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259.00 KB
- 文档页数:35
论我国的证人出庭制度摘要:作为证据之一的证人证言在证据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与作用。
证人出庭作证是贯彻直接言词原则的直接体现。
可是我国证人出庭率长期不到百分之十,严重影响了证据的采信质量,进而降低了办案质量,被告的人权得不到有效地保障。
那么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率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国的证人出庭制度又有哪些缺陷呢?文章将展开论述。
关键词:证据;直接言词原则;证人出庭;证人保护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122-02证据是诉讼的灵魂。
刑事证据的采信和认定,直接关系到被告人的定罪量刑,影响办案质量,影响人权保障。
其中,证人证言作为七大证据之一,因其具有较当事人陈述更为客观,较书证、物证更为直观,在法庭作证过程中,对证人证言的质证往往可以比对其他各类证据的质证更有利于发现案件真相等特性,从而在诉讼实践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同时证人到庭作证也有利于增加案件审理的透明度、促进司法公正。
但是长时期以来,我国证人出庭率非常低:通知证人到案难,到案后说实话难,通知其到法庭上接受质证更难,被称为刑事作证“三难”。
尤其在死刑案件、疑难案件中证人的缺位都严重影响了审判的公正性,严重制约了刑事案件的庭审质量。
那么证人作证难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一、影响我国证人出庭制度的因素(一)立法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刑事诉讼法在证人出庭作证方面的规定比较少,新刑诉法对证人强制出庭、证人保护、补助等方面都做出了完善规定,这对解决证人出庭作证难这一问题是极为有利的,但是依然有不足和漏洞,证人出庭作证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将依然是一大难题。
1.关于强制出庭义务《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5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该证人证言对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的及人民法院认为其他应当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出庭作证;经依法通知不出庭作证证人的书面证言经质证无法确认的,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第1篇在我国,证人作证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
证人作为案件事实的亲历者,其证言对于查明案件真相、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证人作证的顺利进行,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以下是对证人作证的法律规定的详细阐述。
一、证人资格1. 定义:证人是指在案件发生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了解案件事实的人。
2. 资格条件:- 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了解案件事实;- 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
3. 限制条件:- 精神病、智力障碍等不能正确表达自己意愿的人;- 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作证的人。
二、证人保护1.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人有权要求保护。
2. 保护措施:- 不得公开证人身份;- 不得对证人进行威胁、侮辱、诽谤;- 对证人进行必要的经济补偿。
3. 违反保护规定的法律责任:- 对证人进行威胁、侮辱、诽谤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侵犯证人隐私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证人作证义务1. 义务来源:证人作证是法律赋予的义务,也是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
2. 作证义务内容:- 如实陈述案件事实;- 遵守法庭纪律;- 不得隐瞒、歪曲、捏造事实;- 不得串供、伪造证据。
3. 违反作证义务的法律责任:- 对故意隐瞒、歪曲、捏造事实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伪造证据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证人作证程序1. 申请证人出庭: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证人出庭作证。
2. 法院通知:法院在收到当事人申请后,应当及时通知证人出庭。
3. 证人出庭:证人应当按时出庭,如实作证。
4. 证人询问:- 法官负责询问证人;- 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申请证人出庭,并有权向证人提问。
5. 证人证言:证人证言应当是证人亲自作出的,不得由他人代为陈述。
6. 证人退出:证人作证完毕后,应当退出法庭。
五、证人证言的效力1. 证据种类:证人证言是法定证据种类之一,具有证明力。
完善刑事见证人出庭制度的若干思考[摘要]刑事见证人是侦查活动的监督者和证明人,其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因此见证人出庭即是正当程序的应有之义,也是排除非法证据的重要手段。
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对见证人出庭作了模糊的规定,但是由于立法的缺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备的见证人出庭制度,使得这些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司法实践中见证人出庭率低,影响了法庭对事实的认定。
建立完善的见证人出庭制度成为我国司法诉讼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
笔者借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之际,提出建立完善的见证人出庭制度的若干设想。
[p二、刑事见证人出庭的法理依据(一)程序正义刑事见证人出庭是正当程序的基本要求。
正当程序的要求“公正必须首先是被看的见的公正。
“意见交涉”和纠纷双方的“对话”是正当程序的基本要素。
刑事见证人主要对特定刑事诉讼活动中的诉讼行为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观察、监督和证明,其实质就在于让公民充分享有侦查过程中的参与权利,使那些受执法机关裁决直接影响的公民拥有平等的主体地位,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平等地进行理性的辩论、说服和交涉,并对裁决的结果发挥积极的影响,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执法机关对自己权益的判定;这不仅有助于规范侦查行为,而且有助于增强程序的公正性。
(二)权力制约在法治社会,国家机关应当合法行使权力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目前我国侦查机关的搜查扣押、现场助验检查行为,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
在新《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人民警察也可以出庭作证,那么要求见证人出庭作证来制衡公权力的恣意,特别是在重大的刑事案件中,要求见证人出庭证明侦查人员执法的过程、步骤及所获得的证据来源,则是必要的,也是相对可行的。
执法机关邀请刑事见证人参与到勘验、搜查、扣押等刑事诉讼中来,对整个执法现场的过程进行观察,耳闻目睹侦查行为,进而证实该诉讼行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如果刑事见证人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任何违法的行为,可以对执法机关提出意见,并且把意见写入见证笔录,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办案人员恣意妄为、漠视程序等现象发生,大大促进了诉讼的公开和透明,从而减少权力的滥用,确保法律实施的权威性。
Without saliva and sweat, there would be no tears of success.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律规定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通过提供书面证言、使用视听传输技术或者视听资料等方式作证。
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为你推荐】合同诈骗罪电信诈骗信用卡恶意透支刑事附带民事起诉状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行政处罚法刑事责任年龄一般来说,官司的进行的一大助力就是证人的存在。
证人的证词往往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也就是说,证人对于案件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而且我国的法律对此也有明确的规定。
那么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律规定都有什么?一、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律规定都有什么《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九条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质证并且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法庭查明证人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的时候,应当依法处理。
第六十条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
第六十一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六十二条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一)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二)采取不暴露外貌、真实声音等出庭作证措施;(三)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四)对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五)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
证人、鉴定人、被害人认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可以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请求予以保护。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依法采取保护措施,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
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几点思考目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尚有许多欠缺和不尽人意的地方,本文根据本人从事司法工作(审判)的经验总结,着重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存在问题,造就这些问题的原因作以罗列,以及作证制度如何完善,试图造就一个良好的证人出庭作证的环境,目的是给我国证人出庭方面立法提供参考意见。
一、我国证人作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1、证人拒绝出庭。
证人拒绝出庭作证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性问题,也是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大难题。
人们都不愿去证明自己身边人有罪或为此承担没有必要的风险,在通常审理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中,证人一般为当事人、自诉人、被告人的同事或邻居,甚至有某种亲情关系,对于出庭作证存在着重重的顾虑,这样,有些人虽然目睹了事情的全过程,了解一切事实真向,但趋于某种考虑,在当事人、控辩方要求其出庭时不愿出庭,甚至干脆予以回绝。
虽然我国三大诉讼法都有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
但是规定的很笼统。
2、作证随意性大。
有些证人证词前后不一,甚至在法庭上任意改变证词,为案件审理带来难度,这主要是受证人主观条件限制的,证人具有主观虚假性。
证人往往与当事人有某种亲属、近邻、同事、恩怨、上下级或为了追遂某种利益,基于庇护、营救亲人、友情、报恩、情面、报复、贪利等心理动机,而作的随意性陈述。
3、作伪证,基于某种目的,故意作虚假证明或帮助他人隐匿某种事实,往往给法官办案带来麻烦,完全要靠法官去去伪存真。
这是由于我国现行立法对证人作证制度规定得过于简单、粗陋、流于形式,而不注重于可操作性,使证人证言产生证据效力的途径不能借助正当程序使之客观化、程序化,导致法院对案件事实无法认定,从而使法官在办案过程中不注重对证人证言的采信,而无法发挥证人证言这一证据方式的优势。
4、对证人资格和证人作证方式的规定不科学。
我国民事诉讼法在证人资格上,规定单位与自然人同样具有作证资格,这在当今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单位既不能象自然人那样凭借感官、感觉、感知案件事实,也不能被直接传询,无法承担伪证责任,因而这种规定是不科学的,起码也是不严谨的。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程序:实证研究与理论阐析(之一)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方法1979年刑诉法规制下的审判程序是典型的书面审程序。
与侦查中心主义的诉讼构造相适应,刑事审判既缺乏口证原则之关照,(注:口证原则是对口头作证原则的简称,是我们按照功能标准,对英美法系的传闻证据排除规则与大陆法系的直接,言词原则的统一界定。
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和直接、言词原则分别内生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
在英美法系刑事诉讼中,被告人享有与控方证人对质的宪法性权利(第6修正案),基于正当程序之要求,传闻证据原则上被排除证据资格,因此,传闻证据排除规则来源于被告人享有的对质权,是一种权利救济的手段;大陆法系的直接、言词审判原则与之有所不同,它具有法院对审判程序进行管理的性质,其目的是确保审判权的正当进行,是一种权力进行的要求。
尽管传闻证据排除规则与直接言词原则具有不同的性质,但二者具有相似的程序性功能,即均要求证人出庭并以口头陈述的方式向法庭提供证言,排除证人书面陈述的证据资格。
我们认为,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均属于与传统的纠问式诉讼构成鲜明对立的现代型诉讼模式,作为各自的制度构成,传闻证据规则与直接、言词原则在功能上均能促进刑事审判的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
相关论述亦可参见左卫民、万毅:“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页138—140;宋英辉、李哲:“直接言词原则与传闻证据规则之比较”,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5期,页57、 58。
基于传闻证据排除规则与直接、言词原则功能效果的一致性,也由于概念使用的方便目的,我们将它们统称为“口证原则”。
) 也就无须证人出庭接受控、辩双方询问、质证。
在刑事司法传统语境中,证人不出庭状况与刑事诉讼构造之间不但不会发生冲突,而且正是后者的结构性功能表现。
新刑事诉讼法要求证人应当出庭,其后隐藏的司法理念是通过口头审判的方式实现控辩对抗。
浅议新《刑事诉讼法》强制证人出庭制度对公诉工作的影响及应对[摘要]证人不出庭,辩方无从对证人、鉴定人的鉴定进行直接质询,如此一来,对抗根本就无从谈起。
《刑事诉讼法》关于证人出庭的制度的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将改变公诉方仅凭证人证言笔录即高枕无忧的局面,使控辩双方有了“近身肉搏”的机会,使律师可以对证人证言的证明效力及证明力直接加以质疑,甚至可能直接影响指控犯罪的效果。
新的制度将对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产生新的挑战和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新《刑事诉讼法》;证人出庭制度;公诉工作;影响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规定“控辩双方对证人证言有异议,且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为确保证人出庭,还规定了相关强制措施。
如必要的时候,人民法院可强制其到庭,甚至可以采取训诫或拘留措施。
同时规定公安司法机关有义务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证人的人身安全,并对出庭的证人予以适当经济补助。
一、强制证人出庭机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由于多种原因,证人出庭作证率极低,如何解决证人不出庭作证是困扰司法实务界的一大难题。
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我国对抗式庭审模式改革的进程,弱化了庭审功能,对被告人辩护权的行使极为不利。
原本及其重要作用的认证、质证程序无法推进。
《修正案》为突破这一困境提供了法律依据,从强制证人出庭的启动到惩戒,都做了比较完善的规定。
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制度设计能够有效保证证人出庭作证,从而有利于推进“抗辩式”庭审模式的进行,为法院审理过程中贯彻直接、言辞证据提供了立法上的支撑。
同时有利于被告人与证人进行当庭对质,实现交叉询问,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被告人的辩护权,从而维护法律的正义、实现真正的程序公正。
(一)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范围《修正案》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且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修正案》限定了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条件有二:一是控辩双方和诉讼参与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之必要性问题研究【摘要】证人出庭作证是法庭审判的重要环节。
证人只有出席法庭审理才能将影响证人证言证明力的各种因素予以澄清,诉讼活动才能得以正常进行。
然而,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证人出庭率低、证人作证难的普遍现象,影响了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
鉴于刑事证人在诉讼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刑事证人出庭作证不仅必要而且切实可行。
【关键词】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必要性;问题研究一、我国目前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现状当前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普遍存在“三难”,即通知证人出庭难,到案后说实话难,再通知证人到法庭上接受质证就更难。
经过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司法实践活动中,刑事案件证人实际出庭率一直在低位徘徊。
调查显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实际出庭作证的证人、鉴定人在全部提供证言、鉴定结论的证人、鉴定人中所占的比例一般不会超过10%。
即使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文明程度较高的地区,证人、鉴定人出庭的比例也不高,有的甚至低于5%。
深圳市中院证人出庭作证率一直在2%-5%之间徘徊,烟台中院审理的刑事案件中证人出庭率低于1%[1]。
上述数据虽然仅仅是全国法院的几个例子,但是基本上可以反映出目前我国审判实践中证人不出庭作证或证人出庭率极低的现状,这一现状的确令人非常担忧。
据《光明日报》报道,目前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证人拒绝作证的情况越来越突出;据某检察机关近几年的统计,其提起的公诉案件中,存在证人的约占4/5,出庭作证的不到1/10,出庭率在5%至10%之间。
从实际情况看,需要证人出庭而其未出庭的现象比较普遍,证人拒绝作证的情况也呈上升趋势。
”二、刑事案件庭审证人不出庭的原因分析(一)立法规定不明确,司法实践不完全《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但条款中的“作证”是出庭作证,还是不出庭只是向司法人员提供证言,没有明确规定。
同时《刑事诉讼法》第157条又规定,“公诉人、辩护人应当向法庭出示物证,让当事人辨认,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当庭宣读。
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论纲【摘要】新刑诉法规定了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本文从我国建立强制出庭作证制度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总结出该制度在我国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并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该制度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强制证人出庭一、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概述(一)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基本概念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188条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予以训诫,情节严重的,经院长批准,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
被处罚人对拘留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
”这一规定被称为“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二)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价值基础强制证人出庭作证价值基础主要体现在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两个方面。
首先,实体价值方面,与物证、书证比较,证人证言可以更为全面的反映案件的事实,所以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对案件事实的查明、实体正义的实现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必要性(一)证人证言固有特性的要求证人证言具有不可替代性,它要求证人必须亲自到法庭作证。
证人出庭接受控辩双方的询问质证,才能更有利于揭露案件事实,来保证法官能够正确的认定案情。
如果证人不出庭,而代之以书面证据就很有可能造成案件事实不清,法官断案的准确程度也容易受到质疑。
(二)贯彻直接言词原则的需要在现代诉讼制度中,审理形式一般采用直接言词原则,该原则是指法官亲自听取双方当事人、证人及其它诉讼参与人的当庭口头陈述和法庭辩论,从而形成案件事实真实性的内心确认,并据以对案件作出裁判,它包括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
假使证人不亲自出庭作证,而是通过提交书面证言来履行作证义务,那么,在庭审过程中法官的依职权询问以及双方对证据的质证就无法正常展开,致使证人证言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证明力,这也是与直接言辞原则相违背的。
证⼈出庭作证的程序及出庭作证的法律规定法律规定,证⼈有出庭作证的义务,在庭审中要需要如实陈述事实,如果作伪证的,可能构成伪证罪,依法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那么,法律是怎样规定证⼈出庭作证的程序及出庭作证的呢?今天,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证⼈出庭作证的程序1、当事⼈申请证⼈出庭作证,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10⽇前提出,并经⼈民法院许可;2、⼈民法院对当事⼈的申请进⾏审查,如果予以准许的,在开庭审理前通知证⼈出庭作证,并告知其应当承担如实作证及作伪证的法律后果;3、证⼈出庭后、作证前,审判⼈员要告知其作证的权利和义务;4、审判⼈员和当事⼈可以对证⼈进⾏询问。
证⼈不得旁听法庭审理;询问证⼈时,其他证⼈不得在场。
⼈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让证⼈进⾏对质。
相关法律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七⼗三条规定,证⼈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民法院许可,可以通过提供书⾯证⾔、使⽤视听传输技术或者视听资料等⽅式作证。
所谓“确有困难不能出庭”《最⾼⼈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规定》(“《民诉证据规定》”)第五⼗六条的规定,是指有以下情形:(⼀)年迈体弱或者⾏动不便⽆法出庭的;(⼆)特殊岗位确实⽆法离开的;(三)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四)因⾃然灾害等不可抗⼒的原因⽆法出庭的;(五)其他⽆法出庭的特殊情况。
《民诉法解释》第⼀百⼀⼗七条规定,“当事⼈申请证⼈出庭作证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符合本解释第九⼗六条第⼀款规定情形的,⼈民法院可以依职权通知证⼈出庭作证。
未经⼈民法院通知,证⼈不得出庭作证,但双⽅当事⼈同意并经⼈民法院准许的除外。
”以上就是⼩编为您整理的内容,如果证⼈需要要作证的,由于民事伪证⾏为屡见不鲜的原因之⼀是很多证⼈作证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淡薄,因此有必要要求证⼈签署保证书,如果你情况⽐较复杂,店铺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法律咨询。
对质权与刑事证人作证制度的完善摘要:证人出庭作证是保障刑事司法公正和办案质量的重要环节。
长期以来,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讨论多围绕如何解决证人出庭率低的问题,将证人出庭率低归因于证人的主观原因或客观条件限制。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也通过建立强制证人出庭作证、证人补偿和保护制度努力推动证人出庭作证,但多出于庭审的质量和效益考量。
其实,被告人对质权没有得到保障才是我国刑事证人作证制度的问题所在。
确立和保障被告人对质权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建立刑事证人作证制度。
关键词:对质权一、对质权的含义1、“对质”的含义“对质”一词,在不同法律体系中的含义不尽相同。
《刑事法学大辞书》对“对质”的定义是“侦查、审判人员就同一事实对两个已经被分别询问过,而他们的陈述在重要情节上相互矛盾的人进行讯问的一种诉讼活动。
”英美法理论中的对质是指在刑事审判中被告人有要求对己不利的证人出庭作证,并进行反询问的权利,不含通过强制程序获得对己有利的证人作证的权利。
简言之,“对质”一词主要在两种意义上被使用,一种是作为查明案件事实的质证方法;一种是被定位为被告人基本权利的“对质”。
本文讨论的是后一种,即作为被告人基本权利的对质权。
2、作为被告人基本权利的对质权被告人的对质权是指被告人有权要求证人在审判中在场并有权在审判中询问对其不利的证人。
对质权要求将证人带到公开的法庭之上并须宣誓,这样也就使证人被置于伪证罪的威胁之下。
证人的证词连同他们的举止、态度都要在法庭上受到审查。
在法治发达国家,对质权被认为是刑事被告人的一项基本权利甚至宪法权利。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3项规定:“在判定对他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时,人人完全平等地有资格享受以下的最低限度的保证:询问或业已询问对他不利的证人,并使对他有利的证人在与对他不利的证人相同条件下出庭和受询问”《欧洲人权公约》、《美洲人权公约》中都规定了类似的被告人对质权的内容,这些规定在国际刑事司法的实践层面上体现了公正审判的理念。
西 南 交 通 大 学 本科毕业论文
论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ON TESTIFYING IN CRIMINAL COURT
年 级:2003 级 学 号:******** * *:* * * 专 业:法 学 ****:* * *
2007 年 6 月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第I页 院 系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法学 年 级 2003级 姓 名 黄卓龄 题 目 论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指导教师 评 语
指导教师 (签章)
评 阅 人 评 语
评 阅 人 (签章)
成 绩 答辩委员会主任 (签章)
年 月 日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第II页 毕业论文任务书 班 级 2003级1班 学生姓名 黄卓龄 学 号 20032764 发题日期:2007 年 3 月 7 日 完成日期: 6 月 10 日 题 目 论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1、本论文的目的、意义 本论文通过对中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现状的总结,揭示出中国现阶段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反映出它的不完善;接着通过对现状的原因分析,为完善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指明了方向;通过中外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比较分析,看到外国行之有效的制度,给完善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提供了借鉴;最后总结出完善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几点意见。 对此项制度的研究,有利于保护诉讼双方诉讼权利的有效行使,从而使我国改革后的控辩式庭审模式得以有效推进,更有助于保障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等原则的实现,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学生应完成的任务 ① 进行毕业论文创作所需要的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② 撰写毕业论文提纲并进行修改 ③ 完成中文摘要及关键词、绪论、正文、结论和致谢的写作 ④ 标出毕业论文的注释,并附上资料索引 ⑤ 整理、编排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⑥ 完成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的英文翻译 ⑦ 翻译出一万字符以上的相关外文资料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第III页 3、论文各部分内容及时间分配:(共 12 周) 第一部分 绪论及中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现状 ( 2周) 第二部分 中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现状的原因分析 ( 2周) 第三部分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比较研究 ( 2周) 第四部分 中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 ( 3周) 第五部分 外文翻译 ( 2周) 评阅及答辩 ( 1周)
备 注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审 批 人: 年 月 日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第IV页 摘 要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是刑事诉讼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它有利于保障权利平衡,实现程序和实体正义。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实施至今,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在立法和实践运行中都显现出许多弊端和不足,给我们惩罚犯罪、保障人权造成了不小的阻碍,也使改革后的控辩式庭审模式难以运行。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将结合中外法学学者的相关探讨,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对中国的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进行一个全面的剖析研究,力求促进其完善。 文章首先对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做一个系统的调查总结。接着进行原因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中国现阶段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立法不健全方面的原因,存在相关法律原则推行不到位、证人权利和义务规定失衡、法律规范前后矛盾和不严密、缺乏对无故不出庭证人的制裁性措施、证人保护制度不完善几个问题;司法人员方面的原因;社会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与美、英、法、德、日五个代表性国家的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进行介绍和比较分析,希望通过借鉴对我们有所帮助。最后重点进行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探讨。笔者将从五个大的方面进行:一是健全公民法治观念,强化自觉出庭作证意识;二是关键性刑事证人义务出庭作证制度的构建,其中将进行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律定位的理论分析;三是明确限定书面刑事证人证言使用的具体范围;四是规定关键性刑事证人无故不出庭作证的强制与处罚措施。此节将涉及到强制刑事证人出庭作证行为和刑事证人拒绝作证行为犯罪化的理论研究;五是完善对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保障制度。不仅限于对刑事证人己身的人身保障,还应保护刑事证人的财产权益及其亲属的人身、财产权益。不仅限于对这些权益的事后保护,更重要的是对它们的庭审前、庭审中的保护。
关键词:刑事证人 出庭 作证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第V页 Abstract Testifying in criminal court is very important in criminal litigation. It’s profitable in keeping the balance of rights and achieving procedural or real justice. From 1996, modifying the criminal law and implementing, our testifying in criminal court presents many shortcomings and insufficiency in legislation and its judicial practice. It has resulted in some hindrance for us to punish the crimes and to protect human rights. It also made a big difficult in running the new trail pattern. In the light of these questions, the author will analyze it combining with our current national condition in order to consummate it by studying into some scholar’s discussions both home and abroad. The thesis firstly makes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our testifying in criminal court. Then the author will make an analysis aiming at this phenomenon to find out its reasons. There are mainly three factors: the legislation of testifying in criminal court is not perfect nowadays. There are mainly several problems: regarding legal principle hasn’t been carried out well; 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the witness being asymmetric; the stipulations are inconsistent and inaccurate; the shortage of sanction on witness's absence from court for no reason; the system of witness protects being imperfect; the personnel reason of judicial workers’; the factor about social, history, culture. Based on that, the author will introduce the foreign testifying in criminal court in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There are five countries involved: the UK, the US, France, Germany, Japan. By summarizing their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then comparing them with the one of China, we can learn a lot. Finally the author will emphatically discuss how to consummate our testifying in criminal court. There are five aspects: one, to arouse citizen’s legal sense and to teach them to testify in court on their own initiative; two, to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crucial criminal witness to testify in court on duty. It concludes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the legal orientating of testifying in criminal court; three, bring the use of written testimony of criminal witness into concrete limit; four, to construct the forcing and the punishing measures on crucial criminal witness’ absence from court for no reason. It will mainly discuss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es on the testifying of forced criminal witness in court and that criminal witness resisting to testify is of crime; five, to consummate the system of witness protects, not only for the safety of witness and his relatives, but also for their property rights; not only to protect them afterwards, but more importantly to protect them before h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