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复习

  • 格式:docx
  • 大小:29.47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人们能主动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课程标准:信息素养是人们能主动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教材:教材是课程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按照一定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科学的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模式: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

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命题:

试卷的四度: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

备课:是指教师上课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说课:说课是指讲课教师在一定场合说说某一堂课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这样上,即对教学的设计和分析。

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多表达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而定制的,是对学生学习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教学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

讲座:指由教师不定期地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展,以扩大他们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公开课:是一种面向特定人群作正是的公开的课程讲授形式,除了学生参加听课外,还有领导及其他老师参加,是老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好时机。

二、其他重要知识点

1.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史

1)计算机文化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2)计算机工具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

3)文化再升温(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到世纪末)

4)信息文化观(20世纪末至今)

2.信息素养概念的产生及发展

最早来自西方,强调对人的内在素养的一种描述

(1)国外

A.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B.1989年,ALA美国图书馆协会: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

C.1992年,Doyle《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

D.1998年,《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

E.1990年,Big6技能

(2)国内

A.李克东: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B.桑新民:三个层次,六个方面

3.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

(1)背景: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内容:

1)高中

A.课程基本理念和目标

B.课程设计思路及模块结构

C.内容标准

D.实施建议

2)义务教育阶段

A.课程理念

B.课程目标

C.课程设计与内容

D.实施建议

4.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

1)教材组织的理论依据

A.布鲁纳的螺旋式编排

B.加涅的直线式编排

C.奥苏贝尔的循序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

2)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

A.要强调适应性

B.要体现科学性、通用性

C.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D.要突出特色、强调创新

E.要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5.课本中的几种教学方法的概念及作用

1)讲授法

概念: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景、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

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作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能够把知识教学、

思想教育和发展智力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相互促进。

2)教练法

概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某些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以信息活动、操练某

些技能为主的学习活动,并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操练中进行个性化知道与

帮助,以达到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熟悉过程与方法、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与价

值观的目标。

3)讨论法

概念: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围绕一定的问题和

内容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或辩论等。

作用;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鼓励阐述意见,形成或改变看法。

4)任务驱动法

概念: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藏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

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

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

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时

限意义的建构。

作用:培养学生获取、加工、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和信息技术创新的能力,实现信息素养的实质性提升。

5)基于问题的学习

概念:是指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学习小组合

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和真是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

能力。

6)范例教学法

概念:就是以典型范例为中心的教与学,是学生能够依靠特殊(范例)掌握一

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进行学习。

6.评价的几种类型(按功能)及作用

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教学作用

1)前置评价、

2)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

3)总结性评价作用

A.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B.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

C.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

D.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起点

7.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的几个阶段及特征

1)站稳讲台

A.在知识上,开始形成实际的、具体的、直接的知识和经验

B.在能力上,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开始初步形成

C.在素质上,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项目还不够全面和平衡

2)魅力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