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药剂学三章

生物药剂学三章

生物药剂学三章

生物药剂学

广东药学院

中药制药系

王芳

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注射给药

吸入给药

皮肤给药

直肠与阴道给药

鼻粘膜给药

口腔粘膜给药

眼部给药

注射给药

方法:

静脉注射

肌肉注射

皮下注射

鞘内注射

关节腔内注射

静脉注射

无吸收,生物利用度100%,注射后4分钟内血药浓

度达最大。

最大容量小于50 ml,需容量大时可静滴。

一般为水溶液,水醇溶液或乳剂。

肌内注射

容量2-5ml

影响肌内注射药物吸收的因素较少,一般吸收速率仅次于静脉注射

溶媒为水、复合溶媒或油。长效注射剂用油溶液、混悬剂注射部位与疗效有关,血流量大,吸收多.

皮下与皮内注射

皮下注射:1~2ml

皮内注射:量小于0.2ml,难进入血液循环

由于皮下组织血管较少,血流速度比肌肉组织慢,药物吸收较肌内注射慢(胰岛素、疫苗、植入剂)

动脉注射

使药物靶向分布于某特殊组织或器官

抗癌药经动脉作区域性滴注,用于肿瘤治疗具有提高疗效降低毒性的优点.

危险性大,极少使用

照影剂抗肿瘤药物,抗生素

鞘内注射:

药物经血流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时经过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

可用于克服血脑屏障(如治疗结核性脑膜炎)

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血管外给药:

血流量

药物的理化性质

剂型因素

生理因素

(1)影响吸收最主要因素为血液速率。

a. 按摩注射部位增加血流速率,促进吸收。

b. 合并使用类固醇类药,可使局部毛细管收缩,

血流速下降,从而长效。

(2)血管周围组织及毛细管的状态也影响吸收,心脏病或肾病性水肿导致吸收减慢。

药物的理化性质

肌内注射,皮下注射时:

药物从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取决于分子量

大分子主要通过淋巴途径吸收。某些药物可在肌肉

内与蛋白质紧密结合(苯妥英钠)吸收比口服还慢。

分子大小对肌注部位消除的影响

剂型因素

药物从制剂中的释放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水溶液>水混悬液> 油溶液>O/W乳剂>W/O型乳剂 >油混悬液

溶液型注射剂

混合溶媒:注射后药物可能析出

严重偏离生理pH的溶媒:药物溶解或更稳定,在组织液的pH下可析出沉淀,长效

渗透压:血管外注射给药,低渗或高渗

油为溶媒:溶媒与组织液不相溶,形成储库,缓释。加入高分子化合物:黏度增加,促进长效

混悬型注射液

溶出为吸收限速过程

溶出影响因素:溶解度、粒子的表面积、药物的结晶状态与粒径大小。

药物微粒易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主要在肝脾中(喜树碱混悬剂治疗肝癌)。

油混悬剂一般用于肌肉注射。药物吸收达数星期、数月。

乳浊型注射剂

O/W型乳剂静脉注射后,富集于单核吞噬细胞丰富的脏器,如肝、脾、肺、肾等。

肌内注射:多通过淋巴系统转运

可作为靶向作用,长效制剂

第二节口腔黏膜给药

优点:避开首过效应与胃肠道降解

口腔片—颊粘膜颈内静脉——全身循环

舌下片——舌下粘膜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

硝酸甘油舌下给药1~2 min起效。

二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剂型因素

生理因素

药物穿透主要屏障:角质化上皮和非角质化上皮

药物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脂溶性药物较易吸收

口腔粘膜中渗透能力:舌下>颊>牙龈>腭

影响吸收主要因素:唾液的冲洗

唾液分泌

唾液中的酶、粘蛋白

剂型因素

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pH-分配学说

大多弱酸弱碱类药物主要通过脂质膜吸收,遵循分配学说. 亲水性药物吸收取决于分子量大小,小分子可迅速通过.

穿透促进剂:金属离子螯合剂,脂肪酸、胆酸盐、表面活性剂。

第三节皮肤给药

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贴片(patches)

软膏剂(ointments)

局部或全身作用

皮肤结构

药物在皮肤内转运的过程

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表皮途径)为主要途径。

角质层水性的活性表皮真皮毛细血管血液循环

两种途径通过角质层:

细胞间隙(类脂质双分子层);细胞膜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

2、剂型因素

3、透皮吸收促进剂

生理因素

个体,动物种属,年龄,性别,部位,皮肤状态

皮肤的水化能改变皮肤的渗透性。当皮肤用塑料或软膏后,防碍水分蒸发,汗在皮肤内积蓄,使角质层密度降低,药物渗透性变大。

药物积蓄,主要在角质层。亲脂性药物在角质层形成高浓度,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

皮肤温度升高,渗透速率提高。

剂型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

2、给药系统性质

3、透皮吸收促进剂

药物的理化性质:

(1)脂溶性药物易通过角质层,但脂溶性太强的药物难透过表皮和真皮,在角质层蓄积。

(2)分子型易透过皮肤吸收,离子型一般不透过(3)药物的熔点:低熔点易透过

(4)分子大小:分子量大于600,难透过角质层

给药系统性质

(1)药物从给药系统中越容易释放则越有利于经皮吸收。

(2)脂质体可包裹药物,增加局部皮肤积累,持续释药,减少全身吸收,避免毒副作用.

透皮吸收促进剂

有机溶剂类:乙醇、丙二醇、醋酸乙酯、二甲基亚砜

有机酸和脂肪醇类:油酸、月桂醇、月桂氮卓酮及同系物

表面活性剂:Tween 80,十二烷基硫酸钠等

角质保湿剂:尿素、水杨酸吡咯酮及萜烯类

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

体外研究

体内研究

体外研究

第四节鼻黏膜给药

局部作用:杀菌、抗病毒、血管收缩、抗过敏

剂型:滴鼻液、喷鼻剂、气雾剂、粉雾剂

制剂:鲑鱼降钙素喷雾剂、胰岛素鼻用制剂、多肽蛋白类物质给药

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剂型因素

生理因素

吸收途径:细胞的脂质通道和细胞间的水性孔道,脂溶性药物易吸收.

避开肝首过效应及胃肠道降解(黄体酮)

鼻腔病理状态影响药物吸收(粘液分泌)

鼻黏膜纤毛运动:缩短药物滞留时间,影响生物利用

剂型因素

脂溶性和解离度

分子量和粒子大小

吸收促进剂

溶液剂,气雾剂,喷雾剂,吸入剂,混悬剂,凝胶剂

脂溶性和解离度

脂溶性药物易吸收

亲水性药物通过水性孔道

分子型药物较离子型药物易吸收

提示:鼻粘膜吸收主要途径为渗透通过细胞脂质膜。

分子量和粒子大小

分子量小于1000的药物较易吸收。分子量为5200的胰岛素吸收量约为15%,分子量为70000的葡聚糖吸收量为3%。

可溶性药物以溶液剂或气雾剂给药吸收良好。

药物粒径应为2-20μm。

局部作用药为避免肺吸收,粒径应大于10um.

第五节肺部给药

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

避免肝首过效应与胃肠道破坏

多肽和蛋白经肺给药

剂型有气雾剂、喷雾剂和粉末吸入剂

呼吸器官: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

人体肺泡总面积达100 m2

巨大的肺泡表面积

丰富的毛细血管

极小的转运距离

影响肺部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纤毛运动)

药物粒子大小与肺部停留的关系

肺泡部位药物可停留24小时

黏液层可能减慢药物的吸收

黏膜中的巨噬细胞与代谢酶

粒子的沉积:增加吸入流速与憋气时间,改善肺部沉积

粒子大小决定肺沉积与治疗作用的关键因素。0.5-0.75μm 呼道道上皮细胞为类脂膜.肺部以被动扩散为主.水溶性药物肺部吸收比小肠,直肠,鼻腔,颊黏膜快.

分子量:小分子物质吸收快,大分子物质相对难吸收。

第六节直肠与阴道给药

优点:避免胃肠和酶破坏.避免对胃肠刺激.

缺点:作用时间比口服片剂长;

直肠血流充分,但吸收面积小.药物吸收缓慢,不作为主要吸收部位.

吸收分两个途径.

直肠部位的血液循环

栓剂的吸收

栓剂吸收影响因素

药物通过类脂质途径透过肠粘膜.脂溶性和分配系数是药物吸收的决定因素.(脂溶性好,非解离型)

一般,栓剂中药物吸收限速过程为基质中药物释放到体液的速度.不是药物在体液中溶解的速度

药物基质释放吸收

水溶油脂(混悬) 快溶解度好则好

水溶快粘膜转运,

药物扩散有关

脂溶水溶(混悬) 快药物粒径

油脂慢差

阴道给药

药物阴道吸收速度较慢,时滞较长.除剂量小,作用强的激素类药物外,一般药物难以发挥全身作用.

阴道吸收机制分为被动扩散的脂质通道和含水微孔通道两

种。

从阴道粘膜吸收的药物,直接进入大循环,不受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亲水性的多肽物质在阴道也有良好的吸收。

第七节眼部给药

主要发挥局部作用:缩瞳、散瞳、降低眼压、抗感染?剂型: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油混悬液、软膏、眼用膜剂

眼:眼睑、眼球、眼附属器

药物吸收途径

角膜渗透和结膜渗透

角膜吸收:眼部吸收最主要途径.局部作用,适合适宜的亲

水亲油性药物

结膜吸收:全身作用,亲水性及多肽蛋白类药物

影响眼部吸收因素

1. 脂溶性药物一般经角膜渗透吸收,亲水性及多肽蛋白质类

药物主要通过结膜,巩膜吸收

2. 眼用制剂角膜前流失是影响生物利用度重要因素,鼻泪腺

是药物损失的主要途径.

解决方法:

增加制剂粘度,软膏、膜剂、其他新剂型

减少给药体积,提高药物浓度

调节适当的pH值、渗透压(等张或低张溶液)和降低表面张力

3. pH中性范围内吸收增加.碱性更易刺激泪液分泌

4. 渗透促进剂:避免刺激

5. 给药方法:结膜下注射,玻璃体内注射,球后注射水溶性药物毛果芸香碱与亲脂性药物氟甲羟孕松加入W/O软膏-----缓释习题

(1)可采用什么给药途径避免肝首过效应?试结合各给药途径的生理特点说明其避免首过效应的原理.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南方医科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第一章测试 1.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称为 A:代谢 B:分布 C:排泄 D:吸收 答案:D 2.小肠包括 A:结肠 B:空肠 C:胃 D:盲肠 答案:B 3.弱碱性药物的pKa=8.0,在小肠中(pH=7.0)解离型和未解离型的比为 A:10:1 B:1:100 C:1:10 D:100:1 答案:A 4.属于剂型因素的是 A:药物的剂型及给药方法 B:制剂处方与工艺 C:药物理化性质 D:全部都是 答案:D 5.药物及其剂型的体内过程包括: A:代谢 B:吸收 C:排泄 D:分布 答案:ABCD 6.药物的转运不包括 A:分布 B:排泄 C:代谢 D:吸收 答案:C 7.药物的处置是指 A:分布 B:排泄

D:吸收 答案:ABC 8.药物的消除是指 A:分布 B:吸收 C:代谢 D:排泄 答案:CD 9.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 A:错 B:对 答案:B 10.生物药剂学中的剂型因素包括种族差异、药物组成和制剂处方等。 A:对 B:错 答案:B 第二章测试 1.生物膜的特性不包括 A:半透性 B:流动相 C:不对称性 D:饱和性 答案:D 2.单糖、氨基酸等物质的转运方式是 A:被动转运 B:主动转运 C:膜动转运 D:膜孔转运 答案:B 3.绝大多数药物的吸收机制是 A:膜动转运 B:被动转运 C:膜孔转运 D:主动转运 答案:B 4.大多数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十二指肠 B:大肠 C:小肠

答案:C 5.下列转运体不属于外排转运体的是 A:葡萄糖转运体 B:乳腺癌耐药蛋白 C: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D:P-糖蛋白 答案:A 6.下列属于影响胃排空速率的生理因素是 A:精神因素 B:食物的组成 C:胃内容物的黏度及渗透压 D:身体姿势 答案:ABCD 7.单纯扩散有哪些特征 A:不耗能 B:逆浓度梯度 C:顺浓度梯度 D:不需要载体 答案:ACD 8.研究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有 A:肠灌流法 B:外翻环法 C:外翻肠囊法 D:组织流动室法 答案:ABCD 9.所有口服固体制剂均可申请生物豁免 A:对 B:错 答案:B 10.消化道中的酶可以影响蛋白类药物的吸收 A:对 B:错 答案:A 第三章测试 1.注射给药后,药物起效最快的是 A:静脉注射 B:皮下注射 C:肌内注射

《生物药剂学》课件3篇

《生物药剂学》课件 第一篇:生物药剂学概述 生物药剂学是专门研究生物制剂的制备、质量控制、稳 定性、免疫原性、药效学和生物工艺学等科学问题的学科。生物制剂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制备的药物,其中包括蛋白质药物、多肽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生物制剂因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和药效学特点,已成为现代医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生物药剂学中,生物制剂的制备是核心过程之一。制 备过程可以分为基因克隆、表达、纯化和质量控制四个阶段。在基因克隆阶段,需要构建包含目标基因的载体和转染细胞等。表达阶段则是将目标基因转染到表达细胞中,使得细胞能够产生所需的蛋白质。在生产纯化后的蛋白质药物中,需要去除细胞培养液中的杂质和其他蛋白质,以获得高纯度产品。 生物制剂的稳定性也是制备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生物制剂在不同的温度、湿度、pH、离子强度等条件下稳定性会发生变化。为了保证生物制剂的质量,需要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确保其在制剂、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免疫原性也是生物制剂制备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由 于生物制剂是利用活体细胞制备而成,所含有的杂质和变异体等可能会引起不良的免疫反应。为了确保生物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杂质及变异体等进行控制和监测,并进行免疫原性评价,以确保生物制剂的质量。 药效学也是生物药剂学中的基本问题。药效学是指药物 对人体生理、生化过程及其对器官、组织以及细胞等的作用和

反应。生物制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药效学进行评价,确定生物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生物工艺学是生物药剂学的基础。生物工艺学是指利用 生物技术手段,以细胞或者细胞培养进行药物的制备、提纯、质量控制等过程。生物制剂的高效、低成本生产是生物工艺学发展的目标之一。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生物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药品贡献力量。 第二篇:生物制剂的质量控制 生物制剂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制备的药物。因此,其制 备过程、质量控制和稳定性等方面都比化学合成药品更为复杂。生物制剂的质量控制包括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药品质量检测两个方面。 生产过程的控制是确保生物制剂质量的关键一步。生产 过程中需要参照质量管理体系控制生产工艺中的每个环节,确保制备过程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在制备每批生物制剂前需要制定相关生产记录和生物制剂技术流程,对每个生产步骤进行详细描述,以便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和监测其质量。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中间产物质量检测,以确保下一步所得的产品质量。 生物制剂的药品质量检测是保证生物制剂质量的重要环节。生物制剂的药品质量控制主要涉及药品纯度、活性、结构和规格、微生物质量和灭菌等方面。其中,药品纯度是指药品中除目标蛋白质成分之外的其他杂质、变异体、副产物等的含量。药品的纯度需要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毛细管电泳(CE)、质谱(MS)等多种方法进行检测。 药品的活性是指药品活性的确定和检测,以确保其符合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知识点

生物药剂学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 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 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 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疗效之间的相互关 系的科学。 2.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在体内转运和变化的基本过程包括 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 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这一 过程就称为药物的体内过程,也即 ADME过程。 3.ADME过程 Absorption: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自给 药部位进入体液循环的过程。 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 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 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 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或生 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的过程称为排泄。 其中吸收、分布、排泄等三个过程统称 为药物转运(transport),而药物在体内依 靠酶的作用发生化学变化成为新物质的 过程称为转化或代谢(biotransformation or metabolism)。 两种变化往往结合进行,即药物在体内 转运的同时发生转化。 药物的体内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 处置(disposition); 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 除(elimination)。 药物一经服用,则吸收即开始,一经吸 收进入血液循环,则分布、代谢和排泄 即开始。 4.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剂型因素 ①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②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 ③制剂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④制剂处方组成 ⑤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⑥制剂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条件 等。 5.生物药剂学研究的生物因素 ①种族差异如兔、鼠、猫、狗和人的 差异,及同一生物如人的种族差异; ②性别差异; ③年龄差异; ④遗传差异由遗传因素导致的个体差 异; ⑤生理与病理因素所引起的差异等。 6.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①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 关系 ②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 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 ③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控释制剂 ④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 命运 ⑤研究新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 ⑥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 度 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7.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①在新药的合成和筛选中,需要考虑体 内的转运和转化因素 ②在新药的安全性评价中,药动学研究 可以为毒性实验设计提供依据 ③在新药的制剂研究中,剂型设计的合 理性需要生物药剂学研究进行评价 ④在新药临床前和临床试验中,需要进 行动物或人体药动学研究 第二章药物的口服吸收 第一节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称 为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 口服药物的吸收再胃肠道粘膜的上皮 细胞膜中进行。胃肠道吸收部位包括胃、 小肠、大肠,其中以小肠吸收最为重要。(一)生物膜的结构 生物膜主要由膜脂、蛋白质和少量多糖 等组成的复杂结构,具有半透膜特性。 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

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

第一节生物药剂学概述 一、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关于药物制剂或剂型用于生命有机体(或组织)的科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一)剂型因素 1.药物的某些化学因素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衍生物。 2.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度等。 3.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4.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种类、性质和用量。 5.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6.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二)生物因素主要包括: 1.种属差异 2.性别差异 3.年龄差异新生儿因葡萄糖醛酸结合酶不足,加之肾功能发育不全,服用氯霉素后的消除过程受到影响,血药浓度升高,易蓄积中毒而致“灰婴综合征”。又如肝脏对药物的生物转化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老年人使用主要经 肝脏代谢灭活的药物,如苯巴比妥、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吲哚美辛、氨茶碱、三环类抗抑郁药,血药浓度可能增高1倍;同时半衰期往往延长作用时间延长。 4.不同生理病理状态导致的差异 5.遗传因素 (三)药物效应包括治疗效果、副作用和毒性,是药学学科与药学工作者关注的核心。 二、药物体内过程 吸收(absorption)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药物从体循环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distribution) 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群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 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metabolism)或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excretion)。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transport),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disposi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称为消除(elimination)。 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及其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一)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 ①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体内转运行为的影响; ②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 ③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 ④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系统的命运; ⑤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 ⑥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生物药剂学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的概念 生物药剂学: 1、定义: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关系的科学。 2、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和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 3、剂型因素: 1 剂型概念:注射剂、片剂、胶囊剂、丸剂、软膏剂、溶液剂。 2 药物某些化学性质:同一药物不同盐酯络合物、前体药物。 3 药物某些物理性质:粒子大小、晶型、溶解度。 4 药物的剂型及用法。 5 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和用量。 6 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7 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条件。 4、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差异、遗传因素。 5、研究内容: 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 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 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 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 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 研究药物制剂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6、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个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群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药物或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处置(分布、代谢、排泄)消除(代谢、排泄)。 7、前体药物:活性药物经过化学修饰后得到的化合物,在体内通过酶的作用有转化为原来的药物而发挥药效,以利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生物膜: 1、结构:细胞膜(膜脂、蛋白质、少量糖类)、膜脂(磷脂、糖脂、胆固醇)。 2、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 3、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细胞旁路通道转运。 4、药物转运机制: 1 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 2 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 3 膜动转运(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5、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1)消化系统因素(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pH、酶、盐、粘蛋白质;胃排空和胃空速率;肠内因素:分节运动、蠕动运动、黏膜与绒毛运动;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影响)。 (2)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肝的首过效应、淋巴循环)。 (3)疾病因素:胃酸缺乏、腹泻、胃切除、肝病。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4、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1、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2、膜孔转运中分子小于微孔的药物吸收快,如水,乙醇,尿素,糖类等。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含水小孔吸收。 3、主动转运的转运速率可用米氏(Michaelis-Menten )方程描述: 4、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5、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如右图 6、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7、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来描述。 8、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①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②胃内容物黏度、渗透压; 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的影响。 9、肝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 10、避免首过效应的方法: 答:①静脉、肌肉注射;②口腔黏膜吸收;③经皮吸收;④经鼻给药;⑤经肺吸收;⑥直肠给药。 11、避免首过效应的剂型:①贴剂皮肤给药;②气雾剂和粉雾剂经呼吸道或经鼻黏膜吸收;③口腔粘附片黏膜吸收。 12、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肠肝循环现象在药动学上表现为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 13、引起肠肝循环的因素: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 ,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如氯霉素、酚酞等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人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 14、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胃肠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 与消化道pH 的函数,可用He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表达: 弱酸性药物: 弱碱性药物: 式中 ,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转运速率 浓度 载体媒介被动转运

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 生物药剂学是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生物药剂学研究的是利用生物制剂作为药物的特殊性质,包括生物来源、多样性、复杂性、不稳定性、高效性和高特异性,进一步研究生物药剂的制备、贮存和使用技术,以及药物的释放与传递机制等问题。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药剂的来源:生物药物的来源很广泛,包括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独特生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如抗生素、植物活性成分、动物活性成分等。 2. 生物药剂的制备:生物药剂的制备是生物药剂学研究的重点,常用的制备方法包括发酵法、提取法、重组DNA技术等。 3. 生物药剂的贮存和使用技术:生物药剂的贮存和使用技术对于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主要包括药品包装、储存条件、制剂配方等。 4. 药品的释放与传递机制:药品释放与传递机制是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包括药物分子的药动学、药效学、生物利用度等方面的研究。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意义在于:

1. 增加生物药物的使用范围:生物药物因其来源广泛、结构多样而能满足医疗领域的多种需求,因此,生物药剂的研究有助于拓宽生物药物在医疗领域的使用范围,提高其医疗价值。 2. 保证生物药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生物药剂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生物药物的配方设计和药品制剂质量控制,从而可保证生物药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3. 促进药物研究与开发进程: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可以发现新生物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物合成轨迹,为药物研究和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生物药剂的制备 1. 发酵法的制备:生物药物的制备,尤其是复杂生物药物的制备,常用发酵法。通过优化微生物菌株、培养基、发酵条件,掌握医药中所需的生物剂量的制备和高纯度提取。 2. 提取法的制备:提取法是另一种常见的生物药剂制备方法。在这种方法中,生物源从动植物产物提取口粉或药效成分。该方法可以用来制备单一的生物剂量,或提取预先指定的药效成分,以用于后续生产。 3. 重组DNA技术:重组DNA技术是制备重组蛋白的主要方法,其中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DNA分子移植到表达载体中, 并将其植入细胞进行表达,从而发挥药理作用。通过这种方法,新的制剂和生物药物可以设计制作和改善,以满足特定的药用

生物药剂学 3篇

生物药剂学 第一篇:生物药剂学简介 生物药剂学是指以生物制品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生物学 特性及生产工艺的一门学科。生物制品包括蛋白质、抗体、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等。由于这些制品的特殊性质,药物研发和生产较为繁琐和复杂,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生物药剂学包括了许多不同的领域,如蛋白质分析、表 达及克隆技术、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培养及维护、纯化工艺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研究生物制品本身的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包括药物的组成、结构、功能等;另一个是研究生产工艺,包括培养条件、分离纯化、制剂工艺等。 生物制品的研发和生产需要精密的仪器设备,例如具有 恒温、搅拌、通气等功能的生物反应器,高效的蛋白质纯化柱等。同时,由于生物制品的高度复杂性和可变性,药厂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所生产的药品具有高度一致性和质量稳定性。因此,生物药剂学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基础理论层面,也需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通过不断的技术突破和改进,提高生产效率和药品质量。 总之,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对于现代医药工业的发展和人 类健康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它为制药企业提供了高效的药物开发和生产技术,同时也为医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得许多疾病得以得到有效治疗。预计在未来,随着技术不断突

破和发展,生物药剂学将会更加深入人心,为药品的绿色生产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第二篇:蛋白质表达 蛋白质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多种重 要的生物学功能。制备一定量的纯度高的蛋白质样品通常需要通过蛋白质表达和纯化来实现。蛋白质表达主要是指利用外源基因在宿主细胞中表达蛋白质,其中常用的宿主包括大肠杆菌、酵母菌、哺乳动物细胞等。 蛋白质表达的基本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选择适合的 表达宿主、设计、合成外源蛋白基因、构建表达载体、转染宿主、诱导表达、蛋白分离和纯化等。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设计合适的载体,并选定适合的诱导条件,确保目标蛋白在宿主细胞中得到高效率的表达。 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型的蛋白质表达 技术,例如基于重组蛋白、抗体、疫苗等领域的利用大肠杆菌表达重组蛋白、酵母菌表达抗体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为蛋白质表达技术的改进与提高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径。 蛋白质表达技术在现代医药工业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为药物研发和生产提供了关键技术,促进了许多新药物的研制,对于促进人类健康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生物反应器 生物反应器是指用于微生物、细胞、组织等活细胞的生长、代谢及生物变化的设备。生物反应器在药品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控制培养条件,从而提高生物制品的产量和质量。 生物反应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小规模的培养皿、大规模的不可控制批量培养、可控制的批量培养和连续培养等。

专业基础课-《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对象:药学专业学生 (学分:2 ;学时: 36小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生物体内的动态过程并应用数学分析手段来处理的一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隔室模型、非线性动力学或统计矩分析药物体内过程,并将药物动力学参数应用于新药研发。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生物药剂学是解析药物体内过程的机制的学科,而药物动力学是定量描述药物体内过程的学科。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影响药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的生理因素和剂型因素。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方法。熟悉生物药剂学原理在制剂设计尤其是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了解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教材选用刘建平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出版。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各种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定义,使用,和参数的计算。 2、不同的剂量和给药方案计算。 四、参考性教学时间安排: 五、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含实验项目、实践内容):

六、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Basic Pharmacokinetics》,Michael C. Makoid, Phillip J. Vuchetich,Umesh V. Banakar. The Virtual University Press 刘建平.《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七、其他说明: 注:1、表格不够可自行添加。2、范文可参见教务处主页上教学大纲一栏中土木系教学大纲。

生物药剂与及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与及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 ⏹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其中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对于新药、新剂型与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及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为毕业后从事新药研发和药学服务等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为重点章节)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一、学习目标 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熟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和进展,了解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二、学习内容 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三、本章重点、难点 生物药剂学的概念;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四、建议学习策略 通读教材后观看视频,并复习相关药剂药理知识帮助理解. 五、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utics) 2、吸收(absorption) 3、分布 (distribution)4、代谢 (metabolism) 5、排泄 (excretion) 6、转运 (transport) 7、处置 (disposition) 8、消除 (elimination) 二、简答题 1.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剂型因素。 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生物因素。 3.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3篇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第一篇: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定义及历史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是指通过生物技术手段生产的药物制剂。生物技术药物制剂包括蛋白质药物、核酸药物、细胞疗法、基因疗法等。与传统的化学合成药物相比,生物技术药物制剂具有精准靶向、高效、安全等特点,已成为当今药物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和热点领域。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1975年,美国一家生物技术公司成功地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生 产了第一种蛋白质药物——人胰岛素。此后,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研究日益深入,并相继出现了一批著名药物,如年销售额过千亿美元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艾伦色胺(Aricept)、乐众抑 制剂赛诺菲(Enbrel),用于治疗乳腺癌的赫赛汀(Herceptin)等。如今,生物技术药物制剂已成为世界范围 内医药行业的一大风口。 为了实现生物技术药物制剂从实验室到市场、从医院到 家庭的全过程管理,不断提高医药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各国纷纷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如美国FDA、欧盟EMA、中国FDA等均颁布了特殊管理办法、制药标准等相关规章制度,全 面确保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虽然生物技术药物制剂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与传 统药物相比,其研发投入成本较高,生产技术较复杂,制造过程中存在较大风险和不确定性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和开发中,需要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优化管理等方面的探索与实

践,不断提高药物制剂的效能和质量水平,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的保障不断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种类及应用领域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主要包括蛋白质药物、核酸药物、细 胞疗法和基因疗法等。其中,蛋白质药物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类产品。 蛋白质药物是指人体内自然产生的一类蛋白质或改造后 的蛋白质,通常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从真核细胞中表达并纯化得到的。蛋白质药物具有结构相对复杂、分子量相对较大、具有特定的生物活性、具有高精准的靶向性等优点。目前,临床上已经应用的蛋白质药物有多达百余种,在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核酸药物是指以核酸为主要有效成分制成的药物。核酸 药物主要包括小分子核苷酸药物和核酸药物递送系统两类。核酸药物具有高度的靶向性和特异性,对于一些传统治疗方法难以达到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治疗价值。 细胞疗法是指将活细胞应用于治疗疾病的一种新兴医学 模式。细胞疗法的主要方式有干细胞治疗和免疫细胞治疗两种。细胞疗法在治疗大量难治性、重度疾病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如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等。 基因疗法是指将修饰后的基因导入患者体内,通过修复 受到某种遗传疾病影响的基因或增强某种遗传疾病表达的基因,从而对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种前沿医学技术。基因疗法具有治疗效果持久、副作用小等优点,但研究和应用中存在许多技术难点和风险。 不同类型的生物技术药物制剂在不同的疾病治疗中具有 不同的优势和适应范围。目前生物技术药物制剂主要适用于治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专业名词英文及相关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专业名词英文及相关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ADME 3、转运(transport):吸收+分布+排泄,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排泄,消除(elimination):代谢+排泄 第二章药物的吸收 1、药物吸收(absorption of drug):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物质通过生物膜的现象。 3、跨细胞途径(transcellular pathway):指一些脂溶性药物借助细胞膜的脂溶性、或者特殊转运机制的药物借助膜蛋白的作用、或者大分子和颗粒状物质借助特殊细胞的作用等,而穿过细胞膜的转运途径。 4、细胞间途径(paracellular pathway):指一些水溶性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连接处微孔而进行扩散的转运途径。 5、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不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膜两侧的药物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6、单纯扩散/被动扩散(simple diffusion),促进扩散/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7、膜孔转运(membrane pore transport):物质通过细胞间微孔按单纯扩散机制转运的过程。 8、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膜两侧的药物借助载体蛋白的帮助由低浓度向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9、膜动转运(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包括入胞作用(endocytosis),出胞作用(exocytosis) 10、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MDR):外排转运体对抗肿瘤药物的外排作用会导致肿瘤细胞内药量减少,从而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下降。 11、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12、肝首过效应(live first pass effect):经胃肠道给药的药物在尚未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前即在肝脏被代谢,而使进入血液循环的原形药量减少的现象。 13、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指经胆汁排入肠道内的药物,在肠道中被重新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14、pH-分配假说(pH-partition hypothesis):药物的吸收取决于吸收部位pH条件下未解离型药物的比例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假说。 15、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BCS):根据药物的体外溶解性和肠道渗透性的高低,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方法。 16、吸收数(absorption number, An):反映药物在胃肠道渗透性高低的函数。(无单位!) 17、剂量数(dose number, Do):药物溶解性能的函数。 18、溶出数(dissolution number, Dn):反映药物从制剂中释放速度的函数。 第三章药物的分布 1、药物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rug):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在血液和组织之间的转运过程。 2、药物蓄积(accumulation):当长期连续用药时,机体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

生物药剂学绪论

备注 幻灯片放映 大纲 1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2 一、生物药剂学的发展1961年4月Wagner 的一篇综述:首次出现Biopharmaceutics的概念 1937年Teorell的两篇论文:论文中明确阐述了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有关过程。 3 生物药剂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Kruger-Thiemer E.Nelson J.G.Wagner J.Levy M.Gibaldi T.L.Loo S.Riegelman 4 "1978年,南京药学院首..."1978年,南京药学院首创开办了为期半年的生物药剂学师资进修班,较系统的讲授了生物药剂学内容,并设立了无味氯霉素晶型与疗效关系、四环素制剂体内吸收以及磺胺二甲嘧啶生物利用度实验,为我国生物药剂学的教学和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5 二、生物药剂学的定义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6 剂型因素药物剂型及用药方法 药物的理化性质 处方中辅料的性质与用量 药物配伍和相互作用 制剂的工艺、贮存 7 生物因素种族差异 性别差异 年龄差异 生理病理条件差异 遗传因素

8 三、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Absorption) 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 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etabolism) 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 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9 10 11 "转运(transport):ADE"转运(transport):ADE 处置(disposition):DME 消除(elimination):ME 12 四、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 研究剂型、制剂的处方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 设计缓控释制剂 设计靶向制剂 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方法 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13 理化性质与转运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膜渗透性 粒径、晶型--溶出、释放 稳定性--代谢 14 剂型与处方工艺剂型--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 处方工艺--溶出速率、稳定性--生物利用度 15 设计缓控释制剂依据消化道各段pH值的不同,药物在肠道的转运时间不同,消化道中的酶或菌丛对药物及辅料的作用 16 设计靶向制剂血浆中的调理素标记异物以便RES的特异性吞噬将影响靶向效率 17 新的DDS 18 中药制剂ADME 19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溶出速率测定的方法 建立各种新给药途径体外实验的方法 建立模拟体内吸收的体外模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按章节辅导题3第三章试题

第三章药物分布 一、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药物通过胎盘屏障的机制的是:() A. 扩散 B. 主动转运 C. 胞饮作用 D. 离子对转运 2.肌注、皮下注射时,分子量在()以上的药物向淋巴管系统转运的倾向比向血管系统 转运的倾向强 A. 3000 B. 4000 C. 5000 D. 6000 3.以下因素中,可以影响药物在淋巴系统转运的因素是:() A. 脂溶性 B. 分子量 C. pK a D. 水溶性 4.脂溶性物质从小肠转运到淋巴管,据认为常依赖于:() A. 吸收促进剂的加入与否 B. 脂溶性药物碳链的长短 C. 药物分子量的大小 D. 与乳糜微滴的亲和性 5.在正常状态下毛细血管透过性顺序依次为:() A. 肠管>脚部>肝脏>肺 B. 脚部>肠管>肺>肝脏 C. 肝脏>肺>肠管>脚部 D. 肠管>肝脏>肺>脚部 6.药物在体内的转运主要是通过:() A. 淋巴循环 B. 毛细血管微循环 C. 体液循环 D.血液循环 7.对组织有特殊亲和性的药物,当连续用药时会出现蓄积现象,其可能机制为:() A. 被动扩散 B. 血浆蛋白结合 C. 主动转运 D. 易化转运 8.以下不属于影响血脑屏障中药物转运的主要因素的是:() A. 与血液成分的相互作用 B. 血脑屏障的透过性 C. 脑细胞内药物的结合 D. 局部脑血流量 9.以下不属于药物向脑内分布的屏障的是:() A.血液-脑脊液屏障 B. 血液-脑屏障 C. 脑脊液-脑屏障 D. 脑-神经元屏障 10.通常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其主要作用的是:() A. 清蛋白 B. 白蛋白 C. 血浆蛋白 D. 酸性糖蛋白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一种可逆的结合过程,血浆中药物的游离型和结合型之间保持 着动态的平衡关系。 B. 药物与蛋白结合后,由于是可逆性的,所以不会影响药物的作用。 C.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一般不会出现饱和现象。 D. 蛋白结合性强的药物投予机体后,大部分存在于血浆中,所以体内药量会很高。 2.体内药物与血浆蛋白质结合的特点中,以下不正确的是:() A. 此种结合是可逆 B. 能增加药物消除速度 C. 是药物在血浆中的一种贮存形式 D. 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二、填空题 1. 药物从循环系统向组织转运,首先需从血管中渗出,这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一般属于。 2. 药物的蛋白结合以为主,进入血清中的药物,一部分与血浆蛋白结

生物药剂学前三章习题

生物药剂学前三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主动转运: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称为主动转运。第二章P16 2.吸收数是预测口服药物吸收的大体变量,是反映药物在胃肠道渗透性高低的函数,用An表示。 3.剂量数是反映药物溶解性与口服吸收关系的参数,是药物溶解性能的函数。用Do表示。 4.肝首过效应: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而使药物进入体循环前降解或失活,这种作用称为“肝首过作用”或“肝首过效应”。P136 二.填空题 1.大多数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为_____。被动转运(第二章) 2.药物体内跨膜转运的机制主要有被动转运、______和膜动转运。载体媒介转运(第二章) 3.静脉注射无_________,起效快,但副作用大。吸收进程(第三章) 三.判断题 1.蛋白、多肽类药物可通过肺部给药吸收。(√)第三章 2.难溶性药物口服吸收的限速进程是崩解。(×)第2章 3.药物在胃肠道内滞留的时刻越多,吸收就越多。(×)第2章4.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程度只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的大小。(×)第2章 5.脂溶性药物一般经角膜渗透吸收,亲水性药物及多肽药物不易通过角膜,因此主要通过结膜和巩膜途径吸收(√)第3章 6.口腔粘膜中舌下粘膜渗透性能最强,颊粘膜次之。(√)第3章 7.加速胃空速度有利于所有药物吸收。(×)第2章 8.药物肌肉注射的吸收速度臀大肌大于上臂三角肌。(×)第3章 9.非解离型药物的比例与吸收部位pH值有关。(√)第2章 四、单选题 一、关于口服给药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第一章 C.吸收迅速而完全B.有首关效应

最新生物药剂学(第一到第六章)

(会全班统一打印)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本章重点:生物药剂学的定义? 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1、生物药剂学的定义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 剂型因素:是指药物及其制剂所表现出的各种性质,既包括注射剂、片剂、胶囊剂等狭义的剂型概念,也包括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即药物存在的化学形式及化学稳定性)、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制剂处方,配伍药物在处方及体内的相互作用,以及制备工艺、贮存条件和给药方法等。 生物因素:包括种属差异、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以及遗传因素等。 第二章药物的吸收 本章重点:药物跨膜转运的4种形式 口服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胃肠道和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从胃到小肠的PH变化、吸收特点等等)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物理化学因素 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1、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跨膜转运机制及特点 转运机制转运形式特点 被动转运简单扩散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不消耗能量,与细胞代谢无关;③不需要载体;④无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现象、部位特异性。 限制扩散 转运蛋白介导转运促进扩散 ①需要载体转运蛋 白,对转运物质有高 度选择性;②有竞争 性抑制、饱和现象。 ③顺浓度梯度或化学梯度;④不消耗能量;主动转运 ③逆浓度梯度;④消耗能量,受代谢抑制 剂影响;⑤部位特异性。 膜动转运胞饮作用摄取物质为溶解物或液体,有一定的部位特异性。吞噬作用摄取物质为大分子或颗粒状物质,如胰岛素分泌过程。 a.大多数药物的膜转运机制是被动转运中的简单扩散,脂溶性是扩散速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b.被动转运速度符合表观一级速度过程。 c.限制扩散又称膜孔转运,水溶性小分子的转运途径,速度主要受分子体积大小和荷电限制。 d.肠上皮细胞和肾小管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或重吸收过程属于主动转运。 e.促进扩散与主动转运均由转运蛋白介导,转运过程符合米氏动力学方程。 2、主要参与药物膜转运的细胞有:肠粘膜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3、胃:纯胃液的PH值<1.5。一般空腹时PH值可降低到1.2~1.8,进食后正常人可上升到3~5. 除一些弱酸性药物外,许多药物在胃中的吸收均非常有限。

【生物】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关键字】生物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出小题,判断之类的)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 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 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3.生物因素(小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 遗传因素 4.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加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加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加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如何应用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转运关系指导处方设计? 不好 溶解度筛选合适的盐 慢筛选不同的晶型 溶出速率改善化合物结构 好快微粉化包含物固体分散物 不好无影响 透过性P-糖蛋白底物增加脂溶性 好相互作用 不稳定改善化合物结构 胃中稳定性以处方保护药物 稳定 代谢稳定性不稳定 肠代谢研究代谢药物 代谢稳定 生物利用度好以自己的理解把图用文字方式描述出来 6.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1、生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 细胞膜经典模型(lipid bilayer),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晶格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 ②、少量糖类 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①膜的流动性膜②结构的不对称性③膜结构的半透性 2、膜转运途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