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5
济南的冬天教学目标: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⒊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点: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计划: 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⒈了解本文的文学知识,掌握本文的生字、词。
⒉熟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所的美景。
⒊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的写法。
教学过程与内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春》这篇美文,感受了春的美景,从春的美景中感受到了活力、生机。
可以说,一年四季,都有无数可以值得赞美的东西,在冬天,人们也许看到过白雪皑皑的银白色的世界,那么,你居住的地方的冬天又如何呢?谁能说说?(指名说出)不同地方,冬天的景是不同的。
济南这个地方的冬天的景又如何呢,我们学习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就知道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济南的冬天》。
(板书:《济南的冬天》)二、新授:⒈ 解题及作家、作品介绍。
这是一篇写冬天美景的抒情散文,也是一篇美文。
作者——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18 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 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
1929 年离英回国。
先后任济地同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 1931 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 ),发表在《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 (1931 年 4 月出版 )。
2济南的冬天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4.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老舍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在他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是可爱的,真是一方宝地,一个理想的境界。
当我们探究课文时,当一幅幅画面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时,我们将进入那片美的天地。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品读《济南的冬天》。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温晴:本课指天气极为晴朗、明亮、温和。
安适:安静而舒适。
出奇:特别、不寻常。
秀气:清秀、小巧玲珑。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贮蓄(zhù):存放、积存。
澄清(chéng):本课指清亮、透明。
空灵:美妙无穷而不可捉摸。
髻(jì):在头顶或脑后挽束起来的头发。
镶(xiā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水墨画:指纯用水墨不着彩色的国画。
蓝汪汪:形容蓝得发亮。
2.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满族人,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1917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讲学。
1949年应邀回国。
1966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
他的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较大影响。
2 济南的冬天【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2.引导学生揣摩重点词句,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3.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及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
4.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之处,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②把握文章中济南的冬天的主要特点。
2.教学难点:学习课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关作者、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济南的冬天的美。
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提示:向同学们展示四张精美的冰雪图片。
(出示课件1)教师引导:(出示课件2)同学们,你印象中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寒气逼人?冰天雪地?那么在作家老舍先生的眼里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济南的冬天会有什么不同吗?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来欣赏一下济南冬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解开我们心中的疑惑。
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2 济南的冬天(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篇课文,了解作者老舍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5)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作家。
他是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2)文人雅士诵济南预设:(出示课件6)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唐·杜甫济南潇洒似江南。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冬天济南的喜爱之情。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写景顺序。
3.仔细揣摩课文语言,学习作者寓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
”一提到冬天,你会想到哪些词语或者诗句呢?学生回答一提到冬天,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天寒地冻的画面。
好像不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诗句就不足以诠释冬天的凛冽。
而同样位于北中国的济南的冬天,却有另一番神韵,令作者着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会一下济南别样的冬天。
二、走进作者老舍(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8 月24 日),现代小说家、戏剧家。
北京人,满族。
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其中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1966 年,由于受到文革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三、解题《济南的冬天》是1931 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
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
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
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
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
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 米。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及学情分析本单元为写景散文单元,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本课文是该单元第二篇写景散文,上一篇课文带学生领略了春季之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写景散文的鉴赏方法。
《济南的冬天》比《春》具有更加优美而凝练的语言,所以需要更加细腻的鉴赏方式,所以在学生自主完成简单的修辞手法赏析的基础上,我会引领他们从其他角度去品味本文的细腻凝练的语言。
单元导语中还要求重视朗读,所以诵读法是贯穿本单元的重要教学方式,本课文也应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让学生适当地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更好地体会老舍语言的优美与细腻。
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在单元导语中有所提及,所以不能不讲。
依据学生的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及时判断大部分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再决定所花费的教学时间长短。
在王荣生的课文功能分类中,本文应该判定为定篇,所以这二种修辞手法教授完毕后,理应品析本文语言的精妙之处和与众不同之处。
二、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的字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
3.把握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4.从动词和颜色词的角度,深入品味本文优美细腻的语言。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
难点:把握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从动词和颜色词的角度深入品味本文优美细腻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启发法、小组合作法、诵读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春》,这是江南之美景,今天我们一起走入另一个季节——冬天,你们体验过北方的冬天是怎样的吗?生:自由举手发言。
师:大部分同学都体验过什么是南方的冬天,但只有很少的同学体验过北方的冬天,不过没关系,老舍会用他的语言向我们展示北方冬天之美。
2. 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著名作家。
是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济南的冬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二课,是一篇描写济南冬天的美景的散文。
文章通过对济南冬天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寓意深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素材。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和理解文章内容。
但部分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和欣赏能力有待提高,对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寓意可能一时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深入体会文章的美感,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敬畏之心,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美感。
2.难点:欣赏散文的修辞手法和寓意,联系实际生活,感悟文章的深刻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所描述的情境,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促知,以知育情,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课件,梳理好教学内容。
3.准备好与合作学习相关的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济南冬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冬天的印象,从而自然导入课文。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和朗读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与重点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并能够根据拼音正确书写“髻”等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小组讨论等方法,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特点及情感。
(3)掌握关键词句,品味其中表达的情感。
二、课前预习与导入1. 课前预习:(1)自读课文,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3)标注生字词,尝试理解其含义。
2. 导入方法:(1)出示一些关于济南冬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心中的济南冬天。
(2)请学生分享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对作者的了解,以及通过阅读课文所感受到的济南冬天的特点。
(3)引导学生思考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三、文本解读与研讨1. 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2)学生齐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
(3)分组研讨课文各段内容,探讨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2. 作者写作技巧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圈画关键词句,并示范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2)学生小组合作,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空间、时间等逻辑链条的安排。
3. 文本意义解读:(1)教师提问:“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生小组研讨:“文中提到‘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个‘理想’指什么?”。
(3)请学生总结作者通过《济南的冬天》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
四、写作特点与技巧1. 教师介绍:在讲解写作特点与技巧前,教师先介绍一些有关修辞手法和逻辑构建的基本知识。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济南的冬天》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二课,本篇文章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所写,描绘了济南冬天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进行语言训练、文学鉴赏和情感教育的良好教材。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初中语文,对于文章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还在培养中。
他们对自然景色有直观的感受,但对于通过文字来感受和描绘景色的能力还需提高。
此外,对于文学鉴赏和情感教育,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2.难点:分析课文语言特点,欣赏文学作品,理解作者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济南冬天的图片或视频、教学课件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老舍及其作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然后展示相关济南冬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色,为课文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文章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济南冬天的美丽?”、“作者为什么喜欢济南的冬天?”等。
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语言和情感。
《某某的冬天》【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意境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紧紧围绕“温晴”这一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生动地描绘了某某的天气、山、水,呈现给读者一幅山青、水秀、天蓝、地暖的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某某的无限热爱之情。
因此本文的教学应在重点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过程中,品味某某的冬天之美,感悟作者的热爱之情,多媒体的使用更是增添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
【突破方法】重点:在学生朗读、赏析、背诵修辞语句的过程中学习运用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创设学以致用的情境,让学生在和谐美好的情境中练习运用修辞描写景物。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借前一课《春》作为引子,提问学生由春天想到的相关词语或者语段,如: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春风和煦、春花烂漫、春回大地、春暖花开等,然后引导学生联想描写冬天的词语,如:寒风刺骨、冰天雪地、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寒气逼人、寒风凛冽、万物萧条等,引出本文。
这些都是人们在描写冬天时常用的词语,写出冬天给人们的感觉。
那么,今天,我们来读读老舍先生笔下的某某的冬天,看看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视频展示某某冬天)二、走进作者:1、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市人。
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篇经典的小品散文。通过对学生阅读兴趣的调查,我们发现这
一类的文学作品比其它类型的文章更受学生的欢迎。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是新课标在阅读教学目
标中规定的一项具体而又重要的内容。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独特的
感受和体验,关注学生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鉴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要解决以下二
个方面任务:
1. 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这篇散文优美的语言,通过品味语言之“门”去叩开作者情感的心扉,获得
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 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研读课文,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继续关注老舍的相关作品,关注“人与自
然”的主题。
二、学情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我们上课时面对的将是一群已有一定的阅读经验
但尚处在感性认识阶段的十二、三岁的孩子。备课时应考虑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的平衡,美文须美读,品
味语言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对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作深入的探究。在设计教学
时还应考虑阅读的延续性,要以《济南的冬天》为中心链接老舍的相关作品。
三、教学目标
1. 以“读”引“赏”,以“赏”促“读”,“读”、“赏”结合,通过品味老舍散文语言人性化的特色来
赏析散文,感受济南冬天的独特风韵。
2. 感悟老舍对自然、对美的热爱和尊重;思考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意
义。
四、课前准备
1. 分发背景资料《北京作家老舍的济南情缘》,鼓励学生利用上网,进图书馆等其它渠道收集有关于
老舍的相关资料。
2. 建议学生多读课文,用心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引语
同学们,你们可能不太了解济南吧,那么老师先送一把能帮助你们走进济南的钥匙,这是一副对联,
上联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下联是“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人称这副对联是他们城市的“名片”。
2、多媒体展示(配合教师介绍)
对联里的“半城湖”是指景色秀丽的大明湖,它是由“泉城”700多处天然涌泉汇流而成。同学们请
看,春天的大明湖绿柳飘拂,清水碧波;夏日湖上荷花映日,分外艳丽。大明湖周围的千佛山、玉峰山、
灵岩寺云山等小山把济南拥在怀里,构成了“一城山色”的景观。同学们再看秋日的千佛山,那漫山遍野
如撒黄金的千佛野菊,还有丹枫,把那千佛山装扮得简直就是一幅天然大画(以上均由多媒体展示)。可
以说,济南的春、夏、秋三季美得能吸引人的眼球,但这是用色彩作的画;今天,我们学习《济南的冬天》,
就来看看这个“北中国的冬天”是否也美得像一幅画?我们还要感受老舍先生用怎样的语言来描绘冬天的
济南。
(二)范读课文(配乐),走进文本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要求教师用深情的朗读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不要对他们提任何要求,让他
们在相对轻松的心境下实现和课文的对话,并激发起朗读课文的欲望。
(三)品味语言,赏析内容
1、教师启发:通过听读,你们说说老舍先生带我们欣赏了济南的哪些风景?(山、水、雪、阳光„„),
有山、有水,冬天有雪、有暖阳的城市可谓不少,济南的冬天是否还有其独特的魅力,请你们选择自己最
喜欢的读书方式阅读课文,更近地去欣赏济南的山山水水,并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特征的词语。
2、自主阅读
3、找准妙点,引出话题
①学生反馈通过阅读感悟到的能概括济南冬天特征的词语。(温情、慈善、秀气„„)
②抓住“慈善”,引发思考:“慈善”这个词一般是用来形容人的性情状貌,作者却用它来形容济南
的冬天,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悟到济南冬天“慈善”的特点?
③学生品味
可通过这两个语句品味:
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作
者用“晒着阳光”、“睡着”、“唤醒”这样的字眼,不仅写出了济南无风、响晴的天气特征,而且还能
让人自然地联想到晒着冬阳的慵懒的老人,语言富有神韵。
b、“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
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在作者的眼里,小山就像是一个慈祥的母亲,用自己宽阔的胸怀为济南城营
造了安宁的氛围。
[说明]要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读出语句所营造的氛围,使朗读与内容有机地交融在一起。
4、深入探究
这两句话的描述对象都和“济南城”有关,我们在感悟的时候很自然地把它联想成是老人或是婴孩,
为什么不可以是青年?
[说明]这个问题的设计鼓励学生对文本的内涵作深入的挖掘,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必要时可相机
点拨。
5、教师感悟
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济南是有生命的活体,这里的山是慈善的,这里的城是安适的,这是
因为老舍先生把景当人来看,对景物进行人性化的描写(多媒体展示),所以才让人觉得这山有多么地可
爱,这城又是多么地亲切!
(四)围绕主题,深入赏析
1、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已经感受了山的慈善和城的安适,那么我们能否从文中领略到冬天的济南更
为多姿的风采呢?
2、学生赏析:
(注:在学生自主赏析的基础上,可围绕以下几个语句重点赏析)
a、“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的花,好像日本看
护妇。”为了对学生更好地讲清日本看护妇的神韵,可通过多媒体展示日本看护妇的图片,还可以向学生
推荐徐志摩的新诗《沙扬娜拉一首》。
b、“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在欣赏了小雪秀美的风姿基础上,
再通过“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这句话,更加表现了小雪是多么地富有人情味。人性化的描写由此也可窥
一斑。
c、“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
照个影儿呢!”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换字法来感悟水的精神:为什么不可以把“水也不忍得冻上”改成“水
也无法冻上”?“不忍得”这个词是如此地富有人情味,它不仅使水富有了灵气,而且赋予了济南冬天的
水以爱心,以温柔的秉性,读罢不禁令人莞尔一笑,不得不感叹作者的匠心独运。
„„。
[说明]在“对景物进行人性化的描写”这个主题的统照下,有意识地选择语言来感悟作者的情感,对
语言的赏析应有新意、有深度,要加强朗读指导,朗读一定要结合“人性化”的语言特色,读出语句所营
造的氛围。
3、课外拓展
多媒体展示老舍在《想北平》里的一句话:“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
或菜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通
过这句话告诉学生对景物进行人物化的描写不仅仅是《济南的冬天》的专利,它可以说是老舍写景散文在
语言表达上的一个共同特色。
(五)感悟思想,美读课文(片断)
1、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用人性化的语言来描写济南的冬天,从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学生感悟
3、学生美读课文(片断)
[说明]教师范读课文,创设美的氛围;学生试读语句,深化文本内涵;最后师生美读课文(片断),
结束课堂教学。整堂语文课书声琅琅,洋溢着活力、充满了美感,也定能和学生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六)另辟蹊径,课后探究
艺术是相通的,比如有人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很多人读了《济南的冬天》后都说老舍是一
位丹青高手,《济南的冬天》简直就是一幅山水画,请同学们课后探究:《济南的冬天》具有绘画艺术的
哪些特色?
[说明]《济南的冬天》美得像一幅山水画,但赏析“绘画美”的艺术特色对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
度,放在课后探究,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保证了教学的高效性。
附板书:
山 慈善
城 安适
济南的冬天 雪 柔美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水 温和
„„ „„
背景资料:
北京作家老舍的济南情缘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他写了一
辈子北京,他最有名的作品: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短
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巧得很,全都是写北京的。
不过,还有一个地方与老舍先生挺有缘,那就是济南。老舍先生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
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山东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使他迷恋;此外老舍先生喜欢山
东的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七年他和夫人胡絜青从相知、相恋到结婚、生子,日子过得美好而充实,因此老舍
称山东为他的“第二故乡”。而他在散文领域里的一些精品,如《一些印象》、《大明湖之春》、《趵突
泉的欣赏》、《五月的青岛》都是直接描写山东的风景名胜的。《济南的冬天》选自长篇散文《一些印象》
的第五节,全文共七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的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
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
相关链接:
沙扬娜拉一首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选自《志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