也表明,社会功能是健康老龄化一个相对独立的基本要素。
WHO所指的社会功能良好,是指一个人的外显行为和内在行为都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变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社会所接受,行为符合社会身份,与他人保持正常协调的人际关系。
与WHO相一致,Ware等人(1980)将健康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社会健康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功能的完好程度。
他们强调社会参与,把社会健康定义为与社会参与有关的人际交流和活动,通过客观报告(如朋友的数量)和主观评定(如与他人相处的程度)来评估。
Blazer(2000)认为社会功能即社会交往的性质和范围,强调社会角色和社会网络是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功能可以通过对社会角色的丧失程度和社会支持网络(主要指亲属和朋友)的满意度来评估。
在实际的研究中,一些研究机构和个人对社会功能的评定提出了更为详细的方案。
WHO组织编订的生命质量量表(WHOQOL-100)试图从社会交往的强度、频度、能力和评价等四个方面来评估老年人的社会功能(WHO, 1995)。
与此相类似,美国老龄化管理机构(The Administration on Aging)关于-760- 心理科学进展 2009年老年社会功能的调查问卷从社会交往范围、交往方式、交往强度和对交往的评价来评估老年人的社会功能。
Greenberger(2006)认为社会功能可以从情感依恋(attachment)、社会融合(social integration)、信赖联盟(reliable alliance,指让个体依赖并提供帮助的群体)、指导(guidance,指个体从他人获得建议和信息)、工具性支持-获得帮助、工具性支持-提供帮助、志愿及工作等八个方面来评估。
这一评价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指出了社会功能两面性,即一方面强调个体可以依赖的社会关系和支持,另一方面强调个体对社会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Kane和Kane (2004)提出社会功能结构的五个方面是社会支持、社会网络、社会资源、社会角色和角色功能,以及社会活动。
社会资源主要指老年人可利用的资源,包括财政、住房、社区资源等。
这个结构与其他研究者提出的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把社会资源纳入到社会功能中。
综合上述观点,老年社会功能的定义和评估可以从社会角色、社会网络、社会支持、社会参与、满意度评价来进行。
在宏观层面,进入老年阶段,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相应的社会网络也在变化;在微观层面,个体与社会进行互动,一方面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支持(被动),另一方面,个体积极参与社会并继续奉献社会(主动)。
由此来看,Blazer注重宏观层面的社会功能评估,WHO和Ware等更注重微观层面的社会功能评估,而美国老龄化管理机构和Greenberger似乎综合了两个层面的评估。
加上满意度评价,说明老年社会功能是客观评估和主观评估相结合的指标。
2 老年主观幸福感目前学术界广泛引用的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概念是由Diener提出的。
Diener(1984)认为主观幸福感一般由三个相对独立的维度构成: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即主观幸福感包括对生活质量的体验(情感)和对生活质量的认知(生活满意度)两个方面。
这是一种享乐主义取向的主观幸福感,主要关注个人对自己整体生活的满意和幸福的评估。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学术界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都倾向于享乐主义取向的主观幸福感(Kahneman, Diener, & Schwarz, 1999)。
根据Keyes的观点,主观幸福感包括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和社会幸福感(social well-being)。
心理幸福感包括六个维度:积极评估个体及个体的过去,个体的继续发展和成长,对生活有目的和有意义的信念,拥有与他人高质量的关系,有效处理个人与环境的能力,以及自我效能感(Ryff & Keyes, 1995)。
同时Keyes(1998)把社会幸福感定义为个体对自身与他人、邻居及社区间关系程度的感知,具体包括社会一致性、社会实现、社会整合、社会接受和社会贡献等多个维度。
这是一种幸福快乐取向的主观幸福感,强调个体应采取积极的老化态度,能动地从个体的生活目的、个人成长、自我接纳等入手,评价主观幸福感(Keyes, 2006),关注个体自身及其社会性两方面的发展。
近年来,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幸福快乐取向的主观幸福感。
从这两种不同取向的主观幸福感可以看出,享乐主义取向倾向认为老年人正性情感多,负性情感少,生活的各方面都比较满意,则其主观幸福感也高。
但是,这一取向并没有强调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没有考虑老年人如何积极地调节自身的心理和行为,以适应社会角色的变化。
而幸福快乐取向强调老年人可以通过规划和设计晚年生活,并根据个体角色的变化及自己的能力,达到适应社会和贡献社会,甚至自我实现的目的,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因而体现了老年人积极的老化态度。
对主观幸福感毕生发展的相关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在整个生命阶段是相对稳定的,甚至在高龄阶段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随龄减退(Diener, 1984)。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的有些维度与年龄成正相关,而另外一些维度与年龄成负相关或无关。
例如大量研究表明,生活满意度不随年龄而衰减,而是随年龄有所增加或是保持稳定(李德明, 陈天勇, 吴振云, 2008; Cheng, 2004; Clark & Oswald, 2007; Diener & Suh, 1997; Diener, Suh, Lucas, & Smith, 1999; Diener & Lucas, 2000)。
对于积极情感,一些研究表明积极情感是随龄衰减的(Diener & Lucas, 2000; Kunzmann, Little, & Smith, 2000; Li, Chen, & Wu, 2008),而另一些研究却发现老年人比青年人有更高水平的积极情感(Clark & Oswald, 2007; Ehrlich & Isaacowitz, 2002),还有一些研究显示积极情感在一生中基本保持稳定(Carstensen, Pasupathi, Mayr, & Nesselroade, 2000)。
对于消极情感,一些研究表明消极情感呈随龄衰减趋势(Diener & Lucas, 2000),而Ehrlich和Isaacowitz(2002)的研究指出消极情感在中年开始有显著衰减,到60岁第17卷第4期老年社会功能与主观幸福感 -761-以后基本保持稳定,但也有研究显示消极情感没有年龄差异或者与年龄无关(Kunzmann, et al., 2000; Malatesta & Kalnok, 1984; Shmotkin, 1990)。
不同研究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分析可能的原因,其一是取样问题。
这里有多种可能性:(1)个别研究样本量较小,结果相对就不稳定,如Ehrlich和Isaacowitz(2002), Kunzmann 等(2000),Malatesta和Kalnok(1984)的研究都属于小样本研究;(2)文化差异,Li等人(2008)的研究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中国老年人推崇家庭养老,且中国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而其他研究基于西方文化背景,西方国家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3)其他原因,如有的研究年龄范围较窄,有的很宽,如Li等人(2008)的研究是基于一个全国的老年样本,年龄取样是65岁以上,Kunzmann等人(2000)的研究的年龄取样是70岁~103岁,而Ehrlich和Isaacowitz(2002)、Malatesta和Kalnok(1984)和Shmotkin(1990)则几乎研究了整个年龄群体,年龄取样大致是从18岁到90岁;研究者对随年龄变化的相关变量控制不同,如Clack和Oswald(2007)、Ehrlich和Isaacowitz(2002)的研究较好地控制了健康变量,而Li等人(2008)的研究没有考虑健康变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