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盘点高考尖子生物理十大复习技巧

盘点高考尖子生物理十大复习技巧

盘点高考尖子生物理十大复习技巧
盘点高考尖子生物理十大复习技巧

盘点2019年高考尖子生物理十大复习技巧尖子生这个群体有着共同的优点,那就是聪明和爱做题,查字典物理网整理了高考尖子生物理十大复习技巧,请考生及时阅读。

1、以学为先一旦打开书本,尖子生绝大多数都能做到电视不看、电话不接、零食不吃。精力高度集中,有一种投入其中、自得其乐的状态。他们目标高远,思想单纯,不胡思乱想。在他们心目中,学习是正事,理应先于娱乐,一心向学,气定神闲,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忘我备战。

2、分秒必争

尖子生学习十分自觉,有的在夜深人静时勤奋学习;有的鸡鸣即起刻苦用功;有的放学回家就趁热复习。能够闹中求静,不会太多地受环境干扰,他们坚持不懈,做事专一,始终如故。绝不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事上,显示出独特的处事方法。善用零碎时间,每天在晨跑中、吃饭时、课间、课前、休息前等零碎时间里记忆词语,背诵公式,破解疑难,调整情绪。无论怎样各具特色,有一点他们是一致的:保证学习时间,学会见缝插针利用好空余时间,经过日积月累,效果很可观。

3、阅读有方

学会了速读和精读,阅读前先看目录、图表及插图,先有初步了解后再阅读正文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当积极的阅读者,不断的提问,直到弄懂字里行间的全部信息为止,特别

是弄懂知识的起点和终点,梳理好知识要点。一有空时间,就广泛涉猎课外其他领域的知识。

4、合理安排把常用的与学习有关的东西都放在伸手可及的位置,做事有主见、有策略,每天有天计划,每周有周计划,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做事,不一暴十寒。在合理的时候做合理的事情,该做啥时就做啥,不背道而驰。比如抓课堂效率,当堂听,当堂记,当堂理解,不理解的话课下或者当天找时间主动找老师请教,做到堂堂清。比如利用好时间,勉励自己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做到日日清。比如能够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动静相宜。比如坚持紧跟老师步伐复习,不误入歧途。比如坚持勤睁眼常开口,对课本上的东西多看,对未懂的内容能多问。总之做好学习、工作、生活的司令员,从容做事。

5、勇于提问

课堂上勇于提问是尖子生渴望和追求知识的表现,他们知道高分是来自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掌握。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没有弄懂的问题通过提问,通过爱问,达到深入研究,仔细体会的目的。所以在学生群体中间,好问的学生占有老师大量的资源,有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不爱问的学生,就主动放弃了别人的帮助,让自己在困境中越陷越深。

6、善做笔记

尖子生往往一边听课一边记重点,不是事无巨细全盘记录,

特别善于记下老师补充的东西,课本上没有的东西,特别是思维方法更是认真记录。老师在课堂上强调的重点,在他的笔记本里都应该找到。有位尖子生在自己笔记中间画一条线,一边记老师的重点,一边写课文里的注释,复习一举两得。能及时整理自己平时细心积累的笔记本和错题集,特别注意让知识系统化,积极思考能解决什麼问题。

7、勤于思考这一条贯穿于听课、做作业、复习等各个阶段。比如:做完一道题后,要对答案,这里他们会有一个反思的过程,弄清这道题考的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又如:学习时不仅将课本中各知识点记住,还通过思考,抓住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甚至注意到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以便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8、书写整洁

通常,书写整洁的解答比潦草乱画的得分高。大家都有体会,乳白的鲜牛奶装在脏兮兮的杯子里,谁喜欢喝?其实不是老师在试卷评判过程中有多大的随意性,工整地书写便于让老师判断解题的过程,也是培养一种很好的书写习惯。尖子生作业规范,审题认真,冷静应答,把每次作业当作高考,作业工整,步骤齐全,术语规范,表述严谨。规范不仅训练仔细认真品质,更能养成细心用心习惯,从而激发学习潜能。9、自我调整

不回避问题,遇到问题能通过找老师或者同学或者自我反思进行自我调节,摒弃外界和自身的压力,自觉地放下思想包袱,化压力为动力,不管是课业繁重还是轻松顺利时,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在这样不断的积极心理暗示下,信心值就不断上升,通过努力,去想了、去做了,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一旦在学习中遇到了挫折,心情变得非常急躁时,就暂时停止学习,一个人静静地思索,进行心态的调整,不断地在告诫自己宁可不打仗,绝不打乱仗。备考阶段与前期一样,每一天都努力学习,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追求高效每一天,不把时间浪费在焦虑上。

10、学习互助

与同学开心地相处,遇事不斤斤计较,宽容豁达;珍视同学间的友谊,在学习中互相支持和帮助,经常一起讨论学习中的问题,使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并相互交流心得。有了这种和谐的同学关系,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

除此以外,绝大多数尖子生还有一条无密可言的秘诀,那就是:父母熏陶。他们的父母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不娇惯,使父母用以教育孩子的使命感,在孩子身上得到了延伸。许多尖子生从小就是在父母熏陶下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对学习充满激情,在学习中体验乐趣,在学习中增长见识,在成功中充满自信。

获得高分最可靠的因素是懂得怎样开发本人的潜力。尖子生名列前茅的技巧,其他人并不难学到手。相信同学们通过规范习惯、调整心态、训练技巧、利用环境,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最终成为真正的尖子。

高考尖子生物理十大复习技巧的全部内容就分享到这里,更多精彩内容请考生持续关注查字典物理网。

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好物理,必须重视实验的教学。本文主要探讨了通过物理实验对中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引起中学物理教师对实验的高度重视,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物理实验中学生能力培养 针对中学物理的学科特点,实验教学在该学科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物理实验从设计、操作、观察记录到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形成报告的每一个环节,无不体现着知识与能力的高度结合。用好物理实验,将会在以下能力的培养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获取信息的能力,是人们通过感官或借助于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现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能力,这自然不同于简单地看。 人们天天在观察,但观察的结果和能力却各不相同。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每次实验的观察目的和重点。对于那些稍纵即逝的现象和具有连续性的现象应提前做好准备。例如,空气的膨胀对外做功,电流使保险丝熔断,水的沸腾,萘的熔化等。二是要求严格,注意观察得全面、细致、准确、敏锐。要让学生学会看“门

道”,在观察中思考各物理现象间的联系。如果说电流磁场的发现来自奥斯特的敏锐,那么,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则是几代科学家长期研究和全面、细致观察的结果。三是要鼓励学生随时观察,养成好的观察习惯,而且要多质疑,像牛顿观察苹果落地一样,多提出一些“荒诞不经”的问题。 二、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一种对观察所得信息初步加工的能力,通过思维将感性材料转化为理性的概念、规律。思维能力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最重要的环节。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人思维能力的优劣主要体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即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五个方面。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其中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其余都是在深刻性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有具备了深刻的思维才可能透析物理现象,从中找出其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然而,这种学生如果其他思维品质缺乏的话,就会变得爱钻牛角尖,抱定问题不放松,却不能放开问题去考察其他因素,找出解决的途径。这就是所谓的集中思维,往往是片面的,也是行不通的。与之相反,发散思维过强的人,即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表现过强者,其思绪常如天马行空,纵横驰骋,能发现许多问题,得出许多结论,但最终却忘了自己在干什么。所以,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化学审题的十大技巧

化学审题的十大技巧 化学解题的审题过程,就是破解题意的过程,它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第一步迈不开,具体的解题也就无从谈起,尤其是目前的高考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加提高,因而要求同学们必须学会审题。审题的目的,不仅仅是一字不漏的读题,而是通过阅读、思考、分析等多方面来完成全过程,在未寻求到解题方法之前,都要审题不止,而且题目愈难,愈在审题上下功夫,以求突破;即使题目容易,也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也会导致错误。审题过程,要了解这样几个方面:①题中给出什么;②题中要求什么;③题中隐含什么;④题中考查什么;⑤规律是什么。当然,化学审题也有一定的技巧,现总结如下:技巧一: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 所谓“关键词语”,指的是题目中一些限制性语言,或是对题目中所涉及的化学变化的描述、对变化过程的界定等。因此,在读题时,不能只注意那些给出的具体数字或字母的已知条件,而对另外一些叙述性的语言,特别是其中一些“关键词语”视而不见。若抓不住“关键词语”,就意味着抓不住问题的实质,找不到解答问题的突破口,其结果必将是非答非所问。为提高审题的准确性,审题时除仔细阅读题目外,一般应圈下有关的“关键词语”,这样,就可避免漏掉问题或“看错题目了”。 例1.在PH=1的无色溶液中,下列各离子组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共存的是() A.NH4+、K+、Na+、CO32-、NO3- B.K+、Na+、Fe2+、SO42-、NO3- C.K+、Na+、NH4+、HCO3-、AlO2- D.K+、NH4+、Na+、NO3-、I- 解析:本题审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PH=1”、“无色”、“氧化还原反应”。由“PH=1”排除选项A、C,由“无色”排除选项B,由“PH=1”、“无色”、“氧化还原反应”,选择D。本题绝大多数学生易错选B,就是因为没有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无色”。 技巧二:审题时要注意隐含条件的挖掘 所谓“隐含条件”是指隐含在文字叙述中,需要认真分析才能挖掘出来的条件。现在高考命题总是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并与教材知识点有机结合,将所考查的知

最美丽的十大物理实验

最美丽的十大物理实验 美国的物理学家最近评出的这些实验共同之处是:它们都“抓”住了物理学家眼中“最美丽”的科学之魂,这种美丽是一种经典概念:最简单的仪器和设备,最根本、最单纯的科学结论,就像是一座座历史丰碑一样,人们长久的困惑和含糊顷刻间一扫而空,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清晰。 无论在加速器中裂解亚原子粒子,还是测序基因序列,或分析一颗遥远恒星的摆动,这些让世界瞩目的实验常常动辄耗资百万美元,产生出洪水般汹涌的数据,并需要超高速计算机处理几个月。一些实验小组因此成长为一个个的小公司。 罗伯特•;克瑞丝是美国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哲学系的教员、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历史学家,他最近在美国的物理学家中作了一次调查,要求他们提名历史上最美丽的科学实验。9月份出版的《物理学世界》刊登了排名前10位的最美丽实验,其中的大多数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令人惊奇的是这十大实验中的绝大多数是科学家独立完成,最多有一两个助手。所有的实验都是在实验桌上进行的,没有用到什么大型计算工具比如电脑一类,最多不过是把直尺或者是计算器。 所有这些实验共同之处是他们都仅仅“抓”住了物理学家

眼中“最美丽”的科学之魂,这种美丽是一种经典概念:最简单的仪器和设备,发现了最根本、最单纯的科学概念,就像是一座座历史丰碑一样,人们长久的困惑和含糊顷刻间一扫而空,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清晰。 从十大经典科学实验评选本身,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出2000年来科学家们最重大的发现轨迹,就像我们“鸟瞰”历史一样。 《物理学世界》对这些实验进行的排名是根据公众对它们的认识程度,排在第一位的是展示物理世界量子特征的实验。但是,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积累的过程,9月25日的美国《纽约时报》根据时间顺序对这些实验重新排序,并作了简单的解释。 去年,科学家们在南极安置一个摆钟,并观察它的摆动。他们是在重复1851年巴黎的一个著名实验。1851年法国科学家傅科在公众面前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根长220英尺的钢丝将一个62磅重的头上带有铁笔的铁球悬挂在屋顶下,观测记录它前后摆动的轨迹。周围观众发现钟摆每次摆动都会稍稍偏离原轨迹并发生旋转时,无不惊讶。实际上这是因为房屋在缓缓移动。傅科的演示说明地球是在围绕地轴自转的。在巴黎的纬度上,钟摆的轨迹是顺时针方向,30小时一周期。在南半球,钟摆应是逆时针转动,而在赤道上将不会转动。在南极,转动周期是24小时。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心理学认为,没有创造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就不可能获得较强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显然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是以创造思维为前提的。传授物理知识、训练技能、进行方法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进行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是基础物理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当今物理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所以,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需要创新人才 21世纪是一个充满了挑战与危机的新世纪,也是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世纪,这个新的世纪对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具有创造性、能与人合作共事和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新型人才。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四大支柱导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同生活,其中的三项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和学会生存)可以用“创新能力”来概括。另外,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4年度(2001)报告中也明确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再如,1991年10月召开的国际创造学大会上各国代表所取得的共识是“创造力开发是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我国政府也日益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如国家主席江泽民在1998年2月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1999年6月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主席又进一步强调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由此可见,“创新”不但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而且也成为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性人才。 (二)学校已有的研究基础 1、课题研究 《中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原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会学习”研究》的子课题,后来改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课题。科学研究实验课题《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作文能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言语交际能力》和《高中语文活动课实践与探索》。2001年8月,三各课题结题,均通过专家组鉴定。2001年10月,均被巴中市人民政府评为巴中市首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平昌县“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研究周期为2000年至2002年。2003年5月,通过专家组鉴定。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研究》(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该课题于2003年9月结题,结题材料已上报,在鉴定之中。 巴中市“十五”期间首批现代教育技术科研课题《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研究》)和平昌县“十五”期间科学研究实验课题《电化教学设计整体优化中学地理教学的方法和作

高考物理解题技巧集锦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之隔离法和整体法 江苏省特级教师戴儒京 隔离法和整体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特别是力学问题的基本而又重要的方法。 隔离法是把一个物体从物体系中隔离出来,只研究他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不研究他的施力情况。 整体法是把物体系看做一个整体,分析物体系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而不分析物体系内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力。 整体法一般是在物体系内各物体的加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应用。并且不求物体系内各物体的相互作用力。 下面的例题中的物体系只包含2个物体,3个以上的物体,方法与此类似。一、一个外力 例1.光滑水平面上的两个物体 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两个彼此接触的物体A和B,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1、m2。若用水平推力F作用于A物体,使A、B一起向前运动,如图1所示,则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多大?若将F作用于B物体,则A、B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多大? 图1

【解析】对A 、B 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用整体法,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a m m F )(21+=,所以2 1m m F a += ① 对B 物体用隔离法,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a m F AB 2= ② 将①代入②得 2 12 m m m F F AB +? = ③ 若将F 作用于B 物体,则对A 物体用隔离法,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a m F BA 1= ④ 所以A 、B 间的相互作用力为2 11 m m m F F BA +? = ⑤ 实际上,在同一个时刻,根据牛顿第三定律,A 、B 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是相等的。此处,③式和⑤式所表示的AB F 和BA F 不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而是两种情况下的A 、B 之间的作用力,这样表示,以示区别,不要误会。 ③式和⑤式,可以看做“力的分配规律”,正如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规律一样。因为大家知道,电阻R 1、R 2串联,总电压为U ,则R 1和R 2上的电压分别为 2111R R R U U +=,2 12 2R R R U U +=。这两个式子与③式和⑤式何其相似乃尔。 例2.粗糙水平面上的两个物体 在水平面上有两个彼此接触的物体A 和B ,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 1、m 2,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皆为为μ。若用水平推力F 作用于A 物体,使A 、B 一起向前运动,如图1所示,则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多大?若将F 作用于B 物体,则A 、

2019年中考物理满分五大技巧

2019年中考物理满分五大技巧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目前是生最紧张的复习时刻,一部分同学整天忙于听课、做题,看不完的复习资料,做不完的题,忙得焦头烂额;一部分同学复习无序,无所措手足,抓不住重点,心烦意乱;也有的考生产生厌学情绪,认为自己已经定型了,再努力也没戏了,放弃努力,采用“混”的态度。这些问题都应该避免,总复习,做到5个必须能快速提高分数。 必须一:读透教材,落实基础知识 有80%以上的题目来自课本,优等生中考失分的往往不是难题,而是基础题,中差生丢基础分更是比比皆是。有的同学拿起课本不知怎样读。我认为:阅读物理书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叫“通读”,所谓通读就是一字不差地将书

中涉及的物理知识认真阅读一遍,不丢不落,将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在通读中加深理解。例如在读书时,复习到概念和规律时,就要给自己提出四个问题: 这个概念规律怎么来的;这个概念规律在讲什么事;这个概念、规律有什么应用,这个概念规律与其他概念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我们以密度为例:密度概念来自于自然现象,即“同体不同质,同质不同体”。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等,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它们的体积不同,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学完密度,具体应用有鉴别物质;多种方法判断物体是否空心,特殊方法测量物体的体积、质量、密度等;密度与重力、压强,浮力概念之间,能有机的联系起来。第二步:精读,将公式、概念、定义、规律、重要实验,特别是课文中的想想议议、科学世界,很容易与社会

生活联系出题。 必须二:抓住课堂复习,提高复习质量 要重视学校内的复习课,提高复习质量,有不少考生对学校课堂复习不重视,认为该学的知识已经学过了,听不听无所谓,其实本校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最了解,教师的复习针对性很强,他们对重点难点的复习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把握更准确,复习课一要认真听课,二要手、脑、耳并用,边听边记边想,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并加快解题速度。课堂复习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查漏补缺,全面提高课堂的复习质量。 必须三:抓住网络建立,形成知识体系,联系生活实际 中考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查,能力考查主要是考查你对知识的理解,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求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由点到线,由线成网,要搞清楚各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因此在复习中要打破

世界十大数学难题

难题”之一:P(多项式算法)问题对NP(非多项式算法)问题 难题”之二:霍奇(Hodge)猜想 难题”之三:庞加莱(Poincare)猜想 难题”之四:黎曼(Riemann)假设 难题”之五:杨-米尔斯(Yang-Mills)存在性和质量缺口 难题”之六:纳维叶-斯托克斯(Navier-Stokes)方程的存在性与光滑性 难题”之七:贝赫(Birch)和斯维讷通-戴尔(Swinnerton-Dyer)猜想 难题”之八:几何尺规作图问题 难题”之九:哥德巴赫猜想 难题”之十:四色猜想 美国麻州的克雷(Clay)数学研究所于2000年5月24日在巴黎法兰西学院宣布了一件被媒体炒得火热的大事:对七个“千僖年数学难题”的每一个悬赏一百万美元。以下是这七个难题的简单介绍。 “千僖难题”之一:P(多项式算法)问题对NP(非多项式算法)问题 在一个周六的晚上,你参加了一个盛大的晚会。由于感到局促不安,你想知道这一大厅中是否有你已经认识的人。你的主人向你提议说,你一定认识那位正在甜点盘附近角落的女士罗丝。不费一秒钟,你就能向那里扫视,并且发现你的主人是正确的。然而,如果没有这样的暗示,你就必须环顾整个大厅,一个个地审视每一个人,看是否有你认识的人。生成问题的一个解通常比验证一个给定的解时间花费要多得多。这是这种一般现象的一个例子。与此类似的是,如果某人告诉你,数13,717,421可以写成两个较小的数的乘积,你可能不知道是否应该相信他,但是如果他告诉你它可以因子分解为3607乘上3803,那么你就可以用一个袖珍计算器容易验证这是对的。不管我们编写程序是否灵巧,判定一个答案是可以很快利用内部知识来验证,还是没有这样的提示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求解,被看作逻辑和计算机科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它是斯蒂文·考克(StephenCook)于1971年陈述的。 “千僖难题”之二:霍奇(Hodge)猜想 二十世纪的数学家们发现了研究复杂对象的形状的强有力的办法。基本想法是问在怎样的程度上,我们可以把给定对象的形状通过把维数不断增加的简单几何营造块粘合在一起来形成。这种技巧是变得如此有用,使得它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来推广;最终导至一些强有力的工具,使数学家在对他们研究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对象进行分类时取得巨大的进展。不幸的是,在这一推广中,程序的几何出发点变得模糊起来。在某种意义下,必须加上某些没有任何几何解释的部件。霍奇猜想断言,对于所谓射影代数簇这种特别完美的空间类型来说,称作霍奇闭链的部件实际上是称作代数闭链的几何部件的(有理线性)组合。“千僖难题”之三:庞加莱(Poincare)猜想 如果我们伸缩围绕一个苹果表面的橡皮带,那么我们可以既不扯断它,也不让它离开表面,使它慢慢移动收缩为一个点。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想象同样的橡皮带以适当的方向被伸缩在一个轮胎面上,那么不扯断橡皮带或者轮胎面,是没有办法把它收缩到一点的。我们说,苹果表面是“单连通的”,而轮胎面不是。大约在一百年以前,庞加莱已经知道,二维球面本质上可由单连通性来刻画,他提出三维球面(四维空间中与原点有单位距离的点的全体)的对应问题。这个问题立即变得无比困难,从那时起,数学家们就在为此奋斗。 “千僖难题”之四:黎曼(Riemann)假设

怎样培养初中生的物理实验操作能力教程文件

怎样培养初中生的物理实验操作能力

怎样培养初中生的物理实验操作能力 【摘要】物理实验既能让学生把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简单化,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认为在我们物理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其实验探究优势,尤其对初涉物理的初中生应加大实验探究教学力度,加强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实验探究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关键词】观察能力实验探究操作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获得感性材料、探索物理规律,认识物理世界的基本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它们都是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师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心人,对它们合理地加以利用,一定会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研究物理问题总是从观察、实验入手,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和数学方法进行一系列的科学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现象深入到本质,最后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形成物理理论。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它们都是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师做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心人,对它们合理地加以利用,一定会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搞好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应着重抓好以下四方面: 一、培养学生物理观察思考能力

观察是研究问题的基础,我们要注重观察和发现自然界中、生活中以及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注意这些现象的产生及引起变化的条件,思考它们变化的原因。观察是研究物理的入门向导,没有观察就抓不住现象,就不可能发现规律,深入了解研究物理规律。例如,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从观察礼堂吊灯的摆动中提出问题,认识了摆的等时性。生活中有大量可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如对萘加热熔化过程,先是温度不断上升,等到一定时间虽然继续加热,但温度为什么保持不变;把一纸条放在嘴边,用力从纸条上方向前吹气,纸条为什么会向上飘起呢等。所以说我们观察的目的在于发现现象,了解现象,提出问题,思考探究问题。能否达到观察的目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水平,所以在具体物理教学中: 首先,要求学生坚持细心,有目的观察,并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初中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表现为对物理实验探究及现象的浓厚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心理,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对实验探究现象,自然现象的观察中来,培养他们自觉、有目的、细心、持久的观察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做好,做活各种实验探究(包括演示实验探究、学生实验探究,师生共同参与实验探究)尽可能为学生展示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营造出生活的物理情景,例如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学习中[案例]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课本演示取一只小杯子,灌入水,把一根小塑料管A插入水中,然后利用另一根塑料管B对准A管露在水面外的管口处,向B管中吹气,让学生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他们通过现象的观察了解物理知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指导学生有目的观察,深入细致的观察。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留意写物理观察日记,写物理日记

高考物理 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2012高考物理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在高三的最后复习阶段,学生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高考物理也就是“12道选择题、l道选作题、2道实验题和4道计算题”,总分150分.学生对于一般的物理基础题基本上没有问题,其错误大多是在不定项选择题上发生;另外,做计算题的能力还有些差,有时候没有一点解题的思路和程序,有时候理解题意有些偏差,有时候把问题搞得很复杂,有时候又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而对于实验题,简直是摸不着头脑,常考常新,基本上得不到分数.“老师?我该怎么办呢?” 上述“物理场景”具有广泛性与普遍性,是高三学生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同学们要正视问题,调整心态,充满信心,更要注重解题方法与应试技巧的积累,把自己头脑中储存的物理知识有效地转化成分数.高考——分数是硬道理,学物理不能“一看就懂,一听就会,一作就错”,而要把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转化成分数.在这里我想从“物理场景”的角度谈谈物理解题的策略与方法,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关于12道物理选择题 1.选择题失分的原因剖析 物理考试中,选择题有12题共48分,分数非常可观,故考试成败的关键在于选择题,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选择题失分较多的关键是处理题目时过于草率,这和平时的练习有直接联系.无论单选多选,处理选择题时建议把它当做稍大些的题处理.在处理大题的时候,同学们会自觉地画图、审题、弄清物理情境中出现的系统、状态与过程,挖出隐含条件,同学们格外重视这些因素,也做得比较到位.但在处理选择题的过程中,画图、审题程序往往被忽略,这样就埋下了隐患,导致丢分.所以,选择题失分不要总是归结为马虎、粗心!一定要注重审题及其他程序,不能凭一种单纯的物理感觉去解题. 2.选择题的求解技巧

高中物理答题技巧归纳大全

高中物理答题技巧归纳大全 一,考场中心态的保持 心态“安静”:心静自然“凉”,脑子自然清醒,精力自然集中,思路自然清晰。心静如水,超然物外,成为时间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情绪稳定,效率提高。心不静,则心乱如麻,心神不定,心不在焉,如坐针毡,眼在此而心在彼,貌似用功,实则骗人。 二,高中物理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选择题一般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及应用这些知识进行一些定性推理和定量计算。解答选择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每一选项都要认真研究,选出最佳答案,当某一选项不敢确定时,宁可少选也不错选。 注意题干要求,让你选择的是“不正确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 相信第一判断:凡已做出判断的题目,要做改动时,请十二分小心,只有当你检查时发现第一次判断肯定错了,另一个百分之百是正确答案时,才能做出改动,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千万不要改。特别是对中等程度及偏下的同学这一点尤为重要。 做选择题的常用方法: 筛选(排除)法: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和自身掌握的知识,从易到难,逐步排除不合理选项,最后逼近正确答案。

特值(特例)法:让某些物理量取特殊值,通过简单的分析、计算进行判断。它仅适用于以特殊值代入各选项后能将其余错误选项均排除的选择题。 极限分析法:将某些物理量取极限,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直接推断法: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抓住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甚至要用到数学工具进行计算,得出结果,确定选项。 观察、凭感觉选择:面对选择题,当你感到确实无从下手时,可以通过观察选项的异同、长短、语言的肯定程度、表达式的差别、相应或相近的物理规律和物理体验等,大胆的做出猜测,当顺利的完成试卷后,可回头再分析该题,也许此时又有思路了。 物理实验题的做题技巧 实验题一般采用填空题或作图题的形式出现。作为填空题,数值、单位、方向或正负号都应填全面;作为作图题:对函数图像应注明纵、横轴表示的物理量、单位、标度及坐标原点。对电学实物图,则电表量程、正负极性,电流表内、外接法,变阻器接法,滑动触头位置都应考虑周全。对光路图不能漏箭头,要正确使用虚、实线,各种仪器、仪表的读数一定要注意有效数字和单位;实物连接图一定要先画出电路图(仪器位置要对应);各种作图及连线要先用铅笔(有利于修改),最后用黑色签字笔涂黑。 常规实验题:主要考查课本实验,几年来考查比较多的是试验器材、原理、步骤、读数、注意问题、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解答常

浅谈高中物理的审题技巧

浅谈高中物理的审题技巧 发表时间:2019-03-08T10:29:36.313Z 来源:《教育学》2019年3月总第170期作者:苏杰[导读] 审题过程,就是破解题意的过程,审题是决定物理题解答效率的重要步骤。 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255129 摘要:审题过程,就是破解题意的过程,审题是决定物理题解答效率的重要步骤。高中物理中注重的是定量的分析,而定量的分析比定性分析要难要精确。高中阶段也注重对物理过程的分析,要分析清在物理过程中,哪些物理量没有变化,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等等一些问题。对于这样的学习情况,学习高中物理的方法和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高中物理的审题技巧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高中物理审题技巧 一、审题要认真仔细,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 我们不管做什么样的题目,不管是简单点的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都要非常认真地审题,我们在读题时不要只关注给出的具体数字或者字母,我们还要关注题目中的文字和插图等一些细微的地方,还要对它们进行仔细的推敲和琢磨,对其中一些叙述性的语言,特别是对一些关键词语要特别地注意,要进行反复推敲。从多个角度去考虑,去准确地理解它们所要表达的物理意义,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物理模型,进而逐步形成解题思路,完成解题过程。对这些关键词语,要认真对待,因为一字之差将会使题意相差很远。如果我们在审题时不认真关注,很有可能理解错了题意,最后会导致把题做错了。因此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多加小心,尤其对这样从字面上差不多,而实际上意义相差很大的词语。所以我们在审题时要特别注意,必要时做上标记,从而能够真正地理解题意。 二、准确把握题意,明确要求解的问题 物理题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一些学生即使阅读了题目,对需要求解的问题还是模糊不清,导致最终解题时不知所云、漫无目的,影响了学生解题的正确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题目,引导学生抓住有用的信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理解,对求解的问题进行化解或变式表达,让学生更加明确需要求解的问题。 三、要能挖掘出隐含条件,构建正确的物理模型 我们在审题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往往隐蔽在多个地方,比如在题目的已知条件、题目的要求、物理过程、物理图像和定律应用范围中,我们要能及时挖掘这些隐蔽条件,这也是解题的要点所在。如何进行挖掘呢?物理概念是我们学习物理的基础,是做题的重要依据,因此物理概念是寻找隐含条件的途径之一。从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分析寻找,在现象中要关注这些现象的发生条件以及发生这样现象的临界条件,还要分析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进而挖掘出隐含条件。从题目中的关键词语中去挖掘隐含条件,比如在题目中“光滑的平面”、“摩擦可忽略不计”、“轻质的杠杆”、“恰好保持静止”等等一系列的词语,都具有它们独特的意义,这些隐含条件对于我们解题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把这些隐含条件明朗化之后,解题的思路也就很明确了,也就迎刃而解了。在解答物理题时,能够准确无误地建立清晰的物理模型,构建物理过程,把抽象问题进行具体化,虽然有时候物理模型的构建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我们抓住关键因素,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理想化,这样就可以化难为简了。 四、正确解读题目中的图表,画好运动过程的示意图 有些试题的条件信息是通过插图、示意图给出的,我们必须对题目所给出的信息进行研究,将其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图像或图表信息题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图像或者图表的理解以及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之相结合的基本技能,对于图像类信息题,首先应该看清横坐标纵坐标各表示什么;其次明确图线的物理意义如“斜率”、“面积”、“截距”、“起点”、“终点”、“拐点”等;最后用数学关系明确表示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有时我们也会碰到一些物理题目运动过程较为复杂,这时画好运动过程的示意图是解题中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一幅好的示意图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借助示意图我们可以将物理过程非常清晰地表示出来,帮助我们审题,正确解题叩开大门。 五、全面想象,构建物理过程 毋庸置疑,审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题。从本质上看,物理题的审题过程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活动,审题不但需要搜集各种有用信息,而且需要学生进行加工、筛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解题的主体,还需要对题目所描述的内容进行联系和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描述转化成生动直观的物理过程,促使学生建立已知和未知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 六、抓住物理过程的关键点,排除干扰信息 分析物理过程时,要重点关注题目中涉及的物理过程的不同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分析它们之间有可能遵循的规律和联系,要尽力在物理过程的分析过程中去探索和发现,寻找整个过程中的关键点和要点,并且把整个物理过程分析清楚,这样我们才可以根据题意,弄明白全部的物理过程,构建出清晰的物理模型。物理题目中有时候还会有一些故意给出的无用信息,它会干扰我们的解题思路,甚至有时候会把你引入歧途,导致我们对题目产生很大误解。这些迷惑我们的条件,需要我们在审题时明察秋毫、明辨是非,能够把这些干扰的信息排除掉,进而快速准确地解答问题。 参考文献 [1]潜松水掌握“核心词汇”提高物理审题能力[J].物理教师,2016,27(3)。 [2]尹雄杰张淑华物理审题的思维起点[J].物理教师,2015,24(5)。

高初中物理衔接 对初中物理的能力要求

高初中物理衔接,对初中物理的能力要求? 发表于:2006-11-27 00:32:12阅读:121 中学物理的现状是,物理学在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在下降,主要是以前的中考物理占90分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将物理与政史地生化并列只有会考,结果只要ABC;在高中也一样,物理化学生物的合卷,尽管物理所占分数比化学生物多,但物理科在高考中要承担起对能力考查,所以在合卷中本来较难理解的物理卷通常较难,但考试的评价是所得总分的多少,又高考特点是一定量的考生无法做完全部试卷,考生在无法完成全卷时多数选择的是先放弃物理题,有的甚至在高一学得不顺心时从高一年开始放弃学习物理。这样物理教师的地位又再度受到影响,其实,物理在科学能力中的作用特别的大,特别是在科学思想、探究精神的形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物理教师要自上而下研究自己的学科,提高物理学科在中学业的衔接,确实将学生物理思想培养上来。 认识高中物理教师的困难: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生活,我体会要做好高中物理教师的困难,这些困难不是老师自己本身,而是制度起的,来自领导、家长和其他学科的同事们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认识不足,引起不同的单纯分数的评价。 困难一:第一次考试的成绩解释。学生确实难学,多数学生的思想准备不足,能力要求准备不足,特别是抽象思维形象化,高一年就要用到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甚至于要应用向量计算、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相似三角形等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但配套教材中的数学根本还没有接受到,以致在老师上课时认为学生已经会的时候学生仍是一头雾水,在课堂中老师的讲解下一听就懂,但由于数学能力的不同学生在自己做时却无法得到做法。这样的第一次按高中要求的考试成绩一定要让学生接受,但这些家长和领导不一定能理解,这样只用每次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而不看学生的发展趋势,方法是否适应。 困难二:给学生补习语文数学等综合知识。高初中的要求的差距太大,让学生无法很快接受。初中多数要求是知道、了解、定性等而高中物理能力要求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这种跨度这么大的要求是不是全体学生都能很快地接受,每个学生是否在进入高一时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能力基础呢而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是需要过程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就需要补充全面知识,如语文的审题、数学的计算,还有一部分物理先用而数学还没教的,如三角函数、向量(物理中的矢量)等。本来物理课时就不足,要再停下来补充一些其他科的知识确实是难上难。 困难三:学生不学物理怎么办。高考的合卷,理化生的合卷出发点是好的,但物理在当中承担的任务是让学生钻空子的可能,也造成对物理的忽视。物理在小综合卷中承担起能力要求的考查和区分学生程度的任务,能完成这种任务是题是中档是最好,而大量中档是的出现使物理试卷的难度加大,学生在做题时时效性不好,很多学生针对性地将物理题放在最后做,并在时间不够时首选放弃的是物理科的题目。新课程中的物理可能会好些,省对会考要求已经出台,这个出台必定引来高考仍要文理分科,有可能理科中的理化生分开考试,这样特别是理科学生就不能不学物理了。

高中物理总复习 15种快速解题技巧

技巧一、巧用合成法解题 【典例1】 一倾角为θ的斜面放一木块,木块上固定一支架,支架末端用丝线悬挂一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运动,如图2-2-1所示,当细线(1)与斜面方向垂直;(2)沿水平方向,求上述两种情况下木块下滑的加速度. 解析:由题意可知小球与木块相对静止共同沿斜面运动,即小球与木块有相同的加速度,方向必沿斜面方向.可以通过求小球的加速度来达到求解木块加速度的目的. (1)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当细线与斜面方向垂直时,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2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sin 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 θ=ma 1 所以a 1=gsin θ (2)当细线沿水平方向时,小球受重力mg 和细线的拉力T ,由题意可知,这两个力的合力也必沿斜面向下,如图2-2-3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F 合=mg /sin 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ma 2 所以a 2=g /sin θ. 【方法链接】 在本题中利用合成法的好处是相当于把三个力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则利用三角函数可直接把三个力联系在一起,从而很方便地进行力的定量计算或利用角边关系(大角对大边,直角三角形斜边最长,其代表的力最大)直接进行力的定性分析.在三力平衡中,尤其是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法求解尤为简单;物体在两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尤其合成后有直角存在时,用力的合成更为简单. 技巧二、巧用超、失重解题 【典例2】 如图2-2-4所示,A 为电磁铁,C 为胶木秤盘,A 和C (包括支架)的总质量为M ,B 为铁片,质量为m ,整个装置用轻绳悬挂于O 点,当电磁铁通电,铁片被吸引上升的过程中,轻绳上拉力F 的大小满足 A.F=Mg B.Mg <F <(M+m )g C .F=(M+m )g D.F >(M+m )g 解析: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中只有铁片在电磁铁吸引下向上做加速运动,有向上的加速度(其它部分都无加速度),所以系统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系统处于超重状态,所以轻绳对系统的拉力F 与系统的重力(M+m )g 满足关系式:F >(M+m )g ,正确答案为D. 【方法链接】对于超、失重现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θ 图2-2-1 θ mg T F 合 图2-2-2 θ mg F 合 T 图2-2-3 图2-2-4

物理审题技巧与策略

物理“压轴”题的审题、解题的技巧与策略 物理解题的第一步工作是审题,能否迅速、准确地领会把握命题,弄清已知和未知,找准解题的切入点,能否通过阅读、观察、画图、思考、分析等思维过程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生动、清晰的物理情景,构建出相应的物理模型,找到所适用的物理规律和解题方法,是审题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在审题的基础进行正确解题又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与要求.一.审题技巧与策略 1.审题的任务 审题时主要考虑:①明确题给条件和目标;②明确物理状态和过程;③确定解题思路和方法. 2.审题步骤 ⑴浏览:浏览是审题的第一步,一般“压轴”题的题干较长,文字叙述较多,情景较为复杂.浏览就是先把题目粗看一遍,弄清大概意思.对于题述的物理情景、属于哪方面的问题、可能用到哪些知识等等都应做到心中有数.浏览能为解题打下基础,并可大致判断出攻克的概率和所用知识的熟练程度,若属于较熟练的问题则可以树立起解题信心,有利于超水平发挥. ⑵细读:细读是破题的基础,可以默读或小声读,它是一个接受信息、强化意识的过程,同时能解决在浏览中漏看或错看等问题.在细读过程中必须做到:①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物理现象的载体,抓住了研究对象你就进入了解题的大门.②找出条件,条件是对研究对象所发生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的一些限制,是指“题目中告诉了什么”,分析时首先明确显性的已知条件,然后挖掘隐蔽的隐含条件,最后还要澄清混乱的模糊条件.显性条件较易被感知,隐含条件却不易被发现,它可能隐含在物理概念、规律、现象、状态、过程、图形、图象、关键词语之中;模糊条件往往存在于一些模糊语言之中(一般只界定一个大概的范围). 3.审题技巧 ⑴条件分析:条件分析包括找出已知条件、挖掘隐含条件与排除干扰条件. 找出已知条件是指根据题设来找到对问题解决有用的一些确定的条件,如哪些物理量是已知的,接触面是否光滑;是否考虑粒子的重力;粒子带正电还是带负电;物体是否能通过竖直圆周的最高点;待求量是否矢量;结果要求几位有效数字等等. 挖掘隐含条件是指将解题条件隐含一定的物理情境中,通常隐含条件的方式有:①物理概念中隐含.如交流电的有效值,意味着相同时间内在相同电阻上与直流电产生相同热量.②物理模型中隐含.如质点、点电荷(对象模型)意味着不计形状和大小;通讯卫星(对象模型)意味着卫星的角速度或周期与地球同步;自由落体运动(过程模型)意味着不计空气阻力等等.③物理现象、状态中隐含.如受力平衡状态意味着合力为零;“缓慢移动”意味着物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在轨运行的宇航员意味着完全失重状态等等.④关键词语中隐含.如表现极值条件的用语“最大”“最小”“至少”“刚好”等,均隐含着某些物理量可取特殊值.⑤图形、图象中隐含.实物图、示意图中的几何关系可以作为量化信息利用;物理图像中隐含的条件一般与数学知识有关,如v-t图象隐含速度、加速度的变化规律,“面积”表示位移;U-I图象隐含导体的电阻、电动势和内电阻等.⑥物理常识中隐含.在一些近似估算中,考生需根据常识自己给出条件,如成年人的质量为60-100 kg,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 m/s,月球的自转周期为27天等. 排除干扰条件是指发现题中的干扰条件要大胆排除,干扰信息往往与解题的必备条件混

物理实验能力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这是一份为了帮助您学习物理而设计的问卷,目的是了解物理实验对学习物理的作用,明确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研究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的方法,提出适合您学习的方案。请您根据平时的实际情况,真实填写。 祝您学习进步!身体健康!谢谢! 1、您小时候经常拆解和拼装玩具吗? A、经常 B、偶尔 C、没有 2、您会熟练使用剪刀、锤子、镊子吗? A、会 B、一般 C、不会 3、您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吗? A、能 B、不会 C、不关心 4、您经常做手工吗? A、经常 B、有时 C、从不 5、您修理过自行车、手表等其它东西吗? A、修过 B、没有 C、不关心 6、您组装过自己用的微风电风扇吗?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7、您会使用磁铁吸引物体和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吗? A、会 B、不会 C、没用过 8、您喜欢物理这门学科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9、您喜欢物理实验课吗? A、很感兴趣 B、一般 C、不感兴趣 10、您认为在物理课上做的实验应该: A、多做 B、随便 C、可以不做 11、您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利用过器材动手实际操作吗? A、经常 B、有时 C、从不 12、您认为物理实验重要吗? A、很重要 B、可有可无 C、不重要 13、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您最怕什么? A、胆大,没有可怕的 B、怕失败 C、不知从何入手 14、您通过动手操作对某些概念有没有过深刻的感悟? A、有过 B、没有 C、不记得 15、对于老师在物理实验课上介绍的一些与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物理问题,您关心吗?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16、您有时会把物理老师安排今天做的实验拖到明天去做吗? A、一般不会 B、这种情况很少 C、这种情况很多 17、物理老师在您的心目中是: A、朋友 B、知识权威 C、领导和长辈 18、您对物理实验的态度是: A、重视而且很有兴趣 B、重视但不喜欢 C、应付了事 19、您喜欢什么样的实验教学方式? A、教师指导,学生实验 B、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C、教师讲,学生听 20、您希望老师多做演示实验吗? A、非常希望 B、希望 C、无所谓

高考物理解题技巧与时间分配

高考物理解题技巧与时间分配 (一)选择题 1、分时间以课标卷高考为例,高考物理一共8个选择题,按照高考选择题总时间在35--45 分钟的安排,物理选择题时间安排在15一25 分钟为宜,大约占所有选择题的一半时间(由于生物选择题和化学选择题的计算量不大,很多题目可以直接进行判断,所以物理选择题所占的时间比例应稍大些).在物理的8个选择题中,时间也不能平均分配,一般情况下,选择题的难度会逐渐增加,物理选择题也不会例外,难度大的题目大约需要 3 分钟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而难度较小的选择题一般 1 分钟就能够解决了, 7、8个选择题中,按照 2 : 5 : 1 的关系,一般有 2 个简单题目, 4、5个中档题目和 1 个难度较大的题目(开始时难题较少)。 2 .析本质 选择题一般考查的是考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及应用这些知识进行一些定性推理,很少有较复杂的计算.解题时一定要注意一些关键词,例如“不正确的”“可能”与“一定”的区别,要讨论多种可能性.不要挑题做,应按题号顺序做,而且开始应适当慢一点,这样刚上场的紧张心情会逐渐平静下来,做题思维会逐渐活跃,不知不觉中能全身心进入状态.一般地

讲,如遇熟题,题图似曾相识,应陈题新解;如遇陌生题,题图陌生、物理情景陌生,应新题常规解,如较长时间分析仍无思路,则应暂时跳过去,先做下边的试题,待全部能做的题目做好后,再来慢慢解决(此时解题的心情已经会相对放松,状态更易发挥).确实做不出来时,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先用排除法排除能确认的干扰项,如果能排除两个,其余两项肯定有一个是正确答案,再随意选其中一项,即使一个干扰项也不能排除仍不要放弃,四个选项中随便选一个.尤其要注意的是,选择题做完后一定要立即涂卡. 3 .巧应对 高考物理选择题是所有学科中选择题难度最大的,主要难点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物理木身在各个学科中就属于比较难的学科;二是物理选择题是不定项选择,题目答案个数不确定,造成在选择的时候瞻前顾后,不得要领;三是大部分选择题综合性很高,涉及的知识点比计算题和填空题还要多,稍有不慎,就会顾此失彼;四是有些选择题本身就是小型的计算题,计算量并不比简单的计算题小. 虽然说高考物理选择题在解决的时候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如果方法选择好,解决起来还是有章可循的,为了能够在处理高考选择题时游刃有余,我们首先要了解选择题一般的特点,把高考选择题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各自的类型研究对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