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

冀人版科学(2017)六年级下册1.3《四季的形成》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自转和公转之后,进一步认识地球公转带来的四季变化。本课设计了一个主要活动“探究四季的形成”,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有关。应用与拓展“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旨在引领学生通过阅读、制作、观测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有规律的变化。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四季成因的兴趣;树立学生注重证据、作出判断,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认识四季的成因。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1.能归纳出四季的成因。2.能说出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的有规律的变化。能举例说出四季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科学思维:1.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方式得出实验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2.能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3)探究实践:1.能从四季的事物变化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对四季的成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3.能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获取有关四季形成的信息。4.能用科学的语言、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实验现象。

(4)态度责任:1.能对四季成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教师准备】

地球仪4个、灯泡1个、立柱(小棍)4根、塑料条(带刻度)4块、同一地点四季图片4张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四季图片)这组四季的图片让我们领略到了四季的风景,知道了四季的特点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关于四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2.提问: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二)分析思考,作出假设

1.讨论:

(1)不同季节事物的变化与什么有关?这说明影响四季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2)四季变化的时间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也是一年,这说明了什么?

2.假设:四季形成可能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有关。

(三)掌握方法,实验观察

1.播放:实验方法的课件,提示学生注意实验的过程和方法。

2.汇报:指定学生回忆实验方法,然后出示实验图片和实验方法。

(1)照实验图片画好地球公转轨道,摆放好实验仪器,使地球仪的地轴朝向北。

(2)在地球仪上选择一个中国的北方城市,将一根立柱垂直粘在此处。在立柱所在位置(背对灯光的一侧)粘上一条带有刻度的塑料条。

(4)让台灯逆时针慢慢动起来,地球仪跟着自西向东转动,注意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北,观察立柱影子的长度。

3.记忆:学生回忆实验方法,并进行复述、记忆。

4.出示注意事项: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实验中要注意安全,细心操作,认真观察记录。

5.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6.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四)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1.讨论:

(1)随着“地球”公转,在不同季节的位置上,立柱的影子长短是怎样变化的?

(2)根据影长变化判断地球公转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由此我们能得出什么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推想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2.播放:四季成因的视频。

3.小结:四季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有关。

(五)运用知识,拓展延伸

1.认识圭表。

讲述: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用在地上立杆测影的方法,研究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发现,在一年中,每天正午时分,杆影的长度有这样的变化规律:夏季短、秋季中,冬季长,春季中。这种变化规律每年循环一次。人们根据这个规律,制造出测定季节和年的圭表。圭表由两部分组成:平卧的叫圭,立的叫表,圭和表相互垂直。圭平卧在正南北的方向,上面有刻度。表立在圭面的南端,正午时表影正好投在圭面上,根据圭面的刻度,可以知道表影的长度。

2.制作圭表模型。

(1)出示制作方法:在木板上垂直钉一个大钉子,钉子为表,木板为圭。

(2)制作:学生分组制作圭表模型。

3.使用圭表模型观测影子长度。

(1)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用圭表模型观测一年中24个节气日正午时分影子的长度。

(2)观测:正午时,将圭表模型放在阳光下,转动木板,使钉子的影子正好投在木板上,用尺子量出钉子的影长。将观测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3)评价:每两个月对学生的观测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和评价。

【学习背景】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又称太

阳高度角。在任何地点,进入晨昏线时太阳在天空的位置为最低,这时的太阳高度为0°。一天中正午时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最高,这时的太阳高度最大。一年中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高度居中。太阳高度较大时,阳光直射地面,地面吸收的辐射热多,温度就高;太阳高度较小时,阳光斜射地面,地面吸收的辐射热少,温度就低。

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始终与轨道面倾斜成66°33'的夹角。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时,地球表面不同地点的太阳高度是不同的。太阳高度较大,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热较多;而且太阳在空中经过的路径长,日照时间长,昼长夜短,气温较高。反之,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热量分散;而且太阳在空中所经路径短,日照时间短,昼短夜长,气温较低。由冬季到夏季,太阳高度由小逐渐变大,气温逐渐由低到高。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这种冷暖便不停地交替着,从而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学生在低、中年级已经认识了太阳的位置、四季变化现象、一天中气温和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等内容,这些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四季的成因提供了基础。

冀人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冀人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目录 第1课《常见的建筑》 (2) 第2课《巧妙的结构》 (6) 第3课《美丽的建筑》 (12) 第4课《人体的组成》 (15) 第5课《消化与吸收》 (19) 第6课《呼吸与交换》 (22) 第7课《循环与运输》 (26) 第8课《生理与适应》 (31) 第9课《健康成长》 (37) 第10课《小池塘大世界》 (40) 第11课《小瓶子大学问》 (44) 第12课《小行为大环境》 (48) 第13课《浩瀚的宇宙》 (53) 第14课《探索宇宙》 (58) 第15课《人造地球卫星》 (61) 第16课《在太空中生活》 (65) 第17课《走近科学家》 (69) 第18课《科学学习回顾》 (72)

第1课《常见的建筑》 1教学目标 能力:能收集有关房屋建筑的资料;能根据资料分析不同地区房屋的外行、材料和功能的不同;能根据一定标准给建筑进行分类。 知识:对建筑发展史有一个简要的认知;了解不同地区房屋建筑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劳动人民在建筑中融入的汗水和智慧,以及科技对建筑发展的推进作用。 能分析出科技材料和发展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理解不同环境不同地方房屋的风格不同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竞争意识,大多数学生有自尊心,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主要任务。但存在的问题有: 浮躁,学习浮躁,做事浮躁,有一颗不能安抚下来的心,不能真正静下心来搞学习。部分学生的学习欠缺主动性,存在依赖性,学生学习存在懒惰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不能搞一刀切。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

冀人版科学(2017)六年级下册1.3《四季的形成》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自转和公转之后,进一步认识地球公转带来的四季变化。本课设计了一个主要活动“探究四季的形成”,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有关。应用与拓展“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旨在引领学生通过阅读、制作、观测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有规律的变化。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四季成因的兴趣;树立学生注重证据、作出判断,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认识四季的成因。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1.能归纳出四季的成因。2.能说出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的有规律的变化。能举例说出四季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科学思维:1.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方式得出实验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2.能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3)探究实践:1.能从四季的事物变化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对四季的成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3.能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获取有关四季形成的信息。4.能用科学的语言、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实验现象。 (4)态度责任:1.能对四季成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教师准备】 地球仪4个、灯泡1个、立柱(小棍)4根、塑料条(带刻度)4块、同一地点四季图片4张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四季图片)这组四季的图片让我们领略到了四季的风景,知道了四季的特点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关于四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2.提问: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二)分析思考,作出假设 1.讨论: (1)不同季节事物的变化与什么有关?这说明影响四季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2)四季变化的时间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也是一年,这说明了什么? 2.假设:四季形成可能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有关。 (三)掌握方法,实验观察 1.播放:实验方法的课件,提示学生注意实验的过程和方法。 2.汇报:指定学生回忆实验方法,然后出示实验图片和实验方法。 (1)照实验图片画好地球公转轨道,摆放好实验仪器,使地球仪的地轴朝向北。 (2)在地球仪上选择一个中国的北方城市,将一根立柱垂直粘在此处。在立柱所在位置(背对灯光的一侧)粘上一条带有刻度的塑料条。 (4)让台灯逆时针慢慢动起来,地球仪跟着自西向东转动,注意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北,观察立柱影子的长度。 3.记忆:学生回忆实验方法,并进行复述、记忆。 4.出示注意事项: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实验中要注意安全,细心操作,认真观察记录。 5.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6.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四)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六下第一单元知识点-昼夜与四季 1.日复一日,太阳东升西落;年复一年,季节不停变换。我们不断地经历着昼夜的交替,经历着四季的轮回。 2.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太阳升起就是白天,落下就是黑夜,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3.地球自转时围绕着一条假想的轴,人们称之为地轴。 4.有些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研究。当不同的假设似乎都能成立的时候,应该改变一下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从更多更广的方面去思考。 5.模拟地球自转实验 实验方法: (1)一名学生手举着太阳模型,另一名学生坐在转椅上,面向太阳模型。 (2)坐在转椅上的学生假定自己是地球,自己的左边是东,右边是西。然后分别缓慢地进行顺时针旋转(自东向西)和逆时针旋转(自西向东),同时观察“太阳”在视野中的运动情况。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我们逆时针旋转(自西向东)转动时,才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实验结论:地球在太空中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的。 6.16 世纪初,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发现“地心说”是错误的。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 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哥白尼认为,处于宇宙中心的不是地球,地球和别的行星一道绕太阳运转,只有月亮绕地球运转。 7.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 小时。 8.模拟昼夜形成实验 实验方法:(1)在地球仪上确定一点,粘上橡皮泥做的小人。 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仪,使地球仪被照亮一半,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区域。 (2)将地球仪自西向东缓慢转动,观察橡皮泥小人所在位置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小人所在位置出现了“昼夜”交替。 9.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对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新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序言 新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它内容丰富、 生动有趣,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科 学素质有很大的帮助。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的教学新冀人版六年 级下册科学教材,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 创新精神。 一、总体设计 本教案是以新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为依据,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重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注重培养学生表达、探究、创新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采取交流互动式、合作探究式、实践探究式教 学模式,全面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科学原理,了解科学技术在 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实验能力、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 1.生物环境与天气 本章节旨在介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了解气候、天气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及其适应方法。 2.人类的生殖和发育 本章节旨在介绍人类的繁殖方式和生命的起源,让学生掌握人类的生殖与发育的基本知识。 3.物质的变化 本章节旨在介绍物质的各种变化现象,让学生了解固态物质、液态物质和气态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并能够进行实验操作。 4.物体的力学性质

本章节旨在介绍物体的运动和力学性质,让学生了解速度、加速度、力和力的作用等基础概念和原理。 四、教学方法 本教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探究教学、实验教学、网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气候、天气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及其适应方法; (2)掌握物质的各种变化现象并进行实验操作。 2.教学难点: (1)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掌握物质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六、教学评价

新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新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一、电流与电路 1. 电流的概念与特征 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它的大小与流过的电荷量和流动的时间有关。电流的方向由正至负。 2. 电路的组成与分类 电路包括电源、导线和电器等组成部分。根据电流的路径,电路可以分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 电流的测量与单位 电流可用安培表进行测量,单位是安培(A)。 二、电压与电阻 1. 电压的概念与特征 电压是电荷在电路中由高压到低压的能量转化过程。电压也称为电势差,它决定了电流的大小。 2. 电阻的概念与特征 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流动的能力。导体的电阻值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等有关。

3. 电压的测量与单位 电压可用电压表进行测量,单位是伏特(V)。 三、平衡力与力的合成 1. 平衡力的概念与条件 平衡力是指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力。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 2. 力的合成与分解 多个力作用于物体时,可以按照合力与分力的原理进行合成与分解,即将多个力的作用合成为一个力或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 四、光的传播和反射 1. 光的传播方式 光的传播方式有直线传播和折射传播。 2. 光的反射与形成 光线碰到物体表面时,一部分光会发生反射,形成反射光。 3. 光的反射规律 光的反射规律是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五、声音的传播与产生 1. 声音的传播方式 声音通过对物体的振动传播,传播方式有空气传播、固体传播和液体传播。 2. 声音的反射与回音 声音碰到物体时,一部分会发生反射,形成回音。 3.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如弦乐器的弦的振动、膜乐器的薄膜的振动等。 六、水的分解与组成 1. 水的分解 电解水可以将水分解为氧气和氢气。 2. 水的组成 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七、大气环境与天气现象 1. 大气的组成和特征

冀人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一单元 昼夜和四季 第3课《四季的形成》(教案)

冀人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3课《四季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说出四季形成的原因。 能力目标:能利用实验探究四季的变化。 情感目标:能对四季的变化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四季变化是怎样形成的。 难点:能根据实验现象推理四季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地球仪、视频资料、台灯、圭表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引导:(出示春夏秋冬的图片)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季节变化明显,有春天、夏 天、秋天和冬天四个季节。 2.提问:你知道四季是怎样形成的吗? 下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四季的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片四季的图片,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探究四季的形成 (1)教师引导:我们都知道四季分别是: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 提问:1.不同季节事物的变化与什么有关?这说明影响四季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2.四季变化的时间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的周期也是一年,这说明的什么? 学生回答:四季的变化可能和地球的公转有关。 先做出假设:我们认为:地球上的四季变化是由地球公转运动引起的。 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探究 实验设计: ①材料:地球仪4个、台灯1个、立柱(小棍)4根等。

②实验方法: 1.照下图画好地球公转轨道,摆放好实验仪器,使地球仪的地轴朝向北。 2.在地球仪上选择一个中国的北方城市,将一根立柱垂直粘在此处。 3.打开台灯,观察四个位置立柱的影长。 播放实验视频 请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讨论:通过实验探究,随着“地球”公转,影子长短是怎样变化的?根据影长变化判断地球公转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由此我们能得出什么实验结论? 小组展开讨论 小结:公转中出现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所以使得影子长短发生变化,当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时,影子较长,反之,影子则较短; 早晚影子长,温度低;中午影子短,温度高。 讨论:根据实验结论推想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总结:一年四季是因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而形成的。 (2)科学在线 引导:你知道以前人们用什么测量影子的长度吗?(出示圭表图片) 讲述:介绍圭表的详细资料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自己做出猜想,四季的形成与什么有关,根据猜想再去设计实验,环环相扣。 (三)拓展应用 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 1.引导:刚才我们了解了能测影子长度的仪器——圭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圭 表的构造(出示图片)。 提问:圭表有什么特点?它的构造是什么样子? 学生汇报: 教师最后出示圭表特点的详细说明。 四、课后小结 一年四季是因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而形成的。 一天中的影子的变化:早晚影子长,温度低;中午影子短,温度高。 五、板书设计

新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

新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 教案:新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主题:植物的结构和生长 学习目标 •能够了解植物的分类和结构特点。 •能够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影响因素。 •能够掌握有关植物的保护知识和技能。 教学内容 1.植物的分类和结构特点; 2.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影响因素; 3.植物的保护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点 •植物的结构特点; •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影响因素; •植物的保护知识和技能。

教学难点 •各种植物的结构特点; •不同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问答、实验、观察。 教学过程 1.植物的分类和结构特点 –展示各种植物的图片并讲解其分类和特点。 –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并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的结构特点。 –设计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如让学生制作植物的悬吊液,观察植物吸收营养的情况等。 2.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影响因素 –讲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并介绍不同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设计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温度、水分等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进行比较。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原因及解决方法。

3.植物的保护知识和技能 –带领学生了解植物的种植养护及保护知识。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制作植物保护剂、施肥等。 –进行课外拓展活动,如参观植物园、实地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等。 教学评估 1.课堂问答; 2.实验操作; 3.课后小组讨论。 课后作业 1.学习笔记; 2.在家中制作一份植物保护剂或施肥剂,并记录使用效果。 参考资料 1.《新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2.植物园及相关专业网站。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一、生活和生命 1. 生物的分类: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2. 动物生活的适应方式:捕食、取食和保护生活。 3. 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根茎叶的功能和生长、植物的繁殖方式。 4. 动植物对环境的依赖和调节:光合作用、水分和营养物质的摄取、 生物之间的关系。 二、万物的性质和变化 1. 物质的状态和性质:固体、液体、气体的特征、物质的溶解和凝固。 2. 压力的作用和性质:气体的压力、液体的压力和压强、大气压和气 压计。 3. 酸碱和盐:常见酸、碱的性质,酸碱中和反应和中和指示剂。 4. 物质的能量变化:弹性势能、重力势能、机械能的转化和满足物体 的平衡条件。 三、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1. 物质的组成: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 2. 物质变化的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物质的分离和纯净:溶液的制备和分离、纯净物质的制备。 4.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常见化学反应的表达方式、化学反应的条

件与速率。 四、能源与材料 1. 能源和资源:能源的来源和类型、资源的分类和节约利用。 2. 材料的分类和特性:金属、非金属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3. 材料的改变和利用:加热和制冷对材料的影响、材料的可塑性和延展性。 4. 材料的保护和回收:材料的腐蚀、防腐和回收利用。 五、生态和环境 1.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生物圈、生物群落和生态位。 2. 生态平衡和生态破坏:物种的竞争和维持平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环境破坏。 3. 环境保护和减灾: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措施、自然灾害的预防和救助。 4. 环境与人类健康: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意识。 综上所述,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重点涵盖了生物分类、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能源与材料以及生态和环境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将能够更好地了解生活和生命、万物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能源与材料以及生态和环境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环保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一)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一) 前言 作为一名资深的创作者,我对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这本教材重点涵盖了生物、物理和化学等科学领域的核心概念和实践技能。通过本文稿的整理,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以下是对相关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正文 生物 植物的结构和生长 •种子的结构:种皮、胚珠、胚乳。 •植物器官:根、茎、叶、花、果实。 •植物生长的条件:光、水、土壤和适宜的温度。 动物的结构和生长 •动物的结构:头、胸、腹、四肢。 •动物的生长与变化:化蛹成蝶、蜕皮、羽毛换毛、幼体发育成年体。 •动物的饮食习性:食肉动物、食草动物、杂食动物。

家禽的饲养与繁殖 •家禽的饲养:养鸡、养鸽、养鸭。 •家禽的繁殖:卵的形成、卵的孵化。 物理 物体与物质 •物体的性质:硬、软、重、轻、透明、不透明等。•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物质的三态和循环 •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气体。 •物质的循环:水的循环、碳的循环。 热能及其传递 •热能的产生:摩擦生热、化学变化生热。 •热能的传递:导热、传导、辐射。 化学 物质的分离和合成 •物质的分离:过滤、蒸发、结晶。 •物质的合成: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

酸、碱和盐 •酸的性质:酸味、腐蚀性。 •碱的性质:苦味、腐蚀性。 •盐的性质:味咸。 危险化学品与安全用电 •危险化学品的认识:火药、杀虫剂、洗衣粉。 •安全用电的知识:电流、导体、绝缘体。 结尾 通过对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我们了解到了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多个科学领域的核心概念和实践技能。这些知识点的掌握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原理。希望这份总结文稿能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前言 作为一名资深的创作者,我对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这本教材重点涵盖了生物、物理和化学等科学领域的核心概念和实践技能。通过本文稿的整理,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以下是对相关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冀人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一单元 昼夜和四季 第2课《地球、月球和太阳》(教案)

小学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2课《地球、月球和太阳》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能说出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 2.能说出地球、月球和太阳的运动方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能对天体的运动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 难点:能简单叙述天体之间的运动方式和周期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三球仪、视频资料、计算器、铁丝、橡皮泥、钳子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引导:(出示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关图片)“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 球跑。绕着太阳转呀转,一年一年停不了。”朗朗上口的儿歌简单的描述了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 2.提问: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地球是太阳系的行星,地球围绕太阳转。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月亮围绕地球转。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看图片,引导学生从哪方面回答问题,采用直观法教学。(二)探究新知 1.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 (1)教师引导:前面我们了解到,地球是太阳的行星之一,绕着太阳转,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月亮围绕地球转,三个天体中最大的是太阳。 提问:地球、月球和太阳它们的相对大小是多少?地球、月球和太阳它们之间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获取信息:通过网络、电视等途径搜集资料并整理信息。 利用三球仪的转动探究天体之间的运动方式。

播放:三球仪的转动视频 提示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的地方,然后试着描述天体之间的运动过程。 讨论:地球、月球和太阳它们之间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汇报:请小组学生代表发言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小结: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同时也在自转,月球围绕着地球转动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月球围绕着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讨论:天体的公转和自转的周期又是多长? 学生汇报 小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地轴指向北极星附近。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周期大约是一个月,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大致相同。 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天体的大小情况。 (2)制作三球天体模型 材料:白纸、铅笔、计算器、直尺、圆规、铁丝、橡皮泥、钳子等。 制作方法: 1.将地球的直径(12756千米)缩小至1厘米,把月球和太阳的直径以及三球间的平均距离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2.按照缩小后的数据绘制三球模型图,并在图中标出相应数据。 3.选择合适的材料分别制作地球、月球和太阳模型。 4.寻找合适的地点,按照缩小后的距离摆放三球模型。 提示学生:在制作天体时,它们的大小不同,颜色不能一样。 展示:请小组展示成果 讲述:根据我们制作的模型,同学们能不能用科学语言描述三个天体的相对运动方式。 交流:小组内交流,组织语言 学生汇报: 总结: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转的同时,也在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同时也在自转。地、月球的公转周期大约是一个月,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大致相

冀人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 第一单元 昼夜和四季 第1课《昼夜的形成》(教案)

小学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1课《昼夜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能说出地球自转的特点。 2.能解释地球昼夜交替的现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难点: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地球仪模型、视频资料、手电筒、旋转椅、橡皮泥小人、太阳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引导:(出示白天和黑夜的图片)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太阳升起就是白天, 落下就是黑夜,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2.提问: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难道和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吗? 先请学生代表发言说一说。 【设计意图】先看图片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地球的运动 (1)教师引导:我们每天都会见到白天和黑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可能和什么有关? 学生:可能和地球的运动有关。 下面我们来开个学术研讨会,探讨地球怎样运动才会出现白天和黑夜的现象。讲述:人们认为出现白天和黑夜的现象产生了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地球自己旋转引发了昼夜交替。 第二种观点:认为是太阳绕着地球转引发了昼夜交替。 提问:你同意哪种观点?请同学们做出解释,看哪位同学解释的更合理。

讨论:小组之间展开讨论。 汇报:请小组学生代表发言汇报。 讨论:地球自转的怎么旋转的?它围绕着什么在进行自转? 小结:地球自转时围绕着一条假想的轴,人们称之为地轴。 提示:有些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老师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地球是在运动,然后进行探讨地球是怎么运动的。 (2)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天体东升西落到底是不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实验材料:太阳模型,旋转椅子 实验方法: 1.第一名学生手举着太阳模型。另一名学生坐在转椅上,面向太阳模型。 2. 坐在转椅上的学生假定自己是地球,自己的左边是东,右边是西。然后分别缓慢的进行顺时针旋转(自东向西)和逆时针旋转(自西向东),同时观察太阳在视野中的运动情况。 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并填到科学活动手册上。 汇报:请学生代表发言汇报。 学生:转椅自东向西转动时,太阳由西向东运动。 学生:转椅自西向东转动时,太阳由东向西运动。 讨论:我们怎样转动时,才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小结:我们自西向东转动时,可以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总结: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天体运动会有不同的认识,人们从一开始怎么逐渐得出最后天体运动的结论的? 讲述:有一位波兰的天文学家对于天体的运动提出了一种理论,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提出的理论。 出示哥白尼的照片和介绍 哥白尼的“日心说”: 很久以前,人们提出“地心说”认为昼夜交替是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波兰天文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昼夜和四季测试卷

冀人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昼夜和四季》测试卷 (2份试卷含答案) A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计30分) 1.对每天太阳东升西落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太阳每天绕着地球自东向西旋转 B.地球每天绕着太阳自东向西旋转 C.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 2.地球自转一周产生一次昼夜交替现象,经过观察,人们发现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大约是()小时 A、12 B、24 C、48 3、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 A、顺时针方向旋转 B、逆时针方向旋转 C、上下翻转 4、16世纪初,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该理论是() A.天圆地方说 B、地心说 C、日心说 5.地球上要想出现昼和夜现象,地球本身要满足的条件是() A.地球是不透明的 B、地球是透明的 C地球是半透明的 6、假设地球不自转,可能产生的现象是() A、同一地点没有昼夜更替现象 B、地球上没有昼夜之分 C、同一地点有昼夜交替现象 7、一个物体绕着另一个物体转动,叫公转,下面有关公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球绕着太阳公转 B、太阳绕着地球公转 C、月球绕地球公转

8、有关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描述正确的是() A、太阳最大,月球最小 B、地球最大,月球最小 C、太阳最大,地球最小 9、有关地球、月球和太阳的运动方式描述正确的是() A、地球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月球绕地球自转,自转周期为一个月 B、地球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时,也在自转,自转、公 转的方向不同 C、地球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时,也在自转,自转、公 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10、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现象,于1687年提出() A、重力 B、万有引力 C、弹力 11、影响四季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温度 B、湿度 C、太阳直射点 12、地球公转引起的自然现象是() A、昼夜的交替 B、四季的变化 C、时差的变化 13、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 A、早晨或傍晚太阳位置较高,影子较长 B、正午太阳位置比较低,影子较短 C、正午太阳位置比较高,影子较短,早晨或傍晚太阳位置较低,影子较长 14、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始终与公转轨道面倾斜成()的夹角 A、66度33分 B、23度37分 C、90度 15.当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一定是春分 B、北半球昼长夜短 C、全球昼夜平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计10分) 1、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方向__________,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_______小时。 2、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那面是_______,背对太阳的那面是_______。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_____________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昼夜和四季1昼夜的形成同步试题(word版有答案)

第一单元昼夜和四季 1昼夜的形成 一、填空。 1.日复一日,太阳( )升( )落;年复一年,季节不停( )。我们不断地经历着昼夜的( ),经历着四季的( )。 2.日月星辰每天( )升( )落。太阳升起就是( ),落下就( ),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3.地球自转时围绕着一条假想的轴,人们称之为( )。 4.有些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可以通过( )进行研究。当不同的假设似乎都能成立的时候,应该改变一下研究的( )和( ),从更多更广的方面去思考。 5.很久以前,人们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太阳围绕地球转动发生的于是有人提出了"( )" 6.16世纪初,波兰天文学家( )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 )"。他认为,处于宇宙中心的不是地球,地球和别的行星一道绕( )运转,只有( )绕地球运转 7.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地绕着( )自转,自转的方向是( ),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小时。 8.昼夜交替现象是( )形成的 9.地球是个不透明的( ),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那面是( ),背对太阳的那面是( )。地球( )围绕( )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二、选择 1.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是( )形成的, A.地球是个球体 B.地球自转 C.地球公转 D.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2.( )提出了“日心说”。 A.哥白尼 B.伽利略 C.牛顿 D.亚里士多德 3.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为( )。 A.约12 小时 B.约24小时 C.30天 D.365 天

4.(多选)下列现象中,( )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A.树木春天发芽,秋天落叶 B.昼夜交替 C.太阳东升西落 D.大雁南迁 5.下列现象中,( )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A.我们站的地方很平坦 B.远看在大海航行的船只,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只 C.发生月食的时候,地球的影子是圆形 D.卫星航拍的地球照片 三、判断。 1.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昼夜交替,是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产生的。( ) 2太阳东升西落,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 ) 3.天空中的星辰交替出现,是由于地球在不断地转动。( ) 4.有些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进行研究( ) 5.地轴是真实存在的,它的两端分别是地球的南极点和北极点。( ) 6.山东和新疆的小朋友可以同时看到日出,又同时看到日落。( ) 四、习题解答。 1.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太阳升起就是白天,落下就是黑夜,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和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2.关于天体的运动,不同时期的人们有不同的认识。人们是怎样逐渐认识天体的运动的? 3.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昼夜和四季知识点(知识清单)

1.昼夜的形成 1.日复一日,太阳()升()落;年复一年,季节不停()。我们不断地经历着昼夜的(),经历着四季的()。 2.日月星辰每天()升()落。太阳升起就是(),落下就是(),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3.地球自转时围绕着一条假想的轴,人们称之为()。 4.有些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可以通过()进行研究。当不同的假设似乎都能成立的时候,应该改变一下研究的()和(),从更多更广的方面去思考。 5.很久以前,人们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太阳围绕地球转动发生的,于是有人提出了“()”。16世纪初,()天文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发现“()”是错误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哥白尼认为,处于宇宙中心的不是地球,地球和别的行星一起绕()运转,只有()绕地球运转。 6.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地绕着()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小时。 7.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那面是(),背对太阳的那面是()。地球()围绕()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8.天空中的星辰交替出现,是由于地球在不断地转动。() 9.地轴是真实存在的,它的两端分别是地球的南极点和北极点。() 10.山东和新疆的小朋友可以同时看到日出,又同时看到日落。() 11.在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被太阳照到? 答: 12.实验探究 (一)探究地球的运动 我的假设:天体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引起的 实验方法:(1)一名学生手举着太阳模型,另一名学生坐在转椅上,面向太阳模型。(2)坐在转椅上的学生假定自己是地球,自己的左边是东,右边是西。然后分别缓慢地进行顺时针旋转(自东向西)和逆时针旋转(自西向东),同时观察“太阳”在视野中的运动情况。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当“地球”自东向西转动时,看到“太阳”()升()落;当“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时,看到“太阳”()升()落。讨论:1.我们怎样转动时,才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答:当“我们”()转动时,才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2.由此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毕业升学试卷一(word版 有答案)

小学毕业升学试题精选 科学试卷(一) 一、认真思考巧填空。(20分) 1.阳光的直射与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变化。 2.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是_ ,地球公转时地轴一直指向附近。 3月球围绕公转,同时也在。月球的公转周期大约是,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大致。 4.英国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地球表面和地球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个力叫。地球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引力,物体下落是因为它们都受到的作用。 5.很久以前,人们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太阳围绕地球转动发生的,于是有人提出了“”。 6.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有关。 7.有些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可以通过进行研究。当不同的假设似乎都能成立的时候,应该改变一下研究的和,从更多更广的方面去思考。 二、火眼金睛判正误。(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x”)(20 分) 1.地球上的人不会掉到宇宙中是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 2.天空中的星辰交替出现,是由于地球在不断地转动。( )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大致相同。( ) 4.山东和新疆的小朋友可以同时看到日出,又同时看到日落。( ) 5.没有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地球上就不会有四季变化。( ) 6.月亮发出的光足够强时也会使物体产生影子。( ) 7.地轴是真实存在的,它的两端分别是地球的南极点和北极点。( ) 8.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是由太阳运动引起的。( )

9.地球、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 ) 10.地球自转使地球上形成了四季变化、地球公转使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 三、正确答案我会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8分) 1.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为( ) A.约12 小时 B.约24 小时 C.30天 D.365天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太阳的位置不同 B.不同季节,物体影子的长短不同,与太阳的位置无关 C.夏至日那天中午,影子达到最长 3.下列现象中,可以证明地球引力存在的是( )。(多选) A.成熟的苹果落到地上 B.小鸟在天上飞 C.太阳东升西落 4.下列现象中,( )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A.树木春天发芽,秋天落叶 B.太阳东升西落 C.大雁南迁 5.在规划城市住宅楼群时,为了使底层住户全年的正午都能见到阳光,楼群间距应依据( )的楼影来计算。 A冬至日 B.春分日 C.夏至日 D.秋分日 6.唐诗“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中反映的日期大概是( )。 A农历十五 B.农历二十八 C.农历初三 D.农历初十 7.下列关于四季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四季交替与地球公转有关 B.四季的形成与地球距离太阳远近有关 C.同一时间南北半球的季节不相同 8.下列现象中,( )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A我们站的地方很平坦

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综合复习卷(word版有答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综合复习卷 45分钟满分:100 一、知识重现,快乐填空。 1日复一日,太阳( );年复一年,( )不停变换。我们不断地经历着昼夜的( ),经历着四季的( )。 2.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地绕着( )自转,自转的方向是( ),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小时。 3.波兰天文学家( )对星空,尤其是对( )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 )”。 4.太阳的赤道直径约是( )万千米;地球的赤道直径约是( )千米;月球的赤道直径约是( )千米。 5.月球的公转周期大约是( ),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大致相同,所以月球总是一面朝向( ),我们看不到月球的( )。 6.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季节变化( ),春天,乍暖还寒;( ),烈日炎炎;( ),金风送爽;冬天,寒风刺骨。 7.不同季节事物的变化与( )有关,四季的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 )。 二、明辨是非,我来判。 1.太阳系由太阳和围绕它旋转的一群天体组成。( ) 2.太阳是银河系中唯一一颗发光、发热的恒星。( ) 3.地球的自转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 4.月球公转的同时自转,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的正面,白天可以看到月球的背面。( ) 5.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是相等的。( ) 6.圭表是古代测量一天中日影长度变化的工具。( )

三、知识整合,仔细选择。 1.用手电筒代替太阳照射地球模型时,被光照到的地方是( )。 A.白昼 B.黑夜 C.都有可能 2.在科学研究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允许或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可以通过( )进行研究。 A.对比实验 B.模拟实验 C.直接观察 3.下列选项中,不是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的是( )。 A.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心 B.地球是球形的 C.太阳是运动的 4.工人叔叔盖房子时,利用( )来检验墙壁是否垂直。 A.水平尺 B.三角尺 C.垂线砣 5.下列关于月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月球自东向西围绕地球公转 B.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 C.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同时也在自转 6.我们知道太阳实际比月球大得多,但我们在地球上看它们却差不多大,这是因为( )。 A.太阳距离地球比月球距离地球远 B.月球距离地球比太阳距离地球远 C.太阳和月球距离地球差不多远 7.彗星的运行轨道多为( )。(多选) A.抛物线 B.双曲线 C.椭圆 8.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 ),简称FAST A.哈勃太空望远镜 B.“中国天眼”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知识点复习资料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昼夜和四季 第一课昼夜的形成 1.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的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2.地球自转时围绕着一条假想的轴,人们称之为地轴 3.16世纪初,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提出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他认为处于宇宙中心的不是地球,地球和别的行星一道绕太阳运转,只有月亮绕地球运转 4.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5.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上面是白昼,背对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转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6.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上海被太阳先照到,因为上海在乌鲁木齐东边。 第二课地球,月球和太阳 1.太阳是一颗恒星,地球是一颗卫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转的同时,也在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同时也在自转。月球的公转周期大约是一个月,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大致相同,所以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我们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3.英国科学家牛顿经过研究发现,地球表面和地球周围的物体都受 到地球的吸引力,这个力叫地球引力,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 以对物体施加引力,物体下落是因为他们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4.工人叔叔盖房子时利用垂线砣来检验墙壁是否垂直道理,就是由 于受到地球的引力,垂线砣是垂直向下的 第三课四季的形成 1.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2.阳光的直射与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变化 3.四季变化的时间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的周期也是一年,这说明 了四季变化可能与地球公转有关 第二单元科技革命的影响 第四课认识科技革命 1.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革命是对科学技术 进行全面的根本性变革 2.科技革命的不同时代是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 农业时代,工具和科技产品主要是简单机械类产品,如铁锄,铁犁,风车等,主要使用人力和畜力等自然能源 工业时代,工具和科技产品更加的精巧,金属的锻造技术也不断提高,如汽轮机,内燃机等主要使用煤炭和石油等能源 信息时代,工具和科技产品能够体现出精致和智能化的特点,如磁 悬浮列车,智能机器人等,主要使用电等能源 3.不同时代有哪些重大发明?是谁发明的? 1765年到1790年,英国发明家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 昼夜和四季 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昼夜和四季知识点总结 1.昼夜的形成 1..随着太阳东升西落,我们迎来一个个白天和夜晚,看到周而复始的昼夜交替现象。 2. 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被太阳光照亮的地方就产生白天,背着太阳光的一面便产生了晚上,从而产生了昼夜。 3. 在昼夜交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有规律的变化? 答:a.早上的气温较低,影子较长。 b.中午的气温较高,影子较短。

c.夜空中月亮的位置会不断变化。 4.地球是太阳系里的一颗行星,除了围绕太阳运转,地球还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5.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答:因为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地球在自转过程中朝向太阳的一侧会被太阳照亮,这里就是白天背对太阳的一侧没有光照,这里就是黑夜。 随着地球不断自转,地球上的人们就会看到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周而复始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昼夜交替。 6.我们生活的地方,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但是地球上有些地方存在极昼和极夜现象. 7. 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其附近,白天和黑夜常常超过24小时,白天超过24小时的现象叫做极昼,黑夜超过24小时的现象叫做极夜。 8. 极昼和极夜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答:极昼与极夜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在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时,还绕着自身的倾斜地轴 旋转而造成的。 地球在自转时,地轴与其垂线形成一个约23.5°的倾斜角,因而地球在公转时便出现有6个月时间两极之中总有一极朝着太阳,全是白天;另一个极背向太阳,全是黑夜。南、北极这种神奇的自然现象是其他大洲所没有的。 2.地球、月球和太阳 地球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盖天说是中国古代人的一种直观感受; 海面弯曲是古希腊人根据船只进出港时的现象作出的猜测; 浑天说是张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提出的一种抽象模型; 而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变化提出的观点则是一个推论。 2.海边看到帆船回港,人们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而船离开岸边时,都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3.历史上第一位进行环球航行的是航海家麦哲伦。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后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西边航行,最终又回到了起点。 4.1961年,人类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航天员从太空看到了地球——一颗蓝色的星球。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