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中国的地形

1、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西部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2、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一、二级阶梯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为界。第二、三级阶梯以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为界

3、主要地形区

(1)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内蒙古高原是我国第二大高原,我国最平坦的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形成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

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多喀斯特地貌。是我国最崎岖的高原。

(2)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西部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第二大盆地,中部是沙漠;

四川盆地被称为“紫色盆地”或“红色盆地”,盆地内的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

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丰富,有“聚宝盆”之称。

(3)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面积广阔多沼泽;

华北平原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而成,也称为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4、主要山脉

(1)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等

(3)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4)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小兴安岭等

(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5、山脉分界线:

(1)横断山脉是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分界线

(2)天山山脉是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线

(3)秦岭是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的分界线

(4)大兴安岭是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

中国的气候

(1)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2)气温之最: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省漠河县的北极村;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2、温度带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分别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以及高原气候区。

3、降水

(1)时间分布:降水季节变化大,夏秋(4月~10月)降水多,冬春(11月~次年3月)降水少

(2)空间分布: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我国降水最多的地区是台湾的火烧寮,降水量最少的地区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4、干湿地区

(1)湿润地区:年降水量800mm以上,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水田,天然植被是森林。(2)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400~800mm之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旱地,天然植被为森林草原。

(3)半干旱地区:年降水在200~400mm之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牧区,天然植被为草原。

(4)干旱地区:年降水在200mm以下,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沙漠、戈壁,天然植被为荒漠草原、荒漠。

5、气候

(1)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

(2)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6、多特殊天气

(1)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主要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2)干旱是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

梅雨发生在夏初的江淮地区,阴雨连绵;

台风发生在夏秋季节的东南沿海地区;

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的西北、北方地区。

7、防灾减灾

(1)地震:当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有序撤到房外的空旷地带;如果条件不允许,应尽可能躲在桌子下或墙角,随后迅速撤离。

(2)泥石流:当泥石流发生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逃生。

中国的河流

(1)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峰,干流流经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省级行政区域),最终注入东海

(2)全长约6300千米,干流形状呈“V+W”形,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世界第三长河。

(3)上游与中游以湖北宜昌为界,中游与下游以江西湖口为界。

(4)长江流域水能资源丰富,有“水能宝库”之称。长江三峡段的两个大型水利枢纽是葛洲坝和三峡水利枢纽。

(5)主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最长的支流)、湘江、赣江等。(6)水文特征:流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7)生态环境

①问题: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中下游泥沙淤积、洪涝灾害、水污染严重等。

②治理:上游营建防护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中下游退耕还林、防灾减灾、加固江防大堤,疏浚长江航道;入海口主要进行污染预防。

2、黄河

(1)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干流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9个省级行政单位区域】,最终注入渤海【内海】。

(2)全长约5464千米,干流形状呈“几”字形,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3)上由与下游以内蒙古河口为界,中游与下游以河南郑州的桃花峪为界。

(4)小浪底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

(5)主要支流:洮河、湟水、汾河、渭河(最大支流)。

(6)水文特征:流量较小、汛期较短、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7)生态环境

①问题:上游的刘家峡至包头河段和下游的开封至入海口河段,初春或初冬

时节出现凌汛现;宁夏、内蒙古段出现断流;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地上河”。

②治理:在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在下游修筑坝,加固黄河大堤。

3.外流区与内流区

(1)内外流域的划分:看河流最终是否流入海洋。

(2)主要河流:

北冰洋水系:额尔齐斯河

印度洋水系:雅鲁藏布江、怒江

太平洋水系: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

(3)内流河的分布及水文特征:多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河水补给主要来自高山的冰雪融水,

流量少、汛期短、冬季有断流现象。如:塔里木河。

(4)外流河的分布及水文特征:多分布在季风区,河水只要来自夏季风带来的降水。

秦岭-淮河线以南:流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少,无结冰期(如:长江、珠江)

秦岭-淮河线以北:流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结冰期短(如:黄河、海河)

东北地区:流量较大,汛期短,含沙量少,结冰期长(如:黑龙江、松花江)

(5)湖泊:

①內流湖——青藏高原湖区——多咸水湖

②外流湖——东部平原湖区——多淡水湖

③“五湖四海”中的“五湖”指——潘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④洞庭湖的变迁原因;泥沙入湖、围湖造田;保护措施;退田还湖、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