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领海与毗连区
- 格式:ppt
- 大小:156.00 KB
- 文档页数:24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第一节《位置和范围》主要介绍了我国疆域的相关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了解我国疆域的组成和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海洋权益。
本节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增强国家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我国疆域的认识还较为模糊,对于疆域的范围、海洋权益等概念尚不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我国疆域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海洋权益,掌握我国疆域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图片,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增强国家意识,提高他们对我国疆域问题的关注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疆域的范围、海洋权益。
2.难点:疆域范围的识记和理解,海洋权益的认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我国疆域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我国地图为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我国疆域的相关知识,了解领土范围和海洋权益。
3.课堂讲解: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我国疆域的范围、海洋权益等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疆域问题上的立场和主张,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疆域问题,分享彼此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海洋石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安全生产保障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第三节生产作业安全管理第三章监督管理第四章应急管理与事故调查处理第五章罚则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海洋石油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海洋石油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从业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海洋石油开采活动的安全生产,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安全监管总局)对海洋石油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内设的海洋石油作业安全办公室(以下简称海油安办)承担日常工作。
安全监管总局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分别设立海油分部、石化分部和中油分部,各分部根据需要设立地区监督处。
各分部及所属地区监督处依照有关规定实施具体的安全监督管理。
第四条海洋石油生产作业单位(以下简称生产作业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
生产作业单位包括作业者和承包商。
第五条生产作业单位应当加强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控制,推进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第二章安全生产保障第一节一般规定第六条生产作业单位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并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七条生产作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等内容;应当建立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第八条生产作业单位应当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相应数量的安全管理人员,鼓励安全管理人员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
设计定员超过30人的海上固定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人工岛和移动式平台等设施上应当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内水一、领海基线领海基线是一国领陆或内水与领海的分隔线,也是海洋法中划分其他海域的起算线。
领海基线的划定可以有两种:1.正常基线,或称自然基线,是以落潮时海水退到离海岸最远的潮位线,即低潮线作为基线。
也是领陆与海水的自然分界线。
2.直线基线,是选取海岸或近海岛屿最外缘的若干适当基点,用直线连接而成的折线作为基线。
二、内水内海是一国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包括内陆海、内海湾、内海峡和其他位于海岸与领海基线之间的海域。
海湾是指海洋深入到陆地而形成的水曲。
从国际法角度,水曲的面积不小于其封口线为直径的半圆面积时,该水曲才视为海弯。
内海湾是指沿岸属于一国,且其天然湾口两端的低潮点之间的连线不大于24海里的海湾。
超过24海里的则为非内海湾,其24海里直线基线应划在湾内,直线基线以内的水域才是内海。
但是历史性海湾作为内海湾不受此限制。
历史性海湾需要两个条件:(1)沿岸国已长期将该海湾作为内海行使主权;(2)其他国家对该项控制的事实已长期明示或默示地承认。
历史性海湾不论自然形态如何都是内海湾,如我国渤海湾。
此外,位于一国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峡称为内海峡,如我国的琼州海峡。
内海是一国的内水的一部分,沿海国对其具有同领陆一样的完全的排他的主权。
国家对于内海及其资源拥有完全的支配管辖权利,一切外国船舶非经沿海国同意,不得进入其内海。
外国船舶如获准进入内海从事运输或贸易,须驶人指定的开放港口,并遵守该国的有关法律和规章。
三、港口制度关于港口制度,有包括《国际海港制度公约》及其附则在内的一些国际条约。
我国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籍船舶管理规则》、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与有关公约的规定基本一致,主要包括:1.进出港口。
外籍船人港应在其预定到港前一周向我国有关机构办理申请手续。
如获准入港,须在抵港前二十四小时报告其预到港时间及船体前后吃水情况。
入港后应呈报进港报告书、船舶证书和其他报表,接受港监、海关、检疫和边防等检查。
司法国际法考点之毗连区及有关制度毗连区(contiguous zone),是指沿海国领海以外毗邻领海,由沿海国对其海关、财政、卫生和移民等类事项行使管辖权的一定宽度的海洋区域。
毗连区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4海里。
下面由店铺为你介绍毗连区及有关制度相关司法国际法考点知识。
司法国际法考点之毗连区及有关制度司法国际法考点一毗连区及有关制度沿海国可以在领海以外毗邻领海划定一定宽度的海水带,在此区域中,沿海国对海关、财政、移民和卫生等特定事项行使某种管制权,这个区域称为毗连区。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毗连区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
国家可以在毗连区内行使为下列事项所必要的管制:一是防止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反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或规章;二是惩处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反上述法规的行为。
毗连区不是国家领土,国家对毗连区不享有主权,只是在毗连区范围行使上述方面的管制,而且国家对于毗连区的管制不包括其上空。
毗连区的其他性质取决于其所依附的海域,或为专属经济区或为公海。
在国家设立专属经济区后,毗连区首先是专属经济区的一部分,但由于国家可以在毗连区实施上述方面的管制权,毗连区又是就此有别于专属经济区其他部分的特殊区域。
关于我国的领海和毗连区,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作出了规定。
包括采取直线基线法,12海里领海宽度,12海里毗连区宽度。
之后,我国相继公布了大部分的领海基线基点(最新公布的基线基点是2012年9月10日,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基点)。
对于领海和毗连区的制度的内容,该法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基本一致,并在某些方面加以明确和具体化。
对于外国军用船舶通过中国领海,该法要求须经中国政府批准。
司法国际法考点二专属经济区及其法律制度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毗邻领海的一定宽度的水域,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它从领海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00海里。
专属经济区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的新区域。
浅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人工岛屿建造之区域作者:蔡地佛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8年第08期摘要:当今世界海洋权益争夺日益激烈,海洋强国已具备在海上建造人工岛屿的技术与实力。
本文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视野下,分不同区域对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公海建造人工岛屿的相关规定做了梳理与分析。
关键词:人工岛屿;建造;领海;公海一、领海沿海国对于本国领海的水体、上空和底土享有永久性的完全主权,本质上是领海是沿海国对于陆地领土主权的延伸。
虽然海洋法公约没有明确的条文对沿海国从事领海建造行为的事项作出规定,但是作为享有领海主权的沿海国仍可以在不违背相关国际法的条件下建造人工岛屿。
沿海国在领海从事建造行为也不是任意自由的,它受到三个方面的限制。
首先,任何非沿海国家要想在领海建造人工岛屿,必须事先取得该沿海国的同意方可进行,否则就涉嫌侵犯他国主权。
其次,必须保护海洋环境,避免造成海域污染,而且不能对其他主权国家的船舶正常行驶设置阻碍,因为他国船舶在领海享有害通过权。
最后,对于人工岛屿和近岸设施而言,它们的建造不能被视为永久海港工程。
海洋法公约第11条作出此种规定,其用意很明显,是为了一国通过在领海建造人工岛屿意图扩张海域的行为受到国际法的限制。
二、毗连区毗连区是毗邻领海并由沿海国家对对若干事项行使必要管制的一定宽度的区域。
毗连区不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不属于国家的领土,沿海国对其不享有主权。
海洋法公约赋予沿海国对毗连区四项特定事项的管制权,分别是海关、财政、移民、卫生。
因此,毗连区的设置主要目的是保护和预防沿海国以上四方面的权利。
纵观海洋法公约,没有发现关于该区域内建造人工岛屿的规定,但是也没有明确的条文禁止在毗连区进行建造的行为。
此外,是否拥有毗连区及其范围,还得沿海国提出主张。
总体而言,毗连区建造人工岛屿、设施暂无国际法依据。
鉴于毗连区的非领土地位,毗连区内建造人工岛屿取决于其所属的海域,或为公海,或为专属经济区,下文将作详述。
概说海洋法是确⽴海洋区域的法律地位,规范各国在海洋活动中有关⾏为的国际法分⽀。
海洋法规则中有许多是古⽼的习惯法规则,是在长期的国家海洋实践中形成的。
联合国成⽴后,召开了三次海洋法会议,对海洋上有关内容进⾏了⼤规模编纂和发展。
⽬前,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被认为是⾯完整的海洋法法典。
我国1995年批准该公约成为缔约国。
《海洋法公约》将海洋划分为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陆架、国际航⾏海峡、群岛⽔域、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等区域,并规定了各个区域的不同法律制度。
内⽔⼀、领海基线领海基线是⼀国领陆或内⽔与领海的分隔线,也是海洋法中划分其他海域的起算线。
领海基线的划定可以有两种:1.正常基线,或称⾃然基线,是以落潮时海⽔退到离海岸最远的潮位线,即低潮线作为基线。
也是领陆与海⽔的⾃然分界线。
2.直线基线,是选取海岸或近海岛屿最外缘的若⼲适当基点,⽤直线连接⽽成的折线作为基线。
⼆、内⽔内海是⼀国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包括内陆海、内海湾、内海峡和其他位于海岸与领海基线之间的海域。
海湾是指海洋深⼊到陆地⽽形成的⽔曲。
从国际法⾓度,⽔曲的⾯积不⼩于其封⼝线为直径的半圆⾯积时,该⽔曲才视为海弯。
内海湾是指沿岸属于⼀国,且其天然湾⼝两端的低潮点之间的连线不⼤于24海⾥的海湾。
超过24海⾥的则为⾮内海湾,其24海⾥直线基线应划在湾内,直线基线以内的⽔域才是内海。
但是历史性海湾作为内海湾不受此限制。
历史性海湾需要两个条件:(1)沿岸国已长期将该海湾作为内海⾏使主权;(2)其他国家对该项控制的事实已长期明⽰或默⽰地承认。
历史性海湾不论⾃然形态如何都是内海湾,如我国渤海湾。
此外,位于⼀国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峡称为内海峡,如我国的琼州海峡。
内海是⼀国的内⽔的⼀部分,沿海国对其具有同领陆⼀样的完全的排他的主权。
国家对于内海及其资源拥有完全的⽀配管辖权利,⼀切外国船舶⾮经沿海国同意,不得进⼊其内海。
外国船舶如获准进⼊内海从事运输或贸易,须驶⼈指定的开放港⼝,并遵守该国的有关法律和规章。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草案)》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海洋局•【公布日期】1991.10.25•【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正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草案)》的说明--1991年10月25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国家海洋局局长严宏谟我受国务院的委托,现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作如下说明:一、立法的必要性及《草案》的起草经过领海是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毗连区是国家行使管制权的海域。
为了更好地行使国家对领海的主权及对毗连区的管制权,有效地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有必要在符合国际法、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我国情况,以国内立法形式建立我国的领海及毗连区法律制度。
从国际上看,绝大多数沿海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领海制度。
近几十年世界范围内围绕海洋权的斗争,进一步促进了世界各沿海国的国内立法。
仅在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期间,就有50多个国家相继建立起领海法律制度。
至今,在世界130多个沿海国家中,有80多个国家是以国内立法的形式建立起领海制度的。
另外,自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会议通过《领海及毗连区公约》后,不少国家为执行有关税收、检疫等法规,在毗邻领海的一定宽度的海域内,要求外国船舶遵守有关的法律、规章。
第三次海洋法会议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又进一步明确了沿海国在领海之外建立12海里的毗连区,行使相应的管制权。
我国拥有广阔的海域,对所享有的主权和管制权必须运用法律形式加以确定,才能有效地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并与国际上围绕海洋权的斗争形势相适应。
从国内看,1958年,我国政府发表了“关于领海的声明”。
这是一个原则性声明,确立了我国领海的范围和基本制度。
但随后,未通过立法形式对领海内的法律制度作出全面规定,也未公布领海基点基线。
近几年我国虽然相继制定了一些有关海洋方面的单行法律、法规,但尚缺乏必要的基本法律。
各种海域法律制度小结法学0903 王礼尧09261066 老师上课将此章内容分为十节课,通过学习,我认为可将这些制度按照其相互关系重新将这章分为5大类。
国家管辖海域的划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把海洋划分为: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海底区域、群岛水域等部分。
就水域而言,国家管辖海域指内海、领海、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
在群岛国,还有其群岛水域。
一、内海及其法律制度内海是内水中的海洋部分,即一国领海基线向陆一侧的全部海域。
它包括:(1)一国的海湾、海峡、海港、河口湾;(2)测算领海的基线与海岸之间的海域;(3)被陆地包围或通过狭窄水道连接海洋的海域。
内海与一国陆地国土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沿海国对其内海行使完全的排他的主权。
外国船舶非经许可不得在一国的内海航行,也不得进行捕鱼和其他海洋活动,否则,将构成对沿海国领上主权的侵犯。
但是,对于遇难的外国船舶,沿海国一般应允许其驶人内海而无需事先请示许可。
此类外国船舶亦应遵守沿海国的法律规章,不得从事贸易、捕鱼及其他可能侵害沿海国利益的活动。
有关内海的法律规章由沿海国自行颁布执行。
二、领海、毗连区及其法律制度(1)领海及其法律制度。
领海是沿海国的主权及于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邻接的一带海域,在群岛国,是及于群岛水域的外领接的一带海域。
海洋法公约规定,国家对其领海享有的主权及于领海的水域、上空、海床及下层土。
国家对其领海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排他的管辖权。
海洋法公约第三条规定:“每一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从按照本公约规定的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的界限为止。
”领海是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受国家主权的支配和管辖。
这是领海法律制度的基础。
具体来说,领海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下列内容:①国家在领海内行使主权。
除有关航行制度的限制外,国家对领海行使主权如国家对本国领陆一样。
主要是:从事开发和利用领海内一切资源,包括水域、海床和底土内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的排他权;沿岸航运或称沿岸贸易权;国防保卫权等。
名词解释8毗边区:是指沿海国在毗连其领海的一定范围内,为对其海关、财政、移民、卫生等类事项行使管制而设置的区域。
8专属经济区:国家领海之外,并邻接领海的一定宽度的水域,专属经济区的宽度,从领海基线算起不超过200海里。
8过境通行制:过境通行制度适用于两端都是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国际航行的海峡。
过境通行制度允许任何外国船舶通过,同时也允许外国飞机在海峡上空飞越。
8海湾:海洋深入陆地较深,入口较小的明显水曲,该水曲面积应大于以入口宽度为直径所做的半圆的面积8无害通过权:外国船舶在不损害沿海国和平、安宁和正常秩序的条件下,拥有无需事先通知或征得沿海国许可而连续不断地通过其领海的航行权利。
8大陆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8公海: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群岛水域以外的全部海域。
8公海自由:公海自由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
公海六大自由为航行自由、飞越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捕鱼自由、建造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科学研究的自由。
8登临权:一国的军舰、军用飞机或其他得到正式授权,有清楚标志可识别的政府船舶或飞机,对公海上的外国船舶(军舰等享有豁免权的除外),有合理根据认为其行为符合《海洋法公约》所列不法情况(海盗、贩毒、非法广播、船舶无国籍)时,拥有登船检查和采取相关措施的权利。
8紧追权:沿海国拥有对违反其法规的,并从该国管辖范围的海域向公海行使的外国船舶进行追逐的权利。
国际海底区域: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底土,及国家领土、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底土。
8领海基线:是一国的领海与海岸或内水(内海)之间的界限,即测定领海宽度的起算线。
国际上采用的领海基线有三种:a.正常基线;b.直线基线;c.混合基线。
8内海:是指领海基线向陆地一面的海洋水域。
包括a.海湾、海峡、海港、河口湾;b.测算领海的基线与海岸之间的水域;c. :被陆地所包围或通过狭窄水道连接海洋的海域。