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丁苯酞病例分享

丁苯酞病例分享

丁苯酞病例分享

丁苯酞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神经保护剂,在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缺血性脑卒中、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本文将分享一例使用丁苯酞治疗的病例,旨在探讨丁苯酞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效果。

一、病例描述

患者李先生,男性,65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就诊。患者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平时服用降压药和降糖药。经检查,患者左侧肢体肌力减退,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显示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改善循环等,同时接受了丁苯酞治疗。

二、治疗过程及效果

患者入院后,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开始接受丁苯酞治疗。丁苯酞的剂量为每次300mg,每天3次,连续使用14天。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其他病情得到稳定控制,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

经过14天的治疗,患者左侧肢体的活动不利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肌力恢复至4级。颅脑MRI复查显示,梗死区域的脑组织已经出现再生和修复的迹象。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医护人员和家属的认可。三、讨论

丁苯酞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神经保护剂,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和促进神经再生等。在临床应用中,丁苯酞已被证实对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本病例中,患者李先生在接受丁苯酞治疗过程中,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颅脑MRI显示梗死区域的脑组织出现再生和修复的迹象。这表明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再生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有关。

此外,丁苯酞在临床应用中还具有一些优点。首先,丁苯酞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主要为一过性的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异常等,且多数不良反应较轻微,不需要停药。其次,丁苯酞的作用机制与传统的脑血管病治疗药物不同,可以与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对难治性脑血管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然而,丁苯酞在临床应用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丁苯酞的价格相对较高,对一些患者而言经济负担较重。其次,丁苯酞的疗效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对其治疗效果不明显。此外,关于丁苯酞的长期疗效和远期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开展。

四、结论

本病例表明,丁苯酞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然而,丁苯酞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

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合理选用药物,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应加强药物研发和生产等方面的研究,降低药物价格,提高药物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丁苯酞病例分享

丁苯酞病例分享 丁苯酞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神经保护剂,在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缺血性脑卒中、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本文将分享一例使用丁苯酞治疗的病例,旨在探讨丁苯酞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效果。 一、病例描述 患者李先生,男性,65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就诊。患者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平时服用降压药和降糖药。经检查,患者左侧肢体肌力减退,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显示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改善循环等,同时接受了丁苯酞治疗。 二、治疗过程及效果 患者入院后,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开始接受丁苯酞治疗。丁苯酞的剂量为每次300mg,每天3次,连续使用14天。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其他病情得到稳定控制,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 经过14天的治疗,患者左侧肢体的活动不利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肌力恢复至4级。颅脑MRI复查显示,梗死区域的脑组织已经出现再生和修复的迹象。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医护人员和家属的认可。三、讨论

丁苯酞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神经保护剂,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和促进神经再生等。在临床应用中,丁苯酞已被证实对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本病例中,患者李先生在接受丁苯酞治疗过程中,症状得到明显改善,颅脑MRI显示梗死区域的脑组织出现再生和修复的迹象。这表明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再生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有关。 此外,丁苯酞在临床应用中还具有一些优点。首先,丁苯酞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主要为一过性的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异常等,且多数不良反应较轻微,不需要停药。其次,丁苯酞的作用机制与传统的脑血管病治疗药物不同,可以与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对难治性脑血管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然而,丁苯酞在临床应用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丁苯酞的价格相对较高,对一些患者而言经济负担较重。其次,丁苯酞的疗效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对其治疗效果不明显。此外,关于丁苯酞的长期疗效和远期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开展。 四、结论 本病例表明,丁苯酞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然而,丁苯酞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

丁苯酞注射剂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英文名:Butylphthalide an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汉语拼音:Dingbentai Luhuanazhusheye 剂型:注射剂 【成分】丁苯酞。 化学名称:dl-3-正丁基苯酞。 分子式:C12H14O2 分子量: 【性状】 【作用类别】 【药理毒理】药理作用本品与芹菜籽中提取的左旋芹菜甲素的结构相同,为其人工合成的消旋体。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本品(与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联合应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的损伤有改善作用,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国内外研究表明,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有多个病理环节参与,是一个多基因和多靶点参与的过程。动物药效学研究提示,本品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明显缩小大鼠局部脑缺血的梗塞面积,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能量代谢和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并具有抗脑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本品可能通过降低花生四烯酸含量,提高脑血管内皮NO和PGI2的水平,抑制谷氨酸释放,降低细胞内钙浓度,抑制自由基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机制而产生上述药效作用。毒性研究重复给药毒性:大鼠经口给药120mg/kg、250mg/kg、500mg/kg,连续6个月,血糖(各剂量组)、胆固醇(高、中剂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停药后可恢复正常。犬经口连续给药6个月,剂量分别为80、500mg/kg/天,高剂量组动物体重增加缓慢,肝脏明显增大,肝细胞空泡样肿大,血液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加,停药后上述表现恢复正常;小剂量组动物仅出现唾液分泌增加。生殖毒性:一般生殖毒性试验中,雌、雄动物经口给药(雌性动物为交配前给药二周,受孕后继续给药15天,雄性动物连续给药8周)80mg/kg、200mg/kgt和500mg/kg,结果对亲代动物生育力无明显影响,未表现出明显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仅高剂量组动物摄水量明显增加,给药后前几天出现流涎、爬伏症状,围产期毒性试验中,经口给药80mg/kg、200mg/kg和500mg/kg,结果高剂量组动物出现妊娠期延长趋势,其中一只孕鼠难产(剖检为死胎),少数动物无乳汁分泌,并出现仔鼠(4日龄)存活率下降,仔鼠(4日至3周龄)体重明显下降;高剂量组F1代大鼠斜板试验和悬垂试验分数降低(反映协调平衡能力),F2代仔鼠骨骼发育有一定延迟;中、低剂量组未见明显影响。遗传毒性:Ames试验、中国仓鼠肺细胞(CHL)染色体畸变试验及小鼠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药代动力学】1.人体药代动力学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单次口服不同剂量丁苯酞软胶囊的Ⅰ期药代动力学研究:口服100mg、200mg和400mg丁苯酞软胶囊后,丁苯酞血浆平均达峰时间分别为,和小时;平均峰浓度分别为±,±,和±ml;平均消除半衰期分别为±,±,±小时;平均AUC0-t分别±,±,±·hr/ml。餐后给予200mg丁苯酞,达峰时间从约1小时推迟至约4小时;达峰浓度从ml降至ml;平均AUC0-t和AUC0→∞分别从·hr/ml和·hr/ml减少到·hr/ml和·hr/ml。空腹和餐后给予200mg丁苯酞在Tmax、Cmax、AUC0→∞均有统计学显着差异(P<),说明食物影响丁苯酞的吸收。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多次口服丁苯酞软胶囊的Ⅰ期药代动力学研究:每天口服四次丁苯酞软胶囊,每次200mg,共服药13次,结果显示:在第1天和第5天第一次口服200mg丁苯酞软囊后,丁苯酞的血浆平均达峰时间分别为±和±小时,平均消除半衰期分别为±和±小时;平均峰浓度分别为±和±ml;平均AUC0-t分别为±和±·hr/ml。在连续给药共13次后,平均观察积累比为±,平均稳态积累比为±,这表明在达到预期的稳态浓度时丁苯酞只有轻微蓄积。试验结果显示人体药代动力学参数个体有明显差异。2.动物药代动力学分布及代谢大鼠口服丁苯酞240mg/kg1小时后,消化道内容物中丁苯酞含量为,约相当给药量的42%,5小时后内容物中丁苯酞含量降至,约相当给药量的%,说明丁苯酞在胃肠道的吸收较快。在测定的各脏器中,胃、脂肪、肠、脑等组织中丁苯酞的含量较高。排泄丁苯酞约70%以代谢产物形式排出。大鼠口服3H-丁苯酞后24小时从尿中排出放射活性为剂量%,其中原形药占%;自粪中排出的放射活性为剂量的%,其中原形药占%;24小时自粪、尿排泄的总放射性为口服剂量的%。给药48小时后,从胆汁中累积排出量仅为所给剂量的%。

安宫牛黄丸联合丁苯酞治疗重症脑梗死的效果

安宫牛黄丸联合丁苯酞治疗重症脑梗死的效果 安宫牛黄丸是中医传统名方之一,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痉的功效。而丁苯酞是一种 治疗脑梗死的药物,能够有效溶解血栓、扩张血管,改善脑血流,降低脑组织的缺血缺氧 损伤。现代临床实践中发现,安宫牛黄丸联合丁苯酞治疗重症脑梗死有着显著的疗效,能 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安宫牛黄丸联合丁苯酞治疗重 症脑梗死的功效。 一、安宫牛黄丸的功效 安宫牛黄丸是由安宫草本医学的名医医话融育,主治风热中风、急性肝风、脑溢血、 肺热患者,对于重症脑梗死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它的主要成分包括牛黄、琥珀、零陵香、夜交藤、无忧子、乌药、乳香、没药和干姜等,这些中药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痉的 功效,能够调和气血、开窍醒脑、扶正祛邪。临床研究表明,安宫牛黄丸对于改善脑梗死 患者的神经功能和预后有着显著的作用。 二、丁苯酞的功效 丁苯酞是一种有机磷酸酯类药物,具有抗凝、纤溶、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作用,对于 治疗急性脑梗死有着显著的效果。它能够刺激纤维蛋白酶原激活物(tPA)的释放,促进纤维蛋白的降解,溶解血栓,改善脑血流。丁苯酞还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 组织的缺血缺氧情况,从而减轻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四、临床病例分析 根据临床研究资料,安宫牛黄丸联合丁苯酞治疗重症脑梗死有着较好的疗效。联合应 用安宫牛黄丸和丁苯酞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神经功能障碍。联合应用还能够促 进患者脑血液循环,改善脑组织的营养供应,加速病变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联合应用还能 够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五、注意事项 在使用安宫牛黄丸和丁苯酞联合治疗重症脑梗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患者需 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药物,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联合应用药物时,患者需要避免与其他药物发生 相互作用,以免影响疗效。 安宫牛黄丸联合丁苯酞治疗重症脑梗死的效果是显著的。两者具有互补的作用,联合 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仍需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希望今后

丁苯酞注射剂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英文名:Butylphthalide an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汉语拼音:Dingbentai Luhuanazhusheye 剂型:注射剂 成分丁苯酞。 化学名称:dl-3-正丁基苯酞。 分子式:C12H14O2 分子量: 性状 作用类别 药理毒理药理作用本品与芹菜籽中提取的左旋芹菜甲素的结构相同,为其人工合成的消旋体。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本品与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联合应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的损伤有改善作用,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国内外研究表明,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有多个病理环节参与,是一个多基因和多靶点参与的过程。动物药效学研究提示,本品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明显缩小大鼠局部脑缺血的梗塞面积,减轻脑,改善脑能量代谢和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并具有抗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 作用。本品可能通过降低花生四烯酸含量,提高脑血管内皮NO和PGI2的水平,抑制谷氨酸释放,降低细胞内钙浓度,抑制自由基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机制而产生上述药效作用。毒性研究重复给药毒性:大鼠经口给药120mg/kg、250mg/kg、500mg/kg,连续6个月,血糖各剂量组、高、中剂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停药后可恢复正常。犬经口连续给药6个月,剂量分别为80、500mg/kg/天,高剂量组动物体重增加缓慢,肝脏明显增大,肝细胞空泡样肿大,血液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加,停药后上述表现恢复正常;小剂量组动物仅出现唾液分泌增加。生殖毒性:一般生殖毒性试验中,雌、雄动物经口给药雌性动物为交配前给药二周,受孕后继续给药15天,雄性动物连续给药8周 80mg/kg、200mg/kgt和500mg/kg,结果对亲代动物生育力无明显影响,未表现出明显胚性和致畸作用,仅高剂量组动物摄水量明显增加,给药后前几天出现流涎、爬伏症状,围产期毒性试验中,经口给药80mg/kg、200mg/kg和500mg/kg,结果高剂量组动物出现妊娠期延长趋势, 其中一只孕鼠剖检为 ,少数动物无乳汁分泌,并出现仔鼠 4日龄存活率下降,仔鼠 4日至3周龄体重明显下降;高剂量组F1代大鼠斜板试验和悬垂试验分数降低反映协调平衡能力 ,F2代仔鼠骨骼有一定延迟;中、低剂量组未见明显影响。遗传毒性:Ames试验、中国仓鼠肺细胞 CHL 染色体畸变试验及小鼠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药代动力学 1.人体药代动力学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单次口服不同剂量丁苯酞软胶囊的Ⅰ期药代动力学研究:口服 100mg、200mg和400mg丁苯酞软胶囊后,丁苯酞血浆平均达峰时间分别为,和小时;平均峰浓度分别为±,±,和±ml;平均消除半衰期分别为±,±,±小时;平均AUC0-t分别±,±,±·hr/ml。餐后给予200mg丁苯酞,达峰时间从约1小时推迟至约4小时;达峰浓度从ml降至ml;平均AUC0-t和AUC0→∞分别从·hr/ml和·hr/ml减少到·hr/ml和·hr/ml。空腹和餐后给予200mg丁苯酞在Tmax、Cmax、AUC0→∞均有统计学显着差异 P< ,说明食物影响丁苯酞的吸收。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多次口服丁苯酞软胶囊的Ⅰ期药代动力学研究:每天口服四次丁苯酞软胶囊,每次200mg,共服药13次,结果显示:在第1天和第5天第一次口服200mg丁苯酞软囊后,丁苯酞的血浆平均达峰时间分别为±和±小时,平均消除半衰期分别为±和±小时;平均峰浓度分别为±和±ml;平均AUC0-t分别为±和±·hr/ml。在连续给药共13次后,平均观察积累比为±,平均稳态积累比为±,这表明在达到预期的稳态浓度时丁苯酞只有轻微蓄积。试验结果显示人体药代动力学参数个体有明显差异。2.动物药代动力学分布及代谢大鼠口服丁苯酞240mg/kg1小时后,消化道内容物中丁苯酞含量为,约相当给药量的42%,5小时后内容物中丁苯酞含量降至,约相当给药量的%,说明丁苯酞在胃肠道的吸收较快。在测定的各脏器中,胃、脂肪、肠、脑等组织中丁苯酞的含量较高。排泄丁苯酞约70%以代谢产物形式排出。大鼠口服3H-丁苯酞后24小时从尿中排出放射活性为剂量%,其中原形药占%;自粪中排出的放射活性为剂量的%,其中原形药占%;24小时自粪、尿排泄的总放射性为口服剂量的%。给药48小时后,从胆汁中累积排出量仅为所给剂量的%。 适应症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丁苯酞注射剂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丁苯酥氯化钠注射液 英文名:Butylphthalide an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汉语拼音:Dingbentai Luhuanazhusheye 剂型:注射剂 【成分】丁苯酥. 化学名称:dl-3-正丁基苯酥. 分子式:C12H14O2 分子量: 【性状】 【作用类别】 【药理毒理】药理作用本品与芹菜籽中提取的左旋芹菜甲素的结构相同,为其人工合成的消旋体.临床研究结果说明, 本品〔与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联合应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的损伤有改善作用,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国内外研究说明,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有多个病理环节参与,是一个多基因和多靶点参与的过程. 动物药效学研究提示,本品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明显缩小大鼠局部脑缺血的堵塞面积,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能量代谢和缺血脑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并具有抗脑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本品可能通过降低花生四烯酸含量,提升脑血管内皮NOW PGI2的水平,抑制谷氨酸释 放,降低细胞内钙浓度,抑制自由基和提升抗氧化酶活性等机制而产生上述药效作用.毒性研究重复给药毒性:大鼠经口给药120mg/kg> 250mg/kg> 500mg/kg,连续6个月,血糖〔各剂量组〕、胆固醇〔高、中剂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停药后可恢复正常.犬经口连续给药6个月,剂量分别为80、500mg/kg/天,高剂量组动物体重增加缓慢,肝脏明显增大,肝细胞空泡样肿大,血液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加,停药后上述表现恢复正常;小剂量组动物仅出现唾液分泌增加. 生殖毒性:一般生殖毒性试验中,雌、雄动物经口给药〔雌性动物为交配前给药二周,受孕后继续给药15天,雄性动 物连续给药8周〕80mg/kg、200mg/kgt和500mg/kg,结果对亲代动物生育力无明显影响,未表现出明显胚胎毒性和致 畸作用,仅高剂量组动物摄水量明显增加,给药后前几天出现流涎、爬伏病症,围产期毒性试验中,经口给药80mg/kg、200mg/kg和500mg/kg,结果高剂量组动物出现妊娠期延长趋势,其中一只孕鼠难产〔剖检为死胎〕,少数动物无乳汁 分泌,并出现仔鼠〔4日龄〕存活率下降,仔鼠〔4日至3周龄〕体重明显下降;高剂量组F1代大鼠斜板试验和悬垂试验分数降低〔反映协'调平衡水平〕,F2代仔鼠骨骼发育有一定延迟;中、低剂量组未见明显影响.遗传毒性:AmesM 验、中国仓鼠肺细胞〔CHL染色体畸变试验及小鼠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药代动力学】1.人体药代动力学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单次口服不同剂量丁苯酥软胶囊的I期药代动力学研究:口服100mg 200mg和400mg丁苯酥软胶囊后,丁苯献血浆平均达峰时间分别为, 和小时;平均峰浓度分别为土, 土,和土ml;平均消除半衰期分别为土,土,土小时;平均AUC0-t分别土,±,± • hr/ml.餐后给予200mg丁苯酥,达峰时间从约1小时推迟至约4小时;达峰浓度从ml降至ml;平均AUC0-t和AUC?00分别从- hr/ml和hr/ml减少到hr/ml和hr/ml o 空腹和餐后给予200mg丁苯酥在Tmax Cmax AUCB8均有统计学显着差异〔P<〕,说明食物影响丁苯酥的吸收.中国健康男性受试者屡次口服丁苯酥软胶囊的I期药代动力学研究:每天口服四次丁苯酥软胶囊,每次200mg共服药13次, 结果显示:在第1天和第5天第一次口服200mg丁苯酥软囊后,丁苯酥的血浆平均达峰时间分别为土和土小时,平均消除半衰期分别为土和土小时;平均峰浓度分别为土和土ml;平均AUC0-t分别为土和土• hr/ml.在连续给药共13次后, 平均观察积累比为土,平均稳态积累比为土,这说明在到达预期的稳态浓度时丁苯酥只有稍微蓄积.试验结果显示人体药代动力学参数个体有明显差异.2.动物药代动力学分布及代谢大鼠口服丁苯酥240mg/kg1小时后,消化道内容物中丁 苯酥含量为,约相当给药量的42% 5小时后内容物中丁苯酥含量降至,约相当给药量的%说明丁苯酥在胃肠道的吸收 较快.在测定的各脏器中,胃、脂肪、肠、脑等组织中丁苯酥的含量较高.排泄丁苯酥约70%U代谢产物形式排出.大 鼠口服3H-丁苯酥后24小时从尿中排出放射活性为剂量%其中原形药占%自粪中排出的放射活性为剂量的%其中原形药占%24小时自粪、尿排泄的总放射性为口服剂量的%给药48小时后,从胆汁中累积排出量仅为所给剂量的% 【适应症】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丁苯酞的药理作用与药动学研究及临床评价

丁苯酞的药理作用与药动学研究及临床评价关键词丁苯酞软胶囊药理作用药动学研究临床评价 丁苯酞软胶囊(butylphathlide soft capsules),商品名恩必普(NBP),又称丁基苯酞,其化学名称为消旋-3-正丁基苯酞(3-n-butylphathlide),分子式C12H14O2,相对分子质量190.24。dl-3-正丁基苯酞最初是由杨峻山从芹菜籽中提取出来的左旋体,故又名芹菜甲素(apium graveolens linn)。后经人工合成为消旋体。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002年取得国家新药证书,经过临床试验由石药集团开始生产应用与临床。 药理作用 20世纪90年代,著名神经药理学家冯亦璞对丁基苯酞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发现其多种脑保护作用与机制,同时也有其他学者对其进行研究试验,具体如下。 抑制血小板、血栓形成方面:缺血性脑病发生后,血液处于高黏、高凝、高聚状态,血栓形成是脑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抗血栓治疗在防治脑血管疾病中有重要意义。冯亦璞等[4]用半血栓形成术及比浊法,观察左旋、右旋和消旋丁[6]基苯酞(l-NBP,d-NBP,dl-NBP)及阿司匹林,Ticlopidine 对大鼠血栓湿重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显示:NBP 3种结构形式均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其中:l-NBP作用最强,d-NBP作用较弱,dl-NBP 介于l-NBP和d-NBP之间。NBP,Asp和Ticlopidine对不同类型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的作用强度有区别,表明其可能作用于不同的途径[1]。徐少峰等[2]研究了l-NBP、d-NBP和dl-NBP在小鼠急性肺栓塞实验中的作用。结果显示:l-NBP,dl-NBP均明显增加肺栓塞小鼠的生存率,作用强度为阿司匹林的65%,但d-NBP没有明显作用。另外,徐皓亮等[3]也进行了大鼠体内抗栓试验和体外抑制血小板功能,结果显示:3种NBP旋光异构体中,l-NBP的作用强度最为显著,对其机制初步分析,认为l-NBP有抑制血小板5-HT释放,升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的作用,其抗血栓机制于其他抗血栓药不同。 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脑缺血过程中存在神经元凋亡,某些药物可使神经细胞凋亡过程减弱或停止,阻止梗死面积的扩大。董高翔等[4]研究了丁基苯酞对低氧低糖诱导的大鼠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NA含量及凋亡细胞百分率,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检测DNA 断裂,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丁基苯酞能降低神经细胞凋亡百分率与形态学改变,抑制DNA在核小体间的断裂,从而把维持正常功能的神经元从凋亡中拯救出来。雄杰等[5]研究了丁基苯酞对低氧低糖引起神经细胞内钙升高的作用,结果显示:1-NBP和dl-NBP均能完全抑制有低氧低糖引起的神经细胞Ca2+ 升高。而大量文献的已有研究表明,在脑缺血和低糖低氧过程中,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都受到很大损伤,对钙离子的摄取和储存能力下降。而NBP 可能大大增强线粒体对Ga2+的摄取存储能力,从而降低Ca2+ 水平。因而减少

丁苯酞注射液III期临床试验

丁苯酞注射液Ⅲ期临床研究方案摘要 目的 通过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来验证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 有效性和安全性 受试对象急性脑梗死患者 入选标准1)首次发病(或有脑梗死病史但改良的Rankin 量表(mRS)评分在0-1 分之间); 2)发病时间在48小时以内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 3)CT检查排除颅内出血; 4)患者年龄在35~75岁; 5)有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为6—25分; 6)在研究开始前,患者本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已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头颅CT所见颅内出血性疾病:出血性脑梗死,硬膜外血肿,颅内血肿, 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2)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重度脑白质疏松(能够通 过CT判断); 3)脑栓塞或疑似脑栓塞的患者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疾病、心房纤颤、心肌梗死、 心脏瓣膜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率小于50次/分; 4)重度的意识障碍:NIHSS的1a意识水平的项目得分>1分的患者;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6)患有严重高血压:收缩压≥200mmHg(26.6kPa)或舒张压≥110mmHg (14.6kPa); 7)患有出血性倾向的疾病; 8)肝功能障碍(转氨酶超过正常值上限1.5倍)、肾功能障碍(Cre>2.0mg/dl 或177μmol/L),心功能障碍者或患有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者等; 9)发病后已应用了脑梗死治疗药物:抗凝药(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令等), 溶栓药(尿激酶、t-PA、链激酶、葡激酶等),抗血小板药(奥扎格雷、盐酸噻氯吡啶、双嘧达莫、盐酸沙格雷酯、氯吡格雷等),其他(如巴曲酶、蚓激酶、东菱克栓酶、依达拉奉、胞二磷胆碱、已酮可可碱); 10)并发恶性肿瘤或正在进行抗肿瘤治疗者;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 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方法:我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 照是否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1例:未应用丁苯酞氯 化钠注射液治疗)与实验组(31例: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 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2周后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C反 应蛋白、白介素-6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2周不良反应发生 率略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可 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炎症反应。 【关键词】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部血液灌注量减少,脑组织供血障碍的发生可致使脑组织 发生缺血性坏死,目前,临床普遍认为在该病发生4-6h内开展溶栓治疗有利于 改善患者脑组织供血障碍,减轻患者脑组织缺血性坏死面积,有利于患者中枢神 经功能的恢复,我国急性脑梗死自主研发药物较少,丁苯酞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抗 脑缺血药物[1,2]。本次研究为论证丁苯酞疗效,比较我院2019年7月-2020年7 月31例未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以及31例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31例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患者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 在54岁~82岁、平均年龄(68.61±1.40)岁,发病至入院接受治疗病程在 0.5h~4.5h,平均病程在(2.32±0.11)h。对照组31例未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 射液治疗患者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在52岁~80岁、平均年龄

静脉溶栓配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效果观察

静脉溶栓配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效果观察溶栓治疗是目前公认的能使脑梗死闭塞血管再通,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是目前公认的能使脑梗死闭塞血管再通,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 为临床急性脑梗死有效治疗提供了依据。但是静脉溶栓后带来的再灌注损伤、继发的脑出血 有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方法的使用。丁苯酞注射液对于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微循环具有显著 的重构作用,对于缩小脑梗死面积、保护缺血缺氧部位细胞线粒体功能,提高血管内皮细胞 中一氧化氮及前列腺素I 的含量,维持有氧代谢,抑制和减少氧或羟自由基组织的损害。同 时临床研究提示,丁苯酞还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障碍,促进梗死区侧支循环的 建立,改善微循环,减少局部代谢产物堆积。课题组对时间窗内到院患者首先实施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并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保定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110例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溶栓治疗的患者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神经内外科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符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共110例。年龄最大者78岁, 最小者45岁, 平均年龄69.1岁; 其中男 68例, 女42例。高血压88例, 房颤31例, 糖尿病27例, 吸烟50例, 高脂血症27例, 高同型半 胧氨酸28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2.9,rtPA平均剂量62.4mg , 溶栓平均时间窗157.6min。 溶栓前脑CT均无早期梗死表现。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纳人溶栓病例及 剔除排除病例。 1.2方法 11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5例,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并应 用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其用法是:根据体重计算用量,以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 加人100ml0.9%Nacl静脉滴注, 其中10%在1min内静脉推注, 其余持续l h静滴。治疗组在基础 治疗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ml,每日两次静脉输液。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以及1、7天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观察 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后血浆PT、D- 二聚体的变化。 1.4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1995 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NFDSneurological functional deficit score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标准)评定本研究中患者的临床疗效。 基本痊愈:患者的病残程度为0级,NFDS 评分减少91%~100% ;显著进步:患者的病 残程度为1~3 级,NFDS 评分减少46%~90%;进步:患者的NFDS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患者的NFDS 评分减少17% 或 不足17%;恶化:患者的NFDS 评分增加18% 或18% 以上;死亡。 显效率= 进步率+ 显著进步率+ 基本痊愈率。 1.5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的数据全部应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X 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分析在为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后第1 d 、第7 d 为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第1 d 、第7 d的神经功能缺 损评分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情见表1 :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分析 注:△P>0.05;★P﹤0.05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的临床观察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的临床观察 高宁;王令 【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的疗效。方法选择86例以头晕为主要表现的后循环缺血(PCI)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2组在给予相同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点,治疗组除静点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以外,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l,2次/ d,静脉滴注,共用药14 d。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 TCD 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用于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头晕是有效并且安全的,能有效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荐运用。 【期刊名称】《河北医药》 【年(卷),期】2016(000)004 【总页数】2页(P594-595) 【关键词】丁苯酞注射液;后循环缺血性头晕;临床效果 【作者】高宁;王令 【作者单位】052360 河北省辛集市中医院内科;河北省辛集市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1

后循环缺血(PCI)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包括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比较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由后循环血流动力学障碍引起。后循环缺血有多种表现形式,临床常见的有头晕,恶心,呕吐,常伴有肢体或头面部的麻木、甚至肢体瘫痪、肢体共济失调、步态不稳,构音或吞咽障碍、感觉异常等。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丁苯酞能够调节血流动力学,改善脑缺血,保护脑细胞,作用独特[1,2]。我们应用丁苯酞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头晕的患者,发现丁苯酞注射液对后循环缺血引起的头晕有很好的疗效,大部分患者的头晕症状能得到很好的缓解,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86例以头晕为主要表现的PCI患者,均为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辛集市中医院内科治疗的后循环缺血的患者,严格按照中国PCI专家共识的诊断标准[3]挑选患者。治疗组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对照组男43例,其中男30例,女13例。所有病例按随机原则分组。2组病程、年龄、伴随的基础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病例同时符 合以下标准: (1)年龄<40岁; (2)发病至就诊时间在7 d之内; (3)以头晕为主要症状,头晕呈持续性或阵发性,伴或不伴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4)排除其他疾病导 致的头晕,如脑出血,前庭神经元炎,良性位置性眩晕,颅内肿瘤,美尼尔氏病,血液病,心脏病等其他内科系统疾病[3]。全部患者合并有高血压75例,高脂 血症51例,糖尿病12例,长期大量吸烟饮酒者23例。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以抗血小板, 血压偏低时静脉滴注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射液扩容治疗,并在降压,降脂,降糖,戒烟限酒等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除静脉滴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以外,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l,2次/d,静 脉滴注,共用药14 d。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对脑血管病有影响的药物。 1.3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1993年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

急性脑梗死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同时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效果观察

急性脑梗死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同时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 疗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 效果。方法:于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针对收治的73例病例展开治疗 对比,采用抽签分组法将其分成两组后给予对照组36例病例实施单纯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治疗,给予实验组37例病例实施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观察对象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实验组37例观察对象治疗后的神经 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优良率较对照组36例观察对 象存在差异(P<0.05),统计学存在意义。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阿替 普酶静脉溶栓同时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效果明显,预后良好。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丁苯酞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中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主要是指脑血供出现突 发性中断现象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现象[1],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动 脉粥样硬化及血栓,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眩晕、耳鸣、头痛、半身不遂、 恶心、语言功能障碍、吞咽困难及呕吐甚至昏迷等[2],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我院针对收治的73例病例展开药物治疗对比,旨在分析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开 展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同时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治疗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于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针对收治的73例病例展开治疗对比,采 用抽签分组法将其分成两组后,对照组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 女性患者16例,年龄集中于38至73岁之间,均值为(57.12±6.35)岁,其中合 并心脏病患者5例,合并高血压患者15例,合并糖尿病患者17例,合并高血脂 患者10例;实验组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5例,年 龄集中于39至72岁之间,均值为(57.10±6.38)岁,其中合并心脏病患者6例,合并高血压患者13例,合并糖尿病患者16例,合并高血脂患者12例。 分组结果满足组间数据差异不大的基础要求(P>0.05),分组结果具有一定 的对比价值。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36例病例实施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两组病例接受药物 治疗前均给予降颅内高压、抑制血小板、控制血糖血压等基础处理,根据患者的 体重采用静脉滴注的形式给予患者0.9mg/kg的阿替普酶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生产企业: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批准字号:S2*******;包装 规格:50mg/支),药物最大使用剂量控制在90mg以内,头一分钟静脉推注药 物的10%左右,剩余剂量在1小时内匀速实施静脉泵入治疗,在溶栓治疗后24 小时协助患者实施头颅CT检查,针对不存在头颅出血患者给予75mg波立维 +20mg阿托伐他汀钙片+80mg奥扎格雷钠进行治疗,1次/d,连续治疗半个月; 给予实验组37例病例实施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实验组用 药方式与对照组一致,在此基础上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予25mg丁苯酞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00041,名称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由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 公司生产,批准于2015-03-23。为注射剂化学药品,规格为100ml:丁苯酞25mg

脑栓通联合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探究

脑栓通联合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 效果探究 【关键词】脑栓通;丁苯酞;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效果;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常见疾病,多发中老年人群,具有发病急、致残率、 致死率高的特点。及时治疗能积极改善患者预后。丁苯酞是临床抗脑缺血药物, 对脑组织能量代谢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对于脑缺血区的微循环也能起到有效的 改善,有效控制神经细胞的凋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但是,受再灌注损伤、 颅内出血等影响,都会影响药物疗效。脑栓通胶囊含蒲黄,其抗缺氧作用显著, 对于血小板凝集、粥样硬化斑块生成均能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其活血通络功效,可以有效保护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2]。将丁苯酞联合脑栓通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与单一使用丁苯酞的疗效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0年1月-2021年10月我院收治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数字表法 实现资料分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女比17:13;最小42岁,最大73岁, 均(59.66±8.28);发病至入院最短4h,最长72h,均(22.87±6.14)h;观 察组:男女比16:14;最小44岁,最大72岁,均(58.75±9.14);发病至入 院最短3h,最长72h,均(23.14±5.87)h;两组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可比较。 纳排标准:入选病例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患者临床合并呕吐、头痛等 症状,发病48h内出现轻度障碍,有些患者表现出无意识状态。排除两组研究所 选药物有过敏反应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或免疫功能过低的患者。 1.2方法

两组均接受降颅压、脱水肿和保护患者神经功能等治疗措施。其中对照组给予丁苯酞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00041,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治疗,每次用药25mg,与100mL生理盐水混合后为患者静滴给药,每日给药2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脑栓通胶囊(国药准字Z20040093,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治疗,口服给药,每日3次,每次3粒。两组连续治疗2周时间。 1.3观察指标 疗效评价基本痊愈:检测NIHSS评分降低90%以上;显效:检测NIHSS评分降低45-90%;有效:检测NIHSS评分降低18-45%;无效:检测NIHSS评分降低不足18%。治疗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采用NIHSS量表,在治疗前后对两组NIHSS评分记录,以此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分高代表神经功能受损情况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SPSS22.0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s】表示,t值检验,P<0.05说明差异明显。 2结果 2.1分析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中数据分析。 表1 组间疗效比较【n(%)】 组别 例 数 基本 痊愈 显效有效无 效 总有 效率 观301577129

丁苯酞注射液与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比较

丁苯酞注射液与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注射液与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的疗效。方法:抽取我院2019年1—12月期间收住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 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接受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观察组接受丁苯酞注射液 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观察组93.33%,两 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其效果优于丁苯酞软胶囊。 【关键词】丁苯酞注射液;丁苯酞软胶囊;急性脑梗死;疗效对比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7-0039-02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 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1]。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治疗, 药物归属为消旋正丁基苯酞,作为人工合成药物,以多个环节阻断缺血性脑卒中造成脑部损 伤的病理生理发展过程,有改善颅内微循环、脑部能量代谢及缺血脑区微循环作用,进一步 促进神经功能改善[2]。目前常见剂型包括注射液、口服软胶囊,文章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采 用丁苯酞注射液及软胶囊疗效,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9年1—12月期间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纳 入标准:①所有入选对象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8》相关诊断标准;② 所有患者发病后24h内就诊;③均为首次发病人群。排除标准:①合并脑外伤、脑肿瘤及 脑部血管畸形等神经系统病变者;②伴有重度意识障碍人群;③过敏或无法耐受本次治疗 方案者。对照组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51~89岁,平均(62.6±4.4)岁,观察组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52~90岁,平均(63.5±4.8)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纳入对象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并予以常规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抗动脉粥样 硬化,改善循环,控制血压、血糖,维持内环境稳定,康复等。对照组予以石药集团恩必普 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丁苯酞软软胶囊(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299规格 0.1g×24粒)口服 治疗,0.2g/次,3次/d,连续用药2周。观察组予以100ml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 产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041 100ml)静脉滴注,2次/d,连续用药2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疗效。显效[3]:经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改善90%以上。有效: 经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改善50~89%,无效:经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改善不足20%,或治疗后症状加重。(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 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金钠多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老年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金钠多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老年脑梗 死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采用金钠多+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治疗脑梗死,分析其临床疗效及 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2021年1月-2022年11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 脑梗死患者,筛选其中70例进行前瞻性分析。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金钠多单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丁苯 酞软胶囊治疗,分级评定两组治疗效果。借助量表评价两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 能力,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估安全性。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 治疗总有效率与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更高;相较于对照组, 治疗组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更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更高(P<0.05); 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钠多+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 升自理能力,具备较高的安全性。 关键词:金钠多;丁苯酞软胶囊;脑梗死;临床疗效;神经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use gold sodium polyphthalide + butylphthalide soft capsules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the effect on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patients. Methods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1 to November 2022 were screened and 70 of them were p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with 3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gold sodium multiple single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utylphthalein soft capsules on this basi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graded.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daily livin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