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乡村景观研究进展_周心琴
- 格式:pdf
- 大小:167.15 KB
- 文档页数:5
乡村景观评价研究进展及其指标体系初探*谢花林 刘黎明**(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北京100094)摘 要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加开放乡村发展环境,乡村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乡村景观评价作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工作之一,其根本任务是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乡村景观所发挥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合理评价,揭示现有乡村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和确定将来发展的方向,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依据。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乡村景观评价的研究现状。
从乡村景观所具有的3种功能出发,初步构建了目标层、项目层、因素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社会效应、生态质量和美感效果三方面。
关键词 乡村景观,评价,研究进展,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 Q1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3)06-0097-05Research advance a nd index system of r ur al la ndsca pe evaluation.XIE Hualin,LIU Liming (De 2par tment of Land Res our ces Management,China Agr icultur al Univer sity,Beijing 100094,Chi 2na ).Chinese Jour nal o f Eco lo gy ,2003,22(6):97~101.Along with China joining in WTO,the environment of rur al ar ea would be more open and country 2side would face changes that never happened before.Rural landscape evaluation as one of the basic tasks in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ing,to establish an index system that incorperat e econom 2ical value,social value,ecological value and aest hetical value of rural landscape becomes fundamental.In this paper,resear ch advances on rural landscape evaluation in China and abroad were summarized.Based on thr ee hierarchical functions of rural landscape,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ural landscape was designed.The index system included social effects,ecological quality and aesthet ical effects.Key wor ds index system,research advance,evaluation,rural landscape.*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局与韩国科学与工程基金(KOSEF)博士后交流项目;(1997~1998年度)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项目(2002CB111507)。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文献综述目录1. 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文献综述的目的与方法 (5)2.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6)2.1 乡村旅游的概念与特点 (7)2.2 中国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8)2.3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与现状分析 (10)3. 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 (11)3.1 相关政策的演变历程 (12)3.2 政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 (14)3.3 政策环境中的问题与挑战 (16)4. 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效应 (16)4.1 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18)4.2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 (19)4.3 乡村旅游经济效应的案例分析 (21)5. 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效应 (22)5.1 乡村旅游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23)5.2 乡村旅游与地方文化特色发展 (24)5.3 乡村旅游在社会融合中的作用 (26)6. 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影响 (27)6.1 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 (28)6.2 乡村旅游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29)6.3 乡村旅游的环境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 (31)7. 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与管理 (32)7.1 乡村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34)7.2 乡村旅游管理的经验与策略 (35)7.3 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36)8.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7)8.1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39)8.2 问题的原因分析 (41)8.3 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42)1. 内容描述本文旨在对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综述,涵盖其发展背景、现状、特征、优势、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系统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政策导向下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并探讨其对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发展背景与演变:回顾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历史,分析其受政策、市场和社会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指出其发展阶段和特点。
近5年中国乡村旅游规划研究综述近5年来,中国乡村旅游规划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中国旅游市场的热点和亮点。
下面就近5年中国乡村旅游规划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在研究方法上,近5年中国乡村旅游规划研究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和多学科交叉研究。
一方面,研究者开始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调研等实证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来获取有关乡村旅游的客观信息和旅游者需求。
研究者还将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入乡村旅游规划研究中,从不同角度分析乡村旅游的影响和效益。
在乡村旅游规划研究内容上,近5年中国研究者对乡村旅游的主题和形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主题上,乡村旅游规划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观光和农家乐,而是拓展到了乡村文化体验、民俗文化保护、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
研究形式上,乡村旅游规划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如乡村民宿、特色小镇、休闲农业等。
近5年中国乡村旅游规划研究对旅游目的地规划和管理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者们意识到,乡村旅游规划不仅仅是规划乡村旅游开发项目,还要考虑到旅游目的地的整体规划和管理。
研究者们提倡“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注重旅游者的需求和体验,将目光放在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参与上。
在政策和实践方面,近5年中国乡村旅游规划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农村旅游示范村等。
许多地方政府也积极推动乡村旅游规划和开发,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服务水平。
近5年中国乡村旅游规划研究在方法、内容、目的地规划和政策实践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随着中国乡村旅游市场的迅猛发展,相信未来乡村旅游规划研究将继续深入研究,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建议和支持。
休闲旅游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需求的增加,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休闲度假的热门选择。
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美丽乡村环境的追求,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休闲旅游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
首先,休闲旅游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需要注重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乡村地区的自然景观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保护原有的自然环境,尽量减少人为干扰。
同时,还需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例如将河流、湖泊等水域打造成水上娱乐项目的场所,使游客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尽情享受乐趣。
其次,休闲旅游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需要注重创造独特的人文景观。
乡村地区往往富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
在规划设计中,可以保留传统的建筑风格和乡村特色,创造出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景观。
例如,在乡村的核心区域可以建设传统的农家乐,让游客体验农家生活的乐趣。
再次,休闲旅游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需要注重提供多样化的旅游设施和活动。
乡村旅游不仅仅是欣赏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还需要提供各种各样的娱乐设施和活动,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在规划设计中,可以设立户外运动场地、儿童游乐区、采摘园等,让游客可以参与各种有趣的活动,增加旅游体验的乐趣。
最后,休闲旅游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需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的完善。
乡村地区通常缺乏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这对于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是不利的。
在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交通便利性、餐饮住宿设施、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以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服务。
综上所述,休闲旅游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美丽乡村环境的追求而进行的研究。
在规划设计中,需要注重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独特的人文景观,提供多样化的旅游设施和活动,以及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可以打造出适应休闲旅游需求的乡村景观,提供愉悦的旅游体验。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分析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中国乡村发展的热词之一。
乡村景观规划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保护乡村景观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经济收益,同时也能够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出发,探讨乡村景观规划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一、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旅游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乡村生活和乡村旅游体验。
据统计,仅2019年全国农村旅游接待总人数就达到了44.55亿人次,同比增长10.3%。
同时,乡村旅游业也成为了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的有效途径。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乡村发展面临着多种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乡村失去了重要的劳动力来源,导致乡村经济发展缓慢。
另一方面,一些农村地区因为缺少规划和保护,遭受了环境和资源的破坏,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乡村景观也越来越丑陋,甚至已经影响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二、乡村景观规划的必要性乡村景观规划是指在对乡村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乡村的规划定位、发展方向、景观形态和空间格局,系统规划乡村景观的植被、水系、建筑等要素,保护和提升乡村景观特色和品质,促进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
乡村景观规划有助于解决乡村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乡村景观规划可以为乡村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乡村景观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良好的乡村景观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也能够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多的旅游就业机会。
其次,乡村景观规划可以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乡村景观不仅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能够营造出秀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社区氛围,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再次,乡村景观规划有助于提高乡村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水平。
乡村景观规划可以对乡村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整合,合理利用乡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提升乡村生态环境。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地逐步增长,国家政府不断提高了对乡村建设的关注,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本文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分析了现阶段乡村景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乡村景观的设计方法,以期为促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工作地顺利开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景观;景观设计前言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为了有效提升乡村的生活环境质量,开展乡村景观设计十分关键。
传统的乡村规划中尚未对景观设计加以重视,导致乡村景观设计工作经验不足,无法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需求。
基于这一情况,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需要高度关注乡村景观设计工作,加大对乡村景观设计工作的关注度,并对乡村景观设计理念进行革新,融入新时期的景观设计内涵,如此方可提升乡村景观的观赏性,进一步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基于此,本文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设计展开探索和研究。
1、乡村景观理论概述“乡村”指人居相对分散,生活来源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是指人口自然聚居从而形成的村庄;“景观”来源于艺术学领域,是指通过设计手法,人为地在某一指定空间内形成一定的视觉效果。
对于“乡村景观”概念而言,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
但可以确定的是,乡村景观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
乡村景观应以乡村大环境为基础,以自然聚落生态景观、农业生产景观、乡土建筑景观和乡村文化生活景观为特征的田园景观。
2、乡村景观应该具有的特征2.1劳动生产性特征乡村是农民生活的主要场所。
乡村的环境以及农民的需求都与乡村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在乡村振兴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制定出相对完善的体系。
基于农民自身的需求和意愿,因地制宜地进行乡村景观设计。
同时,应该根据农民生活的劳动生产特点,以乡村振兴规划为基础,设计符合他们劳动生产需要的景观设计,不能脱离农民的生产实际。
2.2传统自然性特征在钢筋混凝土筑造的城市中,景观通常是设计师根据当地的人文环境特征进行设计建造,所以城市景观具有很强的个人主义色彩。
国内外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案例
1.日本山梨县小淵沢市“云场之家”乡村景观设计——利用自然地形,打造自然、环保、低碳的乡村景观,让游客感受到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2. 美国俄亥俄州的“乡间小路”景观设计——将一条普通的农村小路改造成为可以步行、自行车、轮椅通行的生态小路,同时在路两侧种植树木和花卉,让路边的景色更加美丽。
3. 中国湖南省张家界市“天门山”景区乡村景观设计——通过对山体的雕刻和绿化,打造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景观,给游客带来自然、平静、祥和的感受。
4. 欧洲瑞士梅林乡村景观设计——将传统的农村建筑和自然山水相结合,打造出宜居、宜游的乡村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5. 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古镇乡村景观设计——结合白族文化和地方特色,打造出充满异域风情的乡村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以上案例展示了乡村景观设计与保护自然生态、传承文化、促进旅游等方面的紧密联系。
在未来的乡村建设中,乡村景观设计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1 -。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助推乡村振兴摘要:近年来,农村地区通过环境综合整治、挖掘文化内涵、优化生态旅游,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可能性和新的活力。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能够在不破坏村落传统肌理脉络的前提下,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凸显乡村地貌人文特征,并兼顾产业发展需求打造乡村动态景观。
今后继续确保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定将最大化发挥乡村地域特色资源价值,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乡村振兴;措施1乡村景观简述现代农村的风景应该是经济的风景,文化的风景,民俗的风景;它是自然、社会、生态等多种因素的外部组合,是人们在长时间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对自然景观进行了附加,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产景观和田园文化,它反映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速度不断提高,农村和城市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和城市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新时期农村风景作为农村的一种生态风景,正在被逐步地融入到城市公园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当中,作为农村的建设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达到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性的维护;为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2乡村建设发展中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2.1传承传统园林的意趣原则我国古典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3大类,其中以太湖石、灵璧石、罗汉松等为代表的最为美丽的风景,往往取其天然之美;太湖的水,起伏的地貌,四季的季节变迁,都是大自然的源泉,而农村则是大自然的源泉,因此,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运用当地的自然要素,营造出一种“生境”、“画境”和“意境”的三种状态,并以“生境”为基础,将自然美与生命美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对人类身心的双重需要。
再将其升华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融合,从而构成一幅画境之感,让人们对其视觉感觉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让农村从满足其自身的生活条件;最后,在绘画中寻求一种意境,以求心境之美,从而获得一种精妙绝伦的意境。
园林规划中乡村景观的设计现状及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追求,乡村景观设计逐渐成为园林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再造,更是对文化、历史、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和整合。
在当下,中国乡村景观设计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乡村景观设计的发展,本文将从设计现状、问题分析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乡村景观设计的现状1. 自然环境的再造乡村景观设计的第一步便是对自然环境的再造。
在实施园林规划中,设计师们通过梳理土地的质地、植被的分布和水域的分布等,来进行土壤改良、植物布局和水体治理等工作。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得自然环境更加适宜人们的居住与生活。
2. 文化历史的保护乡村景观设计中,文化历史的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乡村地区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如古村落、古建筑等。
在景观设计中,要将这些文化历史融入设计中,通过对保护、修缮、利用等方式,将其巧妙地融入到现代乡村景观中,给人们带来历史的感受和共鸣。
3. 社会经济的发展除了自然环境和文化历史外,乡村景观设计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因素。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农业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方面的需求,使得景观设计不仅美观大方,更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 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在乡村景观设计落地实施的过程中,一些地方由于盲目的开发与建设,导致原本优美的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
乱采乱挖、随意倾倒建筑垃圾等行为,严重影响了乡村景观设计的质量和环境的整洁度。
2. 文化历史缺乏保护一些乡村地区由于长期的经济不发达和社会闭塞,导致当地的文化历史得不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
一些古村落、古建筑面临着落叶的危险,这不仅让当地的历史文化失去了根基,也导致了乡村景观的历史感缺失。
1. 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未来乡村景观设计的发展会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植被的多样性以及土壤的肥沃度,打造出更加生态友好的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评价研究进展及其指标体系初探
谢花林;刘黎明
【期刊名称】《生态学杂志》
【年(卷),期】2003(22)6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更加开放乡村发展环境 ,乡村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乡村景观评价作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工作之一 ,其根本任务是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乡村景观所发挥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合理评价 ,揭示现有乡村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和确定将来发展的方向 ,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依据。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乡村景观评价的研究现状。
从乡村景观所具有的 3种功能出发 ,初步构建了目标层、项目层、因素层和指标层 4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社会效应、生态质量和美感效果三方面。
【总页数】5页(P97-101)
【关键词】乡村景观;评价;研究进展;指标体系
【作者】谢花林;刘黎明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149
【相关文献】
1.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J], 韩岳;田大方
2.乡村景观美感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模糊综合评判--以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白家
疃村为例 [J], 谢花林;刘黎明;龚丹
3.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J], 谢花林;刘黎明;赵英伟
4.乡村景观营建中公众参与式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J], 苏丽; 董建文; 郑宇
5.乡村旅游景区声景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优化设计研究 [J], 张海兵;陈国生;廖芬;陈慧卿;喻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议乡村景观建设的现状及对策1. 引言1.1 乡村景观建设的重要性乡村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提升乡村环境质量,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优美的乡村景观不仅可以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还能吸引外来游客,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乡村经济的繁荣。
良好的乡村景观也有助于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传承乡村乡土风情,增强乡村的文化底蕴。
乡村景观建设还可以促进农村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加强乡村景观建设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推动乡村景观建设取得更大的成效。
1.2 目前乡村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由于缺乏全面规划和统一管理,导致乡村景观建设项目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一些村庄中出现了杂乱无章的景观布局,影响了整体的美观度和品质。
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存在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许多景观项目建成后未能得到有效维护和管理,长期处于荒废状态,浪费了资源和资金。
部分乡村景观建设项目缺乏创新性和特色性,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使得乡村景观建设的效果和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不能有效提升乡村的形象和吸引力。
农民参与乡村景观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较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支持,难以有效参与和推动乡村景观建设工作,限制了乡村景观建设的进展和发展。
2. 正文2.1 乡村景观建设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乡村景观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
乡村景观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规范,导致各地景观风格不一,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
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机制,一些乡村景观建设项目容易出现设施损坏、荒废等现象,影响了乡村景观的美观程度和可持续性。
一些地方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注重表面功夫,只重视短期效果,缺乏长远规划和发展思路,导致投入资金和资源不能充分发挥效益。
一些地方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存在投机取巧、浮夸豪华的现象,过度追求形式和外表,忽视了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乡村景观建设的质量,也会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
中国乡村旅游研究历程与新时代发展趋向概述: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在离开城市,进入农村地区参观和体验的旅游形式。
中国的乡村旅游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经济面临转型与升级的压力,政府开始重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的途径。
本文将回顾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历程,并探讨新时代下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向。
历程:1.起步阶段(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在这一时期,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乡村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认识上。
研究人员通过对乡村地区的文化、自然、历史等资源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方法。
同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2.成长阶段(2000年至2010年)在这一阶段,乡村旅游研究逐渐加深对乡村旅游发展规律和问题的认识。
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和游客体验,提出了“农庄旅游”、“生态农业旅游”、“乡村酒店”等新的发展模式,并对乡村旅游的规划、管理和品牌建设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3.发展提升阶段(2010年至今)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研究人员开始从乡村旅游的规模扩大和品质提升出发,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农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和互动机制。
此外,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乡村旅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提出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路径。
新时代发展趋向:1.多元发展乡村旅游将与其他产业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发展。
乡村旅游与乡村特色产业、特色农业相结合,将打造特色乡村品牌,提升农村产业附加值。
2.精准扶贫乡村旅游将成为农村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
3.绿色发展乡村旅游在发展中将注重绿色发展理念,保护乡村环境和生态资源。
收稿日期:2004-12-09; 修订日期:2005-01-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1037) 作者简介:周心琴(1974-),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发展与规划。E-mail:xinqinzhou1018@163.com
近年我国乡村景观研究进展周心琴,陈 丽,张小林(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我国乡村景观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关于乡村景观尚没有统一的定义。该文从农业景观、乡村文化景观、乡村景观评价和乡村景观规划4方面对近年来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并在评价这一时期工作的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关键词:乡村景观;景观评价;景观规划中图分类号:F32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5)02-0077-05
自1989年我国召开第一届景观生态学讨论会以来,学术界对景观研究投入极大热情,带动了乡村景观的研究。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景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保护乡村景观的特色与完整性,如何挖掘乡村景观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如何建设园林式的乡村景观,这都涉及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目前学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景观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1 乡村景观含义的探讨由于乡村景观研究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加之景观含义的丰富性,到目前为止乡村景观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乡村景观是构成乡村地域综合体的最基本单元这一特点,金其铭等提出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地区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利用程度和发展过程相似、形态结构及功能相似或共轭、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复合体[1]。王云才则从4方面界定:1)城市景观以外的空间;2)包括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3)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以自然环境为主;4)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2]。谢花林等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认为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的影响;嵌块体的大小、形状和配置具有较大异质性,并兼具经济、社会、生态和美学价值[3]。刘滨谊从环境资源学的角度提出乡村景观是可以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是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5大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4]。虽然学者们对乡村景观内涵表述不同,但都一致认为乡村景观是带有不同程度自然景观特色的人文景观,具有生态、经济和美学价值。
2 近年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2.1 农田景观2.1.1 农田景观格局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林超、黄锡畴、陈昌笃等把景观生态学介绍到中国后,一大批学者运用其基本原理与方法,对中国农业景观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农区、林区、城郊以及风景名胜区的景观格局研究逐渐成为热点[5]。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成果有:肖笃宁首次将美国景观生态分析方法引入我国,并对景观空间格局指标提出若干创见;傅伯杰、王仰麟等集中对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农业景观的研究;俞孔坚对景观安全格局的研究;徐化成等对森林景观格局的研究;崔海亭对农牧交错带景观和环境变化的研究;宇振荣对农田边界景观生态功能的研究;贾宝全等对干旱区和绿洲景观生态的研究等。2.1.2 农田景观变化研究 目前,学者们开始转向对农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过程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一些生态脆弱区、高强度土地利用区和特殊区域(如矿区、城市边缘区)进行的案例研究,如角媛梅等对干旱区绿洲景观格局的研究、宇振荣等对江汉平原农业景观格局及生态多样性的探讨、李秀珍对岩溶区景观生态脆弱性的研究、赵文杰对东北黑土典型平原农业景观的研究、付梅臣和曾磊等对矿区农田景观的格局、演变过程及重建的研究等。车生泉从景观多样性、景观空间格局和景观廊道效应出发,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的生态格局进行了分析[6]。郭文华等对乡村与城郊景观格局进行了比
第21卷 第2期2005年3月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yandGeo-InformationScience Vol.21 No.2March2005较,结果显示城市郊区景观破碎度与多样性指数比乡村景观更高,两者优势度组分显著不同[7]。此外,部分学者对区域持续农业景观、城市边缘区农业景观变化与人为影响的空间分异、农田景观演变与农业发展、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景观多样性与乡村产业结构、景观农业等方面进行讨论。目前的研究中还缺乏对农田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的进一步探讨,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农田景观格局以及影响因素、高效农田景观结构的设计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加强。目前多采用RS、GIS技术与景观格局软件(FRAGSTATS)相结合对各类农业景观指数进行计算与分析,方法较为单调。针对这些现状,王仰麟指出,未来研究应理论规范化、方法定量化以及实证内容广泛化,即理论总结应具有较高抽象意义和普遍性,定量化研究结果和模式要有明确的生态意义,实证调查和研究范围应涉及不同尺度的景观格局和各种景观过程[8]。2.2 乡村文化景观2.2.1 类型划分及地方文化景观研究 文化景观是指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结果而形成的景观[9]。董新提出可根据相关性、同质性、外观一致性、共时性、发生演化一致性原则对乡村文化景观进行类型划分[10]。刘之浩和金其铭认为乡村文化景观的核心是聚落和土地利用,可根据商业服务半径及商业营业额、工业比重和人均工业产值、土地利用效率、人均村镇建设投资及住宅投资对乡村景观进行类型划分[11]。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地方性文化景观进行了探讨,如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徽州文化景观、州汉文化景观、河北地域文化景观、福建土楼景观、海南岛文化景观等。目前已经有学者开始注意到景观中的/人0,如王岷与张柏运用行为地理学原理,对东北平原防护林网景观的行为地理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12]。2.2.2 乡村聚落景观研究 聚落景观是乡村文化的核心,也是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热点。1990年以前,我国乡村聚落研究以位置、形态、功能、布局、演变、规划6方面为主;1990年以后在空间结构、分布规律、特征、扩散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加强。范少言、陈宗兴提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研究重点应放在规模与腹地、等级体系与形态、地点与位置、功能与用地组织、景观类型与区划方面,可以从宏观整体、村庄个体、住户单元3个层次对其特征进行研究[13]。汤国安等利用GIS技术对陕北榆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14]。蔡为民等对近20a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发现,乡村居民点最初与农业自然条件、开发历史密切相关,在其后的变化过程中,较多受到经济发展、国家政策、人类活动、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影响[15]。在对乡村聚落扩散的研究中发现,人口增长、收入增加、家庭规模变化、交通条件改善、农村地区工业化成为乡村聚落演变的重要推动力。除此之外,学者们还对乡村聚落的空心化机理,区域乡村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居住用地变化与人口的相关模型、窑洞村落景观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应对乡村生活水平、社会服务条件、社会稳定度、经济能力与乡村智力能力等无形空间投入更多的关注。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渗透,乡村聚落景观的研究中溶入了许多生态学思想,出现了生态村、乡村聚落生态系统、乡村人居环境等新概念。还有一些学者对古村落景观进行深入研究,其中以刘沛林的研究成果最为典型。他认为中国古村落的选址、布局与营建过程体现出古人的和谐观、生态观及其追求诗画境界的理想环境观,其中宗族意象、趋吉意象、山水意象、生态意象成为中国古村落景观的最基本意象[16-19]。古村落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正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20]。2.3 乡村景观评价乡村景观评价目的在于对乡村景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定人类对不同景观类型的干扰程度与干扰方式,提高人类行为与景观环境的相容性,进而为乡村景观规划、整治与建设提供科学方案。目前我国乡村景观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3方面。2.3.1 乡村景观整体评价 刘滨谊与王云才把乡村景观评价体系分为5个层次21个指标:可居度评价(聚居能力、条件、生态环境、社区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成长性、可持续能力)、可达度评价(廊道、区域组合、交通)、相容度评价(行为与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行为对景观的破坏性、行为对景观的建设性)、敏感度评价(生态稳定性和敏感性评价、视觉敏感度评价、古聚落建筑环境的敏感度评价)、美景度评价(客体质量评价、吸引力指标、认知程度、人造景观协调度、景观视觉污染)[21]。谢花林与刘黎明采用3个层次31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包括社会效应(经济活力性、社会认同性)、生态质量(生态潜力性、生态稳定性、异质性)、美感效果(有序性、自然性、环境状况、奇特性、视觉多样性、运动性),并将评价体
页78第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第21卷系运用于北京市海淀区5个乡镇的景观评价,取得了良好效果[22-24]。2.3.2 乡村景观生态评价 目前国内对乡村生态环境评价研究比较深入,从指标体系到评价方法都较为成熟,但主要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建立指标体系,如丁维等从农业生产、居民点生活、乡镇工业系统3个亚系统选择36个指标建立乡村景观生态环境评价模型[25];肖笃宁认为可以从独特性、多样性、功效性、宜人性和美学价值对景观进行生态评价[26];阎传海以地貌为基本线索,以植被为标志,建立山东省南部的景观生态分类系统(包括5个景观型,15个景观亚型),并根据景观型之间的相识性与差异性,选取稀疏植被、森林植被景观及旱作、水旱轮作景观两套指标对各景观亚型进行生态评价[27];卢兵友以山东省西单村为例,从资源利用、生态、经济和社会4方面对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效益进行评价[28]。2.3.3 乡村风景资源评价 目前风景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较多,包括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景观敏感度评价、景观阈值评价。谢花林等根据景观的自然性、奇特性、环境状况、有序性、视觉多样性和运动性对乡村景观美感度进行评价[29]。俞孔坚对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的理论依据、景观审美意识系统的层次结构、评价的方法与程序作了系统性的探讨,并运用BIB)LCJ审美评判测量法进行风景审美评判测量研究。景观敏感度评价原理主要从影响景观敏感度的因素(相对坡度、景观相对于观景者的距离、景观在视域内出现的几率、景观的醒目程度)出发,根据各单因素评价的敏感度分量函数进行综合。景观阈值是景观对外界干扰(尤其是人为干扰)的忍受、同化能力和遭破坏后自我恢复能力的量度,评价时首先根据各单一因素分别进行阈值评价,并制定阈值的分级分布图,然后将各因素阈值分布图叠置,求得景观阈值的综合值[30]。2.4 乡村景观规划乡村景观规划是根据自然景观的适宜性、功能性、生态特性、经济景观的合理性、社会景观的文化性和继承性,以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为出发点,以景观保护为前提,合理规划和设计乡村景观区内的各种行为体系,在景观保护与发展之间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31]。刘黎明提出,乡村景观规划必须合理解决并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为人们创建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为社会创造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生态系统[32]。2.4.1 乡村景观规划原则 王云才提出乡村景观规划的7大原则:1)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系统;2)保持自然景观完整性和多样性;3)保持传统文化继承性;4)保持斑块合理性和景观可达性;5)资源合理开发;6)改善人居环境;7)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乡村景观意象、景观适宜地带、景观功能区、田园公园与主题景观和人类聚居环境等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33]。王锐和王仰麟等提出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5项原则:提高异质性、继承自然、关键因子调控、因地制宜和社会满意[34]。谢花林等认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整体综合性、景观多样性、场合最吻合、生态美学原则[35]。对于我国高强度土地利用区的农村景观生态规划,肖笃宁认为必须坚持4项原则:1)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2)补偿和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3)控制、节约工程及居住用地,塑造优美、协调的人居环境和宜人景观;4)水山林田路统一安排,改土、治水、植树、防污综合治理[36]。2.4.2 乡村景观规划方法 针对土地的合理使用、乡村旅游开发进行的景观规划研究,如包志毅等论述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生态网络0以及/自上而下0与/自下而上0相结合的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模式[37];王仰麟与陈传康以浙江金华观光农业规划为例,探讨景观生态学方法在观光农业规划中的应用[38];谢花林等认为采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敏感区、完善景观结构、建设生态工程、创造和谐人工景观4种方法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设计[35]。此外,王云才对现代乡村景观的旅游规划设计、秦嘉远对乡村溪流景观游憩空间设计、王路对传统村落经验对当代聚落规划的启示、赵辉等对村域景观资源的旅游规划、金昌伟对集镇规划中的文化景观设计等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