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综述_刘华蓉
- 格式:pdf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2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传统的乡村聚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是中国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所以它们具有极高的利用与保护价值,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地规划好乡村聚落景观环境对乡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婺源乡村聚落为例,探讨保护和利用传统乡村聚落景观资源的有效途径。
本文以江西婺源古村落为例,论述我国在建设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对乡村聚落进行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也适时地对乡村景观进行功能评价与推进乡村景观规划,保护和加强乡村景观地方特色等几个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标签传统乡村聚落;新农村建设乡村景观;保护与利用;乡村文化;婺源乡村聚落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不同的乡村景观、不同的乡土民俗等都为开发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乡村游的兴起,中国的古村落,以其淳朴的民风、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众多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久经都市喧嚣的人们慕名而来。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一些城市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乡村旅游模式。
乡村旅游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并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传统乡村聚落是我们的先人创造的美丽家园,亦是我们后代赖以寄托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梦里的“老家”,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传统乡村聚落在新农村建设中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促进传统乡村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传统乡村聚落有计划的保护与开发的意义(一)保护我国传统历史遗产的意义传统乡村聚落是中国积淀文化、传承文明的最基本的社会单位。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在这一方水土中休养生息,辛勤劳作,进行物质创造、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形成了灿烂的村落文化。
这其中包括古建筑物、历史遗址、工艺品等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风民俗、传说故事、地方戏曲、舞蹈和各种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划——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J].城市规划,2011(2):20-21.[2]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西安市深化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Z].2018.⑶郭药,李进,王正.南京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1,26(3):83-88.⑷程卓,肖勇.我国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硏究[J].规划师,2015,31(S1):254-259.⑸茹伊丽,李莉,李贵才空间正义观下的杭州公租房居住空间优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4):107-117.[6]汪冬宁,汤小橹,金晓斌,等.基于土地成本和居住品质的保障住房选址硏究一一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0,34(3):57-61. [7]LEVINE J.Rethinking Accessibility andJobs-Ho u sing Balance[J].Journal of the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98,64(2):133-149.[8]CMAP GOTO2040:Jobs&HousingBalance Regional Snapshot[R/OL].http://.⑼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S].2018. [10]吴玲玲,黄正东,江海燕,等.公共交通网络下的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就业可达性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8):117-124.[11]ONG P,BLUMENBERG E.Job Access,Commute and Travel B urden among Welfare Recipients[J].Urban Studies,1998,35(1):77-93.[12]朱菁,董欣,贺建雄,等.中国西部平原型大城市居民通勤特征研究一一以西安市为例[J].人文地理,2015,30(3):118-124+49.[13]严海,杨荣荣,熊文,等.步行和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时空阈值研究[J].城市交通,2013,11(2):83-90.成都平原乡村聚落形态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郸都区宝光寺区域为例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Chengdu Plain:A Case Study of Baoguang Temple Area,Pidu District陈阳I Chen Yang舒波I Shu Bo张睿智|Zhang Ruizhi龙宇翔I Long Yuxiang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间国际合作项目“基于能源绩效的历史城市低碳转换机理与规划方法研究”(编号:51561135004)陕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重点实验室类)“西安建成区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规律与利用绩效评价”(编号:17JS069)作者信息:李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夏余丽,陕西省城乡规^设计研究卿研中心师崔小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雷振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图分类号TU9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739X(2021)06-0084-06收稿日期2019-12-22摘要厘清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对于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优化具有科学参考意义。
中图分类号 TU9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1)10-0054-04 收稿日期 2020-05-15摘 要 乡村景观特征的研究是乡村规划建设的前提与基础。
该文选择桐庐梅蓉村为典型样本,微观上,利用图解分析从自然景观要素、农业景观要素及聚落景观要素三个层面分析梅蓉村乡村景观要素特征;宏观上,利用Fragstats景观指数分析从斑块类型水平、景观水平两个角度整体分析景观格局特征,从而总结提炼乡村景观特征现状。
为分析富春江其他乡村景观特征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乡村景观特征 景观要素 景观格局 梅蓉村Abstract The study of rural landscape features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of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Choosing Tonglu Meirong village as a typical sample, from the microscopic perspective, we analyze the rural landscape features of Meirong village from three aspects of na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agricul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and settlement landscape elements by means of graphic analysis. On the macro level, the Fragstats landscape index is used to analyze the landscape pattern features from two perspectives of patch type level and landscape type level, so as to summarize and ex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landscape feature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analysis of other rural landscape features of Fuchun river.Keywords Rural landscape features, Landscape elements, Landscape pattern, Meirong village姚 洁 | Yao Jie 杨 凡 | Yang Fan 包志毅 | Bao Zhiyi富春江滨江平原乡村景观特征研究——以桐庐梅蓉村为例Rural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Binjiang Plain in Fuchun River: A Case Study of Meirong Village in Tonglu乡村景观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人们依据地形等自然资源形成的生产与生活的景观,由于自然、历史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1]。
建筑文化·传承2021年11月第18卷总第409期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60涉藏地区传统村落聚落空间保护研究——以青海省玉树县拉则村为例徐茂荣(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聚落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往往被忽视。
本文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安冲乡拉则村为例,从自然环境、宗教文化两个因素对聚落空间形态产生的影响挖掘其空间特色,并从划分保护空间领域、强化空间格局、缝补空间肌理与统一空间风貌四个层次提出聚落空间的保护策略。
研究结果表明聚落空间的保护与文脉的延续需要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的地域发展背景出发,结合自然气候、宗教文化、街巷院落、 民居建筑等多个因素整体考虑,从而实现空间的整体保护。
关键词:涉藏地区;聚落空间;传统村落;保护[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32.17Study on the Spatial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Settlements in Tibetan Area—— A Case of Laze Village in Yushu County, QinghaiXu Maorong(School of Architectur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 China)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historical changes,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spatial form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t present,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the protection and continuation of settlement space form are often ignored. Taking Laze Village in Yushu County, Qinghai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it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impact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religious culture on the settlement spatial form,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tection strategies of settlement space from four levels: the division of protection space field, the strengthening of spatial pattern, the sewing of spatial texture and the unification of spatial sty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tection of settlement space and the continuation of context need to start from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regional macro and micro levels, and take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nature, culture, streets and alleys, and architecture, etc. into overall consider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overall protection of the space.Key words: Tibetan area; settlement space;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1引言涉藏地区是我国藏族人民居住生活的地理区域。
“涉水”地名视角下豫南乡村聚落水环境适应性特征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目的与内容概述 (3)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安排 (5)二、豫南乡村地理概况与水环境现状 (6)1. 豫南乡村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特点 (7)2. 乡村聚落水环境现状分析 (9)3. 涉水地名分布及其特点 (10)三、涉水地名视角下的乡村聚落水环境适应性特征 (11)1. 涉水地名与乡村聚落水环境关系分析 (12)2. 乡村聚落水环境适应性特征研究 (14)3. 涉水地名对乡村聚落水环境适应性的体现 (15)四、豫南乡村聚落水环境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 (16)1. 自然地理因素 (17)2. 气候气象因素 (18)3. 人类活动因素 (19)4. 社会经济因素 (20)五、豫南乡村聚落水环境适应性评价与优化策略 (21)1. 水环境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2. 水环境适应性评价方法选择与应用 (24)3. 水环境适应性优化策略探讨 (25)六、案例分析 (26)1. 案例选取与背景介绍 (27)2. 案例分析过程与实施步骤 (28)3. 案例结果与讨论 (29)一、内容综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乡村聚落水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已成为影响地区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涉水地名作为乡村地区的重要标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
从涉水地名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豫南乡村聚落的水环境适应性特征,对于揭示区域水环境演变规律、优化乡村聚落空间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趋势和不足:一是涉水地名与水环境适应性的关联性研究尚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和方法;二是现有研究多从语言学、文化学角度出发,缺乏从地理学。
1. 研究背景及意义在我国地理环境与生态文明发展中,涉水地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地理变迁痕迹。
摘要当前,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重动力作用下,伴随量大面广的“迁村并点”、“中心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不断地调整与重构。
虽然传统乡村聚落的保护与更新研究空前活跃,但是我国绝大多数普通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传承与发展演变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在普通乡村聚落演变过程中,聚落边界盲目扩张,结构秩序紊乱无序,街巷空间尺度异化,蕴含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大量被拆毁,新建及改造后的民居媚俗而粗糙。
因此,解决乡村聚落特色流失难题,寻找一条集地域特色延续与可持续化发展于一体的新乡村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井冈山地区位于江西省“腹心”文化圈层,地处赣北土籍与赣南客家民系交汇区域,其乡村聚落具有多样性特征。
本文以井冈山地区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采取“原型—变体—规则”的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通过田野调查与类型划分相结合、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聚落形态类型划分、外显特征与历史演变。
同时,从聚落整体形态、结构秩序与公共空间三个层面,解析井冈山地区乡村聚落“原型”特色与“变体”的演变特征;总结井冈山地区乡村聚落演变“规则”,从而揭示演变过程中的问题;最后,探讨传承乡村聚落历史文脉的方法,并探寻一条适宜乡村聚落现代化转型之路。
本文以井冈山地区10乡镇、31个聚落样本调研结果为基础,探究其乡村聚落的未来发展。
本研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意义,作为井冈山地区乡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传承与演变研究的理论体系;同时,对当代社会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困境提出回应,以期为今后乡村聚落演变与更新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传承与演变,井冈山地区ABSTRACTNowadays, under the motive force of urbanization and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with large scale "relocation of villages", "center village constructio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space form of rural settlement carries on varying degrees of adjustment and reconstruction. Although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is unprecedentedly active,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ordinary countryside settlemen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has not attracted attention. In the succession process of the general rural settlements, the settlement boundaries are blindly expanding and the structure is disorderly. Meanwhile, the traditional houses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destructed and the new or reformed folk dwellings looks bad and rough. Therefore,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he loss of rural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ing a new way which combines the continu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ll be necessary.Jinggangshan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culture area of Jiangxi Province and also it is located at Tujia and Hakka folks intersection area. What is more, its rural settlements have universality and d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paper, taking Jinggangshan District rural settlem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prototype-variant-rule" research strategy and content system,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typology,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combin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the analysis of the settlement pattern classification, explicit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has been analysed.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form of settlement, structure order and public space, the evol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prototype" and "variant" of Jinggangshan district rural settlements has been resolved. Meanwhile, the rules of the evolution of Jinggangshan district rural settlements have been summarized. Finally, the methods to inherit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rural settlements have been discussed and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a way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of in Jinggangshan distric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settlements. This study has the dual meaning of theory and reality,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Jinggangshan district settlements research, and enriches the research of the inheritance and evolvement of the spatial morphology of rural settlements as well. Besides, the research has responded to the plight of the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volution and renewal in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rural settlement, spatial form, inheritance and evolution, Jinggangshan district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 II 绪论 (1)1.1研究背景 (1)1.1.1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的特色流失 (1)1.1.2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 (1)1.1.3井冈山华润希望小镇规划建设的契机 (2)1.2研究对象及范围 (2)1.2.1研究对象 (2)1.2.2研究范围 (3)1.3研究目的及意义 (3)1.3.1研究目的 (3)1.3.2研究意义 (3)1.4概念界定 (4)1.4.1乡村聚落 (4)1.4.2传统乡村与普通乡村的辨析 (5)1.4.3聚落空间形态 (5)1.5既往研究 (6)1.5.1我国乡村聚落研究现状 (6)1.5.2乡村聚落形态演变研究现状 (7)1.5.3江西乡村聚落研究现状 (7)1.5.4小结 (8)1.6研究方法和框架 (9)1.6.1研究方法 (9)1.6.2研究框架 (10)井冈山地区乡村聚落调查研究 (11)2.1井冈山地区背景概况 (11)2.1.1区域位置 (11)2.1.2自然环境要素 (11)2.1.3人文环境要素 (13)2.2井冈山地区历史演替进程 (15)2.2.1建制沿革 (15)2.2.2“北民南迁”与“南民北迁” (16)2.2.3政策格局下的聚落分异 (17)2.3调研样本选择与调研过程 (19)2.3.1调研样本选择 (19)2.3.2调研过程及方法 (20)2.4调研样本的分析方法 (21)2.4.1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类型研究 (21)2.4.2本文的类型分析方法 (22)2.4.3“原型”与“变体”的界定 (23)本章小结 (24)“原型”——聚落空间形态特征解析 (25)3.1聚落空间形态的解读 (25)3.1.1研究层次划分 (25)3.1.2“原型”聚落的分类 (26)3.2土籍“原型”聚落空间形态解析 (28)3.2.1聚落整体形态特征 (28)3.2.2聚落结构秩序特征 (31)3.2.3空间节点类型及特征 (36)3.3“聚住式”客家聚落空间形态解析 (38)3.3.1聚落整体形态特征 (38)3.3.2聚落结构秩序特征 (39)3.3.3空间节点类型及特征 (42)3.4“邻里式”客家聚落空间形态解析 (43)3.4.1聚落整体形态特征 (43)3.4.2聚落结构秩序特征 (44)3.4.3空间节点类型及特征 (46)本章小结 (48)“变体”——聚落空间形态特征解析 (49)4.1“变体”聚落的分类 (49)4.1.1按照演变模式的聚落分类 (49)4.1.2“变体”聚落的细分 (50)4.2基本型聚落空间形态解析 (51)4.2.1聚落整体形态演替模式 (51)4.2.2聚落结构秩序变异 (54)4.2.3公共空间的滞与续 (57)4.3混合型聚落空间形态解析 (58)4.3.1聚落整体形态的控制 (58)4.3.2聚落结构秩序的重构 (59)4.3.3公共空间的改造 (62)4.4突变型聚落空间形态解析 (63)4.4.1聚落整体形态特征 (63)4.4.2街巷网络与尺度 (65)4.4.3公共空间的类型及特征 (66)本章小结 (68)“规则”——聚落空间形态演变分析 (69)5.1聚落空间形态演变机制总结 (69)5.1.1继承——“原型”基因的传承 (69)5.1.2变异——“变体”特征的涌现 (71)5.1.3同化——特征的蔓延 (72)5.2聚落空间形态演变动因解析 (73)5.2.1经济形态层面 (73)5.2.2社会形态层面 (76)5.2.3文化形态层面 (77)5.2.4演变动力因素梳理 (79)5.3现状问题的思考 (80)5.3.1聚落边界扩张与中心空废 (80)5.3.2公共空间的萎缩与拓展 (81)5.3.3离土去乡的进程与新文化的浅根性 (81)5.3.4保护与更新的困境 (82)5.4井冈山地区乡村聚落的未来 (83)5.4.1诱导和干预——定位聚落发展方向 (83)5.4.2传统与现代——吸纳地区“原型” (87)5.4.3强化和引导——构建聚落价值认同 (91)本章小结 (93)结语与展望 (95)参考文献 (97)附录 (100)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110)致谢 (111)绪论1.1研究背景1.1.1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的特色流失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剧变,尤其是普通乡村聚落形态与整体面貌的变化更加明显。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乡村聚落研究综述侯俐爽【摘要】通过分析国内近年关于乡村聚落的研究背景,分别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解析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乡村聚落的研究现状,并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而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设想.【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2页(P68-69)【关键词】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乡村聚落;综述【作者】侯俐爽【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前言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落后,陕北位于黄土高原中部,陕北百姓在该地区艰难的生境条件下将陕北独特的民俗文化、社会历史等特征与黄土高原地形、气候等进行融合,自下而上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人居单元——乡村聚落,其特征具有极强的在地性,引起了国内建筑学及城乡规划学等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
1 乡村聚落的研究背景根据聚落发展定位的不同可将乡村聚落分为普通聚落、“美丽乡村”“传统村落”①。
本文中的普通聚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美丽乡村和传统村落来说,该类聚落未实施明确的发展规划,聚落呈无序自发展状态;美丽乡村是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而选出的示范村落,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聚落的更新策略方面,尤其以乡村旅游为典型;传统村落属于乡村聚落中传统风貌特征明显且保存完好、历史文化浓厚、民俗文化典型的一类,是国家为保存、修复国家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俗文化,保护民俗历史而选出的典型聚落。
随着近年国家倡导的传统村落申报与评选,在各领域掀起了研究“传统村落”的热潮。
1.1 研究对象陕北地区关于乡村聚落的研究多以某大范围自然区或行政区划进行限定。
甘枝茂等人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得出乡村聚落分布不均匀、沿枝状河谷呈递减的特点[1]。
王林林、路春燕等以延安市安塞县的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分析聚落的分布及形成机制[2]。
近年研究的视野逐渐从整个黄土高原大范围的宏大叙事转向以某个聚落或某个庄园为研究对象,趋向于微观剖析,如宦烨晨的硕士论文以陕北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村为例,探析陕北乡村聚落乡土景观的保护发展可能性[3]。
江汉平原乡村聚落人居环境整治设计策略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览 (3)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4)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5)二、江汉平原乡村聚落人居环境现状分析 (6)2.1 自然环境分析 (7)2.2 社会环境分析 (8)2.3 人文环境分析 (10)2.4 存在的问题 (11)三、人居环境整治设计原则探讨 (13)3.1 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 (13)3.2 传统文化传承原则 (14)3.3 功能与美观兼顾原则 (16)3.4 片区差异化原则 (16)四、江汉平原乡村聚落人居环境整治设计策略 (18)4.1 总体规划策略 (19)4.1.1 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20)4.1.2 土地利用与布局优化 (21)4.1.3 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 (23)4.2 建设改造设计策略 (23)4.2.1 传统村落风貌保护与活化 (24)4.2.2 新建住宅区的规划与设计 (25)4.2.3 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与提升 (26)4.3 村庄景观设计策略 (27)4.3.1 村落景观规划 (28)4.3.2 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29)4.3.3 植被景观设计 (31)4.4 村庄特色产业培育策略 (32)4.4.1 农业特色产业规划 (33)4.4.2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34)4.4.3 文化产业传承与创新 (35)五、案例分析 (37)5.1 案例一 (38)5.2 案例二 (40)5.3 案例分析与启示 (40)六、实施与评估 (42)6.1 项目实施步骤 (43)6.2 整治效果评估方法 (43)6.3 整治效果评估分析 (44)七、结论 (46)7.1 研究结论 (47)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48)一、内容概览江汉平原乡村聚落现状分析: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承等方面,对江汉平原乡村聚落的发展历程、存在问题进行梳理,为后续设计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31卷第3期2024年6月水土保持研究R e s e a r c h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31,N o .3J u n .,2024收稿日期:2023-07-04 修回日期:2023-07-25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01232);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 J J 2200361) 第一作者:许鑫(1998 ),男,江西吉安人,硕士,主要从事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㊂E -m a i l :x u x i n 9851@163.c o m通信作者:徐丽婷(1992 ),女,江西抚州人,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㊂E -m a i l :l i t i n g .x u @jx n u .e d u .c n h t t p :ʊs t b c y j .p a p e r o n c e .o r gD O I :10.13869/j.c n k i .r s w c .2024.03.018.许鑫,徐丽婷,周达宝,等.江西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J ].水土保持研究,2024,31(3):320-330.X uX i n ,X uL i t i n g ,Z h o uD a b a o ,e t a l .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 E v o l u t i o n a n d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 i n J i a n gx i P r o v i n c e [J ].R e s e a r c h 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 ,2024,31(3):320-330.江西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许鑫1,2,徐丽婷1,2,周达宝1,2,徐羽3(1.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南昌330022;2.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昌330022;3.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数字经济学院),南昌330013)摘 要:[目的]探究江西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规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与促进乡村治理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㊂[方法]利用景观格局指数㊁核密度估计㊁重心迁移模型研究2000 2020年江西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借助缓冲区分析㊁地理探测器探究其影响因素㊂[结果](1)江西省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减少而规模扩大㊂不同聚落规模差异先增后减,聚落不规则程度保持较低水平㊂(2)江西省乡村聚落分布总体变化较小,但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表现出 中密周疏,北密南疏 的空间分布格局㊂(3)江西省乡村聚落的重心在20年间较为稳定,均位于丰城市西南部㊂(4)江西省乡村聚落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200m ,坡度在5ʎ~15ʎ的地区,并且受河流㊁县乡道影响显著,而铁路㊁高速㊁国道㊁省道对其影响较小㊂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有所增大,其中粮食作物产值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㊁耕地面积影响较大㊂[结论]2000 2020年江西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总体较为稳定,自然㊁区位㊁社会经济因素均对聚落分布有显著影响㊂关键词:乡村聚落;江西省;时空演变;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K 9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09(2024)03-0320-11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 E v o l u t i o na n d I n f l u e n c i n g Fa c t o r s o f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 i nJ i a n gx i P r o v i n c e X uX i n 1,2,X uL i t i n g 1,2,Z h o uD a b a o 1,2,X uY u 3(1.S c h o o l o f G e o g r a p h y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J i a n g x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c h a n g 330022,C h i n a ;2.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P o y a n g La k eW e t l a n da n d W a t e r s h e dR e s e a r c h ,M 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J i a n g x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c h a n g 330022,C h i n a ;3.S c h o o l o f A p pl i e d E c o n o m i c s /S c h o o l o f D i g i t a lE c o n o m i c s ,J i a n g x i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i n a n c e a n dE c o n o m i c s ,N a n c h a n g 33001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h i ss t u d y a i m s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s p a t i o t e m po r a le v o l u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 i n 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 ,a n dt oa n a l y z e t h e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T h e f i n d i n gsc a ns e r v ea s r e f e r e n c e a n dd e c i s i o n -m a k i n g b a s i sf o r p r o m o t i n g t h en a t i o n a lr u r a l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s t r a t e g y ,o p t i m i z i n g t e r r i t o r i a l s p a t i a l p l a n n i n g ,a n d e n h a n c i n g r u r a l g o v e r n a n c e .[M e t h o d s ]T h e s p a t i o t e m po r a le v o l u t i o n o f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 i n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 f r o m2000t o2020w a s e x a m i n e db y u s i n g l a n d s c a p e p a t t e r n i n d i c e s ,k e r n e l d e n s i t y a n a l y s i s ,a n d g r a v i t y s h i f t m o d e l .T h eb u f f e ra n a l y s i sa n d g e o g r a p h i cd e t e c t i o n w e r ee m p l o y e dt o e x p l o r e t h e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R e s u l t s ](1)T h e n u m b e r o f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 i n 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 d e c r e a s e d ,b u t t h e i r s c a l e e x p a n d e do v e r r i m e .T h ev a r i a t i o n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 s e t t l e m e n t s c a l e s i n i t i a l l y in c r e a s e da n d t h e nd e c r e a s e d ,w h i l e t h e i r r e g u l a r i t y o f s e t t l e m e n t p a t t e r n s r e m a i n e d g e n e r a l l y l o w.(2)W h i l e t h eo v e r a l l c h a n g e i n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d i s t r i b u t i o n i n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w a sm o d e s t ,s i g n i f i c a n t s pa t i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w e r eo b s e r v e d.T h e p a t t e r ne x h i b i t e d a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d e n s e p a t t e r n i n t h em i d d l e a n ds p a r s eo na l l s i d e s, d e n s e p a t t e r n i n t h en o r t ha n d s p a r s e i n t h e s o u t h.(3)T h e c e n t e r o f g r a v i t y o f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 i n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 r e m a i n e dr e l a t i v e l y s t a b l eo v e rt h e p a s tt w od e c a d e s,c o n s i s t e n t l y l o c a t e di nt h es o u t h w e s to f F e n g c h e n g C i t y.(4)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 i n 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w e r em a i n l y f o u n d i n a r e a sw i t he l e v a t i o n s b e l o w 200ma n d s l o p e s b e t w e e n5ʎa n d15ʎ.T h e y w e r en o t a b l y i n f l u e n c e db y r i v e r s,c o u n t y a n d t o w n s h i p r o a d s, w h i l e r a i l w a y s,h i g h w a y s,n a t i o n a l r o a d sa n d p r o v i n c i a l r o a d sh a d m i n i m a l i m p a c t.A m o n g s o c i o-e c o n o m i c f a c t o r s,t h e o u t p u t v a l u eo f g r a i nc r o p s,r u r a l r e s i d e n t s't h ec o n s u m p t i o ne x p e n d i t u r e,a n d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a r e ah a dt h e m o s t s i g n i f i c a n t i n f l u e n c e.[C o n c l u s i o n]T h e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 e v o l u t i o no f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 i n 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 r e m a i n e d s t a b l e d u r i n g2000 2020.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w a s i n f l u e n c e db y l o c a t i o n,n a t u r a l a n d s o c i o-e c o n o m i c f a c t o r s.K e y w o r d s: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s p a t i o t e m p o r a l e v o l u t i o n;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乡村聚落是指乡村地区各种形式的人口居住场所,即村落[1]㊂乡村地区是我国发展较薄弱的地区,是党和政府长期以来关注的重点㊂早在1982年,中央就发布了以 三农 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并且1982 1986年连续5a的一号文件均围绕着 三农 问题展开㊂2004年以来,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始终聚焦 三农 问题,足以体现国家对乡村地区的重视㊂乡村聚落是乡村居民的生活空间,而土地是乡村聚落形成的基础㊂土地利用变化是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经济杠杆㊁工程技术㊁政策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明确乡村聚落用地变化特征,并厘清其中的驱动机制,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实践乡村振兴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㊁生活空间宜居适度㊁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的国土空间优化目标[3],旨在规范国土空间规划,合理高效利用土地㊂在国土空间不变的情况下,乡村聚落的变化,不仅对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产生影响,亦对乡村地区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产生连锁反应㊂若在对乡村聚落变化和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的情况下对乡村聚落空间进行干预和重构,易导致生活空间重构与产业发展脱节㊁聚落生态文化建设性破坏㊁自上而下的村庄规划与农户需求错位等问题[4]㊂在此背景下,对乡村聚落的研究显得愈发重要㊂城镇化进程加快,对乡村聚落的空间布局和功能产生了显著影响㊂乡村地区耕地被侵蚀㊁宅基地闲置废弃[4];建设粗放无序㊁环境压力增大[5];无序扩张和布局散乱等问题也不断显现[6]㊂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促进乡村聚落的合理布局,改善民生,保护土地资源,优化国土空间等具有重要意义㊂乡村聚落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㊂国外乡村聚落研究起步较早,研究由早期主要集中于聚落分布㊁聚落形态㊁聚落景观等方面向聚落生态环境㊁定居模式㊁城乡关系㊁乡村旅游等多元方向转变[7-9],研究方法主要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和描述分析等[10]㊂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起步晚于国外,但发展较快,研究主要集中于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探究[10-15],空间布局优化和空间重构等[16-21]方面㊂把握乡村聚落演变规律,探究驱动机制,并结合国家政策,合理规划国土空间,优化三生空间,促进乡村振兴,已成为国内乡村聚落研究的热点[22-26]㊂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乡村聚落的分布受到自然㊁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但不同研究区域影响因素,因素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10-11,13]㊂乡村聚落研究在全球㊁国家㊁区域㊁县市等不同区域尺度均有所涉及㊂如W o o d sM从全球尺度考察了全球化下农村地区的重构,强调了地方和全球行动者㊁人类㊁非人类行动者的互动,以产生新的混合形式和关系[27];周国华等从国家尺度研究了中国农村聚居的演变,归纳出驱动农村聚居演变的基础因子㊁新型因子㊁突变因子 三轮 驱动机制[28];李学东等从区域尺度研究了中国东部平原的农村居民点,发现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破碎的原因是自然㊁经济㊁社会因素的影响[29];宋伟等从县市尺度对海口市乡村居民点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海口市乡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受自然㊁区位㊁政策因素综合作用[14]㊂特色典型区是乡村聚落研究的常见切入点㊂如林琳等对广东增城客家地区聚落时空演进过程及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客家聚落由较贫瘠的低山丘陵向资源条件较好的盆地及河谷中心地区拓展[12];李骞国等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格局优化,发现乡村聚落向地形平坦㊁交通㊁水系沿线布局的趋向明显[19];张海朋等对青藏高原高寒牧区聚落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进行研究,指出社会人文因素是推动研究区聚落演化的主要动力[30];陈永林等探究江南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及重构,表明聚落空间分布与演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31];林金萍123第3期许鑫等:江西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等对新疆绿洲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显示,新疆绿洲乡村聚落邻近乡镇中心㊁道路㊁河流分布特征明显等[32]㊂在聚落时空分布及演化上常用景观格局指数法[18-19,33]㊁核密度估计[18,33-34]㊁空间自相关分析[34-36]㊁最邻近指数法等[10,33,37]方法进行探究,乡村聚落时空分布影响因素研究则常用缓冲区分析[18-19,34]㊁地理探测器[5,14,18]㊁交通可达性分析等[13-14,32]方法㊂如W e i S o n g等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通州区乡村聚落规模和格局结构变化,核密度估计观察乡村聚落分布特征,最邻近指数法测算乡村聚落是否集聚分布[33];周扬等使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中国村庄空间分布规律[34];杨忍利用核密度估计探究广东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并通过交通可达性分析交通因子对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13];卢一乾等利用缓冲区分析㊁地理探测器分析德兴市居民点空间布局驱动因素[18]㊂总体上看,国内乡村聚落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于一定时期宏观或微观尺度典型区域的乡村聚落研究,存在静态研究多于动态研究㊁驱动因素中物质现实因素多于文化心理政策因素等方面的局限,缺少对省级尺度乡村聚落演变的省内差异性和阶段性特征研究㊂省级单元是我国的一级行政区划,在省级行政单元内,自然㊁社会等各方面环境变化相对稳定,国土空间规划㊁聚落空间布局变动,受到省级统一标准约束㊂省内乡村聚落演化是否平稳有序,是否存在人地矛盾等问题,需要对省级尺度乡村聚落进行深入研究㊂厘清省级尺度内乡村聚落的时空分布变化及影响因素,能够对省内国土空间的规划㊁利用㊁管治产生积极作用㊂因此本文从省域空间出发,利用景观格局指数㊁核密度估计㊁重心迁移模型等方法对江西省2000 2020年乡村聚落分布的时空演变进行研究,探究江西省乡村聚落不同时期阶段数量㊁形态㊁布局等方面的特征差异,利用缓冲区分析㊁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其动态演变因素,以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与乡村布局治理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㊂1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1.1研究区概况江西省大部位于鄱阳湖流域内,东西南三面环山,形成了省边界与流域边界近似一致的特点㊂江西省内地形多样,平原㊁丘陵㊁山地㊁盆地均有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图1)㊂多样的地形对江西省农业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对江西省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㊂江西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在鄱阳湖平原和许多山间平地形成了较发达的农业和众多的乡村聚落,农业农村资源十分丰富,是著名的 鱼米之乡 ,同时也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极少数不间断输出商品粮的省份之一,东南沿海省份不可缺少的农产品来源地㊂在地理位置上,江西省位于我国东南部,东北毗邻长三角,南部靠近珠三角,区位优势明显,但与周边接壤省份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较差㊂农业长期以来是江西省的重要产业,但受到周边经济发达地区强烈的虹吸效应,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加速推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江西省农村人口资源流失严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不断减少㊂随着农村人口减少,政府对乡村地区关注和管制增多,江西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也受到一定影响㊂根据江西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末江西省总人口大约451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1741万人,约占江西省总人口的38.54%㊂注:底图审图号:G S(2019)3333号㊂图1江西省地形F i g.1T o p o g r a p h i c o f 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1.2数据来源研究数据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数据㊁数字高程数据㊁河流数据㊁交通数据㊁社会经济数据以及行政区数据㊂为更明显地表现出江西省乡村聚落从2000 2020年的变化,选取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以十年为间隔的3个年份土地利用数据作为研究基础㊂通过提取土地利用数据中农村居民点用地作为乡村聚落斑块,用以表示乡村聚落㊂江西省30m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来自资源环境科学数据注册与出版系统的中国多时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集(C N L U C C)[38];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地理空间数据云223水土保持研究第31卷平台(h t t p:ʊw w w.g s c l o u d.c n)获取江西省30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 E M)数据,坡度数据通过A r c G I S平台从数字高程数据中提取;从江西省统计年鉴中获取社会经济数据;行政区数据来源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系统(m n r.g o v.c n);河流㊁交通数据来源于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g e o d a t a.c n)㊂2研究方法2.1景观格局指数景观格局指数是景观生态学中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用于探究景观与格局的联系,表征景观在空间上的分布及配置,对空间格局差异特征进行定量表达[18]㊂乡村聚落数量㊁面积㊁形态㊁破碎度等特征可以通过景观格局指数来反映[3]㊂为定量分析江西省乡村聚落的景观格局特征,本研究选择斑块数量(N P)㊁斑块面积(C A)㊁斑块密度(P D)㊁最大斑块指数(L P I)㊁平均斑块面积(A R E A_MN)㊁斑块面积标准差(A R E A_S D)㊁平均斑块分维度(F R A C_MN)等景观格局指标进行分析㊂2.2核密度估计核密度估计用于计算点㊁线两种要素在其周围邻域中的密度,是一种非参数的表面密度估计方法[39],将观察得到的数据点与平滑的峰值函数进行拟合,并模拟真实的概率分布曲线,然后将核函数的作用效果叠加起来,获得一条光滑的曲线[14]㊂为了更好地研究江西省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使用核密度估计对其进行分析㊂计算方法如下:f n(x)=1n aðn i=1k(x-x i a)(1)式中:f n(x)为乡村聚落核密度估计值;k为核函数; x和x i为研究要素点;x-x i表示估计点x到样本x i 处的距离;n为图斑数量;a为搜索半径,a>0㊂2.3重心迁移模型重心 起源于物理学,在地理学中为区域人口重心的计算提供了更多选择[40]㊂本文利用重心迁移模型对江西省乡村聚落随时间变化在空间中的分布状况进行探究,并分析其迁移规律㊂某一年份乡村聚落的重心计算方法如下:X=ðni=1(S iˑX i )/ðn i=1S i(2)Y=ðni=1(S iˑY i )/ðn i=1S i(3)式中:X,Y分别表示乡村聚落重心的坐标;S i表示第i个乡村聚落斑块的面积;X i,Y i分别表示第i个乡村聚落的经纬度坐标㊂2.4缓冲区分析缓冲区分析常用于探究空间邻近性问题,揭示地理要素影响范围和机理㊂其基本原理是以特定地图要素为中心建立一定数量和宽度的缓冲带,扩展其二维空间,并与目标要素进行叠加分析,从而揭示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34]㊂借助A r c G I S平台,参考已有研究,以500m,1000m,1500m,2000m, 2500m为间断点对乡村聚落斑块距河流和各级道路的距离进行缓冲区分析[1,19,34],再利用叠加分析得出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不同缓冲区范围内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和面积㊂2.5地理探测器地理探测器是一组统计学方法,用于对空间分异性进行探测,并探究其中的驱动力[18]㊂本研究使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㊂将江西省市行政区划与乡村聚落斑块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每个市的乡村聚落斑块数量作为因变量㊂选取地区G D P㊁人均G D P㊁第一产业产值占比㊁二三产业产值占比㊁农村人口密度㊁粮食作物产值㊁农村居民收入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㊁耕地面积等9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利用地理探测器探测这9个因素对乡村聚落时空分布的影响大小㊂计算方法如下:q=1-S S WS S T=1-ðL m=1N mσ2mNσ2(4)式中:m为因子的分层数;N m和N分别为第m层和全区的总评价单元数;σ2m和σ2分别为第m层和全区的变量值的方差;S S W和S S T分别为层内方差之和与全区总方差;q值即是度量因子对要素空间分异性的解释度的统计量,其值域为[0,1],q值越大则说明要素的空间分异性越明显,且q值所指向的因子对要素的解释度越强[18]㊂3结果与分析3.1景观格局分析从乡村聚落斑块空间分布格局来看,江西省乡村聚落斑块从2000 2020年总体上变化较小,在空间上呈现出 中密周疏,北密南疏 的分布特征(图2)㊂鄱阳湖平原㊁吉泰盆地等平原低地是斑块密集区,如赣中北地区的宜春市和南昌市㊁吉安市中部㊁上饶市西部,此外九江市长江沿岸地区乡村聚落斑块也较为稠密㊂赣南㊁赣西北㊁赣东北等山地丘陵地区乡村聚落斑块则较为稀疏,乡村聚落分布零散㊂根据景观格局指数计算结果显示,江西省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减少,但面积增大(表1)㊂2000 2020年江西省乡村聚落斑块数量由28213个减少至27647323第3期许鑫等:江西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个,斑块面积则由207762.03h m 2增大至231866.91h m 2,平均斑块面积由7.3641h m 2增大至8.3867h m 2㊂乡村聚落斑块密度降低但下降幅度较小㊂从斑块面积标准差来看,2000 2020年江西省不同乡村聚落规模差异先扩大后缩小㊂2000年乡村聚落斑块面积标准差为6.8867,至2010年,斑块面积标准差出现了大幅增长,达到30.2160,2020年有所下降,但数值依然较大,不同的乡村聚落规模仍存在较大差异㊂最大斑块指数先上升后下降,由2000年的0.10%上升至2010年的2.33%,而后下降至2020年的1.27%,总体上规模大的乡村聚落较少㊂平均斑块分维度呈轻微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1.0512上升至2020年的1.0537,表明江西省乡村聚落斑块的不规则程度变化较小㊂总体来说,从2000 2020年,乡村聚落数量和聚集度在减小,但是乡村聚落面积规模在增大㊂图2 2000-2020年江西省乡村聚落斑块分布F i g .2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p a t c h e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J i a n gx i P r o v i n c e f r o m2000t o 2020表1 景观格局指数T a b l e 1 L a n d s c a pe p a t t e r n i n d e x 年份斑块数量/个斑块面积/h m 2斑块密度/(个㊃h m -2)最大斑块指数/%平均斑块面积/h m2斑块面积标准差平均斑块分维度200028213207762.030.0016900.107.36416.88671.0512201027719230074.200.0016612.338.300230.21601.0536202027647231866.910.0016571.278.386720.72681.05373.2 核密度分析将江西省乡村聚落的核密度计算结果基于自然断裂点法进行分类并划分为低密度区㊁次低密度区㊁中密度区㊁次高密度区以及高密度区(图3)㊂结果表明,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江西省乡村聚落密度总体上随时间变化较小,核密度均值分别为0.1335个/k m 2,0.1307个/k m 2,0.1304个/k m 2㊂江西省内乡村聚落分布整体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在中北部地区形成了东北 西南走向的条带状高密度区,但乡村聚落密度核心形态较为破碎㊂2000年,南昌市的南昌县㊁安义县,宜春市的高安市㊁樟树市㊁丰城市,新余市的渝水区,吉安市北部,抚州市的临川区,鹰潭市的余江县,上饶市的余干县等乡村聚落密集,形成乡村聚落高密度区㊂这些地区地势低平,靠近河流,交通便利,耕地资源丰富,农业人口聚集形成众多的乡村聚落㊂在这些高密度区的邻近地区,形成了次高密度区,密度值有所降低,以高密度区为中心向外扩展㊂此外,在长江沿岸的湖口县㊁彭泽县㊁瑞昌市,九江市的都昌县,赣南地区的宁都县㊁瑞金市㊁大余县等地境内也存在一些高密度区㊂而在江西省界边缘地区,如东部武夷山区㊁西部罗霄山区㊁西北部幕阜山区㊁东北部怀玉山区㊁赣南山地丘陵区,地形崎岖复杂,对外沟通不便,乡村聚落分布稀疏,形成了面积广大的次低密度区和低密度区,与地势平坦地区的核密度存在较大差异㊂2010年和2020年,江西省乡村聚落高密度区仍主要集中在上述地区境内,但存在一些密度区范围较2000年有略微收缩或演化为新一级密度区的现象㊂从2000 2020年,江西省乡村聚落核423 水土保持研究 第31卷密度变化较小,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趋于稳定㊂整体而言,江西省乡村聚落密度空间差异显著,中北部乡村聚落密度明显大于南部㊁东北部㊁西北部,且乡村聚落核密度等级连续性较强㊂在时间维度上,江西省乡村聚落在2000 2020年期间核密度总体较稳定,存在密度核心收缩和密度区等级变化的现象㊂图32000-2020年江西省乡村聚落核密度分区F i g.3K e r n e l d e n s i t y o f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 o f 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 f r o m2000t o20203.3重心迁移模型分析从2000 2020年江西省乡村聚落重心迁移图(图4)中可以发现,乡村聚落的重心在20年间位置较为稳定㊂2000年重心坐标(115ʎ40'45ᵡE,27ʎ53'48ᵡN), 2010年重心坐标(115ʎ40'37ᵡE,27ʎ53'43ᵡN),2020年重心坐标(115ʎ40'38ᵡE,27ʎ53'42ᵡN),均位于丰城市西南部,毗邻樟树市㊁新干县㊂从2000 2010年,乡村聚落重心向西南移动0.2694k m,表明2000 2010年乡村聚落主要增长区域在西南部地区;2010 2020年,乡村聚落重心略微向东南移动0.0177k m,迁移距离远小于前一时段,表明这期间江西省乡村聚落变化较小,整体格局较为稳定㊂图42000-2020年江西省乡村聚落重心迁移F i g.4M i g r a t i o no f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 g r a v i t y c e n t e r i n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 f r o m2000t o20203.4乡村聚落演变影响因素3.4.1影响因素选择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和时空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㊂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从自然㊁区位㊁社会经济3个方面选取表2中的13个因素来探究乡村聚落时空分布的影响机制㊂3.4.2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因素,是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㊂其中,高程及坡度对聚落的选址尤为重要㊂依据江西省30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和坡度数据,在A r c G I S平台上523第3期许鑫等:江西省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借助重分类工具,根据高程和坡度变化特点,分别以200m ,400m ,600m ,800m ,1000m 为间断点,得到江西省高程分级数据;分别以5ʎ,15ʎ,25ʎ,35ʎ,45ʎ为间断点,得到江西省坡度分级数据,将这些数据与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乡村聚落斑块分布图层进行叠加,得到乡村聚落斑块在不同高程和坡度上的分布情况㊂表2 乡村聚落时空分布的影响指标因素T a b l e 2 I n d e x f a c t o r s a f f e c t i n g s p a t i o t e m po r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s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自然因素高程㊁坡度区位因素距河流距离㊁距道路距离社会经济因素地区G D P ㊁人均G D P ㊁第一产业产值占比㊁二三产业产值占比㊁农村人口密度㊁粮食作物产值㊁农村居民收入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㊁耕地面积根据表3的统计结果,3个年份中,斑块数量最多,斑块面积最大的是海拔低于200m ,坡度在5ʎ~15ʎ的区域,江西省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位置具有地势低㊁坡度缓的特点㊂在高程上,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和面积均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递减;在坡度上,乡村聚落斑块的数量和面积随着坡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坡度为5ʎ~15ʎ的地区斑块数量最多,面积最大,其次是坡度在0ʎ~5ʎ的地区㊂高程大于1000m 和坡度大于45ʎ的地区斑块数量和面积最小,这些地区海拔高,坡度陡,不适宜进行耕作和居住㊂表3 2000-2020年江西省不同高程和坡度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和面积占比T a b l e 3 T h e n u m b e r a n da r e a p r o po r t i o no f r u r a l s e t t l e m e n t p a t c h e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e l e v a t i o n s a n d s l o p e s i nJ i a n gx i P r o v i n c e f r o m2000t o 2020%参数2000年数量占比面积占比2010年数量占比面积占比2020年数量占比面积占比<200m88.4190.1688.3990.5188.3690.26200~400m10.449.0910.508.7810.519.02高程400~600m 0.930.600.900.560.910.56600~800m0.170.120.150.110.150.11800~1000m 0.040.030.040.020.050.04>1000m 0.010.010.010.010.010.01<5ʎ31.9928.8432.1028.2531.4428.995ʎ~15ʎ60.0263.8759.7464.2160.3163.40坡度15ʎ~25ʎ6.876.287.006.507.076.5425ʎ~35ʎ1.000.891.020.901.030.9435ʎ~45ʎ0.100.110.120.120.130.12>45ʎ0.020.010.020.010.020.013.4.3 区位因素 河流对乡村聚落的分布存在重要影响㊂江西省境内水系发达,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呈现较明显的河流指向性㊂从图5中可以发现,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在2500m 以内的范围,乡村聚落斑块主要集中在距河流小于500m 的地区,在数量和面积上均占较大比重,但随着距离的增加,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和面积与距离呈反向变动㊂2000年,2500m 范围内乡村聚落斑块的数量和面积占比分别达到58.39%,61.89%;2010年则分别是58.17%,63.91%;2020年分别为58.10%,64.16%,半数以上的乡村聚落斑块均位于距离河流2500m 范围内的区域㊂随着时间的推移,距河流2500m 范围内乡村聚落斑块数量逐渐减少,但面积不减反增㊂在交通方面,2000年省内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欠缺,各类道路修筑较少,因此乡村聚落斑块大部分分布在距铁路㊁高速㊁国道㊁省道㊁县乡道2500m 以外的区域(图6)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道路修筑的类别和数量日渐增加,交通对乡村聚落的时空分布影响不断显现㊂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距铁路2500m 范围内的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分别占12.52%,13.42%,19.75%,面积分别占14.17%,15.09%,24.36%㊂2000年㊁2010年㊁2020年距高速公路2500m 范围内的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分别占1.84%,16.80%,13.60%,面积分别占2.06%,18.10%,17.13%㊂由于铁路,高速公路的修建需要综合考虑安全风险㊁土地占用㊁防止扰民等因素,普遍分布在距623 水土保持研究 第31卷。
基于均质网格的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与分类研究——以江汉平原北部遥堤地区为例王俊森,潘宜,蒋路平摘要: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是乡村聚落内部关系的外在体现,也是乡村发展影响因素的空间反映。
本文以乡村聚落斑块作为具体研究对象,以均质网格作为研究视角,对江汉平原北部遥堤地区乡村聚落的规模特征、形状特征、布局特征等空间格局特征要素进行研究。
通过以均质网格为载体,提取网格内各项空间格局特征指标,完成对格局特征指标的聚类分析,将遥堤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划分为条带型、团块型、团簇型、混合型4大类共9小类,分别对其成因与特征进行归纳。
关键词:均质网格,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分类1引言乡村聚落是由不同大小、形状、组合的自然及人文斑块组成的镶嵌体[1],是乡村人地关系表现的核心,其空间格局特征是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在聚落空间上共同作用的结果[2]。
依据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的空间分布差异,划分聚落空间格局类型,是乡村聚落特征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更深层次乡村研究的基础。
目前对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的研究,通常先进行类型区域1的划分,再以类型区域为基础进行空间格局特征的研究。
这种先于空间格局特征分析的类型区域划分,使得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研究在一开始就受到了“历史因素”的影响。
本文尝试抛除“历史因素”对乡村聚落类型划分的影响,通过构建覆盖全域的均质网格,将乡村聚落斑块划分到各网格内。
同时以网格为单位,分析其内部乡村聚落斑块的空间格局特征,并通过网格分布的形式将空间格局特征指标反映出来,准确呈现区域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整体特征与分布差异。
最后,结合区域发展的“历史因素”,归纳空间格局特征分布差异形成的原因。
2样本研究2.1样本概况汉江遥堤地区位于江汉平原北部,历史上饱受汉江洪涝灾害的影响,1949年后由于政策原因成为我国最大的水库移民安置区。
自然环境的变迁与发展历史的差异,导致该地区乡村聚落类型的多样。
2016年第8期ECONOMICRESEARCHGUIDE总第289期SerialNo.289
No.8,2016经济研究导刊
一、乡村聚落研究综述聚落通常包括农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类。作为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的中心,聚落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憩、劳动生产以及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学是聚落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人文地理研究中较为薄弱的部分。乡村聚落学是研究乡村聚落(狭义的聚落)的景观、形成、演变、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联的一门学科[1-3]。
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这一时间段内的乡村聚落研究多侧重于描述聚落的形态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980年以来,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地理学等影响,西方的乡村地理学研究逐步向人文和社会方向转型。随着乡村聚落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样性,诸多学者运用GIS的方法开展对乡村聚落的研究。2012年,李红波等通过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发表《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及近今趋势》,提出乡村聚落的人文和社会化与乡村重构趋势。2014年,吴江国等运用GIS的方法,结合土地调查数据在县域、镇域、村域三个尺度上分析了乡村聚落景观的分型特征[3]。2015年,宋晓英等学者发表《基于GIS的蔚县乡
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与驱动机制分析》一文,引用GIS和密度估算方法,分析了蔚县商周时期至清朝3000多年间的乡村聚落演化,指出其演化受自然、军事、人口、经济等的影响[4]。
二、乡村聚落研究相关理论(一)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论是在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产生的理论。主要包括: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人地相关论)、适应论、人类生态论、文化景观论、唯生产力论、非决定论、协调论等。人地关系协调是人地关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达到的最理想的状态。其主要强调人地关系中各子系统(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人口子系统)内部及相互之间的协调,最终目的是人地系统的和谐发展。人地协调的重要标志是,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不断得到改善,社会可接受性不断加强[5]。
(二)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德国南部中心地》一书中提出的,成为研究城市职能、城市规模及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理论。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实地调研,提出了中心地的概念,表述为向居住地周围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场地,并发现中心地的分布会受到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因素的影响,由此中心地有等级大小之分,等级的大小决定了中心地的数量、分布、服务半径。通过确定中心地经贸活动的影响半径,加之空间组合的概念,形成中心地的网络结构,他还提出在理想环境下的聚落分布的六边形模式[5]。(三)系统论19世纪40年代,贝塔朗菲(L.V.Bertalanfy)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奠定了系统论发展的科学基础,到70年代,在各国的学科领域内掀起了“系统运动热潮”。系统学作为一类严谨的科学,为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越来越多的地理研究者将系统论的思想引入地理学研究,诸如建立地理研究的系统模型,界定系统的研究边界,在城镇规划、区位选择等方面,系统思维与地理思维形成了较好的契合。随着RS、GIS、GPS等系统学科的发展,地学研究逐渐打破静态的思维方式,通过一些动态的模型,更加明确了地理研究的可视化和动态演化。系统论也成为地理科学方法的核心,系统学思维为地理学研究开辟了新前景[6]。(四)分形研究理论1967年美国数学家曼德尔布罗(B.Mandelbrot)提出分形理论。分形是指与整体以某种方式相似的形体,如海岸线的局部和整体的相似[7]。分形理论被用于地理学是一种定量研究。国外将分形理论应用于聚落研究的代表人物是阿林豪斯、巴蒂和富兰克豪泽。阿林豪斯运用分形理论对中心地进行重构,并证明分形方法可以生成廖什体系。巴蒂在1994年与朗利联合出版了《分形城市》著作,书中探讨了城市的边界、土地利用形状、城市形态等。法国学者富兰克豪泽出版《城市结构的分形性质》,并于2000年发现城市化进程中,聚落形态演化逐渐出现的分形特征。国内研究在1990年开始,艾南山等将分形理论引入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开始运用分形理论研究城市规模和结构[8];陈彦光、刘继生和朱晓华等相继将分形理论应用于城市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中。1998年,单纬东、陈彦光发表《信阳地区城乡聚落体系的分形几何特征》一文,通过对信阳地区、罗山县域、周党镇村镇的聚落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了其相似分形性质。
收稿日期:2016-03-14作者简介:刘华蓉(1992-),女,四川北川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研究。
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综述刘华蓉,王洁,王雨婷,朱颖秋(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聚落景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乡村聚落景观在城市化浪潮中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总结前人在乡村聚落研究上所做的贡献,分析乡村聚落景观形成的诸多原因,有利于为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发展、为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关键词: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城镇化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037-02
37——2014年,吴江国、张小林等结合分形理论,通过研究对比苏南地区和皖北地区的聚落,发表《苏南和皖北平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形特征对比分析———以镇江丹阳市和宿州桥区为例》一文,证明分形理论对聚落体系规划的实用性和科学性[9]。三、乡村聚落景观及空间格局研究综述(一)乡村聚落景观研究内容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期,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研究在国内外地理学界全面展开。景观格局的定义来源于景观生态学,是一种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外在现象。景观格局又称景观结构,由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排列组合形成,是生态过程中形成的在不同的尺度上的结果[10]。乡村景观研究最早在捷克、荷兰、德国等国家开展。研究内容主要为:研究乡村聚落景观的演变;分尺度研究乡村聚落景观的类型;研究乡村景观,通过乡村规划调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乡村景观中人类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文化感知等。(二)国内乡村聚落景观研究成果19世纪80年代,乡村景观研究在中国兴起。相对于国外,中国的乡村聚落研究起步较晚,但却是一个全新的值得挑战的领域。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中国的乡村聚落景观研究主要包括乡村住宅环境、乡村聚落的景观类型以及评价、乡村规划、乡村旅游等方面。近年来,乡村聚落景观的研究著作颇丰。1.景观格局。汤国安通过GIS缓冲区分析方法,通过研究水系、地形、交通、城镇距离等因素对聚落的影响,提出聚落格局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11]。蔡为民、唐华俊等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定量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近20年来的农村居民点格局[12]。冯文兰等通过GIS缓冲区分析和度量方法,选取高程、水系、交通网、坡度对乡村聚落的空间集聚做了定量化分析[13]。2.乡村聚落景观与环境的关系。姜广辉等学者将北京山区作为研究区域,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及景观指数的量化分析方法,分析了农村居民点分布及其变化与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三方面的要素之间的关系[14]。刘仙桃研究
了地形、河流以及公路交通等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并得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分为集群型、随机型和均匀型3种类型。3.乡村景观评价。刘滨谊与王云才运用景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景观地理学的理念建立了乡村景观的可居度评价,可达度评价,相容度评价,以及敏感度评价和美景度评价体系[15]。谢花林与刘黎明从乡村景观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
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出发,通过构建目标层、项目层、因素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16]。赵勇等对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状况进
行了社会调查,构建15项指标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分析评价,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划分为4种类型及相应做出评价[17]。
4.村落规划。郭晓东等通过对研究区的乡村聚落进行分析,发现人们对居住点的选择更倾向于空间较为开阔、交通更为方便、水源条件更为适宜的地方。但人口的扩张、聚落数量的增加,导致聚落的空间分布呈现分散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强中心村建设,促进和引导乡村聚落适度集中,从而实现乡村聚落的健康发展和空间结构的优化[18]。
四、结论及展望通过以上对聚落景观格局的研究发现,聚落景观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还是技术方面已经相对成熟。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也投入了更多的物力财力在乡村聚落景观的研究上。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乡村聚落的研究可以为农村及农民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我国对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定量分析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理论体系。RS技术和GIS技术结合的研究方式亟待提升。新型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所引起的人口迁徙或转移将给乡村聚落景观带来更大的变化,引起更多的人口、耕地规模的变化。
参考文献:[1]金其铭.中国农村聚落地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3.[2]张小林,盛明.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新定向[J].人文地理,2002,(1):81-84.[3]吴江国,张小林,冀亚哲.不同尺度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集聚性分形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J].人文地理,2014,(1):99-107.[4]宋晓英,李仁杰,傅学庆,张军海.基于GIS的蔚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与驱动机制分析[J].人文地理,2015,(3):79-84.[5]沃尔特·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M].常正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323.[6]金其铭,杨山,杨雷.人地关系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13-14.[7]MANDEBROTBB.HowlongisthecoastofBritain?Statis-ticalsell-similarityandfractionaldimension[J].Science,1967:156,636-838.[8]艾南山,朱治军,李后强.外营力地貌作用随机特性和分形布朗地貌的稳定性[J].地理研究,1998,(1):24-28.[9]吴江国,张小林,冀亚哲.苏南和皖北平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形特征对比分析———以镇江丹阳市和宿州桥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161-169.[10]陈文波,肖笃宁,李秀珍.景观空间分析的特征和主要内容[J].生态学报,2002,(7):1135-1142.[11]汤国安.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1-4.[12]蔡为民,唐华俊,陈佑启,等.近20年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J].资源科学,2004,(5):89-97.[13]冯文兰.基于GIS的崛江上游乡村聚落空间聚集特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57-61.[14]姜广辉,张凤荣,秦静.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85-92.[15]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02,(5):76.[16]谢花林,刘黎明.乡村景观评价研究进展及其指标体系初探[J].生态学杂志,2003,(6):97-101.[17]赵勇,张婕,李娜,等.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以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为例[J].地理科学,2006,(4):497-505.[18]郭晓东.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扩展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