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历程
- 格式:pptx
- 大小:466.07 KB
- 文档页数:9
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一、考点梳理一.经济建设1.1950-1952年,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了土地主人,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为国家工业化准备条件。
2.1952-1957年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1953-1956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开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1956-1966年,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自给,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5.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的活力;设立经济特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
例:【浙江嘉兴卷】1956年,中国可能出现的景象有( )A.第一辆国产汽车在欢呼声中缓缓驶出工厂B.收工后的农民在集体食堂里吃着“大锅饭”C.上海繁华的南京路上到处能够看到大字报D.全国城乡炼铁炉星罗棋布,炉火日夜不熄二.民主与法制建设1.新中国成立之前,建立中国革命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这一科学构想的指导下,中国政府成功收回香港、澳门的主权,建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三、祖国统一大业1.1951年实现西藏和平解放。
2.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设立了各级少数民族自治机构。
3.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例:【内蒙古呼和浩特卷】我国政府用“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港、澳、台问题,主要是考虑了①三地的现状②三地的历史③三地与大陆的差异④大陆的社会主义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四.国防建设1.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和空军从无到有发展起来,成为保卫祖国领海和领空的钢铁卫士。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1会治理;发展历程!DUVWX耿剑利*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立足本国历史文化传统,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经验,在社会治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走出了-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系统梳理新中国以来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基本经验及教训,对于加强和创新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工作,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社会治理发发历程基本经验发发前瞻中国图书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741(2020)05-0022-0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立足本国历史文化传统,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经验,在社会治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立来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基本经验及教训,对于加强和创新新时代社会治理工作、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一)政社合一的管控型社会(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
政府的当务之急是把国家组织起来,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①为此,我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农村通过“人民公社”组织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粮食和农副产品统购统销。
在城市实行“单位制”管理体制,个人依附于单位,国家通过单位配置资源、管理个人。
个人的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社会需求在单位得到解决,单位即是“小社会”;对单位以外的人员,通过“街居制”,即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实行管理。
另外,还建立了户籍制度,区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严格限制农业户口迁往城市、集镇,控制城乡之间人口流动。
1949-1978年间,政府在农村和城市分别通过“国家一人民公社一农民”和“国家一单位一个人”,以及户籍这一农村和城市间的制度屏障,将全社会管控起来。
班级:规083姓名:李清林学号:2008302316中国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
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
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
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
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
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也揭开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新篇章。
在共和国六十华诞之际,认真回顾建国以来60年的城市化进程,全面展示和深入总结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伟大成就与宝贵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化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这是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重要使命,也是编者编著此书的最终目的。
一般来说,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而出现的世界现象,当前理论界对于城市化内涵尚无统一定论。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我们所理解的城市化是指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先进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步演进的复杂历史过程,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演变。
回顾6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历经了三个历史时期,即曲折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时期和科学发展时期。
从全面管控到依法治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市基层治理的演进作者:刘升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05期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城市基层治理可以根据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的不同划分为三个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实施之前为第一阶段,因国家在城市中实行以单位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单位构成城市基层的治理主体,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城市基层进行全面管控。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为第二阶段,在改革的背景下,国家对社会的管控放松,单位制解体,街道与社区却难以完全承接原单位的功能,国家相关治理部门直接面对原子化的个人并成为治理主体。
面对大量治理需求,国家成立独立的城管部门,但由于法规和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暴力执法等非正规治理问题频发。
进入21世纪后为第三阶段,随着社会法制意识和监督方式的增加,社会约束力不断增强,同时,国家以和谐社会和依法治国的目标来维护社会稳定,使基层治理人员的行为受到社会和国家的双重约束,城市基层治理迈入依法治理的阶段,逐步实现了从全面管控到依法治理的历史演进。
关键词:城市;基层治理;城管部门;全面管控;依法治理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9)05-0079-0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从1978年的近1792%[1]上升到2017年的5852%,城市人口从17亿增至81亿。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平均每年城镇新增人口2100万,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口。
而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45%左右。
根据惯例,城镇化率30%到70%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超过50%就意味着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
可见,在当前城镇人口已经远远超过农村人口的背景下,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时代,且在未来可预期的20年里,仍将处于继续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
新中国的民主建设历程如何推进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建设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民主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和制度安排,对于国家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这漫长的历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逐步推进民主建设。
民主建设的推进离不开制度的保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为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提供了直接的渠道。
各级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这一制度确保了人民的意志在国家决策中得到充分体现,使得国家的发展方向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是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
政治协商会议为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共商国是的平台,通过充分的讨论和协商,达成广泛的共识,为国家的决策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和多样的视角。
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是民主建设的基础。
在农村,村民自治制度让广大农民能够直接参与村务管理,通过选举村委会成员、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在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制度使居民能够参与社区事务,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基层民主的发展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主建设的推进还体现在法治的不断完善上。
法治是民主的保障,只有通过健全的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执法,才能确保民主权利的实现和民主秩序的稳定。
我国不断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使各项民主权利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同时,加强司法公正,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让每个人都能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的提高也是民主建设的关键。
通过教育、宣传和文化活动,培养公民的民主观念、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注公共利益,通过合法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为公民参与民主的新渠道,政府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倾听民意,促进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