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藏族入赘婚浅析_以四川省平武县木座藏族乡木座寨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53.07 KB
- 文档页数:4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9年10月20日Oct.20 2019第39卷第10期Vol.39 No.10doi: 10.3969/j.issn 」008-9640.2019」0.108浅谈藏族传统婚姻文化——以共和县恰卜恰地区为例加华措(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摘 要:由于受到独特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以及宗教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藏族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制 度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婚姻习俗,这些习俗至今仍保留着较为明显的本土特色。
本文以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地 区为例,对其传统通婚范围,婚姻缔结与解除方式以及婚俗特点展开介绍,以期为读者了解当地的婚姻文化 提供依据。
关键词:藏族;恰卜恰;媚•姻文化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 (2019) 10-0239-02一、 恰卜恰概况恰卜恰隶属于青海省共和县,地处隆宝赛钦山南麓. 东邻东巴村,西邻廿地村、沙珠玉,南邻曲沟村。
恰卜恰下辖九个行政村,以藏族人口居多,同时也有汉、回、 土族。
历史上该地区以牧业为主,清同治年间(1862— 1874),今化隆县甘都等地的农民徒居垦荒,逐渐形成以加拉村为中心,沿恰卜恰河两岸定居的农业村落!1!<PS4)o 民国年间又因马步芳的暴政,使今化隆、尖扎的农民逃 往恰卜恰,故今恰卜恰地区的语言、民俗都与前两地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恰卜恰系蒙古语,意为“切开的崖坎”; 又因恰卜恰河系由上源曲乃日、曲乃亥二水汇合,故恰 卜恰有藏语“双水”之说。
二、 传统通婚范围(一) 血缘外婚制藏区的血缘外婚制由来已久,在早期的本教文献《斯巴卓浦》中就有类似外婚的神仙婚配故事,后期敦煌文 献中亦有血亲禁止婚配的记载。
在藏区,血亲的计算既 包含父系的“骨头”,也包含来自母系的“血肉”。
传 统藏族在界定血缘外婚单位时,尽管对父系的“骨头” 和母系的“血肉”都予以关注,却更加强调父系血统的“亲缘性”,而对母方旁系血亲通婚有所放松⑵。
白马藏族主要生活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和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境内,人口约2万人。
他们的风俗习惯、文化、宗教信仰都不同于藏族。
白马藏人会说藏语,却不认识藏文,而且多数人会使用汉字;:他们不信仰藏传佛教,却信仰太阳神、山神、火神、五谷神;他们不修庙宇,不供佛像,却只在家供奉祖先的牌位。
因此,众多的民族学和史学家认为,白马藏族是古代氐族的后裔。
氐族是我国古代西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西周时期,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就有大量的氐人活动,魏晋时,氐族社会得到空前的发展,曾建立了仇池、前秦、后凉等国,一度统治西北。
两晋时,氐族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维持着这种昌盛和繁荣。
后来,在西部各民族连年的征战中,氐族逐渐走向了衰落,最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以后的历史文献记载中,便很难找到氐族的踪影了。
白马人保留了完整而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服饰特色。
这个民族的服装有别于其它的藏族,服饰中以头饰最具特色,白马藏族青少年男女都戴白色荷叶边毡帽,缠绕有红、蓝、黄、紫等色线,垂飘在帽沿之外,无论男女,其帽顶前端有一簇锦鸡颈羽装饰并插白色雄鸡尾羽,这是白马藏族的标志。
男子插一支,女子插两三支。
男子插一支挺直的羽毛,表示心要直,人品要好;女子插几支弯曲的羽毛,象征美丽。
这种帽子被当地的白马人称之为“沙嘎”。
传说很久以前,白马人是一支很强大的部落,住在很远的地方,后来衰落了,接连打败仗,最后一队白马人疲惫不堪地逃进了大山,被困在一座山头上。
深夜,人们都困得倒下了,敌人开始了偷袭,突然,一只大白公鸡被惊醒了,高声长啼,白马人从梦中惊醒,拼死杀出重围,免遭一场劫难。
从此,白马人就把白公鸡的尾羽插在头上,以示不忘白公鸡的救命之恩。
白马藏人能歌善舞,其中以面具舞更为精彩。
白马人的面具舞种类繁多,逢年过节、婚礼嫁娶,每遇重大节日或活动时,都要进行面具舞表演。
面具更是五彩缤纷,形象多样,有龙、凤、虎、牛、猪、猴等动物。
非遗视角下陇南白马藏族村寨旅游的主要特点安奇贤(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742500)摘要:非遗和旅游相结合是近年来民族村寨旅游新的发展趋向。
活跃在甘肃省文县地藏族把非遗和旅游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成为陇南民族村寨旅游的典范。
在非遗视角下,村寨旅游主要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性;二是地处陕甘川交界,其自然会行为都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三是在语言、服饰、歌舞酒文化、婚姻结亲方面具有鲜明的。
关键词:陇南;白马藏族;非遗;村寨旅游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18)04-0072-06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的极大关注,国内各界、各级政府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这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定性、特征、保护及开发等多方面的关注和研究。
至20世纪末,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纳入到了旅游市场建设中。
2013年9月,中国政府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非常重要和富有民族感染力的部分。
国家对此专门启动了非遗推广专项活动,甘肃是这项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空间。
陇南处于甘肃的偏东南隅,与陕西和四川紧密相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其民族村寨分布较广,其中白马藏族村寨是近些年来备受关注的一支。
在《陇南市“十三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规划》)(2015-2018)中,共规划了26个民族乡村的特色村寨与发展工程,同时在《陇南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15-2017)中编制了12个民族乡村的旅游发展规划,仅陇南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占全市创建65个乡村旅游扶贫村目标的18%,[1]搞清楚陇南民族村寨旅游的主要特点,不管是对于白马藏族文化的有效保护,还是对其开发和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性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精神谱系,是民族精基金项目:2016年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6LSSK02008);2017年度陇南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7LN SK05)阶段性成果。
自然的律动与时间的建构:白马藏族的时间观王越平作者简介: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讲师,地址: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邮编:650091时间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人类理解的基本分类之一。
因此,关于时间问题的理论探讨,自古便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哲学家们从时间的本体论思维范式、认识论的思维范式对时间的本源以及时间的主体性和客体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而自然科学更多地是关注时间的属性。
人类学者通过对不同文化时间的建构问题以及时间在文化中的基本性与全面性探讨,提出了时间是如何被社会文化所建构的问题。
①其实,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建立在对人类如何认识时间、感知时间的分析的基础上。
众所周知,有许多方式可以使人意识到,或使人自觉意识到时间的流逝——通过标明季节的变化、月亮的盈亏或是植物生长的进程;通过仪式或农活或家务活动的规定的周期循环;通过准备并将计划好的活动排出日程、回忆和评价完成的活动;保存家谱、讲述传说或构想预言。
②由于不同的认识时间和感知时间的方式,导致了两类各异的时间现象,一类是建立在实际日常生活及自然界韵律与节奏上,它提供了所有人类社会的共有时间的基础,另一类则建立在个别社会文化的独特仪式活动上,它往往塑造了独特的社会文化时间。
③按照Bloch及Gell的观点,连接这两类时间现象的是时间经验背后的认知机制——时间体验或者是时间感;亦或是宽泛的界定为时间背后的文化机制的作用。
可见,正是时间背后的文化机制决定了在不同社会中差异性的时间现象。
白马藏族主要分布于今川、甘交界处的四川平武、九寨沟、松潘县以及甘肃文县境内。
现今学术界较为认同把白马藏族定位为古代氐族的后裔④,至早在秦汉时期这里便已成为氐族的聚居地之一。
此后的历史进程中,白马藏族始终处于汉、藏、羌三大民族交接的边缘地带,因而受到了汉、藏、羌三种文化的影响⑤,从文化形态上多种文化叠加覆盖的现象非常典型。
“中国白马人文化”研究档案谭昌吉/文在甘肃南部的文县、四川西北部的平武、松藩、南坪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活化石――氐族后裔的“白马人”。
从白马人的地域、遗传、民俗、语言、信仰、婚丧、服饰及肤色等人文等等特色构成了一部神奇魅力的独特群体,多年来引起专家学者的注重和研究,初步认定为是全国仅有的民族研究实体,称之为“中国白马人”。
他们的地域一般与中国的大熊猫栖居地相连。
如国家级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和王郎自然保护区所居的位置、地域相同。
这里的人们将共同为保护其中于丰富资源、人文历史、自然风光,共同发展这里的社会经济,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深入研究“中国白马人”文化责无旁贷,利民千秋,功在万代的伟业。
尤其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接纳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后,“中国白马人”文化研究更是世界重视和注目的课题。
一、“中国白马人”命名的成立“白马人”是一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这支民族有她们共同的地域和语言,有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与历史上记载的中国最古老的氐族等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有的是封闭式的传承着古老民族的风情。
而他们又最集中的分布在四川省平武县白马路域、九寨县下塘地区、松藩县小河地区。
更多的还是在甘肃省文县境内,分布在白水江南岸的白水江保护区中的白马河、丹堡河、让水河流域的各乡镇。
其人口特点:1978年白马人总约10000人左右;1982年白马人总计量15000人(其中:平武、松藩、南坪共6800人;文县有4700人);1990年人口普查平武3390人;文县5906人。
2005年人口普查平武3627人;文县6500人。
在研究白马人的定名时我们发现没有完全统一的称谓,如平武白马路的白马人自称“夺补”、火溪沟称为“纳伙”、黄羊关称为“贡皮”、文县称“达嘎”、铁楼称“如瓦”、南坪称“俄瓦”、俄果称“热格”等等。
以及“达布人”、“贝”和“白马藏族”这些都难以完整的代表白马人的一切。
白马人在现今有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和共同体。
藏语言文学。
四川成都610041;青麦康珠(1987-),藏族,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藏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专门史。
北京100081婚俗作为民间的婚姻习俗,反映一定婚姻意识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因此婚俗的形成离不开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诠释了特定历史下的独特文化。
甘孜县的婚俗除具有藏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朴神秘等共性以外,还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和各民族交汇融合的多样性风格。
甘孜县藏族婚礼的仪式十分独特,然而在独特中又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淳朴而又浪漫的色彩,洋溢着民族的性格和特征,切实地反映了当地藏民绚丽多彩的生活。
特别是在其独有的藏族婚礼程序中,其所体现的藏传佛思想已构成了当地民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甘孜县藏族的婚姻形态与婚姻形式甘孜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东邻炉霍县,南靠新龙、白玉县,西依德格县,北接石渠、色达县,是甘孜州北部地区之中心。
甘孜县风光旖旎、历史悠久,它既是茶马古道的枢纽、汉藏商贾往来的必经之路,又是历来兵家争夺之地,是一个集宗教文化、英雄文化、商贸文化、红色文化于一身的县城。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久远的文化造就了该地别具一格的婚礼习俗。
甘孜县是一个富有悠久历史,民族民俗、文化丰富的地方,婚俗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分支,随着甘孜县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在社会的每个发展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婚俗文化联结着甘孜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由于婚俗是一个体现历史文化的多棱镜,所以一个地方的婚俗往往不只是单纯的一个民俗现象,更多的体现着当地的各种形式的历史和文化。
出甘孜县的婚俗也不例外,它不仅给世人呈现着甘孜县独特的人文民俗景观,也承载着当地源远的地方比较普遍的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而在牧区和稍落后的农区则为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制。
不过在甘孜县境内的一妻多夫制和一夫多妻制具有别于其它藏区的鲜明特点,这里的一妻多夫制和一夫多妻制多半是建立在兄弟共妻和姐妹共夫的基础上的,并且这种独特的婚姻家庭的形成是有其原因的。
简论现代化进程中白马藏族习惯法的变迁论文摘要生活在具有独特人居环境中白马藏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天地统一、和谐自足的习惯法则,长期以来一直被很好地遵守。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白马藏族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而导致原有的习惯法则也随之变化。
论文关键词白马藏族习惯法人居环境在甘肃四川交界的陇南平武一代,居住着一支原始而独特民族——白马藏族。
从族源上考究,有人认为他们是氐族的后裔,有人认为他们是古羌族的后代,也有人认为他们是藏族人。
尽管他们在语言、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是别具一格,自成体系,但在本文中,作者把它统一称为白马藏族,而不去严格的区别他们的族属,正如著名学者Sutton 所说:“文化与认同不一定有着必然的联系和关联,二者是可以分开的两个独立存在的因素。
相同文化的地方与民族的认同并非必然一致。
” 民族认同可以是国家构建的,也可以是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和互动的相互比较中获得的,也可能是对于共同族源记忆和认定中得到承认。
解放初在民族身份认定中,专家识别和国家认定它为白马藏族。
不可否认,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规则,规则从来就有。
白马藏族人在这个具有独特人居环境的民族走廊中长期生存,形成了一套属于本民族的古老习惯法则,然而,这套习惯法则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逐渐淡化乃至消失。
习惯法,作为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依照某些社会权威和组织,由人们普遍遵守的民间习惯,长期存在于少数民族社会中,是出于维护生产和生活需要而约定俗成的。
它的形成通常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产生途径也是多方面的。
白马藏族的习惯法虽然具有自身特色,但多是以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原始信仰为基础,依赖于特殊的人居环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习惯法则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一、地形、气候规制下生产互助的生存法则白马藏族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东端大岷山山脉的白水江、培江流域的高山峡谷之中,该区域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白马藏族带来自足自给的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不便。
四川平武白马藏族医药的初步调查目的:调查和挖掘四川平武白马藏区的药物资源和防治疾病的方法,对白马藏族医药知识进行抢救,为民族医药的保护和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依据。
方法:深入平武白马藏族的4个民族乡进行座谈、访问、现场调查,结合文献资料的查阅,对获得的资料进行系统分类整理,并进行必要的验证性实验。
结果:平武白马藏区药物资源丰富,风湿病、胃病、咽炎、外伤等为当地常见疾病,发病原因与当地气候、饮食、生活习惯等有关,白马人用药具有就地取材、单味简用的特色,擅长使用“冷水药”和“鼻吸药粉”等。
结论:因受汉文化的影响,白马藏族的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因此抢救白马藏族医药已迫在眉睫。
标签:白马藏族;民族药;药物资源;常见病;验方我国地域辽阔,中药资源丰富,而民族药和民间药占中药资源总数的90%。
各民族中传承的草药识别和应用知识,防病治病的经验和方法更是中医药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白马藏人”是指分布在四川平武县、九寨沟和甘肃文县一带的少数民族,他们大都敬奉白马神[1]。
近30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白马人的研究重点聚焦在白马人的概念、族属、族缘、宗教信仰等问题的探讨上[2],在白马藏族药物资源和防病治病方法及原理方面相关的文献报道很少。
四川平武县是白马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药物资源丰富,行医用药方式独特。
随着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变化,白马藏族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本文以平武县白马藏族的4个民族乡为主要调查地点,系统挖掘收集平武白马藏族的医药资源和防治疾病的方法,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分类和整理,建立调查档案,为民族医药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理论依据。
1 调查方法概述采取现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查阅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调查四川省平武县的白马藏族乡、木座藏族乡、黄羊关藏族乡和木皮藏族乡4个民族乡。
主要访问调查对象是各藏族乡的民间草医,具体有白马乡的扎噶才里、柴火,木座乡的卢德寿,木皮乡的余正荣,黄羊关乡星光村草医杨先生。
参加调查的人员有陶育照、苏洪全、孙志蓉、杜远、刘文杰、勇珠、呢嘎才里、张苏等。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社会、经济、法律★走进“他者”的世界基于白马藏族的田野调查曾穷石(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四川成都610213)【摘要】本文通过对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族的神话、宗教的田野考察,进行对其“他者观”的初步探讨,认为人类学的研究,必须走进他者的世界,以他者的他者观来看待世界,才能真正消除文化隔阂,实现文化翻译,认识我们所处的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
【关键词】白马藏族神话宗教田野考察他者观人类学【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8784(2〇17)01-115-6从产生那天起’人类学就是以他者为研究对象 的一门学科。
随着学科自身的推进以及社会科学理 论的发展,自上个世纪6〇¥代以来,开始出现了对 人类学的批评和反思。
马尔库斯和费彻尔在《作为 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中总结了对60年代以来出现的 人类学民族志的反思和批评,并预言现今的时代是 一个“人文科学的实验时代”,进而认为人类学的 存在价值在于其文化批评的功能。
®作为对文化批 评潮流的述评,这本发表于30多年前的著作对于今 天的人类学仍然有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地方,书中所 提出的实验潮流也为诸多的人类学者所采用和实 行。
后现代人类学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对他者的研 究更深入地体认研究者自身所处的社会,如何能够 尽可能接近地进入他者的生活世界,而不受人类学 者的自我观念的影响。
这样做无疑能更好地从他者 的立场出发,从而更深入地认识研究者生活的社会 本身,以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推动理论的进步。
不过,阅读后现代人类学的理论以及民族志,我们 发现在这股实验潮流中,有一项很重要的缺失:人 类学者往往是试图从他者生活的世界中寻找医治自 我社会病症的良药,目光所及,是对不同于本文化 的异文化的记录与比较,最终能得出的结论是“我 们”如何看“他们”,然而,对于“他者”如何看 “我们”却没有更深入的思考。
第31卷第2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31No.22011年3月 J ou rnal of South-Central U nivers 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M ar.2011 收稿日期:2010-11-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陇南白马藏族美术文化的整理与研究”(09YJA 760016)。
作者简介:蒲向明(1963-),男,甘肃省天水市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陇南文史。
E-mail:px m19448@ 。
论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文化层累现象蒲向明(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甘肃成县742500)摘 要: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文化主要包括“池哥昼”、“麻昼”、“甘昼”等,在其发展演进过程中出现了层累现象。
这种现象以白马藏族诸部的傩文化为背景和关联因素,表现出自有的文化特色,反映了陇南文县白马人族群最早自陇而蜀南迁和以后由蜀而陇北迁两个阶段的民族群体记忆。
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融入了较为丰富的故事情节,呈现出从傩舞向傩戏转变的倾向和进程,尽管没有唱腔和剧目,仍可视为一种对于其祖先记忆的神话故事的文化展演,显示出文化质素的多样性、典型性、原始性和稀有性等特色,从中可以看到其“底层”的文化积淀,文化承载量大。
关键词: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池哥昼;文化层累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11)02-0069-05 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所涉及者大体有三:一为流传于陇南文县白马河流域白马藏族村寨的“池哥昼”,二为流传于白马河流域北邻之文县石鸡坝乡薛堡寨的“麻昼”,三为流传于薛堡寨的“甘昼”。
有关它们的记载和研究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便众说纷纭,现代学者的专论当以扎嘎《白马人的面具舞》为滥觞[1],后有王国基《甘肃文县白马氐人的“池哥昼”》对此作了有意义的专题探讨[2],而他的《白马人傩祭舞蹈三目神面具之源》一文应该是首次追溯了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起源[3]。
“中国白马人文化”研究档案谭昌吉/文在甘肃南部的文县、四川西北部的平武、松藩、南坪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活化石――氐族后裔的“白马人”。
从白马人的地域、遗传、民俗、语言、信仰、婚丧、服饰及肤色等人文等等特色构成了一部神奇魅力的独特群体,多年来引起专家学者的注重和研究,初步认定为是全国仅有的民族研究实体,称之为“中国白马人”。
他们的地域一般与中国的大熊猫栖居地相连。
如国家级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和王郎自然保护区所居的位置、地域相同。
这里的人们将共同为保护其中于丰富资源、人文历史、自然风光,共同发展这里的社会经济,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深入研究“中国白马人”文化责无旁贷,利民千秋,功在万代的伟业。
尤其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接纳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后,“中国白马人”文化研究更是世界重视和注目的课题。
一、“中国白马人”命名的成立“白马人”是一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这支民族有她们共同的地域和语言,有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与历史上记载的中国最古老的氐族等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有的是封闭式的传承着古老民族的风情。
而他们又最集中的分布在四川省平武县白马路域、九寨县下塘地区、松藩县小河地区。
更多的还是在甘肃省文县境内,分布在白水江南岸的白水江保护区中的白马河、丹堡河、让水河流域的各乡镇。
其人口特点:1978年白马人总约10000人左右;1982年白马人总计量15000人(其中:平武、松藩、南坪共6800人;文县有4700人);1990年人口普查平武3390人;文县5906人。
2005年人口普查平武3627人;文县6500人。
在研究白马人的定名时我们发现没有完全统一的称谓,如平武白马路的白马人自称“夺补”、火溪沟称为“纳伙”、黄羊关称为“贡皮”、文县称“达嘎”、铁楼称“如瓦”、南坪称“俄瓦”、俄果称“热格”等等。
以及“达布人”、“贝”和“白马藏族”这些都难以完整的代表白马人的一切。
白马人在现今有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和共同体。
觉乃藏入赘婚姻中的两性关系作者:***来源:《寻根》2022年第02期觉乃藏族是卓尼县境内的一支族系,当地人一般以俗称“三格毛儿”代表整个族系。
笔者于2020年年底在卓尼县纳浪镇大板子村进行田野调查,村里共有115户,其中招婿婚有20余户。
入赘婚姻在当地是一件较为普遍的婚姻形式,几乎每年村内都会有招婿婚礼举行。
“赘婿婚乃母权制时代之产物,盖女性为当时氏族之中心,势必娶其夫于他族,而男子则不得不出嫁于妻家。
”(程鹏:《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1990年)这种入赘婚姻形式在当代藏族群体中继续留存与衍变,两性关系也在这种婚姻仪式中完成一种“交替性体验”,女娶男嫁的反常态行为模式使性别观念进入一种无意识状态,从而对女性进行赋权,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传统的父权制思想。
在具体婚姻仪式实践过程中,本研究将侧重点放在两性关系的变化中,思考这种婚姻形式对男女各自性别权利的赋予,不去追寻两性身份的对立与高低,而是透过入赘婚姻仪式深究在不同族群或家族“场域”中长大的两性如何重新建构平等的性别观念。
“女娶男嫁”的仪式过程在赘婚仪式中,男性与女性的身份并不如常见的嫁娶婚姻中的男、女身份定位。
在娶“夫”进门这一仪式中,两性身份呈现一种倒置状态,女方及其家人去男方家“娶”男方。
在到女方家门口后,两者的身份发生变化,男方在女方家扮演“儿子”的角色,提前走进家门,站在房顶准备迎接新娘。
而女方在这时的角色为娶进门的“儿媳”,通过三次叫伢仪式(觉乃藏婚俗中的一种祈福方式。
仪式所用语言为藏语,在娶新娘进家门前要通过三次叫伢仪式将女方迎进家门,包括保平安、求子、升官发财等诸多内容,祈求保佑族群与家族平安健康)后,被迎进家门。
两性通过这种“扮演角色”的方式完成各自的身份赋权,这种短暂的“通过仪式”(rites de passage),将男性从原生家庭角色中“分离”(separation)出去,在家门口举行赘婚仪式“阈限”(limen)阶段被赋予女方家中长子的角色,迎接女方进家门。
ACADEMIC RESEARCH|学术研究千年古老部族——白马藏族世居“藏彝走廊”东北部,历史上的“氐羌地”。
在地理上,位于陇蜀之间的白马山地区,岷山主峰雪宝顶东侧的高山峡谷中,也是白水江与涪江的发源地。
在政治区划上,白马藏族主要分布在甘肃文县、四川平武、松潘、九寨沟县境内。
其中,文县铁楼藏族乡白马人口最多,占36%。
[1~2]白马藏族虽因地缘关系被划为藏族,但其语言、服饰、民俗风情和宗教信仰独树一帜,民风淳朴,文化深厚,其民居建筑也独具特色。
铁楼藏族乡是文县西南部四大边寨之一,聚落分布在白马河流域,属中高山地和河川谷地地貌类型,海拔在1 600 m左右,地震活动频繁,为亚热带北缘山地气候类型,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5~15 ℃,降水量为400~1 000 mm。
这里是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
闭塞的环境和独特的地貌、气候,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构成当地民居建筑的地域文脉(图1)。
一、典型村寨民居现状分析笔者和小组成员走访调研了铁楼藏族乡多个村寨,选取强曲村、案板地社、草河坝村三个发展程度、聚落特征、民居营建模式不同的村寨,并选定其中具有演绎关系的典型民居为研究对象(表1)。
强曲村交通极不便利,建设水平低,保留了几栋近百年的典型传统民居,这些是铁楼藏族乡几个村寨中现存年代最久远,且集中分布的传统民居,极具研究价值。
这些传统民居均为穿斗式木构架结构的两坡青瓦顶木楼,俗称“杉板房”,采用本土材料营建,为半开敞院落的独栋民居。
案板地社紧邻以神瀑、神泉、云瀑寺为依托的石门沟景区,交通较便利,民居为汶川地震后,政府资助每户2万元并给予3万元无息贷款统一修复建设的,风貌单一。
民居统一用材、统一色调,合院式,有正房、耳房和厢房。
正房虽也是穿斗式木构架结构的青瓦楼房,但墙体材料完全被砖和水泥替代。
草河坝村交通较便利,依托民俗旅游,建设程度最高并分区建设,民居沿白马河与497乡道线性分布,类型多样。
掀起“婚娶”的红盖头--藏族的抢婚习俗与文化
梁艳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11
【摘要】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从古至今一直使用的最古老的表义体系的文字。
它是
古人思维的产物,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本文通过对“婚娶”的字形结构分析,进一步结合史料分析藏族抢婚的习俗与文化。
【总页数】3页(P145-147)
【作者】梁艳
【作者单位】四川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四川康定 626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白马藏族“猴玃抢婚”型故事及其文化内涵--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猴子抢姑娘》为中心 [J], 杨军;蒲向明
2.从丧葬习俗看藏族地方社会的历史及文化——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山岩树葬为例 [J], 岳小国
3.藏族茶文化:茶马贸易与藏族饮茶习俗 [J], 赵金锁
4.青海祁连藏族阿柔部落禁忌习俗的社会文化功能 [J], 李积萍
5.关于抢婚习俗的文化人类学解释 [J], 何春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